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业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4 20:05: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金融业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1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理论上讲,它是银行基于对某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实践上讲,它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下游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已由分散的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就必须保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而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注入供应链,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第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也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转。这些配套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但是国内中小企业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资金有限、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等原因,面临很大融资困难。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针对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核心企业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评估,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融资,有力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拓展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减少,主要利润来源受损。同时,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融资需求,急需筹集资金扩大经营。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授信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蓝海中抢占先机、树立品牌,拓展自身盈利渠道。

第三,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也使自身的供应链更加牢固;对于中下游配套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可以增强商业信用,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链金融可以为整条供应链持续注入能量,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近年来,各个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例如民生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深圳发展银行的“1+N”、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光大银行的“阳光供应链”、建设银行的“e贷通”等。综观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动产质押、未来货权质押五种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物流系统不完善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依托完善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而目前企业的货物、账务等单据没有完全信息化,不利于银行开展业务和控制风险。此外,物流企业的成熟度和资信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缺乏标准化程度高、资信好的物流企业,不利于银行实时监控企业的物流信息、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方面。许多银行并没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调整营销重点,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不够;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面小,且供应链金融产品品种有限;银行内部缺乏配套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各个部门间缺乏协调;银行不重视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供应链金融匹配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银行供应链整体动态的风险。

第三,融资企业方面。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供应链融资偏好较弱,加之供应链稳定度低,限制了可供银行开展业务的供应链链条。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外部环境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分散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信息,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难题;物流企业要加快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组织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突破,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形成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融资企业要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增强业务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在考虑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还贷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

参考文献:

[1]Loeora Klapper: 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Antlerless [R] Wodd Bankt September, 2006.

篇3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其所起的带动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引擎作用越发显著。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抓住了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再将目光聚集在单个个体,而是放眼整个供应链系统,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供应链金融续写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和盈利的重点业务之一。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简介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立足于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融资,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结算、理财等现金管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收益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结合金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融资企业的青睐。招商银行于2002年首次推出网上国内信用证,开始了发展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程,到2009年其该项业务也发展出3316家客户,产品交易量达1000亿元。2010年底,深圳发展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线上平台也有将近1000户以上的客户。网络化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和有效率,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流方向。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只有短短的10几年,但是在各大银行的努力研发和推广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以信贷融资为主,到现在开始尝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企业的需求,推出各种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成为了国内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是银行重要的经济效益来源。根据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而就单个银行来看,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其2011年底贸易融资授信余额2246亿元,较年初增长28%。但我国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各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才能走得更远。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1.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综合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法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关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物权和担保问题的记载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完备的法律文件,同时对具体的实施细节缺乏明文规定,使得权益的不确定风险变大;第二,法律规定的动产担保范围较少,《担保法》所规定的动产主要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对于供应链金融经常涉及到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物权的规定缺乏相关细则;第三,现行的担保登记制度存在不足,容易出现多次登记、重复担保的混乱情况;第四,优先权规则不明确,难以解决信贷人和第三方权益人之间的权利纠葛,无法保证银行作为信贷人对担保物的优先权。

2.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的信息掌握度不高,对风险的监控和评估技术也较落后,因此对于供应链上所发生的金融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缺乏动态的创新的监管模式。同时,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认知不足,意识不到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对供应链金融的专门监管。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滞后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一个是缺乏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配套的技术平台。首先,银企共享平台的缺失,使得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获得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和企业,容易造成贸易周期和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同时银行必须承受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主要还是手工操作,并没有建立起电子网络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相结合的技术平台,这不仅耗费了较大的人工成本,而且也使得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和缓慢,增加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

(三)银行自身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传统的授信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再聚焦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等静态因素的审查,而更加注重某项贸易交易的运作情况以及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既包括单笔的交易,又必须关注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采用的仍是传统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并没有引进对应的债项评级体系,也缺少专门的审批通道,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也不到位。

2.缺乏专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作为对公信贷业务的一部分,并没有组织专门的服务部门来开展业务,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停留于表层,无法向更专业化和更全面的方向前进。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复杂性和业务流程的动态化,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在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都是从原先的信贷部门调转而来的,对供应链金融缺乏专业的认知,不利于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提高。

3.产品品种有限,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大多数产品是用于服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但是这种服务类型是单一的、表层的,并没有体现银行在供应链上应当起到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作用。除了融资服务,银行在供应链上更应该承担的工作是针对供应链的特点,研究和提供综合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的有效和有序的流动,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齐全的服务体系,才能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政府,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立法工作,完善关于物权和担保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增加对存货、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供应链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担保登记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犯罪行为给予合法制裁,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对于银行,在我国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应该研究和分析应对现行法律漏洞的对策,制度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权利问题要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法律文书中予以明确的界定,尽量减少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和风险。

(二)加强电子技术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企业和物流公司的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出来并得以共享,各方主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银行的资金、企业的贸易和物流的监管能够有效匹配,保证供应链金融环境的公开透明和信息的对称。其次,要加强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操作平台,减少操作成本和风险,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通过电子化的操作平台,业务双方可以从网络上便捷地完成各种查询、交易等操作,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无纸化,即从融资的申请、审核和批准到资金的划转和债务的偿还,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账户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化操作平台实现。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要引入债项评级体系,并与主体评级体系相结合,对企业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第二,要重视对供应链整体的风险评估,形成对“产-供-销”整个链条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资金流的回返;第三,加强对质押物的风险管理,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市场风险的管理,银行要时刻观察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做出应对措施,以防由于质押物贬值所带来的利用损失,另一个是操作风险的管理,银行必须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选择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防止质押物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出现人为造成的损失,将可控风险降低。

(四)深化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创建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必须转变业务发展观念,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认知,开阔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完备的齐全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要改变供应链金融用于贸易融资的单一格局,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核心企业与中下游企业之间、银企之间、国内银行之间以及国内外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须不断加强,形成一个稳固的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

(五)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银行应该建立起专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部门,形成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专业服务部门的建立,有助于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独立的规划、开发、管理和监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序进行。与此相配套的,是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一个全面掌握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团队。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又一个争相竞艳的宝地,是新世纪新阶段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方向,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随着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效益也更加让人期待。但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许多的漏洞,在技术水平、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以及法律建设等内外部因素上都有不足。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实践成果,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服务品牌。相信在各方力量的结合下,通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莉,耿伟.国际保理业务在供应链前置中的融资创新研究――以我国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J].物流技术,2007(1).

[2]陈小娟.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刘长宏,王春晖,吴迪.关于创建中小企业“1+N”授信模式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8(2).

