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毕业考察报告

艺术毕业考察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7 20:1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毕业考察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毕业考察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A1009-3044(2010)09-2282-03

Deliberation of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in Xinjiang

LUO Lia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s ab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School. It dissects the pilot project in experimental area, summarizes its apt experience and makes several thoughtful suggestions for the recent launch in Xinjiang. These suggestions include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prototype 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 group,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2004年,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作为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使其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成为普通高中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从而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肯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在中学教育中也得到了确认。本次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从国家教育层面上完成了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完全转变。课改首先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省、区起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有步骤展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08年9月正式开始进入高中课改。

1 课改中的信息技术课程

新课程标准实行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全部课程采用学分计算学习过程与成绩。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在高中各学科总共116必修学分中的4学分,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中须取得4学分(必修选修各2分)方可获高中毕业资格。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共6模块,每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价值观及责任感。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后续,又为支持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2 国内试点地区经验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成为首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四省区分布南北东西,经济发展以及由其制约的信息技术、科技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以这些地区作为被试,研究如何在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推进新课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作为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也受到积极关注。

广东省于2004年5月下发《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以规范和引导课程实验,因事先准备充分,教师培训效果好,政策制定与管理工作到位,课程改革开展的卓有成效。广东省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模块的选修量依次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在课改过程中有所提高;不少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逐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职称升迁等方面都有提高。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欠高。贫困地区学生的水平较低,而发达地区学生又觉得必修内容过于简单。部分学校设备条件仍存在不足。[2]

2004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不同层次的学校中选定51所高中(每个地市3所)作为省级高中新课程定点联系校。教育厅委托9个“课程研究中心”定期召开省级定点联系校联席会议,发挥联系校“提前实践,发现问题,参与研究,典型示范”的作用,为全省813所高中树立样板,并辐射、带动全省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健康发展[3]。这些“定点联系校”在课改中确实起到了先试先行的示范、带动作用。山东省于2004年12月底公布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该方案为四试验省区最早公布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考方案。该方案首次将信息技术置于基于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基本能力考试科目内。虽然山东省并未在方案中划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分值,但从2007年高考真题分析,与信息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题目所占分值为八分,按60%折合成实际高考分数计算约为五分。虽然分数不多,却是高考中第一次有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海南省地域面积较小,教师人数较少,因而统一组织省级培训。海南省主要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两家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教材的选用量顺序依次是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除进行统一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外,还以多种形式组织、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研究,辅以多种形式的跟进培训和教研指导等。海南信息技术课改的经验还包括:开办课程网;成立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并以每位教师作为教研活动的中心。以中心组成员为核心,召集有关教师集体备课,之后将备课结果投放到网上,与全省教师共享;出台相关的配套机制,逐步完善学校硬件条件[5]。评价考试方面,海南省与山东省同期,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纳入07年高考考查范围。与山东直接出题不同,海南省使用将信息技术基础会考成绩的10%加入高考总分的方式。并在高考方案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所占分值为五分。以2007年高考真题相比较,海南省的分值小于山东省,但因该分数由高中会考成绩决定,而2006年会考试卷的考核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要求内容的89%(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85.7%,“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占93.3%),从而在考试内容层面为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提供了保证[6]。

宁夏全区104所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于2004年秋季起进入新课程实验。宁夏的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与内地省份比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到位,初中设备设施条件不足致使高一学生起点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零起点”问题较为严重。为解决各校教师队伍薄弱,人数较少,无法展开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困难,银川市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几个同(市)区不同学校的教师,联合备课,共同攻关。该方法使银川教师水平普遍提高,并有数名优秀教师在全国性的新课程教学比赛或者展示中名列前茅。

综合以上四省区第一轮次课改实践,各省均形成了一套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课改路线,其中的许多优秀经验如广东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山东的“定点联系校”形式,海南的课程网、高考改革,宁夏的集体备课都极具特点,对于后续各批次加入课改试验的省区市,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用。

