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8 11:18: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篇1

新升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升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也相对不强,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新升本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新生对于如何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比较迷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逐渐迷失自我;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下降、精力分散;有的学生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缺乏追求真知的学习动力。

2、学习定位不准,学习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被各种考试和考证所固死,学习缺乏活力,第二课堂的活动从不或极少参加;有的学生为寻求锻炼,或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把精力放在做兼职上,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有的学生对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不明确,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放在学生会或其他社团工作上,而把学习给落下了。

3、学习纪律不强,作风松散。学生中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组织纪律松散。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晚习缺席现象严重;有的学生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逃课睡觉,上网,逛街等;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杂志等;有的学生抄袭作业,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4、学习氛围不浓,缺乏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只有临近考试才加紧学习来应付各种考试,出现了“全程松懈、期末紧张”的现象;有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缺乏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有的学生仅在课堂内学习,课外时间不进图书馆、自习室;全校关于学习性的社团组织较少,学习氛围不浓。

二、影响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特殊原因

影响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存在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新升本科院校阻碍学风建设还有着其他特殊的因素。

1、升本前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认识不够。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普遍在建新校、上规模、增设备等方面抓得比较紧,而对学风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抓得比较松,加上新升本科院校多数是由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本科办学的需要。

2、学生群体的参差不齐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新升本科院校都还处于本、专科办学的过渡期,存在本、专、中职多层次办学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学风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入学分数参差不齐,高考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百分以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同一节课中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这些都给全校整体学风的提升带来阻碍。

3、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对教学工作研究不够。由于升本等原因,新升本科院校在近几年存在着新进教师比较集中的现象,如许多年轻教师昨天还是学生,今天就成了大学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有的教师在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风建设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提高学生对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识理想与现实、立志成才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的统一,努力解决学生对自己期望和学习动机等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

2、以教风建设为龙头,促进教学相长。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为进一步促进教风,应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外辅导;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行学生评教制度,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以班级建设为抓手,抓好班级学风建设。每个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才能促成整体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抓班风应从学生干部抓起,因为无论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还是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最终都要靠班、团干部,他们最了解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着哪些问题;他们也了解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些什么问题,同学对老师有哪些意见。班主任还应提高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学风建设意识,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班风、学风建设。

4、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带动学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邀请成功人士、优秀学生以经验交流会、新老生座谈会、班会等形式介绍经验,同时加强人生观、学习观教育,组织优秀学风班级事迹展,使同学通过教育和学习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差距,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搭建学风建设新平台。学生除在第一课堂(教室)受教育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第二课堂(课堂之外)。在学风建设中,应注重“两个课堂”齐抓共管,相互促进。以结合第一课堂教育为主线,推进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成才”为主题的辩论赛或班会,网页制作比赛,“学风建设”征文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文艺晚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风建设搭建新的平台,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结语

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举措,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学风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并形成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少君.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2]程样国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3]王文涛等.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篇2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好多年了,在八十年代初教育部就明确表示,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体系进行了完善,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进行不断地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对于传统上的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继续教育也是一种新型的模式。

一继续教育的定义

目前,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在职人员和刚拿到大学文凭的毕业学生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而选择了继续教育,所以继续教育是指已经不再接受正规教育,已在职工作的成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深层次地来说,继续教育又包含了四方面的含义:第一,继续教育不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的技能教育;第二,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或较高学历的人员;第三,继续教育的授课点主要是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侧重于专业中的新内容、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第四,目前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那么继续教育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开拓思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学习创新、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现状

继续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很重要的,他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毕业学生与社会的对接也是很关键的一环,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由于种种原因,继续教育被忽略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继续教育成为了学校创收的经济来源,没有发挥“育人为本”的真正教育理念。因为学历教育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学生比较多,所以很多的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办学上都是偏向于学历教育的,而高职学校的学历教育也主要是提升本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为主要的对象,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将全日制本科的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主要的特征是学术性较强,但是实用的价值不高[1]。目前来看,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共识。

