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05:4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美术的目标,自主地去思考发现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探究性学习的思路,跟其他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对于探究性美术学习也是如此。1.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教学过程,美术教师任务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主动的学习状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入新课时,采用一幅奇妙的画,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等方式。另外,掌握启发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学习,时机问题不仅在于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与吸收。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卡通形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中外著名卡通形象的一些艺术手法,美术教师在教学之前,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老鸭、米老鼠和喜羊羊吗?”这个时候课堂立马活跃起来,学生齐声喊道:“喜欢。”接着教师再问:“你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外貌、衣服颜色吗?”这个时候学生都在脑海中整理记忆碎片,美术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抓住时机,把课前准备好的卡通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卡片后,高兴地看起来,自主地去观察,这些卡通形象的“形于色”,美术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思考的时机,不仅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2.巧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到课堂活动上,帮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吸收知识、陶冶情操,进而提高教学质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升华学生对于美术的艺术感悟。例如:在教学《美妙多变的线条》这一章节时,美术教师可以在画板上用线条勾勒出各种简易图案,让学生深刻感受线条的创造力以及美术独有的艺术魅力,然后用情感作为指引,让学生模仿美术教师在画板上的图案,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凭着第一印象在画板上乱画一通,作品自然美感不足。“怎样才能用线条画出生动形象的图案呢?”借势来揭示本课研究内容,给学生设下疑问,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2)巧设形象情境,增强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一些形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走进现代建筑》这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近代建筑的新颖外观和建筑特点,此时如果单纯地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味地让学生来想象,很难领会现代建筑的个性特点。这时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学校的外貌,具有现代建筑气息的各种房屋一瞬间映入眼帘,由于学生天性活泼,自发地东瞅瞅西看看,用眼睛去领会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更好地开展这一章节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总之,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驱动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探究性学习转化成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另外,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美术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鼓励学生自主钻研与总结相关问题,跟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富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全面素质奠定了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认识美术,从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理解美术正常意蕴和内涵。老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展开评价,在欣赏中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增设了美术欣赏教学这一内容,实践教学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以下将对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欣赏内容和学生年龄不符
很多美术老师认为欣赏教学理应让学生欣赏高雅的作品,难度越大的作品越具有欣赏价值。这种教学标准对学生来说很难,如果选用的作品和学生的当前学习能力和年龄与较大的差距,学生在欣赏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无法自主理解欣赏内容,在学习中找不到如破口,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欣赏教学本事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教学。但是当前欣赏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即使欣赏的再多也没有效果。在欣赏课中学到《中国玉器》,欣赏玉器是个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欣赏后并没有理解本课的内容,当老师提出知识点后,学生回答不上来,因此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事先上网对有名气的玉器进行了解,比较分析,学生会受益匪浅。
3.欣赏重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不突出是当前欣赏教学主要表现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年代等,在教学中老师将所有的内容都系统的介绍一遍,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每块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每方面都略懂一些,但是仅了解大概内容,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识不明确,自身学习能力止步不前。
二、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针对当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美术老师从整体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将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的效果,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欣赏教材,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欣赏课中学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收集伏尔加河的相关图片,收集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对本课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此类教学方法比单一书本教学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随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前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预设的情境,增加自身理解能力。分组教学是常见的情境教学方法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学到《清明上河图》,在教学中,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个人,针对《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人物特征进行探究,各个小组总结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在情境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同龄人间的沟通交流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扩展学生的欣赏空间
如果想让学生彻底理解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让学生将自身想象力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根据作品的内涵,发挥自身想象力,体会作品带来的广阔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学到《格尔尼卡》,很多学生看到该作品第一感觉就是作品过于凌乱,很恐怖,老师要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由小见大,将自身的体验迁移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上,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相关背景去欣赏,了解毕加索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爱好等增加对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初中欣赏教学实践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准备符合学生欣赏力的作品,控制内容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8-02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描画不需要用过多的颜色来修饰,操作简单,展现出了线条的固有魅力。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在线描美术教育中,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加强对小学美术中的线描教学实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美术线描画特点