3 启示与思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筹备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4月,自治区教育厅和兵团教育局联合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并举办了第一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培训班。2008年8月25日,教育厅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信息技术)》指导文件,对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涉及到的6个模块课程进行解释说明,提出教学意见和可供参考的模块开设方案(每个模块32课时,每周2课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从近一年的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3.1 样板学校的建设

自治区教育厅于2007年11月10日下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州教育局在当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学校,建立一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设立样板学校,可以在课改中起到示范作用,也使各级教育指导部门可以通过样板学校,考察课改进展,为修正相关政策、指导方针取得第一手资料。

选择学校须照兼顾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客观条件好与一般的学校,民语学校等因素。因此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市辖68所普通高中,包含重点高中6所,民汉合校高中12所。重点、民汉合校和其他普通中学的比例是6:12:50,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各抽取1 、2、 8所学校。样本学校的选择本身并不是难点,而如何实践样板学校才是难点,为此可吸取先进省区经验,譬如山东的“定点联系学校”形式。可考虑具体的实施措施如每学期召开全区各地样板学校代表参加的集中研讨会议;每半学期召开各地区内部样板学校一线教师课改研讨会;每月召开由各地样板学校先进教师与该地区附近非样板学校课改一线教师参与的经验传播会议;三种交流会议可使样板学校之间、样板学校与非样板学校之间、全区各地之间的课改经验得以全方位、立体式共享。

3.2 师资力量的培养

该领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即未来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养。

未来教师培养层面,需要将区内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包含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如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院、昌吉学院、喀什师院等纳入到这一范畴之内统一规划。将课改精神与各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已有课程(包括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等本科课程)与课改的连通性;2)增设高中课改的课程整合课程,组织编写适应地区课改现状的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师范生教材,供有志于从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学生选择;3)改造大学课程教授方式,使学生更注重方法学习、思维方式的树立及信息素养的养成,而非单一技能的传递。4)建立师范生新课改学科毕业考评认证体系,对希望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学生加以认证,方便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选。

在职教师培训层面,主要采用集中培训模式,在参与由自治区统一组织与其他同期课改地区同步培训的同时,增加由区内四所高等师范院校引导的跟进培训计划,由各学院联合组织编写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符的在职培训、课辅教材,采用远程培训与本地授课的方式开展培训。

3.3 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课程资源的建设本身是教育学领域讨论的热点。课改过程中,应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特点,向先进省份,如海南省的经验学习。与本地情况相符合的发展路线可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向先进省份申请其资源的访问权限,共享其课程资源。使区内教师切实体验到课程资源网的便利。此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本地化的迫切要求会成为第二个阶段的重要动机。第二阶段,由于全区资源的集中化可使投资与管理成本最优化,因此选择在首府架设集中管理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器,给予全疆课改领域教师以访问、建设权限,并视全区课改教师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贡献给予不同级别等级奖励,以此调动教师荣誉感,使之成为激励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第二动机。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其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参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另一方面引导、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使其加入资源建设的过程,并使资源种类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到课改范围内的全体学科。

3.4 交流平台、机制的构建

课改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并共同促进的过程,新疆在地理人口等客观环境方面与国内其他省区市存在较大的区别。将国内其他省份的某些经验直接照搬是不可行的。

综合现状,本地区可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交流模式。交流模式的建立需要从平台和机制角度考虑。由于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均具备技术能力,而区内互联网公网及教育网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一模式的硬件基础,因此,可利用公网与教育网的相关软硬件资源,将各地区学校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疆范围的立体交流平台。交流机制建立方面,教师之间交流讨论气氛的培养需要一个培育期。首先,从校内建立课改教研组起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所面临的教学、课程问题,均会成为教师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动机,因此这一过程相对较短。其后,需要将本地的、面对面式的交流方式扩展至基于网络的交流方式。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但其他学科教师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及支持的作用。

3.5 地区内软硬件优化整合问题

受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制约,新疆在软硬件两方面都与内地发达省份存在差距,疆内南北疆城市之间、城镇团场之间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对课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新课标规定学校需开设五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而我区大部份学校在软硬件方面不具备开齐五种课程的条件,学生因此不得不选择学校有条件开设的课程。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也因此并不能得到积极引导与发展,选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

