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06:5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这四年本科学习接近尾声时才能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飞逝,在家乡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胡毅夫教授,胡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思维敏捷、锐意创新的研究风格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
衷心感谢彭述权老师、樊玲老师,彭老师学问扎实、思维开阔、治学严谨且具有创新精神,在试验研究上的认真和细致让我肃然起敬,在理论分析上的高屋建瓴让我钦佩;樊老师在试验方案和现场给我们的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的试验柳暗花明,让试验顺利开展。
感谢和我一起做试验的塔里木大学的王强、马光诚同学,感谢所有在我科研和生活中给我关怀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感谢我的家人,一路走来,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包容和激励。是你们热切的期盼和温馨的鼓舞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勇往直前。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马元军、乌青松、马莉、谢小明等。难忘四年与大家的朝夕相处,那些曾有过的争执与欢笑,并肩奋斗与酣畅对饮以及汗洒疆场的意志与酒入愁肠的情谊,都是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同学志四海,天涯犹比邻。分别的日子里,青春永不散场。
纸短情长,想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一次转身过后,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航程。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只为了不期而遇或相约而至。前路漫漫,大家且行且珍重!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二】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理信息服务演绎推理研究对本研究工作的资助,该基金课题由苗立志老师负责,研究期限为XX 年1 月-2XX年12 月。本文研究工作是在苗立志老师耐心指导下完成的,苗立志老师总能给我提出建议,使我把握住方向,非常感谢苗立志老师在我本科四年学习生涯中,对我生活方面的帮助、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科研工作方面的关心,并指导我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感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陪伴我四年的本科同学:陈金群、徐亮、蒋志远、潘多,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祝愿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感谢我父母的支持,感谢父母无私的帮助,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
时光飞逝,转眼四年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收获很多,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现在即将结束这一切,我的心里虽满是不舍但也充满感激。在论文完成的此刻,特向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及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短暂的四年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齐雁冰老师,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遇恩师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齐老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并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宽以待人的作风影响着我。每当我在学习上倦怠的时候,齐老师都会督促和鼓励我;在我遇到困难时,齐老师会悉心为我答疑解惑。我的论文是在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论文开题、发表期刊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都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齐老师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常庆瑞老师,常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感染着我,让我怀着无限的激情面对我的科研生活!
感谢师弟楚万林、师妹蒲洁在我生活和实验中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论文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室各位老师在实验仪器和测试过程中给予我的方便和指导!
感谢刘梦云老师在我的导师出国学习的这一年里给我的帮助与支持!
上课时看到学生穿上了棉衣,联想之前的阴雨天气,问学生:这跟什么天气系统有关?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到“对流层气温变化的特点”时,联系污染物的扩散及逆温现象,指导学生分析:晚上逆温层增厚,直到太阳出山,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严重,因此在太阳升起两小时后空气新鲜,锻炼身体较好。使大家走出早上空气新鲜的误区。
另外,还要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的变化情况及树影方向、长短变化;测量楼间距,估测南楼高;调查农作物类型、熟制、产量;调查工厂布局及环境质量;利用节假日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类型、饮用水质量、人口数量及素质和人口流动情况并撰写小论文等。
二、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材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是地理教学中的很好的“活教材”。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导致部分地面下沉,还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甚至对我国有部分核辐射,并造成抢盐风波。用所学地震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救与互救,组织学生讨论防震、避震知识。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如房屋与地理环境:北方平房,南方带脊房,傣族的竹楼,福建客家土楼,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本市地域结构:商业区的位置、工业区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评价京华园旅游景点及调查游客的来源;看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与纽约的人是否同时在20点观看?
四、不能忽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法的弊端,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活动3: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第四章第三节的活动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综合治理的经验及我国辽中南应借鉴的……”
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五、章后问题研究,及时组织学生活动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绿色食品知多少?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章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章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
2.陆地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三节)
<教学课时>
1.化学、地理课堂教学各2课。
2.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查活动,安排8课。
3.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事实,取得数据,安排8课时。
4.完成调查报告,安排8课时。
5.成果展示准备工作,安排4-6课时。
6.论文答辩、成果展示,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我国水资的分布和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节水意义的讨论,《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的设计,使学生对水与生存、水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印象,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环境教育渗透要点>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报载关于节水的相关文章,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的情况,并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平时节水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一般不超过3人),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设计《水与生命》公益广告图标,交流辩论,实验设计及操作,写出小论文。
3.陈列成果专栏,进行科学宣传。
{教学媒体}
1.文书材料:课本、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杂志等。
2.电子材料:电子读物(视听软件)、利用互联网上网查询等。
3.调查材料:走访老师和专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4.实验材料:实验室动手实验等。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提出问题
某报纸的评论员文章称:缺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且缺水现象还将越来越严重。缺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缺水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告诫人们保护水源,合理地利用水,科学地利用水,树立节约水的观念,养成节约水的习惯。
文章举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子以警示世人:若一个水龙头关不严,每秒钟漏一滴水,那么每年将有38t水白白地流失。
根据上述报导,请通过调查研究,从政治、经济、人文、科技诸方面,尤其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就我国的缺水的状况、根源及其对策发表您的看法,写出体裁不限的书面报告,设计《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并自行设计实验来证实水龙头漏水每年浪费水38t的真实性。
2.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是: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缺水国家吗?节水的意义何在?
