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4:01: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中有许多“语言泡泡”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句
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看似提出疑问,实则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比喻句,让学生初步了解恰当的比喻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初步懂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如在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中,“学习伙伴”提出问题:“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和“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养成边读书边在关键处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揣摩方法和规律
在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这一内容中,“学习伙伴”都提出:“我发现……”这样的提示,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思考,发现当中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又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有时候,“学习伙伴”的话是鼓励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
如在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和《太阳是大家的》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这些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从提示引导中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
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
三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写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的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在文末提出:“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从引导示范中落实积累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积累与拓展。其实在“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课文所必须要积累与拓展的一些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和“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完成名人故事的课外拓展。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 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亲近。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现代语文是素质教育,聚焦个性,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及课堂教学的氛围。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学科中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立德树人
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教育部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订一份文件中,这份文件的题目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这套部编版教材,就是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之下,汇聚了国内目前最顶级的专家,吸纳了国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百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十年课改,2001年一标多本的各版本教材的经验得失,最后以全国统一的口径,编写这一套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它的核心指向了育什么人,怎么育这样的人。所以强调立德树人这一个关键词。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革命传统教育是红色基因,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中华5000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它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一致的价值观追求。最后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在这个世界纷争的情况下,这一点会越来越引起我们集体关注。
二、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新一轮的改革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介入四个内容:第一个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第二个思维的培养与提升,第三个审美的建设与创造,第四个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最核心的四部分内容已经在高中开始落实,并投射到初中乃至小学。语文素养包括阅读建设,文化传承,策略方法,语言与思维。素养,就是一个人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社会,怎样对待自己,就是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候怎么处理?
三、阅读体系
精读/略读/快乐读书吧,其实我们原来的课本也分步骤阅读,也关注到了课外阅读,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对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为深刻,我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加全面。我们不仅关注到课内的语言学习,我们更关注到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过去最大的语文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那么现在补足,所以由精读到略读,再到快乐读书吧,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强调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我们今天的这一套教材,把阅读纳入进来。从一年级一开始的识字还不多,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安排和大人一起读。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生能力渐强,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时候把和大人一起读,改成我爱阅读。那么到了三年级,由原来的主要是精读,变成精读和略读。精读学习得方法,略读得到实践,课外阅读再进行自主实践,把这些方法用实例开阔读书视界,形成一个体系。
四、双线组元
双线组员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一标多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多次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来组元好处是什么?好处是便于教育学生,素材找起来也比较多。那么问题在哪里?实践这十多年,语文逐渐被认为不成体系。所以反思这种情况,我们新的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三年级几个单元:学校生活,祖国河山,童话世界,我与自然,金秋时节,策略单元:预测,习作单元:观察。比如我们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人必须由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这是人文主题。咱们再看第二个语文要素,孩子们通过精读略读快乐读书,慢慢的把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些适切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习惯。最后聚焦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原动力,使它能够拾级而上,然后奔向更高的语文领域,这就是双线组元。
五、进入三年级,特殊的三年级
1.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富有“价值”,语文要素体现梯度,逐步“爬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分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教科书的这种编排意图,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努力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与特点,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科书更能“便教利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是从两大系列或两条主线:阅读与表达系列(书面的、口语的)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努力体现训练的系统性。
2.具体内容·阅读策略单元
(1)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高于方法,但又低于理论层面,介于方法与理论之间。重在运用阅读方法去重新建构,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体验、练习、验证,是一种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
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教科书编排的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 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
3.具体内容·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教学下册“传统文化”单元,穿插安排了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意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有目的地收集、记录资料,亲近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4.加强人文与语文的有机统一
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交流平台中:课文中有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得很清楚。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数,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来“画上街市的热闹”。
六、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让学生得到肯定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肯定时,他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一次,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出示了: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各读一句,然后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绝大多数的学生谈了文中“几朵小梅花”的妙处,当大家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似乎暗含着期待,我便让她来说说体会。她站起来说,“这个句子的语言十分朴素,把脏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温柔可亲,以及表现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原以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也只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上,但是当我让她坐下的时候她却有点犹豫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她说:“好,大胆地说吧!”她似乎也有了点自信,“我认为这里把‘踩印’一词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行为,这样的话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我又惊讶又欣喜,这是我——他的语文老师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谁会去怀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学生却这样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独特新奇。我马上给予赞扬。随后的学习中,这位学生变得爱发言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七、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继续学习的加油站。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忘对学生的表扬。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个后进生读课文,他读得很不好,一句话读得吞吞吐吐的,还错了几个字,同学都在笑。我说:”你比以前好多了,如果认真很快就会读好课文的。”并让同学们不要笑他。帮他把几个不认的字学习了,在中途我又抽他来读先读的那几句。这次好多了,不但字音读准了。还读出了感情。我及时表扬了他,过后我经常看到他在找同学教他认字,也敢于举手读课文了。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掌控文本,灵活课堂,运用多种方法,时时创新,处处留心,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68-0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相当丰富,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并不会对插图过多关注,而只是在讲析课文时点到即止。文本插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中低段学生对图画有一定的敏感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不仅能够搜集文本学习信息,还能够对文本图文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重要学习资源,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用好插图。