美术教学中的线描即白描,也可以理解为简单的用线条来进行画画。线描画使用绘画工具简单,这种画虽然画起来较为方便,但是能够对具体物像进行概括与处理,可以做到细致刻画[1]。在线描教学中,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也可以进行创新性练习。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线造型训练是学习绘画的基础,而线描则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础。线描教学具有一定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天性,在这种较为自由的美术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学生今后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还很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以学生的描摹训练为主,过分强调绘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2]。而且长期在单一固化模式的学习中,学生想线描热情不高,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
(二)频繁示范,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画一些示范画,进而学生会对教师的示范画进行描摹。但是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示范画照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画,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画。在整个描摹的过程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只是物体的轮廓,而将自己的情感与创意融入到画中,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使绘画作品缺少创意。
(三)评价标准有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对学生的绘画标准存在误区,通常把绘画作品画的“像不像”作为了评价标准,他们认为作品越是接近客观物象,学生的绘画水平就越高[3]。而事实上,线描是一种直接用线去描摹物象的绘画形式,因而,用学生对绘画作品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绘画水平存在一定误区。对于小学生而言,线描画的美学价值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与自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孩子的纯朴之美。因此,在训练中要鼓励学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在美术方面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与评价,而不是用一些规范化的技能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品。
三、加强小学美术中线描教学的对策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4]。生活中有很多绘画素材,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物,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美术线描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如书包、写字台、衣服、帽子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绘画基础之后,在引导学生画一些较为复杂的事物,例如自己的爸爸妈妈等线条较复杂的人物。这样学生能够利于学生感知,提高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教师,也要丰富绘画题材,根据男女学生的性格特点来选择绘画对象。例如,男生比较喜欢机器人、战车和坦克等玩具,女生比较喜欢风景、漫画等一些较唯美的事物,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绘画自己想画的事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并要加强指导,在绘画中让儿童通过观察捕捉形的特征,发现有趣的细节。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线描画创作需要不断的进行观察与积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才能对各种形象形成感知,进而才有更好地思考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仔细发现、认真观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获取经验。
观察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绘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生想要学好线描绘画,需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在学习到《画人物》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选出一名学生作为模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之后进行绘画。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怎样观察,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讲解,使其明白,需要从整体出发,同时需要把每个部分联系起来,而对于线描写生,则需要从局部入手,但是不能忽略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优秀绘画作品向学生展示,并要强调人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特征,观察到形体的变化与结构本身的关系。如人体脸型具有长型、方型和圆型,眼睛、眉毛和鼻子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抓住特点,进行深入刻画。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结合课程内容,带学生到在自然界中观察树叶、花朵和果实等,发现其变化,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逐步提高观察能力。
(三)因材施教,提升线描教学课堂实效
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明显不同[5]。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特征,猜拳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升美术线描教学效果。
例如,低段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对绘画的积极性很高,在绘画的过程中,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绘画形式较为自由。但是对于这个阶段学生而言,这种热情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引导他们认识各种线条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些线条,充分发挥出想象力,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对他们绘画兴趣的培养;对于中段学生,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会逐步提高,对绘画能拥有一定耐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注意观察到物象的空间、立体结构以及一些细小环节,绘画时开始追求对象的形似。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培养;高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细节刻画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对一些画面进行处理,此时,教师要继续传授一些绘画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绘画水平。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绘画作品中能够渗透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多安排一些艺术欣赏课和课外写生课,引导学生对物象的结构与质感进行刻画。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具的优势,通过对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提升学生的线条表现力,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线描是学生开展绘画的基础,一定要对线描教学有足够重视。我们要继续对线描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当前在线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线描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才志舜.儿童线描画教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2]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J].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在市场经济中,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适应市场需求。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应该定位于艺术设计教育,这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同时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应当怎样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美术设计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突出实践、技术和专业,开设的课程要适应一般企事业单位生产与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市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使用美术设计技巧的综合能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处理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政府对就业准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我国将由“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其掌握操作技能。中职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美术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软件操作员等证书,并为学生加入美术家协会、社会艺术团体等组织创造条件。因而,中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广大中小企业和一般服务行业的一线设计岗位,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既有一定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又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市场意识
