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本科论文

财务本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4 13:2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务本科论文

篇1

(1)以医院设立相对独立科室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归集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成本费用。

(2)根据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将成本核算分为医院成本核算中心、临床成本核算中心、辅助成本核算中心、行政成本核算中心、后勤成本核算中心。

(3)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如:行政成本核算中心,可以以单位人数的比重为权数,分配行政成本核算中心各科室成本。

(4)模拟市场的运行,以医院内部价格结算方式分配辅助、后勤成本核算中心各科室成本。

(5)根据对各科室成本费用的归集、计算、分配的财务数据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本量利分析等成本管理,分析并找出各科室的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纠正医院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

2财务软件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情况

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例,采用“总账系统+工资管理+固定资产+UFO报表”的应用方案。

(1)总账系统包括原始凭证的管理、往来账户管理等基本功能,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科目账户,利用这些账户进行财务的核算管理。

(2)工资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工资变动数据录入,生产工资发放详细列表,按工资分摊设置生成工资分摊的凭证后进入财务处理模块进行凭证的流程处理,主要是对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情况进行最终核算,并根据税法规定,扣除相应的税费,核算应发放的工资薪酬,最终对医院人员的工资进行汇总分析。工资管理系统还可以详细的反映医院职工的工资薪金构成情况,并打印账单,供在职员工进行核算,保证医院员工的合法权益。

(3)固定资产是医院长期需要使用的资产,它体现医院的经营能力,固定资产作为财务软件核算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体现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对增加医院经济成本、节约资金有着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日常使用操作主要涉及固定资产变动输入、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分配和转账、资产的评估、固定资产查询、盘亏盘盈等。

(4)UFO管理系统的常用功能主要有录入处理分析数据、文件管理、设计各类报表的格式、提供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和进行报表的编辑。总账系统、工资管理、固定资产、UFO报表是财务软件的四个基本功能处理模块,这四个模块具体功能比较丰富实用,即可以相互独立使用,满足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又可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而又及时的财务管理信息,方便医院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有效调整各个科室的成本分配,以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3财务软件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3.1一致原则

一致原则,指医院会计核算与科室成本核算一致,财务软件核算与医院财务核算相一致的原则。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中,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医院各科室的经济活动,因此决定了医院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各个科室的经济活动,对科室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财务软件的使用,不能违背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致性原则还包括,一定会计期间,成本费用与支出一致。即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无论对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进行怎样的归集、计算和分配,成本费用等于相同会计期间的支出费用。

3.2经济原则

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同时,减低成本费用,即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财务软件的使用,与传统手工记账模式相比,避免了冗杂的手工核算环节,降低了各科室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并且财务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的生成财务报表,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对各科室的成本分配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和调整,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3.3高效性

财务软件使用的目的是降低手工操作,在会计软件对医院各科室进行成本核算时,会计人员只需要将原始凭证进行初步审核后,录入财务软件系统中,系统就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且生产和打印会计报表,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难度,也提高了医院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财务软件在医院科室中的应用,采用手工录入数据和计算机自动生成和分析数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效率。

篇2

(一)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专业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目标没有有机统一,前后衔接与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厘清,如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泛而不精、精而不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实施无针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为: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衔接不连贯,原因是过多地追求所谓技能(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论课程内容学习之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内容弱化(或随意增减)给实践教学带来操作困难。

(二)会计专业色彩明显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主要比重,主要围绕手工会计操作、ERP技能、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主,少部分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列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同时开设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开设课程几乎相同只是时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以致缺乏各自的专业特色。

尽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都是以资金作为反映客体,但是会计更多的是从量上来反映与监督,以实务中资金运动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财务管理是从质上对资金进行管理,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环节对资金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

因此,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是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三)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学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来提高实践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财务经验,而现有的情况是,该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学生,这就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教学。与此同时,受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教师缺乏与市场用人单位充分深入的交流,使得实践教学依然是以理论为主,辅以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案例,而缺少一些仿真的实践教学。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通过双赢合作达成。一是学校为市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或为其职工提供培训服务;二是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场所。上述中,前者往往容易实现,但后者由于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常以财务重大决策或盈利、税收情况等关乎商业机密为由,使得参与实践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的层面,而真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机会则较少。

二、完善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为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不仅要从学校定位上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而且要采用实现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及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学措施。

(一)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

针对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和实践教学中专业特色不明确的问题,应做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上定位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该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要与市场中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同时,通过市场来充分检验高校培养出的财务人才培养质量,以达到市场和高校的联动效应。

2.实践教学目标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带有明显传统会计专业色彩的现状,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自身专业特色,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涉及在实务财务工作中如何组织财务活动、怎么协调财务关系、怎样高效完成每个管理环节等日常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始终要围绕其目标来开展,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够用”等会计知识实践教学为前提并服务于后续财务管理涉及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管理环节等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要满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外,还应达到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1.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市场对财务人才职业标准调查,财务人才在从事财务工作时必须获得从业资格甚至中级会计师资格、具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管理环节中财务分析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等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实现,如从业资格需要进行电算化教学、财务软件需要综合理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熟练操作具体财务软件(如财务综合管理软件)、各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及管理环节需要综合仿真模拟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实务业务操作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对接

实务财务业务过程通常包括出纳、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流程、财务分析、财务战略制定与分析等主要内容。每个实务财务业务工作内容具体到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是项目或模块。例如,成本核算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从起初设定成本核算目标任务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理解项目在实务中具体目标如何实施、控制与反馈;财务分析以模块形式通过以实务中企业财务报告为主分析其财务各项指标得出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情况。

(三)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

师资水平低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已经成为制约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该和市场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方式

参考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具体采取过程为:通过外派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引进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两条途径进入校内实践课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将实务财务业务搬进学校。

第一种途径:将师傅(即校内实践教师)外派至用人单位采取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段时间教师挂职锻炼后,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教师才能进入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践课程教学。

第二种途径:通过将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引入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将实务业务展现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达到学徒制教学模式。

2.“学中做,做中学”方式

“学中做,做中学”方式指的是,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同时在校内建立用人单位财务工作室(或办公处)。在具体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时,将课堂放入校内用人单位工作室进行,通过校内理论教师和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双导师制”培养学徒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效果,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统一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 C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137-03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相关联的重要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在毕业离校前的一次全面培养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2-6]。然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受到限制,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如何针对目前的状况,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系统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该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由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来,该专业覆盖面宽,优势和特色明显,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得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也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论文质量严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和观点提炼能力弱,文献查阅不充分。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检索与所开展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过程中,文献查阅不充分,收集的资料比较凌乱,文献阅读少,对文献的观点缺乏提炼。

