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23:28: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选精英重培养,组建“给力”团队。我们优中选优,挑选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写作的人,组建段网络信息队伍。我们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根据信息员日常表现及时优化调整,使团队始终处于有活力、争上游的状态。我们定期组织信息员进行总结交流,提升写作质量,每月召开一次信息员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编写了《网络信息员工作手册》,并配以网评信息汇总表、标准截图样式,让手册成为老队员的工作帮手、新队员的入门教程。为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段每月补助网络信息员部分手机流量费用,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求新意展风采,打造“星级”官微。我们运用网络微博载体,坚持“低调、平和、据实、主动发声”的原则,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提前策划,挖掘身边亮点,确定活动主题,全面展示新时期铁路职工的精神风貌。如“劳动最光荣——‘五一’同车一线职工风采展”微博活动,展示了铁路一线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女客运值班员的七夕节”微博活动,讲述天镇站客运值班员魏文华与丈夫聚少离多,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服务旅客的故事。我们开设的政务微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除日常及时铁路最新资讯外,还开辟了《同车微百科》栏目,普及铁路知识、乘车注意事项,做到图文并茂、好看实用。我们注重网络互动,扩大影响范围,发挥微博新媒体平台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组织开展优秀微博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微博的影响力。如2014年4月份我们开展的“初春微出行”系列活动,受到网友一致好评,多个官方微博也进行了实时转播。搭平台建家园,用好“掌上”资源。我们构建全覆盖、专业化的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情况互通目标。
以网为桥,搭建沟通平台。我们在新浪网、腾讯网开通了大同车务段官方微博,建立了信息员QQ群。我们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和专业特点,分别成立了“和谐正能量”“客货运营销”等12个微信群,不仅拓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空间,也为干部职工搭建了双向交流的平台。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我们制定了《大同车务段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规定了微信群的管理职责、内容、程序、纪律要求,明确了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微信工作群健康、畅通、有序、高效地运行。互动交流,共享信息资源。我们利用微信群,及时业务知识、安全重要信息、工作提示等内容,并将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拍成照片上传,起到了交流鞭策、指导现场的作用。遇有突发事件,职工及时将现场情况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发送到微信群里,不仅方便段领导和管理干部准确了解情况,更为调度指挥中心决策提供最直观、最便捷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做法,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让网络微平台在确保安全生产、培育企业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贺欧滨单位:大同车务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科技大爆炸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式方法,使教育呈现出网络化、可视化、多样化的特点。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对学习的热情不够,原本养成的学习习惯是需要教师督促,这不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在未来社会中,人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弃,高职院校亦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将微课引入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1高职微课的设计重点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集体指导的做法,应做到既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也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对F小学语文教师L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L老师具有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的意识和行为,但仍可以看到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教师应该去指导学生?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应多久?第三,到底是集体指导还是个别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表达,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意识。然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忙”: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忙于做自己学习卡片上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三)个性与共性的把握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第一,教师放大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展。第二,教师忽视学生的共性学习,过于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却忽视了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重视学生的“各显其能”,以至于让学生走向“特长发展”,而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般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共性的东西却被教师给忽视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备受青睐”。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习小组人数的问题,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学生小组的分配,或者采取“自由组合式”,或者采取“分层自由组合式”。
二、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行为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固有的教学思维
1“.教师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不想放弃其权威和尊严的地位,不想放弃教师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不愿意真正去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此外,也出于关心学生,担心学生出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生的思想发展,形成“学生们常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我们做那些作业?为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为什么爸爸妈妈和老师总要求我们要考那么些分数?”
