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3 16:4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教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教师

篇1

收稿日期:2007―09―15

作者简介:时斌(1979―),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安阳师范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研究。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面对新世纪科技的挑战,不少国家都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当前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有的国家更是优先致力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在我国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印度在高校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颇值得我们借鉴。

一、明确任用标准,规范教师行为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及高等教育的质量,印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任用与晋升制度。印度高等学校的教师,从低到高分为讲师、高级讲师(Lecturerinseniorscale,简称Sr.Lecturer)、副教授(Reader)或选择级讲师、教授四个等级。一些高校还有更低一级的教师叫演示员(Demostrator)或补习助手(Tutors),这类教师的数量很少。①印度的大学拨款委员会于1998年新颁布的高校教师最低任用标准规定:高校在任用讲师时的最低学位要求为硕士学位;对副教授和教授职务来说,其任职的最低标准为博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的高级讲师可以晋升为选择级讲师,选择级讲师与副教授工资待遇相同,但不能直接向上晋升为教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印度虽然无法统计待业的博士具体有多少,但博士待业已是较常见的现象。而且1990年以后,在各大学本部(印度大学的校本部教学院系以实施研究生教学为主,本科生教育主要在附属学院实施)中,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候选人已基本不可能被录用。正是由于印度实行了如此严格的任用制度,所以印度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之高在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印度政府所制定的严格的任用标准,对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课程设置,注重能力培养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各学科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能否将最前沿最新的知识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印度政府非常注重在职进修的课程设置。可以说,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培养师资的重大问题,它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印度政府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掌握渊博的科学知识,还要求教师善于在短时间内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特别要求教师应善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印度政府认为,国内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附属学院的教师,缺乏革新性和创造性工作的主动精神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些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以“更多的弥补准备阶段的缺陷”和“继续增加教学能力”。在大学拨款委员会100%的财政资助下,几乎每一个邦都建立了设在某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学院(Academicstaffcollege),为大学和附属学院的教师提供进修课程。这种进修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向课程(Orientationcourses),主要包括对社会、环境发展和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教育哲学、印度教育制度、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改进与提高以及管理与个性发展等。这类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所有新教师。一类是进修课程(Refreshercourses),其授课对象是已经工作若干年的在职教师,要求教师每5年至少参加一次进修课程学习,使他们了解到各自学科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态。可以说,学术人员学院的创办是印度高等教育中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新文化,是一种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的革新。

三、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修

印度政府把高校教师是否接受培训与教师的晋级加薪联系起来,以激发高校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印度政府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要晋升高一级职务就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各一次(分别为3―4周),或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有博士学位的可以免除一次进修课程);高级讲师晋升为选择级讲师或副教授,也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或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课程。

另外,印度实行岗位工资制度,岗位不同工资标准不同。印度现行的高校教师工资标准是1988年制定的,其特点是岗位间职级差较大,并实行年度增额制。如印度普通讲师的基本工资为2200、75、2800、100、4000卢比,其中75和100卢比为年度增额工资;高级讲师为3000、100、3500、125、5000卢比,其中100和125卢比为年度增额工资;副教授为3700、125、4950、150、5700卢比;教授为4500、150、5700、200、7300卢比。②高校教师的职称越高,起点工资和年度增额工资就越高。而职称的提高又与是否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密切联系,因此在职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很高。

除此之外,印度还对博士和哲学硕士学位(介于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的一种学位)拥有者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进修取得高学位。印度规定:博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在被聘为讲师时,他们的工资可以从讲师起点工资分别向上调4级和2级(Increment,即年增额,一个年增额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工资,不同职称教师的年增额不同);有哲学硕士学位的教师,如果在被聘任后的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增加1级工资;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晋升为选择级讲师或副教授时,可以在新的起点工资上增加2级工资;教师在任职期间获得博士学位时,可以增加2级工资。总之,印度通过以上种种激励措施,有力地调动了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印度虽与我国制度有别,国情有异,高校教师在职进修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借鉴印度政府在高校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与收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方略:

1.对高校教师制定严格的任用原则和具体要求,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执行,以强化教师的危机意识。

