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18 12:43: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理想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理想教案

篇1

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主要以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针对基础的知识和理论引导规培生进行学习和了解,对于此类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系统性较强,但规培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规培生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时处于较被动的状态,无法通过直观的方式激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规培生的读片能力普遍较差,无法自主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在案例式教学法中,针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规培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用案例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将病历和教学目标等相结合,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规培生自主的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有效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医药影像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对于提高规培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价值进行分析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影像专业规培生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规培生均进行案例式教学法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

1.2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效果科学性,两种教学方式均由同一讲师进行教授。在实施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中,讲师为规培生讲解疾病的医学名称、病因以及临床表现等,结合以上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技术类型和疾病影像学的表征,将其归纳总结,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在实施案例式教学中,结合规培生的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消化系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根据典型案例将教学时所需的课件和教案等进行准备,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以及综合性,在此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延伸知识以及前沿性知识进行整合和总结,针对教学情况对教学思考问题进行适量的调整和增加,明确教学流程和计划,提前一周将相关疾病的案例资料通过网络等方式传递给规培生,使得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相关资料并提前结合所提供的的案例资料对疾病的理论知识等在网络中进行检索,能自主的结合提出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规培生的资料检索能力丰富其专业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讲师根据教学流程为规培生讲解本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提供规培生案例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在阑尾炎的案例中,男性25岁,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高热并出现右下腹疼痛,其体格检查:右下腹固定性压痛、腹膜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右下腹肿块,接受站立位腹部平片、CT检查、B超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手术治疗后完全康复[1-2]。教师可针对此项病理的资料提出以下问题:结合患者查体资料,可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诊断疾病是否存在联系?引发该病的病因有哪些?该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有哪些?该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引导规培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对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加强规培生的读片能力,将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并完全掌握章节的学习知识重点。可定期对规培生掌握影像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读片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考核,并针对规培生在考核中影响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逐一击破。针对规培生在学习中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针对错误点进行纠正,对于规培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应当予以支持,使得规培生大胆踊跃的发言,不轻易否定规培生的观点,适当的进行保护,培养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规培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学效果。

2结果

2.1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影像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对于激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规培生学习效率效果显著。

3讨论

在医药影像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与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不同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师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带领规培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促进了规培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讲师根据案例资料提出问题,让规培生能自发的对问题展开思考并查阅资料将其解决,使得规培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解剖问题,有效提高了规培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临床实践等能力全面发展。在案例式教学法中,讲师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供规培生案例治疗使得规培生在课前能够进行相关的知识的预习和探究,提高了规培生搜集资料、信息判断等综合归纳能力,对于促进规培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规培生在查阅相关知识和资料时丰富其知识储备,促进了规培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阀,让规培生将学习的知识重点、难点与查阅资料时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整合,使得规培生能充分掌握章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保证了规培生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需求,在不定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读片的考核中,案例式教学法有效提高了规培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了规培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4]。在案例式教学法中,规培生通过讲师提供的案例资料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培养规培生积极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规培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临床思维的思维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良性结合,对于促进提升规培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培生查阅相关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疾病的临床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前沿性的知识有所接触,使得规培生对于疾病目前的研究有所了解,案例式教学法提升规培生教学满意度和联系临床能力明显好于常规的多媒体教学。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中,讲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医药影像学中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其具备完整性,但单方面的传授信息量如此大的知识,使得讲师以及规培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极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有待提高,导致医药影像学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不甚理想。在此情况下,在医药影像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将当下教学难的情况进行了改善,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得规培生与讲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多,规培生不断转换为教学主体,讲师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准备教案和课件时,结合规培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性,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根据提供的案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规培生根据讲师的问题主动自发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针对疾病的病名、病因、形成机制、诊断标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使规培生在对病例的基础知识影像学读片掌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5]。让规培生在此过程中切身体验作为临床医师将患者的查体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相结合对于患者疾病诊断结果的重要性,提高规培生对于知识记忆的归纳总结能力,对于提升规培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相较于常规多媒体教学,更能提高规培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重难点知识掌握能力。综上所述,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法较之常规对媒体教学学习效率更高,提高了规培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规培生的临床能力大幅提升,值得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鑫,宋娟,程美英,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影像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4):35-38.

