时间:2022-10-04 01:0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260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94-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数字化信息对我们当今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文献似乎对当今社会生活无足轻重。殊不知,文献是传统信息的集合,在博物馆中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文献是历史发展的信息库
传统的图书资料是各类信息的组合体,这种文献在我们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献一方面是博物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参考资料和科研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高品味文化的载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起着信息库的作用。
我国有丰厚的文献资源和丰厚的文物资源,通过文献资料的翻阅,我们还能清楚看到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实况,曾经过往的历史好像近在咫尺,大大缩短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增加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另外,博物馆在陈列人类历史上优秀文明结晶时,除了展示遗物,还可借助文字解说展示陈展的主题、要义以及文物的基本概括和文化内涵,为藏于地下数千年的文物诸如鲜活的因子,使文物更立体、更完善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文献在这里就起着信息资源的作用。文献的信息资源性作用决定了文物资源的完整性,我们在对文物资源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以文献资源为基础,并借助文献资源的文化价值传播文物的价值,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才能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重视文献在博物馆中的作用,它小可提升博物馆的科研水平,大可起到延续中华文明的的作用,不断收集、管理博物馆文献资料是确保博物馆成为文化品位信息库的保障。
2文献印证着历史文化的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发展的实物,它对历史文化的价值通常被人们所重视,文献与文物一样起着印证历史文化价值的作用。所不同的是,文物是实体,文献是文字记录,二者在记录一个国家和民族进程的过程中应起着互相印证的作用。一方面,文物的存在可为文献史实提供载体,证明文献的真实可靠性,文献的存在可从侧面印证文物的真伪,并为人们了解文物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人们认识文物起着一定的普及介绍作用,还能以文字还原的方式使人们对朦胧的过去产生清晰感,促进历史文化片段的连接。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陈列文物,向人们展示历史发展进程,这个展示不能只是文物实体的展示,还需要文字的印证和的介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印证新的文物和文献,这些都离不开文献的指导。因此,对博物馆来说,文献与文物一样,都是博物馆发展事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博物馆在加强文物征集保管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文献资料的建设,要随着文物资料的扩充不断调整博物馆内文献资料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的文献资料搜集,不能像图书馆那样全方位地开展,而要根据自己馆内特色和科研项目特色,确保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的一体性。全国的博物馆,无论是省级博物馆还是县市级博物馆,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所陈列的文物与收藏的文献资料要具有针对性、一致性。以新疆自治区的博物馆为例。新疆地区首先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气候干燥,文物标本众多,丝织品、毛织品、干尸等文物标本在全世界很“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的活动,推出诸如古代干尸陈列、新疆民族风情陈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融合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典型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其他地区的博物馆也可效仿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做饭,围绕与本地区密切相关的历史、地方志等史料,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立档和编目保存,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印证文物、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
3文献是推动博物馆各项业务开展的必须载体
文献资料作为历史上各类信息的组合体,一方面印证着一个国家和民满足历史的悠久,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史、艺术、军事、环境、地理、人文精神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发着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灵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探索视角。如果结合画册、论文等其他表意更丰富的图书资料,还可多方面、多角度地呈现过往历史系统,为科研人员探索科研成果提供更广阔的历史史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献就是立体逼真的百科全书,科研人员可在这种“百科全书”的基础上,以最快捷的速度、最全面的渠道了解国家和民族的过去,预测未来世界的发展。这样一来,文献资料不仅是推动博物馆开展科研事业的基础,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历史殿堂。
当代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研工作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加速器,每一个科研工作的成功都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明程度上前进了一步。作为文明历史发展的缩影,博物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异于一种文化品牌形象。这种形象的建立,既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创造出高质量、高品味的文化产品,还需要大量的图书资料作为科研工作的依据。所以在博物馆文化品牌形象的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学者、还价,都与博物馆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人类历史上很多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博物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支持和文物实体印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献资料通过科研工作的成功和科研成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创建一个国家文化品牌形象的作用,充当了一个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加速器。
