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6 22:32: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探究式教学实践

篇1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改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践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探究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而数学问题又是基于特定数学情境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问题隐含其中,带领小学生入情入境,探究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为教学出发点,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在探究中求解,对数学问题作出解答。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回忆自己印象中汽车轮子是圆形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汽车轮子是圆形的?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扔小石子进水里会荡起圆圈?”“为什么瓶盖是圆形的,可以旋转?”通过思考,学生产生一系列疑问,从生活经验中引出关于圆形问题,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会被生活情境激活,发现其中有数学问题,而又迫切想要求解,就会去认真思考,想要得到答案。

2.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后,大胆猜想,经过多方验证,让数学思维变得丰富,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数学学习主体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熟悉的三角板,提出问题:“大家能告诉我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呢?”学生拿出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他们拿出自己的三角形,对内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发现内角和是180°。从三角板的特殊性到普遍性,测量猜想得出结论。

3.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探究要大胆猜想,但猜想更多的是感性知识、肤浅认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明确猜想,对猜想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在恰当的数学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建构新知。给予学生数学猜想的验证空间,让学生在验证中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教师要求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学生提出在除法中,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得出的商不变。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得出,分数也有类似性质,即18÷6=3,(18÷3)÷(6÷3)=3;

从学生的类比验证推导看出,商不变的除法算式可以转化为分数形式,用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迁移。

4.解Q问题,反思总结

反思作为高层次智能发展的表现,是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感受回顾,继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谈一谈自己学习的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正,帮助小学生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提炼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转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大家想一想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推导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引出新探究知识。

5.应用问题,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后,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践出发,再回归实践,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圆的面积计算”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①基础练习,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为20米,求出花坛的面积是多少?②变式练习,在草地上,有一个木桩,拴着一只羊,绳子长度为10米,请问羊吃草的最大面积能有多大?③拓展练习,有一块正方形手帕,面积等于40平方厘米,要求在其基础上剪一块圆形手帕,求圆形手帕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成为数学教改的焦点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入情入境,沉浸数学课堂,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理性验证、反思总结、拓展应用,习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已经深入人心,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能力。探究性学习又常常以学生合作的形式呈现,形成了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何寻求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新思路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做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

出示操作要求:

(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

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 2×6=12,3×4=12。

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

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 ),12也是3的( ),4是12的( ),3也是12的( )。

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

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

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

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

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

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

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

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吴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0).

[2]杨校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07).

[3]梁爱雪.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篇3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篇4

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就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式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学生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上公开课时,我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

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反思: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

我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探究教学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

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

反思: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这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初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就是结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以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展开知识建构,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反思、批判创新,籍此过程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思维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原则

1.探究的主题要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是这次新课改中各门课程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探究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事物创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或氛围,营造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再回到社会生活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情境探究教学的内容要紧扣社会生活的脉搏。

2.探究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更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学生垄断探究活动,同时,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之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给予他们一定的适合其水平、需要的探究学习任务。

3.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学生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理解力、感悟力及探究能力等不可能是一样的,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个步调走。教师应尽量避免统一性的要求,可以根据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的实际,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通过这种特定的合作和交流形式,使各具特点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特点,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及“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模式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或由学生提供适当且真实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的体验,吸引学生对特定问题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在承担责任中长大》时,班上刚好那天有一个学生过生日,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开了一个生日会,在庆祝生日的过程中自然就要许愿。于是,我就在此时引导学生:过生日就代表我们又长大了一岁,那么我们又该比以前多做些什么呢?今天这样过生日有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什么是集体?我们该为班集体做些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

篇6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只系统的传授生物知识,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生物知识和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所有自然学科中,生物学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它是一门 “动手动脑,育教于乐”的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合理提出假设,科学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合理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须简洁、清晰;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三)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

实验操作过程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出现许多结论,教师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二、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在学习发酵技术时,我把这个课外实践改成了让学生回家做米酒,上有酿米酒的步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酿米酒。要求三天后把自己做的米酒带过来,尝尝滋味如何,并说说他们是怎么酿的,说得非常容易,做起来可就有点难度了,下面几个问题关于酿米酒的步骤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1.制作米酒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什么样的米饭比较合适?为什么呢?

3如何拌米酒药?要注意什么?

4.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凉白开?多少量大概合适?

5.为什么拌好的米饭要压实?中间最好要用啤酒瓶掏个洞?

6.容器为什么要密封?密封好的容器要放在什么地方?

7.如何判断米酒制作成功与否?