2.高校教师培训要明确培养目标,把课程改革放在核心的地位,树立整体优化的观念,使高校教师培训达到新的质量目标。

3.把教师在职培训规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条义务,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普遍化。要严把质量关,要注意考核和鉴定,让教师心有所虑,不敷衍了事。要把教师参加培训作为晋级提薪的重要条件。

4.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与政策,提高高校教师在职进修的积极性。可实行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对工作成绩优良的教师,满若干年给一至半年的假期,到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工矿企业去进修、研究或考察。教师进修期间,按公差对待,除带薪及有奖金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补助。还要把教师在职、离职进修所花的时间作为正常工作量的一部分计算。

篇2

关键词: 高校教师;师资培训;效果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teacher train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83-01

1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个大学大量引进应届毕业生充实各校的教师队伍,他们学历层次高,学有专攻,但实践经验缺乏。其次,许多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相继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高质量和高层次的师资相对紧缺,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同时,在教学和科研中,融入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中,也对各个学校的教师培训提出了要求。

2建立高校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培训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涉及全校各个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师资培训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师资培训的效果,形成合理的职称和学历结构。

2.1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效教师培训的有力工具,每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下发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规定教师培训的主体、教师培训的途径、教师培训的申请备案、教师培训的资金来源、教师培训的考核等一系列环节,由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保障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在每学年之初,各个教学部门应提交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学校进行审核批准,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培训任务,以便从整体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并保障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

2.2 培训管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参加培训教师的选拔、培训内容、培训渠道、培训经费报销、培训效果考核等环节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要想形成有效的管理,必须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同时形成交流协商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全校的培训情况,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计划,以教师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加强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清楚掌握全校的培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培训进行备案,作为培训教师职称晋升和选拔的依据。

2.3 培训考核培训考核是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现今,对于培训人员的选拔、培训内容和途径,许多高校都有清楚的规定,对于培训考核,虽有考核规定,但由于学科分布、时间跨度、考核指标等原因,使得培训考核难于实际操作,无法来检验实际培训效果。学校应出台关于教师培训考核的文件,以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指标来衡量教师培训的效果,以此来制定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培训结束后,应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把个人的培训内容传递给同学科的其他教师,提高培训效率。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出台《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人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师资培训的执行、监督与考核工作。

3拓宽高校教师培训途径

3.1 当前高校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主要有高级研修班、国内访问学者、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等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助教进修班、岗前培训、社会实践、单科进修、短期研修班、讲习班、出国进修、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和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3.2 建立高校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掌握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使广大教师能够分享教师培训学习内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多渠道选派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深造。

3.3 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高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培训学习与管理的信息化、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和培训资源的网络化,提高培训效率以更好地提升培训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借助互联网络突出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是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及学校整体质量的一种新的培训形式。

4分层次进行高校教师培训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把教师纳入到学科梯队中培养,对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分层次来进行高校教师培训。

4.1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核心,通过国外进修、高级研讨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使这部分教师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前沿方向,带领所在的学科团队进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国内领先的地位,以此来促进学校的知名度。

4.2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加大骨干教师培养,从中选拔出一些业务优秀,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通过校内公派出国、高级研修班、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等途径,使他们通过培训把握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方向,具备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团队建设的能力。

4.3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正处在成长时期,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学历的晋升方面,于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单科进修、社会实践等途径了解教育基本理念,掌握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弘,张宏民,唐澍.陕西省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研究 [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篇3

尊敬的校长暨校董事会:

本人自从××年××月××日开始,有幸与××学校签约,成为教书育人队伍的一员,收获很大,也十分珍惜这段美好时光。最近,由于本人(1.身体;2.家庭;3.个人兴趣;4.教学能力;5.发展需要;6.个人志向;7.私人;8.其他...)原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辞去所担当的课程教授任务,离开××学校。希望校长以及校董事会能够批准本人的请求。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高校教师辞职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校领导: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这几个月来对我的信任和关照。

这段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这些天来的工作情况,觉得来昂立工作是我的幸运,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这两个月来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同事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感激不尽。在学校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学校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对于我此刻的离开我只能表示深深的歉意。非常感激学校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机会。但同时,我发觉自己从事培训学校教师的兴趣也减退了,我不希望自己带着这种情绪工作,对不起您、也对不起我自己。真得该退出了,刚好此时是试用期有此次机会,所以我决定辞职,请您支持。

