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5:17: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员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1丰富的知识
教务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丰富广泛的各学科知识。总之,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1.2严谨的工作态度
作为教务管理人员,总有大量繁琐的工作去做,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端正态度,在工作中认真谨慎的做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1.1.3优秀的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其实也是校园里的服务人员,做工作要考虑到校内的师生,多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考虑,真心地为师生做服务。另外,在工作过程中办事要迅捷,属于自己工作职责的事情不推脱,不属于自己工作职责或超过了自己职责权限的要给师生指明方向。努力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1.1.4积极开拓创新。
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地去工作,必须积极地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既能继承优良传统还能适应当前形势勇于探索。五是清正廉洁。教务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的一线人员,总在为校内师生办各种繁琐的事情,比如领导的签字、学校各部门的盖章等,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为师生做好服务,不能,贪赃枉法,要树立自身清正廉洁的形象,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赢得师生、同事的尊重。
1.2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是确保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得以提升的保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工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2.1执行政策的能力。
每年教育部门都会有各种政策下达到各高校,学校内也有自己的政策,这些政策每年都在进行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把政策、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灵活地处理。
1.2.2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大多都会涉及到教师、学生及校内其他部门,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1.2.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写公文报告、工作总结时需要教务人员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汇报、请示、通知时又需要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者是一个优秀的教务管理人员外在形象的体现,有了这能力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
1.2.4是继续学习的能力
自古就有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教务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会提高管理的效果、适应社会的发展。
2.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途径
在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在素质提升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需要关注与强调的问题。
2.1教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教务管理人员的来源并不是来自统一的专业的相关岗位,有本专科的留校生、有转岗而来的等等,即便是本专科的留校生也不一定是从教育或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高校很少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机会,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2.2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其工作繁重、压力大,教务管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怠工误工的情况也会发生。领导忽视对教务管理人员的鼓励、培养,而且教务管理人员的工资低、晋升难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人员极易流失。另外,学校对教务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培训、晋升、考核制度,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上进心。
2.3对教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核心管理机构,其管理人员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只是给学生安排课程、考试、统计成绩这些简单的工作。大多数的管理者忽略了教务管理的真正意义,只是做一些传统型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工作的思想。
3.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只有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输送人才做好准备。所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如下:
3.1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终身学习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要熟识管理知识、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本校的政策制度,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教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管理的行家。
3.2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要把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师生放在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要有计划,主动为他人服务,而不是当别人有了需求再去服务,总之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3.3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合作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统一的一体,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紧密相连,如果管理人员不去积极和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就会导致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因此,只有互相合作、相互支持、默契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3.4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教务管理的优良传统需要继承,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需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管理的需要。而且教务管理不仅是事务性工作,还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学科,对已经不能适用现在教学的管理方法及模式,要勇于改进和调整。