2.教师关注共性的思维方式
个性化教学则强调关注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选择性。由于教师在集体化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师更愿意关注共性的内容、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基础性学习,因此,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上,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方面,教师常常是疏于指导和引领。
3.集体化教学思维
由于集体化教学思维,教师关注固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学校的学生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的,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往往显得“手脚无措”“、无所适从”。
(二)文化习性使然
一方面,教师习性具有正向作用。习性是人们文化的“钥匙”,能打开文化这把锁。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性能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形成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习性也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F小学某教师由于教学习性使然,几次三番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接受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和行为,一直到最后自己明白和领悟才进行个性化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考试文化的强势存在
“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面对考试文化,需要对学生的考试负责,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正如在F小学一个从事27年的语文学科L老师访谈时被问到的:“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语文学科L老师说“:我认为中高考的指挥棒片面地追求高分对个性化教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个性化教学中,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尊重差异,重视能力。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往往会干扰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势存在的考试文化在不断地考验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以至于在这样的考试文化的背景下,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考试已经帮教师和学生选择好了。”
(四)大班化教学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调查发现“:从不互动”的比例为7.5%“,很少互动”的比例为22.6%“,有时互动”的比例为41.5%,“经常互动”的比例为28.4%。另一方面,大班化教学不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指导。这在F小学美术教师S老师的访谈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对于问题“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S老师说“:来自大班额化教学的限制。以F小学为例,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算分组讨论也人数太多,最少也有40多人,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和关照到学生的个别化。”
三、个性化教学教师行为文化重建策略
(一)推进小班化教学
在访谈中,参与访谈的教师都谈到了班额过大的问题,52.3%的教师认为大班额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较大”,46.7%的教师认为影响“非常大”,3%的教师认为“无影响”。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大班化教学普遍存在。实际上,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交流和共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还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人际交往的双向互动与多向交流。总之,通过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推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重构。
(二)校长的引领
1.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理念
在开展个性化教学中,校长作为首席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包括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为其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2.校长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领导
一方面,校长领导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并鼓励教师在学习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校长为学校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进行服务。
3.校长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与能力
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因为当前我国还没有个性化教学模式可以参照,所以校长需要不断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不断研究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校长还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4.校长需要将学校的个性化教学与家庭的个性化教学结合
社会、学校和家庭作为教学的三个不同的教学场所,是学生接受教学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因此,要求校长不仅能领导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家长在学校以外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推进社会教学、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三位一体,为学生的个性教学创造一个立体空间。
(三)考试文化的纠正
在F小学对于“您觉得考试对您的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大吗?”的教师调查中发现,考试文化与个性化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关系,90%的教师认为,考试文化对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既然考试文化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极力去纠正考试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去规避考试文化所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需要正视考试文化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并努力改变考试文化,去构建评价文化,重新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制度和评价行为,从而形成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评价文化。
(四)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力
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正如在F小学进行教师访谈时,教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进行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难度大。第一,学习任务的分层。教师要对每一堂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分为好的、差的、中间的,进行保底任务,进行基础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第二,学习时间上分为长的和短的课时,在阅读区域,更好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分更多的层次。对那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第三,开放空间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另一方面,还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力也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等不同的个性和差异进行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任务—完成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帮助和指引的作用。
(五)促成教师个性化教学品质
1.教师需要具有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第一,教师自身需要充分认识到形成个性化人格品质对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形成和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教学个性品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第二,加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权力,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权威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权力观。
2.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品质
在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当前比较受到重视和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才是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推进者。
1.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河北省的历史悠久,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河北省的阳原县生活,7000年前,河北省磁山就有人类生活,充分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繁荣,5000年前,河北省的涿鹿演绎了黄帝、炎帝、蚩尤三位华夏始祖的争战。河北省是中原定居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带,演绎了两大文化系列的冲突与融合,三国文化、古燕赵文化丰富而多彩多姿。这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是河北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这种资源禀赋是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
2.地缘优势明显河北省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缘优势。河北处于环渤海地区,围绕京津两大都市具有山口兼临的地缘优势;同时又处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交通发达;河北还是人口大省,拥有1亿多人口的直接消费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行政区划上,京津冀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彼此难分,河北是“胸膛”,北京和天津是“心脏”和“肺叶”。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是唯一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河北成为华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条件比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比较低的地区。
3.具有政策扶持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和大力繁荣的产业之一,从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提起了重视。就河北省而言,河北省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河北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要求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尽快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
