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3 20:0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1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篇2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因而数学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结论,套用数学公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对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困惑或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教师拿出教具(3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猴子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子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了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从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巧妙设问质疑”,挖掘学生思维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再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灵活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提问,寻找问题答案进行独立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例如:甲数是90,乙数是30,甲乙两数的积是多少?教学中,提示学生把已知条件“乙数是30”隐蔽起来,利用它与甲数的间接关系告诉,这样使学生积极动脑得出①乙数比甲数少60;②甲数比乙数多60;③甲乙两数之和是120;④甲数是乙数的3倍;⑤乙数是甲数的1/3;⑥甲数比乙数多2倍等。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篇3

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概述

1.1 意义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奠定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方式,为学生继续学习语文课程提供可靠的保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治理发育,识字的过程是学生大脑对音形义进行综合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识字的过程能够领略汉字的结构美和音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目标

小学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衡量与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有助于指导小学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识字教学活动中。就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1600-1800个汉字的识字量,为小学阶段学生识字总量的60%左右。小学低年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在任何语境条件下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能够准确读出字音,理解字义,并且不依赖语境。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所提到的独立识字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拼音读出字音,并依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字义,自行通过工具书证实自己的理解,便于以后语境条件在再次见到汉字时能够准确把握其音形义。

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识字学习的积极性,应当积极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识字教学应当以新奇的识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其中,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学习趣味化,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全面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应当积极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操。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直至楷书的转变,经历了数千年,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塑造优良的识字氛围,帮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识字学习中,为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应当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动静结合,优化语文识字教学方式,将识字教学赋予游戏之中,增强识字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小学生参与识字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可靠的基础。

2.2.1 运用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文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2.2.2 根据汉字构造进行识字教学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羊”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见课本图),用竹毛制成“笔”;如教学“山”时(见课本图),“山”字突出形状起伏。

2.2.3运用游戏猜谜进行识字教学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还比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

2.2.4编歌编诀进行识字教学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法、丢”时,可以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教学形近字时,编成“有水能泡茶,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如此一编,学生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2.3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中国汉字具有生命力,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奇妙的结构,并且包含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故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其形体变化特殊,但又有一定内在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鼓励学生自己采取一定方式记住字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本义以及引申义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并掌握内在规律,切实强化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关系着小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为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做好课堂导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特征,优化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影响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123321,213312,132231,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数学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课前设置“学导单”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学导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学习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学导单”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每个班上总有一两个胆小怕开口说话的孩子,教师要设计一些稍微简单一些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这些孩子找回自信,从而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篇5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篇6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问内容

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年月 日》时,我采用脑筋急转弯,提问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课文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年 月 日》时,要求学生观察日历,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在练习本上,由于我的提问不具有针对性,学生观察时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支点,学生的观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当我把问题改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12月中,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的时候,学生观察有了具体的目标,观察起来又快又准。问题要具有适度性。维果次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的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两个度,一是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本末倒置;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二是要注意:问题太易,脱口能答,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问题太难,难以下手,则会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只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临界状态”。

二、提问方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问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情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在2009年省优质赛课中,张炜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不是直接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三角形,那个又是什么三角形,而是出示一幅极富童趣的“蚂蚁进洞”的情境图,并提问:你知道小蚂蚁(各种三角形形状的的小蚂蚁)可以进哪些洞(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吗?请你帮它们找个家。此问一出,学生无不跃跃欲试,都想帮帮“小蚂蚁”,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三、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要捕捉良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如新授课时,最好是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出两三道题),然后再把最后一道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时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此时一问,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就犹如写毛笔字一样,毛笔骤地一“挥”,笔锋自然就出来了。提问还要增加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有些时候,我在抛出问题之后,急于知道答案,便不等学生思考就公布答案,根本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学生也没有达到思考的效果

篇8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创见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关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悖于课例所要阐述的道理,但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多给激励评价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应采用否定的评价方式,应给学生多点鼓励,提倡学生“擦出”一些美丽的“智慧”火花。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地向各个方面发展,养成遇到问题爱求异思考的习惯。

3.注意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多次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当学生尝试成功的同时,创新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发挥学生们聪明的天赋。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学生获取成功后,对于学数学更有动力了,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世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来源,其中心是人。人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人生存的空间才是美丽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为前提的,以使人生更美好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大量、频繁地与生活接近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世界中存在。

1.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新奇,富于想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重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我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分一分”“摆一摆”的游戏;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石头做“猜一猜”的猜拳游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为能使数学知识得以广泛应用,就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旅行,学生一共96人,教师一共5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大客车有42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200元,面包车有18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1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样租车?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为方案研制组,两天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最佳方案的评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访车站、问司机,有的与家长、同学、教师反复讨论后,找到了各自认为最佳的方案.即使有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远比做几道数学题强千万倍。

3.动手操作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俗语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未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

1.激励学生自学,拓宽思路

自学能力是依照一定的基础对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借助于忘记,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进行加工,得出新的结论和方法,达到无师自通的能力。

这一点,我主要是发挥“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反馈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第二天教学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能够掌握基本内容。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我的条件

心理学表明,人都想表现自我。特别是小学生更想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同学或长辈的称赞与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如讲完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商店购物,然后自己进行运算、交款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测量门窗和墙壁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的表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屯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帮忙算一算在银行存储500元钱6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参考文献:

篇9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篇10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具有儿童气息

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儿童气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使其受到数学知识的滋养,再通过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猜谜语、编顺口溜等。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严谨简约,规范准确