(2)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3)我国各地采取的保护水源和节水措施。
作者简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助教;朱鹏飞(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院长,教授。(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国众多城市规划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等,独立学院很难展现其独有的优势。北航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为了使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态与规划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为了配合特色专业的培养计划,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体系,因此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论文及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国家对毕业论文加强管理、要求学术诚信和减少论文抄袭现象的目标,根据对北航北海学院2006、2007、2008三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开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现特色专业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
一、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生态规划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生态专业知识和老村庄规划布局等背景的城乡规划和建设能力、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使学生具有城乡规划服务的能力,并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不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毕业生扎实。
除了要考虑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特征,还要符合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内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其次,论文要按照调查―分析―撰写―答辩的过程来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认真落实,最终符合学校规范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在大学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还要学会规范的科学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2006级、2007级共174名毕业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是根据导师的专业方向和参与的项目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而进行选题的。这种导师责任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仍然以城市规划为主体。而当有的导师没有项目或者导师不负责任、指导能力有限时就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问题和现象。
首先,大多数学生并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而是在网上直接下载相关论文,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有的学生在外面实习或参加导师的项目时,将别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项目全盘照搬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答辩,实际上他没有参与或只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论文和设计出现了大量的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可能使他们养成不认真做事、喜欢钻空子、偷奸取巧的坏习惯。
其次,很多学生对到底是做论文还是做设计争论不休,尤其是像城乡规划专业这种实践类的学科来说,学生们更倾向于做设计。认为设计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学生们忽略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电脑上画图,更有甚者将别人的规划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图中,缺乏设计依据,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另外,选择写论文的同学又出现了不会用设计表达自己思想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和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专业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全院的优势,形成一种完善的特色专业理论和体系,因此对2008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设立了一个“老村庄”毕业设计组,有90名学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调整要求如下:
对于学生们在选题时缺少经验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大方向的规定范围,就是对“老村庄”进行研究。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个。而中国的老村庄又是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着非常科学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从老村庄中学习,提炼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规划思想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可以养成保护老村庄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以上老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自己去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找等方法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村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而有效减少抄袭现象。
确定对村庄进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首先要对研究的村庄有一个基本情况的了解。比如说这个村庄的地理环境、周围的山川走势、大致的地理区位、村庄的人口和规模、特色等。在这一阶段,就要分导师进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地调研,要求他们通过现场踏勘、对村民进行访谈等方法了解村庄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观、主要农作物、古树名木、特色建筑、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根据调研的资料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选题,拟出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通过以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还有哪些内容和方向没有调查清楚,写出需要补充调查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收集资料。
如果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调查不方便或选题意义不大的情况,在中期分流的时候可以更改题目。这时会出现需要重新调查的情况,但这一次确定的题目将不能够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学生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题目,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教会他们写科学论文的思路、结构和逻辑性。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式来要求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很多学生论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一定要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答辩时,让学生们用10分钟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要求他们在指定设计内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2008级毕业生在写作论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资料调查、分析与总结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设计依据的前提下用设计来展现新的创意和构思。这样解决了以往教条的论文或设计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届90名毕业生进行了“老村庄”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调整以后,论文的质量与没有进行调整的分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普遍反映可写的内容更丰富,不再需要东拼西凑来写论文了。但是这一届毕业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
1.学生对老村庄的调查不太重视
这一类学生在选择村庄时不积极或随便选一个,不做现场调查,只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就想蒙混过关,或者是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就到村庄里拍拍照、随便看看,这些都受到之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另外,学生对老村庄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老村庄可以给规划设计带来多大的帮助,片面认为老村庄都是过时的,不需要学习的,殊不知老村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正是现代规划设计师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学生很重视但不会调查
这些学生对老村庄的选取非常积极,早早选好了村子就去调查,但由于没有明确调查的内容和目标,因此收集资料的效率很低,回来后发现没有东西可写。对这样的同学,要求导师在他们去调查之前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为其需要调查的条目和可能会涉及到的调查方法提出建议,让学生做好准备以后再去调查。
3.有的学生选择的调查地点不方便
这一类学生多是在调查回来后发现与专业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调查。而学生们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调查,如果调查地点离家过远就会出现调查不方便的情况。因此建议他们选择家乡附近的村落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语言沟通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4.很多优秀的同学同时做论文和设计,但关联性差
这些学生在从老村庄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构思中的方法还是掌握得不熟练,体现在对村庄的特点研究得很详细,但在自己的设计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多与导师沟通,在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用图纸展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构思。
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相结合。地理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检索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开展讨论、实践、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让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过程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教学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为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
