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19:0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esp理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语,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其中Strevens(1988)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3)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变量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2)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学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教学为辅;(3)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学为主,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ESP教学的特点,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学中,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标情景分析(TSA)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2)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3)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4)语言的使用者是谁;(5)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当前情景分析(PSA)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2)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3)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4)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LSA)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即TSA维度:(1)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其次,当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维度:(1)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比较参差,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2)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最后,对学习效果的期待,即LSA维度:(1)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2)问卷答案中,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1)跟课程大纲一致;(2)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3)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理论论述相对严谨,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环境(Tudor,1996)。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教产研”三位一体,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一、研究目的
1.汽车电子化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电子技术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和悬架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之后,EPS在轿车和轻型汽车领域正逐步取代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并向更大型轿车和商用客车方向发展,它己成为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之一,所以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按转向动力能源不同,汽车转向系统可分为机械式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大类。
3.传统转向系统就是由简单的机械来传递动力,主要的组成是有方向盘、转向器总成、以及转向拉杆等零件组成。
4.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式机械—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在某些性能方面优于传统的液压动力转向系统,但仍然无法根除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固有缺憾就是管内压力和油的泄露。替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趋势。
二、EPS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1.EPS的工作原理
EPS主要由部分组成:电子控制单元(简称ECU)、扭矩传感器、电动机以及带有离合器的减速机构。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不转向时,电动机不工作;当转向时,扭矩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作用于转向盘上的扭矩信号传送给ECU,ECU同时接收车速传感器传来的车速信号,ECU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后,向电动机发出指令,电动机据此输出相应大小及方向的扭矩以产生助力,从而实现助力转向的实时控制。
2.部件组成及功能
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于转向盘上的扭矩信号的大小与方向;车速传感器常采用电磁感应式传感器通过感应电流改变磁场的大小,安装在变速箱上;EPS的动力源是电动机,通常采用无刷永磁式直流电动机,其功能是根据ECU的指令产生相应的输出扭矩;离合器采用干式电磁式离合器,其功能是保证EPS在预先设定的车速范围内闭合;当车速超出设定车速范围时,离合器断开,电动机不再提供助力,转入手动转向状态。减速机构是用来增大电动机的输出扭矩,主要有两种形式: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和双行星齿轮减速机构;EPS的电子控制单元通常是一个8位单片机系统,是由一个8位单片机,另加一个256字节的RAM,4KROM及一个D/A转换器组成;ECU还具有安全保护和故障诊断功能。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国外趋势。由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国外许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商纷纷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在此之后,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速发展。转向的趋势电动转向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转向系统。相比之下,国内的EPS的研究起步较晚。
四、技术现状研究
1.传统转向系统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是机械系统,汽车的转向运动是由驾驶员操纵方向盘,通过转向器和一系列的杆件传递到转向车轮而实现的。
2.电液动力转向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1)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2)电控液压助力转向ECHPS。
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EPS把一个机械的系统和一个电控的电动马达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动力转向系统。根据助力位置不同分为三种形式:(1)转向柱助力式。(2)轮助力式。(3)齿条助力式。
4.EPS提高了汽车的操纵性
(1)非助力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
汽车转向行驶时,驾驶员操纵转向盘的作用力(亦称操舵力)克服的主要阻力有: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滚动和滑动);主销后倾角与主销内倾角所形成的回正力矩;转向传动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摩擦力和力矩。
(2)助力装置的理想助力特性
装有助力装置的系统,应尽可能的不悖于驾驶员原有的驾驶习惯,这样驾驶员才能在转向时得心应手。
5.EPS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能
EPS系统的汽车和普通转向系统的汽车相比,前者的横摆角速度稳态增益也就是所说的转向灵敏度,反应时间等要小于后者。
6.改善驾驶员的路感
汽车在不同的行驶速度时,在相同的转向角情况下,由于电机提供的助力值大小不同,使转向盘力的大小发生变化,驾驶员不但感到转向轻便,同时又能充分感受到路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范迪彬等.汽车构造.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2]郭顺生等.汽车电动动力的转向的发展与研究.北京汽车.
[3]冯樱等.电子控制式电动助力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汽车研究与开发.
