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科法学论文

专科法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2 11:45: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科法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科法学论文

篇1

四年的学习即将结束,说时间转瞬而逝亦不为过,每一次的相聚都是那么短暂却值得珍惜。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不辞辛苦赶赴杭州为我们授课,毫不吝啬地与我们分享自己在学术上的本科成果,给我们打开一道道门,带我们进入新的领域。感谢每一位同学,课堂上的观点分享以及课后的欢聚时光让我们结下深厚的情谊,而班长和学习委员更是无私地奉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使得我们的班集体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一名非法本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痛苦却又极具挑战的任务。由衷地感谢张心泉导师对我的帮助,在学术上指点迷津,让人豁然开朗,生活上关怀备至,让人如沐春风。从开题、列提纲,到写作、定稿,张老师都十分尽心。特别在论文修改阶段,张老师对论文逐字逐句的检查,从内容、结构、格式、错别字等各方面提出了修改的建议。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论文写作才得以顺利完成。很庆幸自己能遇到张老师这样的导师。在此向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另外,感谢同事和家人在我就读期间所给予的支持和理解,帮我分担了很多事情,让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

论文致谢二: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的本科生历程也将结束。通过这次写毕业论文,深刻感觉到自己学术的浅薄和钻研的艰辛。能够完成这篇论文,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首先,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月明教授。从论文选题、提纲拟定、调研问卷起草、论文修改完善等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他悉心的指导。特别要感谢的是,导师在百忙之中,却总是第一时间回复我的种种疑问,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建议,给予及时的指导,让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

其次,要感谢本科生学习阶段授课的每一位老师,真心感谢他们的传授,让我又一次体会到读书的美好和学问的学无止境。还要感谢两位班主任老师和研教院的各位老师为我们的本科生历程所提供的方方面面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同学,陪伴我度过了难忘的本科生历程,共同分享着探讨的快乐。感谢帮助我发放调研问卷的各位亲朋和热心参与调研的各位人士,没有你们,我的论文将无法完成。

论文致谢三:

在论文完成之际,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易典益教授。从本科方向的确定,到具体的论文写作,导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这四年里导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至今铭记在心,而他在科学本科方面孜孜不倦的为学精神,都将会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再次感谢导师!

同时感谢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老师们,感谢我们班所有可亲的同学们,正是因为大家的团结和努力,才使得我们这个本科生团队生机盎然,感谢你们的陪伴!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是我一路向前的动力源泉!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专家、教授抽出宝贵时间,付出辛勤劳动评阅本论文。

谢谢老师们的宝贵意见!

论文致谢四:

经过近半年的写作,论文终于成稿,心里充满着对论文尚不完善不细致的担忧,边工作边写作,的确让我感到较大的压力。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才有一颗善良的心,四年的大学生学习生涯,工作、生活上的努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一定有莫大的帮助。

我首先特别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何敏教授,他是博士生导师,却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多次致电和请教,都得到了导师耐心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框架的搭建,文章思路以及资料的筛选,何敏教授都是严格要求,认真严谨的提出修改意见,多次帮助我进行修改,使得论文质量得以弥补提高,占用了导师大量的休息时间与精力,同时对于许多像我这样由于家庭条件,未能考全日制大学生的学生,何敏教授也表示理解和师长般的关心,为我以后考母校全日制博士提供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和鼓励。