篇4

近年来随着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壮大以及外国银行的注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大力加剧。21世纪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供应链融资品牌,以期提高利润水平。其中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都开辟了类似的业务平台。

迄今为止,国内有10多家商业银行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发展模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等。本文就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企业及对银行本身的影响方面,探讨供应链到底可以为银行及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带来多大好处以及说明各大银行开展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基于报童模型

随着对供应链研究的深入,资金流在供应链中同信息流、物流的地位同等重要。在供应链的上下游总有一些企业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上下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以其信用等级和固定资产情况,很难从银行及时贷到款项,此矛盾的产生证明了供应链融资的重大意义。本文将建立一个简化的生产商―零售商的决策模型来研究在资金约束前提下有银行融资和没有银行融资的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在各种决策下产生的利润差异。

假设单一供应商向单一零售商提供批发价格为P的某一种产品,同时零售商符合报童性质,用以采购的自有资金为R,市场需求X是随机的,其密度函数假设为f(X),累计分布函数为F(X),其中F(X)为一连续、可导且严格增加的函数,且F(X)是一个符合增加失败率性质的分布。在销售过程中,零售商向供应商订购数量为Q的某产品,并因此支付PQ的货款,然后以固定价格C(C>P)在市场中销售,销售收入为C*min[X;Q],为了简化模型,产品的残值假设为零。

按照经典的报童模型,存在一个最优订货量Qn使得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此时零售商的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在本文中,对于需求为F(X)的市场,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Qn的边际利润CF[Qn]等于边际成本d, 其中F=1-F。由此可以计算出拥有报童性质的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为Qn=。在自有资金的有限约束下,本文讨论在各种情况下零售商的融资和订购决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资金约束下,不管自有资金是否充足,在有融资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唯一的差别就是要付出r*H的银行利息。本文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银行的单位资金的利息小于单位资金在市场上所带来的利润,否则的话,企业是不会去贷款的。本文通过图示来分析资金约束下,有无融资服务对供应链整体带来的收益的影响。

从生产商角度来看,当零售商的自有资金R

从零售商角度来看,融资之后,销售量从Qf增加到Qn,销售量增加,同时由于贷款需要一定的利息,假设贷款是H,H=P*(Qn-Qf),所以必须向银行支付r*H的利息。则由图1可以看出,贷款利息在图中体现为Qf`Qf``Qn``Qn`,这一部分为金融机构所得,从而零售商净增加的收入为Qf```Qn```Qn``Qf``。 图中QfQf```Qn```Qn为该供应链融资之后,收益增加总量,这个总量由银行、供应商和零售商共享。

由以上分析可知,供应链融资不但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所以不管是从银行自身收益着想还是从银行的社会责任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银行增加竞争力和收益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金融对银行收入的影响―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

现在的供应链金融不仅包括供应链融资,还包括供应链电子化服务、离岸银行服务等,所以供应链金融也可以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包括中间业务服务费在内的收益。本文将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来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的利益。

深圳发展银行在2005年之前是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资质偏差的一个,由于管理机制弹性不足,没有特色,再加上原先遗留下的坏账问题没被解决,所以业务发展停滞,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超标。2005年,资本充足率只有3.7%,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有3.71%,不良资产率达到9.33%之高。这些都达不到中央银行对资本充足率8%和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要求。2004年底,深圳发展银行注入新桥资本,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业务,并在2005年明确提出公司业务向供应链贸易融资转型,并于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直到2011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8%和7.01%,不良贷款降到0.44%。表2列出了从2005-2010年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变化。

目前,深圳发展银行无论是在总资产上还是在资本构成及盈利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事实上,深圳发展银行是随着自身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深度的加大而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改善资产结构的。

(一)初期业务―商票保贴和货押业务

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发展银行在广东地区的分支机构首创了商票保贴业务。商票保贴业务是指对符合一些商业银行指定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为其签发并承兑或背书转让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即给予保贴额度的一种授信行为。商票保贴是针对企业低成本采购而设计的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对于商业承兑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诺予以贴现,大幅提升商票信用等级,保证成本更低廉,手续更便捷,结算更安全。在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又推出了一项重要的创新产品―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该产品允许企业以存货类流动资产作为融资的抵(质)押物,结合最高额担保的动态方式,让受信人随时赎取或追加抵(质)押物用于销售和周转,解决了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成长时期―“1+N”理念的形成

“1+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其中“1”是指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而这个“N”大多是中小企业。在深圳发展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初期,提供的金融融资服务主要针对“1”,即为核心企业提供服务,例如商票保贴、商票保贴额度、法人账户透支、债券等。而到了2005年,随着新桥资本的注入,深圳发展银行开始注意由中小企业组成的“N”,开始为“N”提供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预付类融资等业务。从此深圳发展银行开始形成“1+N”理论,开始注重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协调发展。

(三)品牌建立期―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随着“1+N”业务模式深入与客户需求的深化,深圳发展银行开始考虑如何为整条供应链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2006年,该行推出了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业务模式方面开展深化创新。如在总行层次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国际保理协会、建立“池融资”品牌。2007年开始全面启动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内部系统与外联系统的对接以及作业流程管理系统与客户系统的对接,以先进的1T技术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供应链金融必然会成为银行的发展新方向,供应链可以为银行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为银行增加新的业务增长点,甚至可以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帮助银行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银行必须努力开创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的意义

(一)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和创新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不仅包括纯粹的理论更包括了一系列新的业务,为了和自己银行内部具体情况和当地客户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必然需要去挑选和调整直接“拿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这会促进商业银行去创新业务以及提高服务能力。

(二)提高银行的市场营销能力

在国内,银行传统的营销是依靠社会关系和价格竞争,这主要是对单一的企业而言,而供应链金融是针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各个企业,银行不可能每一个都能照顾到,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错误将会导致整条供应链企业的流失。所以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了解在某一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大营销以及维护力度。

(三)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在真实的贸易背景和融资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其风险系数偏小从而可以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银行还可以制定一些跟踪和检测手段,保障资金用途的准确以及供应链系统的运转情况,这也有利于降低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由于供应链金融大量采用了票据、保函、信用证等融资工具,这类工具往往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此外银行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等财务顾问业务,这也是产生可观的中间业务的收入;整条供应链之间产生的资金回流和存储也会为银行带来额外的存款收益。这些对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贡献。

总之,不管是从银行自身发展出发还是从银行的社会责任而言,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银行要想脱离传统的公司经营模式,想要在世界银行业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则是一个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远东出版社,2009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与风险[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4)

4.闰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5.张晓晖.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及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篇5

作者简介:赵燕(1972-),女,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金融学博士,教研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37-02

随着全球产业国际化大分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逐级提升,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已是形势所迫。

一、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很多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而大量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却未能满足。商业银行在对进出口企业融资时,比较关注进出易过程当中银行的参与和货币支付,通常只做整个融资链条中的境内一块和中间的交易那半块,境外那块基本上我国商业银行接触不到、也融合不进去,也不能提供相关的产品。面对跨国公司的大批国内供应商和分销商,我国商业银行也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错失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当我国企业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更需要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境的金融支持时,在境外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提出跨境供应链金融,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将国内、国际与离岸三大贸易领域并重,从内部做起,整合掉原有的部门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成立贸易融资部,取代以往的国际结算部,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以及国内贸易融资整合到贸易融资部中,并进行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应形势发展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推出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做法是将境内外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针对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企业自身特点,应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结算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对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或多个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图1为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图。

二、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境供应链融资有一定的发展,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等都开展了跨境供应链融资服务,受此影响其他中小银行也正在努力尝试。以浦发银行为例,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包括如下内容: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商票保贴、汇票协议付息、动产质押、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国内/国际保理、信用证议付/押汇/打包、福费廷等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贸易商融资服务。招商银行也提供类似的金融支持和产品服务,其进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押汇、进口T/T押汇、货物质押、进口保理、对外担保等;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订单融资、出口T/T押汇、货物质押、出口保理、托收押汇、福费廷、信保融资、对外担保、出口买方信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国内外核心企业核定进口保理额度,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注入上游供应商群体,进而为供应链群体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由于网点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境外与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实现完全接轨等,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提供的融资产品和服务还主要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贸易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为单一,难以同当地银行相比,与汇丰、花旗等老牌跨国银行还存在明显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的针对供应商和经销商、融资和中间服务并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风险不断加大

外贸风险不断加大是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国际贸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客体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银行在对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外汇汇率的大幅波动、国家政局不稳定、外汇管制、经济波动等,阻碍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来源。