培养市场意识就是让学生根据当下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有目的地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设计美,找到自身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社会要求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这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量学习社会实践本领成为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培养市场意识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在压力下产生动力,灵活主动地运用自己和社会共同需要的美术设计知识。中职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还要有初步预判市场发展方向的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拓展和转换自身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也要在紧跟市场的同时改进美术教学方法,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修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广博的见识。
三、安排适应市场需求的美术教学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对教育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应学会在市场条件下给自己定位。尽管美术设计从来就不是低技能的工作,但如今的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日益增加,对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下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中职美术毕业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沟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市场固然需要设计方面的精英,但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各种美术设计人才,如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制作、色彩搭配、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首饰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CI设计、多媒体及网页制作人才等。培养满足中小企业一般需求的艺术设计人员,正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任务。因此,中职美术专业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增加透视、建筑设计、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学与构造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校内实践活动,如参与建设实验室、局部工程改造设计、墙体装饰与美化、亮化工程、园艺建设、布置会场与舞台设计等,并参与其他的专业设计活动(如焊接雕塑、工业产品造型、模具设计等),加强学生的美术设计实践能力。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我们要是保持其对课程的积极趣味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美术,开端是非常关键的,会直接影响学生后来的学习动力,如果老师照葫芦画瓢,很可能会像以往一样出现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摇摇欲睡的画面,因此在上课时我们要安排这堂课的新型课题或题材,积极提供新的素材,告诉他们这些内容都是用手画而完成的,跟着介绍一些比较优美而符合他们年龄的图展,画面配上优美的故事,美丽的动画和动人的旋律让他们如痴如醉,这样不但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美术的热爱。
二、从美术具体的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制订、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1.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操作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其本身的知识层次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在美术方面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这就造成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已经过时了。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和塑造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其主动地学习一些现代化美术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有关美术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基本方法或技能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培养高中学生理解和动手方面的能力。
2.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模式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我们要有效转变这种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地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术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巧、技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多组织教学实践、自然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真正实现体验与了解、掌握过程的统一,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新美术学好奇的心理需求,同时塑造了个性的心理品质,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扩展了课堂知识层次,也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现今社会,我们走在大街上,会不时地被周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海报、广告、滚动电子屏幕所包围,可以说,图像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眼前出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获取知识,因而我们的思维更趋于理性化。而当今社会,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图像,许多知识甚至可以通过图像来了解和获得,图像不断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因此,一些文化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观看各类图像,己经成了一种视觉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当今信息化时代中的各类电子媒介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米尔佐夫指出,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现在一样充斥在图像的包围之中。
“视觉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司温特纳・艾泼斯(SvetlanaAlpers)的《描述的艺术》一书,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发展,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理解。一般而言,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讯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等,又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
因此,所谓视觉文化就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指以视频、动画、图形、图画等形式存在的,涉及多元文化、多元形态、多元领域的高度复杂的混合体。如今,以视觉图像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广告、包装、儿童读物、电视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对儿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二、视觉文化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在《视觉文化时代幼儿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中指出:视觉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是在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大众文化对幼儿绘画表现将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人们对视觉文化认识的加深,对幼儿心理及能力发展认识的转变,必将会引发对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即美术教育应如何顺应当代幼儿美术心理和能力发展的规律,以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
将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幼儿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的拓展,由过去倾向于绘画和塑形,向丰富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拓展。其二是场域发生变化,由过去关注课堂教学向关注和建构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拓展。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既要关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又要关注幼儿园,关注家庭,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凡是能对孩子造成影响的视觉环境,我们都要关注。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尝试