因此,如何缩短需求与软硬件条件之间的差距,使区内软硬件资源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作用,是课改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新疆这样一个地缘辽阔,人口稀少的地区,全区范围的软硬件共享成本甚高。各学校自身利益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如何加以保障,都是切实存在的问题。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整套优化整合的方案。

现阶段可以实现的方式是划分区域,形成区域内共享机制。该机制应细化至具体学校。2-3所地理位置较近的学校形成一个“组”,在开设学生选修量较大的课程的同时开设一门“冷门课程”,集中建设该课程的软硬件资源。 “组”内学校课程互补,学生感兴趣而本校尚无能力开设的课程,可鼓励学生就近跨校选课,在具备该课程开设能力的组内学校完成该项课程的学习。此方式可使学生的意向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与保障。另外,由于“互助组”内学校相互“协助”,自身软硬件资源在为其他学校所用的同时,也在使用着其他学校的资源。学校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学校自身利益,可以得到保护。此方案,不仅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也可以推广至其他具备相同条件的学科中。

3.6 少数民族教育特殊问题

根据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至2007年底,全区总人口2095.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71.26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0.7%。全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0232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58%;专任教师2797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约占56%。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课改必须对少数民族教师、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近年来随着全疆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民汉合校、双语教学,民汉学生、民汉教师在一起互相交流,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语言的环境明显改善。这些一方面对推行课改创造了一定的有利环境,另一方面有对贯彻课改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学生渴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而符合新课标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均为汉语教材甚至加有大量外来英文词汇。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语言的转化,进而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难度。少数民族教师在学习、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也需要花费相对汉族师更大的精力。这就需从各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教师予以更多的关注。

可采用如下策略:1)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区内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课改专家、民语专家及高中课改一线优秀教师联合编译民语版信息技术课新版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2)政策上继续推进民汉合校,逐步加大双语学校中第一、第三种模式中使用汉语授课的课程的比重。将信息技术课逐步纳入到汉语授课的范畴当中;3)鼓励民汉合校内学科教研组内汉族教师与民族教师的交流,组织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的交流,地区内民语学校与汉语学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

[2] [5] [7]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DB/OL]..cn/ReadNews.asp?NewsID=325.

篇2

(国家教育部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北京 100816)

摘 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切切实实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教育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同时,陕西民办高校仍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后就教育创新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教育创新;政策性建议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我们调研小组一行4人,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考察。先在省城西安听取了省教育厅的情况汇报,而后实地考察了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石油学院东方亚太分院。我们一共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调查会,每到一所学院,都深入到学生宿舍、食堂、课堂,仔细察看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学院的领导、教师、学生交谈、讨论。考察时间不长,但所得材料不少。许多新鲜事物为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确实使我们耳目为之一新。总的印象是:陕西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省情出发,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使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切切实实成为了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省里的规划,到2005年,要努力使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公办高校在校生规模的50%。从陕西看全国,可以估计,在我国“十五”期间,在新世纪头十年、二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生事物的前头,我们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以教育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与经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因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

陕西省共辖107个县(市、区),1739个乡镇(街道办),3605万人口,20.58万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660.92亿元,财政收入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18年来的艰难历程,全省在教育创新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有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66所,在校生15万人。

全省民办高校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类学校共有10所,在校生2.7万人。这类学校按照国家计划,学生入学需经过高考统一录取,毕业生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二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以这类考试为主体的学校共有42所,在校生5.4万人。这类学校由省教育厅组织考试录取学生,学生所学课程分别由国家、省、学校各按1/3比例组织考试。毕业生由省自考委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三是高教自考助学类型。学生入学不限,宽进严出,参加全国统一的自学考试,在校生6.9万人。