一、观察插图,确定思维切入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插图众多,插图的设计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教师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自然能够收获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不仅要注意把握时机,还要对相关插图进行研究,找到图文结合的要点,这样才能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图画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对话。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文本插图,然后提出观察问题:“课文共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从人物穿衣打扮上你获得什么信息?这些画面怎样与‘无字词典’联系在一起呢?”学生观察插图,很快就完成了对相关人物的思考。如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共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是一轮红日,表明骄阳似火;第二幅图是父子二人,从穿戴上看他们是要外出旅游;第三幅图画是父子俩在海边,面对大海时显得非常兴奋。”也有的学生说:“这‘无字词典’就应该是到自然中去学习。”从教师的引导中不难发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够结合插图厘清文本思路,为文本学习做铺垫。教师的引导问题设计得非常简单,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够顺利完成,其学习认知效果非常显著。
二、解读插图,提升学习理解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但其直观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力制定不同的插图观察方案,可以让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就会从插图细节处进行认知推演,由此形成观察体验并建立起新的认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插图,并设计问题观察引导:“这篇课文一共有三幅插图,每一幅画都有‘土地爷爷’,他在干嘛的?图中还有哪些动物?这几幅画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注意关注每一幅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判断一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很认真地观察插图,一些学生完成了观察任务,也进行了文本初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解读。有的学生说:“土地爷爷分别给小猪、小牛、小猴送来了一袋麦子,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小猪贪吃、小牛节俭,唯有小猴最聪明种出了更多的麦子,这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小猴的做法。”教师随即点评:“观察细致,总结有理。”这样教学,教师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展开学习和探究,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探究跨入了新的阶段。
三、活用插图,培养多重审美观
语文学习是一个序列复杂、层次严谨的系统工程。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一个系统而有效的抓手,常常在不同层面的散点内容中不断地重复。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将小学阶段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了统整编排。因此,教师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精准定位目标、科学研制内容、合理提出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整体性统整,制定体系化学习目标
(一)言意兼得,整体协调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整体视角下制定目标,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又要辨析解构表达密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精妙,以达到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效果。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轻松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显然,这一目标与课文所反映的情感主题息息相关,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为语文课程,仅有主题的洞察是片面的,因此要有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层面的言语形式、表达策略的目标等。在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架构下,语文教学要在感知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聚焦文本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萧红率真的语调、诗意的描写、清新的语言,从中习得表达的营养,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言思并进,隐显辉映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引领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而且要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一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城市街旁的丁香、月光下的丁香、春天的丁香和雨中的丁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揭示了文本表达的主题。“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一步步写出来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内在的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理性的思考,透过语言文字理清作者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表达思路探寻的过程,正是学生基于语言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紧扣语言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整体性统构,研制体系性教学内容
(一)从单一到单元,在分层设置中研制内容虽然统编教材还是以文选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整个单元设置了单元导语和训练要素,每篇课文的后面有习题的照应,同时有着《语文园地》的保驾护航,这样使得原本散落的单篇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整体思维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聚焦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关联中让课堂教学彰显出1+12的教学效果。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依循这一语文要素,编者选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几篇典型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平均用力,更不能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以相同的标准落实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中,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端重复。为此,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标准与对应的文本联系起来,展开有层次的教学。如,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典型语段中了解什么是关键语句;从《海滨小城》中理清关键语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而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加上关键语句,并运用关键语句进行练笔。这样,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既有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在关联,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从课内到课外,在拓展链接中研制内容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载体。整体教学视角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将关注点局限在一间教室里、一本教材上,而要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通过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拓展文本内容,形成课堂内外相得益彰的教学局面。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所选编的四篇课文。这个单元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学习了单元的课文后,将习得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快乐读书吧》内容的阅读中。为此,教学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从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入手,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然后相机拓展《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安徒生童话》,以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链接。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找准课内外之间的关联,在整体思维的观照下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艺术地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家乡的红橘”一课时,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三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目标,在总结时可以这样针对地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既对全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先写花、再写叶子、最后写橘子。)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人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修改病句“爷爷经常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时,首先提问什么叫往事?学生明白“往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知道怎样来改这句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其实,教师的指导功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全体学生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的优生或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结果来代替了其他同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合作的成果。