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考状元整治方案

高考状元整治方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3 22:10: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考状元整治方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考状元整治方案

篇1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期待经历过多次生死劫的TCL能够度过难关、再创辉煌,但这一切已经和国际并购的战略行动无关了,或者说,那一行动没有把TCL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而把TCL打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此前,TCL宣布手机业务已经触底回升,小有盈余,不过这一“成绩”也是通过改变品牌销售的模式,依靠给国外运营商贴牌取得,和当初国际化并购的设想已经是天渊之别。

早于TCL,我国台湾省的明基公司同样不堪忍受并购带来的巨亏,在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不到一年的时候宣布放弃。而中国头号电脑制造商联想在并购IBM 电脑业务之后,仍然在世界各地为扭亏进行着艰苦的努力。海尔在推进自有品牌效果并不显著之后,一直在全球寻找并购对象,终把三洋公司的冰箱制造业务收入囊中,正式在公司历史上开启了代工之门。

TCL和TCL们的这一课,从积极意义上说,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坐标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下一步也许会采取更加务实和稳健的态度,苦练内功,而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毕其功于一役”的大赌。

或许,这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代价和阵痛。这让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曾经引以为豪并谙熟的低成本、规模战甚至质量控制等企业经营模式都开始失效,或者说从关键成功要素变成为基本生存要素,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经营管理理论已经把企业之间竞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没有更高的视野和眼光,中国企业也将像中国足球一样,经历一次次悲壮的进攻,却又一次次悲伤地退潮。

家电业是中国最早市场化的行业,也是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成功实施战略反攻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的企业,其目前遇到的集体困境,没有理由怀疑,随着更多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一幕将在更多的企业身上上演,从TCL、从家电业开始反思“中国制造”的真正出路,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深远的推动。

世界经济融合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深,并不因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暂时失利而停止,外资并购所引起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本质上在于进攻与防守的不对等。没有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成功,面对跨国资本兵临城下,我们就会被迫陷入失守和失信之间的两难选择。而无论失守还是失信,都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结果。(秦合舫)

(作者为水木经伦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内容和平台最终谁会整合谁

如果我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内容和平台最终谁会整合谁”,会显得有点煞有介事(忽然发现这个词已经好久没用过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空气还清楚,那就是――谁大了谁整合谁。

注意,这里的大指的是规模。在中国,由于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大。因此,理论上讲,做平台的比做内容的更有条件整合对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最终我们看到的情形很可能是两种:1.强势的平台本来有条件去整合强势的内容,但它们往往会因为过分相信自己垄断性资源的威力而轻视内容制作商,而错过整合的机会。2.相反,倒是强势的内容制作商有可能抓住机会去整合相对弱势的平台,然后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更加贴近市场的做法把这些弱势的平台从弱势变成强势。

大趋势不谈,我更关心的是具体的、微观的整合与被整合。这是我提出今天这个题目的初衷。

举例来说,央视有可能收购中影集团吗?电影频道有可能投资华谊兄弟吗?华谊兄弟有可能收购电影发行公司吗? 光线、欢乐这样的民营内容提供商有可能参与卫视频道的运营吗?大的SP有可能收购或者投资内容提供商吗?内容提供商有可能收购中小SP或者网络平台吗?等等。

最终到底谁能真的整合了谁,规模当然重要,但在中国往往还有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譬如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政策,譬如机制与文化,再譬如手里真正可支配的现金以及股权的流通性。

内容和渠道之争如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一样,自古就有,延绵不绝,但同时双方又不得不在同一个空间里寻求共存。

其实,我在问“谁整合谁”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那就是内容和平台谁也离不开谁,到了一定规模后谁都得有谁。

问题是,你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规模,这才是最重要的。(王冉)

(作者为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

旗帜鲜明地反对垃圾邮件

女作家叶倾城在自己的博客上说,“血泪控诉一下,TOM基本上完全没有阻止垃圾邮件的功能,我每天都收到50封左右的垃圾邮件。如果超过两小时我没收到垃圾邮件,那一定是TOM信箱又自称满,开始退信了。”

在互联网技术的商业运用中,有一项对当代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的“发明”,就是垃圾邮件。而且找到一个说自己从未收到过垃圾邮件的人,简直不可能。

相比病毒和流氓软件,垃圾邮件好像并不是那么“可恶”,甚至,垃圾邮件耗费的软硬件资源,也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每个人为了删除整理垃圾邮件付出的时间,累计起来是天文数字。浪费别人时间也就是谋财害命――杀人越货,这是谁说的?所以,有必要动用高射炮来打“垃圾邮件”蚊子:美国、中国等不少国家都先后把有效对付垃圾邮件作为尖端科研来立项。

最近,深圳一家公司因为群发垃圾邮件,受到5000元的罚款。其依据是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虽然仍不是一项硬“法律”,但也体现出相关国家部门整治垃圾邮件的决心。

其实,无论在技术层面上,还是政策层面上,整治垃圾邮件的一个难点都在于:如何准确地界定垃圾邮件?

