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7:56: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调查内容:中国消费者一季度消费意愿
调查对象:中国消费者
尼尔森xx日了20xx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回升至39点,为9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调查报告显示,xx%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非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将增加在非食品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说,与前一季度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就业前景、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意愿均保持稳定,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则在当日出席尼尔森中国消费者360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仅是短期低迷,而非趋势性变化,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会较快速增长,消费也会出现乐观的增长。 城镇化将会是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重要因素,且与以往产业发展推动的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未来将会是以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
而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宋立认为,可以从城市、城镇、农村各个方面着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避免硬着陆的重要因素。
手机普及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18—50岁的人群中,有略超过半数(52.2%)的被访者使用手机,可见至1999年底,北京市场手机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占经济活动型人口的一半左右。不同年龄消费者手机的拥有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调查显示,18—29岁,30—39岁,40—49岁手机拥有率分别为43.4%、68.2%和43.2%,假定50—54岁年龄组与40—49岁相同,以北京市三年龄段人口年龄结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则大致可推算199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手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10个人约拥有3部手机。以北京城八区拥有650万人口计,城区手机用户达195万。
消费者特性。就消费者而言,除年龄外,不同性别、学历、职业和以往的人群手机的拥有情况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就性别而言,男性拥有率要明显高于女性,近六成(59.7%)男性被访者拥有手机,女性被访者则为四成强(43.2%);就年龄而言,30—39岁的中青年消费者拥有率最高,超过2/3,18—29岁,40—49岁组拥有率要低得多;就学历而言,随学历升高,拥有率显著升高,特别是以高中与大专学历为分界点,差异明显,即手机拥有者主要集中在大专以上学历人群,高中以下学历较少;从收入水平看,随收入升高,手机拥有率明显升高,以月收入3000元及1500元为分界点,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拥有率高达90%左右,1500元以下者为12—30%,低于平均拥有率,1500—3000元者为65%左右,亦高于平均拥有率。从职业类型看,手机拥有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最(80%左右),其次是个体业主、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60—70%),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50—60%),工人和服务人员拥有率最低,仅为5%左右。可见,手机用户群主要集中于30—39岁,大专以上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消费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达到15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正日益成为手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目标消费。
对于北京市场的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二者的消费群体在年龄上存在某种细微差别,比较而言,中国联通更受18—29岁的青年人群的青睐,而中国移动通信更受30岁以上中青年和中年人群的青睐。
手机品牌。调查显示,1999年底,北京手机市场的品牌分布状况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传统三强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仍然占据市场的领先者地位,三者总和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它品牌均难以望其项背。其次是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第二集团品牌,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其它品牌还有松下、阿尔卡特、高通等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很低。在电信长城CDMA手机中,除摩托罗拉外,主要有三星、高通等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999年是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发动大规模广告宣传攻势的一年,但北京的市场现状仍然未能给国产手机留下太多的市场空间,国产手机市场业绩不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技术、宣传和服务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做好国产手机这篇大文章,在手机市场上分一杯羹,其路还正长。
1999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移动通信发展态势。调查显示,所有拥有手机的被访者中34.4%在1998年前购买手机,40.9%在1998年内购买手机,24.7%在1999年内购买。可以看出,近几年中,1998年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年,虽然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仍足以表明1998年内北京手机的增长率近乎翻了一番。事实上,全国手机用户在1998年内亦从1000万增至2000万。进入1999年,虽然手机市场仍处在高速增长之中,但增长速度已显著放慢,从调查看,1999年北京市场增长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速度均较1998年有所放慢。在北京这样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手机普及率几近30%,虽然年内手机入网资费持续下调,但其它资费如通话单价和月租费等仍保持不变,手机增长放慢是不难理解的,但以此推论全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则失之偏颇。因此,在北京这样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大城市,为促进手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手机的使用成本包括通话单价、裸机价格、入网费和月租费等长期成本,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手机消费群体特性及其趋势。就1999年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自身特性而言,从性别看男性仍高于女性,分别占55%和45%左右;从年龄看,以18—29岁和30—39岁的青年人和中青年人为主,分别占43%左右;从学历看,以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大学以上学历为主;从收入看,则以月收入1500—3000元者为最多,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者和800—1500元者。与1998年购机者相比,1999年购机者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1)虽然女性购机者仍处于少数,但女性购机者越来越多,从36.5%增至45.1%。(2)购机者年龄分布趋向于分散,从集中于30—39岁的中青年人群逐步分散至18—29岁青年人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3)购机人群继续集中于高学历人群,但趋势已不很明显,这可能与北京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有关。(4)由于手机各种价格的持续下调,手机消费日益大众化,使手机能够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表现为1999年购机者进一步趋向中、低收入者,且分散至各个收入阶层,而高收入者由于普及率高,购机比重反而下降。
消费者运营商及手机品牌选择。调查显示,与1998年相似,1999年购机者的运营商选择基本状况仍是移动通信公司多于中国联通。电信长城CDMA选择比重仍很低,但与1998年相比,1999年消费者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选择略有下降(约2个百分点)。中国联通则略有上升(约3个百分点),电信长城CDMA稳中略降。中国联通的缓慢上升,显露出移动通信市场正缓慢发生着有利于消费者的市场竞争态势。从消费者的手机选择看,除传统三强仍居主导地位,且摩托罗拉有进一步加强之势外,手机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处于第二集团的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品牌有所上升,升幅为1—4个百分点不等,而国产品牌则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选择很少。
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早期的手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需要更换手机(保留原号)或者新购手机重新入网,淘汰原有手机。1999年新购手机中,这两种情形比较明显。调查表明,1999年内平均每售出6部手机,就有一部是新购手机入网,淘汰原有手机(包括原号),一部是新购手机,替换原有手机,其余4部是首次购买手机入网。其中,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用户而言,淘汰原有手机而入网和替换手机的比例分别为9.1%和18.2%,首次入网者占72.7%,中国联通用户首次入网占58.8%,淘汰和替换原有手机分别占23.5%和17.7%。均为新入网或淘汰原有手机入网,而无替换手机的情形。
购买价格。调查显示,1999年手机市场裸机价格在进一步下降的同时,价格差别很大,有的高达6000元以上,有的则低至1000元左右,这与手机市场进一步细分化,产品/服务功能逐渐拉开档次密切相关。裸机平均价格则降至2000元左右,这也是手机购买者逐渐向中低收入阶层过滤的主要原因。至于入网费,1999年内两次下调,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分别下调至1000元和700元左右,平均为920;中国联通则分别下调至780元和300-500元左右,平均为580元左右。总体而言,调查表明最低为300元(电信长城CDMA手机除外),最高亦不过1250元,平均水平约为780元。
1999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事件消费者认知
1999年移动通信市场热点不断,内容涉及资费政策、运营商服务、手机终端以及中美WTO电信协议等诸多方面。调查显示,被访者认知最高的事件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83.4%),其次是中美WTO有关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74.2%),再次是双频手机进入市场(64.7%)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51.9%)。被访者认知较高的还有上网手机(41.7%)和联通手机直拨IP电话(38.3%)。电信长城CDMA手机话费降价一半(34.9%),预付费SIM卡手机的推出(32.2%),网上拍卖手机(31.9%),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26.4%)和联通手机免费邮寄话费清单(26.1%)等认知度都不高,位居最后。纵观以上热点问题,可以看出,被访者认知度最高的是有关移动通信的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资费政策,显示消费者对手机资费政策的关注。电信长城CDMA手机由于用户规模小,其热点政策影响小,故认知度不高。其次是对各类手机产品的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初就已成为热点的双频手机的推出,年内大肆广告宣传的国产手机的推出等。对于运营商推出的一些服务项目如预付费SIM卡手机,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及交费服务等认知不是很高,一方面显示消费者对这些问题不是很关注,同时亦显示运营商推出的服务宣传不够或目标受众有限。至于被访者对上述热点事件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结果表明,印象最深事件的排序与被访者的认知基本一致,印象度最高的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70.8%)和中美WTO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39.2%),其次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34.7%),双频手机进入市场(22.3%)和国产手机进入市场(22.0%)等,蓁各项排序基本与认知度排序基本一致。
