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抗语文

对抗语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3 05:09: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抗语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抗语文

篇1

1.1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

1.1.1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无法估计,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

1.1.2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

1.2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病人要短的多。

1.3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凡来诊着最关心的问题: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么药是特效?希2.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3.要住院治疗.。

2.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护士须做到:

2.1要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2.2健康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

2.3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我院是心肾专科医院,我们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采取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2.3.1候诊教育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

2.3.1.1口头讲解有护士对病人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2.3.1.2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2.3.2接诊教育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篇2

在“北美印第安音乐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讲座中,内特尔教授以他本人长期实地考察的工作经历出发,介绍印第安音乐以及研究中引发的问题。他先播放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音乐,其旋律和伴奏的鼓之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也许是一种很松散的复合节奏,又可能为多种拍子的转换。这样复杂的节奏关系引起了内特尔的强烈兴趣:印第安人在没有记谱的情况下是怎样“创作”这种音乐的?印第安音乐的复杂结构远远超出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白人流行音乐和民歌,那么他们的复杂性从哪里来?是否受到白人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谈到音乐的思维(thinkingmusic)和对音乐的思考(thinkingaboutmusic)时,内特尔以音乐结构没有明确分段概念的蒙大拿州印第安黑脚部落(Blackfoot)的音乐为例,说:“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把音乐分出段落,西方艺术音乐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全世界都这样做。”此处显示了对待不同音乐文化要区分对待的观点。

内特尔教授在第三次讲座“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中,回顾了即兴学术研究的历史和对即兴的不同定义,并用丰富的材料展示了多个音乐文化中对即兴的认识和运用。在音乐学历史上,把即兴作为独立过程的研究发展较晚,对此方面有较深认识的作曲家德里克·贝里(DerekBailey)曾指出:即兴是所有音乐中运用最广泛、同时又是最晚得到承认的因素,即兴的概念很宽泛,对音乐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即兴认识的基础上。内特尔还通过举例说明东西方音乐世界中的即兴观念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即兴属于次要的艺术和技术;但在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如伊朗),最受推崇的就是无节奏规律的即兴创作音乐。内特尔认为,在所有的音乐系统中都有传承与创造、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对世界文化中即兴和音乐创作分类规则的学习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内特尔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了他在讲习班的学术活动。王次炤院长代表学院向内特尔教授授予中央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内特尔成为音乐学系的第一位名誉教授,他表示中国民族音乐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学术交流。

讲习班第二周主要安排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世界民族音乐博士生导师俞人豪教授先为大家讲授东亚音乐,他从中日韩三国音乐的历史联系、各自文化中的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社会中三国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之后的西亚音乐专题中,俞教授主要对木卡姆艺术的名与实、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殊性与中外木卡姆艺术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指出中国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对国外木卡姆的流变和传袭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中外木卡姆研究状况的比较。

另一位世界民族音乐专家陈自明教授分别讲授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专题。陈教授对印度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广阔的拉丁美洲,陈教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展示拉丁美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最后,陈自明教授强调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然而此学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来关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

在“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讲座中,李忻教授指出,以往只要提到欧洲音乐,人们就会想到欧洲古典音乐,而对于欧洲民间音乐了解很少。从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出发,李忻教授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交流和影响,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遗留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历史印记。

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在连续四天的讲座中,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包括:

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介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几位著名西方学者对本学科概念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回顾包括内特尔在内的几位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田野工作的思考,并展示了国内田野工作的影像资料。

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引用了内特尔的《在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也不能说》与约翰·布莱金的《音乐分析的普遍有效性》两篇文章,并通过对国内“十番锣鼓”等研究实例,展示了民族音乐学在记谱与分析中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四、“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西格(AnthonySeeger)所著的《音乐民族志》,并用山西忻州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不同路径。这几次专题的特点是,不仅展示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把这些问题与国内的具体实例相结合。张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研究模式而是强调具体研究中的多样性,实际上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存在。

在讲习班最后一周的安排中,美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郑苏教授等的讲座又掀起了一个小。斯洛宾教授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M)前主席,本次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他在阿富汗音乐、东欧犹太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斯洛宾认为研究犹太音乐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音乐对犹太人来说是联系的纽带和神圣的文本。在“电影音乐研究”中,斯洛宾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音乐体系,如美国本土体系、国际化体系、民族化体系、亚文化体系等,提出课题:音乐在电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并对《金刚》《黄土地》等几部电影音乐进行了具体分析。

