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17:0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教学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课文的选编意图,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起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在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腾起熊熊大火。然后出示圆明园毁灭后的残垣断壁。教师导入:“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皇家园林,叫圆明园,而现在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巧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为以下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针对课题,主动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把问题归纳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是谁毁灭的?怎么毁灭的?圆明园被毁灭前是什么样的?”等。以此作为理清作者思路,顺应学生学路,彰显教者教路的联结点。
(通过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自主释疑
1.教师将梳理归纳后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边读文,边圈画,边写批注。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可以朗读原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侧重引导以下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圆明园的景点。第四自然段描写圆明园收藏的珍贵,这三个自然段点明了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第五自然段回答了什么时间,谁,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如果有新的疑问,还可随时提出来。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交流研讨,多方感受
布置一次课外作业:和家长一起阅读这篇课文,记录下各自的感受。(这项作业很重要,家长的感受可能和学生的感受不同,这也许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更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五)团结合作,深入探究
课文的重点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这些内容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洁有序,用词准确朴实,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昔日圆明园的欣赏、赞美和对毁灭后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重点学习2~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研读,然后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有这样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还有无数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其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啊!加上园中珍贵的收藏,圆明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啊!
2.抒感,朗读练习。看到这昔日的圆明园,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出珍贵,赞美之情。
3.反思对比,激感。就是这样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毁于英法联军强盗的手中。学习第五段,看看英法联军是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的,边读边在书上批注。
(小组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拓展思维,加强体验
1.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你想说些什么?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
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师: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同学们,圆明园在法国著名大作家雨果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生:(齐读)
师:这人类奇迹的圆明园,这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就在1860年的10月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彻底毁灭了。(相机板书“毁灭”,并交流“毁”字的写法)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圆明园毁灭后的残垣断壁图
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圆明园昔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圆明园的毁灭,毁灭了什么?毁不灭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
以上导课寓解词、写字指导于整个导课教学活动中,融直观导入、联系背景导入、名言导入和语言渲染于一体,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既合理利用了课本的插图资源,给学生视觉上产生认知冲突,又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要关注语言实践。阅读教学整体感知靠读,理解感悟靠读,培养语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在扎实推进初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聚焦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有……有……有……还有……有……不仅有……还有……”7个“有”,采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激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感悟、启发想象以及回环复沓的引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唤起学生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主体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然后设计以下语言训练题:①根据自己的游览经历,运用句式“漫步园内,我仿佛来到了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把最感兴趣的景观说具体。这样安排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和说,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要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帮助学生建立课文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丰富表象。让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几个来回以后,再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通过同伴互助、学科整合等方式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同时,又能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四、要合理取舍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主攻目标是: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因此,教学重点内容就可确定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要留下结课悬念。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让学生能满怀希望,企盼第二课时的到来,才是成功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后我通过设计以下总结语来引起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兴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浩劫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这样结课会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注,结课终点又是下节课的起点。
六、达标检测切中要害:
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巩固性、延伸性的作业,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后我们设计以下作业:
①填空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的肆意践踏把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_________建筑艺术的_________,化为_______。从此,圆明园内再也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
生:金碧辉煌、风景如画、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独一无二、奇珍异宝、举世闻名……
【点评】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师:可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辉煌。如今,圆明园里只有丛生的野草、埋没的残垣、的石柱……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师边说边板书,生跟着书空)齐读“圆明园”。(生齐读)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点评】叶老师用心引导学生书写课题,貌淡实浓,可谓用心良苦,使课一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毁灭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能读准字音了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咱们就跟着他读一遍。(课件出示词语,请生领读正音)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山村乡野 武陵春色 亭台楼阁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艺术瑰宝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销毁罪证 化为灰烬
师:这些词语都是四字词语,把它积累下来,牢牢记在心里。(生再读词语)
师:读了课文,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师:(板书:不可估量)什么叫“不可估量”?
生: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师: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读着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生: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
师: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师:是谁烧毁了圆明园?
生: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这两个强盗烧毁了圆明园。
师:这一把大火,让什么东西化为灰烬?
生:化为灰烬的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化为灰烬)
生:园林艺术的瑰宝也化为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生: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和文物都化为了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师:是啊!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圆明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
师:还有什么?