博物馆中的文献,虽然不像图书馆中的那么全面,但同样兼顾自然醒时和社会科学属性,具备了知识的多重属性特征。而多重属性的存在,又在客观上容纳了知识的资本性、商品性、社会性,容纳了人类科学发展与进步的结晶。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汲取有益能量急需前进,文献资料的多重属性特征,又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巨人肩膀”的作用,我们既可以正面欣赏前人劳动成功的结晶,又可站在它的“肩膀”上,向前看得更远。换言之,文献不但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18-01
一、文化惠民的渊源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政策,是由政府出面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买单,是保障群众的基文章化权益的惠民举措。文化惠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出一种人人都能参与、能受益、积极向上的百姓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健康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博物馆和民众带来的影响
2008年初,国内博物馆开始步入免费开放的时代后,我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每年都下拨“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这是国家主动地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财政支持、纳入全民共享轨道的重举。
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构建用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含括城乡、惠及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办展览,办好展览,在搬掉博物馆收费的大门槛后,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博物馆大多是在办好基本陈列展览的同时,引进临时展览作为补充,使展览与时俱进、常换常新,进而增加博物馆的活力与吸引力。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放大了社会辐射面,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百姓的文化品位与鉴赏力,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大众接受文化洗涤、陶冶情操的过程。
三、文化惠民与博物馆免费开放异曲同工、相辅相成
一个真正的强国也是文化的强国,不仅经济上,而且文化上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博物馆具有传承文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功能与使命,是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和文化兴盛的象征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有文化惠民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文博工作者是一种挑战。海南省博物馆为营造高雅、和谐、温馨并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做到软件硬件全面的提升,真正使文化惠民政策的花朵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平台尽情绽放。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文博设施硬件得到不断的完善
海南省自1984年就开始筹备建设博物馆,到1990年才正式挂牌。直至2005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博物馆作为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动工。这期间的二十多年里,海南省博物馆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状态,工作人员都挤在临时搭建简陋的铁皮房内办公,文物存放在临时的地下库房里,有的甚至堆放在露天的小棚子日晒雨淋。2008年11月15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后,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满足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政府计划再投入4.1亿元,建设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届时新修建的省博物馆二期将重点展出“华光礁Ⅰ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船中发掘的大批器物。
海南的文物资源比起其它文物大省来说是非常匮乏的。为扶持全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开馆,建馆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将有限的文物集中到海南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没有珍贵文物的情况下,省领导极其重视,出面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越王亓北古剑”等三件珍贵文物入藏海南省博物馆。这些入藏的文物对提升博物馆文物品级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几经波折调拨回《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调拨1200多件陶瓷文物入藏博物馆等,至此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质和量上都得到较好的补充。
(二)优秀展览推陈出新,软实力不断提升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87-02
引言
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可以看出,人类不论创造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逐渐湮没,我们需要寻找这些文明踪迹的途径,其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博物馆。如今,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就博物馆的发展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博物馆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而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中国文化领域备受关注的论题,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次亚太地区大会上,已有不少专家专门讨论过遗产概念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有形的文化遗产,扩展到无形的文化遗产”。这就使得博物馆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参与保护利用的任务愈来愈艰巨。
1、博物馆在文化传承的中地位和作用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宝库,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积累。当今,随着博物馆外延与内涵的不断扩展,它在文化传递、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的主要收藏机构,起着重要的收藏和保护作用
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这决定了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不断增加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它所拥有的社会宝贵财富。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收藏和保护文物标本为第一要务。一个博物馆如果没有藏品,就无法开展业务活动。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博物馆工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征集珍贵文物,以丰富博物馆的馆藏。中国有不少博物馆,以文物藏品数量多和质量好而闻名,其中有的文物价值连城,因而这些博物馆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既是博物馆自身业务工作的需要,也是文物保护的要求。