[2]常莹,杨敬春,冷振鹏,等.案例分析结合PACS系统在急诊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8,19(12):80-82.

[3]吴存刚,黄超.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在超声医学示教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9):10-12.

篇2

(一)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有待坚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以自我为中心。文化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来自职业高中,还有的来自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一部分人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困难,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受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功利性强,精神动力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虚度光阴、心理空虚、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不能及时答疑解惑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教学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从实践环节去寻找出路,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操作难度大、投入经费多,而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又较少,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只是注重调查,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案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现实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调理论、轻视实践,强调灌输、轻视研讨着重接受、忽视发现,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从总体上看,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商业、管理和医学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基于此,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贴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正是对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些基本观点的一种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乐意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组织设计、呈现介绍、分析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对教学案例有透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着案理分离、讨论实效性不高,设置问题不够合理等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择、充分利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要深刻领会“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晓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时事的发展趋势,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本领。它表现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教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团队、教学网络和音像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精心组织。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口述有关事实,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直观生动,难以将案例描述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能够使案例教学具有趣味性,内容不单调、空洞,使理论课教学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本节教学相关内容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前案例的收集、组织、编写、采用到课堂教师的展现、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信息对等的社会,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教学案例,需要学生的动态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和生活的亲历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素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走向社会的热情,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熟悉相关背景和知识,认真阅读、独立分析、做好课堂发言的准备。课堂中,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得到启发。通过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上、喜欢上、听得懂、听进去,真学、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篇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对物业进行综合管理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将更加依赖先进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物业服务3.0时代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物业管理行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以来都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物业管理信息的搜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可以及时提供物业管理者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帮助管理者进行物业经营管理决策。

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支持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修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和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明确物业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系统涉及的所有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使用现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行系统的简单功能进行二次开发;自行开发功能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2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1)大多数学生认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抽象、枯燥,而且难学,从而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大多数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及相关参考书中案例较少,理论讲解过多,致使学生在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

(3)学生对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等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而其他学生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很难确定讲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业管理理念和范畴不断发生变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备课的难度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工作日益艰巨。

若想应对这些挑战,做好该课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力不从心。只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内容以一种有主题的、合乎逻辑的、相互关联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管理考核方式,事实证明两者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3.1 教学环节之间顺序的调整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如图1所示,按照先理论、后实验、最后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这种串行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理论授课之后,上机实验学时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集中到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两周时间内进行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和实施,并生成设计报告,过程太仓促;学生提交了设计报告和系统软件,课程设计已接近尾声,教师来不及进行反馈和指导,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如图2所示。改变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原有的串行方式,建立“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课程设计”3个教学环节并行进行,在时间安排上相互协调,在教学内容上相互照应。调整之后,3个教学环节之间、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3.2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顺了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将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综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以“案例”作为理论教学“引导”,以“项目”作为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的“主线”,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将教学中重点知识融入各个任务模块;以“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模仿,最后把各个任务模块“组装”,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将“教师引导一学生模仿一积极学习一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

3.2.1 案例项目的选择

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精心挑选一个和物业管理专业关系紧密、功能完整的项目(如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案例讲解是从高年级学生的作品中选取功能较为完备、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2 项目分解

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对挑选出的案例进行剖析和设计,构成相对独立、简单的多个案例模块。分解项目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合理分解;其次,重新组合之后,分解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仍然具有完整性,而且前后各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前后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以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可以分解成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数据库设计、住户资料管理、住户投诉管理、住户报修管理、住户缴费管理、停车车位管理10个模块。分解的案例模块之间存在着先后关系,如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分析”模块后,才可进行“业务流程分析”模块;完成了“业务流程分析”模块,才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模块的工作。

