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4:39: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10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理念和新思维注入了思想品德课堂中,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接近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呢?这里我来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这一前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具体做法是:
1.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把通过新闻或者报纸等获得的相关案例,在备课时,巧妙地渗进课文中进行教学。
2.多媒体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课件,图片资料等准备好,上课时渗进课文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体会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际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进行义务打扫公园、公路卫生。到学生家里去观看学生自己家种的农作物,并带领学生进行浇水,施肥。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二、围绕教材又走出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资源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三、理论结合实际不光只是一句空话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己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
“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基本数学思想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基本数学
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家们纷纷提出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优化数学教育,在更多的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并强调要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进课堂教学的众多教学模式实验中,比较著名的是MM教学与TEC教学。MM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课题1990年列入江苏省“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1年又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取得丰硕成果。2000年新疆昌吉州TEC教学模式(思想Thought、情感Emotion,合作Co-operation)实验,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情感教育和合作教学。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灌输知识、训练方法与技能上,关注的是应付考试。教师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太关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因而学生对数学理解肤浅,始终停留在模仿和记忆的层面上,缺乏创新意识,只是复制解题模式的做题机器;又或者有部分教师有意识将基本数学思想加进课堂教学,但由于没有理清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将思想方法的教学简化为填鸭式一站总结均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仍不可松耀。
1. 2研究的问题
1.2.1核心概念界定
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思想概述
多数的文献均认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个体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由此可见,数学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
②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于是化归与转化大致上等价。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无外乎包括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转化为易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己解决的问题。从而,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具体在数学解题中实现化归与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等.总之,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化归,数学中的各种变换多离不开化归,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在苏科版教材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教学“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就可利用其内隐的数学思想一化归思想,把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化归为判断两个角度的数值大小。本研究定位于初中教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化归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2.2研究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数学专家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及教学有过很深层次的研究,但往往是基于理论角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基于在初中课堂的渗透教学研究特别是就数学的基本思想的实践研究还不够。
而今《标准》也提出:把双基改为四基,也就是关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的基本思想的渗透却没有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样落到实处。这种事实与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将立足课堂,针对苏科版数学教材七上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就化归思想一个点进行案例研究,以求以点带面,探究课堂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策略。
1. 3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认识,增强一线教师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意识,促进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开展。本课题旨在依托“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相应知识体系进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一一化归思想教学实践改革和探索,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为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微型教学实验,探索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分析调查问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等方面来检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效果。
1.3.2研究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化归思想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学生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化归数学思想,其数学素养则能有较大提高,对学生而言可谓终身受用。另外,通过“渗透化归数学思想教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实践意义
反观以往的研究,都是以旧教材为土壤,本研究则基于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研究与新教材、新课标对应的教学法,与时俱进。
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的经验和案例材料可以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可以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本研究以教学案例说明“化归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可引发教师对其他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找出可挖掘蕴含的化归数学思想,并探索最优教学设计,实现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
简言之,此研究可同时为教法、教材提供意见和建议,具有实践价值。
1.4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1.4.1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思路为: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学校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的现状;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初中生对化归数学思想的理解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统计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对初中数学学科(以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为例)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教学设计研究,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
1.4.2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会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化归思想等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渗透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现状,总结己有得经验与教训。
②经验总结法:本研究第三章、第六章会采用经验总结法,结合笔者及笔者所在的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梳理初中阶段各年级数学教材中体现化归思想的内容,并积累与此相关的教学案例.