陕西省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形成固定资产15.3亿元,其中仪器设备价值2.61亿元。实验室918个,计算机16810台,语音室251个,图书252.1万册。学校占地面积990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民办高校4所,占地面积在150—1000亩的民办高校11所。1997年以来,全省共有37所学校因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办学规模大、管理科学严格、教育质量高,社会信誉好,被省教委评为“明星学校”。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每所都超过万人,有的已近3万人,占全国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总数的50%。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民办高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中的“超级大校”。

面临全国普通高校连续三年扩招的压力,全省民办高校生源不但没有萎缩,反而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校生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增加到7.99万人,2000年达到10.74万人,2001年增加到13.70万人,2002年增加到15万人。2002年比1998年增长157.7%。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各级领导重视支持,省内高教资源丰富。陕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办高校,在职教师2万多人,退休教师1万多人。省内和周边省市区每年有近百万高考落榜生可以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民办教育家、实干家,大胆进行教育创新,不断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则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

陕西省107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有50个,省级贫困县27个。国营企业比重大,军工企业也多,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有人提出,在陕西这样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西部省份,何以民办高校这样迅速发展?似乎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实际上,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利用省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一些民办高校创办者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育资源的重组、创新,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利用西安钟表元件厂搬迁机会,以200万元低价买下位于终南山下的土地和厂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建起了一座大学城。西安外事学院则是在鱼化寨农民投资修建的游乐场无法摆脱困境的时机,先和农村联合,逐步发展与企业联合,与全日制普通高校联合,与国外大学联合,将学校建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的学府,被誉为“西部教育传奇”。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是利用一家养鸡厂的厂房发展起来的,如今成为景色宜人、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学校。一批民办教育家、实干家的开拓创新精神,加上有胆有识,在经济环境并不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创新的尝试,终于闯出了新路,开辟了民办高校的新天地。

教育创新的丰硕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成果显着。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陕西民办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着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阶段发展模式研讨会。

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民办教育是在民办教育理论准备不足、条件不够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办学者的热情、勇气和历史责任感,顺应历史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但是,当民办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进入到更高发展阶段的时候,就迫切需要系统、深入的理论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针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实,他们提出了“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他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设得更加开放,分别在西安、上海、北京设立了三个分所,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协同进行学术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计划每年出版一套开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丛书,每年定期编辑《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目前,已有《外国私立教育》、《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国外私立教育评估研究》、《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民办教育导论》等7部着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他们还设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创办了《民办教育研究》杂志。

陕西几所着名的民办高校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西安翻译职业学院院长丁祖诒提出并坚持“第二希望工程”的民办教育理念,在校生已达2.9万人,积累资产5亿元。西安外事职业学院院长黄藤提出了“多元集纳、综合创新”的校训,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学校已拥有固定资产3个亿,校园上千亩。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院长胡建波提出了“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拓进取,坚持与公办院校、企业和国外合作办学,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西京职业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任万钧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倡导以“奉献、无畏、创新、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园占地1320亩,校舍30万平方米,校产超过3.5亿元。

2.在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创新成果突出。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

陕西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民办高教发展的新体制。在省一级成立了民办教育管理中心,有专门机构,有编制,有计划,有活动,使民办教育发展有专门领导机构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省

民办教育的发展。

在民办高校已经逐步形成管理体制多元化和办学机制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校(院)委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少数民办高校实行主办单位(含企业、社会团体、派等)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陕西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正式组建了党委,并在其他民办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达到100%。制多元化和办学机制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校(院)委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少数民办高校实行主办单位(含企业、社会团体、派等)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陕西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正式组建了党委,并在其他民办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达到100%。

许多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中包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快速决策机制,自筹资金的资本运作机制,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引进人才的自主聘任机制,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等。

陕西通过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开发。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为高等教育拓宽了筹资渠道。受教育者每年投入教育直接费用已达15亿元。另外银行也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仅农行就已给予30亿元信贷额度,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已和农行签订合同,一次贷款就达5亿元。二是为大批高考落榜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18年来,全省民办高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7万余人,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5万余人。三是带动了当地建筑、饮食、商业、邮电、通讯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仅2002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投资达4亿多元。民办高校每年学生间接消费超过6亿多元,为7500多名劳动者提供了从事后勤服务管理的就业机会。