3.5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换位思考的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解决师生和同事的问题,在贯彻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多从师生角度考虑,争取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当教务管理人员设身处地地为师生考虑了,就会大大提高在师生心目中的印象,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对信息环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特点,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以及各行业组织产生的影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生成、传播以及各类信息的特点,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数据,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1.2信息组织能力。
信息组织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的能力。即,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专业人员必须要提高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征以及用户的要求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做出合理的排序、筛选等,从而收录有效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
1.3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员需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且需具备对各类信息的检索能力,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检索服务。
1.4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需对掌握的信息资源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利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科学方法从而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描述,并揭示社会信息交流的内在特征,更好的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各类信息资源加以收集、整理、鉴别、评价等,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并加工整理成增值信息,提供优质的信息支持服务。
1.5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并能高效开发信息资源。要想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就必须要熟悉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主要设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性能,还需具备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具备设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的状态、安全等问题都应进行良好的掌控和管理。在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合理解决,并提出修改意见。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正确的应对策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1.6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
专业特长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精湛技艺,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其独特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在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要注重研究信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突出其中任何一方,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造信息管理专业特长的独特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竞争力,更好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
(1)系统登录模块:根据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及授权用户名及密码登录戒毒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需求对戒毒人员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操作。
(2)评估管理模块:本系统根据国家颁布的《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中的戒毒人员评估标准,将评估系统设置为“三步”流程。第一,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行为表现评估、社会环境与适应能力评估;第二,对其进行生理脱毒评估、身心康复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格”、“不合格”的评估结果;第三,由专业的“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专业的评估意见,并将其上报给相关指导部门。
(3)信息管理模块:对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在戒毒所内的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戒毒人员的消费权限对其消费情况做出统计等。
(4)权限设置模块:根据强制戒毒人员在戒毒中心的情况对其消费权限、亲情号码拨打权限、会见家人等权限进行相关设置。
(5)会见管理模块:根据戒毒人员的个人情况对其与家人会见的次数进行管理,并统计会见亲人的详细信息。
(6)报表管理模块:根据强制戒毒人员的表现分阶段对其进行奖金奖励及家人为其日常生活充值,统计充值的时间、充值的金额、账户余额等详细信息;并汇总戒毒人员各项消费、充值及余额、评估等情况的详细信息,按查询条件打印出所需报表。信息管理评估系统可迅速、及时的查询到戒毒人员的相关信息,提高了管理各种信息的准确度,并加强了戒毒所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戒毒所的工作效率,也减免了因手工处理相关事情的繁琐与误差。通过评估模块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定期评估,并由专业评估小组分析评估状况,有助于通过评估结果分析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的整体状况,为针对戒毒所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及有利的依据。
2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主要阐述了戒毒所工作人员管理戒毒患者信息部分的功能设计,具备对戒毒人员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同时实现戒毒所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及系统化。
2.1功能模块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的描述,对系统进行设计并实现了所有功能,本系统界面简单、易懂。该系统的整体布局不变,根据操作人员的选择,改变布局的工作区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的界面,管理者可根据需要注册登记新入所成员的信息,根据管理者权限的不同可实现查询、修改、注销所内戒毒人员的信息。登记新成员时可通过图像的采集生成戒毒人员的头像信息、通过指纹采集生成指纹模板信息并将其上传至个人基本信息数据表中,在本系统中可以分别采集十个手指的指纹模板信息,头像及指纹模板信息都通过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将通过指纹确认其消费情况。本系统可根据管理人员权限的不同对戒毒人员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查看并统计出规律,根据不同的曲线图可以得出相应的数据并对其做出分析,为将来的戒毒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评估功能主要作用是可根据戒毒人员各项指标做出评估,该模块含有若干条量化标准,系统每月将所有评估内容进行量化后评分,最终到处数据,根据系统量化的标准,由评估小组对戒毒人员进行的评估结果进行查核并给出相应的意见。