1999影响手机购买的原因及消费者对市场现状的评价
在新能源车型上实现整体超越,是中国政府和汽车企业颇为期待的一件事。中国的实业在改革开放以来,陆续经历了从代工到制造,再到创新的阶段。在某些领域,比如服装和PC、电信,中国企业部分地实现了超越,至少是达到国际水平。
但在汽车领域,这个问题变得有些难以界定。中国汽车企业从开始介入市场,就面对着一个充分全球化的供应链,即使是采购,也能够攒出一辆新能源车。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的都是国际水平的产品。
不过,现实总是比梦想残酷。《汽车商业评论》曾采访一位业内专家,他的观点是,中国在新能源车上,特别是混合动力车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是,我们需要同时理解传统汽车的结构构造以及新动力总成的构造,这等于是两倍的时间差距。
确实如此。技术上的跨越总是需要累积一定的经验值,这是时间决定不了的,无法短期内完成。从技术上超越,只能是事倍功半。但这里想提醒国内企业的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优势着手,找准弯道的位置,再考虑超车战略。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市场巨大,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东西,政府资金支持最多,汽车制造商的传统车型包袱小。而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中国消费者或者说新兴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很低,特别是在根本没品牌可言的新能源车领域。
这并非揣测。如果我们去看看2008年以来的各种关于新能源品牌认知度的消费者调查的话,你会很惊讶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比亚迪已经稳居新能源车首位,丰田次之。最新的思纬市场咨询公司调查显示,奇瑞已经列第三位。
比如,在中国大陆的汽车消费者中,提到电动汽车技术,比亚迪总是被第一提及的品牌(21%)。而如果算上第一提及和其他提及的品牌,丰田汽车和比亚迪比例相当,都达到了35%。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分别达到24%和21%)在电动汽车领域同样有着较好的声誉,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群体。
在这份匆匆推出的报告中,思纬只拿到511个有效样本,但其结果却值得关注。报告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三分之二的私家车持有者(67%)表示自己对电动汽车技术有很好地认识和了解,而27%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仅仅对这项新的能源技术“稍有了解”。另一方面,对那些潜在购买者来说,他们几乎对电动汽车技术一无所知,仅有不超过十分之三的潜在汽车购买者(31%)表示对这项技术“非常或者比较了解”。
一、消费者行为特征的转变
中国大众的消费结构已经逐渐从过去的“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来看,其消费特征都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消费者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整个消费市场正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是比例不高但增长迅速的富裕阶层,另一个是刚刚进入非必需消费领域的大众消费群。富裕阶层的消费人群主要居住于富裕城市和沿海地区,通常被定义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群,大概有数百万人,预计到2020年其消费力量将达到中国总消费量的三成以上。这类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和行为模式都在不断向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靠近,他们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消费行为较大众更为成熟;大众消费群体依然是当前中国消费群体主要力量,他们比较重视商品的基本功能,注重价格,不喜欢彰显个性。
(二)消费升级需求明显,重视情感享受
当下的中国,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消费能否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对商品的理化性能的关注相对降低,对使用价值的追求部分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所取代。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更乐于尝试新品牌和新产品,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处于不断发展扩大的阶段,消费者以开拓性的心理来发现新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更倾向于将购物行为视作一种乐趣。同时他们越来越在乎购买的商品是否满足其对个性的追求。随着收入的升高和对产品了解程度提高,及政府和市场对产品的监管和要求变得更严格,人们愿意去尝试某些小众品牌,这使他们自我感觉独特。
中国消费者的储蓄倾向依然很明显,不习惯借贷消费,对“便宜货”乐此不疲,但同时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有着消费升级的愿望,为了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持稳定储蓄之间平衡,许多消费者表现出一种取舍型的消费特征,在某些方面升级消费,同时在不重视的方面节约支出或者降低水准从而平衡前者所带来的支出。
(三)消费对象趋向品牌化
消费者越来越偏好品牌产品,一方面品牌产品有良好口碑,减少了人们购买时花费的精力;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实物效益,越来越侧重于精神需求。但中国消费者虽偏好品牌却缺乏忠诚度。在相同环境或者消费需求中,消费者会在同一类产品中选择不同的品牌,愿意不停尝试新的品牌进行对比。在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产品种类,消费者有不同倾向,但越年轻越富裕的消费者就越热衷于国外品牌。
(四)网络购物急剧增长
整个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据估计,在2015年将达到2万亿左右,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力。但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是同步调的,再加上中国广阔的领土,使中国的互联网接入范围远远大于实体零售商的覆盖范围,这意味着许多商品只能通过网络获得,无法覆盖当地的实体店,这是网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精明的中国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热爱便宜的C2C模式的淘宝网,也是网购发展的原因。
购物时喜欢参考他人意见是中国消费者的一大特点,因此中国的网络购物中一个明显特征便是对产品的评论极其多被重视,同时社交媒体,如人人网,微博等,也是消费者进行购物或是相关行为的一个重要媒介。
二、消费行为新特征带来的营销挑战
(一)选择市场,改变企业定位。大众消费群体,特别是在内陆,还占据着绝大多数,延续过往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向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吸引大量大众消费群体的战略仍能保证企业充足的利润。但分化出来并迅速成长的富裕阶层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模式,忽视这种差异性对企业长期盈利和未来成长是不利的, 企业需要将市场细分得更加精确一些,一方面保持原有战略,巩固在大众消费群体中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迎合分化而出的富裕阶层的消费。
(二)捕捉消费需求,改变产品策略。调查表明,过半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能满足自己特别需求的产品增加支出,这种特别需求往往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精确细分消费者群体,重新考虑品牌战略,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企业的产品组合,重视子品牌而减少对母品牌的投入,这是赢取中国消费者欢心重要策略。在营销的过程当中,要将消费者视作越来越小群体乃至个体来沟通,为他们制定专门的产品,推广小众品牌的概念。
(三)迎合消费感性需求,改变品牌理念。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表现得感性化,这种消费需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打造优秀的产品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国消费者的感性上,研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特有心理,从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升级到把握消费的独特价值主张。将这种把握与目标消费群体的独特信息结合,并随消费者的改变而不断发展,通过良好的互动来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四)重视网络营销,多渠道营销整合。考虑到他人信息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极大,企业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口碑,淘宝网上消费者和店主对好评率的关注反映了这一点。企业应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之中,开展口碑式营销。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处理好线上线下营销关系也很关键。整合两处的客户资源,使得消费者在线下和线上的购物形成互动的整体,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对产品组合和定价的决策同样重要,分隔的处理两处产品的营销组合,可能会使得网上营销对实体营销产生冲击形成内耗。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线下渠道散乱,存在不规范管理和非市场性因素,使得整合渠道资源成为重大难题。企业应更多的注意线下渠道建设,通过改善渠道管理,建立专业团队,联合其他企业一起整合资源等手段来形成对整个产品营销策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显示,四种趋势正在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行为的地区差异日益重要、富裕的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以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地区差异日趋重要
现时,中国许多企业依然按照城市级别来细分客户,他们假设着全国各地富裕的一线城市居民,有相似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尽管这一趋势在分析以收入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例如购买高端产品的意愿时依然有效。
但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地区特点,正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重要得多。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产品前,对其口碑的依赖度(42%) 要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37%。而漂亮的外观设计对西南地区的手机用户来说,是他们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占被访者的32%,国内平均水平却仅为18%。
过去,企业一直可以按照各城市的相对经济地位来划分市场,即依靠“城市分级”体系。但随着中国财富向各地区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持续进展( 到2030 年,中国中心城市的总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0 亿人),在确定最佳市场战略时,地区特点已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更为重要。在麦肯锡研究的主要购买因素中,有六项地区差别比城市等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如影响力来源的因素以及有关新产品接受度的因素等。
在考察花钱购买高端品牌意愿等收入驱动因素时,城市等级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重新评估地域扩张、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标准,投资开发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营销信息传递方式和优化营销组合。