生:青铜礼器,名人书画。
师:说得完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齐读)
【点评】入课之后,教师首尾对照,直指“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出乎意料的重复板书,看似随意,实则充满匠心。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更是一段历史。
三、 细读课文,感受辉煌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用心感受它的辉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圆明园辉煌的?(板书: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圆明园那宏伟的建筑。谁来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
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你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
生: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生:圆明园凭各种风景名胜举世闻名。
【点评】好一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叶老师紧扣“举世闻名”进行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令人回味无穷。
生:圆明园凭它宏伟的建筑,它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主要部分;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板书:众星拱月)什么是“众星拱月”?
生: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
师:你们看,这就是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出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示意图)
师:这里的“月”指什么?这里的“星”又指什么?
生:“月”指圆明三园,“星”指环绕在它们周围的小园。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布局,这样宏伟的建筑,你想说什么呢?
生:惊叹、匠心独运、震撼、自豪……
师:圆明园历经清朝5代皇帝的精心修建,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皇家园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让我们带着自豪与敬佩再来读读这一段。(生齐读)
【点评】在释疑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的指
课堂
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精妙的布局令我们震憾,圆明园的建筑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找到一个圈一个,漏掉一个就是漏掉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建筑景观?
生: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是的,作者在写这些景观时,有大气的,也有――
生:小巧的。
师:有表现热闹的,也有――
生:象征宁静的。
师:(课件出示:有……也有……;有……也有……)作者就是用上这样一个特别的排比句,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如果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同样会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排比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从自由的品味探究里感受着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细细浏览一番。漫步园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出示圆明园建筑景观的图片)看着这样精美的建筑景观,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仿佛来到了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生:圆明园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进风景如画的圆明园,我陶醉了。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读着这些句子,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也是采用排比的手法。
师:既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也有――
生:根据诗人的想象建造而成。
师: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
生:西洋景观。
师:当我们走进这样精美的圆明园,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生齐读)
师:读了第2~3自然段,圆明园的美景浮现于眼前了吧?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用先总述后分述的的方法来写,条理清楚。
生:作者用了几个“有……还有……”描写了圆明园里的著名的民族建筑,给人印象深刻。
生:作者详写了园里的民族建筑,略写西洋景观,主次分明。
师:你们看,这就是“西洋景观”。(课件出示西洋景观的图片)但作者详写了民族建筑,而略写西洋景观。现在,让我们也用“有……还有……;有……还有……”的句式,写一写西洋景观。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生: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小楼,还有勒诺特尔式的庭园;有富丽堂皇的欧式宫殿,还有宏伟壮观的池塘喷泉。
生:有金碧辉煌的西洋楼,也有如诗如画的小亭台;有婀娜多姿的音乐喷泉,也有气魄雄伟的欧式宫殿。
【点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做到言意结合,读写结合。教者巧妙抓住文本中的西洋景观这一留白点,引导学生说写,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四、 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多媒体则通过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描述未知事物的种种联系,充分表达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和事物,使学生从多方位感知并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为整体把握课文奠定了基础。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的讲述和学生的需求,制作圆明园呈“品”字形的简单示意图,同时展示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许多景点图,再配上课文录音。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游览于圆明园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出示奇珍异宝、名人书画、青铜礼器的图片资料,更使学生叹为观止。自然感受到圆明园的确能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后出示《》的录像,从影片中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也很自然地激起了对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们初步了解了侵略者之所以胆敢这样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激起了他们一恨一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目标。
由于多媒体课件从整体到局部,从瞬间到反复,很好地呈现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感知,化解了学生的疑难,使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有个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情趣。
二、巧用课件,指导观察理解
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发掘”文章的蕴含,还能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学会实际运用。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使学生亲眼目睹,有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台湾蝴蝶谷那壮观的景象。学生不仅从电视画面上直观地理解“金光灿灿”“五彩缤纷”“上下飞舞”这些词语的意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热情。
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把远的物体拉近,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而形象的画面,不但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内涵,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精用课件,诱导观察体验
品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这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辅以配乐朗读,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景,诱导学生体验课文思想感隋,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语言的目的。如在教学《大海》中,让学生一边自读课文,一边根据文中语言文字的描绘,在瞄海中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一望无垠的蓝色大海,多姿多彩的海上风景。这时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一边听老师配乐范读,感受那如诗的美景。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验,融入美的境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配乐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传诵、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见,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赏读内化,可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四、活用课件,训练观察表达
2. 在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文章情感,产生对祖国文化瑰宝的赞叹之情和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等感受,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运用给句子排序的方法,读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思路,品析语言特点,帮助积累语言,顺利记诵,并能尝试运用在其他语境中,提高句子编排和合理构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多种阅读实践中,读懂课文,感受文章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内容,感受作者写作思路,运用恰当方法尝试背诵。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设计学习活动卡。
第一板块:课文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师: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被称为人类的一大奇迹,把一个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汇集一身,它就是我们中国的圆明园。“圆”是“圆满”之意,“明”有“光明普照”的意思,合起来讲这是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是完美至善的宫殿。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却是――圆明园的毁灭。(和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吧,提醒“毁”字的笔顺。)
师:请你读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课题。)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你期待从课文中读到些什么内容?