3.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陕西民办高校数量大、类型多、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省教育厅为了促进它的健康发展,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原则。一是对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并定于2003年由省上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一年多来,各院校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分别召开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把提高教育质量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校纷纷对照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两年来,10所民办高职院校分别投入购置教学设备的资金近千万元。二是对高教学历文凭试点院校,结合实际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决定从2002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试点院校进行评估;同时组织专家对校考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审定,更换和修订了教材。三是对高教自考助学机构,要求在完成规定考试科目教学计划的同时,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专业设置上,他们充分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扶持各校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根据各校条件,在现阶段尽量不设和少设需要昂贵教学设备和仪器的专业;结合全省公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开设发展基础较好的专业。在审批专业时,他们既考虑各校的人员构成和现有实力,又考虑避免重复设置,合理划分专业布点,着重在扶持高校办出特色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以充分体现各校特色为目标,以外语类、电子类、管理类、经济类、医学类为主体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格局。现在全省民办高校共设置专业174个,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57个,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专业31个,高教自考大专层次的专业69个,本科层次的专业17个。由于各民办高校质量意识的增强,加之这些学校的学生择业观念比较现实,吃苦精神较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相对较高。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自谋职业、不需学校推荐,大部分由学校召开人才交流大会,利用人才市场推荐就业,就业率可达90%以上。

4.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辛勤工作。陕西省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干部任用标准,着重加强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目前全省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基本达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龄在35岁—45岁左右的博士、硕士生成为办学的骨干。5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院长的平均年龄为48岁。高学历、年轻化的领导班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民办教育实干家,思维敏捷,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改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的状况,他们提出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的目标。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对专职教师的招聘、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明显加大。民办高校现共有教职工11585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650人,兼职教师6115人,行政人员3820人。在不断扩大教师数量的同时,各校加大了教师培训提高的力度,仅今年接受短期培训的专职教师就多达900人次,还有百余名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5.在加大对外开放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坚持面向国外、面向沿海、面向涉外企业的外事特色,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1999年与澳大利TAFE南悉尼学院联合建立TAFE教育中心,按照TAFE的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全英语教学。主干课程均由澳方教师承担。学生毕业考试合格、愿赴澳深造者由TAFE南悉尼学院推荐到高一级大学续读学士、硕士学位;今年与马来西亚英迪学院集团(INTI GROUP OF COLLEGES)开设联合教育项目。学生可通过双联课程及学分转移,进入英国赫特福得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并获取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4月,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向该校授权筹备开展普通教育课程,成立西安剑桥教育中心。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面向世界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已与法国、美国多所大学联合,互派学生。

西京职业学院在扩大国际交往中,目前已与加州人文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列治文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商业学院、香港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塞乐文考试中心合办国际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Cisco公司思科网络学院合办国际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微软公司合办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与荷兰Adobe公司合办中国认证平面、视频、网页设计师培训,与君悦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设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同时正在与比利时世界知名企业杨森公司磋商开办医药学院。

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已与美国等几十所社区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01年9月,美国20所社区大学的45位校长、教授和英国3所大学校长来到这所学院进行交流,集中签约建立了院际关系。

6.在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们在所到的几所民办高校中,实地看到这些学校都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西京职业学院,我们看到,它的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标准教室276个,联合教室20个,多媒体教室28个,语音室18个,计算机2100台,教学设备、仪器总价值3600万元,图书馆藏书71.5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1万册,并与各大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实验中心、语音中心、技能培训中心等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承担学校多学科的教学、实验任务。

在西安外事职业学院,我们看到这所学院建有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拥有微机1500余台,语音教学设施800余台(套),驾训教练车50余辆,电化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13个,语言、语音实验室9个。电视新闻演播、会计模拟、电力拖动、电子线路、汽车原理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实验室11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20万元。

7.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最典型的是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学院设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装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培训部、中专学校、自学考试辅导中心。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主干专业,并根据国家对人才的急需开设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装饰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法律、财经、文秘等本科、专科、大专预科、中等专业40余门类。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高、中级职称以上者占80%。