③调查法:本研究第三章会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的认识、做法、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困惑。
④行动研究法:本研究第四、五章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构建初中数学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在这些班级的口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
⑤案例研究法:本研究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笔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从而形成渗透化归思想的策略,达到培养学生用该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2 文献综述 .............................11-13
2.1 国内.................. 11
2.2 国外 ......................11-12
2.3 研究评析....................... 12-13
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析 13-15
3.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13-14
3.2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4-15
4 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 15-18
4.1 策略一:要遵循课堂教学...................... 15-16
4.2 策略二:在知识的发生过......................程.16
4.3 策略三:在解题教学中加强化归......................6-18
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18-40
结论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本文首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都进行了说明。并结合笔者自己的案例阐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的应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笔者更加坚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具有其它数学知识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布.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之化归与转化思想[J]. 科技. 2012(04)
[2] 赵亮. 转化与化归思想漫谈[J]. 中学数学. 2012(05)
[3] 孔翠华. 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化归思想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02)
[4] 朱见贤. 对中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研究[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2(01)
[5] 余健棠. 数学化归思想在七年级教学中的渗透――从新人教版七(上)课本谈起[J]. 数学教学通讯. 2010(15)
[6] 刘培盛.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探索[J]. 西江教育论丛. 2010(01)
[7] 高绍强.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指导作用
所谓教学理论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的理论基础。初中语文理论也是一样,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初中语文理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理论设计去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其着重于如何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学习。
一、对现代初中教学理论分析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它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上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积累、运用。整体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就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所以,初中教学理论就分析了如何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知识积累。
课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它更要求从课本上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需求而精心编著的,其上面精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也是具有新颖的特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预习与复习功课。做好课前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应该熟悉新课文的内容,对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勾画,与此同时,做好记录,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这样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找到着重点,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复习要求在保证良好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及时巩固工作,并做好纠错记录,尤其是在考试前,把积累的错误知识点进行温习,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并包罗万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语文的心灵,从让学生能够在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怀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集合。它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能够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文字,通过进行精神的传承。初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仅仅是这一小步,就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贴近语文;通过这一小步,能够带动学生向文学踏入更进一步,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丝丝关怀,能够让初中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中,感受语文的温馨情怀,畅古游今。
3.明确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任务型语文学习理论就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接受。任务型的学习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效益,提升学习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独立思考,使思维更加富有逻辑性。
任务型教学就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少干预。在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少的对错误进行提示,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学习。不少学生完成作业总是没效率,不用心,家长担心,就会为学生请家教,上辅导班等,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浪费金钱,所以,应该有效率的进行任务型教学。
二、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于语文教学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语文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活动有一种反作用。下面就谈论一下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观念
初中语文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由于语文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观念有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初中语文理论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观念也更加多样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主体观念,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式
正因为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语文理论也对教学实践方式起着引导。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运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更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讲课中,添加了游戏型教学模式,通过游戏,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教师放低姿态,站在学生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3.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
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得好,还要求会能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初中语文理论指导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首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要对各个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其次,总结了许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最后,进行知识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坚持知识的学校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打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理论是语文学习经验、知识的总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期对语文探索的结晶。在悠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的初中语文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让语文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徜徉自然之乐。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 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
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997.9——1998.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XX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1998.3一1998.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1998.9——199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
,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2.老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初高中之间教材的衔接
老师应当对初中教学方法和课本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针对刚踏入高中校的学生,老师应结合初中和高中的基础知识,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把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去克服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难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只有不断去分解知识才能巩固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开题地点:福永中学三楼会议室
专家:廖苏珊、朱丽霞、石红梅、倪岗、徐春晓
参与人员:陈伟明、万应荣、廖海萍、方曼君、白婷、陈琼丽、王珍、梁雪、张云金、朱雁青、周丽、甘璐、邓梦倩、张燕丽、王琦、穆天船、王博、陈钰丹、吴文勇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三、本项课题研究题为: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一)选题理论依据:1.英语阅读和写作是中考考查的范围,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年的中考测试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分值逐年加大,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英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中的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对英语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实现。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正式适应并切实落实这一要求。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以及任务型教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理论,教育实践理论,及新课改英语学科对师生的要求,本研究从如何阅读英语报刊以及中学生写作存在的困难谈起,探讨初中英文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2.实践价值:1.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素材具有内容新,语言鲜活,容量大,趣味性和实效性强,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喜欢读且乐意读,通过阅读,吸取更多信息,积累更多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经验和素材。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组成了书面表达中两个互逆的书面交际过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从篇章中探索文章主题、结构和中心思想,从词语表达中学习组句表意的技巧,同时结合老师的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愿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准备。本课题组成员为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探究意识强,都有改善英语教学方法的强烈愿望。
2.进行细致的分工,全面落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3.有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有关读写课题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各位专家、学者、实验人士等对读写课研究的成功经验很多,加之现今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我校的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在教师层面,创设新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写作。(2)在学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3)提高读写结合的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探讨以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2)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4)探索读写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模式。