2.实验方案不合理,工作量不饱满。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时,一般都会安排较为饱满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不能有效归纳,实验方案设计欠合理,总会对实验工作量进行“打折”。此外,由于实验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往往会导致毕业论文工作量不饱满。

3.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论文撰写时,普遍存在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的问题,将实验所得数据简单地进行罗列和基本描述,缺乏从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4.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是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过程等章节,普遍存在着抄袭、拼凑的现象。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基本上都是从相近的几篇文献中整段成篇直接粘贴拼凑起来的,甚至连对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格式错码或者乱码都没进行检查修改。

5.论文撰写不规范。从内容上看,有的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英文摘要的语态、词态、主谓搭配和专业术语等错误较多,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不一致;有的论文表述口语化,结构松散、不完整,逻辑性差、缺乏条理,文章的前后没有合理地组织联系起来。从格式上看,毕业论文中常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文字排版、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有的论文中还有不少的错别字。

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花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时间逐渐增加,选择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的16~20周和第8学期的4~16周,共计18周。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是第七学期末,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也在此时逐渐进入旺季,考研学生利用第七学期的最后五周进行复习冲刺,求职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到了第八学期,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和企业的面试又占去大量时间,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若课题实验时间过短,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不高。

大学四年,各门考试都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而唯独毕业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因此,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思想: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只要我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了,学院就不会不让我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有些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论文,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毕业而做毕业论文,达不到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更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认真查找和阅读文献,不设计实验,不动脑筋,对课题目的、要求、方法等不熟悉、不理解,对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以为然,临近答辩撰写论文时,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将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去完成,而到了企业之后,繁重的工作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二)指导教师的原因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包括:申报毕业论文题目、下达任务书和外文翻译、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以及论文修改,准备各种记录材料。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充,分配到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大概在4~6名,总体来讲指导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由于生均实验仪器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指导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大部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与科研和教学相比,毕业论文工作给指导教师带来的回报低,加上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要求不严,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互动,缺乏定期检查和监督;甚至有的老师让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管不问。

(三)管理制度的原因

学校为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客观公正的考核,缺乏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淘汰机制,最终使制度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往往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迫使教师对毕业论文采取过分宽松的政策,暗中降低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迁就的态度,论文成绩评判和答辩过程不严谨,几乎没有不通过答辩的论文。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开放选题

改变教师分配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的模式,以系为单位,所有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上报题目和任务书,根据指导教师的能力和实验条件严格限制每位指导教师上报课题数量。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工作量和实验室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题目不能过大、过深,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最终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课题难易程度进行自主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提前启动毕业论文

以往毕业论文时间是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集中,且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让学生在第六学期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带着课题在第七学期学习《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方法,在培养和提高论文检索、翻译和撰写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在第七学期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这样能使学生提前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的时间,安心去准备考研、复试和找工作,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时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主动性

让学生知道本科毕业论文是其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指导教师。在从课题库完成选题以后,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了解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要求,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进度,开展实验、分析结果,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开展必要实验准备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加强教师指导

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工程问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促使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科研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鼓励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建立指导毕业论文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以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充分调动积极性;而对工作缺乏能力、教学不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让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的整个工作状态、进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学习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除了进行论文答辩外,在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实施全程跟踪。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院系成立了检查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工作进展实施集中检查,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进行认真论证,避免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而偏离主题,或因实验条件不够而中间改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教育,在规定期限内督促整改。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率超过10%就不予答辩,退回修改。答辩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任务没完成、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盲评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正式答辩前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同时根据学生的预答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严格答辩程序,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答辩,详细记录答辩内容;从平时工作、中期检查、论文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四方面客观地考核、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严格实行答辩不及格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做论文修改,进行第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不通过者,当年不予毕业。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王淑梅.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67-69.

[3]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0):123-12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71-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与其他专业相比,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具有如下特点:①工作量大。该专业的学生通常选题为陶瓷粉体、混凝土、纳米材料等方向,而上述材料的制备需要进行系统的实验方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在制得产物后,需要借助分析仪器进一步对材料的物相、形貌等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方能确认实验产物。有时还需继续研究产物的性能;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依据已有文献,可大致推断出生成产物,但在实验时往往采用新的方法或者对原有的工艺进行改进,因此实验过程是全新的,只有通过分析仪器的检测方能最终确定实验产物的实际组成及形貌,故而经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尽相同的情形,需要补做实验或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完全依赖实验结果而成文的,实验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选题后如何开展毕业论文的实验、制得产物后如何进一步对其进行检测与表征、获得实验数据后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指导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和指导的内容。本文从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三个方面: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分别作以介绍,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论文撰写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毕业论文实验

由于选题决定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方向和内容,在进行选题时,需要指导教师提供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让学生下载相关文献阅读,在短时间内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依据自身的水平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有的课题在设计之初就是探索性的实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如果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可参考的文献比较少,学生觉得开展实验有困难,则对其完成论文将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和挑战。因此,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确立一个合适选题[2]。在对课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课题的意义与价值,熟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详细掌握本课题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或者本制备方法制备过哪些材料。通过前期调研,制定符合学生和实验室情况的实验方案,并严格按照进度计划开展实验。在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实验的日期、试剂及用量、使用仪器条件、实验过程、反应现象、产率等数据,以备实验结果出现问题或需要重复结果时有依据可查。应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比如使用易挥发、腐蚀性强、有毒物质必须带防护手套,并在通风橱内进行,中途不许离岗等等。只有在规范的操作下,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例如,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应该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3次,而有个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只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各洗一次,当制备完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发现反应原料残余的离子没有洗净,影响了产物的纯度,导致该学生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来补做实验,重新检测。不仅耽误了实验进度,浪费了实验试剂,同时也增加了检测费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态度不够认真,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另一方面也督促指导教师,需要随时把握学生实验进度,在关键的操作环节予以指导和点拨,这样才能保证前期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按照设定的计划完成。

二、数据分析

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来说,通常需要借助于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其中,前三种检测手段的数据通常是以“.CSV”格式提供的,需要使用Origin软件绘图;后两种检测手段的数据通常是以照片形式提供的,但有时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照片不够清晰等,需要掌握photoshop软件的相关应用。在性能检测后,大部分实验数据都是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在毕业论文中的,需要教会学生使用相应的操作软件。下面分别对各软件涉及数据处理的使用要点作以简单介绍。