2.2数据库的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面向群体是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必须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根据这一设计的需求,本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本着戒毒人员信息的完整性及保密性原则建立了一个AllInformation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各个管理人员的信息、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消费的信息及评估评判详情等),并根据戒毒人员信息的保密级及重要程度进行相应的分类,设置不同的权限,依据各个管理人员的级别。根据数据库的加密原则,本系统设计时对数据库进行了三级加密,数据库级、表级、字段级,这样的多级加密形式以确保强制戒毒人员的信息保密性。同时为防止数据库中数据由于外界的原因丢失,本系统设计时使用了SQLServer中的作业,将数据库定时的进行自动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关键词】养老金调整;调整机制;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动态合意替代率;财政和养老金收支平衡
1我国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目前各省基本养老金调整制度不尽统一,使得各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不同,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省际间的不平衡。从1995年开始到2009年的15年中,我国共有12个年度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退休人员调整了基本养老金,有三个年度没有调整,调整的次数可谓频繁,幅度也不低。但在各省的养老金具体调整实施办法中,有按退休时间调的,有按参加工作时间调的,也有按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调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型退休人员各省之间增加养老金差距加大,形成了省与省之间退休人员待遇的相互攀比。
1.2愈来愈低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势必造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在岗职工工资差距逐年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参数之一,它最根本的含义是基于职业收入的退休后收入在多大程度上能替代退休前的工作收入。本文使用的“养老金替代率”是指某地区某年发给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和当地当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即平均替代率。采用这一指标的目的在于从制度层面考察养老保险对退休人员生活提供的保障水平。
虽然1995年以来多数年份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水平为职工工资增长率的40%-60%,但调整基数却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按60%计算,这几年基本养老金实际调整额仅占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额的24%-36%,目前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已经较大程度上偏离了58.50%的制度设计目标,如果按着现行的调整办法,调整比例继续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将越来越低。这必然造成基本养老金占职工工资的比重逐年下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在岗职工工资差距逐年加大。
1.3目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办法对“老人”与“中人”不加区分,抹煞了基本养老金对这两个人群在制度意义上的本质区别。目前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对老人和中人不加区分,而是将逐年新退休的“中人”都纳入了统一调整的范围。对于目前已经退休的人来说,基本养老金实际上是其全部养老金收入,因此必须保持相对较高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而对于将来退休的人来说,制度的预期使得基本养老金只占其养老金收入的一部分1/3到1/2,因而有必要逐步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目前实施的调整办法并没有对“老人”(包括已退休的“中人”)和未退休的“中人”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在这一意义上加以区分。
2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建立制度化的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是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物质保障,属于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是任何制度稳定运行的法律保障,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设计与运行,也必须严格贯彻法制化管理的原则。笔者认为,应适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调整机制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全国出台统一政策,做到调整范围统一,调整幅度统一,调整办法统一。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群体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
2.2基于动态合意替代率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鉴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实际状况,有些专家学者近年来提出了采用动态合意替代率作为参照系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观点。研究表明,由于退休后在几个方面的开支会减少,如与工作相关的开支、自身人力资源投资的费用、交通费用、住房按揭、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费等都会减少,通常不用再负有抚养责任,也不需要再为将来而储蓄,因此老年人的支出会减少;但同时其医疗费用将有可观的增长,因此,相当于工作期间收入70%~80%(中值为75%)的养老金可使参保者在退休后保持与退休前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可将这个区间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养老金合意替代率水平。建立动态合意替代率基本思路是,将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先回升到合意替代率上限,再逐步降至下限,之后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稳定保持。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实际状况来说,合意替代率区间的确定,并不意味着只要替代率在这个区间内就说明制度是合理的,而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应该在这个区间内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轨迹,即首先应尽快将其替代率回升到上限或接近上限(例如达到当前的制度设计目标替代率58.50%),再逐步下降到下限并基本保持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应该得到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第二第三支柱的作用。考虑到已退休人群仅有基本养老金这一实际状况和建立三个支柱养老保险的制度目标,应在这个基本思路内进行人群细分,以“老人”、“中人”、“新人”的既定划分及过渡期的设定时点为参照,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方式。
对于2008年12月31日之前退休的人员(人群A,其中包括“老人”和部分“中人”),以保持稳定的基本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上限为参照标准进行调整,即先在较短时间内(最迟在2016年以前)逐步将目前仅有5%左右的养老金替代率回升到58.50%,再一直保持,或在远期适当提高至62%左右(也可根据当时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进行相应调整)。
对于在2009年1月1日之后2016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员(人群B,主要由“中人”构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先跟随人群A同标准回升,然后随着退休时点的