(2)博物馆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管理机构,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和保护作用
在中国现有的博物馆中,有相当多博物馆是利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
首先是对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护。利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博物馆,既是文物的使用单位,又是文物的管理保护机构。据查,全世界有35000座博物馆,其中一半是使用旧建筑的改建馆,剩下的一万多座是专门的博物馆建筑。中国有2000座博物馆,比例也差不多,1000座左右是新建筑的。因此,中国大多数博物馆是利用文物建筑开展业务工作的,这些博物馆在使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对历史纪念性、革命纪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护。这些博物馆、纪念馆的创建,其一切活动的起步,往往是从这些建筑开始的。因此,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同样担负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重任务。当新馆建成后,这些原有的文物建筑,也是这个馆重要的展品之一,博物馆、纪念馆对这些建筑仍然负维护的责任。
最后,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在古遗址所在地建立博物馆是博物馆直接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这是博物馆从保护可移动文物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延伸,如半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南京明城墙博物馆等。
我国的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上。有时因工作需要,博物馆接受上级部门的委托,在—特定时期,对所在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代行管理。从而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3)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传承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并在悄悄地替代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如激光照排、现代印染、电脑机绣等,使古老的雕版印刷、蓝印花布、传统刺绣等传统技艺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被淡忘。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的。另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等民间手工技艺,则是通过手传心授来传承的。手工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物质文化的形式来体现的,物质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因此,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来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的。
2、新时期,如何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播者
(1)熟悉博物馆的文物
博物馆要进行文化传播,首先当然要熟悉要传播的文化,也即博物馆物。物是博物馆的工作核心,一切业务工作皆要以其为基础。对之进行收藏、保管和研究是手段,目的是展出和传播。长期以来,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藏和保管,而忽视对它的利用,以致被人指责为“文物收藏所”。现在认识不同了,对文物的利用日益为文博界所重视。但对文物的利用是建立在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之上的。不展开对物的保护和研究,没有物,或者没有对它的研究,如何传播?只有保护好了,研究好了,才能为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重视对博物馆物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对博物馆物的熟悉,并不是像以往一样只是一部分保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而应该是参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熟悉的基本内容包括物的基本特性、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等等。当然不一定要求每个工作者对物都有一定的研究,但也需要对当前的研究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为对文物的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传播者应该对这种认识的发展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有创新。
(2)认清传播的含义,分工合作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需要掌握传播艺术,而且需要将这门艺术与博物馆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在很多博物馆中常常把传播等同于以往的社会教育,把这部分业务工作归于宣教部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的偏面,表现在工作环节的不连贯、服务水平低等等。如果把文化传播看作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及社会教育(包括讲解服务、送展等)都是为了传播文化,在这一目的下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博物馆的社会职责,应该可以收到不错的社会效益。当前,大多数的博物馆主要通过举办展览、提供讲解服务来进行文化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实际效果也不明显。不可否认,推出展览是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途径,但是展览只是基础,在此之上展开的文化活动不可忽视,如优质高效的讲解服务、适时推出的专业讲座、灵活多样的研习班、巡回展览、刊物出版、纪念品开发等等都可以充分考虑,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展览的文化内涵。这些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有统筹,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
(3)发挥社会传播的力量以前博物馆不重视社会宣传,成了高深莫测的“象牙塔”,其社会效益当然也无从彰显。如今进入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博物馆也需要推广自身,充分展示自身独具的魅力。博物馆与社会媒体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依靠它们来进行推介,是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除了大众传媒之外,学校、社区、旅游部门等也是博物馆可以利用的媒介。它们有组织本系统或行业内群体观众的先天优势,极易延伸推广效应。另外,有实力的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进行推广。总而言之,只有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的推动作用,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认清本质,坚持原则
