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生心理活动

小学生心理活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4 03:55: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生心理活动

篇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及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重任,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下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尊重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垒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了解学生,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阶段,对外界充满探求欲,虽然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时常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当遇到学生冲动、烦躁不安的情绪时,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情感更为稳定,但他们对外界的情感需求也越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及老师的尊重,也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习惯渐渐开始稳定,也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垒实基础。

二、创设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理素质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在这里学会人际交往,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改建,美化了校园,并在校园的走廊、楼道口、教室内贴上名人、名言、名画;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奇花异草样样俱全,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我们的校园,花草树木的旁边还写了形式各样的标语,提醒学生保护花草树木;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除了建立专门的书法展览室外,校园的每一面墙上都有我校师生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中自觉唤起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养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还在橱窗开辟了“心理B超”、“学子心声”、“心理辅导”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知识,沟通家长一起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群中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病态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引起的,这样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严重摧毁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以改善心理环境、训练心理品质为目的,注意渐进性、序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亲师友,习礼仪”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父母、老师一天工作,好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讲述古人、名人尊师爱友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要敬老幼、尊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通过春游、夏令营、智力游戏等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总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2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成分有机融合的复杂整体。根据本小学英语课题研究的任务、内容,先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几方面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状况。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篇3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负数的引入有新鲜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具体表现为: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联系实际举出一些有理数的应用。有经验的教师会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心理动机是学习数学的动力,主动心理行为在学习中起着积极作用。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

2.培养注意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注意力有偶发性与自发性之分。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不能长时间保持。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认为与小学里学习的运算法则有类似之处,产生松懈情绪,结果“会得快,做得快,错得多”,甚至会得出“负数+负数=正数”的结论。

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法有: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组织好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难易适当。

③讲解深入浅出,有重点、有条理。

④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⑤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⑥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⑦注意学生的错列分析,等等。

3.及时排除疑难,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新方法时常遇到困难,如不及时排除,往往给后继学习带来困难,甚至会丧失信心,这是学习中逆转心理产生的消极作用。

例如,绝大多数学生对代数的学习感到简单易学。但转入平面几何学习后,学生感到难以入门,不会思考,不会书写论证,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便会出现严重分化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扭转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这门学科教学的失败。这时,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逐一通过概念关、语言关、图形关、论证关,树立学习信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随时调整、改组学生的认识结构

认知学习的原理告诉我们: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当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时,教师就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并且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例如,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感到困难,这是因为他们过去学习代数式的恒等变换、解方程、解不等式时,都是通过运算求得结果,其着眼点是“运算”。现在以变化的观点来考察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的着眼点是“关系”,表达的手段是引出解析式、表格、描绘图像。这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加之教材的弊端,教师如果不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

例如,“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汽车,试分析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是急于要求学生引出函数关系式,而是放手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变量,这些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再从许多类似实例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由泛化到分化再到综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就会便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

5.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克服负迁移的干扰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先行学习对今后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积极作用的叫做正迁移,数学中大量应用的联想、类比、转化等都是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叫做负迁移。例如,学生开始学习代数,极易将正数与整数相混淆,把正数、整数都片面地当作正整数,这就是数概念引起的负迁移。在学生中常发生如下的错误:(a+b)■=a■+b■,■=a+b,|a+b|=|a|+|b|等,这是乘法分配律引起的负迁移;解分式方程时忘记验根,这是解整式方程引起的负迁移;在学习几何时,对平面图形的论证很不适应;对空间图形的性质与论证易与平面图形相混淆;从常量转入变量、从有限转入无限的研究都不习惯,等等。这些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和想象不强等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负迁移的影响,而且这种负迁移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说明,数学学习上的负迁移,能导致概念混淆、运算错误,影响智力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消极影响。例如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小结,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指导学生运用“探索、研究、自我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促进正迁移,提高能力,等等。

篇4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自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中不合时宜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能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尤其在农村初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围绕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对英语不感兴趣,畏难和抵触。在教改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模式。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学习?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启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在设计时没能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正是由于教师没能牢牢把握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以学生为本