1.特色缺失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文化脉系也相近。明、清以前,三地文化不分你我,明清以来,三地文化才出现了差异,但差别也不大。由于京津冀在文化上拥有共同的母体,文化资源类型相近,决定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这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与京津在历史文化产业开发上存在着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
2.品牌缺乏河北省的文化品牌知名度较低,文化品牌的营销和开发水平较低,几乎没有知名品牌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河北省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品牌少,举办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清河羊绒服装文化节等也普遍缺少高起点的品牌运作,在经营、营销、开发、整合上缺少力度,文化品牌的运作力差,造声势的能力较弱。河北省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精品数不胜数。但从品牌角度出发,真正形成强大品牌的文化精品很少,这对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同时也凸显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弱点。
3.人才稀缺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造都将通过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运作和打造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具有开创精神和管理能力,既了解文化又了解营销的人才。河北省处于京畿之地,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都选择这样的高平台进行自身发展,使得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也很难招揽人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4.结构失衡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整个产业中,河北的文化产业以传统和大众文化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以上。而体现科技的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河北省发展滞后。
5.需求较弱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程度,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河北省人口基数较大,但众多的人口中,消费支出在文化娱乐上的水平较低。201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支出为1203.8元,这远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33.5远,与天津市2254.39元和北京的3695.98元更是无法相比,而农村居民在文化娱乐上的支出更是微乎其微。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又相对偏低,这表明河北省文化产业市场基础相对较弱。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河北文化消费需求偏弱,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不高,文化产业发展的依附基础非常薄弱,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来临我国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国家将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国家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将大幅增加,准入门槛将降低,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政策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2.河北省政府确立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2010-2015年《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将成为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在政策方面将获得大力支持。这样的决策将给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动力,加速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3.发展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将带动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文化产业的崛起,并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经济在快速发展,GDP排位居全国第六。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升级已是一种趋势,文化消费将增大,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威胁(Threat)
1.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激烈河北省毗邻京津两大都市,也是文化产业极度发达的地区。从区域上看,京津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占据文化高端市场,这给河北文化产业地位提升带来极大挑战。
2.省内各市文化产业过度竞争省内各市由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各地都争相上项目,要资金。这种情况之下,导致河北省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处于低端水平,阻碍河北文化产业体系高级化过程。
3.外来文化产业涌入带来冲击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企业进入河北,争夺市场。嘉年华,迪斯尼等企业开始涌入河北市场,给河北本土文化产业带来无限冲击。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选择分析
(一)战略定位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区域大范围内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区域内与周围区域形成共赢,协调发展。基于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背景,河北省的在地域上具有包容特点,并且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定位于华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重要的革命文化基地,发展历史文化产业,同时由于河北与京津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文化新兴产业发展上,应定位于发展服务京津,支撑京津的文化产业后台发展基地,吸纳京津的资源,开拓京津的消费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上与京津合作。
(二)结构定位
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是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产业结构定位,才能依据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文化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应该继续发扬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开拓具有潜能的新兴文化产业。历史悠久是河北的特点,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城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对接京津,发展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出版、印刷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品牌定位
市场经济中,品牌效应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元素,文化产业中的品牌效更加举足轻重。文化产业品牌定位,就是要从文化内涵中打造出精品,塑造独特形象,使其在消费群体心目中经产生一定的地位,从而吸引更大的客源市场。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河北文化产品特色不突出、传播影响力小、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较少等等,品牌意识淡薄,具有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个性化的东西极少,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河北省的品牌定位应该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创立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几项有传播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生产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把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赢得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实现品牌价值。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京津两地文化产业高地的存在,不能自成体系,在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文化产品的研发、营销上要充分与京津两地对接,加强与京津的合作。同时学习京津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发挥河北省区位、资源、低成本等优势,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与京津形成梯度差,吸引生产要素向河北流动,使更多的生产主体到河北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兴业,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二)抓准定位特色发展
河北省由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京津具有同根同源等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很容易趋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以及产品销售中的竞争。因此,河北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注意抓准自身的特色,打造独特的产品以及个性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既要有别于京津,又要依托京津的庞大市场,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
(三)依托项目带动发展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应依托项目带动,通过多渠道,多方向,多形式的宣传河北文化,针对特有文化打造品牌项目,如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通过实体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各种文化博览会,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的宣传,培育壮大一些文化产业实体,
(四)提升实力创新发展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对京津还很滞后,应该尽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加强自身的开发,生产,营销能力,鼓励创造新产品,研发新方法,打造新品牌,实现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的跨越性发展。
(五)塑造品牌高端发展
河北省由于受京津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挤压,高端文化产业相对不足。发展文化产业应以文化为核心,立足于特有的燕赵文化,不断创新艺术题材、样式和表现手法,塑造自己的品牌,打造符合时代潮流、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
(六)省内区域联合共同发展
省内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联合,发挥“航母”优势。以石家庄等具有较强文化产业基础的城市为核心,率先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航母”,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构建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作用
建立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体系对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立这个完善体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看待或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相应的结果也是异常繁琐的,所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1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向心力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中可知,其组成因素并不只是一个,包括了卫生监督的道德文化、价值文化和执法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监督系统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这些文化在卫生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关系到所有的卫生监督工作者,使得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一种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卫生监督安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将会在工作者中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该向心力将驱使着人们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系统。