推移逐步回落至48%~52%,在此期间努力使第二第三支柱替代率达到10%~12%,从而保持58%~62%的养老金总替代率,此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将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左右接近40%,与人群C接轨。
二、我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进入21世纪后直线上升,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人身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时期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一)管理制度有待一定的完善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保障档案工作,但是仍有部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管理不完善,存在一些弊端和有待处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档案标准不够统一,档案管理发展不够平衡,细节事项规定不够明确等等,而且大城市、发达地区的状况与不发达地区的成鲜明的对比,而一些小县城、农村和落后地区对于社保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更是微乎极微,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这种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管理、社保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交接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由于管理交接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在对于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移交接收管理时处理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随便录用一些社会人员来进行管理,这些非专业人员甚至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社会保险内容及注意事项等等很多问题都根本不了解,以致形成档案随意堆放,无法分类整理、材料残缺不齐等等的现象出现。更严重者甚至导致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移交接收管理混乱问题而造成许多民事诉讼案件的发生。
(三)意识比较淡薄
企业把更多的经历投放在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方面,对于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甚至有些企业认为人事档案只是企业与员工雇佣关系的材料,对于退休人员不会耗费精力去管理,或者只是应付管理。而退休人员由于对自身权益不够了解,法律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把人事档案同自身利益关联,不了解它的价值,没有对企业的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起到督促作用。
三、新时期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完善性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应建立一个专门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部门,要想确保各项档案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进行,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制,专门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目录以及档案检索
进一步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现代档案管理的重点行动目标,现代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应该一改以往传统的手动记录管理的模式,应该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不断提高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程度,以统一的文字、图形等方式将退休人员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统一管理,直接输入近电脑系统中,逐渐形成一个标准、规范、严格的系统管理模式、输入到电脑中保存应在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退休人员档案利用效率。
(三)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措施
在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过程中,现代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退休人员的管理情况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同时应以一定的技术管理控制,进而使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起到一定的有效性,应时时遵循归类处理原则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针对性。对于社会化管理而言,企业及相关经办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措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我国其他事业单位的情况,相比于其他的文化、卫生以及教育等公共事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薪酬相对处于较低水平。然而,处于此种薪酬制度下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又与一些科技企业的情况不同,科技企业的利润受市场影响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薪酬水平波动也比价大。而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的市场决定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市场决定机制,并且深受我国在长期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薪资水平整体较低,并与市场的调节脱轨。在这种情况下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人才的引进就成为一种劣势,因为薪酬水平低于市场价格,造成了吸引力不强、留不住人的局面,不易于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的发展。
2.科技人员薪酬增长比较困难
一方面,科技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受到市场调节的作用比较小,公益类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很多都是公益类的基础性的工作,收入来源面窄,可以增加收入的项目不多,给薪酬增长造成了困难。
3.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不够完整
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其适应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基本结构是在1993年和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后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固定部份也称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则代替了原来的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绩效工资是薪酬体系中激励功能的主要体现,也是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最容易起到激励作用的部份。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工资改革仅落实了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项内容,而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的激效工资则还没有全面实施。福利待遇也是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4.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有待完善
