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贸毕业总结

工贸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8 21:3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贸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贸毕业总结

篇1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篇2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3

助理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xxx年从xx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xx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xxx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xxx年3月调入xxx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xx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xx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贵州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免费范文写作第一站!度好评;*年4月,xx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贵州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是我从事人事工作8年多时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工作因其不占我工作内容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就不再敷述了,总的来说,我自95年浙江经专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科的业务经办人员,多年的工作实际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篇4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

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

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

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

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贵铝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

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

包括每月向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

篇5

随着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工贸易耗能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安徽近年来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安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9.5亿美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原来16%增长至19.6%。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安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显现出重多问题,如安徽加工贸易的“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等。因此,应如何实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承接东部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安徽加工贸易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安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中部区域的最东部,沿江近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在中部地区无疑是最具优势的。周边市场容量超过4.5亿人口。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安徽是六省中距离上海最近的省份,可以更好的吸收上海辐射的能量。

(二)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安徽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开发利用49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省内的两淮的煤矿,铜陵的有色金属,马鞍山的铁矿以及安庆的石油化工产业都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农业资源优良,现有耕地425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盛产粮、棉、油、桑、果、菜、茶等,具有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安徽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名山胜水遍布全境,其中黄山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秀色与人文灵气交相辉映,是中国品味极高、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2、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持续动力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而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供给能力较大,根据安徽《2012年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安徽省劳动力资源(16周岁以上)总数51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4357万人,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1449万人。此外,2012年度高校毕业生27.9万人,预计2013届高校毕业生近30万人。劳动力素质较高,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500万劳动力流向省外打工后又返回家乡,这为安徽储备了大量的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产业工人素养的劳动力。

(三)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安徽科教资源集中,科教产业发达。拥有科研院所2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118所,职业学校591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10多万人。省会合肥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和科教实力非常强,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0多个,各类高校53所。两院院士近30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四)后发优势

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5大支柱产业。全省煤炭产量已超过6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境内,丰原集团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马钢集团是中国5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特别是电解铜生产企业;海螺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型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安徽汽车产量居中国第5位,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中国第一;安徽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三,西门子、日立等著名家电制造商均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安徽虽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其加工能力已有所提高,具有一定承接外来产业的后发优势。

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

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虽从数量上看,加工贸易企业由2005年的263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多家,但体现有进出口实绩的不到300家,低于中部周边省份,如湖北、江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企业规模不大,且加工能力偏弱。2010年安徽省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有62家。其中l亿美元以上企业仅11家,共实现进出口额20.7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0.3%。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企业只有8家,加贸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有43家。而江苏早在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就达到85家,出口额379.4亿美元。由此可见,安徽加贸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待增强。

(二)加贸招商引资效果欠佳,缺少龙头型大企业

近年来,由于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使其在招商引资中无法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缺少龙头型加工贸易领军企业。而中部其他省份纷纷把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如河南2010年政府对加工贸易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发展战略,使河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河南成功引入富士康、惠普、UPS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使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就富士康一家就能带动加工贸易进出口达200亿美元。而安徽省加工贸易一直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建设和制定促进政策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中部相邻省份,导致引资效果不佳。

(三)产业配套条件不足,物流成本较高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突出的瓶颈是离出海口比较远,交货周期较长,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偏高。安徽省运输方式主要以运输费用较高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占比重偏小,其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部货物周转量的近80%。据统计,2007年,公路货物周转量542.8亿吨公里,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1988.7亿吨公里)的27.3%,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5%、16.0%和9.9%。公路货运量62065万吨,占全省货运量(83361万吨)的74.5%。据此估算,全省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为238.6公里,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分别只有23.8公里、65.5公里和50.0公里。这表明,安徽不仅公路运输比重大,而且运距长,造成综合物流成本偏高。

三、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Opportun iti es)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要求

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达到了饱和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将部分加工贸易对外转移,从而节省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原有优势消失,急需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区域。

(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优化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如2010年8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为安徽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而安徽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在财政资金方面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如2011年安徽商务厅提出设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专项扶持资金,2014年安徽商务厅与财政厅专门对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包括进料、来料加工)的固定资产投入给予贴息支持等。此外,合肥海关进一步优化了保税监管管理模式、台账管理制度,以促进关区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威胁(Threats)分析