像这次被处罚的公司,被认定发的是垃圾邮件是因为其“在未经互联网电子邮件接收者明确同意的前提下,大量群发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

某用户是某个虚拟社区网站的注册用户,该网站向该用户发送一些广告邮件,算取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吗?用户主动订阅了某数据分析机构的周报,算是“明确同意”接收该机构的邮件列表了吧?但是,用户会发现,除了每周收到一些资讯,也会收到该机构发来的一些商业活动的广告信。怎么算?

我认为,只要客户说声“不情愿”,公司给客户群发邮件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也可以变成“非法”。

这次,从法规上公开惩罚发送垃圾邮件的公司,其警示效应可能远远大于其实际效果。商业机构,狠着心往自己的用户邮箱灌广告的心态,总要有点忌惮或收敛了罢。(贺丽琴)

活在当下

这几年,瑜伽健身在国内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与一位访问过印度的朋友谈及此事,对方却大不以为然――倒不是说瑜伽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中国人学瑜伽充其量只学了一半,而且是非重要的那一半”。他说,在瑜伽的发源地印度,瑜伽最被推崇的功能不是“健身”而是“炼心”,很多印度人定期去瑜伽室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其作用一如基督教徒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朋友介绍,“瑜伽炼心”之所以能让印度人趋之若鹜,奥秘在于它能为置身其间者传递一种“活在当下”(Live in the present)的理念,即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满足感。譬如有人问你“什么时候是你最幸福的时候?”你会说“现在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你这一生谁与你的关系最好?”你会说“在座的与我关系最好”。

似乎有点阿Q精神。但实验证明,人的心情也会产生化学反应,愉悦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荷尔蒙,从而使头脑更灵活、身体更健康;生气或遭到恐吓则会分泌肾上腺素,而“分泌这种痛苦荷尔蒙无异于吞食毒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认为,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决不会是奴隶,而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因为他自己在监狱里服刑时做的钟表误差高于1/10秒,而自由时做的低于1/100秒。“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布克说。

其实这是个简单常识。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认识不到,而是缺少重视与引导。“活在当下”的瑜伽炼心术说到底是一种“幸福心态引导术”,所谓“境由心生”。印度很多大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这种炼心的瑜伽室,而对精神冶炼的重视被认为是印度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促成印度软件产业崛起的因素之一。这几年国内很多企业在学印度,其实中国政府对软件的重视程度毫不逊于印度,国内年轻人的英语也很棒,“但深层次的差距是文化的差异,人的心态的差异,这对智力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太重要了”。

“活在当下”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员工身心和企业的和谐创造还是有益处的。东软的“员工帮助计划”就强调关注员工面对职业压力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像推广业务一样推动有益员工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是不是也受到了瑜伽炼心的启发?(高丽华)

电子杂志不是纯情玉女

第一次去阳光导航公司,发现他们其实很土――他们做的所谓电子杂志,很难说是杂志。

但是,我马上就自问:有谁规定电子杂志是什么了吗?

必须给电子杂志下一个定义了:以多媒体介质为载体的杂志。这大概是很简单的,但也是最基本的。

10月最后一天,遇见主流网总裁张春晖,他又把他正在做的电子杂志吹得天花乱坠,包括跟新浪合作的博客杂志和跟中国移动合作的博闻快信。前者因为满足了普通人博客难以出书的需求,而后者则是开发了一块处女地,因此市场都很大。

这是个好东西。我说,又反问:那你们准备怎么赚钱呢?