1.2PeopleSoft开发工具PeopleSoft系统提供的标准功能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用户的部分需求.而考虑到PeopleSoft系统的复杂性和未来升级的需要,在开发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按照PeopleSoft系统规定的步骤进行,并建立详细的需求和开发文档.PeopleSoft系统通过其特有的开发工具集合PeopleTools和开发语言peoplecode,来完成PeopleSoft二次开发.其中PeopleTools常用的工具有以下3种:①ApplicationDesigner[4]ApplicationDesigner是PeopleSoft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种最常用工具,通过可视化界面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抽象信息展现给开发者.ApplicationDesigner可实现字段、表、页面、组件、XMLPublisher报表和代码等类型的开发工作.②Query[5]PeopleSoft系统包括Query和XMLPublisher两种报表.Query报表通过在页面中选取表与字段,设置查询条件,系统根据选取的字段与查询条件自动生成SQL语句来访问数据库.PeopleSoft系统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不允许普通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中所有的表,因此可根据系统设置的角色来控制Query报表开发用户读取数据表的权限.③Datamover[6]Datamover用于导入/导出PeopleSoft系统数据,通过它可以完整地复制系统表结构和表内容,从而可以实现多个PeopleSoft系统环境之间进行数据传递.无论使用的是哪种数据库,Datamover通过特有的语句,可以自动转换成当前数据库可用的语句,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
2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设计与开发
2.1项目建设目标与实施范围教职工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在高校中使用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通过建设覆盖全校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各校区、各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线上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行政性事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供高效而准确的数据信息.②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全新的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模式;全校教职工可以通过系统的自助服务查看个人相关信息和办理人事业务,从而提高工作流处理效率、明确工作流的进展情况、减少管理部门与教职工之间的信息服务成本,改善学校的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教职工的满意度.③通过PeopleSoft系统的实施带动各项业务管理模式向更加完善、更强控制力和执行力的方向转变,深入推进高校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和服务能力的优质化,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加强学校在高教资源上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2.2项目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前期调研,了解学校人事业务与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标准功能的差异性,获取初步差异性分析报告.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校现有的业务流程,细化将来的业务流程,执行详细的差异分析和详细的解决方案的设计.高校人事部门围绕着教职工工作相关的业务服务主要包括了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薪酬管理、职务信息管理、职位信息管理、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缺勤管理、合同管理、招聘管理和人事报表等.而一般人事业务流程是指教职工“入、转、调、离”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人事业务,如教职工入职、转正、岗位调整和辞职管理等.在此阶段,根据对人事业务流程的调研设计出相应的流程图,以教职工入职和岗位调整工作流为例,其流程如图4与图5所示。
2.3项目构建阶段在此阶段,根据详细设计阶段的解决方案,功能顾问在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里面进行基础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分为两大类:组织架构配置和核心人力配置.组织架构配置用于配置学校与岗位等基本信息,如校区地点、部门属性、部门树、员工级别、职务类别、职务代码与岗位信息等;核心人力配置用于配置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类型,如教职工类别、身份、婚姻状况、性别、身份证类型、民族、最高学位、户口类别、户口所在省、政治面貌、电话类型与地址类型等.以职务类别和民族为例,其配置界面如图6与图7所示.根据详细设计阶段的客户化开发功能设计文档,技术人员通过PeopleSoft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二次开发主要包括:系统标准功能修改、工作流开发、报表与客户化页面组件开发等.在PeopleSoft环境下,应用程序开发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如图8所示.以岗位调整工作流开发为例,来阐述PeopleSoft应用程序开发具体过程.开发步骤如下:①在开发工具ApplicationDesigner中新建一个工程;②新建字段(Fields),即非系统字段;③新建表(Records);工作流开发包含两种基本表:主表(表名以_DAT结尾)和交换表(表名以_XREF结尾).主表主要存储页面Level0层的字段信息,交换表主要存储工作流状态、发起人、发起时间等信息.在ApplicationDesigner中可以新建多种类型的表,如SQLTable、SQLView、DynamicView、Derived/Work、SubRecord、QueryView、TemporaryTable;表结构由字段和子表(SubRecord)组成;④新建页面(Pages);页面字段可以直接从表中拖动过去,也可以直接通过Insert插入到页面中.页面的字段类型主要有:框架(Frame)、组合框(GroupBox)、水平线(HorizontalRule)、文本(StaticText)、图像(StaticImage)、单选按钮(RadioButton)、复选框(CheckBox)、下拉列表(-DownListBox)、编辑框(EditBox)、表格(Grid)、下拉框(ScrollArea)、图表(Chart).页面由字段和子页(Subpage)组成;⑤新建组件(Component);将页面直接拖到组件框中,设置组件属性,如搜索表,页面工具选项等;⑥编写Peoplecode;根据具体需求,Peoplecode可以写在字段、表、页面和组件中;⑦注册组件,即通过ApplicationDesigner将组件到相应的菜单中.已注册过的组件可在网页中查看相应的页面.根据页面显示的结果来判断该功能是否已实现好.岗位调整工作流工程界面与网页界面分别如图9与图10所示.