(一)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往往是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安徽作为产业承接地,如不加选择地盲目承接这些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必然会造成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状态,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可能会陷入“引入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困境。此外,承接这些高耗能、高耗材产业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如处理不好,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增加安徽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二)科技创新力不足,高技术人才稀缺

篇6

物流专业是工贸技师学院通州校区的老牌专业,之所以建校7年来发展迟缓,是由于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选用了SWOT模型对其进行分析,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即根据专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应对外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1.1内部因素

优势早在7年之前就用发展的眼光投入物流专业的建设,超前的理念一直指导着专业的发展;7年的专业建设,通州校区总结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最实用有效的教材及课程设置;课堂管理工作认真细致,学生的学习氛围良好。劣势目前物流专业的招生能力在一个班左右,仅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可以完成理论课程教学,然而2011年招收新生后,两个年级五门专业课,加上大量的物流实训课程,教师在时间分配上必然力不从心;又由于原有教学与计算机合并,教材及课程安排欠缺系统化专业化。 机会自上而下,学校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并且大力支持校区物流专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对校区的专业化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支持;加之物流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蓬勃发展,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多导致物流人才的紧缺。挑战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物流行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高,对物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各大院校都在重视并加大物流专业发展投入力度;中职院校生源日趋紧张,对招生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物流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结论:机会与挑战并存,优势与不足参半的现状给通州校区提出了想发展就必须进步的课题,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分析职业前景,找到物流专业的发展思路和有效对策及途径。

2物流专业发展对策

2.1结合物流专家意见,明确培养目标 2.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培养模式

篇7

据劳动部门测算,我国每出口1亿美元工业品,就可以为1.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据此计算,2002年浙江外贸出口为290亿美元,提供了约348万个就业岗位。综上所述,2002年浙江对外贸易相关的社会就业岗位约为350万一400万个。

服务贸易也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增加,技术水平提高,这为扩大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可能。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构成国民经济中最大的经济产业,服务岗位已是主要就业岗位来源,服务出口在这些国家全部服务活动中所占比重成倍增长。2002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930万人。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技术贸易可以间接促进社会就业。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一项技术出口往往可以带动几倍、十几倍的其他产品出口,从而增加国内供求总量,扩大生产,间接带动就业。进口技术确实适用可行时,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会引起一系列新的投资,从而也能引发就业。同时还应看到,适用技术的引进对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具有强制性,迫使一批有条件的职工通过这种压力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这对这些职工今后再就业提供了能力支持。

二、利用外资引发就业外商投资

对就业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外商投资的增长相应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一般不存在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曾经是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其吸纳新就业无多大希望,外商投资企业保持其就业人数的增长态势,对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压力起了积极作用。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外资流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由于外商投资具有持续性,所以就业工程中外资企业可以产生相对较长的功效。2002 年,江苏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人,相当于全省非农从业人员总数的22% ;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130多万人,相当于全市非农从业人员总数的20 9/6;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为130.58万人,相当于全省非农从业人员总数的6.6 。

外商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存在分工协作关系,外商投资的增加,会因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带动国内投资和市场扩大,从而扩大就业总规模。因此,外资流入对就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包括通过刺激前后向关联产业发展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外资通过原材料采购,分包商和外部供应商的零部件加工等经济联系,导致的间接就业效应甚至大于直接就业效应。近年来,全球跨国公司趋向于生产产品中附加值较高的核心部分,其它零部件则倾向于依赖国际、国内的加工,利用外资的间接就业效应也因此而更显重要。尽管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直接雇员人数只有1.4万人,但是如果包括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销售人员,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将扩大30倍,总数为41.4万人,其间接就业数远大于直接就业数(据《远东经济评论)2ooo年10月)。到2002年底,浙江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在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101.9万人。国际劳工组织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前后向联系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比直接雇佣的人数高23倍,若按此测算,2002年浙江与外资相关的间接就业数量约为250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2002年浙江利用外资所产生的相关就业岗位约为350万左右。从现在到2007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若能比前五年翻一番半,达到250亿美元,将引发直接从业人员150万人左右,如果每个利用外资的直接雇员再带来23个间接就业机会,那么,保守地估计2007年浙江与外资相关的就业量总数将达到450万人。