三、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教材,设计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落实教学目的的过程。

(二)分析学情,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先了解“90后”学生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教师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挖掘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1.分析学生的情况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智力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活动。有时,教师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等等,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更显得陌生。教师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可以缩小与学生年龄差距。这种在书外的功夫,在课堂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挥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如,在新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 Module7 Unit 1 How do I write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的教学前,笔者在上课前一天去信息课上向“老师”讨教怎样在电脑上购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纷纷不吝赐教,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本单元的教学做了铺垫。第二天上课,要求他们分组排练必须用英语对话重现昨日的场景,小组PK,并提示配合眼神、肢体语言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扮好各种版本的“我”,及时请教新词,句型,且记得特快。会演时逗乐了大伙,也让我偷乐,因为书已被他们研透,教学目标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

2.利用学生熟知的资源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而对于教师来说堂堂教学有学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与练如何结合等必须做出精当的安排,同时优化教学手段。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七年级上册M2课堂片段:

Post-task Game : Our dream job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your friends.

Show time :穿越时空――15年后的同学会场景,三五成群报到时,彼此介绍好友或家庭。这个情境的呈现,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述说学生的梦想和希望,比教科书上的4段与他们生活不相关的别人的家庭介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地运用了新单词、新句型,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利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得从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充足时间、成果反馈、多维评价等方面入手。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学生个体优势互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调查片段实录1(Group 1):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Yes,I would.

S1:Why 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Because I can get a lot of money.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fireman? S2:No,I wouldn’t.

S1:Why? S2:I wouldn’t like to be a fireman because it is very dangerous.

调查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的取向一目了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经理、商人、老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教师、消防员、医生等传统职业却不屑一顾呢?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经商,人们生了病怎么办?”“如果没有教师,谁来给同学们上课?”“如果发生火灾,人们会向谁求助?” ……

这些问题一下就把学生问住了,我就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我向大家讲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需要各种职业,个体成员要有自己理想,也要服从社会需要。知识的教学也和德育相连!

难题的解决更需学生的群策群力。

八年级下册Module5 Problems Unit2 的教学中,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What’s your problem?一问出,问题就收集了一大堆,如:

1. I don’t have enough pocket money.

2.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3. I am too heavy.

4. I’m afraid of having exams.

5. My best friend is dishonest to me.

6. My parents don’t understand me.

7. I feel shy and nervous when I meet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却很难立马上有支招。提出问题的学生又热切地想要good advice。咋办?省时快捷的方法是小组分工,一组挑一个问题讨论。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用中文出谋献策,再水平高点的学生用英语组织润色成句,口口相授,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以达到目标。如果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师在设定时应把目标设定得具体,实际一些,要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如,七年级下册Module8Unit1的目标,定位熟悉故事,就通过看图说情节来操练动词过去式。如定位熟练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就得另设情境。

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堂英语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必也不可能太多,找准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教学活动,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安礼”、“乐学”从而实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的目的。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个别教学被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代替。课堂教学能够大规模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和生产发展的要求。但是,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利于受教育者个人天性的充分发展。因此,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的必要补充形式,课外活动便应运而生,并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积累经验,日趋成熟。

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以及在校活动时间的延长,小学生们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对于家长来说,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另一方面对于怎样合理安排孩子的休闲活动颇为犯难。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孩子的休闲心理,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地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那么,小学生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活动心理呢?一般说来小学生活动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兴趣导向性。

小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首要的前提是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有意思,有实用价值,他们也不会去参加。因此,对于孩子兴趣的了解非常重要。