(二)技术支持相对薄弱,融资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一些企业与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商业银行和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偏差,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四、商业银行应对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问题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手段,控制银行风险

传统上,银行控制风险基本上是看两块,一是财务报表,二是看有没有货权(主要指信用证、提单、贸易合同、发票)在手上。以下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商业银行借鉴:1.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反馈体系,规避产品市场风险。2.银行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信贷动态分级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3.降低质押率,与保险相结合。由于跨境业务风险的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在适度范围内调低质押率。同时,可以要求具有较高资信的国际性银行或大型公司提供反向担保,并合理运用各种保险业务。

(二)建立技术平台,提高融资效率

在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多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荷兰银行的MaxTrad技术,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将涉及多家银行及买方的信用证贸易单证统一处理,客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供应链与网上银行之间的连接,在全球各地获取事实信息,并实现发送交易指令、在线读取当局内容、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这样大大节省了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成本,大幅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

(三)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基础,因而能解决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商业银行应动态地把握信息,这是银行必要的手段和能力。通过信息的动态把握就可以提前预警,比财务报表上能够看得更超前,能知道该公司将来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这对银行严守风险底线来说非常重要。摩根大通银行全球贸易服务部产品管理副总裁麦克奎因曾说过:“通过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我们将为整条供应链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浦发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供应方、买方、中间商,甚至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物流的信息等会加载到这个平台上,这些信息的及时获取有助于浦发银行了解货物的实际流通状况,实现对货物的有效监控。这个链条还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建立连接,以便浦发银行及时知道每天的货物销售状况及库存的变化情况。通过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交换和共享,商业银行能准确地掌握供应链上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上的信息,及时跟踪物流信息,有效减少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融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胡蓉萍.银行适应外贸企业变化,浦发供应链金融“跨境”[N].经济观察报,2012-02-03(15).

篇6

摘 要:选择中石油控股的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指标及数据,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并通过熵值法对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实现产融结合的协同价值、促进产融企业及产融银行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产融集团应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金融管控平台;监管机构应完善相关政策。关键词: 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23-08一、引言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使其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为提高获利空间、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类较新的金融业务,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对此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国内研究多集中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即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真实的贸易信息,以企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存货等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动产质押授信、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盘活产业链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融资的综合性金融服务[1]。据此,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针对特定经济实体开展的产业金融服务,在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实现多方共同发展[2-4]。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工商企业通过控股金融机构涉足金融领域,形成了“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并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希望借此来整合产业链,带动主业发展。如昆仑银行的石油产业链贸易融资业务、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贷款、华润银行的供应商融资等都是具有产融结合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学术界对产融集团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其所在产业链的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刘国忱(201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资本,因此,构建产融联盟能带动产业升级[5];赵志龙(2013)指出产融结合型银行能为所属的产业链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6];王志明(2014)认为产融结合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能促使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及生产运营信息,有利于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控,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7]。由此可见,产融结合型银行①作为产业链链内银行,与非产融结合型银行相比,与实体产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能通过与产融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有效的市场需求及产业链上更加真实的交易信息,来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本、信贷风险,更加有效地推动实体产业的发展。与实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大多数文献仅局限于对产融结合或者供应链金融单独进行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层面。供应链金融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多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其中定性指标包括供应商绩效、供应链柔性等,定量指标包括成本、投资回报率等[8]。朱文贵等(2007)建立了金融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为评价供应链资金流的绩效提供指标参考[9];张秀萍等(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供应链可靠性、反应能力、柔性、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绩效[10];房圆晨(2011)通过夹角余弦―灰关联法构建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客户满意度等进行绩效比较[11];刘可(2013)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评价供应链金融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12]。在我国企业产融结合有效性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蔺元(2010)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发现,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层次不深,金融资本没有紧密服务于实体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经营绩效带来的正效应不大[13]。李惠彬等(2011)利用熵变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产融结合趋势显著,产融结合有利于产业稳定发展[14]。姚德权等(2011)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实证发现,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风险,产融结合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较低甚至无效[15]。王帅(2013)利用成本函数检验产融企业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企业与主业联系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产融结合能降低交易成本[16]。李维安等(2014)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对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会造成投资过度,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17]。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研究中,大部分结果显示我国产融企业产融结合效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后,没有利用金融资本服务主业的发展,而仅仅追求金融领域丰厚的利润以及获得信贷支持。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产融结合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的熵变模型,构建产融结合型银行供应链金融有效性的熵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实证检验产融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促进了产融集团的发展②[18]。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产融资本的协同效用一方面,由于关联交易、客户集中度等管制,产融结合型银行为控股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规模有限,抑制了金融资本对实体产业的支持,供应链金融则能够突破直接融资的限制,将金融资本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向产业链企业融资,降低产融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间接对产融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型金融机构能够深入了解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状况,降低管控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成本,并通过与产融企业共用客户渠道、共享产业链资源,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同时,金融资本可以利用产业资本拥有的客户资源与品牌效应,为产业链客户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与金融交叉销售,进而扩大银行的利润来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盈利能力[19],实现产融协同。据此,提出假设如下:假设1a: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产融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1b: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借助产融结合形成的优势降低金融业务的运营成本,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1c: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二)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产融集团内部资金的配置效率由于产融企业的融资成本低于市场成本,因此,易造成资金过度集中于产融企业,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下降,降低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产融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对整条产业链进行整合与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企业的生产能力、业务规模等信息,对产业链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将原本借贷给核心企业用来过度生产或投资的资金以较高的利率分配到产业链企业,提高上下游企业的供应能力和购买能力,平衡产业链各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再加上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深入参与实体产业的生产运营,更有效掌握产业链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所在市场环境的变动,提供更适合产业链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从而合理配置产业链资源。同时,产业资本往往会受金融资本高额利润的影响逐渐金融化,进而导致实体产业空洞化,供应链金融则能使产融集团内部的金融资本回流到产业链生产运营环节中,重新以产业资本的形态支持产业链的运作,推动主业增长,避免实体产业空洞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扩大对产业链企业的融资规模,避免实体产业过度投资于金融领域,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三)供应链金融能够控制产融集团的内部风险产融结合型银行属于链内银行,能利用企业的产融信息平台核实产业链企业的信用状况及真实的交易信息,对资金流、物流实施有效监控,确保了资金回收的安全性;同时产融银行通过与产融企业共享信息,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动向及存货质押品价格变动的方向,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存货价格下跌等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再加上供应链金融能满足产业链企业资金需求,缓解产业链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产业链企业支付货款、供应物资的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核心企业能够及时收到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下的货物,降低坏账规模。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a: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产融结合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3b: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产融企业的坏账规模,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三、实证方法与指标构建(一)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09~201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及其控股的昆仑银行为研究样本,考察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产融集团发展的影响③。(二)实证方法本文将中石油集团与其控股的昆仑银行组成的产融集团看作一个产融系统,通过改进耗散结构④的熵变模型,构建熵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给各指标客观赋权,综合评价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其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维持有序的结构、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要降低系统的总熵值[20,21]。供应链金融所在的产融系统具有形成耗散结构系统的特点⑤,产融系统要想维持有序的结构,就要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或从外部引入资金、技术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即负熵,降低或释放系统内部由于资源不合理配置、信息不对称等不利的因素即正熵,来降低系统内部的总熵值。昆仑银行作为产融结合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使金融资本更有效地服务于主业,降低主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实体产业发展。如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产融系统输入的负熵能够抵消自身及产融系统产生的正熵,产融系统的总熵值就会下降,系统会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即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有效的;相反,若正熵大于负熵,则二者结合对系统的负面影响高于正面影响,即供应链金融业务无效。由于昆仑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熵值法能够有效克服数据较少时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三)熵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产融系统自身产生或由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正熵定义为压力熵,即dyS;将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来减小系统熵值、促进系统发展的负熵定义为支持熵,即dzS;外部环境对系统输入的熵流定义为外部影响熵,即doS。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变模型,供应链金融所在产融系统的熵变模型可以表示为:dS=dzS+dyS (1)其中dS表示供应链金融与产融结合共同作用引起的产融系统总熵值的变化量。若|dzS|>|dyS|,则dS0。(2)2010年,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供应链融资规模增大、银行营利能力提高、不良贷款率下降,再加上整体经济形势向好,支持熵的增幅远远大于压力熵的增幅;但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支持熵仍低于压力熵,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3)2011年,支持熵与压力熵同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业务收入在昆仑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上升,加上银行不良贷款及企业坏账损失下降,压力熵的降幅大于支持熵的降幅,支持熵首次高于压力熵,dS