虽然博物馆应该借助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来开展传播工作,但期间也应注意到博物馆的特殊性。作为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博物馆应该着眼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真实的文化信息,引导公众的欣赏取向,而决不能为赢利的目的来迎合大众,提供粗俗的、甚至是虚假的文化信息。博物馆也不能为了争取到企业的赞助,而妥协于商家,放弃博物馆应有的学术尊严和价值取向。不论是与企业或是与社会各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应贯彻互利双赢的理念,当合作条件与博物馆的宗旨、使命相冲突时,应坚持原则,放弃合作。
一、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构思独特设计,创建专题展示
(一)文物情景化
单调地展出文物,并不是一个绝佳的传承历史的方法,博物馆应该通过声光电一系列的手段,加强观众对历史的体验。通过3D模拟动画、语音讲解、情景展示空间、卡通形象导示系统等映像、声音、模拟场景等多元手段对文字说明的替代将大幅减少游客文字阅读数量,让游客在轻松、动感的环境中“看”懂博物馆,“看”透展品。
(二)展品主题化
基于每一个系列文物独特的历史背景,提炼一个具有吸引观众作用的主题。
如果将该类器物进行整体的复原陈列,那么他的规模、气势与体验价值皆是零散的器物陈列所无法比拟的。如南京博物馆艺术陈列馆玉器馆中专门创作了一个巨大的泥人工艺作品《琢玉图》,显示古代玉器从采料、开料,到粗坯、精加工、成品以及商品出售的全过程,加之鸡鸣蛙叫的音响效果,既紧扣主题,深化主题,又让观众从泥人工艺中进一步获得南方民间艺术的审美享受,引人入胜。
(三)人性化的陈列展览
增设互动项目,更新陈列设计理念,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博物
馆的陈列展览要由封闭逐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取消经常可见“不许拍照”“请勿接触”的警示牌,增设互动项目,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一些展品,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应该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一般只对外提供展览简介,内容不祥,博物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印制经济实惠的陈展文字册页等多种资料,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概况及馆藏文物介绍触摸显示屏等。
(四)个性化的专题展示
根据系列文物的共同点,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设计讲述一个或
感人或欢乐或引人思考的生动故事。以瑷珲历史陈列馆为例,讲述的是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这片黑土地上的种种磨难。设计展墙特意强化了“纪念碑”的思路:通过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独立展墙,通过一幅幅高反差的画面背景,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一座座展墙既是历史的耻辱碑又是我同胞以血肉抗争、捍卫民族尊严的颂扬碑。某些展墙还出现了“裂变”、“错位”等形式,表达了我江山被毁的含意,每一种造型都代表了一种语义符号,每一面展墙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展面采取石漆喷涂,体现岩石般的坚硬感觉。这些都是结合内容体现出的个性化特征。
二、宣传方式多渠道,深化、扩展服务方式
(一)宣传方式多渠道
宣传不仅仅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
(二)改“严肃教育式”为“体验消费式”
我国博物馆不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博物馆最大的软肋。应更多地关注参观者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参观者获得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当前市场收藏越来越热,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了解收藏以及考古知识的人却很有限。博物馆作为文化、风俗、历史和知识的综合体,绝对可以利用自己的展品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自己的展品来开办相关的知识讲座,这样做既普及知识,又满足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和收藏的求知需求;同时完全可以让博物馆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去,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馆。
让参观者参与陶器等手工艺的制作。可相应的在“休闲吧”兼“手工吧”里,用木头、泥土或软陶作为原料,让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现场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只收取原料费。在博物馆的辅助建筑里增设小生产作坊,让参观者参观并参与、制作印章、画砖等雕刻、小青铜器等冶炼礼具、石砚、佩饰玉器等,一方面拓宽了博物馆的增值渠道和相应的工艺品制作、销售途径,还增加参观者的体验。
(三)根据社会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当更新展览的文物
博物馆应改变过去专业性过强、偏离观众兴趣、陈列展览方式乏味陈旧、缺乏参与性、过于说教、忽视人的正常休闲娱乐需求、缺少社会交往机会。当前人们对钱币收藏、玉器、书画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博物馆应相应适当更换一些展品。在遇岁时节令时,博物馆可以借助展品向参观者介绍古人庆祝节日的情况或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特有节日的盛大场面。
三、努力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博物馆与社区互动,融入社区生活,开拓开放式体验
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后,经济困难,几乎所有的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韩国京畿博物馆整洁优美的展厅环境、生动有趣的图、物展览、方便快捷的资料复印,甚至于饭堂、电影厅也免费提供使用。因此经常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完展览后在饭堂里自带食物,舒舒服服地用餐;新人们也常在博物馆大院举行传统婚礼,增加了博物馆的热闹气氛。这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活的资源,而不仅仅是文物。史密森尼博物院还经常举办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现实生活展览”。在每年夏天的美国民俗节,吸引厨师、乐师、手艺工匠等聚集在国家广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四、转变教育观念
博物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场所。重视博物馆教育,如陕西省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性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性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
五、博物馆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文物的创造离不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文物结合才能体现文物的特色和深
刻的内涵。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利用民俗文化追求经济利益,如果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民俗,因商业气息过浓而流于庸俗化,失去了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与质朴,那么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他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败。在这一点上,博物馆有义务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去吸引、引导人们认识真实的民俗文化。