1.Origin使用要点。Origin的使用教程有很多,可让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强调图片格式的问题,例如做出的图片如何插入文档等。在Origin绘图后,通常会出现一个只有左侧坐标轴和下部坐标轴的图形,坐标轴刻度向轴外。大多数学生在将图插入文档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注意到图形没有四周的边框和刻度问题,直接将图片粘贴到文档里,导致图形格式不够规范。因此,需要在Origin中将坐标轴设置好。

2.HighScore使用要点。在X-射线衍射检测后,指导教师可让学生使用Origin绘出产物的谱图,并与参考文献中理论产物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无杂峰出现,且衍射峰出峰位置、相对强度与参考文献均一致可直接认定产物;如果是未知产物,只知道物质中所含的元素,通常使用“HighScore”软件进行物相匹配,获得产物的晶相结构。在出现的一系列与产物衍射峰相匹配的卡片中,选择与理论产物最为接近的即可。若为混合物,则应逐个点击出现的卡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衍射峰的归属。

3.Photoshop使用要点。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测样品后,当噪点较多或者是对焦不准确使照片不够清晰,对比度较差时,可使用Photoshop对照片进行简单处理。首先,打开图片后,选择工具栏上的“滤镜”―“杂色”―“蒙尘与划痕”(一般选默认值即可)―“好”;其次,选择工具栏上的“图像”―“调整”―“曲线”―按住曲线中间黑点进行调节,至满意为止―“好”。此外,还可用Photoshop将图片加上标尺等。

三、论文撰写

1.绪论。绪论部分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应查找最新的、与课题紧密相关的中文及外文文献,包括专著、资料等,查阅的资料要有学术性、前沿性、理论性。直接查阅的文献不应少于10篇,在撰写绪论部分时要紧扣论文题目,注意行文逻辑顺序,通常按如下层次撰写:①引言:介绍研究内容及其作用(意义)有何价值及应用;②国内外研究进展:该项工作(或者该项方法等)目前在国内、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不足或在哪些地方尚需改进;③本课题阐述:介绍该项工作目前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应用,或该方法目前已应用在哪些材料制备中;④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2.材料与方法。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通常可将材料与方法单列一章,详细介绍本实验使用的试剂、仪器及样品制备及检测方法。若论文研究内容较多,在制备不同条件下样品时,使用的仪器与试剂有较大变化,需要各列成章,则“材料与方法”内容可放入各章中分别介绍即可。

3.结果与讨论。此部分为整个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不仅是对前期实验结果的一个汇总,更能够体现本科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考察不同条件下样品的性能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条件,并将绘制好的图片放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4.结论。结论部分往往是提纲挈领的,是对整个实验结果讨论后的升华与凝练。结论部分反映出学生的论文工作是否有意义,对其他实验是否有借鉴作用。

5.摘要。论文的摘要是整个论文画龙点睛的部分,需要重点介绍:课题的意义、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通常摘要部分应该在完成前面几部分内容后最后撰写。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力争做到“三符”:符合格式规范、符合认知顺序、符合严谨行文。

四、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实验记录不清。在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把实验数据记录得很好,但是随着实验的开展,由于忙于实验操作,往往就遗漏了数据的记录,导致数据记录不详尽。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反复向学生强调做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检查。

2.格式不够规范。格式规范的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准确反映论文的真实数据,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角标不规范、标题格式不正确、参考文献引用混乱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检查每一处错误。

3.理论深度不足。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实验的操作后,大部分本科生没有将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在数据分析时,需要教师加大力度指导,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课题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用心指导。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广大论文指导教师都应重视这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集思广益,从而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高等教育力量,受到来自重点高校、老本科和高职高专三个方面的挤压,正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要转型时期。专业的特色建设不仅仅是基于新建地方本科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使其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本文拟就对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探讨,以对我国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状况

国外很多大学已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美国各大著名院校都开设了E-Commerce研究方向和专题,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的师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主办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目前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硕士学位、本科、e-learning、电子商务课程选修以及岗位认证。美国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注意前瞻性,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应用需求;第二,扬长避短,依托学校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群优势;第三,课程设置模块化,注意个性化培养;第四,课程内容更新快;第五,与著名IT公司联合培养,以其主导产品授权设课。

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在电了商务的教育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清华大学MBA于1998年在国内首开电子商务课程,并在2002年开始了电子商务方向。教育部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首批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于2001年开始招生。2002年1月召开了新一届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110多所高校申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新批准83所高校。[2]并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简称中国高校EC协作组,来协作完成国内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设立电子商务本科的院校早已经超过100所,而国家公办院校和民办大学设立的大专、中专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更是层出不穷。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特色趋同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时间短,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弱、经费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赶时髦现象,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特,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3]特色趋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定位趋同。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定位、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上依附、模仿重点院校,克隆、追赶老本科,没有结合地方、结合自身进行特色定位,放弃了身边的市场;第二,办学理念趋同,许多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都打出“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模仿的成分多,追求形式的东西多,体现不出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三,课程设置趋同。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习惯性地以资深老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作为蓝本,稍做改动即成。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只着重考虑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因素,而对学习者、地方社会需要则考虑的很少。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说,学习者的层次和水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恰恰是比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更现实的对课程设置合理性及课程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

2.由战略兼顾到战略迷失

电子商务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是人们创造性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商务活动的创新,具有内容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目前国内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该专业建设中采用的竞争战略是“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既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规则又具有维护电子系统和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要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其结果因为战线拖得过长,摊子铺得过大,最后主次不分,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特色化战略中战略兼顾,结果顾此失彼,形成战略迷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抵御诱惑,保持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思路的清晰和独特,特色建设应“专一”。

3.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大都是高职高专,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上比较薄弱。目前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该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重要性,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开辟了一些实践渠道。但是,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高校采用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专业通用模拟教学软件,一方面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高校教学重点不同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条件不匹配的问题,或者是造成实践环节特色趋同现象。此外,有些地方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时间分配比例偏低、实践层次偏低等问题。使实践教学“走马观花”,难以落到实处。

三、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的策略

(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特色定位

1.确立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创新结合的专业特色

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最早是由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专科学生,随着学校升本之后,该专业也将会招收电子商务本科学生。和所有学校一样,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会有生命力,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随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变,势必需要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特色定位。

