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3 09:28: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一、 以“语文知识”为“内核”:完善知识结构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取语文知识,并且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组成教学内容板块。薛老师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韵律与音乐的旋律之美,进行了这样的组块设计:

1. 课文中出现了大量四字或五字的词串,读来很有节奏,琅琅上口。最后一个排比句何不改成四字的句子?(“我爱音乐,我爱家乡,我爱清泉,我爱月光……”)

2. 比较着读一读,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单调了,死板了,平淡了,没有起伏了,不够舒缓了,没有变化了……

3. 乐曲有旋律,语句有韵律。如果将最后一个排比句的韵律用线条描摹一下,应该是这样的(略),比较一下四字的句子,有何不同?

4. 这样的语句才显得――委婉连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乐曲的旋律与语句的韵律是那样一致、那样和谐。

5.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语句,读出那种独有的韵律之美。

在上述教学板块中,包涵了以下几个步骤:把原句浓缩成四字的句子;比较辨析不同;提炼总结;朗读强化。对于“语句有韵律”这一语文知识,薛老师以如此一种系统的方式进行了传递,即围绕一个内容,用切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式逐步推进,使得学生自主发现,易于接受,完善自己的知识

二、 以“语文素养”为“内核”:锤炼习得语感

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它不能被语文知识的学习所完全代替。但由于语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注定它处于被“放养”的状态。纯自然的生活,纯自然的熏陶培养,语感逐渐得到发展,不过,语感发展的主阵地还是应该放在课堂,呈现的方式还是教师的主导,因为它是可学习的。薛老师《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精微辨析,欣赏优美环境。文中有三处写到了这样的美景,写下了这样一串优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1. 辨析解读词语:(1)月光如银:月光好像白银一般,月光美在她的什么?――洁白,皎洁;(2)月光似水:月光好像泉水一般,月光美在她的什么?――清澈,透亮;水一般的柔情;(3)静影沉璧:这两个词之间加上一个字,静影如沉璧,即月亮在水中静静的倒影,好像一个沉在水底的璧玉。月亮美在她的什么?――她的倒影;(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有清澈的二泉,月与泉,相互辉映,诗情画意,那就叫――“二泉映月”。

2. 指导感情朗读词串。谁能读一读这串词语,把我们都带到无锡惠山的二泉边赏月?(生读)

这几个词在薛老师的点拨引领下,学生有了明显的区分。形、色相互辉映的月的美是那样丰富,让人品之不尽。这种辨析解词、赏析美景的过程,用“精微”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篇2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依据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大胆地去改编教材的文本、改变教师的身份、改换学生的角色,使课堂上的三个音符灵动起来,从而使学堂彰显出应有的活力。

1.改编文本——让教材当“剧本”。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为了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将文本改编成他们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剧本”。如可以将《九色鹿》《半截蜡烛》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将《题李凝幽居》《清平乐 村居》等诗词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将《莫高窟》《草原》等课文改编成解说词或导游词;可以将《滴水穿石的启示》改编成演讲稿…… 经过教者和学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会更有情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理解会更加透彻,演绎也会更加生动。

2.改变身份——让教师当“主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嘴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去说,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堂” 。教师简约的语言主要起点拨、串接的作用,如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时常提醒学生“读一读”“查一查”“议一议”…… 时刻当好“主持人”,将课堂演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3.改换角色——让学生当“导演”。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学生作为“导演”,就要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也就是在课前进行的深度预习;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需,抑或选择学习方法,抑或选择学习对象,抑或选择学习内容,抑或选择朗读形式……交流汇报读书感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拓宽学生视野。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

二、激活教育艺术 满足学生内需

要使课堂成为“学堂”,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需上,想方设法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赞赏 呵护“好奇”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们预期的方法去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

1.选主题激发探究。如《二泉映月》课始,教者问:“这节课,大家又带了哪些疑问走进课堂呢?”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了一个个有关阿炳及其音乐创作方面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教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说:“咱们只要来弄清‘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经过教者筛选、提炼出来的主题,既能够满足学生所提问题的要求,又能够较好地扣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设情景激发参与。《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并不能够切身感受或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此时教师提供视频画面,为学生体会阿炳艰难度日而热爱音乐的情景说话埋下了伏笔,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