高收入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
随着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者正表现出对高端商品的购买倾向。这些消费者中的15% 表示,他们愿意花高出商品平均价格一倍以上的钱来购买很多产品,包括牙膏、剃须刀等,商品包括手机、电视及电子产品。
在某些极端案例中,高收入个人甚至愿意花平均价格3 倍以上的钱,来购买个人护理产品。这些高端消费者并没有被限制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即使在三线城市,高收入者甚至愿意支付相当于平均价格4.5 倍的价格购买某些个人护理产品。
事实上,当被问及什么促使消费者购买一款新的面霜时,有近2/3 的受访者表示,亲友的推荐起到决定作用,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和英国则仅为38%。相反,英国和美国的消费者会有2/3 被免费发放的试用装所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5。
年轻消费者尤其容易受高端商品的吸引,18 ~ 24 岁的年轻人中有1/3 称自己愿意花费相当于月收入1.4 倍的价格购买最新潮的手机。
麦肯锡称,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和选择范围的扩大,高端产品市场得到了发展。如今,消费者中15% 的人愿意为高端电子消费产品支付至少高出60% 的价格,为某些个人护理产品支付高达3 倍以上的价格。
可以看到,年轻消费者更愿购买高端产品。以手机为例,他们愿意付出3 倍于其月收入的价格,购买最新款的手机。这将导致鼓励两类企业的发展,即希望通过进入高端市场提高盈利水平的企业,以及希望向上延伸品牌但不得不迎合大众市场口味的企业。
月收入在5000 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者更愿意为顶级产品支付溢价,到2015 年,这类高收入者将占到所有城市消费者的1/3 和消费总金额的一半。
品牌忠诚度下降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品牌的不断涌现,中国消费者购物范围在扩大,而对品牌的忠诚度正在下降。在受访者当中,表示会继续购买目前所购品牌的比例,消费电子类品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食品饮料类则下降了53%,致力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企业,建议企业应更多地从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功能上下功夫。
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对产品实用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感性方面的因素。在此次调查涉及的个人护理、食品饮料和消费电子产品所有14 个产品类别中,消费者列举的前三位购买因素都是从功能方面考虑的,例如“质量好”、“性价比高”等。
几年前,品牌在中国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其他市场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更受品牌影响的国度。2/3 的消费者在商店购物时愿意只挑选一种或少量几种提前决定购买的品牌,而英国或日本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则不到一半。因此,进入中国消费者考虑的几种有限的品牌名单至关重要。
中国消费者根据产品性价比、而非品牌的购物倾向,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受促销影响”类型的消费者人数提高了37%,而看重促销远胜于品牌的倾向,在低收入消费群体中更为明显。随着可供选择的品牌数量的增大,消费者在考虑各种产品类别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考虑更多品牌。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度正在减弱,食品饮料企业首当其冲,只有不足1/4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继续购买原来的品牌―这一数字是2007 年统计数字的一半。
对外国企业有利的因素是,这种品牌忠诚度的减弱,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地的开放态度―受访者中,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品牌来源地偏好的比例,从2007 年的42% 提高到了52%。
这将鼓励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强化品牌内涵,通过产品效用的差异化,克服消费者被促销左右或只注重价格而不关心品牌的倾向。今年的调点放在三大品牌选择动因上,即品牌规模,消费者对功能性的偏好,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大品牌是优质可靠产品的代名词。调查显示,品牌忠诚度的下降在大品牌中不那么明显。此外,如果某个大企业经营多种商品,那么该企业旗下某品牌产品的现有用户在考虑其他产品类别时,会更多地考虑该企业的其他品牌。例如,LG 手机用户对LG 冰箱的关注度几乎是非LG 手机用户的三倍。
因此,企业通过现有品牌推出新产品或进入全新产品领域,比创造新品牌更可能获得成功。康师傅在包括方便面、茶饮料到烘焙制品等多类商品中,均使用康师傅品牌。随着公司在方便面市场和茶饮料市场分别占据47% 和52% 的份额,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1996 年推出夹心饼干后,康师傅仅用5 年时间就获得了1/3 的市场份额。
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媒介市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食品或饮料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购买。但同时,包括“病毒式营销”和店内样品等新媒体和创新促销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营销人员联系消费者的方式。中国购物者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产品展示陈列以及销售人员的影响,56% 的受访者称,店内促销活动对于他们的购物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电视广告的作用。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在进入商店之前,心目中已有所购产品的大致品牌范围。因此,通过强大广告攻势打入消费者心目中的“名单”,是关键的第一步。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市场,对于任何真正希望在大众市场取胜的企业而言,电视广告是前提条件,但电视仅仅是入场券。企业需要采取更具创意的方法,设法通过店内促销或赞助合适的活动跻身中国人心目中品牌名单的前列。同时,消费者自发设立并主导的营销渠道,如在线论坛,在某些产品领域也在变得日益重要。
赢得竞争的权利
谈到在中国做广告,电视首屈一指。几乎一半的购物者表示,除非在电视上看过广告,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买一种新商品。
电视广告对中国消费者影响的测算结果,毋容置疑地展现了这一媒体的主导地位―电视的传播范围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无论何种商品大类,中国消费者对电视广告的依赖度要远远高于美国或英国消费者。
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方便面或啤酒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买,而这一比例在英国仅为18%。当然,在某些商品大类中,电视广告对消费者的控制力已有减弱迹象。例如在2007 年,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中有58% 表示,他们必须看见过所选购品牌的电视广告,一年以后,这一比例降到了38%。
【趋势一:“复古(Vintage)”概念的消费植入】
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日本学者界屋太一曾断言:进入“知识价值革命”时代的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因而很明显地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消费指向——未来与过去,而“复古”概念的回溯正是“过去”指向的消费。从消费者心理研究范畴来看,“复古”消费来源于人们的怀旧心理,把怀旧和消费者行为相联系的公开研究成果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显著增多,众多研究表明,对过去的态
度具有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潜力,许多研究检验了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如认知变量研究包括怀旧倾向、对过去的喜爱、对使用怀旧暗示的广告和品牌的态度、购买怀旧产品的意向;情感结构包括怀旧强度和对过去的情感等。这种将“复古”概念植入消费者头脑,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结合起来的方式将成为消费者研究和实践领域一个常议常新的议题。
【案例:麦当劳“年兽”创意】
2013 年春节前夕,麦当劳中国以神话人物“年”为主角,推出其中国新年传播战役。传说中,鞭炮可以驱赶“年”,丰盛美食可以满足它的口腹之欲。之所以提出“年兽”的创意,目的在于重燃大家对中国新年传统的兴趣,让各个年龄阶层的消费者通过新的方式去体验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各类备受推崇的历史传统。“年”的创意活动使麦当劳中国品牌以“怀旧、有趣”的方式赢得消费者共鸣。
【趋势二:“纯净(Clean)”消费的兴起】
“纯净消费”的概念来源于本世纪初,欧盟食品行业推出的“CleanLabel”原则和E 编码(代表获得使用许可的添加剂)制度。在欧盟消费者由奢侈消费态度转向对食品天然、安全、健康更加关注的时机,实施“CleanLabel”目的是在产品标签中尽可能少出现代表许可使用的添加剂E 编码,以保持标签配料栏中的食品天然的属性。基于“CleanLabel”在欧盟、澳洲、美洲的推广“纯净”食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和追捧,其天然成分也相应提升了制造商的利润空间,由此这一制度迅速由欧盟向全球蔓延,其中包括香港和泰国。在中国消费市场,近年来各种药品、食品安全不断挑战消费者的神经,使消费者在购物选择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2012 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显示,15-64 岁的消费者中,消费者更偏向于寻求那些真正的健康本原的消费,更加关注产品成分等要素,例如30.2% 关注健康养生,31.8% 生病时
选择中药而不是西药。2012 年11 月上海地区CTR 调研数据显示,96% 的消费者选择把“无食品添加剂”作为购买及日常饮食的考虑因素,健康消费回归本真成为一大消费趋势。同年光明推出的“如实”纯净酸奶,以“更纯净、更健康、更安心、更美味”的立意在江浙沪区域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案例:“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由一群关注食品安全、绿色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在北京发起,市集售卖绿色新鲜的蔬菜、鲜活农产品、手工制作的糕点果酱等有机食品,卖方大多是京郊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他们通过市集志愿者的组织,带上各自农场自产的瓜果、蔬菜、粮食、禽类等,聚集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它并没有广告宣传,仅靠微博的力量,以及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宣传力,从2010 年起至今,成功举办了20 多次,且每次购买者爆满销售火爆。
【趋势三:消费体验中的“快乐(Hedonic)元素”】
众所周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在Holbrook 和Hirschman 的研究推动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路径发生了新的变化,随后不久,被称为解释学或总称为后现代的研究路径在“ 快乐消费”(HedonicConsumption) 这一概念中得以集中地体现。所谓快乐消费是指作为伴随
个人产品消费经验而产生的多感觉的、幻想的,以及情绪性方面的消费行为。比起以往的中国消费者,当前消费者更加“情绪化”和注重“个人内在的消费体验”。2012 年麦肯锡的消费者趋势报告称,“中国新兴消费群体较之前几代消费者更为情绪化,企业必须转换营销策略,以便与他们保持步调一致。到2020 年时,中国年收入超过10.6 万元的主流消费群人数将达到四亿,取代购买力相对温和、仍注重购买生活基本用品的前几代消费者,这些
新兴消费者更自我放任,注重个人享受,并具有品牌忠诚度。”麦肯锡研究人员同时预测到2020 年时,这些富裕的消费者将占到城镇人口的51%,远超过2010年的6% 比例,这些人相比前几代更加情绪化,品牌意识也将超过当前大众市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在当前社会压力巨大环境中的中国消费者需要足够多“快乐元素”,使其“个人享受”、“自我情绪的宣泄”和“多感官多感觉”的体验融入消费过程中。
当网络不由分说地席卷着整个社会的时候,先进的苗木经营者开始不断尝试网络营销的方式,苗商们试图乘着这股强势之风破浪前进。
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苗木业所惯用的网络营销手段是否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网络怎样才能转化为苗木业发展的利器?