利用外资不仅促进了就业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外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作出贡献。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综合经营的巨大规模,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有能力为其海外分支机构员工支付较高的工资和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自己的经营利润和切身利益,外商较为注意对其职工的培训,努力将世界一般性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发生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客观上促进了当地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了就业人员的质量。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劳务输出补充就业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劳一l5 一维普资讯 cqvip.com务输出,对增加收入、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劳务出口可分为单纯劳务出口、承包工程带动劳务出口及境外投资带动劳务出口等。单纯劳务输出岗位包括海员、建筑工人、渔工、纺织工、护士、酒店服务员、保姆等。国际普通劳务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对外劳要求越来越高。在单纯劳务人员中,走俏的主要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智力型、服务型行业如计算机、医药卫生、海员等。承包工程带动的劳务出口,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在建筑工程中,劳务分包、总承包和设计、施工、培训一条龙服务的交钥匙工程,带动的劳务出口都较多。在境外投资开办加工贸易型企业,以其提供的成套设备、技术、原材料、半成品等作为资本投入,带动了成套设备和材料出口,也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就业。境外投资还可以帮助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促进国内的就业。

从这个意义上看,境外投资所带动开辟的就业门路比较广泛。

浙江素有百工之乡的盛誉,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不断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见世面,缓和了浙江省内就业。到2002年底,浙江累计派出劳务人员1O万人次,期末在外劳务人员达2.83万人。工种主要是建筑、服装和渔工,劳务输出是就业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工业、农业和建筑等服务业加快了跨出国门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国际市场。至2002年底,浙江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完成或正在实施近百个工程项目,行业涉及住宅、交通、水电、水利、能源、机械等。

浙江在境外的企业和机构已经超过800家,境外的加工贸易企业达26家。这些境外企业带动浙江商品的出口,在国内间接引发了就业岗位。

四、结论与外经贸发展重点的进一步思考综上所述,外经贸可以从多方面拉动、支持和保障就业。全面推动外经贸事业的持续发展,对改善就业状况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虽然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及劳务出口对就业的影响不能简单加总,但在前面所述的2002年受对外贸易影响的劳动力人数408万人中,以当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34.7 这一比例扣除重复因素,大致测算2002年浙江外经贸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600万个,相当于全省非农从业人数的32.3 (同期广东外经贸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000万个,据《人民日报2003年2月19日)。

当前,浙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巨大,受到非典的冲击,完成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2003年浙江就业岗位缺口约为5O万个,到2003年6月底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8.8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3 9/6,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特别是迎来了高校扩招以后的首届毕业生,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万多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据浙江省统计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外经贸战略的调整必须系统考虑就业因素,外经贸措施的落实必须真正改善就业环境,必须从社会充分就业要求来分析与明确外经贸发展的重点。

对外贸易必须坚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

国际贸易比较成本学说和生产要素学说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生产并出口那些成本相对较低,资源相对丰富的产品。在目前劳动力资源剩余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中应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是国际分工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应该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应的比较利益。

有观点认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应尽快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们认为:一是真正高新技术产品,吸纳劳动力是有限的,高投入高增长未必一定带来高就业,不能脱离省情国情,轻言增长方式的调整,忽视或轻易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并不等于低附加值商品。例如鞋类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耐克品牌的鞋就不是低附加值的商品,所以低附加值并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的属性。可以通过名牌战略、品牌管理、以质取胜等营销手段,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附加值。

利用外资必须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重要形式。浙江的一般贸易出口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加工贸易是出口的一条短腿,和一般货物贸易相比,其年增长率要低1O 一15 左右。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前两年外省劳动力大量涌入浙江,大部分进入了这一领域。今后,应该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使之成为浙江外贸发展和拓宽就业的重要途径。扩大加工贸易,载体建设非常迫切,要争取在湖州、绍兴等地和一些重要港区设立更多的出口加工区。

外商投资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一点普遍认同。但也有人认为,外商投资领域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合理。事实上,外商投资结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符合具体国情。在雁行分工结构中,我们的优势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如果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加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等于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视而不见。引进外资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必须继续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

考虑就业因素,走出去就不单单是商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人员走出去,或者说首先是人员走出去。外经工作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开放型经济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开展海外承包工程各劳务输出,解决更多的国内就业。