2.4项目测试阶段实施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共安装4个环境:开发环境、集成测试环境、终端用户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功能顾问和技术顾问根据前一阶段的需求调研文档,在开发环境将学校核心人力和组织架构等信息配置好,并进行相应的二次开发.开发环境是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和单元测试的基础环境.其他三个环境的配置数据可通过数据导入工具ExcelToCI导入系统中,而二次开发的功能模块可通过ApplicationDesigner迁移到其他环境.在开发环境中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元测试,而在集成测试环境由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而成.终端用户测试环境用于学校相关部门的教工根据其业务进行相应的测试,发现系统存在的bug.根据用户测试反馈结果,技术人员解决相关的问题后,可将生产环境正式开放给学校教工用户使用.
一、引言
当前商务汉语教学在理论和规模方面获得显著成绩:
1.理论建树已形成规模。由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和应用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两部分组成的商务汉语教学理论有一定发展;2.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办商务汉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且安排的课程也有所增加。
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解决。如:
1.对学习者基础层次划分不明确,没有区别教学;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者需求;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商务汉语教学对老师的商务基础知识有很高要求;4.关于华裔留学生商务汉语需求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ESR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者商务汉语需求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商务汉语的教学质量。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高校一般针对汉语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开设商务汉语课,所以选取的对象主要是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中级汉语水平的问卷35份,高级水平的问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问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之不一样。对学生需求分析进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设置问卷,而是参考了倪传斌(2004)的“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并考虑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
1.年龄结构:≤20岁的占20%;21~25岁的占53%(最多);26~30岁的占12%;≥30岁的占15%。
2.被试者男性为41人,约占60%;女性为29人,约占40%。
3.国别地域情况:欧美居多,占43%;日韩次之,占32%;东南亚占25%。
4.职业背景:学生(占78%)最多,从事商贸(占7%),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从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获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55人,占96%。
5.学习汉语的时间: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时间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时间为3~4年的有29人,占48.3%;时间超过4年的有7人,占11.6%。
6.学习动机及目的:
为研究方便,将“符合”与“完全符合”合并,设为“有学习动机”,并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这些动机中,“满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将来工作和觉得自己是华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开,反映出他们学习汉语时有强烈的融入性倾向,这些方面与非华裔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华裔学生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较高,且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业,主要从事旅游、贸易等工作。他们学好汉语后可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学生自身对汉语的兴趣等内在动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出于兴趣学习汉语,他们的积极性较高,学习也较为认真。学生出于出国留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较少。综上所述,在学生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7.汉语交际情况分析
被试的商务汉语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这个项目在被试使用频率中出现两极分化,前半部分交际项目对汉语需求很大,如“购物问价”“订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绍公司”“参加聚会”等。笔者认为这和被试言语交际能力有关。本次被试学习汉语4年以上的不多,多为学生群体,专业术语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但在实践中操练的机会很少。言语交际能力以礼节际技能和生活类交际技能为主。
三、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商务专业知识
一些商务汉语教师并非商务专业出身,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商业知识,以便能给学生做详细解释,这是汉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当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有很多版本,在挑选教材时要符合被试学生的中高级汉语水平,选用相应层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学内容引入文化教学
教学内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商务汉语是为了解决商务过程中的交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
(四)采取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
1.会议式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商务知识水平;3.商务情景模拟,在这种商务环境下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谈判水平。
四、结语
本文采用ESP教学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形式对70名上海高校的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归纳出被试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禄,张国杨.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务汉语教学现状及总体设计研究――以ESP理论为依据[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7]廖陈林.在华商务人士汉语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目标情景需求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8]刘静萱.基于ESP理论研究旅游汉语教材问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9]芦薇.商务汉语教材内容评估及编排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王建国.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济南: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库,2007.