环境:技术革新规模大
在我国,互联网产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得互联网媒体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在2010中国网络营销高峰论坛上,电众数码北京广告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灵燕女士称,以媒体创造信息为主的1.0网络与以网民来制造信息为主的2.0网络,发展越来越均衡,甚至2.0类型的媒体正在超越1.0类型的使用习惯。这些包围在我们周边的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类型,除了传统的门户类网站以外,还有包括像垂直网站、搜索网站、社交网站。
当这些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预计的速度革新着网络环境的时候,我国网民规模也迅速庞大起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4.2亿。这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了印度的5倍,几乎是美国的2倍。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在最新的2010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称,当下互联网已成为消费者搜寻想买的商品并寻求最佳性价比交易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的影响力日趋强盛之时,25%的中国网民会在上网搜索商品后才作出最终的购买决定,这一比例已远远高出于2008年的16%。
现状:“守株待兔”等收成
当互联网发展势头如此强劲之时,各地有条件的苗企踊跃投入其中,纷纷建起自己的企业网站,利用行业网站信息、投放广告。然而,积极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苗木业浅尝辄止的网络营销现状。相比起其他行业,苗木业的网络营销更像是一场守株待兔的行为,购买和投放后就坐等收成。
苗企本身发展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营销无法在行业内得到普及。发展形成规模的大型苗木企业能较好地运用网络媒介为企业营销;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大多不善于运用网络。
记者在搜索各大苗木企业网站和行业网站时发现,苗木行业本身所显现出的同质化现象,成为苗企一个难以攻破的桎梏。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的相似性,让苗企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很难找到与竞争对手的差别。
各地苗商所采用的网络营销手段停留在自说自话的产品展示阶段,各大苗企网站,在内容和形式上极为相似,主要内容集中在公司介绍和产品展示。在中国苗木网、青青花木网等苗木行业网站内,虽然客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各种苗木供求信息、推荐企业信息、企业链接以及企业广告等相关内容,但缺乏直接的交流。
在各行业网站内,记者发现,网站已经开设了论坛、社区这类以网民制造信息为主的新兴媒介,但是,苗企并没有十分有效地利用起这一新兴环节。在青青花木网的论坛上,交流信息多是技术探讨,产品宣传并不多见,相比起其他行业社区的火热,苗木业的社区未免有些冷清,在这里甚至有人抱怨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交流。
出路:主动出击谋发展
对于苗商来说,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区需要扭转过来:网络不是一个购买和投放后就能坐等收成的载体,企业家需要花费更大的心血去开发利用网络这一有利的营销平台。
当自说自话式的单一营销模式已经在互联网上失去效用的时候,企业就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新兴媒介,比如:博客、论坛、QQ聊天工具等。这一类媒介,既能缩短一对一营销的空间限制,又比自说自话式的营销显得更具说服力,并且,相比起那些通过关键字搜索进入企业网站的客户,这一类通过沟通了解进入企业网站的客户有着更高的忠诚度。
企业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内设置沟通交流专区,利用典型案例和客户评价去影响潜在客户的决策;同时利用博客这一平台增加曝光率,随时专业性知识,用知识营销的办法将产品介绍给潜在客户,这样既能增强客户群心目中企业的可信度,又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推广。
赵少华: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是家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专业公司,服务于,人类和动物营养保健、个人护理、制药、汽车、涂料与油漆、电子电气、生命防护及建筑等终端市场,为客户创造解决方案,从而赋予、保证和提高其产品性能。
帝斯曼食品配料部面向全球饮食行业提供增值型配料解决方案,帝斯曼各类优质产品对全球驰名的乳制品、加工食品、果汁、酒精饮料和功能性食品品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请问帝斯曼集团应用于乳品行业的产品有哪些?
赵少华:乳品行业是帝斯曼所处食品行业中个较大分支。帝斯曼运用于乳制品中的产品包括系列酶制剂(乳糖酶、蛋白酶、脂肪酶、凝乳酶、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特种用酶等);仝系列菌种(发酵乳制品菌种。奶酪菌种、酵母菌种、工业微生物菌种等):全系列食品生物防护剂(那他霉素、溶菌酶、Nisin等):检测产品(抗生素残留检测试剂盒、沙门氏菌检测试剂盒等);全系列维生素、DHA、ARA及其他功能性配料。
记者:作为全球第大中型乳糖酶生产商,帝斯曼的中性乳糖酶相较其他产品有什么特点?
赵少华:帝斯曼生产的中性乳糖酶Maxilact@系列由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lS)发酵得来,在帝斯曼法国的酶制剂工厂经严格、精确控制的发酵工艺生产而成,加上我们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产品自始至终具有最大限度的致性。另外,Maxilact@乳糖酶拥有Kosher和Halal认证、非转基因证明,完全符合生产优质无乳糖奶产品的全球标准。Maxilact@系列因为采用了最先进的色谱层析技术,产品纯度极高,几乎不合其他杂酶,颜色也很浅。用它生产的牛奶产品,不会有其他杂味,保质期长产品,而且也不会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其他蛋白酶的作用而产生苦味。Maxilact@系列不仅可用于液态乳制品的生产还可用于酸奶、冰淇淋、甜点、奶油和奶酪等含乳食品中。
记者:在本次FIC2012展会上,帝斯曼将展示哪些酶制剂与菌种产品?
赵少华:本次FIC2012展会,帝斯曼展示的产品将包括各类酶制剂(包括乳糖酶、脂肪酶、蛋白酶、凝乳酶、促熟酶、葡萄糖氧化酶)、系列酸奶菌种(包括低后酸菌种、搅拌型酸奶菌种、凝固型酸奶菌种、饮用型酸奶菌种、长保质期酸奶菌种)以及系列奶酪菌种。
我们希望能借助此次展会,与新老朋友携手挖掘更多的创新机会,助力中国乳业,为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相信,聚焦消费者的需求,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回馈消费者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也是支持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者:您觉得在食品配料行业做到保持领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竞争力?帝斯曼(中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的?