经过这次实验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的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们学会了总结和归纳。学生会发现,生物学除了很有趣,也很有用,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做到学生物,用生物,爱生物。

三、要使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并获得成功,要做到以下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迎难而上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清探究式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又是探究式实验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验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教师要以爱生之心,不打击学生对未知领域对未知事物的热情与信心,引领他们慢慢起步,带引他们走入生物实验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等)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可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学生高度参与,组建探究团队,实现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是“同性相吸”的,而且多人在一起学习,学生的热情比较高,他们大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喜欢学习的与喜欢学习的在一起;厌学好玩的与厌学好玩的在一起,这时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组,让学生各施其才,各尽所能、互补发展,推动探究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学生开展实验时,要注重师生交流,同时教师要做好探究督导。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我们生物老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绪论

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手段,成绩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被证明不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化学教学中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十几种[1],而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紧密结合并且中学教师较多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2]:启发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其中,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更加准确等优点,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也成为学者和化学教学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指教学活动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3]。化学教学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结论应用,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对该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教学实践

第一步: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兴趣是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当学生在不经意间退出我们的课堂,我们应首先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只有让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自发地调动他们的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学内容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时,学生的心智得到迸发,会主动产生渴望成功的冲动,让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4]。达到这种状态的核心是“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即从问题开始,通过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一段录像、一个实验、一个动画课件、一个贴近生活的现象等等。

第二步:诱导探索,学生体验。

学生有了热情但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何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常识、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是这一步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适当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可以借助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用演示法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感知活动获得感性认识;或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设备或学具独立操作,从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自我体验,达到“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和用眼看”的效果。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充分讨论,及时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视而不管。本人最大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你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时他们会给你更大的惊喜。同时激励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探究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有所差异,也可能出现茫然不知的现象。我们要及时予以激励、赞赏,只要学生用心参与,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出错甚至没有结果。这就像小孩刚开始学走路,如果我们嫌他走的没模样又慢而采取抱着他走路的方法,那么我们相信这个小孩是永远学不会走路的。

第四步:归纳总结,去伪存真。

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展示成果,总结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进行思维加工,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肯定及表扬,他们很可能会为了这一句随口的表扬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一旦学生获得成功感,就很容易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然而,个人认为整个过程的灵魂――教师自身的激情,才是至关重要的。我是一名常常满脸笑容,并且常常认真表扬学生的教师,因为我认为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态度、行为、结果等方面,教师本身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具有激情的教师,才能让课堂多情起来,只有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外,课堂上的一个幽默、一个故意的漏洞、一个手势、一颦一笑的捕捉,在实际教学中都有利于时时刻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势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冲击,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定会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时代活水。只有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能每分每秒都吸引着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全体学生自觉投入到探索学习的热潮中去。愿我们的课堂都能成为最有效的课堂,愿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江田,臧继宝主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库.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8

篇8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有计划的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在情景感受中逐步探索课文内容。学生在情景中,自行寻找答案,并且根据自身的理解在文章中做出标注。探究式学习能否在高中教学中真实有效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情境中自我观察感知、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及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表达。

以上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紧扣的一个整体,首先,教师给出必要的学习资料或者学习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代入;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做出自己独到的见地;再次,教师鼓励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疑惑点,共同寻找答案;最后,结合自己在寻找答案中的资料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特征

第一,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展开是围绕“问题”展开,问题的选取是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设置问题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有趣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探索的乐趣,而且问题的设置需要一定的技巧,问题需要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范围之内,超出或者过低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探究式学生在高中教学中开展,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因为高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全班的平均水平。

第二,探究式学生如果只是学生单纯的阅读查找答案,那么探究式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错误中。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其中的,缺一不可,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主要位于引导的地位,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在引导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做出有效反馈,学生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深入文章中心思想。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教学实施方法

1.恰当的问题选取

高中语文知识更多是对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但是这并不是说由着学生去理解学习,这样语文课就无法进行。高中语文在实行探究式学习中,首先,教师需要选取恰当的切入点。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知识《雷雨》一文中,这篇文章的重点问题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教师可以在开始文章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在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将关注点停留在周朴园认识鲁侍萍前后的行为描述上。再比如在学习《辛德勒名单》时,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辛德勒的转变,教师可以以此为问题切口,向学生提出辛德勒的态度为何会转变,开端是什么?

2.适当的探究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要地位,教师进行辅导。恰当的问题是良好的开端,但是最终的成效取决于适当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研究,甚至在理解中逐渐走偏,那么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提出恰当问题的同时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古诗的学习中,用相似的词语代替原诗中的词语,询问学生原词与代替词之前的区别,在对关键词的分析中,理解古诗的内在含义。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用“去”字代替“赴”字,对两者进行比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拟人化的“赴”字所变现出的大山雄伟壮阔。

再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中,要抓住细节,有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却对文章的中心表达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鲁迅的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祝福》一文中,全文全程将女主人公称呼为“祥林嫂”,但是祥林嫂并不是她原来的名字,在其死去丈夫之后依旧被人称之为“祥林嫂”,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以及贞洁思想对于妇女的束缚。从细微末节入手能够更好的领悟文学巨匠的笔下风采。