请您谅解我做出的决定,也原谅我采取这种离别方式。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们学校已经招了很多学生,我很遗憾不能为学校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只有衷心祝愿学校越办越大!学校领导及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高校教师辞职报告范文(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因为诸多个人原因,经过深刻冷静的思考后,郑重的向学校领导提出辞职要求。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学校给予了我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实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一些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的工作气氛很好,同事们工作都很努力,领导也很体谅下属,在学校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对于学校长期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

所有的前续工作在学校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步推进。也正是考虑到学校今后推进的合理性,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学校因我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我郑重向学校提出辞职,望学校给予批准。

祝学校推进顺利创造辉煌,祝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看过“高校教师辞职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高校教师辞职报告怎么写

2.高校教师辞职报告怎么写

3.特岗教师辞职报告范文

篇4

所谓激励是指,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这种努力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激励对提高工作绩效、挖掘个人潜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的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使广大教师的智慧、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有助于将广大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的结合,增强高校的内部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于统一,最终服务为学校总目标的达到。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或需要未满足——新的需要或需要调整。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产生效果。高校教师的激励就是在尊重广大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外部诱因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从而激活其内驱力和维系其积极行为的过程。要想建立全面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必须对高校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只有在对教师需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建立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鲜明的特征,其需要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1 高校教师需要的一般性

此处所说的高校教师的一般需要是指,高校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存在,和其他各行业人员具有的共同特性的需要。根据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人的需求包括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且需求会随着人们发展阶段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生理需要:这是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安全需要:即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避免人身危险、疾病、失业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危险;社会需要:包括爱、友谊、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追求个人极限的内驱力,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

高校教师和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一样需要有物质上的保障需要,吃、穿,住、行,医疗保健等需要。也需要被爱、成就感,社会交往,权利等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需要,但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不同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必定有其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需要,因为物质和精神需要程度不尽相同,表现方式各异。设计适合于挖掘高校教师潜力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在适应高校教师的特殊需要上。

2 高校教师需要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群体组成人员自身的特殊性和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区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的特殊激励需要。

高校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普遍较高,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层次、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思想活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于理智、不唯命是从、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自由民主文明热切渴望。是一个勇于创新、目标明确、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知,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渴望自身的付出得到社会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认可与尊重,期望享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地位,在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是高校教师显著特点。

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独创性、自主性较强,需要拥有一个自主的激励的软环境。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和创造知识的责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需要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力上有所提高,学术上有所建树,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他们有成长的需要,这种需求成为高校教师勇于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强大动力。

3 高校教师需要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和个体,都存在有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应对教师的需求有全面的掌握,了解各类人员需求的特点,适应教师的具体需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第一,个性、能力、价值观导致的需要的差异。教师因为天赋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特长。有些人科研能力较强,有些人擅长教学。个人的价值观是由后天形成的,因人而异,有的人注重事业,有的人注重金钱,有的人注重地位。教师们既有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学生成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功、提高社会地位等成就需要,又有受到学生爱戴、强化自我认同等自尊需要;既有改善工作条件、获得进修机会、获得晋升机会、增强竞争能力等职业进展需要,又有提高工资待遇、扩大住房面积、改善生活条件等生活需要,等等。

第二,年龄、职称阶段教师需要的差异性。如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一般工作热情高,希望有业务进修的机会,希望做出成绩并得到领导的认可:中老年教师大多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子女上学、就业顺利等。学科带头人,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学习,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处在一个较高层次,他们的需求重点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引领学科建设与发展。骨干教师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足教学上的中坚,既有提高科研能力的需要,又有提高教学能力的要求。青年教师有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的需要。

当前高校在制订激励政策时,往往缺乏对教师个体和群体心理需求分析,激励措施不全面,不系统。激励方式比较简单划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应给人才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平台。给每个教师设置合理的职业目标,做到人尽其材。

4 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议

以下的建议是在对高校教师需要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的。

第一,满足教师的一般性需要。教师的一般性需要包括相对的职业稳定的需要、退休后的的保障需要、对改善工资待遇,物质生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合理需要。这些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有条件有限度地给予满足。