目前我国专业指导委员会还没有拟定出该专业完整的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专业基本要求,而且国内高校开办的历史都不长,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电子商务这个专业到底归属到哪一个学科门类,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校把它放在计算机院系,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工商管理院系,甚至还有学校把它放到了法学院系。这个专业授予何种学位,是管理、经济、工学、法学等仍未确定。因此这个专业方向的定位也显得异常模糊。各高校均需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定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目前各高校都在寻求电子商务教育与自身特色的结合。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并将专业方向定位于根据学校的优势,培养集商务、经管、计算机应用技能于一身的面向IT、电信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则依托运输专业的传统优势,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其特色在于,以运输为物流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江西财经大学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国际贸易学院,旨在培养能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工科类型,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重点突出网站设计与管理,ERP,CRM等课程;(2)财经类型,面向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突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课程;(3)商贸类型,面向贸易营销的信息管理,重点突出商务运作、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物流与供应链等课程;(4)技术类型,面向电子商务系统研发,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操作平台等课程。

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由原来放在计算机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商务工程系,改为现在商贸师资力量比较强的经济贸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也应逐渐转型。由属于上述四种类型中的第四种——技术类型转轨为第三种——商贸类型。这符合目前人们认为“电子商务应该重商务、管理”的主流观点,专业的技术开发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应强调具备根据企业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完成传统商务流程改造和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中国电子口岸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外贸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阵地,而我院的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具有不少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实践经验,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资源优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的优秀资源,结合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重点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EDI等。培养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人才。

2.确立面向地方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向地方,服务地方,针对地方的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特色,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立足点。“在服务中求发展,在贡献中求支持”,明确专业方向,直接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追求发展得到支持的明智选择。

(二)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从总体上来看,按照社会需求可以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划分为操作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种,专科学生不管是偏向于商务分析还是技术开发,都应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操作型人才;而电子商务本科教育应该从操作层走向具备一定分析策划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通过工作实践和学校深造,成为更高层次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

吉林工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理念应该是建设应用性学科的院校。因此我校电子商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电子商务活动分析、策划能力和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实践性专业教学环节,融入专业特色实验。电子商务专业是集传统的商业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今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仍旧以课内教学为主,与该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性不相符,因此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促进理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性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既要有学校内部的实验实训,又要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既要有验证的模拟性实验,又要有自主开发的创造性实验;同时融入专业特色实验,着重突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加强对外贸实务操作的训练,目前我院经济贸易系已具备外贸进出口模拟软件,基本能满足外贸模拟操作。

其次,以个性为驱动培养创新能力。从大学三年级起,全过程实施导师制和灵活听课制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电子商务,高校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传统行业进行细分,比如,媒体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而设计,以增强学生就业率。由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不大,按行业细分培养则意味着小班开课,精细培养,这会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教学成本上升。因此,按行业细分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新晨

笔者认为,替代的方法是采用灵活听课制度和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行业细分方向的需要自由选择插班上课,以降低开课成本;学院再为不同方向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将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能力。

最后,教学模式中尝试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开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向全社会开放培养,校内可以尝试跨学科整合,充分利用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为我所用,资源共享。校外以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寻找企业或学校实际项目组成项目团队,鼓励采用团队设计课题,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郁,潘芳.“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创新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2]刘芸.关于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4).

篇7

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从2001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之前,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2010年,国际商务硕士学位设立,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部属院校一直没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个别学校设有国际商务方向。直到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率先设置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外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才开始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具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学校为55所高校(见表1)。由于是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所以,最早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主要是地方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初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内设置国贸专业的学校过多,其专业课程只局限于国际贸易实务,缺乏对企业国际化全方位的学习,不能满足市场对跨国公司人才的需求,于是设立对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改造的国际商务专业。在保留传统国际贸易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工商管理、金融课程组,考虑到商务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加入了更多国际商法的课程,凸显其法商结合的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个预判是正确的。目前,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超过610所。随着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地位也迅速下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就业率低、薪资较低,连续3年被评为红牌警告专业。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被亮红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错位发展。就实务实操能力来讲,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不如中专和职高的学生,职高学生作为跟单员、制单员、商务文秘比本科生更踏实,而且业务熟练。倒是国际贸易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既不甘心成为制单员,又没有从事高级国际商务活动的技能。《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明确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未来三年,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短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这两份看似矛盾的报告恰恰反映了中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致命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过剩,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

可喜的是,还是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家学者看到了问题所在。2005年,为了响应国家的“人才强商”战略,由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牵头,开始推动国际商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的工作。随着教育部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思想的确立,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40个,其中包括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而且倒逼了国际商务本科的人才培养。2012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把国际商务归为工商管理类,编号为120205。有了合法的身份,MIB也解决了学生的出口问题。于是,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高校在有了MIB授予权以后,开始增设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开始修订方案,尝试加入一些工商管理课程。

(二)中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设立

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招生伊始就困难重重,市场反应并不像专家预想的那样乐观。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MIB培养资格,但只有65所高校在2011年招生,学生数为1079名;2012年67所高校招收学生1355名。最近几年招生情况有好转,但是,总体来讲发展很不平衡,好的学校人数在70到100人左右,更多学校是十几个学生、几个学生。很多高校反映,由于挤占了MBA的名额,而MIB与MBA收费悬殊,学校短期经济利益受损,于是,有的学校干脆停招,这就是有些学校虽然有MIB培养权,但是却没有招生的原因。由于相当多的学校招生人数过少,达不到规模经济,无法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实践教学和精英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结果所谓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不过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翻版,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仍然是奇货可居。

二、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很多问题就困扰着我们。比如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高水平、复合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一)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行政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至今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专业有什么区别。企业和行政机构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国际商务本科生毕业,在报考公务员时就遭遇了尴尬――在公务员招生岗位里没有列国际商务。后来我们让学生以国际贸易专业报名,审核时学校开具证明,与用人单位沟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仍有学生虽然分数很高,却与公务员无缘。不仅本科生,2013年第一届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致于这个问题被作为案例写入《国际商务》教材中。在企业招聘中,经常在人力资源目录中找不到“国际商务”的职位。然而事实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岗位都适合国际商务的毕业生。

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狭义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对应的学术型硕士专业是国际贸易学专业、世界经济专业,三者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培养开放型经济体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遭遇的尴尬,说明社会缺乏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政府体制与教育改革不配套。

(二)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导致办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突出自己母体学科的重要性,是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直接原因

国际商务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科教育的一部分。相比社会对国际商务内涵的不了解,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商务这种交叉学科归属的争议就更大。国际商务本科归属于工商管理,除中国政法大学以外,大部分学校国际商务本科都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立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家推动的,因此MIB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归属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国际商务学科的困惑和相互争夺,其结果是办学指导思想的不统一。这种非要把国际商务归属于某一个学科的执念,使得经济学背景的强调经济学,工商管理背景的强调管理学的重要性,而很难把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做到跨学科发展,好些的学校也只能是国际经济与管理的简单叠加,缺乏经管融合的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开发。