赵少华:我们始终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这也是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要求。围绕生物技术和发酵科学,帝斯曼兼顾营养及功能性需求,不断升级产品、创新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在产品品质方面,帝斯曼全面执行ISO标准,HACCP和TUV控制体系,致力于生产可靠的、可追溯的产品,严格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问题产品能及时找到源头,并进行回收。2009年,帝斯曼推出了“Quality Life”品质生活印章,该印章包含着帝斯曼对客户、行业、消费者及社会的承诺,是帝斯曼所推崇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是对客户所购买的食品配料的保证。我们确保客户购买的产品满足严苛的安全要求,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完整的可追溯性。
记者:帝斯曼食品配料部是如何为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的?
赵少华:借助强大的技术研发部门和应用研发中心,帝斯曼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更具针对性地为亚太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解决方案,帝斯曼在上海张江建立了实验室。另外,为促进行业(特别是乳品、焙烤、饮料及调味料等行业)发展,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帝斯曼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与天津科技大学合办了“奶酪技术学院”,该学院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
再者,帝斯曼食品配料部始终坚持与客户起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供各类市场支持。帝斯曼和客户起探讨产品设计和宣传方案,为客户市场开发提供经济支持。去年,我们投入专项资金,与国际知名的市场调查研究公司合作,进行了低乳糖产品的消费者调查,获得大量宝贵的市场信息,并无偿提供给我们的客户。我们要求自己成为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借助跨国公司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全力支持我们的客户,与客户携手开拓潜力无限的市场。
记者:对于中国无乳糖、低乳糖产品的未来发展您有何展望?
――“坚忍不拔最重要,不服输的性格对我最有帮助。你看中国互联网这些公司,坚持下来的结局都不错。”创立了3721公司、曾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的周鸿神如是说,“我所见过的成功创业者个性都非常强烈。‘偏执狂生存’,猥琐的人很难有领导力。”
“我跟达能拼命了! ”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遭遇大股东达能公司强行收购合资公司其余股份时愤怒地说。达能称娃哈哈销售系统里突然出现了另一个销售公司,违反了双方关于非合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产品全部由合资企业销售公司销售的约定,从而提出强行收购;而宗庆后则称自己十年前中了达能的合同陷阱。众多媒体都发表了署名为经销商及娃哈哈员工的声明,宣称“与宗总共进退”。
渠 道
蒙牛杀入光明主场,鲜奶大战一触而发
――在常温奶市场站稳脚跟后,蒙牛依托去年在马鞍山建设的新基地,意图染指华东高端新鲜奶市场。与光明合作的达能此时改弦易辙,与蒙牛成立合资公司,并将曾与光明合作的新鲜奶品牌“碧悠”交给蒙牛,作为进攻光明主场上海的武器;而光明则以“碧悠”的升级品牌“畅优”抵抗蒙牛的进攻。
花生油价格反季节上涨
――由于去年花生产量较2005年有所下滑,近期花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业内人士认为,花生是高档食用油不可或缺的原料,此次花生油价格上涨固然有产量因素,但更大原因还是各大食用油生产厂家提价抢购花生原料导致。中低档食用油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寻找新的利润点,各品牌进军高档食用油市场已成必然。
手机新军强攻一、二线城市
――近来,深爱通信、天宇朗通、七喜等国产手机新军都加快了进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及长春等一、二线城市的步伐。尽管上述品牌已经成功进入协亨、金飞鸿等手机专业卖场,但其表现如何依然是未知之数。长期以来,国产手机的质量问题一直广为消费者诟病,因此,国产新军能否在质量、品牌、渠道方面突破外资品牌的封锁,决定了其在一、二线城市命运。
TCL通讯欲重振国内手机市场
――由于在海外成功获得国际电信运营商的订单,TCL去年海外销量上升到1000多万部,虽然国内手机销量仅100万部左右,但总体销量增加使得原材料等成本人人降低,并实现扭亏。恢复部分元气的TCL通讯将把2007年的重心放在国内市场,定下了400万部的国内销量目标。同时,TCL还重启了被冰封的阿尔卡特品牌,只是重点放在人卖场和运营商定制上。
夏新进军国内CDMA手机市场
――近日,夏新电了宣布放弃笔记本电脑的自主品牌路线,改走ODM代工模式。“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手机和液晶电视业务”。夏新已拥有CDMA EV-D03G技术,并拿到了国内CDMA手机牌照,之前一直开发境外市场。国内3G牌照发放后,将主力进军国内CDMA市场。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称,CDMA手机今年下半年将批量生产;另外,夏新还与微软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协力开发智能手机。
明基手机复出
――日前,明基召开“江南”系列手机会。这是自并购西门子手机失败后,该公司首度新品。明基将从4月底开始尝试电视购物,每月l~2款新品手机,从而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知名度,稳定渠道信心。目前,明基在中国大陆市场仍沿用BenQ-Siemens双品牌,在中国台湾和欧洲则直接用BenQ品牌。
传AMD渠道商神州数码欲反投英特尔
――3月28日,AMD举办的创新技术趋势大会上传出消息,神州数码将反水AMD投奔新东家英特尔,此举可能影响到其余七家AMD中国总代的去留。今年,英特尔除了要挖“回”传统IT渠道外,也加紧了进入家电渠道的步伐,目前已和国美、苏宁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英特尔在中国建厂是AMD逼得
――日前,英特尔宣布将投资25亿美元在中国大连建造新的芯片生产基地。IDC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同市场,AMD的台式机市场份额上升到30%,而英特尔下降到70%以下。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是第二大PC市场,英特尔不可能放弃,面对在中国市场逐渐强势的AMD,英特尔希望通过在中国建厂化解威胁。
杨元庆效法戴尔复出
――在戴尔创始人迈克・戴尔去年复出之后,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也重新披挂上阵,与老对手戴尔抢夺个人消费市场。联想为此成立了新的业务部门“消费单元”,主管全球消费类PC和其他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业务,由杨元庆“暂时”兼任该部门的直接负责人。
NEC笔记本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NEC笔记本已于日前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该说法也得到了原NEC笔记本商恒昌电子证实。虽然NEC笔记本在日本已连续12年销量第一,但进入中国后,其产品定位、市场策略水土不服,市场表现一直欠佳,加上去年年底其产品曝出“抗静电能力不足”问题后,销售更是雪上加霜。
终 端
国美要开100家手机专卖店
――日前,国美宣布今年将建立100家手机专营店,同时对400家门店进行专业化改造,并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合作,给予消费者与国美手机捆绑之后的话费、放号政策等优惠。国美总裁表示其销售目标是拿下整体手机市场10%的份额,并可能收购现有手机专卖店。据传,国美已与中复电讯等手机专卖店展开洽购。
苏宁接手大中部分店面
――近日,苏宁电器接手大中电器部分重庆门店。大中电器广告宣传总监表示,这与此前业内频传苏宁电器30亿整体并购大中电器无关,大中电器出于经营考虑,将重庆、陕西、南宁三地经营状况一般的9家店面转让,由于店面位置理想,才引来苏宁接手。但外界对大中电器说法依然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中转手,国美必然不会袖手旁观。
TCL“幸福树”收缩战线
――三年时间在全国开2000家加盟店,TCL“幸福树”豪言犹然在耳,实际上却已在去年年底开始悄悄收缩战线,精简拓展部门人员。 “幸福树”遭遇困局有两大原因:一、TCL控股“幸福树”99.9%的这个背景,让许多TCL的竞争对手尤其是知名品牌望而却步,不愿意将产品交给“幸福树”分销;二、海外亏损让TCL集团无力再拿出资金来投入“幸福树”连锁。
摩托罗拉携手苏宁,欲开100家店中店
――近日,摩托罗拉和苏宁电器联合宣布,苏宁将在其100家旗舰店中开设摩托罗拉店中店。双方将在中国首次实施两个项目――摩托罗拉库存管理(MMI)和直接店铺供货(DSD)计划。苏宁电器可根据
实际消费需求订购摩托罗拉手机。此外,摩托罗拉还将为苏宁电器的销售人员提供专门培训。
麦德龙今年推出送货服务
――与中国专业批发市场的不开发票、随时送货上门相比,麦德龙在中国市场坚持10年的现购自运的德国模式,显然无法迎合中国消费者习惯,这使得其在中国的扩张过于缓慢,甚至还没摆脱亏损。麦德龙总裁杜哲思表示,目前正和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谈判,今年将在中国推出送货服务,同时还强调送货成本另算,不会加入到货品价格中。
供货商追讨原家世界欠款
――家世界55家门店转手华润集团的收购案已落槌定音,但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供货商依旧在追讨家世界拖欠的货款。“下个月初我们就会与供货商接洽,陆续还款”,原家世界集团总裁于鲲首次对收购一事表态。他表示,对于债权债务问题,华润与家世界在谈判时已达成共识,将由华润偿还货款。
上海卖场存在五大问题
――在搜集2327个样本、书面意见659条之后,《2007年上海市大型综合超市服务质量市民调查报告》显示:场内服务人员态度差,商品“种类不多”、“缺货断档”,购物区域导购标志清晰程度不够等五个方面,是市民认为大卖场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结果还显示,物美、华联吉买盛、好又多、世纪联华被列为低满意度、低忠诚度的卖场。
“沃尔玛供应商”不见得是好名头
――“如果一家中国公司说自己是沃尔玛的供应商,并以此证明自己实力的话,那么我们不会和他合作。”近日,美国高端产品零售商Brookstone远东区总裁陈永Y在一次论坛上如是说。低成本制造只能带来短期繁荣,只要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足够好,价格贵10%20%都是可以接受的。Brookstone认为, “一个不敢追求利润的供应商肯定不能为我们带来利润。”
在线销售,内外资零售商冷热不