是不是浙江的经济发展了,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了,对外劳务输出就可以放一放了?首先应该看到浙江还有自己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对外承包劳务在全省社会就业中的影响和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在一些县、乡、村局部范围内,对外承包劳务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明显。一些劳动力走出国门,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增加了个人和家庭收入,摆脱了贫困。这些劳务人员带回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劳务外汇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客观地说,浙江劳务输出占劳动力供给总量比重还很小,还不到0.1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据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浙江在世界劳务输出中所占比重还很小,而浙江的劳动力约占世界总量的1% ,如果浙江劳务输出也能达到这一比例,则每年可输出的劳务将达到3O万人,是当前规模的1O倍。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鼓励更多的劳务输出是弥补浙江就业岗位不足的又一渠道。当然在具体对外劳务输出工作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吸取。

篇8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78年09月24日

学历: 大专

技术职称: 中级

毕业院校: 洛阳大学

所学专业: 市场营销

联系方式:13888888888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建筑、房地产、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职位: 区域销售经理、渠道经理/主管、销售代表、业务拓展经理/主管、业务拓展专员/助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1999.9-2002.6 洛阳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

培训经历

2002年6月在杭州颐高数码集团培训计算机技术,并取得电脑维修职格证书

2005年11月在杭州科技培训学校培训市场营销课程,并取得中国市场营销经理职格证书

2006年取得机动车驾驶证C1照.

工作经验

一.2006/42009/10:浙江康达汽车工贸有限公司

职务:销售顾问,销售主管,市场营销主管

a. 按照公司的营销政策开展工作,执行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合理的细分市场,协助销售部开展有利销售的促销活动!

b.对一些汽车消费政策上的一些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的变化,及时上报,并提出市场分析报告及建议,供上级领导销售决策用!

c.每月对销售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对销售部进行打分考核,分析销售过程的不足,制定如何改进计划!

d.配合公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

e. 跑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拉单采购,竞标,与省市采购办主要领导关系良好!

二.2002/07--2006/3:杭州麦芝西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职务:业务员,直销部经理

主要从事IC门禁,考勤消费一卡通,以及安防监控设备。

篇9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评价模式的改革及市场研究

以机电专业为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一些用工单位的人才需求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的结果发现,机电专业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真正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还是优先的。并且不同的起因类型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从业人员技能及其素质对起因的产品及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技校毕业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在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评价模式,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给予其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此外,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评价模式,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情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保证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技工学校应积极采纳行业标准作为学生评价的准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通过评价主体及其内容的多元化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其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综合评价的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模式下,将对学生的分析及其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职业岗位为导向,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和评价标准,使其能够满足职业化技术的要求。此外,注重技工院校教师的考核,推进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积极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给技校毕业生以客观的评价,给予其就业的信息,也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毕业生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企业引入到评价过程中,将机电专业学科、职业技能以及岗位需求等有机结合,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长远性,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评价模式的改革,使得学生能够对自我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其在就业中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在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的满足工作的需求。

篇10

(1)、组织中考研讨,把握中考动态和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中考备考工作。

(2)、充分发挥九年级中考各学科备课组的作用,坚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中考备考工作专题教研活动,严格的听课和评课。

(3)、坚决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每天有针对性地对九年级年级各种“临界”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4)、深入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备课认真细致,深入钻研教材,重视复习材料的研究、筛选、利用,做到精讲精练、有的放矢,力争大面积提高成绩。

(5)、认真训练并做好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准备工作,考试工作。

(6)、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参加宁化一中保送考试学生的考前辅导与培训,由副校长和年段长带队,精心组织学生考试。

(7)、重视体育考试,加强体育锻炼。

年段全体老师不辞劳苦,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各班主任更是紧跟学生,和学生一起跑步,跳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同时,在考试中精心准备,认真安排,为打好中考第一仗做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1)、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终身受益。

(2)、重视迎考教育和心理辅导,多次召开各类迎考动员会和质量分析会。本学年下学期校长亲自主持举行了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及中考冲刺动员会,为学生鼓劲加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团结协作,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1)、引进竞争机制,定立毕业班奖励条例。本着奖勤罚懒原则,分解学校下达的指标,分解到不同班级,分解到不同学科,引导初三老师公平竞争,激励初三老师向中考任务冲剌,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年段多次组织召开年段老师座谈会,帮助老师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县质检考试后让成绩优秀的老师作经验介绍,让成绩不理想的老师作表态性发言,鼓励老师努力工作,勇创佳绩。