(三)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教师由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局限性,都对理论教学、学生所谓学术能力的培养驾轻就熟,因此,无论本科还是硕士,都反映出培养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征。在专业硕士培养上,以学术能力培养代替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顶着国际商务的帽子,但骨子里依然是行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之实。因此,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离培养出高素质、精英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缺乏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这种“复合型”可以表现为具有两类学科背景的跨学科,或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体制下的老师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谙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者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些教师具有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宏观经济层面动态把握准确、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快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点与优势,但他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国际商务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

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各高校在争创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在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中,权重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专心致力于教学的教师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减少和下滑。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原动力也在消减之中。此外,中国高校普遍缺乏产学研的真正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使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根本的突破。

三、“斯诺命题”折射的经管学科之争是制约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国存在着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之间割裂、文化冲突严重的“斯诺命题”。具体到中国商科教育,就表现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上的激烈争夺。

现有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一个具体体现。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权到底是给经济学院还是管理学院?这在很多高校都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有的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只好在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都分配一定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名额,而国际商务的学科交叉性注定这个学科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因此,仅靠某一个学科根本无法培养出有国际化视野、懂经济和国际化经营,通晓国际惯例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

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英美国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远没有中国这般激烈,这与中国经济管理学科不合理的划分有关。在美国,经济学远远没有中国经济学既包括理论经济又包括应用经济这般庞大,经济学仅仅是纯理论研究,属于人文科学,而商学院涵盖面广,其工商管理包括的范围很大,相当于中国的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因此,在美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广泛。原因是美国对外部市场依存度不高,其工商管理教育已经具有应用经济与中国定义的管理学的交叉性,只需要略微稍加一些国际沟通课程就可以,所以,国际商务是否能成为单独的学科,是否需要单独设立专业,也存在过争议,很多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工商管理学位内的一个方向存在,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随着美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本身作为自足、完备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包括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高校也设立了国际商务本科或者硕士项目。英美国家对于国际商务的争论,更多地关注学科范式、学科体系,而不是学科归属。英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商务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而是单独设立了商务学位。总体看来,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更为宽松,他们的商科教育比较发达,且与企业联系紧密。博雅教育的回归,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模式的兴起,正好切合了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的学科特点。

  而对受制于“斯诺命题”、教育体制相对封闭的中国来说,过细的学科划分,商科学位的缺失,经济与管理的泾渭分明,非常不利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简称MIB)实质上是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MBA竞争的产物。尴尬的是,经济学院没有MBA,而如果不吸取MBA的精华和办学理念,MIB是做不好的,特别是在现在MIB收费低、招生名额少、达不到规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MBA作为依托,仅靠经济学院很难给MIB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案例、企业经营模拟课,而没有职业专业技能训练的MIB,不过是原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如果把MIB放在没有应用经济为支撑的管理学院,学生如何获得国际贸易、金融学知识呢?因此,尽管现在有94所高校有MIB招生权,但是,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校并不多。

四、跨学科发展特色办专业是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前人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破解“斯诺命题”的方法就是面向问题研究、跨学科发展。因此,从思想上、体制上突破经管学科的相互封闭,是受困于“斯诺命题”的中国商科教育的必然选择。

应用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种象牙塔般、封闭式的方案,而应凸显培养模式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为此,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和融合;第二,打破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第三,打破学校界限,实现校际、学校与科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合;第四,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学校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

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时时刻刻会感受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之间的冲突,要实现以上四个开放并不容易,除了解放思想,体制上也必须突破现在这种经管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英美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淡化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下放专业自主权,从体制上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发展

跨学科发展是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也在中国学界逐渐达成共识,但是,实际操作却受困于现有体制。中国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分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学科缺陷由来已久,只是这种矛盾在国际商务专业集中爆发了,而如果不在思想上、体制上打通经管学科的篱笆,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在学科设置上,中国应该更多借鉴美国商学院的经验,逐渐改变现在经管院分立、分离的现状,将已有分立的经管院逐渐改造为经管学科融合的商学院,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金融等各种应用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上,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和台湾的经验。比如: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在各个培养层次上都非常广泛,在专科和本科层面上,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有文学学士学位(BA)、理学学士学位(BS、BSC、SB)和应用文学和科学学士学位(BAAS)等;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国际商务教育,授予的学位有商务管理硕士学位(MBA)、商务与管理硕士学位(MBM)、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ACC)、管理硕士学位(MM)、市场研究硕士学位(MMR)、管理博士学位(PHDM或商务博士学位等。英国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可以授予多学科学位的做法,从学理上是说得通的。有学者认为国际商务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一个整合学科,它的学科基础非常庞大,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但国际商务不同于这些单独学科,它本身是一个自足、完备的体系。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学科的竞争优势和价值贡献在于把全球知识和当地知识协同结合。

目前,就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承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并不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科层面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层面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硕士,但是细想起来并不局限于此。现在跨境电商发展迅速,那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全球价值链管理其实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这样看来,纠结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归属实在没有必要,宽泛的国际商务概念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有利于学生就业。台湾地区早已经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为一个专业,都是研究国际化经营的,至于名称不同,只是专注点不一样而已。按照这样的学科边界,我国目前实际上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学校数量非常巨大,有些学校既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也设立了国际商务专业,而其实培养的都是国际商务人才。因此,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重要的不是扩张数量,而是重在提高质量。610所高校设立国际贸易本科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必须适应市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把国际商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宜沿用计划经济下严格统一的专业管理办法,而应该下放专业自主权。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本科能够率先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办之初运用了专业自主设置权,在课程设置上完全自主,不受核心课程的限制,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方向可以随便选题,贸易、金融、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都是国际商务的一部分,甚至学位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位。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毕业走向,我们不认为进外贸公司是专业对口,去进出口银行、证券公司、国际会计事务所不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对口单位吗?由于国际商务是整合了全校资源打造而成,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就业容易,就业质量高,所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国际商务的专业荣誉感比较高。倒是国际商务成为教育部专业目录专业后,像其他高校一样,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最后毕业的管理学学位纠结不已。可见,灵活的学位授予权、自主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学习英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法,发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引领作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英美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都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相比美国依托于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自我天成,英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对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美国更重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备,案例教学、商务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是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对国际商务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虽然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关的相关专业很多,但是,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高校商科教育薄弱,必须专门设置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硕士学位的设立恰逢其时,围绕着MIB,不仅会聚集起一批专注于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家学者,形成一个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氛围,也有助于发挥MIB的引领作用,协同相关专业,结合中国地域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错位发展,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相应地,学生层次从职高、大专生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比如:英国职高和大专生注重商务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就有很高的数量技术分析的要求,并力图把国际商务研究与国际商务操作运营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具有国际化和创造性的特质。

中国要注重错位发展,对于职高和本科要有区分度,同时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依然应该坚持国际商务人才的精英教育。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应该在MIB基础上设立商务博士学位,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四)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

用跨学科的方法突破“斯诺命题”的目的是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特质,注定了国际商务专业不能是千校一面的版本,而必须走特色办专业的道路。中国政法大学的实践也证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只有立足本校学科背景、特色建专业的重要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建立国际商务培养体系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刚刚开始,相较于课程体系的改造、师资水平提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坚持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立足本校学科优势的特色办专业道路,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舒红,景瑞琴.国际商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2] 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8-50.