3.2.3 任务安排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扩展问题的步骤完成每个案例模块的学习后,教师给定一个项目,编写如下材料:项目任务驱动教案、教学过程设计、项目任务书和任务完成评价表等教学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理论课程讲解的“案例”,把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通过模仿、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自主学习方式;同时,指导学生参考案例,把知识逐步深化,每完成一个任务模块,就将其与前面的任务模块进行“组装”,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3.3 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案例分析和演示之后,就进入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同时进行),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

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把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采取2~3人的“项目小组”形式,每个项目小组选择一个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项目的相关计划、本组人员的监督和协调、组员的绩效考评等工作,是项目组至关重要的角色。

(2)为每项任务、课程设计过程制订进度表,监督和检查各小组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3)严格审查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成果,加强质量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

(4)借鉴项目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利用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约束,但也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

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

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

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

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篇5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篇6

Photoshop是美国Adobe公司开发的图像设计和处理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倍受用户青睐。它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平面设计、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影楼的写真摄影等工作方面。当前社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了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得到就业机会,并满足职业要求,相继开设了Photoshop这门课程,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Photoshop教学中的弊端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不够关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使得课堂异常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上来,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够关心,导致学生负面情绪愈演愈烈,使得部分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当前的Photoshop教学不能适应实践以往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能达到有效衔接,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在真实的岗位上运用起来显得较为吃力,学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严重脱节,一旦在岗位运用时,所学知识难以应对实际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策略

1、实施准备

首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于中职生来自不同地区的城市或者农村,因此发展水平略有不同,导致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认识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也高低不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够了解和重视,对学生采用同步的授课方式,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过难,会使得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过于困难;内容太过简单,会导致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其次,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编排,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编排,教师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知识部分。例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把案例分为“标志图形制作部分”“宣传海报制作部分”“人物照片处理部分”等。对真实存在的一些案例分别进行知识分析以及技术分析,并根据所选案例的知识特点进行内容上的重新整合与编排,内容之间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科学合理。

2、实施方案

第一,案例引入。教师应确保在对学校的教学目标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再引入案例,引入的案例必须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联系。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可以先提出案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明确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己制作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一案例的设计意图与学生分享,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案例演示。对案例中的问题分析和明确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演示。在教师演示的同时要将操作的原理向学生讲解。例如:对一幅“雨后的湖面”进行讲解时,要完成水的折射效果,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运用“图层样式中的内发光和内阴影”;想要做出水滴的形状,可以“选中选区,将所需颜色进行填充”;想要做出水滴的立体感,可以“将图层样式中的‘斜面和浮雕’选中”;想要做出水滴受到光照影响的效果,教师同样一边操作,一边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图层样式中的投影工具”来完成。另外,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讲课速度;并突出讲解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学生实操。教师对主要知识点讲解完成之后,要给学生时间对案例进行操作。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同时,可以利用课件将案例所要运用到的操作步骤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所借鉴。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第四,评价反馈。评价环节可采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效果进行评价,或者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此提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评价,主要是围绕这一案例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最终完成作品进行评价,目的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对课堂情况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这一门课的自信心,从而产生成就感,为以后Photoshop的学习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乃发.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8):197-198.

篇7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篇8

二、凸显教学活动双边互动特性,让案例成为师生深入沟通的“桥梁”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共进的双向过程。笔者发现,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习惯于教师讲解问题、学生仔细听讲的单向活动,学生思维活动不能与教师同频共振,主体特性受到压抑,案例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凸显教学活动双边特性,重视案例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语言、思维、观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展现案例在师生沟通交流方面的“桥梁”作用,推进案例教学进程。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计算与证明”考查点“从向量知识思考的角度,用向量的方法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共点”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师:引导学生复习在初中阶段证明三角形的三个中线共点的方法。生:代表阐述解题方法和思路。师:用向量的方法进行证明,应该怎样进行证明,教师展示数学图形,如图1所示,组织学生思考研析。生:自主研析基础上,通过同桌讨论,认为要证明三线共点,可以先设AD与BE两条中线相交于点的G1点,AD与CF相交于G2点,然后证明G1与G2两点重合。师:组织学生根据分析思路,用向量的方法开展证明活动。生:按照证明要求开展求证活动。师:针对求证活动,向学生指出,综合运用向量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结合向量相等的条件求待定系数。