[11]吴洁.商务汉语教材建设问题研究――与商务英语相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王静.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13]王乐.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一、高校ESP转型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纯外语专业教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迫使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称上外)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向ESP方向转型。论文参考。北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外交、国际新闻、法律、对外汉语、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外自1993年秋季起即把全院的专业结构开始向ESP人才培养方向转型:1.复合型,由外语十专业构成(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等);2.方向型,由外语十专业方向型课程构成(如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涉外秘书、英语涉外公关等);3.双语型,由少数语种十英语构成。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除北外、上外以外的其他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探索ESP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以ESP分支中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又称EBP,即English for BusinessPurposes)为例。论文参考。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116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开设率达67%,成为高职英语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高职英语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可见,目前我国ESP中最活跃的分支当属商务英语。
二、高校ESP教学和发展的相关保障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规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专业英语”理念在专科学校初现头角。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描述,建议各高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标志着ESP教学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2010年1月7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ESP正是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英语,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高校ESP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ESP研究水平、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重心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以及英语的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非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公共英语教学),ESP一般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为主,在尝试建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对ESP的研究情形也大致如此,尽管较非英语专业在ESP研究和应用上略有进步,不过其研究方向往往以 “英语+专项”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ESP实践研究和实际操作上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较高,往往因偏重其“职业教育”属性,过于强调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导致了对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属性”的淡化,以至于对教学主体的需求(尤其是主观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根本理念。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先后开展了人才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专业剖析等研究,明确了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奠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这些前期工作对于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起了铺垫性作用,但是这些前期研究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从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而非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对于教学主体本身的需求研究重视不够。ESP教学理论要求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通过进行实证性的需求分析来设计或者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特殊领域的语言需求。
四、高校ESP教学的思考和讨论
Hutchinson&Waters (1989,P53)认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起点。各院校有必要结合办学实际,借鉴ESP理论的需求分析思想,以及国内外ESP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充分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SP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等主要问题,扭转需求目标与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 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ESP教学需要彰显ESP的目标导向特色,以目标情境下的英语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析并缓解当前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任务教学为载体,把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使工作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机融合,并结合ESP理论探讨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促进ESP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关键词:学习策略;语域;体裁;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11405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文化双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从而陷入了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学要求日愈提高,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在加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众多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未见明显提高,或是觉得所学的英语不具有实用性,有些人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冠以“高效低能”的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去大学英语”的极端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强调“学以致用”的ESP课程因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一、ESP课程简介
其实,ESP这一概念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并不陌生。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80年代开始,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联,立足于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语法、词汇、语篇、语义和话语分析,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对照。Dudley-Evans & St. John 发展了Strevens的观点,但在他们对ESP的定义中删除了“与一般英语形成对照”的说法,指出ESP应该被视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这一点与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对ESP做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用树形结构详细描绘了ESP的分类,更是明确指出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或途径[1]。ESP课程在许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介绍了ESP的内容,随后,刘润清、范谊、卫乃兴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讨论过ESP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理据。但大学英语界对ESP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基础英语和新兴双语教学两方面的影响,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就陷入沉寂。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秦秀白、蔡基刚、束定芳、王守仁等多位外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曾或正在研究ESP的重新定位,以呼吁高校建立ESP课程体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 的精髓在于,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ESP的设立可以改变因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英语,可以在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ESP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中看出,ESP课程是为学生进入专业双语教学乃至纯英语教学的语言准备性课程,通过这个衔接过程实现语言教学向学科教学的转变[3]。通过ESP教学,已经有了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的学生可以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讲座的听力、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的撰写、文献的阅读检索等与专业学习、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英语能力。因ESP教学内容符合或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ESP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有效的语言输入,于是,教育生态链上的各个因子共生互利,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模式成为可能。
二、ESP课程可行性的理据分析