生1:谁毁灭了圆明园?
生2: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
生3:我想知道圆明园里有什么东西被拿走了。
生4:我想知道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师:这么多想法,好,带着你们的期待来读读课文。特别有感受的地方要做记号,读书要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提示:先读完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师:读过一遍后,一定想说点什么吧?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那么多奇珍异宝都被毁了。
生2:我感到很愤怒。
生3:我非常感叹,因为圆明园原来是那么漂亮。
师:你的感受和大家有点不一样。刚才两位同学说的惋惜和愤怒都特别真实,我看到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有的甚至把小拳头都握起来了。可是这个同学说的是――你刚才说的那个词再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3:感叹,圆明园很漂亮。
师:你们在读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师:有的。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深化阅读感受。
师:好,让我们沉下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读读,有什么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交流一下,又读了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读了第三自然段,我虽然没去过圆明园,但我觉得圆明园特别漂亮,好像就在我眼前出现。
生2:我看到这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宏伟。
生4: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漂亮。
师:好,漂亮、宏伟,让我们见识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辉煌。)
师:这里都有什么?
生1: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2: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生3:圆明园中还有热闹的街市,还有田园风光。
师:同学们都读到了,有这么多风格的建筑。我们把这些句子的顺序打乱,按着你自己的思路重新排序。(学生填写学习活动卡。)
(学生汇报自己填写的情况。)
生1:汇报的和书上的顺序不一致。
生2:汇报的和文中的排序一致。
师:填的不一样,谁的对呢?老师不作评价。咱们一起再来细细地读文,我们合作着读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老师读每句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后面的部分。)
(师生读文。)
师:又读一遍,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金碧辉煌,有玲珑剔透,这两个词是相反的。
师:还可以说是对应的。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他读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对比的图片。)见过吗?能读出感觉吗?
(生再读句。)
师:有点味道了。
(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读得真好。
师:刚才那个男孩说这里是对应着写的。你们发现了吗?举个例子验证验证。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一动一静,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句。)
师:后面读得真宁静。还有吗?
生:读句子“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我找到的是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和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这是怎么对应的呢?没有前面的那么明显了。
生:各地名胜是有实物的,而诗情画意是想象的。
师:太了不起了。这个园子也太了不起了,这里既有各地名胜,还有古人诗情画意里的景观,这里都有……
生: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就这些吗?课前我听到你们背古诗了,你们想还有哪些根据古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说不出来。)
师:我就想如果有个桃花潭该多美啊,要是有个杏花村居多好啊。你想想,你希望有什么?
生:我希望有平凡的山和水,那里有植物来衬托这个山,周围还有白雾。
师:他是个诗人。他更喜欢山乡村野。有没有你想到的古人的诗情画意?
生:比如有一个人家有一条小河,有人在洗衣服。
师:这是什么诗里的意境呢?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棒,太厉害了。不白积累。
生:我想到的是《采莲曲》。
师:那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大片绿绿的荷叶,采莲的姑娘唱着歌采着莲。
师:真有品位。
师:现在想不出来不要紧,课下你再想想,你也设计设计。还有没有对应的?
生:我找到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国的建筑对应国外的建筑。
师:真好,那我把这句放到前面去,行吗?我做到对应了。
生:不行。因为民族建筑包括前面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各地名胜什么的。
师:前面都说的是民族建筑,所以句子间谁前谁后都是有关系的。
(出示课件:这就是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师:这回你知道了吧,这些句子可不是乱写的。
师:读到这,好像有句话给丢掉了,不是写景观的。而是写?
生:写想象的。
(指名读句子。)
师:和前面的句子不一样,它可以换个位置吗?