篇7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工业园区迅速发展,园区的中小企业对当地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融资问题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生存与发展,引发上下游企业、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园区企业发展受到影响。本文结合园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浅议工业园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探讨在园区内部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解决园区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可行性与优势。

一、核心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最低的可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工业园区在全国遍地开花,有些园区走向专业化的进程,工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然而发展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治理通胀紧缩货币政策下已经突现出来,其间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新型的融资方式是解决市场化、集约化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融资的重要课题。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产业资金流和物流,使单个核心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供应链整体的最低可控风险,实现良好的金融服务。

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集合点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层面,追求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在财务层面往往被忽视,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到整体运营绩效。供应链整体运营情况如何,是随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财务层面的金融服务服务供应链金融也随之诞生。供应链金融主要包含四类主体:

1.需求主体,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两大类;

2.供给主体(支付结算的提供者),金融机构;

3.支持型机构,物流机构、保险机构、仓储机构和担保机构等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机构;

4.监管机构,各级银监部门。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作和管理中起着统领、协调和控制等重要作用。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用支持,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和集合点。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供给主体金融机构等商业银行占到决定性地位,其基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对与其合作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资金融通服务。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营业能力,又可以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控制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占据更多的市场客户份额。支持型机构则是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顺利有序实施,提供仓储、保险或担保等服务的机构,也就是第三方机构。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支持和整个供应链的支撑点,将资金注入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上下游企业,使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内在价值的服务理念。供应链金融正是依托于强势的核心企业,将资金注入到弱势的中小企业中,从而解决中小企业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衡和整个供应链的资金融通问题。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对银行而言,比传统贷款方式安全有效,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这种业务模式使参与其中的三方——厂商、银行、物流企业都得到了额外的收益,能实现“三赢”的局面。

三、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业务种类有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这三种融资模式分别对应着现金缺口的三个来源。现金缺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购买所需产品或服务支付现金到销售产品或服务收回现金之间的时间间隔。企业的现金缺口期可以由以下的公式表示:

现金缺口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在与其上下游的核心企业交易是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现金缺口期内只能通过融资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游企业可以采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而对于生产销售过程中存货较多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一种对中小企业适用性较强的模式,因为应收账款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之中,并且占其流动资产的较大份额。在现实交易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是大型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要求其上游企业先行发货,并尽量延期偿付债款。延长账期可以保证核心企业更长时间占有流动资金,从而增强资金周转能力。其上游企业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承受延期付款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般情况下,如果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有限,交易中的时间差会出现“有账无款”现象,这就加剧企业进一步融资的难度,限制了资产流动性,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整个资金链的断裂。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和应收账款保理是比较常用的融资模式,针对由应收账款引起的中小企业短期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方式获取资金,使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转化为现实的现金流,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由于应收账款积压而造成流动资金不足的局面。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一种,是指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同,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信贷限额条件下,采取随用随支的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具体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 卖方在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转让,并提供发货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单据。

② 买方向银行提供入货单和应收账款确认单据,并作出付款承诺。

③ 银行审核单据合格后,向卖方发放贷款。

④ 买方向卖方支付账款。

⑤ 卖方向银行偿还贷款。

(2)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保理是卖方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与质押融资模式不同的是,当融资到期后卖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以偿还贷款。具体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 卖方在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转让,并提供发货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单据。

② 买方向银行提供入货单和应收账款确认单据,并作出付款承诺。

③ 银行审核单据合格后,向卖方发放贷款。

④ 买方直接向银行偿还贷款。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同应收账款一样,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问题。由于一些热销商品的存货较少,下游企业往往需要预付货款。然而当买方大批量购买时,可以争取较高的商业折扣,并且提前锁定采购价格,预防价格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是在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需要向下游企业提前支付货款,下游企业向银行申请用来支付预付账款的融资行为。保兑仓融资是指在买方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全额货款向卖方采购, 卖方出具全额提货单作为抵押物,买方分次向银行追加保证金,银行分次通知卖方向买方发货。买方在交足全额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后,银行释放全部货权。保兑仓模式还可以引入第三方(通常是仓储企业)进行监管,银行贷出货款后,卖方向仓储企业发货。当银行给卖方发货时,向仓储企业出具仓单即可。保兑仓的具体业务流程(未引入第三方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 买方在额度内向银行申请保兑仓融资,银行对买方企业进行审查通过后,买方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② 银行向买方提供授信出账,并直接用于向卖方支付的采购付款。

③ 卖方向银行出具提货单。

④ 买方根据其自身的经营需要向银行追加保证金。

⑤ 银行通知卖方,释放与追加保证金相应的货权给买方。买方在交足全额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后,银行释放全部货权。

⑥ 卖方向买方发货。

3.存货融资模式

由于采购周期和销售周期不尽相同,企业必须有一定量的存货以保证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进行。除此之外,企业也可能会为了获得更为优惠的产品价格,向上游企业购买大量产品。然而存货占据了企业运营资金,且在存储的时间段内无法为企业创造利润。

存货融资是指企业以自身生产经营的库存商品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融资行为,存货包括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包装物等。存货融资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从银行获得贷款,提高资金流动性和存货周转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融通仓是指将物流、金融、仓储三种服务集成式的创新服务,能够有效的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管理。由此达到拓展业务,提高资金效率,增加供应链整体绩效和竞争力的目的。其物流服务可银行监管流动资产,金融服务则可在一定风险控制下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融通仓融资模式可分为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和质押担保融资模式。

信用担保融资模式是银行以物流企业作为授信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审核并为其核定授信额度,物流仓储企业再依据与其长期合作的企业资信状况提供信贷额度,为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合作企业存放于仓库内的存货作为质押,确保信用担保的安全。

质押担保融资模式的物流企业仅为授信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合作企业以存放于仓库的商品作为质押品向银行贷款。质押担保融资模式的具体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 在银行、企业、仓库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的前提下,企业向仓库交付货物,并申请制作相应仓单。② 仓库向企业出具仓单。 ③ 企业向银行交付仓单。 ④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⑤ 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经营需要向银行追加保证金。 ⑥ 银行通知仓库发放与追加保证金相应的货物给买方。买方在交足全 额银行保证金后,银行释放全部货权。 ⑦ 卖方向买方发货。