第三,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时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靠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个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
目前,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淡薄,对于环境价值观念认识不足,使得人与环境的发展难以和谐。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加强环保的意识,加强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地理作为一门与环境最为贴近的学科,必须要承担起来这份责任。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当前环境的恶劣性,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严重后果,使学生逐渐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把自己与环保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程度。在高中众多学科中,地理与环境的关联程度是最大的,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融合一些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把课堂的教育与社会的事实焦点有效的结合再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2.1将环境形势融入到课堂
很多的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息息相关,环境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地理角度来考虑分析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在的环境状况做以简单的接受,然后在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讲解。近年,大气层的破坏日益严重,地震等灾难也是接连发生,雾霾天气更是久居不散,这些事实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全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了空气严重的污染,让学生注重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2.2注重课本知识
学生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学校学习的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堂的教育和学校的生活是影响学生事物看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能够从中反应出很多的环境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到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无限的开发,就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终究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出发点就是课本 。
2.3采用问题式教学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关于地质地貌、国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设置与环境相关的情景,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国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地震灾难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地质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最好要把周围的环境作为课本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 。
2.4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课本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很多知识不能被学生深刻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的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让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树木和草的不同之处,经过实际的参观,在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知识。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2009年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想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我们就必须多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多看、多听、多记、多交流、多请教……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充实知识容量,举起事例才能信手拈来。所以,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看书、学习,要成为阅览室、图书馆的常客,要经常购买一些有教学价值的书籍;同时对网络上一些精美图片、简短视频短片、相关素材要细致地保存下来;业余时间到一些街头闹市、田间地头、周边乡村进行察看,把一些好的乡土素材记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地理教师更应该在寒暑假周游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览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此外,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加强一些地理生活常识探究,例如:什么时候“进伏”“进九”?“伏天”的长短是怎样计算的?什么时候“闰月”?“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怎样的?等等。
二、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纵观储多课堂,“照本宣科,举陈腐案例”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贴进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少得可怜。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必须转变教法,转变思想认识,不能“书云亦云”,不能书上举什么例,出什么题,教师就讲什么内容,没有内容的变化、迁移、延伸。所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器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动地迸发出来,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中。例如:当地怎样安装太阳能最科学,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当地的地形特征,当地有哪些农作物,当地的人口流动情况,当地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有哪些,怎样预防灾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使课堂氛围热闹非凡,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欣赏生活实景
尽管一些教师“讲功”超群,字字珠玑,但就地理教学而言,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课堂气氛就非常沉闷。而一幅图片、一段视频、一段录像,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更大震撼;它无须多余的说明,却能更加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一方面,随着高考试题中“景观图”的频频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各学校电子黑板等硬件设施的加强,我们地理教师更应充分借助优越的教学条件,把各地的风情地貌、植被景观、农作物种类、城市标志、工程建设、环境问题等生活实景一一展现到学生面前,以提高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坎儿井”如何利用地下水时,笔者剪切了纪录片《美丽中国》有关“坎儿井”的一小段视频,学生看后,对如何利用地下水的原理一下就了解了。
四、关注国内外重大生活时事,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随时了解世界最新动向,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要求。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试题内容常常联系重大时事,考查学生对生活热点知识的探究程度。所以,当遇到一些重大的时事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计划。因为此时学生最为关注,听课也更聚精会神,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应通过网络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知识(如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资源分布、工农业状况等区域地理知识),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解决措施等。使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热点生活紧密相连。
五、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培养
地理课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除了在教室里“谈地说理”,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扩大地理知识视野。把课堂中获得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在搞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就当地的条件每学期至少组织1—2次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当地乡土地理研究,调查当地工矿业、农牧业、交通、环境等内容;到气象站、工厂、水库、环保局、居民小区参观和调查;识别不同云象,探究一些物候变化;地震防范演习……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实践来看,脱离生活的教育教学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不高,地理知识因而也变得索然无味。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摒弃“去生活化”教学的做法,而应将生活化教学积极引进地理课堂,让生活唤醒“沉睡”的课堂,让生活点亮地理课堂,推动地理课堂走向高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与地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想而知,生活与地理的关系多么紧密。为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将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带动起来。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将地理内容与生活情境创设结合起来,以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展开地理学习。在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情境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注重情境引出的方式,从而达到激趣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旅游业与地理环境”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贵州,人们去往青岩古镇、安顺黄古树瀑布、荔波七小孔等旅游景点变得极其方便。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贵广高铁及其沿途停靠的城市,然后再重点展示贵州的著名旅游景点,以熟悉的热门景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旅游业”这一话题。在展示完后,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师:“大家有没有去过贵州旅游呢?”如果没有,你能分享一下你去过的旅游胜地吗?”在学生互动交流完后,为了深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师:“大家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的因素有哪些?贵州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你认为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由此,学生展开讨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热门的贵广高铁为引线,引出以贵州为主的旅游景点,并以此作为典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巧用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理解