篇2

(二)宪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来看,宪法学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宪法学教学体系受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性,学生的学生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获取。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法学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要求较高。同时,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通常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从高中状态向大学状态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学习法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身就不太容易,因此,如果课堂的教学再偏重理论性的话,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该门学科的兴趣。第二,有关宪法教材也偏重理论知识,缺少专门针对应用型法学人才编撰的宪法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对老师来讲,它是教学依据,对学生来讲它是学习对象,但目前的宪法学教材既不能满足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应用性知识的获取,更不用说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了。第三,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往往按照教材的理论体系安排,导致教学的整体应用性不高。受宪法学学科特点的影响,教师对宪法学实践教学关注较少,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当前的法学倡导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格格不入。而其他法学基础理论课程如法理学、法制史、立法学等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思考改进这些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对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结合以上对宪法学教学问题可知,当下急需对包括宪法学在内的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宪法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对学生开展了专业基础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调查主要设置了以下问题:学生所知道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哪些?觉得开展实践性教学必要性有多大?所在学院有哪些实践性教学?学院哪种实践性方法占得比重最大?你实际参加过哪些实践性教学?参加这些实践性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参加哪种实践性教学收获最大?认为自己从实践性教学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能力?所在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实践性教学有多大帮助?认为当前法学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学习还是司法实践?觉得中国的法学院教学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比较合适?从实践性教学中得到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以及你认为实践性教学有什么弊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对于实践性教学的相应需求。比如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性太强,学习困难较大,学习兴趣不高。就实践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实践性环节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于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学生的意见是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宪法课程为实验对象,设计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操作方案。即通过课内教学实践环节与课外集中实践环节的衔接,综合采用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法庭旁听、法理辨析等综合实验教学方式构建基础理论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以宪法课程为例:我们将课堂教学外的所有由教师指引、学生参与,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宪法学思维、增强其宪法学价值观的教学方式都纳入到宪法实践教学的范畴,并认为宪法学实践教学应该具备专门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形式上应包括法律诊所、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模拟法庭等几种主要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宪法学法律诊所教学法诊所教育与宪法学教学的契合点在于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环境诊所环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宪法权利与现实权利”、“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人权保障与社会正义”等宪法范畴的基本含义。并明确宪法学法律诊所的教学步骤:一是对个案做出分析、寻求法律依据时增加寻找宪法依据,二是案件办理结束后,引入原理分析步骤。

2、宪法学社会实践教学法宪法学实践教学法主要是社会调查。从步骤上看,是先确定调查目标,再涉及具体方案,其出发点在于解决或者明晰某种宪法规范和宪法原理的社会表现。基本调查方法可以体现为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同时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来看可以从宪法制度、宪法权力、公民权利和宪法实施等诸方面进行开展。

篇3

从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师范专业的教育重点在实践内容,今天的师范高专学生,就是明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应用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显然,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尚未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才能在有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无法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吸引,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以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上都有待提高,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入动力与活力

基于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致使中国式教学课堂的弊端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实施了教育改革,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自身实施环节的设置,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弊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推进教材的更新,落实课改的全面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这就促使当前教材编写工作者认识到形势的变化,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求。

(三)丰富学习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遗忘,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被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方法,学生能在以自身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在互助学习的方式下有效掌握知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社会实践内容

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将社会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项目的目标,选取贴合生活实际的、具有真实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具备语文教学的能力,这种职业素养的具备是重点教学目标,也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以对联鉴赏为教学项目,布置任务,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使其在课余时间搜集能够突出家乡特色的对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鉴赏。

(二)创设情境,实现项目任务的有效设置

教师在明确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的基础上,需要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创设情境,进而将知识还原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项目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以求职应聘信函书写与面试为教学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应聘书书写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相面试,不仅使学生适应了应聘的流程与环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实现项目资源的丰富性,确保项目资源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首先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搜集整合项目资料,使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在搜集与项目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从信息中整合出有效的部分,以支撑项目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随时充电”,以提升能力。同时,项目资源的选取需要考虑是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通过师生以及师生的良好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选取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持互动性、实践性。

篇4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效性低是长期困扰德育的问题,也一直为多方所诟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1.1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随着教师的产生而同时进行的,而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教师专业化应该如何界定,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当然,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强调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基本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效果的基础。

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自然是应有之义。

1.2德育课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教师所谓的德育课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的。德育课与其他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的引领和转变,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课堂上。德育课的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样,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满完成教学目标。

1.3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现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各门德育课教师多由专业对口的师范生组成,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多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1.3.1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品德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专职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较少。2006年,江西省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德育课程班全体学员、九江市市直小学及十三个县(市)区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11%为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除个别是因为年龄大受学校照顾只带德育课程外,其他多为学校领导或德育处主任;89%为兼职教师,兼职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这些兼职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课教师,而且常常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接受调整。他们当中接受职前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上岗。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上德育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德育课程的教学。

1.3.2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但是不少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虽然大多数教师明了德育课的性质,但缺乏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在内容处理、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多沿袭以往的其他课程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

1.3.3教师的专业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沿袭纸笔测验,或是评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规范的方式。

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德育课教师是否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在理论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德育课教师无需特殊的素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部分。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情意则主要关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在构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时,除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尤其强调德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利于其开展教学,并以其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以来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学习。

三、德育课教师德育素质的获得与提升德育课教师的德育素养的获得与提升是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和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