第二,创新大学文化,创造和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给教师提供一个自主的外在激励软环境。高校教师在高校组织中独立性、自主性和工作的思维性较强,应加大内外开放的幅度和力度,强调更多的自律和责任感,强调柔性的约束,强调更有张力的工作安排,强调合作的自愿性和个人知识想象力的自动激励。给教师以尽可能大的学术自主、自治权,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大学必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使广大教师个人的需要、兴趣、价值、尊严以及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使他们以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为己任,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校园中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以此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第三,公平与竞争。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某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过低,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各得其所。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不仅关注奖励的绝对值,还关注奖励的相对值。他们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竞争可创造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工作者感到压力,激发人们去拼搏争优,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和能力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随着聘任合同制的真正实行,校内必然会有聘余人员归入人才交流中心,也会无形中产生一种动力,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创优,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效益和水平。

第四,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制订激励方案。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发展速度。因此,要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科研、产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明确主人翁的责任。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具体工作和育人的责任联系起来,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二是要保证主人翁的权利。学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和各派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充分享受民主的权利;三是维护主人翁的利益。当教师得到了他们应享受到的各种利益时,才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篇5

1、办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由于大规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因此,当今我国高校的办学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学培养人才,任务非常繁重。高校还负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但这些任务是围绕办学展开的,是第二性的,起对办学的提高、补充和支撑作用。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普及,学生自己通过媒体和网络得到各种鲜活的信息越来越多,师生间面对面双边传授知识的份量在下降,办学的形式已在悄然变通。由于当今世界文化已呈多元格局,因此,高校必须以全球文化背景来设计教学内容。也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高校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也不尽相同,大觉大悟大智慧者,要,但毕竟是少数,社会需要的绝大部分是有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办学要防止盲目追求单一目标。

2、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形而上谓之道”。“道”是规律,是道理,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真谛的高度概括。“传道”即传播人类精神文明,传达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育人的基础工作,是开发人性的教育手段。古人所谓的“传道”与我们今天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相类似,与我们今天的通识教育也是一致的。今天,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育人中是首位的,是灵魂,是核心,任务非常艰巨。古人感叹于“经师易求,人师难遭”。也映证了今天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展开中种种困难的客观性。授业就是教授学生掌握从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 =站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打好基础。当今,互联网已将人类认识世界的空间浓缩了,经济上政治上的区域共同体也淡化了国别,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面前,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建立一套共同的解释,一套共认的传统和一套共同的语言,我们将没有出路和前途;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遵守和驾驭这个崭新世界的共同规则,我们就会被无情地淘汰。高校教学不可忽视这一竞争规律。大学生大都第一次离开家庭,有众多的困惑需要排解,甚至需要及时清除精神和心理障碍。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以继承优良传统和历史精华;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处理从各种渠道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抉择。由于多元文化因互联网的开通几乎可以瞬间涌入年轻学生的头脑,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信息已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实际工作。由于网络信息交流的私密性极强,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网络信息,需要自己首先获取网络信息,必须入群参与网络交流和网络生活,“融”入网络,做“先生”,唯如此,才能践行现代意义上的“解惑”。

3、教学的高端任务是创新思维,形成文明成果,指引社会前进。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办量都在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而努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普遍强调在教学中创新思维,创新理念。这一创新过程必须建立和谐的学术环境,倡导融入学术自治(AcademicAutonomy)、学术自由(AcademicFreedom)、学术中立(AcademicNeutrality)、学术责任(Accountability)的思想,是当前建立高校和谐环境的切入点。

二、办学要依靠教师

高校办学要围绕学术和学业,设计的办学制度要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让教学力量真正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防止教师和教学工作边缘化。

纵观中外高等教育,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能像高校一样以如此普通的条件和低廉的成本吸引和激励如此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高校要珍惜这笔丰厚的资产,靠事业、感情、待遇和氛围精心呵护这人才支队伍,制定科学的办学制度,保证教学的民主与科学,切实按办学规律治理学校,落实学术自,建立办学业绩同行评估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教书育人行为是用心灵去感受的实践行为,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也由于教师的负面行为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和破坏力,处理这种负面行为一定要果敢。