在地理学习中难免会碰到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强硬地灌输、讲解,学生只会一头雾水,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为此,教师要想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实例,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点变为简单的地理知识,从而让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地理知识。通过巧用生活实例,学生对生活与地理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主动把两者联系起来,促进自身的地理学习。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实例化解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本课以洪灾为例,人们对每年夏天的台风颇感兴趣。在学习台风时,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台风眼的形成原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反复讲解台风眼的形成原理,但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甚是疑惑。此时,教师引用生活中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原理为例,引导学生回想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学生再结合教师讲解的台风眼形成的原理,自然就明白了。又如,在学习“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空调、暖气安装位置的生活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见,将生活实例与地理教学融合起来,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地理学习印象。在引进生活实例时,要注意其与地理知识的衔接性、相关性,从而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简单、高效、愉快。
三、联系乡土地理,丰富学习内容
乡土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活资源”。作为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注重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将乡土地理内容“搬进”地理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感到亲切、熟悉,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乡土气息。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的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一课内容时,教师联系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家乡对于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情感等都有不同的感受。针对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研究对象,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家乡的旅游业,如家乡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待开发(值得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发展旅游业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学生对研究自己家乡的旅游业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地投入互动交流中。有学生说:“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光无限好,可以打造成特色的旅游避暑胜地,但不利的开发条件是交通闭塞,旅游宣传手段有限。”有学生说:“自己的家乡有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历史遗迹名点,让旅游者了解当地的历史,而其优势条件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积极开发交通线路。”学生各抒己见,地理课堂非常热闹。
由此可见,借助乡土地理,能够促进学生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形成活跃的地理学习氛围。
四、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是教育改革下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传统教学只注重“教”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设计了与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目,促进学生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香港高铁(自香港西九龙总站至广州南站)备受关注。据报道,香港高铁如果开通,香港至广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48分钟之内,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教师以此作为生活探究的典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师:“你认为香港高铁的全线开通对于我国的交通运输布局有何影响?香港到广州的高铁建设工程巨大,你认为是否应该建设这条高铁?对于新闻上报道的香港高铁极有可能‘烂尾’,你怎么看?”学生对于这类鲜活的探究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迅速组建小组,大胆讨论和交流。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探究题目能够驱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关注社会热点,也要将其与地理内容结合起来,让地理学习“活”起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
五、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回归生活实践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需。只有给予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一定的生活实践,并给予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机会,及时点评,推动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设计了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分析,然后展开辩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居民出行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城市居民的出行状况,并以“小轿车是否要进千家万户”为主题,收集居民真实的想法,然后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在这个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展开调查,了解城市居民的想法,再将他们的观点记录下来。在下一次的地理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其中正方支持小轿车进千家万户,反方则持反对意见,学生围绕此主题进行辩论。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通过设计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辩论主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地理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以全面推动课堂教学的进步。
随着学生历史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推广,学生们对大部分历史事件及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有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困惑,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由此,笔者以为要引发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自觉关注,精心的教学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导入设计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可能熟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与生活中的日常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时尚话题、网络话题等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们对感知能力的发挥。
如在《商鞅变法》这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中,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早有耳闻,也知晓一二,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见解与感受。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引领学生们回到那个动荡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去。为此,笔者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关商鞅变法的视频片段作为教学导入的“药引”,图文并茂,用极具视听效果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变革的关注以及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营造出“改革风潮”浩浩荡荡的紧迫氛围,渲染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们对改革时代背景的主观感知。
二、启发讲授,穿插情境引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筛选知识,去伪存真,并从中引发思考。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融入到教师的讲解中,并在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随后的变式操练、知识探究与运用分析做好铺垫。
教学《商鞅变法》中商鞅为加强中央集权各项举措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条改革条例的出发点与影响,笔者并不直接言之,而是以学生们更加熟悉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史实导入话题,通过穿插“焚书坑儒”这一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同点,让学生们明白它所存在的历史意义——加强思想统治,维护中央集权,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它所带来的不可湮灭的消极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抑制创新。从而,帮助学生们以历史的角度与观点,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为什么商鞅要主张焚毁不利于统治的诗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引发学生们对于“文化创新”意义的理解与关注。
三、合作探究,大胆放手激创造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历史与当今时代主流相结合起来,完善探究评价机制,创设轻松愉快的实践平台,以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吸引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让历史课堂不再厚重而缺乏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的学习。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