2.2有效制约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卫生监督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其执法文化,可见每一个公共单位都是需要一个科学又严谨的执法条例,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产生危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卫生监督系统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样才会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发展。而精神文化在此的主要职能就是约束卫生体系内部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效阻止各项权利的滥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精神文化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部的条列约束以及内心的自我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内部的精神文化系统。所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制约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也能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严谨的约束氛围,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人们自觉遵守和履行职责。
3卫生监督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可知,卫生监督系统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比如说,在新时期构建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不能简简单单就停留在其灌输模式上,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其运作形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非常注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得工作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建立完善的精神文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精神文化的构建是要强调出对精神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不能如同一般散沙任其发展,要做到内外兼顾,层层面面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和检查,这样才是立足长远的最好办法。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这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不缺位、不越位。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该体现在定政策、建平台,引导公众充分表达并满足其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这既完全区别于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间主导”模式。具体来说,政府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确定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是要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激发文化活力,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首先就应确定文化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理念,提出文化发展的宗旨、原则和目标等,并以此为指导制订公共文化政策。”[3]20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主流健康文化,打造公平的文化发展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第二,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核心。政策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体现着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必须根据当前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宏观文化政策,制定相应公共文化发展规划。第三,保障文化经费投入。这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现阶段,经费投入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都要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是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需求多样性等方面的限制,仅仅依靠公共财政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资金渠道。第四,搭建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具体来说,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决策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评价制度平台,公共文化项目招投标、投融资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流平台,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搭建这类平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政府职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简言之,政府要搭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平台,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第五,鼓励、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公民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出资直接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即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出台财政税收、准入登记等扶持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力量发展,引导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第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对评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进行绩效评估,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加强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方面。“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指标,广泛吸收社会人士组成相关委员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决策、行动、项目进行评议、决策、跟进、追踪及考评,保证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及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更好地加以改进。”[3]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主体作用,无法回避文化事业单位。如前所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宏观方面,而直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从事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改变事业单位单纯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分别建成不同的市场主体,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单位”“确定为企业的单位”三种类型。在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探讨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目标是让公众享有平等的、开放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经过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在我国现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下,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兴办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部门。在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中,这些单位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干力量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既是现实的考虑,也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从现实角度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在传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之上,这也使得当前公共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仍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文化发展要求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文化保障,提供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的特殊文化需求,如农民工和残疾人的文化需求。这些作用在强调文化发展公平性和普惠性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供给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功能,其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以传播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体现着国家对文化的引导,这是其他社会组织生产的文化产品难以替代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内容上有鲜明的特色,不同于市场生产的文化产品。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承担着生产和提供基础性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责,其生产的文化产品要体现公平性、广泛性和易获得性,在满足社会群体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都归口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和设备,另一方面还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任务。第三,公民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平台,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使社会文化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实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供给蕴含主流文化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引导大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pplicationofScanningProbeMicroscopeinMachineryTeaching//YueRui,ZhuWengsheng
AbstractThissoftwarecombinesCAItechnologywithSPMtechnologyandmainlusesmethodsoftextexplanation,three-dimensionanimationaswellasmathematicalsimulationtotrainthebeginnersofSPM.Afterusingthesoftware,thebeginnerscanquicklygetdeepandwholeknowledgeofSPM.