三、教师的责任

由于教学对象一般都幼于、浅于和弱于教师,教学现场监管的效果和力度客观上是难以衡量的,因此,对教师的约束主要建立在严格管理、明确职责、加强正面激励和自律基础之上。

1、教师要向自身的价值负责。教师肩负着传承薪火文明的重任,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是受到全人类爱戴的职业。教师内含极其高尚的自身价值,其全部价值靠教书育人实现,而不是依据其他行为或评价表现,这是职业行为的题中应有之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行为载体,是教师的核心价值,每一位教师须对这份价值负责,不能玷污和贬损了自身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较明显的个体性,许多状况是他人很难全面了解的,出了差错别人不一定知道,即使在教学中出了差错,学生也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因此,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勇于负责的态度,及时自觉修正错误。

教学工作本质上是服务工作,教师周围的学生大都是嗷嗷待哺、求知若渴的后生晚辈,他们或满怀抱负,要为事业闯天下,或怀疑彷徨,[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不知路在何方。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甚至举手投足间都可能对学生

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师德、师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切不可放松思想,也不能放松职责,更不可误导学生。

2、教师要向职业使命负责。教师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前进,引导学生前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基础工作。如此崇高的使命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和撼动的。教师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培养一个工具化的人,这个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培养出有德无才的人要误国误事,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破坏力。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今天、明天,影响到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甚至波及到全人类和整个世界。教师的影响在时空上是发散的,因此教师要向更广的世界负责。

篇6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的阶段,还要受到高校、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改革、相关政策等很多条件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培训为主要手段,支持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在整个过程中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制定激励体制等方式,促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更好、更快的提升。

2.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制

2.1.1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训体制

很多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大部分的学校都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所以应在高校设立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以实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很多非师范院校来说,很多学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如果盲目地全体开展教育技术课程,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对于非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设立教育技术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程,这样就能有选择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的培养,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达到职前培训的目的。

2.1.2建立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与模式,让培训能够分层次地、逐层递进地、连贯性地进行。不要将职后培训演化为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更不能演变为流于表面的、娱乐性质的培训。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表面,内容枯燥、重复,使得很多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甚至很多教师对于培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因为对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涉及到教师本人工作问题,还要涉及到教师的家庭以及时间的规划等。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以及被培训者的适合范围等通知给各个教师,以便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参与的培训课程,这样能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又能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的同时,对于培训所设计的知识及内容也要科学编排。不要过分偏向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容,要重视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融合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培训还要明确目的。首先,要使教师对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有所掌握。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来解决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设立科学的方式与评价制度。因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几乎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简单的讲解式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职后培训的效果。所以,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支架式、案例式等手段进行培训教学。还有必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激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2.2健全高校的配套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决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保障与条件。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必不可少。

2.2.1增加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对于以上硬件设施的后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设备正常工作,还能促进硬件设施进一步地发挥潜在作用。

2.2.2建立健全高校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在各项硬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的软件体系,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与方法。不仅可以出资购买成熟的资源库,还应当加快学校自主开发的进程,建立自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

2.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只是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步评价。因为教师真正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应当完善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情况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以评价,起到更加有效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教育能力的评价中,可以借助于学校建立的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记录来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等信息。这样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情,使高校教师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2.4设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有必要设立网上教育技术能力交流社区,同时由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作为社区的管理者与负责者,高校教师可以就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问题咨询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也能够在社区内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沟通。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听活动,让高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开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联系,让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长期的提升。

篇7

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很多挑战。部分教师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一些影响,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在教学上不用心教学,只求课时数量不求质量,上课对学生管理也不严格,从不点名,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也不管,只管自己讲课,甚至部分老师出现学术造假和某些道德败坏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认为搞科研才是教师专业的基础,教学只是个附带工作。所以在聘任教师、教师评职称、晋升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要求都比较严格。对于目前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投入精力更多,而对其本职工作教学反而精力相对较少,必然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热情。

(三)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挑战

教师教育开放化使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处于激烈的专业竞争之中,不论是在普通师范院校,还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处于边缘化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优先发展,主要表现在:招生计划考试缩减,师范性不重视,专业性建设经费缺乏等。