三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技能还是注重学历呢

那么,导致高职院校重学历、轻技能的原因又是哪些呢?当今社会,学历已经成了一道普遍的门槛,学历的高低会关系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就业,出国,晋升,找对象等。目前来讲,重学历也是有一定公平性的,毕竟它是无法造假的,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标准,它是不容易人为改变的,相比起其他的标准如:能力、经验、工作态度等都是不好衡量的,没有一套科学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也是容易人为操纵的。学历对工作的影响。目前正规企业招聘的第一条件就是学历,达不到学历的标准,一般是免谈的。究其原因,就是学历最起码能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掌握的知识的深度。这些是直观的可以感觉到的,而其他条件,则是根据岗位的需要而制定,情况不一。尤其是一些高级管理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都是本科、硕士以上,甚至博士,基本把专科排除在外了。这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无奈的一个现象: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不错,甚至工作经验也很丰富。但是因为学历的问题一直没法进入好点的公司,更谈不上发展了。这样的社会现实给那些在校的学生在选择继续教育的方向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同学毕业后想自己创业,觉得学历不会影响到自己。可是学历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业基础,创业就离不开知识,学历越高,知识越多,所走的弯路也会更少,企业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李开复,李彦宏,张朝阳,这些成功创业者,哪个不是硕士,博士以上学历。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开始,那时候确实涌现了一批暴发户,凭着胆量,勇于创业。可是他们的法律知识,经济知识都很缺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突然消失了。学历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拿谈对象来讲,爱情也需要门当户对,不但是家庭条件,学历相当也很重要,只有学历差不多,两个人才有共同语言,家庭才能和谐。伟大作家鲁迅先生的婚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母亲安排的没有学历的朱安,朱安的文化水平与鲁迅相差甚远,导致鲁迅先生感觉不到一点婚姻的幸福,感到绝望,而朱安也一直悲苦,两个人的学历不同导致了这段不幸的婚姻。最终鲁迅和一个有学历的许广平走到了一起。学历不但是父辈所考虑的找对象很重要因素,世纪佳缘作为一个知名婚恋网站,他们曾举办的一个现场相亲活动的参与者都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由此可见,学历对与交友,家庭也至关重要。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甚至包括大城市落户、单位提供住房、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向高学历者倾斜。同时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为想提高学历的人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大家都认可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科学技术必将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建议广大在校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成人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学历。综上所述,学历还是当今社会现状下比其他条件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高职毕业生在学历和技能不能兼得的情况下,选择更高的学历教育无疑是更现实的,也是社会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高职学生的毕业文凭应该是大专学历,因此“专升本”就成为高职毕业生选择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四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研究

(一)专升本作为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包含几种方式:自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远程教育专升本。那么高职毕业生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衔接模式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下这几种方式,供广大在校高职学生参考。1.自考专升本作为专升本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全国型的考试,每年考试前,从题库里随机抽取考试题,考试全国统一,难度大,比较正规。所有课程中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文凭,很多人由于耐性不够,工作忙等原因,往往中途就放弃了。社会上也没有专门的辅导机构补习、划重点等。它的通过率只有3%左右,全国每年将近有一千多万人报考,通过的也就30万人左右。而其他专升本方式,都是省内考试,省内老师自己出题,而且有很多社会辅导机构帮助学生通关,出于通过率和权威性的考虑,正规的辅导机构都希望学生能考上,而且在考试通关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帮学生划重点,甚至有的机构还能把部分考试内容都能告诉学生,极大地提高了通过率。2.成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考试题目相对简单,通过率较高,虽然也是全国统考,但是拿到毕业证就相对容易些,社会认可度就没自考那么高了。3.远程教育专升本入学条件很低,也比较容易通过,只要具有专科学历都可入学,社会上的认可度也是最低的,除了评定职称的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最近,国家为改变办学混乱局面,要求必须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统考才能毕业,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二)各种专升本毕业证及含金量。1.自考专升本通常情况下,自考毕业证认可度高于成考毕业证和远程教育毕业证,因为全国统考,通过率低,毕业证盖主考大学章和省自考委的章,国家承认,文凭含金量较高,在工资、晋升、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职称评定以及其他方面与普通本科的作用是一样的。2.成考专升本国家承认,同等情况下,含金量不如普高本科甚至自考本科。毕业证盖章是本高校的章。3.远程教育专升本国家承认,电子注册,毕业证书含金量低于其他专升本证书。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并且显示“网络教育”字样。(三)各种专升本如何选择专业。1.自考专升本自考的考试科目最多,一般一二十门,多的可达三十门左右。但是可选择学校和专业比较多,范围广。2.成考专升本只要学校设置的专业都可以报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报考。3.远程教育专升本专业可以从现有的专业中自主选择,远程教育院校全国有60多所。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方式主要是这几种方式,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升本方式。同时希望广大高职学生,在提高自身学历的同时,不能放弃自己专业实践技能,否则的话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也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了。