KeywordsscanningtunnellingmicroscopeofNANOVISUAtape(STM);Pictureprocessing:ScanningProbeMicroscope(SPM);AtomicForceMicroscope;teachingeffictiveness
Author’saddress
1.GraduateSchool,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210095,Nanjing,China
2.LianshuiVocationEducationCentre,223400,Lianshui,Jiangsu,China
1引言
1982年,IBM瑞士苏黎士实验室的葛·宾尼(G.Binning)和海·罗雷尔(H.Rohrer)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lingMicroscope,简称STM).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1]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为表彰STM的发明者们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6年宾尼和罗雷尔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NanoVisual,教学型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机械教学中发挥良好作用。
2教学型NANOVISUAL扫描隧道显微镜
NanoVisual是针对高等院校实验课程和中学素质教育而设计的教学型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了适应教学要求,NanoVisual去繁就简,扫描部件高度集成,操作流程简练便捷,具备工作原理清晰、稳定性优越等特点。在线控制软件和后处理软件用户界面友好,辅以生动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轻松掌握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2]NanoVisual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一定的可扩充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某些功能部件,从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
3主要性能
扫描图像BMP/TIFF全兼容文件格式,当前全部工作环境参数同步保存。基于WindowsXP/2000/9X的在线控制软件和后处理分析软件,简约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探头,初学者只需经简单的培训即可掌握操作方法,具有I-V曲线等测量分析功能,具有图形刻蚀模式和矢量扫描模式的纳米加工技术,样品尺寸直径30mm、厚度10mm。主控制系统采用德州仪器(TI)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每秒可实现高达10亿次32位运算。主控制系统采用10M/100M快速以太网(FastEthernet10/100)与计算机连接。[3]全数字控制,系统状态、仪器类型、扫描器和探针架参数智能识别和控制。具针尖表征及图像重建功能(针尖形貌估计/图像重建/用已知针尖重建图像)。按功能模块划分的纵向插卡式结构,便于日后系统维护和升级。
3.1.技术指标
1)软件系统:基于WindowsXP/2000/9X的在线控制软件和后处理软件。
2)系统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纳米加工和操纵,包括图形刻蚀模式和矢量扫描模式。
3)参数性能:电流检测灵敏度:≤10pA。图像分辨率:128X128,256X256,512X512,1024X1024。扫描角度:0~360°。扫描频率:0.1~100Hz。预置隧道电流:0.1~10nA。偏置电压:-2~+2V。
4)电子控制系统:8通道16-bitDAC,建立时间1.5微秒。通信接口:10M/100M快速以太网(FastEthernet10/100)接口。
5)机械性能:样品尺寸:最大可达直径30mm,厚度10mm。全自动步进电机控制进样系统。
4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2]原理分析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即是隧道效应。隧道电流I是电子波函数重叠的量度,与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S和平均功函数Φ有关.[4]。
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距非常敏感,如果距离S减小0.1nm,隧道电流I将增加一个数量级,因此,利用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流的恒定,并用压电陶瓷材料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的扫描,则探针在垂直于样品方向上高低的变化就反映出了样品表面的起伏。
将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就得到了样品表面态密度的分布或原子排列的图象[5]。这种扫描方式可用于观察表面形貌起伏较大的样品,且可通过加在z向驱动器上的电压值推算表面起伏高度的数值,这是一种常用的扫描模式。对于起伏不大的样品表面,可以控制针尖高度守恒扫描,通过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亦可得到表面态度的分布。这种扫描方式的特点是扫描速度快,能够减少噪音和热漂移对信号的影响,但一般不能用于观察表面起伏大于1nm的样品[6]。
是利用SPM进行纳米加工的客观依据。同时也说明,SPM不是简单用来成像的显微镜,而是可以用于在原子、分子尺度进行加工和操作的工具。
5教学课程安排
1)第一周:原理简介与上机模拟。课后着手资料定向查询并准备实验报告。
2)第二周:演示与学生实验。先用铁丝作探针练习,熟练后再用铂铱合金丝制作针。指定样品(光栅)的测量。
3)第三周:改变电压及扫描角度重新扫描,进行图像处理。课后资料定向查询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心得、体会及建议,STM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或STM仪器的某部件的原理。
4)第四周:宣讲实验报告,每人15分钟(包括5分钟提问)。
6图像处理
1)平滑处理:将像素与周边像素做加权平均。
2)斜面校正:选择斜面的一个顶点,以该顶点为基点,现行增加该图像的所有像数值,可多次操作。
3)中值滤波:傅立叶变换。对图像的周期性很敏感,在做原子图像扫描时很有用.
7结束语