康有为认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文物是一个民族独特的、不可再生、价值连城的财富,文物的集中地――博物馆往往肩负着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作为一个代表云南最高水平的博物馆,要诠释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与中原文化影响的博物馆不一样,云南的古代是滇国,不是中央王朝,如果我们不讲,就没人讲,也就没有年轻人知道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应注重设计、创新云南的历史脉络:比如恐龙、猿人与史前云南;青铜器与春秋战国;佛教方面的展品与南诏大理国;土司制度、土司文物与明清时的改土归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详细、真实反应云南民俗文化、工艺美术。这将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云南民俗文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
1、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概念。通俗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在博物馆展销的与该馆藏品(或展览)以及该馆文化特性有关的带有文化性、纪念性的特有商品;它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艺术品味。
2、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分类。国内博物馆一般把除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第二类是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电子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结合国内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分类方法以及参考台湾成功大学陈政国的设计理念,可将现有博物馆文化产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出版类。主要是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学术资料、相关书籍刊物、开发报告、研究报告等,利用博物馆独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制作成博物馆导游手册、画册、卡片等,旨在宣传博物馆自身的经营理念以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例如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出版的《麻将历史与文化》一书,在馆内的展示区出售。第二,典藏复制类。主要是针对博物馆馆藏的精品文物或临时展出的精品进行的仿制品设计制作。这种复制品一般是较为高档的商品或礼品,目的是满足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藏友把馆藏“文物”带回家。第三,文化创意类。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自身丰富的藏品,主要是通过文化展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进行元素的提取、分析,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实物,并找到一种使文化视觉符号与现代人生活状态相吻合的形式,从而探寻受众在商品使用中精神层面的满足。第四,体验类。主要是让游客在欣赏博物馆精美的展品之外,还能亲自参与并体验文物的挖掘、探寻等活动。例如在日本横滨的“泡面博物馆”,除了在展示区域有全球各种珍奇泡面外,博物馆还在馆内开辟体验专区,让参观的游客DIY制作专属于自己的泡面。
二、天子驾六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一)博物馆主题文化元素的提取。天子驾六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行为。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近年来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
在对博物馆文化元素的初期整理阶段,首先对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及洛阳相关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文化元素外在的视觉识别符号进行梳理归纳,结合该历史时期的政治、艺术、文字、礼制、祭祀等方面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挖掘展品的内在涵义,从而得出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缩影。
文化元素的提取首要考虑和分析的是受众的需求,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目标群体提炼博物馆文化中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类对博物馆展品的外在轮廓、内部装饰、纹理、材质、功能、工艺等信息加以整合和评估,初步提取一些能代表博物馆韵味和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例如,博物馆书画、三彩人物、古钱币、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纹样(饕餮纹、夔龙纹、窃曲纹、回纹、风鸟纹等)、织物图案、建筑装饰、瓷器、壁画等。此外,鉴于洛阳“牡丹花都”的城市特点,及每年一届的牡丹文化节,“牡丹”也就成为产品设计开发的重点元素之一。2012年初,在历时3个多月的层层筛选和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笔者合作设计的洛阳“牡丹花都”城市标志成功中标,这个标志的开发和设计,更加深了笔者对牡丹元素的理解和应用。
(二)设计展开阶段。在完成博物馆的文化元素的初步整理归纳后,将获取的文化元素进行概念化的构思和转化,并同时开始文化创意产品的展开阶段。根据博物馆受众的心理特征、需求、习惯、情感等因素,归纳并对产品设计提出可行性建议,全面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包括当前博物馆所有文化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出相关的文化符号,产品对象定位分析等工作。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因为民族元素是本土文化的代表和浓缩,是民俗习惯、文化传承的产物,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可以辅助表现博物馆的文化背景。其次,民族元素对内具有根基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文化归属感和亲切感;对外具有新颖性,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
根据前一阶段文化元素符号的分析结果,综合各种因素开始进行方案构思,最终确定使用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窃曲纹。这种纹样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填以目形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吕氏春秋·适威》有记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鉴于博物馆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展示性等特殊属性,建筑往往别具一格,是一方文化性地标。其本身也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结合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建筑中的很多细节和形式往往都蕴含了丰富的概念和 象征。天子驾六是在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在文化元素的设计上依托和融合博物馆展示特色外观形象进行设计。对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材质、色彩、外观、价格、包装以及受众心理分析等,进行草图方案的绘制。
(三)设计实施阶段