尽管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结构大调整,大学英语界对ESP的看法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着重讨论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习策略模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还要积极地运用其思维、记忆、选择、归纳、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反应或刺激的联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4]4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安德森将认知结构记忆中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指出学习者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模式,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4]44。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需要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认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因此,认知理论观在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的构建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学习策略与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等认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学习策略理论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非智力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而做出的努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习动机常常被视作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成“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愿望,后者则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例如,为了阅读外文资料、满足工作求职之需、或是出国深造,等等[5]。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这点毫无疑问突出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冷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情感因素。而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ESP课程由于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课程而言,能够激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动机的明确化和学习态度的改变能促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语域(register)理论
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的语域理论对ESP教学乃至整个语言教学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谓的语域,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话语总和。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率先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对语域的定义和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他经过多次修改把“语域”定义为: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由和某一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6]55。语域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变体,它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来明确在什么样的背景、场合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来实现预期的交际任务或目的。语域的这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语域,因此会产生某些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
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开设ESP课程,我们可以把语域一步一步地细分。例如,商贸英语可细分为贸易英语、营销英语、外贸函电、单证英语,等等。在细分的语域内,语言使用特点和结构更加明确[6]63,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随之更为清晰,教师通过不同领域内的具体语域特征分析来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的语篇的具体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毕竟,恰如其分地使用这门语言与正确使用语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体裁(genre)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裁的研究局限于文学领域。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第一个将体裁概念延伸至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当语言发出者想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一方面需要确定言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言语体裁来传达他的信息[6]67。如今,体裁理论的研究已涌现出多个流派,主要有以下三个: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在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中提出来语步(move)、步骤(steps)等概念,ESP 流派先后研究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理学硕士论文的论证、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陈述的语步模式,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该流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6]70,所以,该理论在论证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澳大利亚学派的马丁提出了图式结构,指出体裁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同一交际目的下的图式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强调了言语使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新修辞学派则着重研究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更重视体裁的动态变化。体裁理论几大流派的观点各有千秋,但可以从不同角度为ESP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7],而如果系统内各因素之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资循环和能量交换,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学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原理探讨教学生态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规律,研究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实现最佳的教育生态结构。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缺位,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不和谐[8]。传统的EGP教学中注重的是语言共核的教学,这种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其次,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专业背景、爱好以及不同的人生规划,让他们在统一的课堂里接受一成不变的EGP教学,难脱“勉为其难”之说。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缺失被视作是生态危机加剧的标志之一,而教育多样性的缺失可能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生态危机[9]。教育生态学理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学生多元的情感、兴趣、欲望和价值选择,以实现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ESP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生态链上学生这个因子的活跃性,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措施
大学英语教学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做笔记、撰写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检索、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开展小组讨论,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也急需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流利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10]。大学英语传统的EGP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另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较20年前有显著提高,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多数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的知识这一学习需求。这些也是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拯救处于重重危机中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一大主体,对自身身份、角色的定位,对整个生态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反思性自我,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千百年来以知识传授为本的角色定位,而且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角色应该是一生不变的。如今,面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角色需求,多数教师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或恐慌、或紧张、或抗拒、或迷茫、或无奈[11]。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或英美文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欠缺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语言应用能力上、英语课堂组织上却可能不如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将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随着身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身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息息相关的[12]。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的理解和主张,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主动参与改革[13],追求对于自己和学生有意义的课程,不要在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的过去归零,而是要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改革大势下的角色重构。
四、结语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需求、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社会英语热、网络技术等各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压力[14]。尽管历经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走到了一个谁都不愿意见到的窘迫境地:目前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兢兢业业却看不到显著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抱怨英语水而下降,有些专家甚至觉得大学英语教学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四大理论的支持下,只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EGP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构,ESP则可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窘境。作为一门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的衔接性课程,ESP课程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侯晓丹,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4,(3):141.
[3]何烨.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高校ESP教学定位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94.
[4]于元芳.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13,(2): 43-44.
[5]李康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2.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1-79.
[7]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
[8]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6.
[9]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10]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
[11]赵明仁,王娟.构建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1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2.
[13]章木林.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5.