篇3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主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根据近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这时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同学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白出关于偷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重视心灵沟通,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时代越发展,人们就越疑惑,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盲目反抗,不诚实,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小皇帝脾气……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需要什么?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诱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孩子的关怀太少了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驾御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以下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①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如果我们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来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有不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与反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去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情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

③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他们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处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有利我们教育的时机。

④殊遇时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遇到一些特别的矛盾,经历一些特殊的遭遇。学生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严峻情况,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机要对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⑤疑俱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⑥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难以抬头,形成较大思想压力。我们决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教师连续三年教的是毕业班,班中总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三年中,他的每一次生日都不请亲戚朋友,却邀请班中的教育对象共度,或联欢或野餐,使他们觉得老师的确视他们为好友,亲近感由然而生。在平时,这位教师与这些后进生很接近,还鼓励他们到家做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招待,甚至与他们玩上一会。当他有事甚至有些个人的事时,也特意与他们商量,让他们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使他们觉得不仅是老师帮助自己,自己也能帮助老师,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融洽气氛中,建立了特别的感情纽带。当一次学生传闻这位老师要调到县城工作,竟挂出了“老师,您别走”的标语。他们说“您若走,我们跪着求您!”过去曾经打架而名列全校最差的一位学生居然流着泪问:“老师,您不管我了?”这种特殊情感使这位老师的工作十分成功,好几位后进生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见,我们无论多忙也应该与孩子多活动,与孩子多交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互相信任。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才能够影响孩子,成功的教育才能启动。

3、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超级秘书网

篇4

思想重视,提高护士职业道德,科室多组织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对整体护理内涵的理解肯定产妇产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思想,做到以产妇、婴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最好指定专人负责,耐心做好产后指导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产妇及时加以补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每1位产妇均能理解掌握,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意识,减少母婴出院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2 提高护士素质

护士长抓好科室的护理业务学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对新护士加强指导,要求他们抽时间自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护士长可制订出健康教育内容指南,方便护士做好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护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3 把握产后指导的时机

产妇一般住院3~7 d,护士可根据产妇的情况适时做好指导工作,也可利用做治疗护理的机会及时解答产妇的疑问,特别是产妇出院前1 d及当天,主管护士应了解产妇健康教育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学历,接受能力不同的人应有针对性,耐心做好指导工作。

4 语言精简,易懂易记,耐心指导

护士在做健康教育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产妇易懂易记,采用口头讲述的同时,还可给每1位产妇1份产后健康教育指南,让其抽时间认真细读,早日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产妇,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向产妇及家属讲解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是产妇产褥期的生理改变及复归过程及新生儿的护理问题。产褥起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产后6周。这一时期内,产妇身体的各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需从妊娠引起的所有变化中逐渐恢复至妊娠前的正常状态,而乳腺则在妊娠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至旺盛的泌乳阶段。因分娩造成产妇的体力消耗及机体埙伤,使产妇抵抗力下降,加之为新生儿哺乳的需要,均需在产褥期进行充分的补充与修复。因此,必须加强这一时期的观察,护理及卫生指导,使产妇身心舒适,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病理变化,以保证母婴健康顺利度过产褥期。内容如下:

4.1 注意休息 产妇应有一个冷暖适宜,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直吹气,注意保暖防受凉。睡眠要充足,每天8~10 h睡眠,2周后可从事少量家务活动。避免蹲或站太久,防止子宫脱垂。

4.2 注意饮食 产妇的饮食应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及纤维素,少食多餐,多食汤类可促进乳汁分泌。

4.3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整洁及口腔卫生,因汗腺分泌旺盛,应用热水擦浴或淋浴,可洗发,但需注意保暖勿受凉,勤换衣裤及床单。

4.4 注意观察阴道排出物,产后阴道排出的分泌物称为恶露。应注意其量,色,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不臭,恶露大约3周左右干净。

4.5 性生活指导 产褥期生殖器官未完全复原,不宜性生活,以免引起感染。排卵可在月经复潮前恢复,应采取避孕措施。正常分娩者产后3个月可放宫内节约后环,剖宫产者一般产后6个月放环。放环前应指导产妇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