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条件

(一)科学定位找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着力点: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校应广泛分析本地情况、企业与社会的需要、本校自身情况来科学定位,选取正确的继续教育工作目标,制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继续教育模式。继续教育的方式应该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而社会上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又是多样的,如公务员培训、艺术培训、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等。各高职院校因为专业不同、师资不同、当地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各自的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二)积极开拓继续教育的市场。首先,高职院校要有牢固的市场意识,立足本地,与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进行实时沟通与对接,到企事业单位社区积极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人才需求规模与现状,进而结合企事业需要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再者,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在职人员甚至刚毕业大学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竞争能力的意识不断增强,继续教育市场必将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宣传自己,让有需求的人员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等,不要总是坐等着学生主动上门,应该主动出击,热情邀请社会各届到学校参观,考察与交流。同时,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西部经济落后,发展较慢,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应拓展招生地域范围,放眼全国,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到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开辟项目,到那些更需要继续教育的地区去开拓市场。这样既响应了国家战略,获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抢先一步,抓住先机,避开本地激烈竞争,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需求和学生的爱好。1.课程的有效分解。课程的设置要灵活多变,不要一味追求长而全,课本深而厚,一定要细化分解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各取所需,灵活学习。同时,也可以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出很多的小课程,以给学生更丰富的选择。目前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课程的设置机动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2.继续教育课程要不断改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瞬息万变,人才对市场的主动适应也必须加快步伐。这样就要求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该“瞬息万变”。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换代也要及时跟上。3.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学生的时间、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做到差异化教学,可根据学生能力开设基础班、中级班、高级班的形式,或者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学校教研部门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量化指标考核,指导学生选取合适自己的教学方式。4.师资多样化、创新授课方法。继续教育的老师任用不应一味强调理论水平,还要注重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应做到既有高理论水平的师资做学习基础,又应该有来自工作一线的接地气的师资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各个地区的行业水平不同,师资水平就不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人力与物力资源,提供新颖、丰富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做到强烈的本地特点,甚至是只有本地才有的。授课地点也可以采取网络、电话、电视等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必将是国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应当大力重视在校生、毕业生的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体的以专升本为主的学历教育,辅以夜大、电大、函授、网络教育等业余形式,以及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等教学创新模式,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日新月异,继续教育的生命更未终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3]

参考文献

[1]饶细丽,夏愉,吕慧静.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取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2(4):84-85.

篇3

2改进措施

要解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兼顾整体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抓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1严把招生质量关,建立基于实践能力考核的研究生入学评判体系

目前研究生的招录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评为主,这种招录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如果招生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必然会给后期的临床实习培养带来隐患,学生不能完成临床实践任务,甚至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在招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执业医师的考核要求,利用实例分析、上机操作等多种实训手段,有条件地采取结合“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方式来对考生的医学实践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科学评判,确保招生质量。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在确保临床基本操作考核合格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待录取专业要求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2.2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整体与个体相统筹

在考虑到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下,结合转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培养体系。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的非临床专业毕业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医学相关知识,在开设课程上可以考虑与临床专业学生一起学习,同时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适当选修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中医系列和护理学等毕业的考生,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前期所学学科的差异,必须有重点的增加相应的医学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①加开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医学课程;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校同时要增加投入,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开设适应实际需要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其他网站的学习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于额外增加的学习内容,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不影响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为主,并要求取得相应的学习证明或成绩。

2.3建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

考虑到大部分跨专业的学生特点主要是其理论基础强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研究生进入专科实习前必须进一步强化其整体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建构适应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通过重新进行临床轮转实习,使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考虑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临床轮转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考虑安排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除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外的全医院的临床轮转实习,并加强出科考核。通过临床轮转实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整体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经过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进入专科培养,该临床轮转实习体系也可以对所有有需求的学生开放。

2.4强化医院统筹管理,构建协同带教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科研、轻临床”不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会出现“重临床,轻指导”的现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重视不足,有的导师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指导。学生会被要求参加繁重的临床工作,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研究生从事的只是最基础的如病历书写等工作,对于比较专业的内容得到的指导和操作的机会较少,达不到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如果纯粹靠其自身在临床学习摸索,不仅效率低,甚至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引起其他后果。在专业学习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研究生除了自己的导师以外,医院或科室要抽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为人师表的一线医师组成带教导师队伍,协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研究生的专科学习管理到位,并及时与学生的导师进行交流反馈,对学生专科学习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并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医院或科室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带教效果好的指导小组成员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篇4

一、引言

国际社会呈现日益深化和广泛的经济一体化趋势,为了顺应这一大趋势的需要,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价值,教育部早在2001年和2003年号召各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指出“力争在三年内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在教育部从2004年8月开始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双语教学”被列为主要观测点之一。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市场营销是企业管理等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外语同时又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而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各高校悄然兴起。从市场营销的课程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角度出发,开展双语教学既有利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营销理念。

笔者作为一名在新升本科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市场营销在资源匮乏的新生本科院校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突破,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提出了PBL教学模式介入的教学改进思路。