[14]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
A Desire for Change to Get out of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LIN Yan
检 索:.cn
Abstract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actice of clothing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Clothing English, ESP, EGP
Internet :.c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积极活跃于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使得市场对于既精通服装生产与经营,又能熟练运用服装专业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求,高校服装相关专业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服装英语课程,相关从教人员也开始了对服装英语教学的探索。然而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实践在社会对服装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下仍然步履维艰,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服装英语地位不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以大学英语(也称公共英语)教学为主,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最主要目标仍然是希望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标准。这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无二致。就笔者所在的院校中,学生在入学以后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分别开设了大学英语I-IV,每期课程结束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取得3分;如果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过级标准还可以获得3个学分。而对于预计仅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两学期的服装英语课,学生在通过每学期的学习和期末考试合格之后分别能取得1个学分。有的时候还因为学生选课的人数不够,服装英语课程更本就无法开课。因此,不论是从开课的数量和时间上来看,还是所修课程最终占学生学分的多少上来看,高校的服装专业在英语教学这部分的导向仍然是以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服装英语为辅。在如今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服装英语的地位在高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方案中地位不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以上提到的服装英语课程开课时间短,开课数量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能开展服装英语教学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开设是以各高校的外语学院(系)为依托,教师数量充沛;而承担服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说就远远不济。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承担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师一般是服装学院的有一定英语语言功底且有意愿承担这门课程的服装专业教师;或是外语学院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英语教师。就此而言,尽管服装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对英语语言规律的系统学习不够会使他们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如此易造成服装英语教学的内容仅成为专业课信息拓展辅助课程,这将对于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中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然而,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比较了解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并有相对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在使用与服装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中,由于对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可能教学就如同基础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词、句、语法等语言形式之上的分析,而最终使服装英语失去了其专业性与实用导向性。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服装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与之相悖的现实情况却是服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服装专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因为有艺考分算在高考成绩内,所以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成绩分数普遍不高;而在他们大二下期,两年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结束的时候,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的学生人数占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在整个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服装专业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也勇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他们对于在英语课程中能接触到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非常有兴趣,但就是因为他们英语学习的底子薄,所以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生对于在第三学年开设的服装英语课程,尽管主观上选修的意愿还是很大,但大多数人会因为抗拒英语考试,或因为不了解服装英语课和大学基础英语课的区别而心生怀疑而不选择这门课程,最终导致有时候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服装英语课程无法开课。
二、ESP(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及教学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用来泛指涉及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英语,中文译作专门用途英语。
对ESP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早在1980年,英国的Pauline Robinson(1980)就提出:语言本身的教学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之后,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也指出“ESP事实上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综合以上各家论述,ESP是一种有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理念,它把“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目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它是具有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特定专业相关的内容遴选,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聚焦式教学,和大量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ESP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在寻找其区别于EGP的立身依据,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中,只要提到ESP课程也不得不提其与EGP课程的关系。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虽然ESP在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等特性上有别于EGP,但从教学基本原则上讲,“EGP教学和ESP教学是实现学目标的两个层面”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各种专门用途英语的选修课正在逐步成为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实际也就是综合英语课,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GEP )的重要补充,并有取而代之的发展趋势,ESP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在现有的基础上亟待深入发展。
根据ESP的定义以及国内外ESP教学的实践的总结,ESP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有三:其一,教学的开展须以学生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其二,教学内容须真实,以实用为导向;其三,教师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关注学生在相关专业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ESP理论视角下对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服装英语课程建设
面对越来越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对持续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效果的质疑,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的抱怨,英语教学工作者们长久以来秉承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值得重新审视。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也已经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服装英语课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应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必修课而存在。高校的外语学院和服装学院应该通力合作,以ESP教学理念的指导,构建出以服装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加强学生在服装领域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体系。
(二)集中精力,充实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能承担服装英语(ESP)教学的教师其实应该主要来自于外语学院进行EG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服装ESP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内英语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因此更需要曾经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英语教师而不是精通服装专业的但无法从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方面给予帮助的服装专业教师。事实上,无论是在英美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由英语教师(EGP教师)承担ESP教学工作。然而,普通英语教师(EGP教师)需要通过努力,尤其是对服装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概念性的了解和在ESP教学理念的学习方面下足苦功夫,才能实现EGP教师向服装ESP教师的转变。为此,学校和学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大力支持。
首先,学院之间加强交流。外语学院可定期邀请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给承担服装ESP教学的英语教师上课。
其次,外语学院应选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去发达地区进修和学习ESP教学理论和吸取其他地区和高校的ESP教学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尤其是外语学院应在教师工作成绩认可,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ESP教师充分地支持。支持英语教师在服装专业以及ESP教学方面的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的时候扩展专业论文认定的范围:对于服装专业领域内的论文,服装英语的论文以及ESP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予以全面认可。这才能从根基上保证ESP教师的存在和成长,以及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贯双重,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无缝”衔接
由于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里的英语运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兴趣缺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能动性,必须做好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衔接,做到公共大学英语和服装专业英语两手抓,双边都要充分重视,并实现两者的自然过渡。
首先,第1-4学期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老师和5-7学期的服装英语课老师都由既是EGP也是服装ESP的教师承担。保持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能更好地融贯一气。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大学英语课程需明确地加强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英语课程可大量借鉴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以及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尽早对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有个崭新的认识,在逐渐熟悉这些以实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借鉴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评价方式:例如,根据ESP教学理念,服装英语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求根据各服装专业领域的特点分层次、分重点地组成,因此大学英语也不应该只是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最后如何衡量一个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通过四年的对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阶段性评价,最终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给予一个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应该由ESP教师、学生甚至相关服装企业参与共同构成。只有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融贯相接。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 Mclntosh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2 章文君, 庞继贤. ESP的特定性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黄萍主编.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 蔡基刚.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马雁. 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1).