3.对“灵光”加以赞赏。课堂是可以预设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灵光一闪,产生奇异的想法。面对这“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以鼓励,不能因学生没走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而泯灭一颗创造的“火种”。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是“学堂”了。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护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堂”,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二)想方设法 燃起“火花”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让语文课快乐、动感起来的。

1.赏一赏。当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从那震撼人心的琴声中听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音乐正汩汩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对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篇3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仅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情境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它自始至终流露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阿炳的思绪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走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这样的导入方式,立即把学生带入了角色,有的同学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边听、边想,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导入法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如,在教学《草原》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题目――《草原》。

在教学中,我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五、课时衔接法

篇4

2010年12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卫教授到柳州市作了《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讲座;同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主任在广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上作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与有效指导》讲座。两场讲座如同两场及时雨,老师们听后认真学习课例研究相关理论,同时梳理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究的主题: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即文本、教师、学生),使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我们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展开了历时两个月的课例研究。在激烈地唇枪舌剑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大家共同亲历了一次规范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

二、研究的过程

(一)组建“三结合”的研究团队

2011年1月,我们组建了“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学科专家――柳州市柳南区教育局教研室戴蓓老师是位有着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专家。戴老师从研究方向和专业研究方法上对我们进行指导,使我们打开了思路,拓宽了眼界,获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并能细致全面地改进教学设计,将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

合作伙伴――由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柳州市和平路小学、柳州市银山小学三所学校的语文教师组成。大家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钻研,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精力。

执教老师――本次课例研究的执教者是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的卢珊老师。她有着1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以及课堂教学的驾驭还有待提升。这一亟待提升、发展的教师特点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课例研究由卢珊老师执教,是希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对卢珊老师的观察、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方法,促进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依据学科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的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作者(文本)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心智交汇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轻率地肢解课文,搞逐字逐句的分析或零碎散乱的对话随处可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我们将研究主题确定为“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即文本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学生积极性),使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基于对语文活动是生命活动和三个主体各自完整的生命体的确认,我们知道,三主体之一一旦丧失其整体性,一旦被割裂,积极性就会随之丧失。

(三)制订研究计划

2011年2月底,整个团队共同商讨,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2011年4月9日完成以下工作:①共同协商,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②交待课堂观察的内容,各小组明确分工。③听课。④开反馈会议,提出第二天上课的改进意见。⑤各小组完成课堂实录。

2011年4月11日开展以下工作:①交流第一天做课堂实录的感受,包括对课堂观察技术的看法及对课的感受,提出第二次上课的改进意见。②讨论第二次做课堂实录的改进方法。③第二次观课。④分组完成课堂实录。⑤开反馈会议,提出第三次上课的改进意见。

2011年4月18日进行以下工作:①交流做课堂实录的感受,继续提出第三次上课的改进意见。②谈论第三次做课堂实录的改进方法。③观课。④做描述性研究。⑤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四)团队成员培训学习

为高效地落实此次活动计划,2011年3月初,戴蓓老师逐一走进三所学校,为老师们作了《我们的课堂》《关注师生的发展――如何做课堂观察》课例研究专题讲座,使老师们从理论层面对课例研究有所认识和了解。团队成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我们选定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作为课例开展研究。依据研究主题,我们决定从“学生参与”“目标达成”“教师提问”三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

(五)“三阶段”+“两反思”的研修模式

本次课例研究采取“三阶段”+“两反思”的研修模式(见附2),由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的卢珊老师连续3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团队成员通过观课、评课、诊断、分析,帮助卢珊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1. 2011年4月9日,原行为阶段:在课前会议上,卢珊老师进行说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各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观察内容,在随后卢珊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中观察,课后开反馈会议。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见附3):

附3:学生参与情况观察表

(1)“学生参与”组给出的意见是:第一,在参与面上,从观察座位表、学生回答的次数记录看,举手的人数比较多,但回答的面不广。第二,在参与度方面,整节课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分半钟,这样的时间不足以起到训练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在参与水平方面,从观察表来看,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质疑提问的机会,在回答较有创意的问题方面共计15人,师生互动及生本对话较简单,层次较浅。第四,在参与形式方面,整节课教师能有效地运用迁移练习,如“闭眼想象”和通过“三个情境”想象当时阿炳双眼失明的痛苦和卖艺的艰难,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抓住“奇妙”一词,体会琴声的变化及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学习阿炳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课堂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见附4):