篇5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以患者为中心,贯穿在整个住院期间。我院是一所300张床位的二级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整体护理多年,始终把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护士的职责[1]。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以下方面的介绍及健康教育:病房环境介绍、床位护士姓名介绍、用药指导、各种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术前指导、术后康复指导、饮食指导等。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尚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

1.1 护士方面

1.1.1 观念陈旧,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和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知偏差。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教育工作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忽略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掌握、执行等方面的落实。

1.1.2 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中本科学历占3%,大专学历占40%,其余均为中专学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部分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2]。

1.1.3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少,护士工作负担过重。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口头宣传和教育上,将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院指导混为一谈。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内容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难以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的需求。

1.2 患者方面

1.2.1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3]由于受社会舆论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发药,没有知识权威性,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只相信医生的解释。患者和家属未能积极参与,影响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

1.2.2 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 由于患者自身文化层次的不同,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院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且老年患者多,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多数患者的需求仅局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人在严重疾病、疼痛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暇领会健康教育,从而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 对策

2.1 改变观念,认真履行教育者角色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学习、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每个在职护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护理部、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量化考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护士自觉地实施健康教育,确保工作到位。

2.2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 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开阔眼界,活跃思路。护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营养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修养。学会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步骤:①评估学习需求;②确定教学目标;③制定教学计划;④实施教育计划;⑤评价[4]。

2.3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医院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按床护比配备护士,并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要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并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宣教。口头讲解是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可以借阅一些医学保健书籍,并利用健康教育处方和板报宣传来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2.4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密切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尊重患者,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逐步形成指导-参与-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

2.5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多变 针对不同的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采用示范、讲解、训练及文字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学习。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应侧重于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宣传;对于文化层次较低者要将遵医行为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中,加强沟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以提高舒适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在病情平稳,症状控制后再进行健康教育[5]。

参考文献

1 杨建凤,孔微.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护理杂志,2000,12(17):21.

2 张晓雪,田芸.11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6(18):67.

篇6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总结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晴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4(15):122-123.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7-32.

篇7

1.1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

1.1.1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无法估计,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

1.1.2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

1.2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病人要短的多。

1.3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凡来诊着最关心的问题: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么药是特效?希2.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3.要住院治疗.。

2.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护士须做到:

2.1要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2.2健康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

2.3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我院是心肾专科医院,我们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采取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2.3.1候诊教育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

2.3.1.1口头讲解有护士对病人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2.3.1.2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2.3.2接诊教育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篇8

中职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类中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迫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今中职学生普遍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者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做好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不得已选择中职学院,因此很多中职学生都存在着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性格不开朗,害怕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际,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长此以往,容易对学生的性格养成造成影响,不利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举步维艰,无法发挥个人价值。

2.厌学心理经过调查发现,有32.8%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心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初中学习成绩不好,文化课底子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落榜学生”。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在进行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煎熬的事,对自身的发展和成材并没有关系。

3.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问题。很多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性格敏感,与同学、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紧张。学生的性格发展出现问题,中职学院中学生打架事件频发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中职学生异往上出现了偏差,中职学院也属于“早恋重灾区”,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得到提高。

二、解决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教育对策

1.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需求决定了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随着外企的涌入,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了热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才可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当重新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灌输新的理念,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要让学生意识到,专业型人才在社会中会越来越受到青睐,蓝领的待遇也会日益提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将中职学院看作人生的新起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集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视中职学习,克服自卑心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塑造健康性格。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加强班级建设,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并让学生重新喜欢上学习,克服厌学心理。“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应当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校风景,宽敞明亮的教室,卫生整洁的学生宿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使学生可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加强班集体的建设,营造班级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加强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融入到学生之间,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习如何与其他同学交往。提高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增强自身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异性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当下最重要的事,减少中职学院中的早恋现象,弘扬中职学院校风,共同建设健康的中职学院校园环境。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彻底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院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校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除了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校还可以在学校中张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海报,学生在校园中活动时,可以随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克服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者应当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转变学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来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班级建设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厌学心理;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成为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若愚.浅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5,0(31):20-21.