――日前,百联、国美等国内零售商纷纷高调展开在线销售业务,与此相反,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商却非常低调谨慎。其理由有二:一,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是在线销售的瓶颈,没有庞大而完善的物流中心支撑根本无法盈利;二,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还远未成熟,网站交易规模较小,网络交易仅为传统零售量的0.02%。
环 境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5月1日施行
――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特许体系数量超过2600个,加盟店近20万个,分别比去年增长13%和16%。针对目前特许企业中品牌恶意仿冒、系统被抄袭、利用特许经营骗取加盟费等现象,商务部出台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有望改变目前特许加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实现有法可依。
发改委药品第23次降价通知
――近日,国家发改委第23次药品降价通知,决定自4月16日起调整188种中成药价格,平均降价幅度16%。此后,石药、鲁抗等100多家药厂再次上书国务院,痛陈“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病和单纯降药价所带来的问题。今年3月,发改委医药行业数据时也坦承:“一些临床常用廉价药利润空间有限,因此企业不愿生产,经销商不愿经销,医院不愿使用,最后退出市场。”
SFDA:药品广告必须主打药名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了《关于贯彻实施(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药品广告中所使用的名称。从5月1日起,品牌名称将不能再成为药品广告的主体。也就是说,诸如“康泰克”、 “白加黑”等品牌名称,不能作为广告主体,广告中必须以突出“盐酸伪麻黄碱”的通用名为主,这极大影响了品牌药企的利益。
上海网络药店开始分级管理
――上海日前成立药品网络监督小组,对网上药品进行分级管理。管理规定,网上药品信息必须持有《互联网信息许可证》;网上售药必须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如果网站违法销售将接到《网络违法行为行政告诫书》,逾期不改予以行政处罚,甚至移交公安部门查处;同时公布违法网站名单,并建议通讯管理局关闭违法网站。
北京市政府公布《零售上促销管理细则》
――4月30口,北京市商务局颁布《零售商促销管理办法北京实施细则》。《细则》中规定:促销商品也可退换、限量促销品须表明数量、低于成本的和粮油促销被禁止,违反规定将处罚3万元。在随后的消费者调查中,70%的人表示最喜欢的促销方式为直接打折,喜欢返券的消费者只占5%。
奥运会将大幅提升中国媒体广告价值
――摩根士丹利预测,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效应下,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出现一个增长高峰,较2007年大幅增加25%,达到2450亿元。其中受益最明显的公司有,北京巴士、华闻传媒、歌华有线、中视传媒等。奥运会对传媒行业的推动表现为:一、除电视广告外,传统报媒、新兴媒体互联网以及北京户外广告运营商均能受益;二、有利于数字电视运营商推广付费增值业务和发展数字用户。
“子弹要向敌人买”导致平板电视亏损
――去年,康佳、创维、TCL、长虹彩电厂家增长幅度都不大,甚至负增长,而率先大规模介入平板电视市场的夏华则宣布大幅亏损。亏损根源在于,我国投巨资的彩电工业全产业链――整机、显像管、半导体等产业都是为显像管电视配备的,而平板电视所需的液晶面板我国却没有规模生产能力,国内各品牌面板来源不得不依赖进口,“子弹要向敌人买”,亏损是必然的。
奇瑞参与重组南京菲亚特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B
步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零售异军突起。网络零售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针对个人或者家庭的需求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属于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1]。美国著名的Amazon网上书店是网络零售成功的案例,国内的淘宝网也是网络零售运营的典范。网络零售改变了传统零售的交易渠道和交易模式,具有省时多效等优点,传统企业进行网络零售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线下零售市场比较,网络零售市场具有不同的特性。网络零售企业更深入地认识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是提高企业网络零售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是目前我国网络零售行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也是亟待理论解释的重大课题。本文选取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消费结构、消费金额和频次、行业集中度、区域表现等代表性指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一、文献回顾
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是抽象化的网络零售市场的实际状况和趋势,同时也是国家、政府、企业制定政策、制度的考虑因素之一。目前,“网络零售”这个新兴领域开始吸引学者们的注意力。尽管中外学者对零售市场特征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程华[2],刘戈[3],Guan and Zhang et al. [4],Hoe-Kyun Shin,王斯[5]),但针对网络零售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基本上处于空白。作为全新的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有其特殊性,用对传统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显然不能完全适用网络零售模式(李骏阳,赵晓北)[6]。因此,统一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是本文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网络零售市场特征主要包括定量特征(规模、效益、市场占有能力)和市场定性特征(网络零售并购、政府政策)等,归纳如表1。
二、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
市场包括有可能对一种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的全体公众(雅克・朗德维)[7],所以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包括网络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以及其他网络零售相关者。网络零售市场各部分行为及相互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特征,学者们从市场规模(仲文[8],栾慧[9])、集中程度(李卫兵[10] ,肖挺,邹晓琴[11]),考察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由于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法律法规以及基础设备、供应商关系的影响,地理结构不同和经济差异造成中国不同地域的网络零售市场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区域表现也是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本文根据已有文献,选取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消费结构、消费金额和频次、行业集中度、区域表现作为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指标,并建立网络零售市场特征的概念模型,如图1。
图1 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概念模型
(一)规模
1.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指当年互联网渠道交易商品的价值总额,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度扩张。从2008-2010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供求两旺,一方面网购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显示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商、渠道商进入网络购物市场,市场供给日渐丰富。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此市场潜力无穷。
虽然亚洲新兴市场的网络零售逐渐繁荣,但欧洲和北美依然是全球网购比例和网购频率最高的两个地区。美国网络零售综合在全球网络零售中居第一,英国是欧洲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尽管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速迅猛,但是其在社会零售总额中占的比例还远远低于网络零售市场发达国家(见表2)。201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5 131亿元人民币,超过社会零售总额的3%,而同期在韩国这个比例为6.3%,美国为7.8%,英国则高于10%。
2.网络购物市场用户规模。网络购物市场用户指每半年至少会在网上发生一次购物行为的用户,网民渗透率指网民数量占一国国民数量之比,网络购物渗透率指网购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比例。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网民的32.9%,较2009年增长 365.8%。但这样的比例并不算高,当网购渗透率达到70%才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结构。尽管中国网购网民随网民总体规模同步增长,但其增幅要小于后者。这是由于网络购物是较为成熟的应用类型,而大量新增网民网络使用是从娱乐类的应用开始的,商务类应用使用率较低。因此,网络购物网民的增幅相对较缓。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的增长,及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中国正在步入全民网购时代,表3计算了部分国家的网民渗透率和网购渗透率。
欧美国家凭借网络的高普及率和高度发达的工业背景,在网络零售业市场中称霸。网购渗透率和网民渗透率远远大于中国的数据。但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上网人口不断增加。由于这两个国家网民基数庞大,随着新增网民网络使用逐步成熟化,以及网络购物相关服务不断优化,可以预见这两个国家网络购物人数在未来会有较大规模的增长。