学院重视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服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服装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纺织学院联合办学,互派师资和留学

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已与全国8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养就业协议,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多数已成为企业和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及领导干部。

学院地处秦汉古都咸阳,咸阳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咸阳市委、政府将办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纳入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要将办好这所学院为龙头,进行产业改造,创造品牌的中心环节,除了拨地700多亩以外,还贷款3.7亿元,帮助该院引进最先进的制衣工艺和设备,以改变过去有布无衣的现状。这所学院开始为振兴经济做出贡献。

教育创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议

教育创新是个动态的进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尽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社会及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国家现行政策对其支持力度不够,民办高校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考察后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公办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加盘活了教育资源,扩大了教育规模,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当前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上现在对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相当不了解,包括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舆论宣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靠决策层,要靠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要引导各界人士用宽广的眼界来观察和认识民办高等教育。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国际的眼光。从历史的发展上,我国民办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将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政府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做为缓解财政困难、社会压力和市场需求的一项国策;因而积极扩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机制,如哥伦比亚、日本、菲律宾、比利时、巴西、孟加拉、荷兰等国在私立大学或院校就读学生人数均达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学)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国的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2.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强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要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给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以同等待遇。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赞助、捐资、投资等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向民办高校捐款的单位或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税收减免;民办高校享受同公办高校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民办高校分为非盈利与盈利两种类型。对非盈利民办高校实行免税、对盈利类型的民办高校按政策规定交税。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信贷支持,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加大商业信用融资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允许民办高校用校产进行抵押或相应提供信誉担保。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享受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优惠政策。对民办高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土地征用享受国家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招收计划内国家统招学生的民办高校,政府在经费许可情况下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3.依法保障民办高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民办高校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社会保险、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应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教职工同等对待。教职工在民办高校工作期间,连续计算教龄和工龄。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参照公办同类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按照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组织评审。民办高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评选先进、乘车购票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学生同等对待。民办高校的贫困学生可获得国家所实施的助学贷款。

切实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民办高校可以面向社会自主聘用教职工。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由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公安部门负责审批落户。也可按“户口不迁,身份不变,来去自由”的原则进行管理。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流动。公办高校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办高校兼职。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民办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公办大学建立培训学院,加大对民办高校管理者、教师的培训力

度,加强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4.要经过考核按条件支持民办高校“专升本”。

支持民办高校申报创建重点学科、试点专业、名牌专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项目。

我们所调查的几所民办高校,都强烈要求“专升本”。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有关领导部门要考虑并批准他们的申请要求。因为这有利于他们的招生、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家到民办高校投资。

5.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整、巩固和提高,创建一批能带动整个民办教育发展的名牌民办高校。

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进行优化组合,适度压缩学校校数,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民办高校做大做强做优,形成集中优势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陕西省教育厅计划经过引导和支持,到2005年,使陕西形成10所万人以上规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这对全国其他省市也可以作为借鉴。

6.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要提高质量意识,将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为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要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并完善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7.大力改革自学考试内容、方法,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中的“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占很大的比重。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70%是自考生和学历文凭考生,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则占73%。全国民办高校中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很大比例。“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它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另外,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师反映,自学考试中出题、评卷中的问题很多。如出题的范围和难度的波动很大。在一门英语自考中,同一个学校的考生2001年的通过率为90%,2002年的通过率只有7%。有的学校反映,有一份英语试卷,把对研究生的试题,原封不动地搬到自考的考卷上。另外有些自考科目指定的教材,如计算机教材,已经非常陈旧,可至今照常在用。建议对自学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等做进一步改革,使它切合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

8.建议加强民办高校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机构设置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管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高教司管民办高等学校教学,相当多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理顺。而陕西则不然,在教育厅下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这一“中心”有专门编制(9人),它是事业单位,同时根据教育厅的授权又有行政职能。我们走访的六所民办高校,对这个机构反映很好。这一机构办事效率高,为陕西民办高校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建议认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解决领导体制中转换的障碍,以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