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方法

(一)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机制

通过充分利用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一定优势,对目前的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岗位培训,加强完善岗前培训。高校不但应该通过巩固培训组织和结构,来实现培训网络的合理化;而且应该强化培训内容的创新,包括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完善。

(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需求。其次,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仅是本专业的知识,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补充,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再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加强。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受到一定的冲击,我国高校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培训班,采用生动真实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或者举行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并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质量。此外,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名师到学校讲学,或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指导在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对部分德才兼备,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骨干型教师,选派出国培训,或者国内访问学者,达到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学校整体教师教育水平的目标。

(三)创新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风。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成长。其次,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并于教师绩效考核评估和教师资格认证相挂钩,达到不断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塑造优良的为人师表的形象。

(四)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教学,同时对科研工作也要重视。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全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科研研究项目。同时这也需要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总之,高校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也要重视科研,两者并重。

篇8

(二)是否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与价值观任何能力都是可以预测和测量的,胜任力也是如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和时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拥有全新的知识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区分一个人一般成绩和优秀成绩,把自身的个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展示,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是否拥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教师的卓越科研和胜任力需要和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教师能够全面认识继续教育的内容,把继续教育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胜任力能够充分发挥,当前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内在结构和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探索继续教育的科学方法对提升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要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体系,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成熟的教学能力,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才能提升工作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评价需要从博亚特兹的胜任力“洋葱模型”不同的层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心理特质是根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重要的支柱,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核心。

(一)以教师胜任力“心理特质”为引领,对继续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情况进行评价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对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只有更好地熟悉胜任力模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指导意义。高校需要熟悉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然后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客观评价胜任力模型,最终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把其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任务。在实际评价中,使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特质。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价中,应引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等心理状态测试工具,考察继续教育前后的差距,并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实现继续教育评价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教师胜任力“价值观和自我概念”为主线,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观培养”情况进行评价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胜任力模型建立是教学之本,通过对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保证继续教育效果产生,提高继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育人结果为导向,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教书是教师育人的手段之一,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看,需要把育人做为第一任务,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需要围绕育人目标展开,才能更好地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完善,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知识水平。胜任力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把培养学生落实到每一步,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方法,就必须注重对教师胜任力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层面进行评价。学校要促使教师形成对教育职业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个人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面向教师的“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细则,使职业目标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提高职业目标的执行力。最终,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思想上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从行动上对自身加以完善。

(三)以教师胜任力“知识、能力”为核心,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评价首先,要从知识结构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高校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全面提高教师人格魅力。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胜任力模型和继续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教师能够通过教书育人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胜任力水平,为高校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教师胜任力,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教书育人方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职业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表现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篇9

关键词

第四代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启示

所谓“第四代评价理论”是指由著名评价专家古贝(E-gonG.Guba)和林肯(YvonnaS.Lincoln)提出,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评价理论。该教育评价理论提出“回应、协商、共同构建”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启示。

1第四代评价理论的缘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1]。美国学者泰勒(RalphW.Tyler)在其开始于1933年的“八年研究”中正式明确提出“教育评价”(EducationEvaluation)概念,并提出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古贝和林肯梳理了评价理论的发展,并将其分为四代。评价理论的第一代被称之为“测量时代”,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评价等同于测量,评价者主要是掌握测量的工具和技术,继而实施测量并收集数据。第二代评价被称之为“描述时代”,以泰勒研发的测量新的课程体系作用的测试模式为代表,评价者担任描述者的角色,强调的是描述绩效与目标的匹配程度,主要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第三代评价被称之为“判断时代”,在描述的基础上坚持主体价值判断,评价者在延续前两代角色的基础上还要制订评价标准、目标等,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古贝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理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首先是管理主义的倾向,管理者拥有评价工作的主导权,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公布以及向谁公布,并可以规避对自己不利的评价结果,最终影响评价的进行与最终结果。其次是忽视价值多元化,前三代评价理论虽标榜“价值中立”,却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没有考虑到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念,如多元文化间存在的“价值差异”等,这问题也造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很难普遍认同该评价理论。再者,其过分强调评估的科学范式,评价过程是固定不变的流程,缺乏弹性。此外,使评价工作在过分强调追求真理的同时忽视了对价值方面的追求。鉴于前三代评价理论存在的问题,加上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的教育普遍进入改革,1989年,著名评价专家古贝和林肯出版专著《第四代评估》,标志着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基本成型。