篇9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10

1存在问题

1.1缺乏现代护理观,健康教育意识薄弱现代护理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更要了解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传统的病房等级制度使护士个人没有教育的责任及权利,不愿增加工作的负担,缺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1]。

1.2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疗养院一般分科不细,一个科内可能跨专业收治多病种的疗养员,并且常有集多种疾病于一身的疗养员。因此,为他们作健康指导时,往往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在方法上,单一的共性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个体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材,其深度和广度不好掌握,护理管理上又缺少检查控制的硬性指标,使健康教育易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1.3教育方式单一,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教育方式单一,单凭口头讲解,教育内容公式化,缺少个性特点,形式缺少多样性,缺乏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疗养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4缺乏语言艺术性和吸引力进行健康教育时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表现为语言生硬,表情呆板,缺乏趣味性。

2对策

2.1普及各层次护士现代护理理论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2]目前,护士对护理观念认识的整体水平还不一致,有多数的人认识水平较差,严重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加大宣传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要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本身就是为疗养员的健康服务。让在岗护士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护士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努力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疗

养员。

2.2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成高护理、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为了拓宽护士专业知识面,疗养院及护理部选派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组织各种讲座、院内组织培训,提高护士教育水平。根据疗养员疗养时间长短作出教育时间安排,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疗养员,制定健康教育路径,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护理小组长定期检查评价,了解疗养员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并签名,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出院时由护士长和护理小组长负责通过健康教育效果检验表反馈疗养员的认知情况,验证健康教育的效果。

2.3针对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集体宣教示范,以上保健课的形式讲解入院教育、安全防范措施、合理膳食、疗养生活安排。二是个别宣教,对个别存在健康问题的疗养员,每天由责任护士根据疗养员的健康状况和教育内容一对一循序渐进地对其实施个体量化教育。同时,针对疗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可不定期的召开工休人员座谈会和专题讲座。这样,使疗养员在整个疗养过程均处于健康教育的氛围之中。

2.4语言是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对护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知识的培训,如通过请专家讲课、科室讨论、经验交流、组织学习相关章节或杂志的文章等形式,使他们掌握语言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并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质的高低,选用不同的语言。做到词能达意,交待问题通俗易懂,有问必答,有叫必应,同时必须克服语言上的直、粗、快、硬,避免随意说出或不懂装懂。 善于观察疗养员的心理动态,学会自我控制,在工作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得心应手地与各类疗养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篇11

1)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如肝脏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功能降低,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分泌功能均降低等,适应能力低下;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危险;多种疾病,集于一身;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休养员用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需要强调,特别是年轻的休养员不注意保护自己,轻视病情发展,耽误治疗的好时机。

2)现在因经济条件改善,多数老年人比较注重防衰老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并根据科普知识自己诊断疾病,但他们缺少诊断依据,缺乏必要的病理、药理知识,缺少诊断疾病的真正能力,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药害事件。

3)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用药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用药依从性增加,其每天服药时间、次数时而记不清楚,可出现重复用药或漏服,而年轻的休养员用药的依从性较差,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病情稍微好转即停药或不按医嘱用药等,结果是血药浓度波动过大达不到治疗目的,有时药物在体内蓄积损害机体的器官。

4)我院接纳全国各地的休养员,其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医疗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紧张等因素,有的患有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疾病,初次用药时有些药物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必须与患者讲清楚。如服用美托洛尔要求该药在使用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否则将不能准确地控制病情。美托洛尔属中等脂溶性药物,食物中的脂类能影响该药的吸收,因此采用空腹服药,而不选择生物利用度高的饭后,所以药剂摆药时切记交代服药注意事项,护士按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军队疗养员康复合理用药的建议

1)药师应定期随医师查房,帮助老干部及时清理自备药箱中变质和过期药品,指导、帮助老干部贮存药品。针对老干部记忆力减退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将每天所服药品做一记录,保存药品说明书,保障用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宣传有关药物知识,特别是用药注意事项,了解临床用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经济浪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

2)药师深入疗养科室,了解休养员用药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指导、检查护士摆药情况,医护人员需详细说明注意事项,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通过多次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3)提高医护药人员素质,院领导应重视临床药学开展,使其在参与疗养康复的诊疗中,以合理用药为原则,为医休双方提供药学技术服务,逐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为药学人员提供轮流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教学活动的机会,提供在职学习的条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