在很多情况下,薪酬水平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比较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作为机构内的主要技术人员,掌握着其他职员所不具备的技术,因此对自己技术所获得的薪酬有比较高的期待,同时还关心薪酬的公平与合理性。由于很多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科技人员的绩效没有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或者由于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容易使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由于受到不公正薪酬待遇而造成人才流失的情况。
二、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的改革措施
1.完善薪酬分配体系
在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薪酬分配上,通过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对外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对内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让科技人员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首先,对公益类科研机构核定的绩效工资水平能让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对外有竞争力,同时,固定工资部份各级别的标准需要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实现工作绩效与薪酬挂钩,以确保高产出的人员能够得到高回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首先,要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思想,在广泛征求科技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因素,利用定性与多种定量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可以采取技术成果转化利润分成以及其他的奖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取得更多的分配。通过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使科技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基础,使贡献与薪资水平匹配,贡献大的科持人员能获得有比较高的薪资。
2.按照科技人员岗位性质制定薪酬结构
在公益类科研机构中有从事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类等科技人员,岗位的不同,决定了需要建立适合不同岗位类型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可根据其参与的项目以及项目的效益来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分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科技人才贡献不同制定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和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对于那些高层次、骨干技术人员,要采取重点措施留住人才,要向这类科技人员倾斜,适当提高其绩效工资标准,对那些学科带头人以及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提高其基础绩效工资和特殊津补贴。此外在公益类科研机构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科技人员,例如高层次创新人才、特聘科技人员骨干等人才,采取年薪和协议工资制度,同时,可以参照绩效的考核,把年薪和协议工资分别分为基础年薪和绩效年薪,基础协议工资与绩效协议两个部份,根据考评结果拿到最终的绩效年薪和绩效协议工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公关人员”方向学生应该具有社会科学、心理学、人文学,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公共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处理应急事件或公共事件的能力,能及时处理各种公关关系问题。当然这其中专业的公关理论和公关技巧是作为“公关人员”最核心的知识储备。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良好的公关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公关人员是代表企业传递和表达企业的公共信息。公关人员一头是企业的利益,一头是公众的利益。一个优秀的公关人员,能够利用自己的良好沟通能力,传递和表达企业和公共的各自利益,展示个人的公关魅力。同时,公关人员又应该具有非常果断的判断能力,沟通企业与公众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紧急状况,公关人应该非常迅速、果断做出决策,及时控制情况。另外,媒体沟通、语言能力等都有助于进行公关活动。
(三)乐观的心理承受能力
良好的“公关人员”应该心理豁达、态度乐观。公共关系维护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有时甚至阻碍重重,“公关人员”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重新审视事情的发展状况想好对策。“公关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公关活动的实践锻炼,通过真实的公关活动来锤炼。一个优秀的“公关人员”应该具有胆识能够处理好每种突发事件,能够自如面对公众媒体。
(四)过硬的职业道德
“公关人员”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公众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误会或错误理解,以便进一步创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公关人员”在这种公关活动执行过程中应该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为企业客户保守秘密,不得违背职业操守,真诚对等公众、公正对待竞争对手等等。不断巩固公众对公关从业人员的信任度,保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五)坚定的意识品质
坚定的意志品质指的是在逆境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持之以恒、百者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状态。这是公共人员为达到既定的公共目标,克服困难的重要保证,也是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公关任务往往艰巨而复杂,意志软弱者往往打退堂鼓,使工作受到损失,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寻求破解困难之道,实现既定公共目标。
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界定不清。两者有相似之处,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在使用时可能需要维修,报废时可能也有残值。执行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规定,主要根据各医院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工作经验来划分,没有统一口径。因物资分类不同也会导致后续的管理及成本归属的不同。医用低值易耗品与卫生材料分类不清。两者都是在医疗活动中需要使用的物资。从定义上看,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改变实物形态是区分两者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因采购部门和仓库管理人员对物资的属性了解程度不及使用部门,由于医院人员素质不一而导致对物资分类判断出现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1.2登卡入账不及时
采购回来的库存物资必须办理验收入库手续才能进入医院内部流转。卡片是中介,明细账又是连接实物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物资卡片登记不及时或事后根据出入库单补记的情况,或卡片已登记但系统做账不及时的问题。3.3责任不清医院物资管理涉及医院多个部门,伴随实物从外部供应商到仓库再到使用部门,物资账也经过采购员、制单员、物资明细账会计等多岗位流转登记核算。若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执行卡片管理或执行不到位,月末盘点出现盘盈或盘亏的情况时很难查明是哪一环节的疏漏或哪一岗位的责任。
2物资管理解决对策
2.1建立完善物资管理制度
医院的物资管理要形成独立的体系,由医院统一管理和调配。避免分口多头管理,同时不得由同一岗位或同一人办理库存物资业务全过程。