四、政策支持,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工业园区通过不断发展给地区和产业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园区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造成“木桶短板”效应,阻碍园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融资模式,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应用于工业园区中,以政府作为最终担保人,以政府针对园区的扶持资金作为授信担保金,降低银行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顺利完成,从而解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更好地针对风险来源有效控制风险,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完成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为银行持续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的保证。为此,工业园区应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1.中小企业作为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从技术、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着手,保持整个产业链的完整与联系。特别是金融方面,在经过金融海啸的重创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园区中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极大程度解决该问题。

2.工业园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方便企业信息的相互传递,促进园区企业共同发展。另外,信息体系也是银行在授信时获得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降低银行风险,减少坏账。

3.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者,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过程中,应注重扶持方式,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最终担保人可以为中小企业授信融资提供便利,必要时可以向银行和核心企业承担的较大风险给予一定补偿。

五、总结

本文对工业园区的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核心企业作用,银行和政府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该承担的风险进行了阐述,并对保持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所必需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环境提出了政策的支持建议。(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肖甲山.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信用融资决策探讨[J].财务与金融.2008第3期

[2]李雪辉.于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模式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第16期

[3]谢圣涛.国外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10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物流企业 UPS 顺丰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为供应链链条上相关联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其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这项金融创新业务,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优化企业营运资本。根据Demica 公司 2008 年的研究报告,在当今信贷环境恶化的状况下,有约93%的国际性银行感觉到公司客户对供应链金融的强烈需求。据《互联网供应链创新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万亿人民币。供应链金融总体可分为三种模式: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3]其中,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提供方,物流企业也往往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所有企业中的核心企业。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论述、对运营资本的影响方面。Hofmann定义了供应链金融、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García和Martínez对西班牙中小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应收账款天数、库存天数呈负相关。但有关供应链金融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虽然一些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自身提供了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案例,但很少有较深入的解析与对比研究。

国内开展早、成果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服务模式。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创新提出“1+N”供应链融资模式。刁叶光和任建标提出了将反向保理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并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李建军和朱烨辰建议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以帮助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同时用以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关于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优势分析、框架构建方面。若以整体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话,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模式机理、风险控制方面,虽然成果显著但也并未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做特定分析。总体来看,有关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研究较少、层次较浅,其中中外典型企业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更是空白,这与之前国内经济体制有关――非商业银行不得进行支付业务。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改革,银行卡收单牌照的开放化,“工业4.0”、“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国内的一些非商业银行企业也获得了机会,正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包括顺丰、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中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业务不断扩大。因此,对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符合时展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就如美国典型物流企业UPS,自1998年起就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现在业务成熟、行业领先。因此,有必要将两个典型物流企业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与顺丰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出各自特点,对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有效建议。

三、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UPS、顺丰的运营概况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中,物流企业作为资金提供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发展自己。例如,物流企业掌握有抵押货物的准确信息,这样物流企业就可以为那些面临赊账压力的客户提供短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从1993年开始,UPS推出了以全球物流为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UPS物流集团,统领全公司的物流服务。1998年,UPS资本公司(UPSC)成立,为客户提供包括收取货款、抵押贷款、设备租赁、国际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2001年,UPS集团资金逐渐雄厚,在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B)后,将其融入原来的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FIB丰富的中小企业营销经验也让UPSC将其客户定位为中小企业。2002年,UPS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成立,并将其业务拓展到第四方物流管理。2008年,UPS推出了针对在美国的买方的“货柜融资”服务,该服务主要为其客户提供长达60~90天的融资便利。

2.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 的业务案例――与沃尔玛的合作。

世界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身为强势的买方,通常会要求东南亚供应商、出口商垫付全部货款,待收到货物后30~90天才会结清账款,这样的行为往往会给中小供应商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供应商甚至不敢和沃尔玛公司签订大单合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推出了一项能够互利共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该服务不仅可以保证沃尔玛能够延长付款期限,也可以让其供应商利用沃尔玛的信用以更低的利率获得应收账款融资,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图1所示,首先,UPS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签订多方合作协议,由UPS作为两者的物流服务商。同时,UPS还扮演了中间结算商的角色,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供货商进行支付结算。最后,由UPSC与沃尔玛进行最终贷款结算。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既使得沃尔玛免于和大量供应商逐个进行账款结算,缩短了供应商的账期,也为UPS自身扩大了市场份额,在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上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众多中小供应商还可以获得由UPSC提供的为期五年的循环信用额度,以此来帮助他们规避沃尔玛延期付款的风险。对于那些缺乏信用支持的供应商而言,通过UPSC进行融资的成本也是远低于其它融资渠道的。因此,无论是UPS的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还是沃尔玛和其供应商,都得以从中受益。

(二))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顺丰集团在2015年上半年经历了组织架构变革,现将集团划分为五大事业群:金融服务事业群、供应链事业群、速运事业群、仓配物流事业群以及商业事业群。在2013年8月,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入股顺丰且持股比例不超25%。顺丰集团早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代收货款服务和物流服务中保价等增值服务;2011年12月,顺丰宝正式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接着,顺丰的金融平台――顺银金融于2013年7月正式获得由央行发放的银行卡收单牌照。在这一阶段,顺丰内部强调虽然其连续获得两大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顺丰的主要金融交易业务还是集中在内部服务,银行卡收单则主要针对与顺丰合作的电商企业等客户,为客户提供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服务。2015年3月,顺丰推出了“仓储融资”服务。2015年4月28日,中信银行与顺丰集团达成跨界合作协议,不仅推出了联名信用卡和“中信顺手付”移动客户端这两款产品,双方还表示在O2O应用、社区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目前,顺丰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仓储融资、顺丰保理、订单融资和顺小贷这四个产品实现。

2.顺丰的业务案例――与天猫某知名企业的合作。

某知名品牌在天猫商城的商的采购周期为每周一次,销售周期为半个月。虽然销售额迅速上升,但由于资金的缺乏,该商的贸易规模始终难以扩大,这是因为该商主要是依靠网络销售,没有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进而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面临融资难题。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该商是顺丰的分仓备货客户,故其获得了由顺丰提供的10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和1000万元的仓储融资额度(指信誉良好的电商,可以通过抵押其存放在顺丰仓储中的商品,获取顺丰提供的质押贷款的服务),使该电商企业可在授信范围内随时提款采购,顺丰提供贷款后,电商进行采购并将采购的商品存放在顺丰的仓库内,然后通过销售的回款来偿还贷款。顺丰不仅可以提供100万至3000万的贷款金额,还能为电商客户的采购及销售提供资金、仓储、配送的一站式服务,如下图2所示。其中,成为顺丰的电商客户需符合顺丰的审核标准:其商品须存放于顺丰的仓库中,并由顺丰完成派送。与银行相比,顺丰能够为电商提供更低的融资利率,并且为不同的电商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电商可以让顺丰先发货,再还款,这样不仅可以做到随借随还,还可以结合顺丰的代收货款业务直接冲抵贷款,免去自行安排还款的流程。

四、UPS与顺丰的相同点解析

(一)业务模式本质相同

UPS和顺丰都是以货物与企业信用作为融资依据,都是物流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并提供资金,并且都是从两方面盈利:仓储费用与融资费用,两家物流企业都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掌握方,两家公司除了主导融资准备过程中对象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外,还担负着确定融资实施过程中融资利率、融资规模及还款方式等的责任。

(二)自身开展条件相似

两家物流企业都是基于物流速运及物流结算开展起来的,并且仍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在开展过程中,都拥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的优势。首先,在物流方面,两者都拥有高效便捷的设施配备、标准化的物流流程;在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两家物流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历史交易数据、支付交易数据和物流系统信息,还享有来自于B2B交易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可以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进行评价和评级的数据。