(一)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应包括如下方面: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的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今天的文化已逐步脱离了以文字语言为主导的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图像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态,这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表现在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上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视觉文化的需要,应当建立一种“多元审美观”,即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等正统的美术作品,还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服饰、卡通、招贴,以及环境装潢等各种视觉经验。
2.就像语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一样,美术教育也强调学以致用,拓展幼儿的视觉表达能力,改变原先写生、临摹等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而让幼儿把美术当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语言和美化生活环境的手段。
3.美术是一种勿需翻译、全球流行的图形语言,在视觉文化时代,它与语文外语、数学同等深奥,也同等重要。今天的美术教育远不是涂涂画画,还是一种视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视觉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当前视觉文化中最主要的能力要求,其内容可分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
(1)视觉感受能力。就是我们用眼睛直接观看各种视觉对象,它要求能敏锐地感觉到对象的各种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与识字一样,这是一种“识图”能力,是以下各层次能力的基础。
(2)视觉审美能力。即哈罗特q威廉所说是对作品“做出审美与意函的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的能力,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审美活动是受特定审美观制约的心理活动,为适应视觉文化的需要,应当建立一种“多元审美观”。即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等正统的美术作品,还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服饰、卡通、招贴,以及环境装潢等各种视觉经验。
(3)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文化意蕴的解读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随着21世纪科技、文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已出现全球化迹象。全球化势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强势文化迅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弱势文化的消亡,最终就可能导致人类文化形态的单一化。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美术教育开始关注当地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引导幼儿通过美术作品看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比如能从一件“唐装”中发掘出华夏传统的服饰文化,从奥运会标志中解读出中华民族之魂等。
(4)视觉表达能力。我们要改变原先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而是让幼儿“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把美当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语言,成为“美化环境与生活”的手段。而且,可以将美术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幼儿能运用美的(感性、形象、象征、夸张、跳跃等)方式进行思维、探索和学习;在最终展示阶段,幼儿能用图形、照片、雕塑、模型、Flas、网页、表演等美术的形式,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视觉文化中的多种媒介影像纳入其中,扩充教学内容。在视觉文化背景下,选取相应的视觉图像文本一方面可以增加绘画表现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图像文本来进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他们本身发展的特殊性,选择的文本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富有代表性,更要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在原有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图像文本,如儿童喜爱的动画类、广告节目类等,以此扩展幼儿的视觉经验,加强儿童对生活中视觉图像的读解与认识。
1.卡通人物形象的欣赏与绘画创作。
通过卡通人物的欣赏,孩子们能理解人物造型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与故事内容的关系。在卡通影视作品中,卡通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它们弥补了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成为孩子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使得孩子们找到了与自己个性接近的抒发口,因此他们既非常感兴趣,又很容易把握形象特征。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美羊羊最漂亮、懒羊羊最胖、喜羊羊最聪明,孩子们从每只羊的形象就能辨别出它们的性格特征,在绘画表现时也能很好地把握。
2.实体玩具的欣赏与绘画创作。
在幼儿与同伴们进行实体玩具的游戏时,幼儿能透过实体玩具延伸卡通情节,进行想象,同时也对玩具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幼儿对玩具产生模仿认同行为,即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断地模仿卡通角色的行为,在游戏中将玩具当成自己。如玩“变形金刚”玩具时,孩子们俨然自己就是伸张正义、拯救地球、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因此,在绘画中,他们眼中的变形金刚不仅能变化无穷,而且是正义与力量的化身。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能很好地把握形象,还能创造出相应的游戏情境。
3.童话故事绘本的欣赏与绘画活动。
美术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技巧的训练,而是应将阅读、音乐、舞蹈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艺术的学习。很多童话故事的绘本中画面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孩子们非常喜爱。因此这类绘本也可以作为幼儿美术欣赏和绘画的教材。孩子们在理解故事情节后,可将视线关注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造型的关系、各类人物的形象设计上有何区别、故事发生的场景有何变化,等等。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关于色彩、形象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幼儿还可根据故事进行想象和创造,如进行相应的绘画创作或故事续编活动等,将已习得的经验提升,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三)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目前幼儿园中的美术教学尤其是绘画教学仍然集中于过往的精致艺术有关点、线、面、形式感的视觉训练,较少考虑图像与儿童认知在文化层面的联系。如今,儿童浸染在媒体时代各类符号的环境中,促进视知觉能力的加快发展,但儿童却只能观看表面图像,未能就更深层次的含义进行理解。此阶段的儿童不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将视觉影像文本引入课堂中,就是为了引导儿童学会如何去看待图像背后的浅层含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开展融创作与欣赏为一体的幼儿美术活动。
在开展欣赏与创作为一体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视觉图像的欣赏、解读和辨别能力得以提高,美术创作表现能力得到发展,在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同时每一位幼儿的个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与大师对话”系列主题活动中,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米罗、毕加索、克利等大师的作品,开展欣赏活动,同时孩子们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创作活动。通过系列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发展了对世界名画的欣赏解读与对话交流能力,同时创作表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创设互动性的美术教学情境。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如可利用各种视觉图像和现象来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真正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这样既可以美化教学环境,创造审美性的视觉图像,潜移默化地培养视觉经验,又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儿童主动、自然地融入美术活动中。要采用启发性策略,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去分析、推理、联想和判断,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要善于将活动的主题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激活想象力,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就他们感兴趣的视觉文化现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视觉文化,同时从中汲取营养。
3.引导想象性参与。