附4:课堂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目标达成”观察组的观察结果有:学生都能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设置了较多平台。针对教学目标①,学生在朗读时表情凝重,声音洪亮,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建议目标的设定应与课后习题要求紧密结合,可以尝试增加“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对于教学目标②,在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时,老师引导学生闭眼感受阿炳失明的痛苦,使学生与阿炳的感情交融,突出人文性,但与文本结合不够紧密,建议教师找准突破点,从抓关键词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来看:师生能按照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能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在朗读方面有特长,课堂上老师显得较为强势,常将朗读包办代替,建议老师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充分展示。

(3)“教师提问”组用数据说话(见附5):本节课能按预设问题进行教学,课中教师共提问16次,但管理性、常规性问题占多数,只有5次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建议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追问。

2. 2011年4月11日,新设计阶段:仍然按照“课前交流、课中观察、课后反馈”环节进行。综合上面的意见,卢珊老师对原行为阶段进行了反思,寻找教学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做了修改,进行第二次上课。

在第二次听课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次课堂观察的实践,参与第二次课堂观察的老师们显得驾轻就熟,在课后的反馈会议上,直奔中心:

“学生参与”组观察得出:这节课与上节课相比,首先,学生的参与面发生了调整,教师的亲和力为学生营造了和谐轻松的氛围,因此学生的参与面较上一节课广,教师能关注到教室里四个边角的学生,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能有效倾听,积极投入教学中。其次,就参与度来说,在本节课中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的时间是两分零三秒,但仍不足,建议老师在处理环境、意境,出示四字词语时,也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先说自己联想到的词语,老师再抛出词语给学生,这样对五年级的学生也能达到更有效的积累。最后,从参与水平看,学生在朗读、谈体会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目标达成”组认为:要求“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这个目标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目标定得过高,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完善,建议可以设计一个有坡度指导背诵的环节;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找‘关键词’”这一环节需改进;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建议加以归纳、整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提问”方面:在本课教学中,老师提问有效度较高,在“有效的提问”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推理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占总提问数的80%以上。

3.新行为设计阶段:随后,卢珊老师对《二泉映月》的教学进行了第二次反思,整合各观察小组的意见之后,在目标的制定及教学行为上进行了整改。经过“三阶段”“两反思”之后,最终形成《二泉映月》一课的课例研究报告。

三、研究形成的结论与观点

《二泉映月》课例研究报告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与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达成目标。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定得过高,难以通过教学达成;目标过低,教学就会失去意义。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二泉映月》一课中,卢老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卢老师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的雅韵,开课伊始便创设情境,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请学生分层次读。在播放乐曲的开始、、结尾时,全班分角色读,最后全班读,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试着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达成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奇妙”一词,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卢老师以“奇妙”一词为互动平台,引导学生找出“双目失明”的阿炳这一悲惨命运的关键词,请学生闭眼体会,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情景,通过环境、处境这一词串,学生能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并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加深感受。接着通过“意境”一词让学生体会琴声的内涵,在音乐中想象,并借助词串背诵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真正走进阿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从而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卢老师经过对问题提问方式的整理、调整,如“小泽征尔为什么要跪着听”,让学生从精神、心理等多角度进行回答,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的回答,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和最诗意的诠释。

从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心激励。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采用问答、讨论等对话形式,运用引导、追问、评价、闭眼想象、感悟等赏识、激励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也能有效地倾听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从而落实了“老师、学生、文本”这三个积极性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足,课堂教学时间计划为40分钟,超时5分钟。分析原因:一是画关键词、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时间过长;二是小组合作时间超出预计的4分钟,是因为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学习卡,有感而发,所以超时,但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够时间学生展开想象,这点做得很好。

(二)优质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效参与

优质的提问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提醒作用。教师讲课不能仅靠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应该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紧紧钳住。教师对讲课中的“放”和“收”事先应有所设计。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某一点上且产生疲劳感时,又能用问题巧妙地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保证了学生听讲的兴趣。通过观察,卢老师的提问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和方向,突出了授课的重难点,起到了较好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难点上,并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根据分析的来源体现了三大特点:

1.精选问点:课堂中,卢老师的提问体现了“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卢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设,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设计。

2.灵活有效:本节课中教师提问的形式丰富,共计21次,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以及评价性提问等。其中有19%的问题涉及知识记忆和呈现一定的深度,有81%的问题关于分析、推理、创造性,提问方向性强,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3.适时引导:课堂中卢老师提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适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十多年后,阿炳没有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美妙的声音,难道是师父说错了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卢老师又设计了疏导性问题,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去找十多年里阿炳都经历了什么?最后通过对一个个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将大问题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对原问题的解答。比如在朗读指导上:在乐曲内容的描述段展开自读;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看关键词读。

在此次观察提问中,我们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阿炳太孤单了。“饱经风霜”是师父一生的写照,也体现了阿炳的成长与艰难历程;阿炳的现实生活是师父生活现状的再现。可以说,阿炳是师父的翻版,是广大劳苦人民的缩影。因此阿炳第二次在泉边听到的叹息、哭泣……不单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父的心声,更是千万劳苦人民的心声。在他身后有师父,有像他和师父那样的人民群众。因为自己超凡的音乐才华,写出了表达自己、表达人民心声的杰作。如果在教学中能把阿炳的一生和师父以及广大群众联系起来,也许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泉映月》的生命力,对此次教学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从学生的参与面来看:学生回答教师提问42人次。4个组都有分布,可见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但回答问题的学生集中在第2组,第1组和第4组坐在中间部分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从参与度来看:教师创设了4次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的机会。从参与水平来看:学生的主动提问有3人次,能回答有创意的问题也有3人次,表现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画面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纷纷调动自己的原有认知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5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28-02

新课程改革主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也要促进其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社会适应性等情感性素质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预设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从实际教学来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大多能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常落空。让我们借助课例研究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虚化的现象。某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在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想象“阿炳听泉”之后,组织了如下教学(符号为笔者所加)――

[环节A]

师: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生:因为阿炳没有亲人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声倾吐给月夜。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略)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用拥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引读第5自然段)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进入了,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生读得荡气回肠,礼堂内一片掌声)

师:你哪里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啊!你是阿炳的知音!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他对亲人的怀念。

生:我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升腾跌宕,你听到了什么?

生: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

生: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

生: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音乐中,生齐读第5自然段)

[环节B]

师: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遍尝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生:靠他坚强的意志。

生:靠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他靠音乐支撑苦难人生。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中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略)

[环节C]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首席指挥演奏《二泉映月》场景,他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样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的精神。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的坚强意志。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阿炳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些吗?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的精神。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评判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从学习角度来说,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一个时段学习产生的结果。审视上述课例的学习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阅读活动,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积极发言说感受,学习情绪热烈。总的来说,该课例是成功的。若进一步研读学生的发言内容(学习结果)则发现,历经环节A,学生在二泉美景(标有“”)、怀念亲人(标有“”)、抗争厄运(标有“”)、向往未来(标有“”)四个方面有了自己的感受;在环节B、C中,学生说的感受与前一环节如出一辙。尽管有的答语在表述上有差异,但内容是一致的,这从标注的符号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切分开来说,该课例环节A情感教育目标实现得比较圆满,环节B、C的情感教育虚化了,情感目标落空了。该课例前实后虚,反差鲜明,其成败得失对我们审视和规避课堂教学中的“虚情感”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其一,从情感教育过程来看,要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过程,方能避免情感教育的虚化。与认知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朱小蔓教授研究认为,情感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在课例环节A中,执教者通过播放乐曲、语言描述渲染创设情境,提示学习路径,提出问题,辅之简要的讲解,发挥了引导作用;学生倾听音乐、默读思考、朗读体会、想象阿炳的处境、交流感受,他们积极投入阅读、思维、想象活动,由于经历了体验过程,对文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环节B、C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是变着法子提问题,由于没有让学生经历新的阅读、感受、体验的过程,其学习流于变着法子应答,即把原有的感受(环节A所说内容)变换句式说出来,帮衬老师罢了。通过前后环节比较,有无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情感目标达成与否的分水岭。