2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代评价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作为组织评估焦点,决定所需信息的基础的一种评价形式。第四代评价又称“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价”,以两个因素作为基础:第一个因素是响应式聚焦,即以利益相关者参与为基础,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和收集的信息;第二个因素是建构主义方法论,即正哥研究程序的实施是在建构主义范式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2]。第四代评价从建构主义出发,认为现实并不是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人们在与对象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建构物”。

2.1回应是评价的出发点

“响应式评估”最早由斯泰克(Stake)提出,由利益相关者通过大量时间、资源的消耗进行互动协商,最后确定评价的参数和界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持有不同的“主张”、“焦虑”和“争议”,而任何评价过程都是以确定要提出的问题以及需要收集的信息开始的,评价者的工作是发现这些不同的因素,并在评价中给予回应。第四代评价将回应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评价活动的人,即提出评价需要、使用评价结果以及实施评价工作的人;第二类是评价的受益者,即通过评价、评价方案或评价工具而有所获益的人;第三类是评估的受害者,即从某种评价中获得负面影响的人。第四代评价认为需要回应的内容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主张”是由利益相关者所提出且有利于评估对象的方案,如某些教师声称某种阅读教学法能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焦虑”是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不利于评估对象的方案,如某些教师提出使用计算机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评估对象的运用将增加家庭作业;“争议”是理智的人不一定都赞同的某种事情状态,如在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等。

2.2共同建构是评价的本质

古贝和林肯认为,价值(value)是“评价”(evaluation)这个术语真正的根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评价时,大都把它的本质属性归结为价值判断[3]。要做出价值判断就需要有价值标准,第四代评价否定了前三代评价的“价值中立”,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体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评价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不断的交流协商,双方达成共识的建构过程。共同建构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并要求其提出各自的主争议和焦虑。第二阶段,由其他群体对第一阶段中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主张、争议和焦虑进行评论,提出赞同、驳斥或其他回应。许多原先的主张、争议和焦虑将在此阶段被解决。第三阶段,上一阶段中未被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会成为评价中所收集信息里的先导组织者。第四阶段中,通过评价者的引导,利益相关者开始协商所收集到的评价信息,尽量争取能在每个有争议的问题上取得共识。当然,这样的协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这些未能被解决的问题将作为下一轮评价的核心。

2.3协商是共同建构的途径

第四代评价包括12个基本步骤:(1)与委托人或授权评价的赞助人订立协议;(2)组织评价;(3)明确利益相关者;(4)通过解释学辩证循环过程完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联合(或协作、共享)建构,具体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上;(5)通过引入新的或另外的信息,使组织成员发展更高层次的应付新信息的能力,以检验并扩大群体内部的建构;(6)挑选出已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即那些一致同意的部分;(7)把未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按优先次序排列;(8)收集有关未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的信息;(9)为谈判协商准备议程;(10)实施谈判协商;(11)把达成的共识及行动计划拟成报告;(12)再循环。以上12个步骤并不是严格的线性排列,有时候是来回往复或有跳跃性的,其中步骤4至步骤11都是协商的过程,是持不同价值观的各方参与者不断交流、讨论、协调评价标准间的分歧,进行共同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途径。

3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和结果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高校的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虽有一定的不足,但仍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3.1重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校内部各项管理活动不是单纯的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事务,而是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是高校内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职责。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为了使评价工作能真正起到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纳入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点考虑范围内。首先,应确立并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次,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创设平台。再者,推动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教师教学评价中达成共识。