张春晖说,我们暂时不准备考虑赚钱的问题。

我说不信。做网站怎么能不考虑赚钱呢?你又不是活雷锋。

张春晖说,……我们走走看,等到需要赚钱的时候,自然就会赚钱。

我必须说,创业不是替国家操心、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那么,必然就会考虑赚钱问题。

阳光导航用的方法也很土―― 一是给企业量身定做电子宣传杂志,其实就是换一种形式的宣传片;二是跟全国电视台合作,做一个客户端软件,可及时更新全国卫视节目表,是一份电子形式的中国电视报,并把它包装成各种礼品,还在全国建立渠道去销售。

它赚了钱了。其副总李琼告诉我,依靠这两个方法,他们运作8个月就赚了1000余万元,前者的贡献更大。但我最近听说,他们的日子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因为按照第一个方法,每个单子开价很高(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都有),用户基本是传统企业(如啤酒商),有的用户挺傻,但不都傻啊――于是,客户越来越难找。而产品,其实很普通,就我的经验,找两个FLASH高手,虽不能说做得比他好,但也能做个90%。

我相信阳光导航也在找更好的出路,主流网也会这么干,包括吸引广告,这没创意,略过不提。

不是活雷锋,这个命题大家都熟悉了。最近一位观察家说过一句话,说干嘛要探讨赢利模式,把产品做好了,现成的模式就摆在那里,还用想?

观察家就是大气。可是,人家电子杂志不是纯情玉女,人家也会想把自己嫁出去的。有的办法很土,却可能管用,不愿意那么土,就得找一个阳春白雪的办法。电子杂志这种产品与技术,如同一阵春风,说过去就过去了,赚钱可得趁早啊。(贾鹂雷)

光打开门是不够的

香港大学从内地的高考状元中挑走了几个;跨国企业越来越关注和中国高校的合作;外资注入各个行业并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资金流……于是乎,有人说:新八国联军时代到来了,中国面临着人才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是民族利益受损等等严峻的境况。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20多年后的今天,已没有人怀疑“开放”带来的好处。文化的开放、市场的开放、意识的开放……最为重要的是,思想的开放。正如那句有名的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由于开放,才让固步自封的中国人知道了东方以外的世界,才知道了原来敢想其实就是迈上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还有声音在说:开放不得。因为开放会带来细菌、会带来病毒、会造成这样那样的流失……

为什么我们的人才在境外接受了良好教育以后,就一定不会回来报效祖国呢?为什么跨国企业跟我国高校合作后就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流失呢?为什么外资注入我国的各行各业并逐渐成为主要资金力量的时候,外资就一定会撤资,那些行业也就一定会垮呢?为何所有外来的人或者事,都一定是抱着搞垮我们的心理来的,而不能是来一起成长赚钱的呢?

新加坡的电信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市场自由化的道路。经过拆分,交由市场管理,政府只是监管,并取消了外资投入设限。十几年来,新加坡百姓国际通话的费用降低了80%,电信竞争充分开展,百姓从中受益,而新加坡电信行业也成为全球电信市场的一个标杆。

在谈到外资进入新加坡电信市场没有任何设限的时候,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中国区司长说,虽然对外资进入市场没有设限,但在新加坡,外资的运作要严格遵守新加坡制定的法律。这就是说,挡不是办法,引导才是好办法。所以,如果在我国遵从WTO的要求,逐步开放金融、电信等等垄断行业时,还有人喊着“开放不得,要流失”的口号的时候,请想想,这样是要把老百姓们的利益摆在什么地方吧。(张)

要多少“Office”才算够

Google一动作,所有人都会注视。因此,当Google一项与微软相抗衡的产品时,我们需要谨慎地考虑它将带来的冲击。尽管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还是试用版,但它已开始从多方面冲击微软的堡垒。

该软件提供文档和电子制表功能。尽管有一小部分用户还需要演示功能,但不可否认,该软件已提供了office的两大主要支柱功能。

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是一款在线服务软件。其文档部分由Google从Upstartle购得,而其Wrigely在线合同服务及电子制表软件组件是由Google实验室所开发。

又一个“Office”的面世让我们再次发问,有多少才算够呢?而且其具备的在线编辑功能也促使我们将其与微软的Office Live Online进行比较。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软件可以在windows、Linux、Mac或网页上编辑“.doc”文件了。虽然每一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选择的软件越多,似乎需要顾虑的问题就越少。

想象一堆重叠的圆环,也就是你在学校里习得的维恩图解吧。我们可以把拥有共同特性或功能的每一款微软Office替代品看做是一个圆环。每一款新软件都会选择它认为最核心的功能。虽然开发商的眼光会有差异,但由于大家都选择了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功能,所以这些软件必然出现严重的功能重复。