在线控制软件和后处理软件用户界面友好,辅以生动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轻松掌握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作为一种CAI软件,本软件界面好,操作简便。采用文字、图形、三维动画等方式将SPM这一尖端复杂仪器的原理和使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形式结合起来,经部分人员试用后,效果明显,反应良好。可大大增加操作者学习SPM的兴趣,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足的是AFM和SNOM的数学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春礼.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84—86.
[2]MicrosoftPress,MicrosoftWindows:GuidetoProgramming,1990.
[3]HeinzelmannH.Instrumentaldevelopmentsandrecentexperimentsinnear-fieldopticalmicroscopy.ThinSolidFilms,1996,273∶149—153.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二)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的认识由于会计相关人员没有接触过会计电算化这样的新鲜事物,没有操作经验,导致不能适应。而会计人员这一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影响十分严重。许多会计人员认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以后会导致自己失去工作,触及自身的根本经济利益,却不清楚会计软件也是需要专门会计人员进行操作的。这样的负面情绪导致会计人员从心理上对会计电算化有所抵触,不愿意接触电算化,更加不要说进行深入学习。反而增加了会计相关工作原有的难度。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本身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发展日新月异会计相关知识也层出不穷,在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认识的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
(三)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新时代产生新事物,会计人员不能完全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意义,导致会计人员整体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偏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一些年长的会计工作人员还停留在手工记账、做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的熟练中,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十分薄弱,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只懂得如何简单使用计算机,不能熟练操作并且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对于电算化操作软件更是知之甚少。更不可能掌握软件维护及管理方面知识。会计人员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低,应用达不到灵活的要求,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也会有所影响。在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方面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不能时时进行知识更新。致使会计电算化方面专业人才短缺,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一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的重要问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会计软件是基于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和手工会计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本质来说,计算机只是是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应该从会计软件创新入手,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化财务软件变得刻不容缓。如何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应做到以下几点:各大会计软件开发商统一意见协调开发研制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标准化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系统应有统一的对外连接口径。
(二)建立健全职责分工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制定职责分工制度是最重要的,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管理方式与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传统会计手工做账,多人完成一笔会计业务,而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一位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全套信息数据的帐套。所以为了防止作假舞弊的行为出现,建立健全的职责分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如何做到职责分工的明确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系统部门只负责数据处理,不经管系统部门以外的财产物资;除非差错产生于系统内部,否则系统内部不得擅自更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