2.2制定物资管理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充分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保证账实同步流转。物资管理的“进、销、存”都涉及仓库,因此,应重点明确仓管员的岗位内容和职责。仓管员在物资入库环节做到“所有入库有来源有单据”。医院物资来源基本分为外购、接受捐赠和内部调拨,即仓管员对每一单货物首先确定来源,如是外购要有本单位采购部门的请购单和供应商的发票或送货单、如是接受捐赠要有捐赠单位公函或本单位外联部门接受捐赠确认函、如是内部调拨要有其他仓库签发的内部调拨单才能办理签收入库并登记卡片。在物资出库环节做到“所有出库有出处有单据”。物资的出处一般有科室领用、内部调拨和报废处理。物资的领用要严格办理出库手续。申领部门在物资管理系统平台下单领料,制单员根据各科室领料单在系统填制出库单,仓管员根据出库单发货时要和领料人当面清点,并根据领料人签名确认的出库单登记卡片。凡未办理出库单手续的,仓管员不得发货,禁止白条抵库。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仓库,因工作需要进入仓库的有关人员需经仓管员陪同,物资未经许可不得外借或他用。经常核对账、卡、物是否相符,如有异常要及时上报。
2.3建立健全库存控制制度
各种库存物资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年终必须进行全面盘点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盘点时,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要派人监盘。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变质、过期、毁损等物资,应及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2解决策略
1)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工民建项目施工管理中人员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为管理人员,其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管理质量。针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选派有责任感、技术知识水平高且现场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前往每个施工地点以进行全权管理,并做好现场记录。而对于任职的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开展综合培训,对各层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和信息化意识,促进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和利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工作中,切实贯彻安全生产思想,并将互联网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管理工作中,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2)提高劳动用工管理的质量。为确保每一位施工作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及企业利益,避免用工纠纷,应当依据劳动法完善施工作业人员的招聘制度,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合同管理和人员信息管理。对于已经招收的非专业人员,应当为其以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例:为现场施工人员建立培训计划,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其专业操作能力,提升其安全法制意识。同时对于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位,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培训计划,帮助其取得资格证书。
3)完善持证上岗管理制度。于工民建项目施工现场,全体参与人员应当佩戴相应的岗位胸卡,以明确自身职责。所有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前,可进行班前安全教育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如有可能,企业可定期安排相关活动的演习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
4)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安全管理为建筑事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由上文可知,当前我国工民建项目管理中人员安全管理缺乏科学性及组织性,为了完善管理以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建立责任落实制度。施工现场对于安全性施工的忽视还在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乏及管理人员的侥幸意识所致。因此对于应当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管理者身上,只有这样人员管理者方会有意识的去管理现场安全施工工作。同时,企业应当定期安排安全检查,以确保工程安全的万无一失。
b.进行安全施工教育和培训。对于每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员工,在其真正参与工作前,应当进行安全施工及技术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经过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安排岗位正式参与工作。
c.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安全施工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时刻谨记安全施工流程及安全施工规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和执行。但是于缺乏监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疏忽和懈怠,引发安全隐患。为防患于未然,项目施工管理者应当重视安全管理,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力度。于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因疏忽而致的安全问题则及时追究责任人。而后及时作相应处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1.1质量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
1.1.1施工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由于建筑行业不断的壮大,因此需要的施工人员越来越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人数众多,几乎已经是劳动主体,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匮乏,对于技术性的操作不能全面的掌握,而且建筑工地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大,致使施工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
1.1.2原材料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由于建筑工程工序繁杂工量大等因素,使投入的原材料也有很多,例如砖头、石子、沙砾等数量多,而且随时进入施工现场,这些都是施工现场管理者对原材料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重大难题之一。
1.1.3施工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建筑工地的施工技术比较复杂,用到的设备也比较多,有些企业的设备不足,就去专门租赁设备的公司进行租赁,或者是施工人员自己有设备,因此设备无法得到统一的控制管理,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购买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或者舍不得在设备上投资,导致有些设备成就老化,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一个祸根。
1.2进度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施工进度的快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效率就意味着高效益。但是有些施工队无法赶上进度,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例如设备因素,材料因素、认为因素等,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工序,一道工序出错,那么就会影响其他工序,因此进度就赶不上,无法如期完成任务。