要善于利用儿童的日常生活激发其探索兴趣;用多种途径引导儿童想象性参与。例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孩子会加强对于图像的感知,在音乐声中唤起对各种意象的记忆与联想,从而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可视的图像。又如,欣赏平面的图像时配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或是配以丰富的视觉画面,或是通过即兴演出的方式,使抽象的主题情节化,让孩子们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体验角色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点,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形象。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图像的欣赏解读和创作表现的关系,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尤其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美的层面而忽视了对美的创造。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首先应该引导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能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5.开发与利用社区美术资源。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主题活动。“走出去”即带孩子们参观我们的“城市美术馆”、“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少儿主题绘画展”等适合于孩子们欣赏和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开拓视野,扩大见识,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美的体验。“请进来”即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在美术方面比较擅长的家长们到幼儿园来,开展系列的美术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能接触到平时活动中没有的活动材料、活动形式和创作成果,他们对于这些活动也是趣味盎然,兴趣高涨。此外,加强与家长的对话与交流也非常重要。要引导家长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初步的教学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较好地利用其优势开展的系列美术教学活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产生出比较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较浓
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兴趣往往会帮助幼儿开启知识和自我能力的大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视觉艺术环境,绘画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有趣。通过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视觉欣赏对象有着强烈的好奇。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察生动的画面,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选材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孩子们身边的他们所熟悉和非常喜欢的形象,另一方面,这些形象以直观的、形象化和多样化的形式出现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性思维,幼儿易于理解和创作。
(二)能提升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构思能力
构思能力是幼儿在创作绘画作品之前预先想好创作主题和内容的能力。一幅优秀的幼儿绘画作品,需要有较好的构思。而且还需要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按照自己开始的想法来完成作品。但是,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是非常丰富,表达经验的能力比较弱,且在绘画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以至于幼儿常常在绘画的过程中改变原先的构思。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能将自己的画面构思完整,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作品。幼儿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学活动中大量的视觉刺激给孩子们的印象深刻,并且他们对于这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感兴趣,易于转变成自己的经验,在具体绘画活动的操作中,他们绘画作品的构思既稳定又丰富。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的主题绘画中,我们课前先让孩子们欣赏了电影《海底总动员》,他们对海底世界的奇幻美景赞叹不已、对五彩斑斓的海底动物喜爱无比、对鱼类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羡慕不已。在进行自主绘画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创作内容丰富、色彩亮丽,每幅作品都蕴含着孩子们的精心构思。
(三)启发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能力
幼儿绘画活动的创造性是判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是否具有独创和表现意识与能力的标准,是幼儿绘画能力强弱的关键。而且这种能力的发展与绘画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绘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信息比较少,幼儿积累的经验有限,幼儿很难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大多情况下,只是对教师示范事物的一种模仿和再现。充分利用视觉文化下的各种媒介给幼儿提供、展示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积累创作的素材,从而支持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从事创作性的工作,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的创造能力的启发与发展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验积累。越是比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就越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如绘画动物、植物等前大量的幻灯图片的欣赏、动画Flash的观看等都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体验,从而启发创造力。
(四)提高幼儿从事绘画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绘画的主动性是指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一种主观状态。一般来讲,幼儿从事某种活动的主动性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幼儿初步理解这种活动的实际价值,如幼儿主动擦桌子是为了寻求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二是这种活动对他来讲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兴趣。他愿意从事这样的活动,从中获得快乐的满足。大量的视觉刺激激发了幼儿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绘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从而提高了从事绘画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绘画活动《快乐的儿童节》中,当孩子们在MV中看到六一儿童节时自己的样子时,非常兴奋,非常快乐,因此在作品描绘时,幼儿都特别积极地画自己。
参考文献:
[1]赵慧凡.视觉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初探.早期教育,06.6.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缺乏培训技能和技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开展美术教学,自身并不重视艺术教育,更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教育。所以,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出现的问题是:只重视美术公开课和比赛的质量,轻视一般教学的质量;只注重尖子生的艺术修养,对大部分学生的美术教学不重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不重视普遍的审美能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一)更新和改进美术课堂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的信息传播活动。学生获取经验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生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的。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有想学习的心理,并且有持续下去的勇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我们要更新美术教学观念,激活美术课堂。
(二)深挖课程资源,丰富实践途径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前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的方式,也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模式。如何有效、合理地把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多媒体教学理论基础与特点
1.多媒体教学理论
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与实践,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优势: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它们可以提高教学容度和效率;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实现全方位的超时空的情感交流,培养协作精神;而从学生发展来看,又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培养自主自信精神及终身学习的本领。
2.多媒体教学特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设备,借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整合,以达到教学最大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规模宏大、教学资源共享、时空不受限制等网络特点,使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协作化、教学方式网络化。