6 戴明忠, 涂孝春. 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 成都大学学报,2009,(2).
2.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
5.医学英语的特点剖析
6.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
7.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英文)
8.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9.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0.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
11.医学英语翻译特色及实例分析(英文)
12.七年制医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和引导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13.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14.医学英语与英语医学
15.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16.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
17.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
18.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及构词特点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19.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20.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医学英语翻译目的论探究
22.ESP教学一体化——医学英语课程双向教学
23.医学英语的语用翻译
24.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25.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
26.医学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策略
27.文化缺失对医学生医学英语翻译技能的影响
28.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
29.从英语词源角度分析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30.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英语阅读翻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31.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
32.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
33.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及其教学
34.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
35.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
36.教材使用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37.试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3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
39.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处理
40.我校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42.目的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翻译及解读策略探究
43.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44.医学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4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医学英语的翻译
46.医学英语的词法特征
47.本科护生对医学英语角色扮演教学体验的质性研究
4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
49.教学型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应用研究
50.ESP理论视角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51.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52.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53.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增译与省译
54.浅析医学英语常见的文体特征及其汉译
55.医学英语语料库在ESP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56.生物医学英语词汇翻译难点
57.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58.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59.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60.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特点和方法
61.首都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62.浅谈医学英语的翻译技巧
63.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与医学英语相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64.医学英语的教学难点及改进建议
65.浅谈医学英语翻译
66.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基础词汇遴选及其教学
67.基于“组块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实验研究
68.医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
69.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的特点论医学英语翻译
7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初探
71.论医学英语中人名冠名术语的汉译
72.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策略
73.TED医学演讲视频在研究生医学英语翻转课程中的应用
74.医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
75.探索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76.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微探
77.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78.运用PBL将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79.中日医学英语教育的比较及中国医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路
80.浅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技巧
81.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词块研究及其教学
82.浅谈医学英语长句的翻译
83.医学英语文章定语从句和同位语的翻译
84.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
85.关于医学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
86.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
87.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88.医学生医学英语素质培养探讨
89.关于改革医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初步探讨
90.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
91.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研究
92.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
93.医学英语中长句与复杂句的重组与翻译
94.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95.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96.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必要性
97.语料库辅助医学英语教材编写
98.《医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
99.论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0.医学英语词汇-词源与特点
101.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技巧
102.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
103.医学英语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初探
104.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105.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学科建设的思考
106.医学英语缩略语的特点
107.论医学英语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建设
108.《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
109.医学英语学习中导致焦虑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110.从语篇体裁角度谈医学英语写作教学
111.试谈医学英语的特点和教学语料库的构建
112.移动学习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113.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114.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15.高职院校医学英语的特点及其学习策略的探讨
116.浅谈ESP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117.拉丁语对医学英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18.从医学英语词源的角度探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词义辨析
119.医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科研读写能力的培养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18-02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新要求。
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这预示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即“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方向转移(蔡基刚2004:22)。新大纲将专业英语(必修课)安排在应用提高阶段,并对读、听、说、写、译等项技能也作了具体要求,使专业英语教学有章可循。