二、什么是“双语教学”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解释,其定义是:“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国际通行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通常可以根据在授课过程中英语和汉语的比例关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沉浸式,即全部用英语或绝大部分用英语进行教学;第二种是解释式,即讲解大部分用英语,概念和重点难点都会用英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第三种是翻译式,讲解大部分用汉语,概念和重点难点都会用英语和汉语双语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对英语的要求程度以此降低。

我国的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通过英语教授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英语的应用水平。可见,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教、学英语”,而是“用英语教、学”。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关系呈现出专业知识是学习的对象,英语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的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从很多新升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双语教学要想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新升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困境

新升本科院校的办学基础多为高职院校或专科院校,在升为本科院校的初期,基础比较薄弱,各方面资源比较匮乏,缺乏实现双语教学的现实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双语师资,承担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科教师中外语水平相对较高(通常已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教师,由这一类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的重担,是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第一类教师虽然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已达一定水平,但多是在听、读、写方面的能力稍高,真正在口语表达能力及双语文化方面突出的教师则少之又少,而要达到好的双语教学效果,恰恰离不开这两个必要方面。第二类是外籍教师,这一类教师在外语能力和双语文化方面掌握得相当娴熟,但由于通常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教学进行起来也不十分顺畅。第三类则是专门聘请外语专业的教师担任学科的双语教学工作。教师的外语能力强,对两种语言承载的文化了解都较为深刻,但对专业学科领域却极为生疏,易使学科双语教学演变为普通的英语教学。双语师资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升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一大瓶颈。

(二)学生资源匮乏

初升本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听力和口语能力普遍较弱,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的词汇量较小,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同时由于多数院校仍将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选修双语课程的学生中,有的学生是喜欢学外语,且外语成绩较好,想通过双语课程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有的学生是专业知识相当扎实,外语能力一般,但对该门课程充满兴趣;还有的学生外语水平极差,只是为了凑够学分而选。如此良莠不齐的外语水平,给双语课程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专业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初升本科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资源相对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比较不足,主要体现在教材和网络资源上。

进行双语教学,适合的双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高校普遍严重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从国内学生的基础上来说,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英语的教与学很重视,但从城市来与农村来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也给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其次,外版原著教材无论从内容组织还是从语言上都与国内的教材体系大相径庭,因此只是部分开设一两门双语课程很难形成一个体系,也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网络资源也十分有限。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生接触营销知识的渠道,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然而,目前许多院校对此认识不足,忽视了网络资源的建设。

四、PBL教学的介入――资源困境下的教学模式突破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rn-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这种方式已是西方国家成熟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跟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PBL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般都是小班上课,侧重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跟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与合作,如何10~14个人一组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去图书馆等地方找资料,如何培养重要的技能,如团队合作技能,数据整合技能,沟通技能等等。在独立的、主动的、自我约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提高。

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会在一定层面上弱化初升本科院校的资源困境。由于PBL模式着手于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PBL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为解决每个问题,在同一个小组内,英文水平好的同学还可以带动英文较差的同学,在小组内形成一种互利互助的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协调与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PBL教学模式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提出问题

在学习进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营销环境(marketing environment)这一章时,针对宏观环境(macro environment)中的人口因素(demographic forces),可以设计问题如下:Discuss how your school is likely impacted by the following trends:an aging population,a growing population,a changing definition of the family,geographic shifts in population,and increasing ethn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For the trends that have a negative impact,what strategy would you recommend for reduc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人口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家庭意义的改变,人口地理迁徙,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增长,以上趋势势必对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些负面的影响,你的策略是什么?)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情况下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组成几个小组,在短时间内找出对策。另外,在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可以对本课程设计一个能够涵盖本学科知识的问题――即制定创业营销计划书,这份策划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英文进行思考、讨论、创意和拟订。这个策划方案将本课程的所有章节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对本课程整个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以及了解和掌握该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小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管理、英文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和范围,提供学习动力。

(二)建立假设

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设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例如针对上述较复杂的问题制定创业营销计划书,根据每个班人数不同,可将小组分为每组约6-7位学生。在制定营销计划书的起步阶段―项目创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激发学生的潜能,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的构想。由于学生在大一、大二已经上过市场营销学这门基础课,对营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求每组学生对初步的构想进行调研分析后,从项目整体规划、环境分析、STP、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初步方案。教师则继续引导每组学生深入认识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尽量完善自己的假设。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来达成最终的共识。