1、标志设计。标志是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核心,也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标志,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所在领域的文化氛围、主要特征、经营理念和内涵;能够进行流畅的系统延展性应用,辅助整合博物馆体系彰显品牌特征。
鉴于天子驾六博物馆“王城、王陵、王器”的特点,标志主体采用了象征帝王的色彩——金色(CMYK :C=5 M=20 Y=90 K=0)。金色高雅、华贵、辉煌,是财富和美好的象征,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感,代表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金色与纯正的黑色搭配使得标志彰显高贵与神秘的感觉。并依托和融合博物馆特色外观形象和古代书法中“车”的元素,这符合博物馆的气质与内涵。
在举国上下重点推进文化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免费开放早已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规内容,包括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临沂市博物馆是一个地质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展厅面积1万余平,馆藏文物3.7万余件/套,是国家二级馆,每年固定的免费开放资金139万元。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除了正常免费开放320天外,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窥一豹而知全身”,这是当前中国大多地方公共博物馆的缩影。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自2013年开始,博物馆每年举行“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刚毕业的高中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日常公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作为走进大学校园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到精美的文物藏品带来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带着这份对家乡厚重文化的自豪感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使者,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2016年,临沂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十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延伸博物馆开门办馆的传统定位。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的11所中小学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对弥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断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动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坐等民众前来参观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精美的文物走进社区、校园,上门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创新的举措,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的重要探索,从效果来看,值得地方博物馆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教育中的功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效的载体,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要重点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切不可在争取免费开放资金中喧宾夺主,误入歧途。
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展陈的效果,展馆、展厅带给民众的感受和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设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临沂通史展厅”、“汉画像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铜镜、古钱币展厅”和“书画展厅”。主展厅与专题展厅遥相呼应,清晰展示了临沂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相继策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展”、“临沂望族家规家训展”等专题特色展,引进了“齐鲁瑰宝”巡展等高水准的省级展览,组织了沂蒙六姐妹画像展、“孝文化”漫画展等临时展。综合展陈与专题展陈、固定展厅与临时展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办活了展陈,吸引了民众。
其次,要勇于承担文物内涵研究阐发的职责。就地方博物馆而言,研究力量的薄弱一直是困扰内涵阐发的难题。然而,文物内涵的研究与阐发,是做好博物馆内涵研究,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更不可废弃。就临沂市博物馆而言,利用文物资源与硬件平台,吸引科研力量入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成为可借鉴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洗砚池晋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公开发行。洗砚池晋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魏晋时期考古的重大的发现,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洗砚池晋墓这个沉积了十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同年,临沂市博物馆还与临沂大学合作完成了课题《沂蒙地区汉画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立项。
试论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之路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图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博物馆作为恒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一座特殊的知识宝库,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大众的高尚的文化休憩场所;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高雅文化的殿堂,它所给予人民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行为、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怎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走出一条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增强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的亲融性