五、UPS与顺丰的不同点解析

(一)发展战略相异

两者发展战略不同。顺丰相比UPS多了商流方面的发展,包括顺丰优选、顺丰海淘等,顺丰指出这些板块支撑着整个顺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UPS则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扩张供应链金融业务,如2007年UPSC宣布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发展战略有所区别,UPS更偏向于横向一体化,而顺丰则更类似纵向一体化,后者进行的是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延伸企业集团主导模式的一种探索。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组织架构不同

UPS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成立UPSC,相对来说金融业务成熟、风险控制能力强。而我国经济环境决定了顺丰无法收购银行,故其成立了金融服务事业群,专门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但顺丰近期的表现,无论是2013年中信集团的入股,还是2015年4月与中信开展合作,都显示了其在金融领域与中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来说,UPS收购了银行,顺丰则会是独立开展业务或是与银行进行合作。

(三)外部环境差异大

首先,两者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它们在开展业务上的差异。其次,两者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中,美国电商发展成熟并已配备较完善的系统,如亚马逊、eBay等,因此,UPS的竞争对手强,其所处市场趋于稳态。而中国电商起步较晚,虽然京东、国美等电商也迅速崛起,但像天猫等大型企业仍以顺丰作为首选,因此,顺丰仍是行业内物流的领先,其所处市场处于急速上升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六、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战略

物流企业选择如UPS的横向一体化战略还是顺丰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都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市场竞争状况、未来趋向等综合度量。UPS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就意味着其现阶段难以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顺丰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其新增业务就要受到市场已存在并已专业化的产品的竞争,如其旗下网购服务社区店顺丰嘿客就远不如预期设想的效果。物流企业选择发展战略,还要考虑企业投资负担、市场时机、业务擅长与否、能否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直接与不同的对手进行竞争、行业状况等因素。

(二)衡量入股还是独立

无论是物流企业收购银行,还是银行入股,银行成熟的配套设施和富有经验的人才都会成为物流企业的极大助力,而且银行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共享客户。其中收购银行能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管理方便,银行入股则信息对称性稍弱,管理复杂,但要比前者少去用于收购与运营的大笔资金。物流企业若独立开展业务,则需大量用于提供融资的流动资金,客户也主要是原有仓储客户,此情况下信息完全对称、管理协调难度小,但计划与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应衡量自身资金、客户、信息共享、管理情况,决定银行入股还是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

(三)呼吁体制完善、把握市场机遇

首先,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呼吁相关改革,包括相关法律的健全、管理机构的明确化;其次,在新制度、新方案出台时,物流企业应积极研究新对策、新计划;最后,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时,物流企业应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能够精确实时把握抵押物状态的领先物流技术、与客户端直接接触的宝贵机会、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01).

[2] Hofmann E,Belin O.Supply Chain Finance Solution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1.

[3]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4] 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 Logistics Managment,2005(1).

[5] Juan P G, Martínez P. Effec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SM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07(2).

篇9

一、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指针对供应链上特定商品从初始地到最终目的地移动的过程中提供的、与快速增长的动态应付账款融资业务、金融租赁业务、存货融资业务等各种动产担保融资和其他金融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新型企业融资服务解决方案[1]。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方面的经验,供应链金融也被定义为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2]。

国际上最初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应用是商业银行针对其核心客户即大型企业的信贷新模式,向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货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3],到2008年5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其他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此项业务[4]。随后,伴随国际上受次贷危机影响而产生的“供应链危机”[5],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以物流企业、集团企业或者其金融公司为代表的各类企业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其涉及的整个供应链提供创新和延伸的融资类服务。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是被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形式出现的。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得到的支持却是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按照《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GDP的60%,税收的50%。按照中国中小企业2009蓝皮书的数据,2008年底,在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970多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388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达90%。但是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仅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的15%左右,2008年全国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比2007年只增长1.4%,而全国贷款同期增加了14.9%。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增加只占不到5%[6]。这是因为国内银行业高度集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涉及行业区域市场情况复杂,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这就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面临“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问题。而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利用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状况的把握,通过不同的途径强化了信息了获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协助供应链中相应资金需求企业获得融资,并同时控制资金风险和成本,完成对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在这个融资服务过程中,物流企业对融资方经营信息的掌握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融资方的各项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部分。根据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和委托-理论,由于人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从而导致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签署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合同,这种逆向选择也导致人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的道德风险的存在。而在以银行为委托人,中小企业为人的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严重,或者说其非匀质性更严重,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出现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大型客户的信贷市场[7]。这时,借款方的还款能力是融资方信贷审批部门重点关注的信息,抵押物的明确性、可获得性、可变现性等评估是降低信用风险的有效办法。由于物流企业的信息优势,可以精确掌握客户货物存在的地点和基本价值,因此可以及时掌握抵押物的精确信息,进而使得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要比其他融资方小的多,其违约成本也就低得多。也就是说,物流企业的引入将两方模式升级为三方模式,委托关系变为两个层次,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受信企业之间均形成委托关系,而由于物流企业对物流状况的监督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融资交易的达成。林毅夫、李永军(2001)的文章从理论方面证明了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贷款规模、贷款交易成本、贷款抵押比例是影响企业信贷的最主要的因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加贷款规模和抵押比例,就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总贷款数量增加[8]。例如存货融资业务,一般企业的融资比例为50%[9],但物流企业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抵押融资比例通常比银行高5~10个百分点,达到55~60%[10]。

供应链金融服务预计将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巨大的改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研究报告(2006),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存货价值为30326亿元,应收账款3276亿元,合计超过33000亿元的资产被占用,按50%质押比例计算,这些资产可以一次性产生超过16000亿元的新增授信,并且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其实际效应还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字[11]。物流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是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

二、UPS从物流企业到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ParcelService),原名为美国信使公司(AmericanMessengerCompany),1907年8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成立,创始人吉姆・卡塞(JimCase),总部现已迁至亚特兰大。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UPS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速递机构和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每个工作日,该公司为180万家客户送邮包,收件人数目高达600万。公司的主要业务在美国,但服务同时遍及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UPS的供应链解决方案(SupplyChainSolutions)受到业界关注。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货物配送、全球货运金融服务、邮件包裹服务和业务拓展咨询等一揽子服务方案,从而真正实现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12]。“三流合一”是UPS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和贡献之一,由UPS提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应用已经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深入人心,而UPS也由此开始从单纯的包裹递送商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

(一)UPS实现转型的两个阶段

UPS的转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创新,即货物流的扩张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到1993年,UPS每天为100万个固定客户传递1150万件包裹和公文。如此繁重的工作量迫使UPS不得不发明新技术以提高效率,保持价格竞争性,同时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搭配。1986年~1996年间,UPS总计投入超过47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UPS的技术创新包括手持式设备传递信息和获取帮助,到专业化设计的包裹快递设备,再到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和专用卫星。如以每个UPS的驾驶员使用DWD设备为例,它能够立即记录和向UPS网络系统上传货物传递的动态信息。DWD存储的信息甚至包括收货人签字的数字照片,以便向发货人提供货物运输的最鲜活信息。这种专用设备也允许驾驶员远程联系总部,使变更后的送货计划、交通路况及其他重要信息保持实时一致。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UPS的综合吞吐能力激增,客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实现了货物流与信息流的结合。这一阶段至关重要,为后来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引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是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成熟催生供应链金融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尽管UPS的核心业务是货物和信息配送,但UPS高层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结构单一的物流运作模式。基于广泛的市场调研,UPS发现未来商业社会最重要的力量是“全程供应链管理”,成为“全程供应链主”才是UPS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并且公司在货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领先技术能够比较容易地匹配金融流,从而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所以,UPS开始调集核心资源向这一新领域迈进,战略性地重组公司。为了实现这次转型,UPS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在1999年,UPS并购了7家物流和分销公司、11家技术公司、1家银行、1家航空公司等20家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公司,并于2002年5月,成功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与其1998年成立的UPS资本公司(UPSC)合并,获得美国本土的金融服务牌照,2003年4月4日,美国康涅狄格银行委员会通过一项由第一国际银行集体提出的申请,把它的名称变更为UPS资本商业信贷(UPSCapitalBusinessCredit)。UPS资本商业信贷成为UPS资本公司(UPSC)的组成部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贸易和金融等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强大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和UPSC是其从单纯的包裹递送商向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转型成功的关键支撑,其中UPSC是关键中的关键。1999年11月10日,UP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使公司具备在世界重要金融市场上进行战略性收购和兼并的能力。这一举措为UPS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持。