三、展现解析案例循序渐进特点,让案例成为锻炼探析技能的“平台”

学生的解题技能、数学素养及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树立,是一个逐步递进、逐渐发展、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师在平面向量案例讲解时,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探知、分析、理解案例条件内容以及找寻解题基本思路,从而在逐步深入、步步紧扣的锻炼探析中掌握策略,提升技能。问题:已知向量OA为(1,7),向量OB为(5,1),向量OM为(2,1),在直线OM上有一个动点为点P,并且PA与PB积为-8,(1)求出向量OP的坐标值;(2)试结合向量知识点内容,求出向量PA与PB之间的夹角余弦值为多少?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内容,认为该问题涉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到的数学知识内容。根据解题要求,学生研析认为:根据问题条件,可以设向量OP的坐标点为(x,y),根据直线OM上有一个动点为点P这一条件,得到OP与O之间共线,得出x与y之间的关系,解出x与y的值,然后根据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性质,即可得到PA和PB的坐标值,最后根据夹角的向量表示公式内容,从而得出问题第二解的值。教师补充完善学生解题推导过程,指出:要根据问题条件正确运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向量的坐标运算、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向量的模的求法及利用数量积求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等内容。学生开展解题活动,相互讨论补充。

四、强化案例综合概括功效,让案例成为综合数学素养提升的“阶梯”

篇9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篇10

3、在确定安装区域时,请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不要在产品周围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烤箱不应太靠近其他大型电器,应放置在平坦而稳定的地方。

篇11

所谓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设计一项合适的工作任务,即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项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设计须注意以下事项:

1.生动有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有集中精力、不畏艰难、不惜时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意愿。因此,在项目案例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工程实践的案例具备高度的真实性,这种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具备高的关联度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便为胜任未来岗位打下基础。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相关竞赛题目,尤其是国内、国外重大竞赛,通常给参赛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和体现参赛者的各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群体通常愿意尝试这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学生可以参与案例设计或者自主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参照身边非常熟悉的产品,重新设计和制造产品,提高学习兴趣。

2.难易适中,便于操作

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过于简单的案例由于比较容易解决,往往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由于缺乏挑战性,学生容易厌倦;过于复杂的案例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学生较难有成就感,这对于学生的信心、毅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将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功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实践,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较好地解决剩余问题。

3.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同一门课程的案例设计中,要注意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防止各模块教学过程衔接不当。项目之间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而非简单的重复。后续项目相对于前一个项目而言,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更是能力体系的逐层递升。

如果一个项目中用到大量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那么学生单靠自身努力短时期内可能无法完成该项目,甚至是无从下手。其结果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教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详细讲解这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实施相应的项目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与传统方法的先按顺序讲基础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作业的形式做综合练习几乎无异。

4.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的案例中必须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每一个案例所覆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都比较广泛,但在案例设计时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即要在所设计的案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

5.典型案例,举一反三

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既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可来源于工程实践,但绝非将实际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很多企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对能力的要求相对侧重于某个方面,把这种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将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的案例应来源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需要采集行业内多个产品,并对每个产品所要求的能力的侧重点进行分析,然后对某个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重新设计一个案例使之能够体现本行业内未来的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全方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很快胜任不同的岗位。

6.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案例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尽可能不断完善。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也是一件产品,要经受实际教学的检验,聆听学生的建议,及时接受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学生能力的反馈,并认真总结,不断改进项目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内技术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新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并通过改进项目教学案例融入这种新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加工工艺学》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中注意以上事项,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比分析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所培养的学生能更较好地适应就业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杨结群.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