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有一个家长检查孩子功课的时候,发现课本上用彩笔画了许多卡通人物,虽然笔法还很稚嫩,但也颇有几分童趣。这个家长本来想批评孩子,让他不要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可是转念一想,孩子是不是有画画的兴趣呢?于是找来孩子谈话,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画画,尤其每当脑子里想起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时,自己就忍不住想把它们画出来。这个家长告诉孩子喜欢画画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在听课的时候画,也不要画在课本上,要画可以抽出时间,在专门的图画本上画。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报名参加少年宫的儿童绘画班。后来,这个小朋友在绘画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就是做家长的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当初这个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可能这个小朋友的绘画爱好也就埋没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家长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弹钢琴,觉得好玩,闹着也要学钢琴,家长觉得这是好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买来了钢琴,请了教师。结果没有多久,孩子忍受不了练琴的枯燥,哭着喊着不肯学了。父母将罪过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他们对自己兴趣的认识还达不到理性的高度,所以父母在作出有关孩子兴趣发展的决定时还应该多加思量。

2.群体倾向性。

小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这是儿童对友谊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建立一种特殊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以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总是以安全、卫生之类的理由不让孩子踏出家门,也不让孩子将同伴带进家里来。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上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场所去玩?这固然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有许多同龄人,尽管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

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3.自由倾向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乐。有的小学教师认为,现在组织班级活动不容易,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就总有人不来参加。其实,这里面可能就有学生觉得受约束太多的原因。当然,对于班级组织春游、逛公园这一类的活动来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安全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就不给小学生任何自由活动的机会,这样会引起小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玩乐。比如,去爬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力量、胆略,向大自然挑战。

篇6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是学习兴趣需要引导和诱发。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兴趣就会随之高涨。高年级可以采用游戏加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兴趣,但更主要的是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新颖变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比喻、语言生动、情节夸张、重点描绘、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深入其境,注意力集中,唤起丰富的想象。

注重音乐教学的律动性,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做不仅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甚至是学生成年后来说也不例外。音乐教学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它以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激起人们形体动作的反应使人们自觉的动起来。音乐课不能要求学生坐的直直的,要进入到音乐的情感里,随着节奏舞动,学生在动作之中同时会开发智力,逐步培养出良好的乐感,同时发展了思维。所以,在设计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时,要注意富有想象力,以充分利用音乐资源。

二、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是小学生的共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音乐课上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现在农村小学多数学校是简单的教唱,如果一节课都是简单的教唱,反复的教唱,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嗓音,而且会让小学生从小就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节奏、奏乐器、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儿童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时,我会让学生自由创编动作,学生可以转圈跳舞,可以拍手、拍腿、跺脚等。

三、采用综合课型,切忌内容、形式的单一

儿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加教学的内容和份量,采用综合课型,切忌内容、形式的单一。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化很迅速,以致丧失审美判断力,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追逐者,盲目随从流行文化,造成一种校园文化的流失。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巧巧手》这一课中,可以把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演唱表演《粉刷匠》、《理发师》,尝试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形式多样,学生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上课时自然精力集中、投入,始终保持一种新奇、兴奋的状态来接受知识。

另外充分运用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各种各样的审美趣味,让他们接触各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比较、评价,提高鉴赏水平。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我们利用学校的少先队广播站。早上,让学生迎着朝阳般的音乐踏进校园。下午,有优美的歌声相送。给学生创造一种音乐氛围,也适合小学的特点。一个人喜欢的音乐他就爱听、多听。从小就把名曲的旋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收这样的音乐,最后给学生一种好的音乐习惯。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一件事,如果很多人一起做,就可以促进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兴趣,音乐同样如此。

四、多鼓励,擅表扬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33-0162-0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促進大学生相互交流,增进同学友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课余知识的积累中需找到平衡点,试探性地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着心理缓冲和过渡的作用,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成熟过程将有着质的变化。大学是大学生心理变化很迅速的阶段,大学生在心理的变化上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就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途经。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个性,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极端,思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和动态性,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立。

在一些大学里,往往过于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要做一个既能学到自身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专业知识以外技能及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就需要结合社会趋势设置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许多技能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领悟出来,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共同提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铺垫,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中应结合多种技能来开展。

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乃至贯穿人生前途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基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尚未成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高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培育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将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高校校园的心理健康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校园积极氛围