现实的教育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3.1教师教育

3.1.1职前教育阶段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德育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才多流向中学。建议增强专门针对新课改以来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对于这些对口的德育课师资,同样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使他们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应有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注重各领域学习的针对性,各不偏废。在课程设置上,建议丰富有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师德底线,使未来的教师队对教育专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3.1.2职后继续教育入职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训时应紧扣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针对道德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应更具针对性。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保障教育经费,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线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

3.2教师自修除了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和进修,德育课教师提升德育素质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自我修养。这里提出教师提升德育素养的三个策略:

3.2.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要圆满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对于实施德育有一种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德育主体内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其践履师德和进行德育的巨大动力。

3.2.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德育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学地开展德育活动,一线教师除了理解和运用已有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德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带有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不断地探求适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2.3注重实践与反思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道德的体认和反思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德育实践也是检视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径。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惟此才能实现“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也才能收获学生进步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篇5

本校自实施“项目教学法”来,共逐步实施了无需编程的数字钟、手机万能充电器、电话机、调光台灯、数字万用表。这五个项目无一不体现学生的需要。较以前以课本单无电路为题材所设计的实训项目既能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2)周密计划按步实施。要求老师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分组(当然也可以自由组合),笔者在实施项目法教学过程中,从任务前分组,到任务的确定,再到资料收集,然后到项目实施,到问题总结,到最后的产品展示与销售各环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3)突出进步激发能量。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项目教学”更需要积极的学生去发挥。以弥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通过进步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纵向深化,将知识向全面结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在专业英语,产品销售,环保重视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4)后续延伸培养能力。

学生在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生产设计,培养学生从市场调查、元件采购、周边企业、性价比、产品销售都各环节尽量多的去考虑。当然,做为中职学生有别于大学生,不要求学生面面具到,只是要求学生去完善项目产品的性能,有利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5)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差距。

每一个集体都不乏优秀的代表,那么项目法教学中虽然能发现更多,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实施会发现,会有一批开始有着强烈渴望的学生开始失落,这需要导师去引导,不要求本项目达到好效果(并不是学生达不到),此时应该着手于安排新的任务,而不是对学生有放弃的思想或行动,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接受任务,学生的动力会更大,只要老师相信他,关注他,一样会取得成果。通过一个项目,发现一批进步的存在,而不是去利用这进步去减化教学过程。

二、不足与对策

(1)教学组织不易。

学生只对装配感兴趣,归根结蒂学生只对产品感兴趣。而老师要借助这一主线,将职业能力更好的完成,对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将认识、知识、实践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学、乐思,促使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关注学生困难。

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最明显的是成功的激发,那么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其实是动力的源泉,而目前职教师生比例低,专业教师尤显不足,这一矛盾有碍于学生成绩的取得。分组教学有利于老师去发现学生的差距产生,但重视差距与解决这一问题则显得苍白无力。分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部分学生的放弃,这是后续教研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篇6

实训课堂参加学生共计30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和要求查阅课本和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操作计划和流程。操作计划和流程制定如下:①检查焊条的质量和受潮情况,把E4303型焊条放置到焊条烘干箱中,温度调至75℃~150℃烘干1~2h。②用角向打磨机清除钢板坡口两侧20mm以内的油污和铁锈,直至露出金属光泽。③用角磨机或扁锉打磨出坡口钝边。④按照技术要求,做定位焊与反变形。⑤按照焊接位置装夹钢板。⑥查阅资料总结本课题操作要领。打底焊:短弧短路过渡熔滴;电弧1/3吹向背面,2/3贴覆在正面熔池上,熔池前沿形成熔孔;控制熔孔形状和大小,上下应一致;保证接头质量,可以采用热接和冷接。充焊:采用锯齿形运条法;焊条摆动中间快,两侧停顿时间足够,避免形成凸形焊缝。填充层焊完后焊缝比坡口边缘低1~1.5mm。焊接时注意不能破坏坡口两侧棱边。盖面焊:运条方法同填充焊;熔掉棱边,防止咬边。⑦查阅课本列出焊接工艺参数,并在实践中确认和检验。

2.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由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操作时间,轮流焊接。焊件完成后由施焊者本人写上编号,放在指定地方,并清理施焊现场。

3.成果展示

当每组所有成员都焊完后,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对焊件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焊接中出现的缺陷和难点,并对老师提出的有关工艺问题给予解答,最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老师。

4.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检查、评价、示范和总结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焊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焊接中出现的缺陷,并用相关工艺知识解释产生缺陷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最后可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身体力行选重难点部分进行示范操作,做出样品,便于学生在以后操作练习中有所参照。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焊接专业课堂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体会如下:

1.确立的项目要恰当、实用。项目课题的确立要综合考量

首先,项目确立的目的性和实用性要强,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课题重难点。其次,项目的确立要基于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最后,项目的确立能够凝聚所有学生的智慧,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喜好,能让学生练习掌握后有一种成就感。当然,每个项目不一定都要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教师可给予适当引导

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项目涉及知识的重难点、操作要领和步骤的解释。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困难,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并且要把握指导的尺度,做到恰到好处。教师启发性的或提纲挈领式的引导不但会疏通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有效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衍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3.对学生项目作品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为了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在每个课题测试中都制定了评分标准。学生先依据评分标准自测自评,自我定性;然后互评,让学生对焊接作品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对焊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评价学生的作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以评促学。

4.教师要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更适合于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专业课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要具备理实一体化的焊接专业知识,还要有规划、管控、评价及拓展项目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在不同项目课题实施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能操作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照顾多数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让项目组长去统筹安排。

5.人人参与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一定要明确,要让每一个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事可做,把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教师也要适应角色转变,重视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要完成简单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起到培养和促进作用。

篇7

消费源于需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恩格斯曾经把人们的消费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它是有限度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可见,消费需要及其选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

消费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检视

生存消费方式与传统农业经济社会

生存消费方式的诠释。生存消费方式是指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满足家庭成员生理需要的基本消费方式。满足生存需要的家庭消费过程包括满足生命的生产和生命的再生产需要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的生理需要。生存消费可分为简单的生存消费和扩大的生存消费。前者是指家庭已有人口生命再生产的消费(补偿),后者则是指满足家庭新增人口生命的需要和生命生产与再生产质量提升的需要,其消费对象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传统农业经济作为一种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特殊类型的经济,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静态的经济,它的经济结构则由特定传统要素(土地、劳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组合成的一个有机结构体系,它包括土地所有制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贸易结构等。它具有技术状况长期大致保持不变和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来源的特点。但是,传统农业的农民是理性的,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舒尔茨)。因此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吃、穿、住等,是一种较低层次的需求。

现代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社会,现代的消费方式是主要指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它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人的需要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到享受型需要。市场经济不仅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使人的个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要扩大现有消费量,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另一方面,要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这样,就必然大规模地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的新属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方式,以不断开发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

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凯恩斯消费主义理论的主导下,“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不断循环。这样,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步入了新的持续增长时期,物质消费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另一方面,生活中巨大的浪费和高度的物质消费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例如,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商品和过分包装的商品,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据统计,在美国,仅用于食品的包装就达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5,人均达130千克。同时,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方式,使得过度消费方式向全球扩展。

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刺激消费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即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使它最终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之一。可见,现有的消费方式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产生过度的消费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余额不断增长,个人消费支出稳定增加,社会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供给制、半供给制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改变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对居民消费采取“包”和“统”的办法,城乡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生存需要为主向享受、发展需要转变。从90年代开始,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实物性消费比值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精神文化的消费比值不断上升。据统计,在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时的58.8%下降到2003年的45.6%。在城镇,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3年的37.1%。

由传统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变化。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对财富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一个优越、富裕有足够消费能力的社会新富群体正在形成,他们的超前消费与世界消费潮流相一致。这些新富们享受到了更高的生活水准,成了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引导者。

由国内消费向国际消费迸发的趋势。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消费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在对国内名牌商品消费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开始热衷和追求世界各地的时尚和流行。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乐于接受国际流行的时尚、款式和消费方式。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的是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还有的是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报告: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的数量粗放经营型低层次方式。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能源、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没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表明:以2001年为例,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比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美国高出2.3倍,比单位产出能耗较低的日本高出5.1倍,比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没有科学消费观的支持,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彻底和牢固树立起来。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消费方式变革。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适度消费是指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不过度地欲求。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一切社会共同具有的,而满足欲求的消费则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欲求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它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满足,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对于普通人来说,适度消费由支付能力决定,超过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积累的滞后消费都不可取。

培养“文化人”,用先进文化引导消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要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和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而文化是发展的摇篮,用先进文化来引导消费活动,丰富消费生活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和提升,使人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