(三)收集资料、解决问题

按计划对每组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前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假设材料,经分析、对比、概括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初步构想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实地考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并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深入论证。并引导学生从投资额、STP、营销策略等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并分析各自的方案是否可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门课的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分销渠道》、《促销》、《新产品创意》等。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交流和总结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每位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特别在专业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上述的制定营销计划书中,首先让学生把每次的解决方案用英文写下来。第二,分别在不同阶段安排大概4―6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陈述。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到每个小组成员全程参与,每个小组陈述完毕后,其他小组用英文进行点评和提问。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结论相互开展交流、辩论,使得学生就各自方案的优点、缺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总结出可行性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剖析,与教学目标呼应。最后,为了巩固这个阶段的成效,最终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到讲台上用英文陈述各自所负责的部分。

五、小结

在PBL植入初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是否适应并积极主动全程参与的问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思考问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在PBL应用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压力。例如: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进行英文陈述以及报告的英文拟订。最后的成绩将根据学生平时表现(30%)+小组报告(35%)+小组陈述(35%)进行评定。其中小组陈述虽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最后小组陈述的成绩将根据个人在小组陈述中的表现来评定。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通过PBL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是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对于学时较短的课程不利于PBL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使PBL更好的实施,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建议可以把PBL扩展到课后进行。在欧美国家,由于课程时间设置比较宽松,一门课持续2个小时到2个半小时。这样,老师通常用30~40分钟来讲课并由此提出问题,其余1个小时给学生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剩下的时间由学生把整合好的信息进行陈述,老师点评。然而,目前国内在课程时间安排和基础设施上离欧美国家甚远。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信息整合。这样一方面就避免了在课上由于学生(下转第156页)思考面比较窄,造成课上讨论不够积极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课后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

由于PBL教学模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较大的资助发挥和组织的空间,初升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教育现实及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组织市场营销双语PBL的教学,通过结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来使PBL模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华.新升本科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相应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2]王滕宁,周伟忠,曹灵芝.《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 鄂筱曼.PBL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30)

篇5

关键词 美术专业教学;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已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三年在中职),有利于吸纳学生,同时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二年在高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当然,这种衔接方式,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招生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中职的教学不仅要保证愿意升入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要考虑不愿升入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

参考文献

[1]冯锦英,何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徐健.中高职衔接:戴着镣铐跳舞[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3]王孚.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篇6

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主要措施有: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随着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高层肯定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是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是值得教育界探讨的问题。

2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高职衔接,与本科院校对接,专科层次定位,办出特色等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同样也面临竞争和压力。当50%的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而高职院校只能是专科层次的时候,更多的生源将会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此时的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生源问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探索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种。

2.1改革:努力建设“品牌”、“一流”的高职院校

一些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环境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从内部进行改革,努力向“品牌”、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特色,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高职院校是指该学校具有不可替代性,独一无二;具有示范性,影响力大;具有特殊性,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品牌的发展性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特色、产教融合实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三部分。专业特色是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体现在专业设置具有行业性;专业定位具有适应性;专业储备具有前瞻性;专业调整具有动态性。产教融合实力是品牌扩张的关键,应立足于区域、立足于应用、立足于自身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上找项目、寻突破,扩大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在成果转化中增强产教融合的实力,在产教融合中聚焦学校品牌。就业质量是品牌提升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培养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二是需求量与供给量。一流高职院校的形成,院(校)长的治校思想是引领学院发展的关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规律,而只热衷于搞规模宏大的新校区建设、热衷于靠贷款搞大楼建设是难以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们的差距不在校园占地面积上,也不在教学设施上,而在其办学理念上。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遵循规律——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生源的成长规律;追求特色——即学院的办学要具有行业特色、理念特色和办学特色;产教结合——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产业、生产过程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突出技能——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即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在规模,关键在质量和特色。办学水平——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的水平。办学实力——体现在要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必须有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结构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这是一流高职院校形成的一条重要指标。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就业导向这个纲,在定位上下工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实际上,水平是通过特色来彰显的,有了特色,就有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价值。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定了“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和“以小见大、以精见强”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符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不求大”就是办学规模控制在万人左右,并以此规划学院的建设和资源配置;“不求高”就是安于其位,精心打造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不求全”就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下功夫。在品牌效应方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创新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先后有数十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星级示范学校’”和“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2.2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发展良莠不齐,有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已超过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招生好、就业率高。而一些质量不高的民办高职却升了本。高职教育应千差万别,办出特色,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来允许办得好的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这并不是说高职院校一定要升本,而是可以有本科层次的专业和学历。例如,一些行业背景深厚的高职院校,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其某些专业办得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这样的专业可以办本科层次,即学生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而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却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有待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是高职教育的延伸。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届时,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将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改变人才的结构,更主要是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要延续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其培养目标定位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相比,应具有“高等性”,其专业口径更宽,专业基础理论更厚,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担任工程师的职业角色。