3.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1)比较验证法:在两个平行的班级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班级平均分为基准,判断学生读写水平,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2)案例研究法:整理研究资料,积累“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资料,撰写教学案例。(3)教育观察法: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4)等组实验法:①自变量:在实验班通过实施教研组教研计划,实践预想方案来进行英语读写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英语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一般教学。②因变量: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浓厚兴趣,养成乐于预读,乐于写作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预读和写作能力。③无关变量控制:教师素质,教师能力无明显差异,实验对象大致相近,实验班和对照班不能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学时。对照班不采取非常规措施,不淘汰差生,不实验另一种英语教学方法。(5)经验总结法:在阶段实验之后,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现象和方法进行提升和总结,形成理论。
4.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为:(1)精选阅读素材,从而形成有效的“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素材库”。分别从语言表达、中心与材料、思路与结构三个方面精选典型素材。并针对这些素材理出共性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到写作有章可循。(2)突破文本框架,巩固和延伸读写能力。(3)优化课堂设计,整合读写教学。
(五)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全程为三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8月)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学习关于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确定研究总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
现行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年来一贯奉承: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课堂教学封闭、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其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通过实践探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这一课题,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活动教学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前苏联从20年代起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合作态度;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近现代的教学认识活动正朝着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方向发展。而杜威的“做中学”,上海的理科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及从新版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强调观念活动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认识水平。因此,对这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三、课题的界定
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延伸在课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四、研究假设
现实中,学生的学与做没有同步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把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及原则
(一)研究的对象:2003年秋季初一新生
(二)研究的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作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很难想象它会对活动的主体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也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
4、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六、研究内容
1、探索和建立与学生相适应的中学数学活动教学资源库。从活动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看,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活动教学中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问题资源库,数学活动教学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现有的实际数学问题,还可以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际数学问题等。
2、探讨数学活动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显著性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灵活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但从理论上讲,活动应更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注入并实施以数学问题活动为主要的课堂活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
3、比较数学活动教学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目的,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教与学的过程更为简洁,对知识的“掌握”这一目的性更明确,更具有直接性。所以,传统的教学对选拔性教育更易产生效果。由于数学活动教学中引入了活动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更加得到加强,因此可以预见,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
4、探索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解答的准确性等,而实践活动课则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同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如何有机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一种新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七、研究方法
1、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导、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立数学实践活动的资料库。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个案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运用测量法和统计法是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的实施时间为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3.3---2003.6)
1、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理论。
3、进行实施前测,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质水平。
4、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二)、实施阶段:(2003.9---2004.1)
1、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2、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4、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规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
(三)、总结评估阶段:(2004.3---2004.6)
收集整理所有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报告,归纳整理研究成果。
九、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可通过问卷调查来显示)。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可通过对照班来比较)。
3、初步构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资料库,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十、组内分工
一、研讨制定计划
工作的成立之初,崔老师召集大家,商讨制定工作室计划以及研究课题学习了相关知识,要求在写教学设计以及上课时注重并注意积累经验总结,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也从讲授慢慢过渡到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提问点拨,追问拓展。
二、加强理论学习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工作室十分注重先进教育理念学习,老师的推荐下工作室购买了《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学》等教育理论书籍,组员们积极的进行阅读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三、聆听专家讲座
除了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工作室还陆续请到几位专家,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听完后,我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我的实际工作。其中有一次讲座专家根据大家所写的论文与每位老师交流、探讨如何撰写论文并提出了写论文要有真问题,真研究,真结论的三点建议,为我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指明了方向。
板桥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理化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理化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创新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4.“做中学”理论。
5.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理化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理化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理化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3.课题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
4.课题研究的的方法、手段及途径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理化课堂文化。
4.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理化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理化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能激趣,引发思考。
5.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 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板桥初级中学:张荣春
我校理化学科的教师在教研员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在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研究课题,在五位老师的努力下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能力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特别是应用分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这就是为理化新课程的实施,创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的实践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验实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理化的兴趣及能力,就是我校理化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2.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4.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5.“做中学”理论。
6.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理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化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理化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理化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对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本课题的研究寄予厚望。
2.学校有丰富的电教资源和标准规范实验室及充足器材。
3.本课题组成员:一线理化骨干,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
4.规范的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确保课题正常开展。
5.可供利用的平台:学校教研室QQ群。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措施:
(一)时间规划
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2年(2013年12月~2015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做好计算机维护和远程教育资源整理工作及理化实验仪器配套。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14年2月)
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4年3月~2015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利用实验室教学设施拓展实验思路,通过教学示范、经验交流、课件展示、评价鉴定等形式,推动实验教学向纵深发展。每两个月将工作情况向县课题管理机构汇报一次
4.汇报成果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5年9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5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理化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实验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成果
1.通过对整个初中理化的实验教学案例的梳理,拿出一套体系完整的理化实验探究的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
2.初步形成理化实验课的评价标准。
3.理化实验课的优质课范例。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 课题研究负责人:张荣春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