二、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其中Halliday(1964)在与他人合著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ESP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就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Strevens(1988)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三、我国ESP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混乱
《大纲》要求专业英语为必修课,但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对ESP课程的定位五花八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不同的分类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至于必修还是选修,任选还是限选更是有很大的随机性。《大纲》要求总学时在100以上,延续3个学期,以确保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大打折扣。有的学校把学时压缩到1学期,36课时以内。有的则简单的认为随便开几门选修课就可以达到《大纲》的要求。还有的学校认为没有开设ESP课程的必要,直接以双语教学代替。
(二)课程目标与实际情况出入大
《大纲》所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读、听、说、写、译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不少教师沿用的是前任教师的教材和教学法,仍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和翻译有关专业的资料上。大部分的ESP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并没有把提高英语能力、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的期望寄托在ESP课程上,而是通过在课外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英语。由此可见,现有的ESP课程的确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这样一来,ESP课程不免处于尴尬的境地,既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三)教材使用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系统的高质量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的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由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主要依据前人的经验和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编写,素材大都从网上下载,东拼西凑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这样的教材大都质量不高,有的甚至错误百出。有的ESP教师直接选用原版引进教材,虽然质量上得以保证,但难度极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很大困扰。并且在一些具体实用科目上,国外的情况与国内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死板硬套原版教材不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交流工具也越来越普及,随之对英语使用者的水平也逐渐提高。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停留在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即通用英语(EGP)教学阶段。在毕业生实际的工作中除了需要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特别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所从事行业(职业)的专业英语。作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民办高校,应根据社会、行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根据目前的情况,本研究建议把ESP(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当前民办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是按照行政班级为单位实施的,每个班级成员之间的学英语水平差距大是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客观问题。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要求,并且有牢固的听说读写译基础,然而有些学生什么还没有达到中学的英语水平要求,什么连基本的字母音标都不会。
2.教材方面的问题。教材或者是教学资料不适合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大学英语教材和他们的专业联系很少;其次,教材里的内容很枯燥,不感兴趣。所以,不难发现学生需要ESP教学,并且他们认为学习内容应该和他们的专业领域相关。
3.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很多的大学英语课堂依然采用语法翻译法,课堂活动也仅限于读课文,翻译,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的参考并解释句子结构和意思,学生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被动机械的练习。
4.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他们对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综合能力也不甚满意。在听说方面,有的学生听不懂国际会议上的演说,有的在商务会谈中不能有效的交流,有的不能胜任商务谈判工作。在写作能力方面,一个猎头公司的经理曾抱怨,有大量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但他们当中很少有很擅长英语的工程师。就业市场缺少的是那些专业是机械、化工、科技与软件,同时又精通英语的工程师,目前企业很难找到符合公司岗位需求的既有专业又懂得专业英语知识的人才。除了工科行业,金融贸易、IT、电子通讯等行业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二)问题的原因
综合以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和市场的需求。
1.需求缺乏。由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对教学难点的需求也不同;学生专业不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学生性格不同,对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求也不同;学生毕业最终是要进入社会,所以市场的需求也应考虑在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缺乏体现在以上所有方面:(1)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2)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目标需求(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
2.需求矛盾。如果学校需求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又与市场需求一致,那无论学校、教师、学生还是企业都会很满意。然而,实际上他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需求矛盾存在学校与市场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
二、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实行分级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级教学是必要的,分级教学也是国家教育部推荐使用的英语教学方式,同时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实施分级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入学时进行分级测试或者根据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次,每个英语班级里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在一个等级或层次;最后,每学期或者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语言能力调整到相应水平的班级。
(二)开展ESP教学
多学科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英语还有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满足学生把英语与相关学科结合的需求,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学校所学与将来工作和专业需求的一致性,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其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因此,ESP教学是满足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学以致用,只有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有机会接触并使用的语言,人们才更有兴趣学习,而ESP教学恰恰如此,学习者在其工作中和学习深造中挖掘兴趣,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意义关注越多,他们就越成功,反之他们越是集中于语言输入或者单个语言结构的学习,那么上课的动力就越小。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依然担任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语言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分析他们的共性和差别,选择并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英语听、说问题的解决可以依赖电脑教学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和时间,有目的和选择的通过网络练习听说。
(四)改革考试内容
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同的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因此考试要联系学生的专业英语。例如,设置中英文互译题目,考查学生专业术语或者句子和片段;也可以提供一些科技文章, 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特点,获得信息,或者学习撰写科学报告。
(五)培养和完善ESP老师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学校需要大量高质量的ESP教师,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培训。通过培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成为ESP教师。第二,进修。ESP教师的培训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ESP教师要选择听一或两门专业课程,并和学生一起参加专业课考试,这样才有可能达到ESP的水平要求。第三,合作。除了培训和进修外,ESP教师应和专业课教师协作,在专业课老师的帮助下,ESP教师可以充分认知学生的目标场所,专业课老师在ESP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很轻松的提高英语。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