[3] 宏结. “斯诺命题”与“成思危之答”[J].管理观察,2016(2):11-13.

[4] 穆海涛,安岩.国际商务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4(14):96.

[5] 陈怡琴.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的实践性困境与疏解[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5(11):75-77.

篇8

1、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国民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通常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手段搭配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既立足于宏观层面,又落到微观主体,这不仅意味着税收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范围和调控方式,而且决定了税收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使命。税收不仅能实现总量调节,具有明显的经济稳定功能和反周期作用,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结构调节功能,另外,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调节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更好的驾驭税收服务于国家经济,需要更加重视税收问题以及不断深化税收理论研究。

2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税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现实选择

税收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均可发挥能动的调节作用,不仅作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涉税活动主体曰趋多元化。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或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将不断增多,伴随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导致税收作用范围由境内拓展到境外,涉税活动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各个市场主体通过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来降低纳税成本、获得税收比较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税务人才来处理其涉税事务。税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推动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导致税务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开设并大力发展税收专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

3、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务专业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首先,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需要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税务专业人才。随着国家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税务执法规范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偷、逃、漏、骗等违法成本的加大,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合理避税、降低纳税成本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这极大地增加了对涉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税务中介事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全国己有税务师事务所31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但真正拥有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仅约21万人,占潜在的市场需求的10%都不到。相对于日本85%的企业、美国5私的企业和几乎100%的个人都委托税务,我国税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这也给我国税务中介事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4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财税学科建设的需要

以前是在财政学专业下设税收方向,这种设置对税务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因为税收学不同于财政学。财政学在西方被称为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收支活动以及政府政策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财政学科的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行为,而税收学除了研究政府行为,还进一步研究市场行为,即各个经济组织的纳税活动及相关事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税务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面向财税部门之外,还应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更多的是面向企业和纳税人以及中介机构,二者的侧重点、研究方向均不完全一致。二是因为单独开设税务专业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将税务专业独立出来,可以单独制定教学计划,针对税收实务性强的特点,开设更多管理、会计和法律类的课程,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让学生掌握更多操作技能,能够在校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以便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5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例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外向型人才培养;从国内形势变化看,我国迈入了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

二、新时期税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

1、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紧紧围绕税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构建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和技术性。鉴于当前本科生己逐步成为一般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通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因此,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型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贯彻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以下方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夯实专业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支撑培养动手能力、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能力。税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达到以下要求:对于知识结构,一要系统掌握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二要具有较强的处理税收业务、中介事务和企业理财的基本能力,包括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法律和审计等;三要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一定的注册税务师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和公众进行税务和税收筹划。对于能力结构,一是具有税收政策、税务管理、税务、税收筹划以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二是语言文字能力;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四是较强的相关学科渗透能力;五是身心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协作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税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新时期税务专业的特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税务专业通常下设税收筹划、注册税务师、税务三个方向。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可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

三、新时期实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措施

1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次,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突出特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第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3、注重社会实践及技能训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验项目开发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税务专业所需的模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首先,加强与税务部门、各中介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训场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展示税务机关办税大厅、公司纳税核算业务流程、税务师事务所项目接洽办理等各种不断变化和逐步复杂化的典型税收环境和税收条件,帮助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中获取对实际工作的初步感性经验。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明确其基本功能、拟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应尽可能地与税务部门及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近,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团队交流中和老师精彩点评中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亲身的体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二、高校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财务困境的概念

财务困境,亦称财务危机(Financial distress or financial crisis),高校财务困境指的是高等学校现金流出现困难,不能按期支付费用或偿还债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连续过程,一般由财务正常演变为财务困境,不存在某个明确的指标将高校判定为财务正常或者财务困境,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财务困境进行了研究,有的将财务指标作为判定高校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依据,有的则采用了更广泛的概念,涵盖财务出现困难时的各种状况,涵盖了破产(bankruptcy)、无力偿还(insolvency)、失败(failure)与违约(default)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中的财务困境是指高校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偏离,进入非正常运行状态。

(二)高校财务困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过度负债,贷款数额巨大,而且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高校出现拖欠工程款,不能按时如约偿还贷款利息与本金的状况。部分高校被迫缩减日常的教学与科研经费,缩减甚至取消正常的科研项目投入,缩减学术交流活动的开支,缩减学校教职工的工资,造成高等学校财务报销冻结,教育资源短缺。全国各地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付息压力,财务状况已经恶化,另外,各地高校还面临着巨大的还本压力。到今年为止,全国各高校累计了巨额贷款即将到期。高校难以偿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使得高校又要承担违约的风险。并且,高校面临着很大的偿还基建欠款的压力,高校一方面要保持正常运作,一方面又要偿还基建欠款。因此,我国高校财务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对高校财务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校财务困境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例如,减低社会就业压力,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以消费带动内需。使得我国招生规模迅速增加,虽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没有满足高等学校扩建对资金的需求,导致高校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开始不断地扩招,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在国家部门拨款不足的状况下,高校采取银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行贷款的方式,将贷款所得资金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的建设资金一般是通过学费收入、财政拨款以及科研拨款而获取的,其偿还能力基本依赖于学生的学费,这样就严重降低了高校的还款能力。另外,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高校没有明确其还贷责任,很多高校盲目地进行巨额贷款,高校贷款规模增加,银行贷款数额也急剧增加,使得高校出现巨大的财务风险。高校在利用国家政策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导致了贷款与负债增加,使得高校无法承受巨额负债,很多高校被迫采用以新贷还旧贷的方法,造成高校陷进“以贷还贷”局面,并且巨额债务的偿还压力变成了高校的支付压力,最终造成高校不能定期偿还债务本息,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第二,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高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其地位,而将外延性扩张当作提升学校办学空间的核心,高校加大对教学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部门的拨款不足,高校开始纷纷向银行贷款、负债办学。政府部门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鼓励与支持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银行金融机构是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他们为了提高投资效益,主动为高校提供巨额贷款,为高校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政府部门批准了高校贷款工作之后,没有有效地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也没有对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贷款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审查,使得学校未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贷款资金,浪费了资源。政府部门出台的正常没有有效地避免高校重置设备现象的发生,高校的财务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因此,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是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推动。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调整与提高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学校的占地面积、图书馆、体育场所、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等教学生活场地等,规定了生师比、生均图书册数、教学行政楼面积、教学科研设施价值以及学生宿舍面积等,并对体育场地、食堂面积等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1]。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校的硬件与软件等都提出了严格规定,高校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估结果,不但应保障教学质量,也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增大资金投入,让高校所采用的贷款融资方式也达到评估规定的办学标准,进而导致巨额负债,使高校的财务陷入困境。因此,教学评估标准的提高,是加剧高校负债运作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四,高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高校管理人员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决策的制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也是造成高校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在筹资决策方面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过大,没有科学的筹资决策方案致使高校的财务陷入困境。其次高校在投资决策方面,尤其是基建投资方面,高校不断扩大规模,许多高等学校没有认真论证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身的资金实力,也没有全局规划,就开始盲目地兴建基础设施,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导致学校投资膨胀,加之高校对基建项目控制力度较弱,对合同法的执行不严,造成建设项目所需资金远远超出了高校正常的资金承载力,另外,部分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和领导缺乏风险控制意识,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使得高校当前的财务困境加剧。