篇6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不可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还具有文学方面的熏陶,情感方面的渲染,因此语文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多了些内涵,多了些美感,教学的“导入”这一环节,非常有利于营造一种语文独有的“美”,展示语文的魅力,一下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快速的从刚刚结束的其他课堂中走出来,进入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对“导入”这一环节一般都会慎重对待,以期完美的完成“导”和“入”的目标。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导入”环节上,能轻易的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梦圆飞天》的导入上,可以利用白板的“组字成词”功能,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根据下联和给出的上联的词语(业伟利空成剑穿),对出上联:

上联:利剑穿空成伟业

下联:神舟遨宇振国威

在白板上,把字词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前来拖拽完成上联的排列,拖拽完成后,提问:这副对联透露出了哪些信息?这样就自然引入课文,接着利用单元格放大功能,把神州五号飞船和杨利伟的图片拖到单元格之内,图片会自动放大,让学生观赏。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设计,教师就轻易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被激发起来,走进了教师有意设置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题如果是利用PPT制作,只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回答,思维单一,考察浅层,远远不及利用电子白板学习的效果来的大,可以说,电子白板因其交互性的特点在情境设置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交互式白板方便易行

新语文课标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要求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与这点不谋而合,杜郎口模式注重学生的预习,对预习的检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使用电子白板,让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融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着力探究和解决的一个重点。

方法一:直接在白板上操作,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功能,先设计好考察的题目,然后隐藏答案,在学生回答后单击显示;也可以利用书写功能,直接让学生上前来写出答案。这种检查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字词、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这些基础的内容的预习。

方法二:利用自己在电脑装置的摄像头,把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拍照,形成文本保存,实时在白板上显示,然后实时让学生针对文本进行交流,文本的主人可以在文本上进行点画说明,其他学生也可以直接在文本上进行纠错、补充。

学情反映,学生在组内的预习是花了功夫的,但是还是有不到位的地方,经过同学的检查,纠错,做了改正,然后对字词进行了有重点的勾画。很明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全面展示学生的预习情况,每堂课能随机检查一合作小组(4-5人)的预习情况,而检查哪组的预习又是利用白板里的骰子转动来确定的,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学生对待预习环节会更加重视,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有预习的文本,并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预习展示,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不断调整、改善,促进自主的合作学习。这两种检查预习的方法都是“杜郎口教学模式”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的一种尝试,操作起来方便易行,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师的指导更有效。

三、能力培养,交互式白板营造氛围

交互式白板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时,我利用白板自带的网络浏览器链接了一个关于神五的视频,当播放到显示出“专家们在临射前最想对宇航员说的一句话”时暂停,让学生模拟专家,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再播放视频,学生了解了在什么场合说适当的话。

以上视频的设置来看,教师都在平时的课堂融入了口语交际练习,并帮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练习营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其实也是对文本的更深层的理解和解读,加工和再创造,也是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反映。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

四、语文之美,交互式白板尽显

篇7

一、满意的课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人

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教育衡量教师的标准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和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意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或通过与同桌或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质疑:(1)《二泉映月》是谁谱写的?(2)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3)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进而推动了组内成员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升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了能力。这种教学上的转变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发展个性、培养个性、张扬个性的过程。

二、满意的课堂要求教师上课必须充满激情

语文学科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言文字的习得,思想性情的陶冶,都有赖于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流,语文教师缺乏激情,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学生都动起来了,都参与进来了,师生间真正做到了互动,课堂才会富有活力。教师的情绪,影响课堂的气氛和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只有充满师生激情的课堂,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开拓学生的思路,创造积极活泼的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及时地鼓励、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常常用“我是小老虎,上课有精神”“我是好孩子,听课要认真”这样的语言来激励他们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兴趣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小学生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利用音乐、舞蹈、游戏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谈礼貌》这篇课文,书中讲到牛皋和岳飞二人问路,由于态度和语言不同,导致两种不同的效果。教学时,我选择一个身材较为魁梧的学生表演牛皋,长得文质彬彬的学生扮演岳飞,到黑板前表演问路的过程。指导他们如何形象地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让学生深刻地领会了人物的性格,理解了课文,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

1.背景音乐设情境

动听、感人的音乐能触发听者强烈的情感,能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能唤起人们美的体验以及对文本的遐想。如教学《二泉映月》时,配上《二泉映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阿炳双目失明,戴着墨镜,流落街头悲惨的身影,真的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验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音乐无比的热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反射出了课文语言、意境的凄美。