二、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主要通过各种造型因素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创造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美术鉴赏和创造都必须抓住视觉形象的生动与直观,通过对线条、空间、色彩、形体等因素的把握,促进个体在视觉感受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智力和品德上的发展,加深个体对周围世界的观赏与了解,通过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和把握,促进手、脑协调发展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形成对美的视觉形式能做出正确反应,从而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具体的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有关美术基本常识以及美术史知识,详细地介绍构成美术作品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色彩、线条、用笔、明暗、构图等,以各要素在人的视觉上可能造成的种种感受,及其包含的情感因素等。
三、网络条件下美术教学的实践
传统美术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过程、资源、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学存在直观性差、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建构主义下的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弊端,因此也就为媒体教学方式与美术教学的结合找到了切入点。
网络的本质内涵是实现了异地之间不同人的相互对话、交流与理解。通过网络技术,我们可利用电子邮件、信息查询、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系统、博客、网络聊天等技术实现网络答疑、美术信息传递、美术资源下载、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
(一)创设情境教学,使抽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
在欣赏和创造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视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案例1:在《绘画的构图》教学中,教师可先选定书上一幅范图用数码相机拍摄并输入计算机,再用PS软件进行编辑,将背景和物象分别放入一个文件中不同的图层里;在演示时只需把选中的图层进行拖动,就可反映出画中表现的物象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果,还可把不同的图层进行放大、缩小处理,以展示物象大小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使学生对构图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此外,教师再制作一个有关构图互动式课件,通过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人机交流,揭示构图的规律。
案例2:如在《自己的漫画像》一课中,我们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照片,利用PS软件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10―20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并制作一个片头,在看图软件下连续播放:接着,在屏幕上演示,把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学生被吸引住了,会目不转睛地看屏幕,最后他们就容易明白漫画夸张的手法。
案例3:在《色彩――水粉写生》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以上软件的功能,先用扫描仪对绘画写生的步骤分解图进行扫描,然后在教学中通过看图软件放大功能对局部的细节、笔触、技法、美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从微观上探究水粉写生的技能技巧及构成作品的美的因素,提高实践水平,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
网络情境教学不仅可使教学更加直观,而且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的热情。
(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
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有限的图画资源与印刷等问题使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有损学生的审美感觉;教学过程中也常因教师的某些操作不当而浪费时间,造成教学互动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协作精神的培养。这都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瓶颈,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在《初识CI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Flash课件形式介绍CI的基本概念和理念,然后通过设定疑问,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有关CI设计的相关网站,指导他们在一些比较大的门户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输入“CI设计”关键词,查阅相关CI设计网站,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构建CI设计知识,再由各组抽出一两名学生代表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终身学习的思想。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学生不但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
再如,在《风景写生――周庄行画展》教学中,首先在去写生之前,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并播放关于写生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等资料,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写生地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对风景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拍摄并上传到自己制作的写生画展网站上,再通过QQ群、E-mail、博客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学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过程可以使彼此加深了解。
可见,充分认识并运用网络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加工”“自主―探究”“在线学习”等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超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而且拓展延伸了美术教学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通过网络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视角拓宽,以至延伸到世界各地,如美术欣赏课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入世界任何一个网上美术博物馆,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名画。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各有所长,在大力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同时,要防止过分强调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试图用其取代、排斥传统媒体,否定常规教学。网络教学在缩短了人们交流时空的同时,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趋于淡漠,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要求,相反,正是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优势所在。
因此,只有辩证地看待多媒体网络教学,把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拓宽教学空间,才能使美术教学得到高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素描教学是美术造型的基础,国画、水粉等更上层次的美术教学,首先要实现素描教学的成功。学生素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等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创作艺术品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素描教学至关重要。针对中专美术课素描教学这个特殊阶段,笔者认为,搞好素描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素描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素描教学教学方法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中专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搞好素描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比如,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其次,进行教师即兴作品展示和示范。要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也要进入“状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品味。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地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的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四、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生也迫切需要教师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中专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搞好素描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比如,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其次,进行教师即兴作品展示和示范。要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也要进入“状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品味。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 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地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的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四、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生也迫切需要教师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