(二)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按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或消费的具体形式,可以形成吃、穿、住、行、用等形式,这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主要分类方法。网络零售中的产品结构和传统零售市场消费的产品结构有所差别,表4列出了中国、韩国、美国和法国的网络零售市场中排名三的商品结构。在2010 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最常购买的商品结构中,服装、饰品类商品排名第一,用户比例达 46.1%;其次是图书音像类、虚拟卡,用户比例分别为9.4%、8.6%;化妆及护理品类、IT产品类分列第四、第五位(艾瑞咨询集团)[12]。IT、图书、化妆品消费比重总体都有所增长,体现了我国零售消费结构由以货物消费为主转向货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衣着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达国家的电影、旅行等服务类消费支出明显比我国的支出多。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的商品以服务消费为主,而我国的商品仍以货物消费为主。结构数据一方面反应出了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网络零售厂商在商品结构分布方面的变化特征。
(三)网络购物消费金额和频次
网络零售市场日渐成熟,用户对网络购物接受程度正逐步加深,整体消费水平提升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购物消费金额逐步上升;二是用户网络购物频次增加。中国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日常购物份额不断走高,交易金额也滚雪球式地增长。2010年我国网购用户人均年消费3 259元,增速超过50%,其中B2C购物网站人均年消费金额为2 049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3]。网购金额超过2 000元的用户占网购消费者的43.9%,超过5 000元的占21.4%。网络购物的异军突起也成为其他国家零售业的一个亮点。2010年日本人均互联网购物花费折合人民币为8 352元(冯武勇)[14]。2010年英国每个网络购物者花费1 031英镑,折合人民币10 722元(Mintel)[15]。新加坡和韩国的网络购物平均消费额,分居亚洲地区最大和第二。新加坡网络购物者人均一年网络购物消费在2008年已达20 588元人民币,韩国则为18 900元人民币(efairshop)[16]。
在网络购物频次方面,我国网购用户购买频次提升显著。2010 年中国累计网购3-10次的用户比重最高,达到28.9%,低于2009年的37.6%;但累计网购11-20次、21-30次、31-40次、40次以上的用户占比均有所增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年累计网购40次以上。经过具体换算,2010年53.5%的网购消费者的网购次数在6次以上,即每2个月至少有一次网购。35.3%的消费者网购次数在12次以上,即每月至少有一次网购。每个网购消费者年均网购15.8次,平均22.8天进行一次网购(北京正望咨询)[17]。中国网络购物人均消费额虽然增速迅猛,但和发达网络零售市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加,会有更多的新网民进入网民群体,成为网购群体的新生力量。
(四)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 CRn(Concentration Ratio)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对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程度。作者通过搜集数据,计算了各国网络零售行业集中度(表5),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法,如果行业的集中度 CR4≤30%或者CR8≤40%, 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如果 CR4>30%或者CR8>40%, 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65%-75%为极高寡头垄断性行业。
在中国,网络零售商通过抢占先机、并购扩张等策略使网络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势力非常明显。与美国、韩国等全球网络零售发达国家比较,中国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处于相对集中水平,即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几家网络平台所占据。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CR4和CR8均在89%以上,该数字远远大于美国同期的CR100。目前,中国网络零售行业是一个高度寡头垄断性行业。美国网络零售业从2007-2009年的CR4和CR8均在40%以下,属于竞争性行业,网络零售前4强或前8强已经形成了行业领导地位,其中淘宝网占据市场份额最大,其次是拍拍网、易趣网。2010年淘宝网交易规模是拍拍网的8.5倍。这要是因为淘宝网这样的网络平台的产业链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在趋近饱和的市场下,创新商业模式,寻求差异化、垂直化发展是市场参与者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区域特征
研究区域特征指标是为了分析网络零售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合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比较在中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网络零售活动所表现的不同特征。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农村网络零售将迎来发展良机――一方面,农村网民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镇网民,如2007-2009年,农村网民年均增长71.6%,远高于城镇网民年均增长34.6%的速度;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增长空间巨大。
网购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均的表现,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网购渗透率分别达到 51.3%,52.6%和 35.2%,京广沪三地网民数量虽然只占到全国的8.4%,但网购用户规模却占到全国的15.6%。从全国来看,网络购物渗透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经济发达城市。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以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这一区域整体网络零售环境较好。环渤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网络购物渗透率以北京、天津为代表,这一区域网民网络使用正在深化,是未来可能的网购用户高增长区。西部地区是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另一潜在区域,其中陕西和四川的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相对较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较缓。2013年,中国网购市场容量预计将超过1万亿人民币,而单靠沿海省份的容量,无法满足这种发展的诉求。因此,二三线城市,甚至中西部区域和农村,是网络零售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三、研究结论
为系统直观地从规模、消费金额和频次、集中度水平等方面,比较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与国外网络零售市场,把握和总结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本文制作了其中三个指标的综合比较雷达图(图2)。
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远大于韩国、欧洲等一些国家的市场规模,中国的网民渗透率和网购渗透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零售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2.我国衣着类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的商品以服务消费为主,而我国的商品仍以货物消费为主。
3.我国网民的网购金额和网购频次增速迅猛,但和发达国家的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中国零售市场的行业集中度水平高,即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几家网络公司所占据,市场结构不利于新兴网络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中成长和壮大。
5.二三线城市,甚至中西部区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络零售市场增长速度较快,未来将成为网络零售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沈红兵.网络零售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程华.美国网上零售的成功.渐进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3(1).
[3] 刘戈.俄罗斯网上零售(电子零售)市场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1).
[4] Guan, H. and X. L. Zhang, et al, A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based E-tail Brand Equity and Web-market Outcom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2009.
[5] Hoe-Kyun Shin,王斯.韩国网络购物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8(20).
[6] 李骏阳,赵晓北.网络零售交易模式的比较分析[J].管理学报,2005(4).
[7] 雅克・朗德维,德尼・林顿.市场营销学[M].张欣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4-36.
[8] 仲文.二五年中国化妆洗涤用品市场规模1200亿[J].上海轻工业,2006 (1).
[9] 栾慧.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6.4亿[J].电子商务,2009 (6).
[10]李卫兵.从中国金融行业看产业集中度与绩效[J].当代经济,2006(1).
[11]肖挺,邹晓琴.产业集中度与绩效--对中国金融行业的一个考察[J].经济师,2004(12).