2.改文为歌愉快记

音乐富有美感,让人放松,能引起人无限遐思,让人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记忆。听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执教苏轼的《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王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了诗意后,王老师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微醉而高兴放歌的情景,让学生感悟诗人的心情,并从自己所学过的曲子中选择其中的一首,把《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歌词带进去吟唱,有能力的同学也可自谱曲子,只要能把诗人当时的心情唱出来就行。当时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曲调唱出了古诗的意境,唱出了诗人的心声,沉醉在古诗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诗。语文课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我们都可以都为歌曲吟唱,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3.轻音乐激发灵感

作文课上,结合所要写的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遄飞逸兴、文思泉涌。

二 翩翩起舞,文随体动意更浓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以人肢体的律动,传导十分丰富的心灵和人生内容。在简单中复杂,在优美中激情,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换句话说,正是舞蹈的力与美,柔与情,进一步地开发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现了生活,从而使优美的舞姿表现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许多孩子向往的活动方式,翩翩舞姿不仅优美生动,也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时适当引入舞蹈,根据文意编排一些简单易跳的舞蹈,让孩子们翩翩起舞,在飘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爱上语文课堂。

如在学习《赶海》一文时,可以适时插入《赶海的小姑娘》这一舞蹈,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活了课本内容,效果极佳。

三 书法欣赏,渊远流长妙笔传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文的书写教学密不可分。将书法这支奇葩恰当地嵌入语文课,语文课堂将大放光彩。

1.书法作品导航,学会欣赏

如教学《鸭儿饺子铺》一文时,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然后导入课文。不仅能激起学生认识人物的兴趣,而且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2.书写名篇名段,自娱自励

名篇名段耐人寻味,激人奋进。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这些“瑰宝”,学生书写临摹,不仅有利于识记原文,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一举多得。如让学生临写励志的格言装饰自己的书房,临写优美的课文片段放入书法角……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致。

四 课本短剧,活化文本演中乐

篇9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引导学生多昕、多想,用心去感受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曲调美、意境美,使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达到以美怡心。

大提琴独奏曲《天鹅》,这是法国作曲家圣一桑斯的一首器乐小品。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翻瓶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乐曲的开始部分由钢琴奏出轻柔、透明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清澈明亮的音响,不由人想起碧波荡漾、水光那棘的湖面。在这背景下,大提琴奏出了天鹅的主题,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仗队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来感受乐曲的形象和意境:通过哼唱主题旋律,感受曲调美;聆听钢琴和大提琴音响,感受配器美和音色美;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可以播放视频音画,耳听轻柔优美的音乐,眼看清纯唯美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音乐形象美,并可以鼓励学生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彰,进行创造性欣赏,再让学生伴着《天鹅》优美的旋律朗诵易卡生诗歌《天鹅》,与文学有机整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最后可以拓展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子的故事》中用音乐刻划的“天鹅”的形象,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全身心地参与到欣赏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看到学生出神的眼神儿、充满遐想的表情,或是愉悦的笑容就知道了,音乐在敲击着他们的心灵,天鹅的形象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教学中要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体验的动力之源。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音乐作品中与学生生活经验相似的地方,触类旁通,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愉快地学习,避免那种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邀游。

《打字机》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的一首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乐曲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衬托着快速灵巧的旋律,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而愉快的工作情景,乐曲短小却诙谐有趣。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此为欣赏切入点,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对电脑都很喜欢,很熟悉,打字机或许从未见过。因此在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孩子们,你们对电脑熟悉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孩子们兴奋回答时,教师可以顺势说:“那你们知道吗?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打字的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一个老式打字机操作过程的动画视频,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这时再提问:“这种老式的打字机发出了哪几种声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被激发。在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后,通过教师引导观察聆听,学生们会回答出:三种,打字声“dadada”、一行打好了的,提示“吁”的声音,推到远处,“嚓”的声音。这样创设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紧接着教师揭示课题“一位名叫安德森的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打字机》,一起来欣赏吧。”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参与音乐欣赏体验,针对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以设计在乐曲中加入四种打击乐器的伴奏,让全体学生参与式地欣赏音乐……特别是在听音乐演奏乐器时,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都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流露出自然的满足感。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14-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巧妙的课堂提问,为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构建有效的认知通道,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设计阅读问题时,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应一切以教学目标为主展开阅读教学,把握好目标性原则,精心设计难易适中、简洁明了、目标明确的问题,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第二幕时,本次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二是想象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分角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之后,我提问学生:“通过第二幕的学习,赵国大将军廉颇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语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欲答,有学生回答道:“我认为廉颇是个目中无人、高傲自大的人。”对此,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另一个学生回答道:“我认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对两位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我再次提问:“你们认为蔺相如是真的害怕廉颇吗?”有学生回答道:“我认为蔺相如并不是害怕廉颇,蔺相如注重以和为贵,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臣子。”……通过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在Z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根本,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注意启发诱导。通过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理解课文主旨,不断拓展思维。