生:不行。因为它概括地写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对啊,我们看着看着,读着读着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感受。如果你身在这样的园子里,你会怎么想?
生:感觉太美了,都不想走了。
师:不想走了,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生:有。
生:我想再游一遍。
师:游不够啊,这就是哪个词?
生:流连其间。
生:这些景物都在我眼前。
师: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这里的风景真美。
师:着急了,作者帮你们表达了这种感受。谁来读读?
(生读感受句。)
师: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生再读句。)
师:我听出了她的激动。漫步、漫游多么悠闲啊!
(生再读句,读得更轻柔陶醉了。)
师:谁还想读?(课件出示背诵内容。)
(指名背诵。)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都没给你们练习时间,怎么都背下来了?有窍门吗?
生1:我们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所以我们背得快。
师:好,动情了,就记住了。
生2:因为这篇课文太美了,所以我们记住了。
生3:因为我们看到画面了,融入了。
生4:因为老师让我们填的那些词句都是对应的。
师:因为我们读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了,遵循作者思路,我们背起来太轻松了。谁敢背诵整段呢?
(生背诵全段,课件配乐。)
师:这种方法真的学会了吗?
第四板块:尝试运用,再次体会写法。
师: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法,把这些句子按着内在的联系排列好。
(生尝试完成。)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34-02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众星拱月。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虽然,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要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做到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本次链接由三部分组成。“昔日的辉煌”、“空前浩劫” 、“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三个板块。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尽劫难如今已成断壁残垣,成为见证中国近代历史和承载国人名族情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由课内引向课外.收集资料,在品读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触摸历史的脉搏,认识战争的罪恶,将和平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快速搜集剪辑信息的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分析整理资料。
2.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认识战争的罪恶。
教学准备:
1. 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2. 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共同走进了“和平与发展”这单元,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几篇课文,其中哪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谈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
师:战争与和平是本单元的主题。古老的中国曾遭受过许多外侵者的欺凌和掠夺,这次阅读链接再次带我们走进曾经的屈辱和苦难,回顾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师:下面请大家自读链接内容,从每个板块中你了解到什么?在书中批注出来。
二、第一板块——昔日辉煌
师:读完了吗?好!下面我们先走进第一板块——昔日辉煌 (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说,你在这一板块中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从位置、组成、建筑规模宏大等方面介绍)
师:从收集的哪些资料中了解到它的建筑规模宏大?
(圆明园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总面积达350公顷。)
师:350公顷有多大啊?能用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 是啊,350公顷相当于64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近似于一座城市的占地面积。(放图片)又因它的周围有很多小园,所以形成众星拱月般的布局。
师:接着说。从这一板块的第二部分里你又知道什么?
(学生谈园内不同风格的建筑 )
师:读着这样美的文字,在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许多优美的画面,现在大家一定很憧憬,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PPT课件,教师一一解说)
师:通过所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圆明园还有什么?
(学生从艺术手法、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西式园林景区、异木奇花等方面谈园内数不胜数的景观和艺术风格各异的建筑)
师:是啊,园内的建筑与景观数不胜数,单名族建筑就达几十余出,而且每处景观意蕴深远(PPT课件)(配乐解说)它既包揽了整个烟雨江南,诗情画意,还有和任何一座欧洲皇家园林相媲美的西洋建筑,所以(投影)——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生齐读)
师:难怪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这样说—(课件出示雨过说的话)
(生齐读)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它的辉煌还体现在哪里?
生:文物——
师:上至先秦,下至唐宋,明清,历经200多年。那该有多少件奇珍异宝呢?能数的清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不计其数……
生:数不胜数 , 价值连城…….
师:是啊,难怪雨果曾这样说:“这是一座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杰作,即使把我国巴黎圣母院即所有的博物馆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师:从查阅的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奇珍异宝:
(从里面藏有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谈。)
师:大家看大屏幕(出示PPT课件,教师解说)
师:这数不胜数的青铜礼器,不计其数的名人字画,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曾都收藏在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内,所以它被称为(投影)——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
师:圆明园内有一组珍贵的工笔画《四十景图咏》,是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历经十一年绘制而成,他向我们很完整介绍了圆明园的全貌,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看了,感受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建筑而骄傲。
生:这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皇家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师:就是这样一座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繁花似锦的皇家园林,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变为一片灰烬,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然而更可悲的是这套珍贵的工笔画珍藏与法国图书馆内,以致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圆明园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竟然是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走进第二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