实行循环消费。这就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这种消费理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意旨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收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品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努力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满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节约型消费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保证全社会有较高的福利水平的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首先,这里的“节约”与其传统意义有根本的区别:节约并不是吝啬,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花尽可能少的钱获取更大的效益。节约不是过苦日子,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要科学、适度地消费。消费既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又要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消费不是浪费,节约型消费要避免浪费。消费是必需的,但要绿色消费、环保消费。其次,这里的“节约”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节约。它是按科学发展观反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科学、合理、有效地消费后,应当而且必定将目光和富余的资源投向许多新的、陌生的消费领域,不断延伸出新型的消费种类,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节约有三个层面:决策政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和资源使用层面。不同的层面,内容各不相同,又互相联系,甚至相互制约。三者协调,节约的内涵才能完整,节约的效用才能更大。因此,推行节约型消费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政府消费、政府购买等方式,优先选用绿色产品、再生产品,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作示范和引导;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大力加强消费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类的需求由物质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务,由有形到无形的不断提升,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语文是关于汉语和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等专业院校执教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以下是本人关于中等专业院校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点浅见:

1 整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现行的教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全部讲完。因此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将类似的部分放在一起串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一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则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习完成,教师只需要进行略讲,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即可。

笔者对教学中等专业院校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初读。这是让学们对全本书进行阅读,从整体上对教材结构进行整理,教师可以从教材当中着手,把教材的内容还有结构详细整理出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目录不明白,那就没办法继续做学问了。目录和提纲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候,应该从目录开始。②细读。这可以理解为,读每一个题目,还有每节课的前言,这样也会了解课程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思考列表,把一些内容盘螺在一起,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在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 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中等专业院校的课程较多,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却很少,因此要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加快课堂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上一节课的末尾就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正式上课时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疑点难点进行解答,课后要布置课后练习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同时,多做课前预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从教后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自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大课前的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样独立的思考方式会让学生能力慢慢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当中,慢慢地将知识融入在内容中,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准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预习、阅读;学会了动脑;最后把学的内容理解透彻。这便会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让学生懂得一些预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3 精心设计开场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场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序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开场导入方式的方法有故事导入、多媒体教学、模拟课程内容情景等。开场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要点;要有直观性、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开场方式还要兼顾趣味性、艺术性,发挥教师的教学魅力;当然,导入方式也要简洁,不能喧宾夺主,占用了主要内容的授课时间。

对于开场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方式:1. 抓住领题,明确重点;2. 直截了当,省时提效;3. 以旧带新,自然过渡;4. 设疑导入,提高学习兴趣;5. 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6. 谜语导入,开拓思维 。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除了上面叙述的以外,还有一些音乐、游戏、听故事、表演、画画等导入方法,但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求变,有灵活性;2. 求精,有概括性;3. 求巧,有趣味性。

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课程资料;上课伊始,用精彩的开场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交流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和学生共同学习书本内容,探讨如何实施课本所传授的教学知识;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讨论的心得,进行模拟教学,检验所学的知识,强化学习效果;课末,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学生掌握为目的,不可呆板地按部就班。

总之,教师应牢牢把握中等专业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1工程概况

大明湖是诸泉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水面面积4.6×105m2,湖水深2m~3m,雨季和枯水季水位差约15cm。百米旋转喷泉就建在这样的天然湖泊内,控制室建在岸边,湖底埋设电缆线。整个工程于1998年10月投入运行。

中心主喷泉喷嘴直径50mm,总高度2380mm,稳流箱直径1000mm。喷嘴用铸钢制作,其余结构的材料均为A3钢。喷头内设一级整流器。潜水泵流出的水首先进入稳流箱,以改善水流条件。潜水泵采用卧式放置在水泵箱内,水泵箱上部设不锈钢网罩,以过滤水中杂质。用2台SP-215-6潜水泵供水。经实测,喷泉最大喷水高度达108m。

旋转喷泉有2个直流喷嘴,用铸铜制造,喷嘴直径30mm,旋转臂长度4m,旋转喷头与SP潜水泵之间采用双支头整流器连接。旋转喷泉由电机驱动,电机功率5kW,采用变频技术对电机进行调速,以获得满意造型效果。用2台SP-160-3-1潜水泵向旋转喷泉供水,潜水泵放置在水泵箱内。经实测旋喷高度达25m,造型呈螺旋形状。