三、高校财务困境产生的风险

(一)高校债务风险

由于高校大规模地进行贷款,使得高校资本结构不合理,随着高校债务的增加,高校陷 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就越高。不良举债和过度举债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债务比例的加大导致高校支付压力与支付能力脱节,高校各项经费的规模开始呈现萎缩,高校也开始出现财务危机,阻碍了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如果政府金融政策发生变化,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会造成高校资金链条断裂,进而陷入现实的偿债风险。

(二)信誉风险

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不良举债或者过度举债后到期难以还清本息,这会直接降低高校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度,而且不利于高校未来再进行融资,形成高校的信誉风险。

(三)政府财政风险

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如果没有按期向银行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当前贷款就会出现呆账、坏账的状况。由于贷款银行的性质基本是国有的,高校货款风险最终都是由政府承担,造成“高校贷款,政府买单”的现象,为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

四、高校财务困境的控制策略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理清眼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高校的每一位领导、管理者、教职员工都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深刻领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化改革的同时,管理高校与经营企业同样都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之中,任何一项工作稍有不慎,都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可能造成高校关门倒闭。关于负债经营问题,高校的投资者与管理者要有高度的历史紧迫感与社会责任感,结合高校具体情况,分析负债经营的优劣,让高校发展的需要与其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同步,并且大力提倡节约,把学校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把风险意识与日常高校管理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二)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想把现有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就应当加强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高校财务处应当将预算工作视为重点内容,例如,可以定期对参加预算工作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高校预算管理人员的能力,保障预算工作的质量,进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而实现我国高校预算的制度化管理。高校预算可以采取以零基预算为主导,结合滚动预算的预算编制新方式,它与过去的预算方式不同,新方式中对于每一项预算支出,不是以当前费用水平为依据,而是全部以零为起点,充分分析费用支出的可行性。这种预算方式更切合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而使预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掌控实际支出的作用,同时,滚动预算能够弥补年度预算的不足,可以依据目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时地调整与改正,使预算更为科学[2]。

(三)加强高校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高校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完善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与自我约束力,使领导干部自觉履行其职责,对高校经济秩序的维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核算方式不规范,财务管理方式不科学,有些领导干部隐瞒收入,为此,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全面控制各项经济活动,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内部审计力度,提高资产利用率,保障资产安全,其次要严格控制变更的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合理控制基建预算投资,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另外,高校领导者应结合借贷规模与学校的实际偿债能力,避免债务负担过重,避免盲目投资以及违规投资,最后,学校领导干部应加强财经法制观念,完善健全高校内部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经济责任。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与拓宽筹资渠道

会计控制是实现会计控制目标、发挥会计控制效能而采取的手段、工具及方式的总称[3]。会计控制的形式有很多,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必须使用不同的会计控制方法,即便是同样的经济业务,也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各高校选择其会计控制方式要依据高校财务的具体情况。高校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采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方式。我国高校应当增强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尽量规避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还必须大力解决学生欠费的问题,避免长期拖欠学费的情况,将学费的收缴率与高校各职能办公室的经费联系起来,同时要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困难补助制度,鼓励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工俭学,从根源上解决其欠费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过去的筹资观念,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去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还可以成立基金会、校企合作办学等机构,为企业与个人捐赠助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服务平台[4]。

(五)政府完善对高校的监管机制

首先,政府作为高校债务的责任主体,应当完善多渠道筹资体制,合理增加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的比例,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可采取承担高校部分债务和财政贴息的方式以减轻高校债务负担,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其次,政府必须转变其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防止高校在决策与财务方面过于依赖政府,明确高校的权力和责任。政府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与严格的问责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制度,可以保障高校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可以让高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谋求规范化的发展之路。再次,政府必须充分尊重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给予高校充分的发展空间,减轻高校政策性负担,严格审查高校贷款,强化对高校的预算约束,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最后,完善教育支出评价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使政府科学制定教育拨款数额,促使高校更合理、更高效地运用经费,树立节约资金、不浪费资源、专款专用的意识[5]。

篇10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篇11

一、研究目标及意义

对于定价的研究,国内外的各个行业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但只可以参考借鉴,不可以复制照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结合实际的内部外部环境灵活运用,得出冷冻食品行业的定价估值区间及经验。

二、估值定价原则

用估值模型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进行预估,并认为股票的市场价格应是围绕着其内在价值进行上下浮动。而企业通常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立即解散的价值,一个是持续经营的价值,即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维持商业活动,在相关经济期内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价值。本文所提及的价值就是持续经营价值。

三、冷冻食品加工行业分析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更加丰富,每年增速较高。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是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以及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而且,出生率的下降,也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的来临,预示着食品加工领域向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未来工业生产都将是高度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1.市场概况

国内对高档牛肉需求日趋增长,目前主要依赖日、美非正常入关解决。但日、美等地高档牛肉难以正关进入中国,在法律惩罚的高压下,日、美走私牛肉已经无法重回鼎盛。当日、美走私牛肉退出中国市场以后,将留下100多亿美元的市场空白。