3.2丰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第四代评价理论尊重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主张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使评估处于和谐状态。理念指导行动,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是指导评价的重要思想,也是影响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确立的主导思想,关乎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及效果。高校教师评价涉及众多方面,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评价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整个评价中所占权重却很小。因此,要丰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念,首先要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平衡关系。“教学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是美国在针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概念,以此将教学提高到学术的高度。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欧内特•L•博耶(ErnestL.Boyer)对“教学学术能力”是这样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桥梁,认真计划并检查教学程序,刺激主动学习,超越知识传播实现知识的改造和扩展[4]。“教学学术”的提出丰富了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是教师教学评价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美国高校通过提出重视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带动本国高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推动大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3.3重视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

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5]。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采用诸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普遍采用可量化的评价量表,这存在一定的不足,重视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是有必要的。首先,质性教学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生成价值”是指教学过程中个体身上体现的非人为控制的、不可预期的价值,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等。这是教学评价应该考量的重要方面。其次,质性教学评价关注评价的长效性。教学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它不像学术研究,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见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学成果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内在表征,甚至是连学生自己也难以觉察的,具有长效性。针对该性质,美国高校在一定时间内对毕业学生情况进行追踪调查,以便收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效方式之一。再者,质性评价的功能是促进沟通、反思与改进[6]。质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通过评价者的观察、评价双方的对话等,对过程进行描述与反思,将评价结果切实用于高校的内部持续改进。一方面,高校管理者通过收集教学评价的信息可以充分了解本校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做出相应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能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作者:周柔玲 单位: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5.

[2]EgonG.Guba,etal.第四代评估[M].秦林,蒋燕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

[3]陈玉琨,赵永年.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10

教学质量评价即对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与评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管理更具灵活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让教师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同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一、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一般是由教育工作管理者进行的。在这种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评价过程或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需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汇集各方面的意见,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告一段落后,首先,管理者可以对每位教师的出勤率、授课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再对教师做出综合性评价;其次,学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意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教师一样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而会对教学工作有着更加直观、全面的感受。因此,学校也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或邀请访谈的方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观点,也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促使教学评价向更加客观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邀请教育专家、其他学校的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吸收更多专业性的意见,同时也给予了教师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评价方法,但是,大多数学校通常只会采用其中一种方式。定性评价即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以此来反应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但评价结果可能会不够准确;定量评价即通过数据来精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其过程较为复杂,而教学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的指标可量化而有的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单单采用其中一种方法就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此时,学校在评价时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尽量全面的评价。例如,有的教师在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少,其主要工作是学术方面的研究,此时就适合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倘若有的教师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大,那么就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将其授课的数量以及其他相关情况整理成具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

三、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而教学质量评价能够让教师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在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优化改进,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学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要想得到教师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就应当让教师相信教学评价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工作也应当让教师自己参与其中,鼓励、引导高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另一面也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在评价前先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同时也能让教师有机会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除此之外,学校在完成教学评价工作之后,应该给予教师更多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其才华和潜能有机会展现、释放,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教学评价工作才能更有意义。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评价涉及到校园管理的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作的改革创新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热情,积极听取多方意见,以科学的方式、

合理的决策推动教学评价工作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让教师也能够更加科学的教学、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从古至今,教师在世人眼中都具有崇高地位,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教之人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就是说,要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要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不图名利、甘于清贫。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教师放松了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放弃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宗旨,一心追求名利,享乐思想潜滋暗长,并把这种思想衍生到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中。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因此,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在思想道德和生活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而教师只有言行一致,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其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师德意识,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否则,教师不仅会丧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2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教师为完全本职工作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业务素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同样必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即必须熟练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门课程发展的历史、现今的动态和未来的趋势,关注并熟知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最新成果,在某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有创新之处。“学高为师”,被贯以“教师”的称谓,就是因为教师在某专业方向学问高深,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捷地了解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养成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所以,过硬的业务素质是为人立师的基本条件。

3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除了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外,高校教师还应具有宽厚的基本文化素质,即了解相关学科或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为基础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这既是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各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知识的综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科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很多问题都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而且某一学科的新发展,往往会成为另一学科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另一学科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讲授内容不拘泥于书本,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本门课程有关,又有可能超出本门课程的范围,因而仅靠本门课程的知识不可能给学生圆满的答复,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涉猎各科书籍,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以更为全面的指导。最后,具有宽厚的文化素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的要求,如有些教理工类课程的教师,由于具备较高人文素养,讲起课来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既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所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