(3)、狠抓控辍保学工作,上学期期末年段召开了“向校长保学承诺”动员会及学生签名、合影活动;正月期间,学校组织领导、老师下乡给学生慰问、拜年,以感情控辍。对于溜生及可能出现的溜生实行校长亲自挂帅,领导、老师责任包干,发现溜生及时动员,做到上下一盘棋,不推诿,不扯皮。

(4)、上下学期均由校长组织召开了有挂段领导、年段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及各位家长参与的家长座谈会,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加强家校联系。

二、存在问题1、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甚至放弃了中下学生。

2、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开展的不够多、不够好,以致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精力旺盛,在班上形成较大破坏力。

3、对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孩的教育缺乏有效办法,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太大,有时网络、社会甚至家庭的不良影响常使我们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

4、县质检考试以后,部分教师只是机械性地叫学生做各县市质检卷,评质检卷,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了解不明确,对知识点,考点缺乏系统归纳,方法指导不够;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不够。

5、部分教师存在盲目乐观心理、侥幸心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复杂性,

认为随便教教学生也能考出好成绩,课堂复习效率不够;部分科目教师各自为政,集体备课不到位,工作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6、质检考试后分a、b班,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希望,玩手机、上网、打桌球,破罐子破摔,影响带坏了一批人,加上部分老师监管不到位,导致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同时,部分优秀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中考出现不应有的失误。

7、县质检后,年段

篇11

【关键词】

高职教学;商务英语;立体实训;实境耦合

1 引言

商务英语在高职或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者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尤其是经济贸易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叉学科。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一种,也称为特殊用途英语,而非普通英语(EGP)。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英语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士所要学习和掌握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商务英语承担着为各类企业输送有关商贸,涉外岗位基层管理者的重任。

据教育部16号文件指示,如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如火如荼开展。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商务类毕业生缺少的4个项目(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外语水平)中认为缺少合理的岗位知识技能的比例最高达56%。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凸显高职高专的“学以致用”本质,培养出适应市场岗位群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把商务英语作为商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而开设的课程教学问题。笔者基于充分了解及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心得,结合多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明确指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重点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内涵和深化实训容量,实施新的沉浸式立体实训教学,引进或修正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立体商务“实境”,在突破传统的角色模拟情景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尝开展“实境耦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朱节光,2008)。“实境耦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它特别强调校内外训教环境的“实境”,从而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岗位操作实训立体统一,真正培养商务类的应用型人才,飞越学校与岗位之间长久以来固存的难以逾越的学而无用的障碍。

2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内涵要求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以商务为本,英语为语言载体,综合经贸多种知识的一门课程。不能为学英语而学习,成为英语专业的翻版,而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英语成功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英语为辅则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内部机制学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言基础上。当然,也要重视这方面的基本功,只是这种在语言能力上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不应过高,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超越“语言能力”的束缚,走向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一一交际能力的培养(张慧,2005)。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要以商务为纲,英语为语言媒介来开展。

2.2 基本现状

理论上而言,我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意识到,高职教育应遵行“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则。而现阶段,商务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老旧地在课堂上培养语言技能,间或采用语言情景下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而学生商务实践动手能力却十分差。基本现状归纳如下:

(1)课程设置仍停留在“英语+商务”的阶段且侧重英语而非商务。英语专业课累加商务理论课,不整合,不设实务,应试多多;学生累且没有亲身实践商务活动,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又往往持“证”如单证员,跟单员等证书却不具际技能。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常言道,教师一桶水授生一捧水。言外之意是说,教商务英语的教师,自身懂英语,但是未必懂商务,故教之不详。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通英语晓商务且有实际从业经验,方可教出合格的商务人才。

(3)实习实训内容空泛,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为应付评估,或者是出于其他一些原因,象征性的与一些商家或企业签署空头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也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个别院校的智能仿真实验室更是摆设。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只能纸上谈兵却手脑麻木的的毕业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4)符合高职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培养的教材亟待出笼。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玲琅满目而以高职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训练为内涵的教材却没有。

2.3 解决存在问题的突破口及对策

鉴于以上现状,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竭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力的培育。工科类院校当然比较顺利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文经管尤其是贸易类如商务英语而言,工学结合的模式基本难以企及或不可能深入开展,也不可能订单式培养。目前我们任教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与岗位,市场环境相差太远,教与学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要突破固有的局限,笔者认为首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改革。其突破点和对策有: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立足区域经济特点,确立培养目标为通实务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文件,在丰厚的外经贸需求土壤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外语强,商务技能强,上岗后融入性强,知识技能应用力好的商务英语高职生。