1.3成本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高效率意味着高效益”,这句话说的是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这两者相互影响,他们反比关系。如果施工进度快,那么工作就能如期完成,那么施工成本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施工进度慢,工作时间久会延长,那么施工成本就自然而然的投入更多。
1.4安全方面上的管理问题建筑施工工作一般都是半空作业,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近几年来建筑工地发生的事故不断增加,一般都是因为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首先现场的安全设施设备简单,第二就是人为的操作失误,例如脚手架设置不符合要求。第三就是施工现场的工具材料随意乱放,施工秩序混乱,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2解决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的主要措施
2.1解决施工人员问题的管理措施其实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对象主要是以施工人员为主。只要做好了施工人员的管理,那么就解决了一大半的管理问题。那么要怎样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呢?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好的工作氛围,让施工人员对工作充满了正能量。其次就是要完善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并落实责任人,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个建筑工程想要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工作,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施工队伍做坚实的后盾。
2.2解决施工安全问题的管理措施(1)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建筑工地必须要有完善的设施设备,这样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建筑企业的损失。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如果发现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或者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购买或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也不能吝啬在安全设施设备上的投资。(2)切实落实好安全检查。施工现场的管理者要随时随地的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违章操作,或易引起事故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行阻止,并根据相关的政策进行处理处罚。建筑企业还要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3)强化安全培训的工作。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的为工作人员举行安全讲座,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面对一些新的施工人员,要进行专业的知识技术培训。(4)改变工地环境,建设文明工地。现在许多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者针对这种现象,合理的布置施工现场的格局,例如应生活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划分开,材料规定摆放的地点,放污排污的系统要符合要求等。
2.3解决技术问题的管理措施由于施工工序繁多,过程复杂,原材料类别众多等因素,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施工技术,现场管理者必须做好施工方案。第一,必须做好施工计划,让施工人员熟悉设计图纸,根据环境气候特点策划施工方案,让施工现场工作在可控的范围内。第二,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善于创新科学的,实用性强技术方法,防止人为失误的操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人事档案是个人身份,工作、学历、人事关系等最真、最直接的记载,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人、使用人的重要载体和依据,直接关系到人事安全和人才利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年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人才合理的配置和有序的流动做出得很大的贡献,但传统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网格的相关理论
(一)网格的含义
网格(grid)是科学家针对当今的一些科学难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精确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网格是一个一致、开放、标准的计算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它作为虚拟的整体而使在地理上分散的异构计算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等目的。
(二)网格的特征
1、集成性与异构性。网格把地理位置上分布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使用者。
2、共享性和协商性。网格中的任何资源都能够被共享协商使用,资源请求者和提供者通过协商可以得到不同的服务,满足不同的需要。
3、自治性与统一性。网格资源的拥有者对该资源具有最高管理权限,网格允许资源拥有者对它的资源有自主的管理能力,同时它又需要接受网格统一管理。
(三)网格的系统结构
常见的网格体系结构主要有五种,但目前较为重要的是五层沙漏结构和在五层沙漏的基础上结合WebService提出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五层沙漏体系结构是一种以“协议”为中心的结构,它从底层开始分别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和应用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与五层沙漏体系结构一致,但是它符合标准的WebService框架,是强调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结构”。
三、网格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一)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上的可行性。网格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国际上涌现了大批网格研究项目,许多IT企业也积极行动参与相关的技术研究,推出相关支持网格的软、硬件产品。网格标准、网格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网格操作平台的出现证明网格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
2、实践上的可行性。网格计算在全球有了许多应用的案例,尤其是企业网格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我国网格技术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铁路运输、电子政务、资源勘探以及农、林、水利、航空、金融等行业得到应用。另外,目前我国的人才机构大部分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其原有的内部技术为网格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3、经济效应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各地的人才机构虽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许多资源无法合理的运用,而网格技术能把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有效、高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性能,这在经济效益上为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二)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