2.3拓展:积极建设培训基地和服务中心

高职院校的另一种发展路径将是积极建设培训基地和服务中心。一是建设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岗位提升的重要培训基地。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的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提升的市场需求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高职院校可针对行业、企业的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提升的培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二是形成有特色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社区学习服务中心。

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可以拓宽学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路子,促进高职院校三大功能一体化;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的优质办学资源,依托特色专业,建立灵活开放的社会服务网络,设置区域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组建科技服务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革新等工作。此外,在传统三项职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承担着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休闲教育,引领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当地精神文化品质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调动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其他人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建立和谐、文明的社区贡献力量。这也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和文化建设支持,才能赢得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篇7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22届年会中指出:“为学习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应是新时期开放教育机构的重点任务。”

一 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一》现代远程教育特征

基更(Keegan )提出了远程教育五个基本要素:1.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区别于传统面授教育);2.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对学习产生影响(区别于个人自学和自我教育项目)}3.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包括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4.提供双向通信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区别于教育技术的其他使用方式);5.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与学习集体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不是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必要的集体面授和交流。说明了远程教育是以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教师是起指导性作用的客体。因此,通过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是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必要前提,这种将师生联系起来的媒体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来说就是教学资源。容易得到的、丰富的、个别化的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学习模式形成的基础。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计算机网络与光盘为载体的网页、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等。

(二)教学资源应具有的特性

当前电大使命就是利用开放远程教育这种模式,承担起国家提出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所赋予的新任务,因此,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广泛性、学习要求的多样性,进行学习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变革。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应具备以下特性:I.资源的多样性,如印刷体的主、辅教材、录音录像、CAI课件、VCD光盘、网上课件……等多种载体使学习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供学习者选用; 2.系统性,呈现给学习者的课程资源不应是零碎的,对于每门课程均要有几种系统、完整的学习资源,以供不同环境及学习习惯的学习者选用,提供资源的同时提供资源配套使用说明;3.助学性,媒体设计上要有独特性,要充分考虑个别化的学习特征,围绕某一课程内容有相当全面的设计规划,以供学习者挑选适合自己要求的学习内容;4.导学性,媒体在呈现课程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的同时,引导学习者培养学习自主性、学习技能和独立分析能力。同时对于具有导学性质的辅教材,如电大常用的“学习指导书”,除了传统的概括主教材的主要名词术语、阐释主教材重、难点问题外,还应加进学科背景和相关资料介绍、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书籍介绍、参阅其他相关媒体的前沿学科知识及最新观点介绍等内容,以进一步体现导学功能。

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教学资派现状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存在问题,在电大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且企业经济活动不断变化、日益复杂,会计准则也时有更新完善,这些都要求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方法要不断变化,进而也给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该课程,对教师专业水准、教学资源设计与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资源与这种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教学大纲不符合专升本教学要求

《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学本科(专升本)的专业课,但其大纲内容只涉及单一法人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分析、综合分析,内容几乎未涉及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有关会计事项,与专科《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一章相比无质的不同,达不到本科教学应有的理论水平,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目的及专业培养目标。建议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从会计学本科(专升本)专业规则出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先导、后续课程的大纲制定本课程大纲。

(二)资源种类较多、但实用性不足

中央电大从2002年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来,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陆续推进,与文字主教材(配2片DVD)一起发行的还有10学时的录像教材,2002年还录制了2学时的直播课堂和6讲的IP课件,OS年完成了网络课程的建设。但文字、DVD、录像和IP课件内容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上网不方便的学员,这些资源无法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网络课程栏目虽齐全,但某些栏目质量却有待提高。

(三)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但本课程各种教学资源2005年以后无更新或重建。导致本课程所有的学习资源存在陈旧、过时的问题,不仅给教师导学带来不便,客观上也给电大的会计学教学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四)系统性欠缺

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时间有限,总是希望得到最实用、最有效的资源。本课程学习资源之间存在内容重复、案例选用方面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有关资源中的案例只涉及会计核算问题,没有延伸至会计报表分析2的内容。学习者不知如何将这些资源配合起来使用。说明资源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有为了完成资源建设而进行建设之嫌。资源不成系统,广度不足,深度不够。 (五)导学、助学功能缺失

导学、助学目的是通过相应途径及导、助学媒体资源使学员更好理解、掌握课程内容,是“引导、帮肋”学习者之意。本课程不但没有学科背景和相关资料介绍,也无代表性书籍介绍、参阅其他相关媒体揭示、前沿学科知识及最新观点介绍,更无资源配套使用说明。海南电大现状,导学、助学的重任压在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导学员身上,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解决专业问题,导学员做一些上传下达工作。导学、助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责任心,导学员负责程度。有太大人为、随意性,无法使电大远教系统学员得到应有的、稳定的支持服务。