【结 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现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很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改变为以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重要职能就是将一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又不作为教学的唯一职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要将其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在目前高中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创造探究式学习的环境,与学生共同参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旭.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4(14)

篇9

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就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课本为教材,然后尽可能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能够真正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恐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顺应学生心理,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进行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从课堂上走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样就导致课程质量的下降。而探究式的教师模式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种追求好奇的心理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能够促进自己地里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水圈和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资料,来对本地区近一年来降水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降水现象。学生看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由于是自己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学生自然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然后就会积极参与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需要急于进行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然后将不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懒惰的情绪,长此下去使得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亦玩亦学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在加强课本内容的讲解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有关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变化的视频,比如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从而使得学生了解气候问题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是对于一些沿海地区的同学,学生对于全球变暖感受都是极深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对老一辈的人进行采访,那些老人对于全球气候的感受是最深的,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然后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全球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来进行公益表演,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通过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立体的、生活化的现象,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的学习。

三、加强学生合作,加强知识运用

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能顾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往往缺乏被他人合作的意识,遇到问题也不善于去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体现在学习中就容易使得学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就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用罗盘辨别方向》、《用太阳辨别方向》以及《用北极星辨别方向》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安排课外课程,将班级里面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一组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像用北极星辨别方向的这个小组,就需要让学生在夜晚的时候能够配合好工作,哪些同学背仪器,哪些同学记录好数据,哪些同学总结调查报告都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之间提升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改观对地理的印象,明白地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可能在未来某些时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这都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地理的学科特点的。长此下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傅桂平. 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篇10

高中生物是一门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的学科,还需要一定的思维计算能力,有文科和理科的双重属性,这就对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计算、逻辑和记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新时代的不同也对高中生物课堂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氛围不高涨,积极主动性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知识。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也从机械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上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起到更高层次的点拨指导作用,引领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性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创设情景进行教学

生物课程的学习应当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因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知识了解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学习的内涵。高中生物知识有的地方比较的难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们将这些知识联系情景,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这样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也能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非常有利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杂交课程的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联系实际,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那么你知道袁隆平博士是运用什么知识使作物大幅度增产的呢,就是这个杂交技术的运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多少的辛勤努力才换来最后的成功,然后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下袁隆平的故事,带领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与要学习的生物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让高中生物知识变的不在繁琐,而且具有趣味性。这种创设情境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出想象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有效开展非常有帮助。

二、注意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发现生物知识的规律性,而且生物实验课程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一个实验课程的开展可以说是学好生物课程的前提,通过实验课程我们可以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使得高中生物知识更加具有空间性,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同课堂上所讲述的课本知识相结合起来,在努力同生活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比如在DNA双螺旋结构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这一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整个的解旋过程。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更加的深刻,加上课本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加以整合记忆,这样就会更加有利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在整个的实验课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知识起到指引的作用。老师在实验课程中先讲述一下本节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兴趣,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加上学生间的互动,会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每个学生的情绪都会非常的高涨,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互动,可以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激情,感染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的学习气氛相互传染,互相熏陶和感染,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无限的热情。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分组,然后每个小组间互动学习,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抢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带动每个人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投入到课堂中去,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在面对以后的竞争中更具有实力。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已经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且效果显著,对学生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四、教学内容展现出新颖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太过于的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愿意听课积极主动性不高,这样学习效率当然不高。新课程改革后要求课堂上要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只有教学内容展现出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性。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课堂,一定是一个人人参与积极主动的课堂,新鲜元素加入到课堂教学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在课堂的讲课过程中可以穿插着讲述一些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课堂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充分显现学生的特色,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也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相信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会对其他的课程有帮助,它也会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材。

参考文献

篇11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过程中注重了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谈谈我是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

一、运用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性,几乎涉及各个知识点。下面我选取在力学和电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例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教材使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在上九年级第十章第三节的过程中先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如何鉴别物质的猜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最后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我在该节课的小结时完全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原始实验进行,但是比直接讲教材实验效果好得多。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定律,如果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认识和学习,能更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自己去发现、总结定律,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普遍规律,而且理解了概念和规

律的内涵,了解了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把握好探索性实验的教学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教师把握好这些实验的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我结合力学和光学部分的部分实验作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并且是最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目。本部分的关键也就是学生知道、理解并非常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本章第二节知识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给予说明并提问:通过你们的观察及前面所学的知识,请问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完全一样吗?(设疑)任何情况下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一样吗?为什么吗?(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正式提出问题)然后给出一些光学器材让学生为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物理理论,对课后小测试也能较好地完成。

除此部分外,在其它许多章节我也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杠杆(本节的“杠杆的平衡条件”)部分教学,并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我在物理教学过程时,特别是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实际上物理学科每一个分支都渗透着这种思想)过程中大量地运用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两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