二、紧扣阅读核心,把握阅读提问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阅读文本的重点与难点,紧扣核心设计问题,把握阅读文本的关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由于这段是本文的重点,我紧扣本段的核心,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品味这段文字,联系阿炳的人生遭遇,在文中找一找有哪些描写乐曲的文字与其相呼应,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将文字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透过段落中的文字,细细品味《二泉映月》的凄美,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学生对本段的理解就更为轻松,本段的教学重点也化难为易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了解学生思路,适时抓住提问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阅读理解情况,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我了解到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认知差异比较大,如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不顾情面、心狠手辣,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秉公执法等。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不加以疏导,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阅读思维将不能得到启发。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有同学认为王母娘娘秉公执法,那么其中的‘法’代表什么意思呢?”通过问题,我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反思天庭的制度上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11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观是一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观,设计充满动感甚至诱惑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唱、议等教学活动外,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后的情感体验,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也有学生的各种形体活动,还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学习,当然更有尊重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拓展和教学延伸活动。

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的生机活力呢?

一、激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欣赏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所以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音乐鉴赏课堂的活动设计必须突出音乐性、情感性,以情为先,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在音乐听觉的时空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享受音乐美感,陶冶情操。如学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仅要让学生聆听这首壮美的音乐,也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

二、拓展思维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感性欣赏、亲身体验音乐的基础上,还能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想、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比较、思考、分析,理智的欣赏音乐,充分的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1.激发兴趣

音乐作为人类的文化产物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我们面对具备较深文化基础、能言善辩的高中学生,无法逃避“学科综合”问题。音乐与诗歌文学,音乐与历史事件,音乐与地理文化,音乐与影视、造型艺术等等,如《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欣赏同一时期背景的充满激情的诗歌作品,学生理解了文学与音乐同样能“为战斗发出怒吼”,并比较了诗歌与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中无处不闪烁人类丰厚浓重的文化气息,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研讨、判断,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和培养音乐欣赏兴趣的有效途径。

2.开启想象

音乐具有抽象、模糊、创造性等特点,而音乐的现实性和指向性又提供了欣赏者联想和思维的空间。所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思维活动的设计,应选择与作品特点相吻合的思维形式,选择与学生最为接近的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如古典作品中的无调性音乐的讲解中,可以把抽象的无调性音乐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理解。再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则能以其深邃的思想,点燃起学生思索人生、洞察世界的火花。

3.鼓励创新

创新思维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启发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积极评价,如在上《非洲音乐》时,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让学生先看一段非洲的鼓乐片段,让学生探究击鼓的不同方式和不同音色,把音乐作品当成无标题音乐让学生欣赏,讨论音乐的情境及音乐画面,并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描绘主题,这些活动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三、寓教于乐

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形体活动,以感性的欣赏、理性的分析加上动态的形体活动,既能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律动教学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又能使学生的听觉和运动觉想结合,培养学生的节奏、韵律感,促使学生更生动、准确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在音乐剧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剧情进行创编和表演。音乐剧是利用学生的肢体活动来进行的艺术造型活动,创编表演活动通过创造性的身体艺术造型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生不但运用了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同时还发展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还有在《地方民歌》课中,在了解了汉族南北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后,让学生学习南北方有代表的舞蹈片段,如:藏族、蒙古族等族的基本动作,了解其风格特点。这些学生课堂形体活动的设计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