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网格技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平台、数据库、网络、接口等各方面千差万别,相对孤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无法适应需整体协作的管理运作体系,隔离的档案网络形成了档案资源流通的障碍,造成个管理部门档案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网格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新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趋势需要网格技术。传统人事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所体现的是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的依赖关系,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正逐步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也将是大势所趋,而相对的人事档案需要整合的资源、服务的种类和需要处理的数据也会急剧增加,由于各机构地理分布广泛,管理域不同,管理策略和安全需求的不同,这就需要一种技术能很好的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而网格技术是其最好的选择,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基础和标准平台。
(三)网格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1、引发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深层次的变革。传统经济的人事档案是以手工与纸介质管理为主的,档案的更新、传递、查阅都很不方便,而网格环境下档案管理是协作的、开放的,能够方便单位、个人对档案进行及时更新、查阅、适用流动人员的发展趋势,而这必将引发管理模式更深层次地变革。
2、有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实现“一点受理,多点服务”。目前由于管理政策不统一、平台系统不统一和数据库结构不统一等造成档案资源难以共享,而网格的共享性、异构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流动人员的档案委托中心或工作站保管,并可以就近地在任何分中心或工作站开展相关档案的后续服务。
3、有利于管理部门、单位、个人的协作互动、促进人事档案的更新。动态的业绩更新是人事档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档案价值的所在,网格技术能够使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管理部门、单位、个人拥有不同的权限通过不同的入口对档案进行查阅、及时更新等。
4、有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及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利用网格技术可实现流动人才的人事服务的跟踪和辐射,拓展档案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如公安、银行等)的信息交换,实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与更新
四、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实现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网格的整体模式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拥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然后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人事档案信息应用服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的建设可以与流动人员区域性人事档案建设的结构相同,如图1所示。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以行政区域为主,辅以地理区域相结合。但从整体上看,它存在一种层级递进的关系,县级联入市级,市级联入省级,最后构成国家级。各级之间以及各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是共享的,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试点示范工作逐渐铺开。
通过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灵活的、富有弹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
(二)分层的一体化网格信息平台结构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是一个广域、长时的动态建设过程,它需要将不同地域、形式各异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兼容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是这一建设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事档案各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协同操作,实现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交换和程序连接,进而集成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层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六个部分组成:
1、数据网格与计算网格。它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平台的基础组成部分。数据网格集成多种异构、分布的数据源,进而为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与融合提供基础框架。计算网格由多个服务器集群构成,通过集群技术将各企业的服务器融合成为一台透明的、强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2、信息资源网格。该层基于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构建,对来自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处理形成信息资源并将信息资源提供给服务网格层。
3、服务网格。提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各种服务,同时对于各人才机构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持,这种服务支持包括信息服务、计算服务和智能信息服务等。
4、系统建模与应用模板。根据来自应用系统和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的不同要求,相应地生成专有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服务网格根据其生成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向应用系统或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
5、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针对各企业和个人的不同应用要求,人事档案各个应用系统通过该接口可以很好地与人事档案信息平台进行交互,进而获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是信息平台通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重要表现部分。
6、开发规范与控制平台。它是信息服务平台的中央控制中单元,通过该平台的集中统一控制,使得新建的服务网格、信息资源网格、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等各个子系统符合统一规范。利用实现系统的互通、互联相互操作,进而在管理控制平台的统一控制、协调下发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最大优势。超级秘书网
五、结束语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网格技术作为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化、开放化、标准化,并逐步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它不但能弥补由因特网的不足而带来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档案的查阅、异地更新以及单位、部门间的互动,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为其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对促成新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闰静.网格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设想[J].湖北档案,2005(2).
2、陶碧云.档案异构数据库与网格技术[J].档案与建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