微软Office Live在在线功能方面做得要更多。其两项付费功能――Live Essentials和Live Collaboration看起来与基础的文档和电子制表软件重复,但无论是在网站构建还是商业应用及存储的构建上,它似乎更能吸引商家的眼球。Office Live更像是一款服务性软件。

这样看来,尽管直接进行比较似乎不太合适。但是,了解一下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还是值得的。特别是因为它完全免费。

你可以在你自己的计算机上轻松地将文档移动、复制和保存至Google存储并将其转换成PDF、RTF或其他形式。你可以通过E-mail将文档发送至任何一个Gmail地址,几分钟之后,它们就会上传至网上。你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与其他GMail用户协作。

这样看来,尽管Docs & Spreadsheets并没有引起IT界的震动,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它们将像以前一样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企业家需要对自身好好地进行一次检查。(Kevin Tolly)

把客户数据用起来

你还记得上一次某公司因高效地使用信息数据而提高了服务,让你感到惊喜的经历吗?我还记得在90年代,第一次站在自动提款机前,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吃惊地叫出声来;也记得第一次进行电子商务的体验……

不过近来发现,企业似乎对客户相关信息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淡泊。我们的信箱和电子邮箱中堆积如山的群发邮件(这些邮件大多没有明确的收件人)足以证明这一点。

从我自己来说,常年打交道的那些公司比如银行、电信公司、保险公司、出版社等,没有一家认为有必要让一个精明能干的客户服务人员打电话询问客户的需求,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惊奇。

不过,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普华永道最新的“管理晴雨表”调查显示:企业数据没能得以频繁而有效地转化成可用的知识,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因为企业不想做。

在一项对100多家顶级企业的调查中,71%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公司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有潜在价值”,其中大多数人认为作为一种竞争优势,这些数据在第二年会更有价值。遗憾的是,只有43%的负责人表明其公司在将数据转化成可用知识方面卓有成效,并列举大量成果,包括数据连贯性、适时性、准确性等。

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及发掘数据价值的关键时,最普遍的答案是“发掘和翻译数据的能力”(75%),次之为“IT系统传输数据的能力”(70%)、“获取实时信息的能力”(66%)和“将数据整合到商业过程中的能力”(66%),还有“应用于整个企业的数据策略”(54%)以及“数据管理结构”(52%)。

策略和管理不是那么重要吧?不过,情况正有所改观。有74%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发企业数据价值的主要障碍是“企业竞争的首要因素”,这远远超过了只有35%被调查者认同的“技术因素”。我的父母过去经常告诫我,“有志者,事竟成”。尽管隐藏在企业运作的背后,这个调查依然告诉我们,数据的使用仍然没有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普华永道的合伙人Bob Zukis解释说,“数据处理有点像全球变暖,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一件事情,但是没有人真正掌控它,所以,它缺少大家的共同努力。”会有哪家企业认识到及时应用数据的重要性,并在竞争中胜出吗?或者这些企业会无动于衷,输给那些懂得将客户数据应用到工作中去的竞争对手吗?

时间将解释一切。在这期间,IT业可以松口气了。大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IT业的技术和数据能力,而是在于公司的领导队伍还没能“找到方向”。(David L.省略的价格稍有松动,即使预支成本较大,用户仍然蜂拥而至。

向SaaS(软件服务)缓慢而稳定地转变使预算能够保持在一定水平线上,这恰好适应了企业的需求。每个用户、每月的定价模式都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公司就可以预计每一笔费用具体是花在什么地方了。

企业也正在寻求更大的自由度。在过去的六个月中,这一趋势已经开始在向其他配置模式逐渐转化了,当然也包括定价模式的转化。

举例来说,比较直接有效的模式是根据实际使用的处理能力或者内存容量计算费用。一个要在每季度进行一次财务紧缩的公司,既然能够通过计算周期支付,为什么要在昂贵的BI解决方案上花那么多的费用呢?

Mark Clayman是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的应用管理人,他认为企业有可能不需要用大量的投资就建成SaaS模式。这主要是一些周期比较短的中小项目。什么还会比增加应用软件的容量更好呢?即使只是在软件的测试阶段推出一个版本,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这种有效的模式还可以让企业展示自己优质的服务、出色的功能和超大容量,它还能够使那些正在犹豫的客户下定决心,成为加入长期项目的客户。

这样一来,许多企业越来越青睐短期项目,甚至是以周计算的项目。

伴随着传统的定价模式的瓦解,卖主们开始尝试开放与配置相结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