随着转型的完成和业务的发展,UPS的业务从起初主要利用其金融服务的便利和优势吸引客户,拓展业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到逐渐成为企业盈利主力。转型后的UPS包括UPS包裹快递公司(UPSParcelDeliver)、UPS物流公司(UPSLogistic)、UPS资本公司(UPSCapital)和UPS零售(UPSRetail四大支柱部门。资料显示,自1998年成立以来,UPSC所属的供应链集成部门收入额已经从7.4亿美元增长到8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3%,高于UPS国内包裹部门年均4.2%的增速,也远高于国际包裹部门年均12.8%的增速[13]。

(二)UPS与沃尔玛供应链金融集成解决方案

国际性贸易中,买方为了转移资金占用的压力,往往利用其强势地位,采用赊销的方式,要求卖方先垫付部分或者全额资金,到货后一段时间结算货款,赊销已经逐渐代替信用证成为贸易结算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全球贸易中有80%以上是通过赊账贸易来进行结算的。而沃尔玛作为强势的买方,通常会要求其东南亚供应商、出口商垫付全额资金,货物到岸后30~90天才结清货款,这对于中小制造商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资金负担,有些供应商因此不敢与沃尔玛签订大单合约。从供应链角度上看,这实际上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损害了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但是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这也是合乎经济学规律的选择。

UPS提出的供应链金融集成方案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与沃尔玛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2003年在东南亚具体的业务合作可以被看作是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应用。在应用过程中,UPS作为沃尔玛和其供应商之间交易的货运承运方,同时UPS也是中间结算商。再由UPS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出口商进行支付结算,UPS保证在货物交付到UPS物流机构的两周内把货款先支付给这些出口商,以保证他们的流动资金运转。然后由这些出口企业把出口清关、全程货运业务都交给UPS,并支付物流服务费用和一定的融资费用。最后,拿到货物的UPS将与沃尔玛进行一对一的结算[14]。

图1 UPS/UPSC与沃尔玛的供应链金融集成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出口商加速了资金周转,沃尔玛避免了和大量出口商的结算的交易成本,而UPS则扩大了物流市场份额,赚取了丰厚的物流服务收益和融资和金融服务等收益。由于UPSC可以为中小供应商企业提供为期五年的循环信用额度,并确保该公司规避沃尔玛赖账的信用风险,对于缺乏信用资源的中小企业来说,其为融资支付的成本和条件也优于企业通过其他渠道可能获得的条件,因此企业会乐于接受方案并支付这笔费用。

(三)UPS实现转型后的特点和核心优势

从上述对UPS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后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中,由物流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主导方,并占据核心地位,是一种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1.物流企业是服务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提供方。在实际应用中,对金融服务对象的选择、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方案的实施都是由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与客户在物流方面的合作状况结合客户对物流和资金的需求来确定的。

2.物流企业是资金的提供方和融资条件的主导方。在这类应用中,融资规模的确定、融资时间的控制、融资利率的利率协商、以及后续资金的提供、还款方式等条件的确定和协商过程,都是由物流企业主导。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物流服务过往合作情况、自身资金状况等条件对这些融资条件进行协商,达到双赢和多赢局面。

3.物流企业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的掌控方。物流企业依托自身物流网络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抵押物信息平台,对融资抵押物的状况实现实时掌握,并且结合财务和资金管理系统完成对抵押物信息和资金信息的掌握和协调。并且根据自身需要通过信息交流机制共享信息给参与各方。

4.物流企业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在融资条件的确定过程中,物流企业会根据在其物流网络中的抵押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协议和运输信息的掌握来确保对抵押物的权利,因此在方案实施中融资抵押物的掌控者是物流企业,企业将根据融资方案的进程或者还款计划的执行状况来确定和调整其运输和交货计划。

5.物流企业是金融服务方案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方。在整个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例如沃尔玛的供应商数以万计,发生分歧的协调量极大。而在这类应用中,除了根据协议处理分歧,更多的时候,物流企业将在分歧处理和协调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其是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同时具有信息和资方优势,因此协调效率更高。

因此,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掌握抵押物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从而降低信用违约成本,进而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动态协调,实现融资资本的高收益,并同时促进其物流业务的市场拓展,是物流企业UPS提供供应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条件和启示

物流企业实现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物流企业的规模要足够大,其物流网络必须足够广泛,这样,其物流服务能力才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才有得以开展的基础,同时,其客户数量足够多也能从概率上分散融资风险。

其次,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必须足够成熟和有效率,其对信息获取、分析、响应并采取行动的实施能力都必须足够强,这样才可以实时掌握抵押物的实际情况和融资及还款的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物流和资金方面进展的协调,否则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升高。

再次,物流企业的融资能力必须足够强,其资金总体成本必须具有优势。由于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企业向外提供贷款,并且贷款规模上相比市场更具有优势,加上自身运作的资金需要,因此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资金成本方面要求很高。如果物流企业具备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优势,或者像UPS拥有UPSC一样直接具有金融机构牌照,其优势将得到极大的突显。

最后,企业的综合管理运作能力必须足够有效率,由于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属于几乎完全不同的经营领域,具有不同的经营运作特点,对人员、资金、信息、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平衡二者的发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经营上的合力,使其真正体现出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的境界,无疑是需要很高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从以上UPS的转型过程对国内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物流企业应利用信息优势积极拓展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合作,形成互补

对于目前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而言,物流企业的介入对于其应用的推广和风险的控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的缺失,而从理论分析我们又能得知其根源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那么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着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了解其波动状况以及主要客户,同时又能实时掌握更新其当前货物信息,这恰恰是非常适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提供方和重要媒介的。不管是物流企业作为中间方参与还是直接作为资金提供方直接融资,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可以与UPS对比和借鉴的案例是中国邮政和中国邮政储蓄,中国邮政本身是有着类似物流企业的全国性网络资源的,不足之处是其更偏重于重量较轻的包裹和文件等的运送,其货物运送能力远不如专业的物流企业。同时中国邮政储蓄是一家银行,有着相对较为强大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并不高。这二者在体制内是有机会成为类似UPS+UPSC这样的组合,按照图中所示的三流和平台以及服务运作进行投入和建设,完全有可能发挥出较为强大的组合效力的,如下图所示:

图2 中国邮政物流和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假想图

(二)物流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关注

由于融资抵押物在供应链中的实际流动和使用状况关系着融资还款的保障,企业和银行要想扩展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就必须结合其业务实际对信息平台建设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通过全流程的高度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确保随时掌握抵押物的实际所在和使用是否正常,才可以确保借款方的还款可以按时按期正常进行。而国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普遍投入不大,这种关注的不足带来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将严重限制客户的拓展和业务规模的扩张。建立能确保获取融资所需要的抵押物信息掌控方法,才能设计出通用性更好,可推广性更强的融资服务方案,才有可能摆脱融资服务个案化的状况,这是国内物流企业和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性条件。

(三)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

作为UPS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条件,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是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必然方向。由于贸易的国际化趋势,以及中国的出口型经济的现状,更多的企业还是需要面向其国际性业务的融资服务,无论是为其国际出口贸易业务提供结算服务还是贸易融资类服务,抑或是国内逐渐扩展的存货、应收款类业务,如果可以扩展到其国际业务上,为其实现信用增级,其拓展空间和业务利润都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物流企业的无论是网点还是人员、系统方面,都难以达到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不断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结合利用本土优势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规模进行不断扩张。这方面的差距对国内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拓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是国内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来能否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政府应重视并积极展开涉及动产担保等的法律法规的修订

国内在抵押、担保、物权等涉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纠纷处理、登记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的巨大空白和不明确也限制了供应链金融应用的发展。在动产担保法律法规和金融机构和物流机构交叉业务监管等方面,需要进行法律的修订和建立。现代高效率的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应具有几个特征是:可供担保的资产范围界定宽泛。其次是担保物权设立必须简便,规范性要求明确。再次是有明确而全面的优先权规则。再次需要建立集中而统一的公示和登记系统。最后是建立有效的动产担保相关的法律实现,即当需要法律程序参与时,可以快捷简化的通过司法程序完成相应的权利实现过程。

要扩展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参与,还需要对类似交叉领域建立明确的监管模式,像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支付宝这类兼具网络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情况在国内属于监管空白,同样像宅急送意图扩展的在发票递送基础上的支付融资业务在国内也属于监管空白,如何界定合法金融服务和违规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能否顺利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实现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n.省略/wiki/Global_Supply_Chain_

Finance.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02):14-16.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4.

[4]Demica.DemandandSupply:Supplychainfinance[J].DemicaRepo

rtSeries,2008,May.

[5]Aon.GlobalRiskManagementSurvey[J].2007.

[6]李子彬编.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38.

[7]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45-246.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01):10-18.

[9]李子彬编.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69.

[10]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43.

[1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著.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M].中信出版社,2006,204-206.

[12]张凯、董千里.基于融通仓的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2008,54-60.

篇10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又要求后者拥有“银行标准”的抵押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抵押物匮乏和融资担保难寻问题。银行对抵押物要求非常严格,其主要标准在于抵押物能否顺利转让及其价格是否稳定。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抵押,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尚不发达,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诸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况且上述资产易损耗、价值波动较大。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所限,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较少,仅占总资产的小部分,流动资金、库存、在制品、途中产品、原料等流动资产却占总资产的大部分,而银行认为流动资产控制不便,监管难度较大,以致这些流动资产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随着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银企结合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应需而生。供应链金融指处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金融等企业形成业务联系、利益相关的产业链,成员企业凭借相互信用支持,得到银行融资等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步发展而成熟的,是物流服务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如提供采购、销售、交易、电子商务、金融等延伸而衍生的金融服务。这些服务都是在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可以说,供应链融资是物流金融的一个方面,主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将资金流引入其中。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所从事的金融服务是供应链融资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物流银行”。银行和供应链各环节上的企业是业务与利益的相关方,其中,核心企业或银行与其他企业保持一定的信用关系,银行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或担保的支持对其融资,然后核心企业向其他成员企业放款。供应链融资及其操作模式与运作技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为中小企业缓解缺乏融资抵押物和融资担保等困境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国际上,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即供贷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融资机构融资,融资机构在向供贷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购货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融资机构有权向供贷企业要求偿还资金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中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

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上游的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到短期的信用贷款方式。一方面不但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短期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和运行。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是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质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在保兑仓融资运作中,作为供应链核心大企业的生厂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融资企业)银行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仓储监管方)的参与,其主要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是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物流服务是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管,而其金融服务是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融通仓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等。融通仓的目的是用资金流盘活物流,同时利用物流拉动资金流,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弥补供应链运营中的资金缺口。

篇11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市场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大量出现,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自然法则的存在,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营销日益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充分了解金融环境以及自身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市长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现状分析

(一)人们的营销观念落后。

金融企业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对金融营销的落后认识,他们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或者只有营销部门才负责金融产品的营销,与旁人无关;市场营销等同于广告促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金融企业之间不能做到有效配合,不利于营销工作的完成。

(二)金融产品缺乏以技术为支撑的品牌。

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营销业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些具有创新思想的金融产品被相继推出,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更加丰富,银行产品的种类增多,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多种需要。可是,这些增加的产品种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以模仿为主,依靠技术为支撑的产品相对缺乏,品牌产品更少。这说明,商业银行等还没有形成对营销市场的准确研究,也没有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营销行为。

(三)没有充分发挥价格的真正作用。

在多种营销手段中,价格是最重要的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可是由于受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价格因素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尽管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进行利率调整,并且已经开始把民众的储蓄意愿以及资金供求等因素考虑在内,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没有出现同时兼顾宏观调控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具体要求的市场利率,这制约着商业银行能否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营销策略。由于没有出现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以及某些服务项目部收取任何的费用,商业银行面临的价格营销范围很窄。

(四)现行的营销组合决策性不够。

纵观商业银行的广告促销手段,尽管形式多样,广告资金投入也不少,可是成效不大。广告缺乏说服力度,没有达到强化题型的效果。产品营销人员所做的营销内容单一,多属于存款类产品,面对的营销对象范围较窄。从营销推广的角度分析,营销人员的大部分营销行为属于无差异营销,不利于客户对金融产品树立起品牌意识。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发展对策

(一)及时更新营销观念,把顾客需要放在第一位。

通过分析银行业营销状况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明显不及成立时间不久的股份制银行,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部分历史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新成立的银行自开始就具有最新的营销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强调顾客需要,也就是说所推出的产品不仅要有良好的质量,而且要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注重金融创新,扩大市场竞争优势。

最近几年,人民银行连续执行降息政策,使传统业务中的利润非常有限,资产固定收益持续下降。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良好的市场营销,必须要注重金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扩大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从当前情况来看,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内容。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在遵循技术为先、服务对象差异、功能差异、兼顾多方利益等原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开展能体现高收益、高科技的中间业务。这些中间业务要突破代收代付的限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不断延伸,发展方向重点侧重于帮助客户理财、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

(三)科学制定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

客户能够对某一银行产品感兴趣,很大程度依赖于该银行产品的服务收费标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正处于改革发展变化的重点时期,因此银行产品在营销中的合理定价影响着产品能否获得客户的接受。银行除了要重视产品在市场中的上市期限和性质之外,还要注重其他营销策略的制定。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成本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可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银行在确定利率以及收费标准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及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使产品的竞争力达到最大化。

(四)灵活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认识度。

促销从本质来看是一种说服沟通的手段,目的是使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促销能否达到目的直接决定着营销目标的实现。所以,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自己产品的特点,确定能够满足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银行的广告手段必须符合产品的实际,不能做虚假宣传,满足客户的品位。银行所使用的宣传媒介应该是人们经常关注的,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情感类的广告来提高银行在目标客户中的认识度,把银行的良好形象展示给人们。

三、小结

促销手段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促销目标因素、市场因素、产品类型因素等,此外,各种促销手段应该充分配合,协调使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