三 完兽课程教学资派建设的理议

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22届年会上,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说:“以往电大更多的只是照搬或者说移植普通大学已有的知识内容体系,而缺乏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持续关注和不断深化。但是当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任务被更多地赋予开放大学的时候,能够直接从普通大学照搬的教学内容将十分有限,其他社会组织、企业或行业已有的教学资源也相对零散,不够系统,学术性偏弱。这样,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适应的、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将难以直接获取和整合,开发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必然上升为开放大学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重新修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

会计学本科(专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国家财政法规,精通会计实务操作,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本课程学习目的为: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的能力。

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现行的教学大纲,无法完成培养出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重任。《财务报表分析》的先导课程有:1《高级财务会计》主要内容为: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衍生工具会计、租赁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外币会计、破产会计;2.《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主要内容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及管理组织、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管理控制体系、企业集团投资与增长管理、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风险管理、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企业集团财务分析与管理报告、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等。这两门先导课程的大纲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为后续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大纲修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所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先导课程的大纲内容及本课程学习目的,有可能也有必要对本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大纲中应增加中期报表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分析,还应增加许多企业、企业集团均会涉及到的衍生工具、租赁、物价变动、外币、破产等业务。

(二)文字教材的体例应更好地适应远程教育的要求

为了更好体现远程教育特点,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文字教材就应该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独立资源,即学习者利用它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这就需要对我们现使用的各种文字教材进行整合。建议将主教材、辅教材(指导书、导学、习题册、期末复习指导)整合为一本,以使章节结构更加合理、导学、助学与教材主内容逻辑更加严谨,方便师生使用,减少教材分发频次及辅导教师的导学量。可以将每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为本章导学,导学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介绍;接下来分节讲述本章内容;最后一节为本章小结,小结包括本章的主要内容,与前后章节内容的关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习者清晰地认识到本章知识在整个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最后要注明:重要专业术语、推荐读物、思考与练习、知识窗、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的网址等。

(三)针对学员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系统地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篇8

[

关键词 ]生源多元化招生形式学生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高振发(1962-),男,吉林安图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DG22014023,项目主持人:高振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33-03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推进下,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自主招生,加上传统的高招等不同形式下的招生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切实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不拘一格、创新发展的特点,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生源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从生源多元化的视角探讨学生管理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招生形式与生源特征

(一)对口单招形式

对口单招在江苏省试行和发展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可度很高、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的招生形式。学生通过中等职业教育3年的学习后,参加文化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通过中职阶段的技能强化,此类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基础扎实,并取得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期望后续的专科学习是纵向的提升和横向的拓展。不过此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一定层面上会制约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

(二)中职注册入学形式

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的注册入学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在江苏省,具有中专、技校、职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通过省教育厅考试院的网站提前注册个人信息,根据高职的注册专业进行选择填报。作为一种新的升学模式,注册入学目前还没有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衔接后续学校的普遍重视,学生的规模数量较小,在整个高职院校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于对口单招类的学校而言,此类学生在技能方面差异性不大,但是在文化理论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

(三)“3+3”分段培养形式

江苏省自2012年开始试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职和高职共同确定招生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前3年由中专学校重点培养,后3年通过转段考核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此类学生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未来6年的学习阶段比较清楚,对衔接学校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而且,通过高职院校前期对中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教育和管理特色,为后续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自主招生形式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近两年发展迅速,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计划,覆盖的专业门类越来越广,形式灵活多样,为那些文化基础课成绩不太理想而又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从近两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生源数量充足,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是文化基础相对于正式参加高考后录取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差异,与具有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相比较,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优势缺乏。

(五)“3+2”专本衔接形式

开展专科与本科间专业与学制衔接,为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又有明确就读本科意愿的同学提供了最为优化的渠道。此类衔接通常为高职院校中实力较强和知名度较高的专业,能够吸引高考学生填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订,前段的3年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人才培养,经转段考核后进人本科院校学习。因此,此类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必须达到转段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更为强烈。

(六)高招形式

通过正式高考,达到相应分数线被录取的高招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最为传统和最具规模的招生形式,生源总数目前仍居各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其他生源而言最具优势,但是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程度最为缺乏,而对职业的期望程度又最高,有部分同学还有升本的意愿,许多高招学生会通过专接本、专升本、专转本等形式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以外的辅导和考证,以期增强后续的就业砝码。