喷泉的基础全部采用钢管桩。中心主喷泉设备下打入6根300无缝钢管桩,两水泵箱下打入6根200无缝钢管桩。通过法兰,喷泉设备基座和水泵箱支撑在钢管桩基上。

潜水泵容量较大,采用的启动方式是自耦减压启动,降低了电机的启动电压和启动电流。

百米旋转喷泉自投入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工作3h~4h,最长曾达到7h,运行状况良好。

2技术问题探讨

2.1泵型选择

水泵是喷泉的主要设备,合理地选择泵型是喷泉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喷泉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都有重要意义。在建造该百米旋转喷泉之前,大明湖公园曾建过一大型喷泉,喷水高度未能达到100m的设计高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泵选用不当。吸取以往喷泉失败的教训,实际采用丹麦格兰富公司的潜水泵。格兰富潜水泵全部采用不锈钢制造,有良好的耐磨性。不锈钢意味着轻的重量,便于对泵处置,形成低的设备费用,缩短安装及维修的时间。此外,由于采用卧式安装潜水泵,不需要修建泵坑,安装拆卸简单,使用管理方便。

2.2喷头结构设计

一个典型的喷头常由喷嘴、喷管、整流器等组成。在设计百米旋转喷泉时,重点解决了喷嘴的收缩角度大小等问题,以实现用最小的压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射程,以最小的流量达到尽量大的观瞻。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当喷嘴为圆锥形收缩管嘴时,流体由管嘴出流后流股逐渐地收缩,因而流股的流速和动能都增加。这种管嘴的主要用途为增加出口流速以构成动能较大的射流。喷嘴的出流与收缩角度有关,当圆锥角为13°24′时,流量系数达到最大值。在设计喷头时,依据上述原理并借鉴消防喷头的形式,把喷头的收缩角度定为13°。对百米旋转喷泉来讲,喷头射出的水流速度很高,水流发生紊动现象,促使射出的水桩发生散裂。为降低水流的的紊动性,在百米喷泉内装设了一级整流器,在旋转喷泉内装设二级整流器。实际运行表明,经过这样的整流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水流向上喷射过程中的散裂问题。

2.3旋转喷泉的动力

根据设计要求,旋转喷泉围绕中心主喷泉转动,两个直流喷头射出的水流旋转向上,呈螺旋形状。喷泉的旋转臂长度是4m,喷高25m,国内外尚未有类似的大型旋喷的报道。对于小型旋转喷泉,常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带动旋转臂转动,但其受水流影响较大,转动速度不稳定。对这样的大型旋转喷泉,利用水流的动能显然很难满足设计要求。实际采用一台电动机作动力,功率5kW。电动机和旋转臂之间的传动方式是齿轮传动,这种传动结构紧凑,可靠耐久,传递的功率大。同时,采用了变频调速技术对电动机进行调速,以获得满意的水流造型效果。:

2.4旋转喷泉的密封问题

篇10

中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中专语文课程观念,这是中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的评价方式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和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基本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教学工具书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还有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媒体条件等。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利用资源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语文的各种场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将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中专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

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是对教师自身修养及语文素养方面给予的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巧用多媒体、网络、图书等设施,挖掘与语文教材中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研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及教学风格,灵活利用与教学相关联的教学资源。

要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设计课后探究性习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等,开发学习资源。

2.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中专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相对一部分来自家庭,家庭对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家庭课程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家居环境、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各类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感受了亲情,理解了亲情,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付出,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家庭课程资源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得到爱的熏陶,精神得到升华。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要想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绝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主体研讨会、辩论会、报告会、朗诵会等,办校报班报、自编习作集锦等,

篇11

地方综合性大学动画设计专业教育在教学管理、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虽然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与专业院校动画教育的模式相差很多,动画专业不能按照传统的地方综合大学的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综合性大学的教学主管部门在制订一系列教学规划时要进行充分调研,考虑到动画专业的实践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就要求各综合性大学发挥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打造适应动画教学规律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大多包括了文、理、哲、经、教育、管理等学科,学校的综合优势强,其动画专业的教育应该利用不同学科的资源优势,充分汲取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特色,为综合性大学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的比例,培养学生自由发展

地方综合性大学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独立学院,其在人才培养上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可以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如,以动画专业、文学本科专业为蓝本,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是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必须增加影视文学基础课;应确保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核心课程在原则上应被控制在10~12门;总学分应控制在60分左右;应增加课程的深度,切不可“蜻蜓点水”。毕竟动画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类型,综合性大学教学主管部门在设置课程结构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动画这一门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可将原有的综合类优秀课程放置在选修课中供动画专业学生选择,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

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