小学数学学科的语言跟小学语文学科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数学的语言偏重于逻辑性和简约规范性。不像语文学科语言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和公式等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一字不差,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如“增加到”和“增加了”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某个程度,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某个量,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教学。而且教师的语言在精准的情况,还要简洁通俗,干净利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如何向短短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少讲或不讲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师要注意自己说话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随意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从而表达精准的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或翻来覆去地重复说某一个要点。

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幽默风趣

语言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教学境界,极富有情趣且含义深远。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跃,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并且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愉悦融洽的师生情感,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审题不清和隐含条件而发生错误的方式,就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调加调侃“:一定不要因为粗心马虎走上了牙路哦!”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牙”与“邪”形似,教师看似也因粗心而闹了笑话,实则是告诉学生粗心审题要不得。幽默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教师的无声语言运用要恰当,做到恰如其分

教师的授课包括“讲”和“演”两个板块,“讲”是有声语言,而“演”则是无声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有一些无声语言是可以辅助有声语言做好准备的。作为一名教师,一般一定要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是不可能做一名好教师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可以表达鼓励、批评、赞成和反对等多种态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用爱的眼神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可以运用一些警告的目光来进行。数学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无声语言,看似无声胜有声。使用适当的手势,铿锵有力的语言,可以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加亮色与活力。不过,教师也要注意一个度,过犹不及。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其重要环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一项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

在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大部分数学教师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使得课堂提问大部分缺乏合理性,随意性强,产生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低。因此,积极加强课堂教学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产生的弊端

1.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少,教师提问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很少出现学生主动提问情况,因此通常由教师主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式”“对话式”的问答行为缺乏。在眼下课堂提问中学生主动提问现象普遍不存在,突出表现为小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2.教师提问的次数偏多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导致提问无效性的情况出现。因问题较多,答案缺乏灵活性,而且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部分教师总怕小学生没有听明白问题,从而对问题总是频繁地重复,导致学生误导性理解问题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甚至为了拖延时间借助重复问题。 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极大的降低,而且会让学生错误的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从而对其他的问题不再关注。

3.教师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情况存在

教师提问的难度难以对所有学生都加以兼顾,无法按照问题的难度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让课堂问答能够顺利进行,与不举手的小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举手的学生比较偏向于选择其回答问题;与成绩差的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偏向其回答问题。另外,齐声回答的时候也比较多,这些现象容易养成学生 “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教师评价学生的答题过于平淡、单一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通常分为四种情况:消极性反馈、启发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很多教师给予学生的回答多是鼓励性评价和判断性评价,然而缺乏针对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一些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对”“错”“很好”“棒极了”和“非常好”等,显得比较单一。另外,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够进行积极追问,使问题缺乏扩展性和延伸性,对学生 “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二、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断加强

1.问题类型要具有指向性和宽泛性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是那种一问一答的、答案显而易见的,应尽量“大气”。问题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程度上有一定的现实性,问题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教学要求,指向明确,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重点,与学生以前的认知结构相符合。

2.提问内容尽可能具有趣味性

一堂课的提问如果都是平平淡淡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引起,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受到影响。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对问题的趣味性就应注意到。 课堂提问的内容富有吸引力和情趣,新颖别致,会让学生感到愉快而有趣,可以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3.选择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景相同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问题,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好“度”,难易要适中,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材料为目的。

4.提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选择最佳的时间是提问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完整的教学时间里,最佳的提时间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表情,善于察言观色,把这些最佳时刻及时抓住。

通常来说,教师提问分为课前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提问、课间引导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没有确定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但提问时机必须把握好,不可以过多,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什么时后提问及提问内容,问题还要提到点子上。

例在刚开始讲课时,学生还停留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时回忆性问题可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唤醒并激发;当学生思维由向低潮转入时,一些非教学性、强调性、巩固性问题可多提一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以重新激发;当学生思维在高度活跃情况下,提的问题应该多一些评价性、说明性、分析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学习兴趣得以进一步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的状态。

5.适当提出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就是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以后,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对教师来说使用探询性问题难度较高,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节奏快的课堂上,有些含糊而简短的回答有可能会对部分正确答案进行了掩饰。当无法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后面,其理解程度有多少时,要通过探询性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澄清,利用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当表现出理解知识有一定的程度或得到的回答是部分正确后,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把新的学习信息诱发出来。通过对探询性问题方式的使用可以在思维向新的方向转变,设定新的情境给后续学习。

6.处理问答结果要有效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一旦无法回答,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粗暴地换人、罚站、坐下,而要使心态保持良好,对学生尊重是前提条件,因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答题有误,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善待,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不能误解为容忍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应当甄别错误的程度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产生错误的症结和错误中的合理成分。

错误本身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产生的过程应开展更多的分析,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讨论和质疑,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走向结论;如果学生答题正确,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地重复,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向另一个层次提升。有些名师的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就在于他们能恰当地、有效地、风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7.尽可能兼顾所有学生,合理统筹提问对象

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要注意全面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和不同问题,合理安排答问顺序,选择答问对象。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者先提名再提问,这样有的学生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出现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这样其他学生会有消极情绪;总叫“差生”回答问题也不可以,这样花费时间会很多,教学节奏也会很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通常可以先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问题,并提醒“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也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逐步提高他们。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不同的层次,使每一个学生平均都有提问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

参考文献:

[1]施晓娟.初探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有效.新课程(下).2011(06).

[2]周晓燕.提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教育教学论坛.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