二、学生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有待改进

学校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生源多元化是当前及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应转变观念,革新意识,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需要。但是,学生管理绝非由决策者具体实施,而是要落实到不同系部、专业、班级、辅导员身上,这些群体的意识觉醒和改变最为重要。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实施层面人员的意识觉醒和改变尚没有跟上形势变化,仍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科层管理层面,缺乏对不同类型生源特征的了解、分析、总结,没有形成基于生源多元化视角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思维。尤其是对许多青年教育管理者而言,由于还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认知,更无法从生源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

(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仅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生源多元化形势下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管理者队伍中比较显性的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对现状、特征、问题的把握欠全面、清晰。这种状况的产生既有管理人员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需要根据生源特征选择有效的沟通协调方式,增强管理沟通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思考管理对象的心理需求,采取与需求相匹配、对方愿意接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沟通管理方式。第三,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行为层面,无法满足不同生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方法有待创新

由于缺乏对当前生源状况的思考、分析和调查研究,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方法滞后。当下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观念的入侵,加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途径和对外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手段的单一和管理方法的落后是当前生源多元化形势下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源的多样化必然产生需求的多样化,而长期以来基于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单一管理模式,肯定无法适应当下多种生源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尤其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同时,现代学生管理对新技术的应用还较多地停留在形式方面,如许多学校使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学生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与共享,许多班主任也使用微信、QQ等在线交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但是技术只是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解决学生管理中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

(四)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制度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当前学生的管理需要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源多元化必然产生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管理目标。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相对应,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完善,包括制度的改革、废除与创新等。此外,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互联网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增加了许多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平衡使用与管理之间的矛盾,使其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不影响教学与管理工作,便是学校制度完善和创新点所在。

三、生源多元化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创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一直以来,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讲究管理过程的整齐划一和绝对服从,通常会以通知和要求替代管理。客观来说,还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通过多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共同创造服务价值,而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最直接的评价者就是学生。尤其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必然失灵,进而引发服务对象的不满,形成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会更多考虑学生的特征、个性、需求等因素,更具人文关怀,并通过这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管理人员应在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意识的改变需要外部强化,也需要个体自觉自醒,通过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得以实现。

(二)内外结合,多途径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技术技能、对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的人际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概念技能。在管理的不同层次,这些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处于不同管理层级中的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管理岗位需要。可以通过参加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学习提升管理者的技术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等。人际技能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对人际技能的重视意识,不断提升沟通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管理中的沟通效果。概念技能属于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处于决策顶端的管理人员来说最为重要,是管理者根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宏观走向的决策能力。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及程序的总和都属于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理人员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鼓励、行为约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从不同生源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一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如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等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可以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业目标的实现。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时,就应当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第一,加强对对口单招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在专业能力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方面作进一步的引导;第二,针对中职注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较差的特点,注重教育管理和行为规范约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加强;第三,帮助“3+3”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尽快适应中高职两个学校的学习与管理风格,实现顺畅衔接,坚定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就业竞争力;第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自主招生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企业实践的社会活动,增强其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五,通过专本衔接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学历提升需求,应在学生管理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夯实其文化基础,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引导,以实现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六,针对高招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理念的导人,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增强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实现。

(四)以顶层设计为起点,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建设

顶层设计的概念较早地应用于工程学、建筑学,现已广泛见诸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应厘清逻辑起点、社会功能、服务对象、实施主体、层级结构及类别划分等重要问题。学生管理中的顶层设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发展对职业人群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的诉求,以此为逻辑起点才能协调实施主体的相关要素,界定不同部门、人员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促进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人员在育人新形势下的意识觉醒,从而积极投身于教学育人与管理过程,形成凝聚资源协同发展的合力。具体来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成立由校内外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学生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全过程,这也是适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趋势,突出以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所在;第二,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管理职责,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科学界定学生管理的决策层、执行层和基层实施人员的管理职责,借鉴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成效与反馈的管理闭环,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结合生源多元化的特征及社会变化因素,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对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革新、补充,弥补实际管理工作漏洞,丰富管理制度的内涵。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源多元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只有加强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能力,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管理效果,增强学生的整体满意度。

[

篇9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为CEE,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学习,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政策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不够明确。当前,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教育工作滞后,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或是放任自流,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当前,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广开学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对于继续教育而言,不管何种继续教育,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工作负担较重,加之年龄较大,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比较明确,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8:4-5.

[2]张建奎,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2012,5:118-120.

[3]李丽珊,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2011,288(1):41-43.

[4]李光,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34-37,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5:92-93.

[8]杨建芳,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2013,321(10):7-9.

篇10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 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

篇1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外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我国企业也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随着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日趋增长,资本组成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的规模和程度迅速加大,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高校培养出既符合国内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