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它不应让小组内的极个别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结果。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2)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因人因地制宜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的不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当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民间的工艺、可以是民族的艺术,也可以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种民间工艺也可以。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的效果。这些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繁杂、重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超出当地教学资源实际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时间、精力花去了,效果出不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家长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其实,教师的指导功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全体学生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的优生或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结果来代替了其他同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合作的成果。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它不应让小组内的极个别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结果。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2)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因人因地制宜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的不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当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民间的工艺、可以是民族的艺术,也可以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种民间工艺也可以。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的效果。这些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繁杂、重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超出当地教学资源实际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时间、精力花去了,效果出不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家长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留白教学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也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开发,增加留白教学艺术的运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关于语文课堂留白艺术的具体运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消化书本知识时,敢于表达心中的不懂之处,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利用想象力去解决疑惑。合理利用留白教学艺术,创造足够的思考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PPT进行教学演示,在学生理解完课文以后,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提问。回答方式有很多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自回答,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后派代表回答,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3分钟后都要进行课文总结,并且说一说受到的启发。学生通过教师在课文阅读上的留白,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留下实践探索的机会
语文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生活运用的实践。教师在语文课上运用留白艺术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实践探索的机会,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运用,提升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一单元后,小学生一定对科技充满了好奇,而且像“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月球上可以生存吗”“机器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也一定会在他们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了落实留白艺术的运用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周末去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学生通过科技馆的亲眼所见和教师的介绍,解决心中的疑惑,培养科技创新的精神,锻炼观察与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给学生留下充分自学的时间
教学的内涵就如字面一样直白,即“教”与“学”,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争取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强行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留白艺术在语文课堂上失去教学意义。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学生利用自学时间学习的效率要远远超过教师安排的题海战术学习的效率,换句话说,合理利用留白艺术下的自学时间,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还十分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地位,一边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一边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复推敲与总结,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四、给学生留下快乐游戏的权利
游戏是小学生快速了解世界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把游戏融入留白艺术的应用当中,不但解放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还遵循“劳逸结合”的教育学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语文知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利用留白艺术下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其次,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时,一定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一是可以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二是锻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个游戏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另外,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留给小学生的不仅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还有更加宝贵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2001年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尤以中小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中小学的“三三六”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领导和老师参观摩、学习、取经,推动了全国各中小学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春,我们学校在进行多年课改的基础上,归纳全国的名校课改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各中小学特点的“四环节”教学法,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培训和推广。学校各科目教师都进行着积极的培训,并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认认真真地学习探索“四环节”教学法,并在扎扎实实地推行“四环节”教学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推行“四环节”应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由由学校教研处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教师在中心教研组活动中,在校内公开课、组内公开课中必须实行“四环节”教学法。这就要求在平时上课时就要积极尝试“四环节”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学校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大部分教师都基本上掌握了“四环节”教学法,能上出质量较高的“四环节”教学课。我校组成讲师团成员、区“四环节”教学攻关组成员,优秀的教师还多次下乡送课,为推动农村学校“四环节”教学法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环节”教学的核心是鼓励学生自学,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小学部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过去曾有人提出质疑,在小学提倡学生自学有没有可行性。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材料、互联网去预习、去查资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很好。例如讲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牧童》一课,从朗读、讲解、小组讨论交流,到想象诗中的两个画面,都是学生在思维、在活动,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很好。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三年级数学在教学生数数规律时,由相差两个数到相差五个数、相差十个数,接下去再问一个学生时,该生一下子把差距变成了五十个数,思维很有创新性,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三是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放有收。再例如老师讲三年级《语文》上册《七颗钻石》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发给每组一张纸条,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再分组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效果很好。而另一位老师在讲《赵州桥》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由于任务不具体、方法不细致,导致学生讨论不深入,学习效果不好。四是点拨训练时留下足够的时间加强作业训练,尤其是数学课,没有足够的作业训练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是检测总结时,要把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机会。
“四环节”教学在我校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只能是初见成效,还需继续努力,促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况且此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学科、个别老师还把握的不准确,有的甚至还不得要领,需要各单位领导再推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使他们尽快适应“四环节”教学的要求。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四环节”教学法尽管有很多优势,但这不一定适应所有老师。“教无定法”,各单位老师在学习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注重效果,不可生搬硬套。古人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切实理解了“四环节”教学法,才能更好地运用“四环节”教学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