(2)教学中重知识,但更重实务训练,要以各种有效的立体训练带动商务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夯实外经贸的外语知识基础,然后以从语言技能的模拟商务情景训练转向有目标的以实际产品为轴线的立体商务实务训练。这一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要紧密渗入岗位能力训练,让学生从晓理论到基本熟悉主要商品的专业知识,课堂训练、实习实训实时进行,让学生对专业指向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沉浸式立体式训练,基本实现毕业后在行业上岗独立操作。这就是说商务英语的学生不仅要懂点英语还要熟练地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商务活动,摒弃入世后在岗位上仍需较长时间的艰辛的训练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笔者思考的有效教学模式也就是“实境耦合”的立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3 突破性的商务英语“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及原则

依据教育部16号文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深体察到,高职的教育必须走职业技能优势化发展,知识能力为岗位应用服务的基本路线。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学习工学结合等高职教改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从商务英语课程个体特征出发,首先是认同并且很大程度上接纳工科类“工学结合”的模式,尝试企业经营内容进教学内容,坚持语言和商贸理论为基础,侧重商务实践教学的开拓,突破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商务情景模拟实训,把企业,岗位,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体设计中,实行学工贸融为一体的立体实训模式,既所谓的“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为“学以致用,应用导学,氛围熏陶,技能为本”十六个字。

3.2 “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

首先,该教学模式尝试以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和情景下的知识技能融合性的训练。依托课程整体设计,较大程度地剥离了理论教材,采用仿真加真实情景下的系统训练为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商务英语知识向商务英语能力进行转换和实际应用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课程设置划分为三个模块:语言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商务应用能力模块。三个模块呈递进式推进。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评价或衡量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并解决问题。因此,课堂内校园内实训基地内无时不有学生参入的真实活动如English Party或者English Corner,以及营销实训,专业展销会等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积极促进社会性和岗位活动的参入度的提高。

其次,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引进或编写学工贸融合,产品导向项目活动为基础的大量融入实训的新教材。如设想“Trade Fair”这一模块设14课时,其中4课时用于课内教学,2课时用于模拟展会,2课时用于网上填写参展申请表和网上资料搜索,6课时用于实地参展,在这一模块中,实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

再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企业员工兼具一身,教室,贸易公司,实习基地协作进校园。设想我们以纺织品为主要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某纺织品公司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外贸出口业务流程,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同时,基地公司在专业教研组设置分公司办公场地,师生依托公司商务平台以实训项目为内容真正融入到现实的商贸活动中,实现教学-商贸-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当然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作好铺垫。口语实践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顺利地使学生从单向表达向双向交流过渡,并成为商务活动的主体,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教师或学校则最大程度的创造模拟环境或真实环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活动企业专家时时地进“教室”,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真实的商务活动开展高度融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最后,我们应在核心部位既教学实训环节做到如下几点:1)单项实训过渡到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某一项技能的训练;2)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如示范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技巧和问题处理方法。课外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独立进行的商务实训;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尤其是我们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工厂、企业、外贸进出口公司、银行、码头去参观,也可以请那里的有关人员、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对于商贸活动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要企业活动进校园,学生学习进企业,参与环境下的岗位事务。这些活动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情景下应用技能上,从而实现以语言为翼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积极培养,有效弥补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实践,重模仿轻融入的劣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尝试“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境耦合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更使实训具有实际可操作管理性;它证实了文经管类专业借鉴工学结合经验的可行性。商务英语课程应该而且必须走出三尺讲坛为中心的教室,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单纯的情景模仿上深化到专业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产品或服务为人才群的特定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文科经贸领域的人才培养成好“技师—熟练商务师”,毕业即成为经贸领域直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毋庸置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坚信,凭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求索和共同努力,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赶上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批真正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来。

参考文献:

[1]谭惠娟.商务英语教学与功能法教学[A].外国语学院学报[M].1999.6

[2]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杨盛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06.

[5]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张慧.“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情景的模拟[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7]侯云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04).

[8]郑淑媛,郑辉英.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9]牛节光.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发展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10]基于能力、面向岗位群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