[12]艾瑞咨询集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EB/OL].[2011].艾瑞网.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
[14]冯武勇.季节和政策因素推日本零售额[EB/OL].[2011-01-06].新华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逃避。一线城市母体掏空,食有地沟油、住有高价房、行有堵车路、衣则如许巍所唱的那样:“我看到我的身边,他们都比我美。”住在一线城市的身体成本包括:忧郁症、亚健康、免疫力下降、失眠、焦虑、溃疡、单身以及不孕。
许多投奔大城市的年轻人蓦然回首时发现,所有的情绪早被作家丁天在小说《饲养在城市的我们》中给出了答案:“黑暗降临以后,我走到安定门立交桥上俯瞰河水,俯瞰从前,内心充满了伤感。”对一代人而言,“青春仅仅意味着是一段虚度的光阴,是一个在路边莫名等待的岁月,一个在夜晚幻想加冲动的年代。”
与其说成是众生逃离北上广,不如看作是在路上的再一次出发。
二线城市长大成人
当一线城市在讨论“溢出的都市”时,二线城市在讨论“捡漏的都市”、“体验之都”、“休闲之都”、“宜居之城”、“会展中心”、“外包中心”。像湖南长沙则不讳言自己是“洗脚之城”,你有首都,我有“脚都”。
一线城市以冷色调示人,二线城市用暖色调迎客:一线城市扮演着“物质的短暂情人”,二线城市则甘为“远方忠诚的儿子”;一线城市背井离乡,二线城市离父母最近。
二线城市的定义,早已从历史时期国防战略的“语境”中脱离出来了,而变成了“经济语境”和“全球化语境”。当一线城市又平又热又挤之时,二线城市宣告自己是“未来”的“湿地”。
围观二线城市可发现,人们既有一线城市情结,又对二线城市动心。一线城市是欲望都市,而二线城市是愿望都市。
中国已经有170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相比之下,美国有9座,英国有2座。对于中国而言,人口不过100万就不算城市。不过1000万就不算大城市。没有当代艺术、时尚杂志、奢侈品牌、美术馆、创意工、业’房价4万就不算大都会。当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在塌陷之时,中国的二线城市却在M型社会中成为新的动力引擎。
沃尔玛2009年开出超过40家门店,90%以上位于二三线城市。一份名为《2009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排行榜》的报告显示,分列前五位的城市分别为大连、徐州、高雄、福州和宁波,前十位并不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第一次把一线城市甩到身后。
二线城市开创“第二人生”
美国人在网络游戏上玩SECOND LIFE,中国人在二线城市玩“第二人生”。
《蜗居》热播10年前,台湾歌手郑智化就唱过大城市的居住之痛――《蜗牛的家》:“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当年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道尽城市发展不均衡的势态与心态。而如今,浦东浦西都令人望而生畏,主动撤离上海选择周边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等,是众多白领的选择。
有市场研究者发现,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人才,其共性是;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希望城市宜居且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一线城市混能力,二线城市混待遇,似乎成了开创“第二人生”的生存路径。
与此同时,“飘一代”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没有被一线城市固化的“职业候鸟”,开始了新的一轮迁徙。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在线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中的白领,最热衷的城市分别是杭州、青岛、厦门、桂林、成都、大连。如果有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他们考虑到上述城市工作。从2007-2009年近3年时间里,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和天津、郑州、杭州、昆明4个二线城市的薪酬对比发现,3年时间薪酬增长二线城市始终超过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后发优势表露无遗。
给二线城市画像
二线城市的眉眼越来越清晰:没有疲惫不堪,而是朝气蓬勃。它的软实力大过硬实力:要幸福指数,不要LY专卖店;要阳光空气水,不要星巴克;要30分钟人际交往圈,不要闷罐地铁:要月薪性价比,不要年薪制;要宜居小区,不要高塔楼王;要超市银行学校,不要世界500强:要每周都有时间看电影,不要IMAX影院;要亲情爱情友情,不要国际友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张颐武在一次影视研讨会上描述《三枪拍案惊奇》的成功:“这部电影的策略事实上是在攻占二线城市市场,当被一线城市观众唾弃时,却受到二线城市观众的热捧。”一线城市领跑地位不容撼动,但却够累;二线城市跟跑、发力、提速,不为天下先,甘当第二名。
二线城市不说普通话,以方言取胜,地域风情浓郁,历史积淀深厚。但也不尽然,大连人不说自己是东北人,青岛人不说自己是山东人,皆已国际化。苏州、杭州人的滋润是连上海人也要艳羡的,不在苏州买个院子,不是成功上海人。天津开通蓝印户口,在北京居住的外地人都动了心。厦门、福州早在民国,就是知识分子远离中心城市口角是非的后花园。
二线城市的CPI低而幸福指数高,心理期待值低而满意度高,城管少而街头发现多,竞争压力小而和气生财多,应酬时间少而回家吃饭多,交通成本低而办事效率高,人口少而资源多,生气少而气色好。
互联网使世界成为一体,住在二线城市,观一线城市闹腾,不亦乐乎?当二线城市人满为患时,退可到三线,进可到一线,二线城市简直成了人们向城市宣战的战略堡垒。故此有人说:“二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低人一等原是高人一筹
“二线”不是城市歧视词。许多二线城市都是一线城市的“超级替补”。
二线城市的市长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绽放期,一线饱和、过饱和、超饱和,二线自然水涨船高。机会、人才、资本、机制与一线城市咬合,高架桥、城铁、快速路、航班也与一线城市接驳。
麦肯锡在《2D09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已摒弃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划分方法,而代之以“城市群”来研究城市发展趋势:将中国内地划分为22个城市群,其中超大城市群7个,大型城市群10个,小型城市群5个,涵盖815个城市。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补互助。
在一线城市生活过的“白领”,也要忍受二线城市“白领文化”的缺失。只玩斗地主、不玩三国杀;不写PPT,只用WORD文档;上超市多,去商场少。
二线城市被人嘲笑的、丑陋的一面,原来正是它焕发光辉的品质所在:就像丑小鸭总有一天长大成白天鹅。当大城市“门户壁垒”趋向关闭,住房、教育、医疗、户籍使人焦头烂额,而二线城市则脚步放缓,不那么匆忙使人心悸。
“二线”也因此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它因为在城市赛跑中跑得慢一点而更受人青睐。
冯科:房价上涨的新通道在二线
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相对还比较理性。它层次比较分明,对于普通人来说,还能找到一些买得起的产品。一线城市几乎是普通市民都退出房地产市场了。
最近很多一线城市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都纷纷到二三线城市去发展,这也是比较好的一点,它们的到来,给二三线城市带来很多新的产品,是这些城市从来没见过的新产品,而且这些大型企业一般都会投资比较优质的高端产品,不大能影响到一般居民消费的住房,不见得就一定托高房价,反而有可能降低,因为供应的规模在放大,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二三线地方政府也都是欢迎一线地产商去,因为这些企业有实力,能拿下比较大的地块,对它们卖地有好处。
其实现在的二线城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了,发展机会也非常不错,只要适合自己,我觉得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到二线去发展。
我觉得未来一线城市处于滞涨状态,二线城市还有一轮补涨时期,年轻人只要理性面对,找好自己的定位,说不上还能在二线城市找到机会,毕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
(采访/潘 滨)
郗杰英:不需要教年轻人怎样选择
很多年轻人宁愿在一线城市蜗居,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工作,这是因为,如果在4年大学生活之后他们选择返回家乡工作,等于又回到了原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选择大城市就业有什么过错吗?这是太正常的现象。在中国,主要是大学生增长太快,量太大。现在的政策还不能够容纳太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西部计划”每年才1万个名额,在服务期满之后,当地有没有足够的岗位和收入吸引大学生留在当地?大学生村官计划更有吸引九几年之后有可能成为公务员,但容量太小,不能满足需要。我不认为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操作的空间。我觉得,地方容纳这些大学生的岗位是有的,关键看地方怎么做。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套。在过去大学生很少的年代,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工资要比在大城市高不少。
每一个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大城市机会多,能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现在需要全社会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这些或许再也不会回到农村的人们真正融入城市。
(采访/潘 滨)
张鸣:去二线解决不了问题
在两会上,许多政协委员呼吁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回到二线城市去。实际上,他们知不知道,这些大学生,他们也是在二线城市找过工作的。二线城市有这类大学生,二线城市也有蚁族,他们家里没什么根基,很多是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来的,回家乡创业基本上是不行的,他们只能去沿海的二线或者一线的大城市。他们跟农民工不一样,农民工不是刚性就业随时可以回去,而他们不行。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这是教育的失败。我没见过二线城市缺人才,连内蒙古、陕西的一个县都挤满满的。如果在二线城市能赚到与一线城市一样多的时候,他们才会考虑二线城市。回去创业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条件。现在创业的环境那么差,个体户每年在以几万户的速度增长,他们还要挤进去?
国家现在拼命地进行大学扩招,你知道这几年扩招了多少吗?我们是从不足400万的大学生,扩招到4000多万,每年有600多万的毕业生,这不是我们自己发疯吗?什么叫贪恋大城市?他们是贪恋大城市吗?每个月挣一两千块,他这不叫贪恋,这是在想办法活下去!仅仅活命而已!我们能说什么呢?指责也好,什么也好,言下之意是你们要赖在大城市,但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采访/汪 璐)
周孝正:“蚁族”不是坏事
人往高处走,他们觉得哪合适就可以往哪儿走,这叫人的自由流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别人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到二线去”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我们都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