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当今学生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维护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结合每年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逐步改良和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激励学生在大学全方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使之给予精神需求并满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正确的意识,同时能够进一步专注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立,需要指导教师、团委、学校层面一一把关审核,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打造更多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和检查,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部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和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能量群体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优良文化教育的讲座或者相关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髓,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作风、学习动力、人生的道路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打造学校的“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微信群、QQ群、易班等网络工具,结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得到更好的效果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建立一批专业的高校校园文化团队和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打造品牌并提高活动质量,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以及学生学校的特色开展。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从辅导员队伍中进行专业培养,结合学校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来开展。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丰富的高校校园生活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

四、建立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外课程,如何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如何进行沟通,也是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课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有凝聚力的集体,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学生有疑惑时需要有健全的平台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解答问题,建立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及时沟通,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形成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所需,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改进方向。建立多种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比如校长信箱、书记信箱、学生教师交流见面会等。另外,通过多种层面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认知情况,减少和避免传达过程滞后导致大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达到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疑惑的目的。

五、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物质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潜意识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影响。结合学校的特色,营造出属于学校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结合发展的需要,建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讲座,标语,活动,某系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相关内容的前景趋势,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信息和分析,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校校园的德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学校宣传书籍的内容,打造属于学校的纪念品,培育一批有知识底蕴、能够自力更生的学生,独立主动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能动性,打造出学生自己闪光的优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趋势,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努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让整个高校校园氛围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优秀大学生,从长远来看,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高校校园氛围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重在保持,意在创新,提高心理素质是纲,多方面参与是目。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活动规章制度,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标准进行评估,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心理总体变化的衡量,保证高校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顺利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稳定的基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对学校整体学生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J].品牌(理论月刊),2010(12).

篇8

适应文明校园的要求,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践20字基本道德规范,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在全校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普及礼仪知识,提高礼仪意识,加强礼仪实践。形成以“讲礼仪、有修养”为荣的良好风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展示现代化学校良好校园风范。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校本教材。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举办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举办首届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为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5、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6、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制定规范草案,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基本礼仪规范;少先队员礼仪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2、组织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礼仪实践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评判,督促礼仪行为的实践。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三类群体、五项内容。

1、三个层次

(1)各班学生进行初赛;

(2)全校组织决赛。

2、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家长。

3、五项内容仪容仪表、言辞谈吐、职业形象(含暗访考察)、情景处理、综合知识。

(五)评选礼仪形象标兵

在层层开展礼仪形象大赛的基础上,评选出礼仪形象标兵,并最后推举出“学校文明礼仪形象标兵”。

三、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少先队

(二)参加单位各年级以每班二名学生的基数上报学校参加决赛。

四、活动安排

1、9月份,做好筹备工作。成立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

2、10月底至明年2月份,普及礼仪知识。举办“健康、美丽、文明”礼仪教育师资培训;各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开办礼仪教育讲座,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开展舆论监督。

3、11月12月,组织礼仪形象展示。12月份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以推动、指导各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和竞赛活动。

4、1月4月,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各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礼仪规范,开展讨论。层层开展礼仪竞赛、演示活动,评选、推荐出各段礼仪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广泛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3月5月,组织全校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营造人人学礼仪,个个赛礼仪的热潮。

6、5月7月,组织风采大赛,把礼仪宣传活动推向。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教务处、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篇9

二、案例呈现

课程内容: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1 Move to Mars Integrated skills

教学片段如下:

Step One Pre-listening

T:(presenting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earth)Look at the pictures.Can you tell me what problems the earth is facing?

S1:It is polluted.The pollution makes people get ill.

S2:It is more and more crowded.

T:These are disadvantages of the earth.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we can move to another planet――Mars. Do you agree?Why or why not?

(Make a survey in the class. And 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ving to Mars.)

S1:I don’t agree, because there is no air on Mars.

S2:I want to live on Mars, because I needn’t go to school on Mars.

S3:I also want to move to Mars. I hope I can have a big house to live in.