从上图可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食物供应的增长,已经显著跟上了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供应。对肉类的增长呈现出了持续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有大型生产设备的企业。近年来,中国肉类产品的价格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除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也由于国民生活素质逐步提高,牛肉、羊肉等产品增加了对猪肉的替代性,人们饮食习惯开始改变等造成。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要求的逐渐提高,牛羊肉需求快速增长,据了解,中国牛羊肉产业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大而不强,资源分散,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近两年,中国牛羊肉消费市场每年缺口约为200万吨。

中国是牛羊肉生产大国,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镇局部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牛羊肉消费量大幅提升,在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牛羊肉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另一方面,中国牛羊肉产业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大而不强,资源分散,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走私进口牛羊肉泛滥,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实问题。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牛羊肉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关键在于依靠肉牛业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肉牛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肉牛产业化的发展,全面提升肉牛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估值

1.贴现现金流法

视股票的内在价值为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估值定价的基础。通过与其未来通过目标上市公司而能获取的收益或回报,产生未来现金流,以及综合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进行折现。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则需把现金流看作随机变量,对预期的现金流折现,并以一定折现率进行折算,而获得各预期现金流的现值之而得出上市公司的的价值。贴现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V0-资产在现时的内在价值,即通过折现后的对企业价值的估值。

CFt-在t时点的预期现金流,即预测的企业未来现金流。

r-折现率或要求回报率,本文中,r通过计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获得。

(1)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根据股东权益、负债各自占总资本的比率,再分别乘以各自对应的资本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WACC=(wd)[kd(1-t)]+wpskps+wceks

其中:

w为每项资本所占总资本的比率,wce为普通股所占的比率,wd为债务资本所占的比率,通常用市场价值来计算此资本比率。而资本结构的选择一般选择价值计量的目标的资本结构[根据可比公司杠杆比率数据,该值(D/A)为:6.22%]。

t为企业适用的税率。

kd债务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付息债务,主要包括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借款需要区分长期和短期,约定的利息支出就是借款的资本成本;而债券的资本成本是它的到期收益率。

ks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就是进行权益筹资的成本,可以通过CAPM模型求出作为计算的要求回报率。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r=RFR+(Rmkt-RFR)

Rmkt-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RFR-无风险收益率,

-证券的Beta系数,即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的指标,(Rmkt-RFR)为股票市场溢价。对于拟上市IPO的公司而言,当求的时候,可参考同行业类似企业的平均beta值,进行去杠杆,得到可比公司的无杠杆beta值:

假设可比公司等于拟估值公司的无杠杆beta值,再利用该无杠杆beta值乘以拟上市公司对应的杠杆,得出拟上市公司的预测: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后,即可对不同时期的预期现金流通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到0时刻的资产价值。

*根据彭博数据来源,通过对冷冻行业的几间代表企业的beta值进行去杠杆,可得冷冻生产企业的平均无杠杆0.81,市场风险溢价为:10.41%

(3)折现的现金流

一般来说,预测的未来现金流包括股利、或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

①股利折现模型,是由持股期内的现金分红和持有末期卖出的预期价格构成的现金流量总和。企业的股利政策是选择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固定增长股利政策还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直接影响权益价值。股利政策的不同衍生出的股息贴现模型可以分为: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Gordon增长模型、二阶段股利增长模型、三阶段股利增长模型和多元增长模型等形式。

②企业自由现金流,即企业经营获得的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出的现金流,是企业维持经营所必须的现金流,即债权人和股东在不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支取的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从概念上讲,股权的价值等于预期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现值减去未偿债务的市场价值。折现时使用的折现率反映了与现金流相关的风险水平。其中:企业自由现金流=扣除调整税后的净经营利润(NOPLAT)+折旧及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长期经营性负债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资产的增加

若假定公司自由现金流终值采用Gordon永续增长模型,此时:

③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可以最大化的能自由分配给股权资本提供者的现金流量总和。

其中,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净利润+折旧-运营资本增加额-固定资本投资-债务本金偿还额+新发行债务=运营现金流-固定资本投资+净借贷

r为股权资本成本,一般由CAPM模型求得。

2.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即利用公司的价值或者公司价格乘数,与公司在同行业同质的公司、行业标杆企业、或行业一篮子公司的市场价值和价格进行比较,以获得估值基础,通过对可比较公司的首次发行定价和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表现,根据发行公司自有的特质进行调整,从而估算出上市公司的股价,从而达到对公司进行估值定价的目的。

乘数一般包括:

(1)市盈率

市盈率是最为常用的价格乘数,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市盈率在所有应用于市场估值的价格乘数中位列第一。通常会以公司的实际或预期收益乘以基准乘数估计股票的价值。根据市盈率指标进行估值时,首先应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收益,然后根据二级市场同行业的同质企业或者一篮子同质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人的行业情况,发行人的经营情况,发行人自身的企业发展特点以及成长性等拟定估计的市盈率,最后按以下公司计算出股票定价:股票价格=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

*根据彭博数据来源统计可得,该冷冻食品加工行业代表企业的平均预测P/E值为:2016年:16.6x,2017年:14.4x。

(2)EV/EBITDA,MVIC/EBITDA

EV/EBITDA是最常用的企业价值乘数,企业价值乘数的优点是对财务杠杆影响不敏感。EBITDA是债务和股权的现金流,企业价值是企业总价值(包括债务、普通股股权和优先股股权的市场价值)减去现金和短期投资的价值,因此这是对企业整体而非普通股的估值指标,但可以用可比企业的价值乘数进行比较从而推到普通股估值。即使当每股收益为负,市盈率无法用于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价值乘数进行比较。该乘数适用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估值过程一般是先确认一组上市公司,算出可比公司相关的价格乘数,对乘数进行调整,使横竖反映目标公司相对于上市公司的相对风险和增长前景。

企业价值=企业普通股市场价值+优先股市场价值+债务的市场价值-现金和短期投资

其中,债务的市场价值数据一般比较难得到,因而若无法获取其市场价值,则可用其账面价值代替。

*根据彭博数据来源统计可得,该冷冻食品加工行业代表企业的平均预测EV/EBITDA值为:2016年:10.1x,2017年:11.0x。

五、总结

本文以冷冻食品加工行业作为案例,使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冷冻食品制造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评测;并运用估值定价的理论,阐述了对该行业企业进行估值的一般方法,并通过可比企业的数据参照,联合可比公司进行相对估值法的估值,为冷冻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估值提供了可取的方法及截至目前可采纳的行业数据,更便于投资者进行估值。

价值评估不但是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工具,而是以此提供一条发现价值驱动因素的轴线,并从而探索公司的价值管理。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E.平托(作者);刘醒云(译者).股权资产估值(原书第2版)(CFA协会投资系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