博物馆应关注社会、深入社会、走出馆门、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更多的利用文物固有的文化魅力,以独特的文化手段去吸引观众,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观众需要。改变远离社会、脱离民众的状况。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的产品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与社会存在着供需关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这种精神产品必须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大众的品味相融合,博物馆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倾听民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关注民生,走近大众,才能生产出符合时展、社会需求,大众口味的受欢迎的精神产品。论文参考网。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关注社会热点,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向社会化、现代化迈进之必然。
以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只局限于对藏品的研究、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而对于社会及社会人群的研究、与外部关系等研究很欠缺甚至于空白。博物馆要走出“门庭冷落”的困境、寻求大发展,就应首先大力加强对社会问题、对社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研究,从而扩展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领域,深化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的研究、以及人和物的结合的研究,对博物馆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今后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博物馆在实现由对“物”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必须对社会进行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研究,这是博物馆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博物馆文化全力服务于大众
任何一种事物、事业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人群做基础。国际博物馆协会一直以来的舆论导向,就致力于博物馆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就是更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因而构成了当代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体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宗旨。“物”不是博物馆的一切,博物馆对人的研究、对大众的全力服务、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博物馆向社会化和大众化迈进的可喜的一步。
时代越是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是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加强烈,对博物馆的信赖和依恋就越大。人们视博物馆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上的高等享受。博物馆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满足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社会公众的需求,则是当今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全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观众提供各种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以促进国民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现代社会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借鉴市场经济中商家的经营之道,视观众为“上帝”,实施“品牌”战略。创造“精品”展览,使观众在享用人文资源、高层次的愉悦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服务意识,研究观众心理,对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群的各种精神需求作认真的社会调查,改变编年体式的表现历史的陈旧手段,推出迎合大众心理,适应各阶层民众所接受的展览,通过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冷待”博物馆的现状。
大众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更加关注人、更加体贴人,对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于大众、方便各类观众,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观众在博物馆通俗性的展览中得到高雅文化的精神享受,在舒适性的服务中渡过美好时光,是博物馆事业创造辉煌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文化寻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博物馆文化藏品资源的共享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保护机构,是国家文物收藏的重地,集存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重藏轻用”,重收藏轻服务,重内部业务工作研究轻外向传递交流的局面,注重文物数量的丰富,轻社会使用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对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倡导把博物馆由半封闭型的“文物库”展示给社会,使博物馆由“死”的文物标本保存场所,转变为“活”的文化传播阵地。博物馆在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社会所共享,必须走出“深闺”,为大众服务,更大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藏品资源的共享是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博物馆运用藏品资源进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更深入的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只有这样,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甚至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维护藏品的安全是每个博物馆人的天职。在保护的前提下,加速提高展品以外藏品的利用率,拓宽藏品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对藏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博物馆深化改革、寻求社会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在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其藏品的开发利用作为恒量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标准之一。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原则下,博物馆的藏品应逐步向社会有限度的开放。如开办展品以外的藏品展示室,供科研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参观学习,为学校教育提供实物教具,为观众提供模拟考古的机会,向收藏爱好者提供实物培训的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博物馆与外界的沟通,融洽了博物馆与社会、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博物馆自身的活力,也增强了观众自发随意地重返博物馆殿堂的“回头率”。从而,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就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