S4:I want to stay on Earth. The food on Mars is in the form of pills. I won’t like it.

T:Some students are also talking about this problem. Look at the table carefully. Can you guess any key to the blanks?

...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的pre-listening阶段,笔者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话题,营造真实的语境,从而唤醒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培养学生听力学习的策略,有效提高了听力的效果。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语言的交流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开展的。真实的语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言语交流环境,让学生通过自身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运用中掌握语言,真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为了创设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笔者在课堂的开始阶段,首先采用直观教学法,呈现了几张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目前地球所面临的问题:人口众多、污染加剧、生态遭到破坏等。在此情境中,学生会设身处地地开展思考: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此时,笔者再提出一个建议,即本节课的话题:搬往另一个星球――火星,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讨论火星生活的优缺点上,进而进入听力任务:去听一听别的学生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

2.搭建支架,设计辅助环节

在听力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稍纵即逝的,是不能随时获取的,因此不少学生在听力训练时有紧张、害怕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听力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听一段电视访谈的内容,辨别并且列出“搬往火星”的优缺点,完成相应表格的填写。鉴于此,笔者在听力之前,搭建了这样一些支架: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搬往火星?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住在火星的优缺点是什么?并将一些重点词汇板书。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熟悉所要听的话题,掌握一些必备的词汇,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紧张度,提高了听力的达成度。

3.鼓励预测,加强策略引领

预测是指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听材料之前,根据材料所给的有限信息如标题和要求完成的练习等,充分调动他们自己原有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在听的过程中证实他们的猜测是否与材料的实际内容一致。

笔者在备课中注意到:学生所要填写的表格分为优点和缺点两个板块,但听力材料是一段有多人参与讨论的访谈,信息的呈现是凌乱的,并非按照表格中序号的顺序出现。在试讲过程中,笔者发现听力效果欠佳,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跳跃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对将要捕捉的信息更加熟悉;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表格中的所给信息;三则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二次授课时,笔者发现在预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而且有不少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表格中的信息,获得与实际听力材料一致的信息。如:火星的缺点之一:There is no food,water or _______.优点之一: There is much more _______.这两个空格的预测正确率就十分高。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英语学习的自觉性。

听力是语言的实践活动之一。在听力开始之前,巧妙地搭建支架,能使教学更加有层次、有梯度,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促进他们听力水平的更好发展。

篇10

改善情绪状态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目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能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中小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焦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焦虑降低。

2、参加集体性活动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团结协作、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交流与合作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与人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和复杂。因此,提高人的交往素质也就成为每个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首先人与人之间没有其他的利益冲突,都摘掉了假面具,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交往,使那些平时内向、交往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和他人交往,使他们感觉交际的乐趣,增加对自己交际能力的信心。其次,集体性体育活动要求相互合作、相互团结,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评价,它是有很多的自我认识组成。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的概念显著增强。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意志品质即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出来的。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能促进学习和工作顺利开展。

5 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很大。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好,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那他的智力动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不仅能使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提高,还可以稳定情绪缓解疲劳,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强,反应速度加快,智力也就有所发展。

建议

1、针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篇11

1. 采用数学小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给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了解自我,使潜在的创新能力真正显现,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了这个目标,我常常会举办一些数学小竞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采用小竞赛的课堂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谁先记住年月日的基础知识,我给谁发小红花。我先把问题以及答案出示出来,给定时间让学生背记: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都是哪几个月,有几个小月都是那几个月,闰年有多少天,平年有多少天……,学生们为了得到小红花,都很认真的背记,结果有些同学用了很少的时间就背会了。我问他们是如何这么快时间就背会了,有的同学就说出了自己找诀窍的小秘密。之后,每次的小竞赛,学生们都会积极找诀窍,帮助自己掌握知识点。

小学生学会找诀窍背记知识,这就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体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具备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关键的环节。

2. 采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实践知识运用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了“长度、面积、购物”等后,我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让学生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采用创设情境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 “利率、利息”等概念后,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妈妈把这月领到的工资200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妈妈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