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6 23:08: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1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篇2

二、开展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不便于直观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演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一边演讲一边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教学《光和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演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个特点(包括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在演示过程中,应放慢演示的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3

我在讲授实验仪器复习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课题名字改成:重温化学实验室。这样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之后设计了以下环节:迷语阵、编题阵、归位阵、破坏阵、互助阵、替代阵、竞技实验场,生活替代品串串烧,让学生耳目一新。在迷语阵中,我列出了以下学生喜欢又切合仪器实际的迷面。如:叫管不通气,叫瓶又太细,装药虽不多,实验手不离;身体上下一样粗,体表标有小刻度,歪歪小嘴圆底脚,液体多少能告诉;有一老汉,双肩挑担,为人公正,偏心不干等迷面。这种有趣味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在编题阵中,我打出来了要“善待仪器”并提出了相关的信息:1—2ml、凹液面最低处、湿抹面或沙土盖灭、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垫上石棉网等。

又如替代阵中,我写下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样,能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回归到了学生自然学习的状态。而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彰显着学习的迹象。教师只是巧妙驾驭,一定能激活课堂,让学习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动态发展中进行量的积累,以达到整个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累积知识如:学了《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以后。让学生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自行设计节水徽记。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不同风格的节水标记,表达了自己对节约用水的设想和建议。加深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深化学习,使学习变得有效。也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除此,还引导学生学会扩展知识,办《化学报》,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使学生达到了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目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改装实验装置创设化学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如在讲授“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的实验时,在探究焰心有白烟产生这个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我自制了一个弯管,然后插入焰心。又如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时,为了避免水气过多对验证氧气的影响,我也是设计了一个弯的导气管。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篇5

那么,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来引导、启迪、激励、评价学生呢?

一、组识语言要有规范性

小学生上体育课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但同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该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活动在先,什么活动在后,有什么要求等等。这些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地遵循和执行。例如,在训练队列对形的时候,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提示学生按照“四列横队”或者“四列纵队”站的站法,并配以正确的手势。在上课过程中,运用规范的组织语言,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老师口令的目的,做到“令行禁止”,更能在上课过程中合理运用时间,起到过程流畅,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动作阐述要有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是体育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要准确的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形成他们脑子里完整的动作影像,那么清晰、准确的表达,就能够对这个影像作出合理的诠释,从而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在教授篮球原地运球时,手型的动作方法是:五指自然分开,手指触球,手心空出,教师再配合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就会在脑中形成运球时的正确手型,改正以往用手掌拍球的毛病了。

三、启发性语言启迪学生思考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体育课中很多练习重复性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往往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通过教师的提问,为学生开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激励性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坦,增强了信心;但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失去了信心。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树立学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用漫不经心或轻视的语言,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篇6

语言是一门艺术,合理、恰当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跟学生交流感情、传授知识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小学语文课来看,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语文除了是一般科学以外,它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小学生本身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以外,也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教学语言艺术,把课教“活”, 使课堂教学语言达到艺术的佳境。

1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课堂上教师运用准确周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把无声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让学生感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水平影响学生学习:

如果教师语言水平较低,普通话不纯正、信息有错、量小、深奥含糊、语言贫乏、语调平淡、话语霸权、讽刺挖苦;则大部分同学沉默寡言,两眼无神、淡漠,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或思考其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课堂秩序有混乱现象。

如果教师语言规范文明、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启发诱导;则学生表情平静自然、但注意力集中,能认真、有序地完成课堂各项任务,或读书或伏案书写,整体呈现出平和稳定的气氛。

如果教师语言灵活机敏、词汇丰富、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则学生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泼,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双方处于互动积极的状态。

如果教师语言富有节奏、诙谐幽默、声情并茂、有诗意;则学生眼睛放光,脸颊微红,争相发言,情绪激昂,精彩语言时有喷发,整体处于兴奋状态。

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小学生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且语文课是学生学国文化和发展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样的教案不一样的教师语言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会完全不一样。

2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要求

2.1 准确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普通话本身就具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教师首先能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义内容表达准确规范,就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鼓动力,能够准确的传情达意,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博得学生的好感,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2 富有节奏

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还应把握教学语言的节奏,包括语音,语调和语速,语言切记平铺直叙,语气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一定的旋律美和节奏美,和谐动听,引人入胜,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能够刺激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的变化,语速更能够体现语言的艺术化,语速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学生容易懂的地方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在讲授复杂或重要的内容时速度应该放缓或做适当的重复。

2.3 简洁生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用语恰当,既不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也不含糊不清、空发议论,要做到准确有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和细致的分析,掌握其内在本质规律,再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意识的穿插各种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充实教学内容。

在准备好准确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就应该援用简洁精炼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运用简洁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教学任务。语言的简洁精炼并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更应该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少说额外话,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头禅要避免重复、啰嗦,课堂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倾囊相授,高明的教师应该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去点拨启迪。

2.4 幽默风趣

教学语言出来精确简洁,还需做到幽默生动,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罗夫指出:“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寓庄于谐、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学过程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迪和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语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教师语言形象化,增强其艺术性和感染力。

篇7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追求高效务实为目标,教师们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样如何把握内涵和外延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拘泥于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明确给出答案:“语文学习的外延要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语文学习要不拘泥于课本”。思前想后,既要以课本为中心,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经此训练之后各方面能力会有明显提升。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演讲在人际交际、社会文化传承、教育、激励、审美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使学生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真正锻炼口才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不应该忽视语文母语最基本的表达和交流功能,具体落实性做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说话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课前演讲限制在三分钟之内。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就向学生公布课前演讲制度,每节课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同学进行演讲。规范演讲内容、演讲的顺序、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语言表述流畅度、资料准备情况、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点评演讲的角度等逐一作出要求。语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课外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演讲素材,给学生主动权,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演讲材料的准备。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故事在同龄人面前进行演讲,这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推行起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即初一起始年级,对学生要求要放低,比如引导学生做自我介绍、讲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新近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等,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到了初二,大多数学生经过初一的训练已经能够自主寻找资料、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这时候再逐步提升对学生整合材料、感悟等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并生情并茂。初三阶段提高对演讲内容的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可以适当引用经典故事、段落,但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论述。在这种短暂的三分钟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模式推及到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了学生求新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愉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最好的表现与发展。课前演讲将自交给学生,语文课进行之初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自由,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这就要求老师适时点拨并宽容对待学生或优或劣等表现。同时,要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知道聆听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在最初的训练阶段学生彼此间的点评要包容多找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去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培养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析能力

俄国诗人克尼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个人能力参差不齐,但是不同个体对同一文本的阅读体验都有所不同,这时候可以淡化演讲材料的主题,容许孩子们对材料进行多元解读,锻炼学生领悟文本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总目标“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前演讲促使学生进入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善于思考的品质。

3.学生快意于创意性表达

演讲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每节语文课前学生充满了欣喜与忐忑,因为每一节课他们都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或为传授者或为聆听者,他们充满了激情。

随着不断训练他们除了会自觉准备材料之外,开始重视语言的创新,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表述更加精彩,在语文这块绿地上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掌声。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胆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逐渐发展提升到字斟句酌、妙语连珠,他们在口才上的进步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些孩子开始更加醉心于语言表达上的展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班级里的榜样、楷模,带动了一大批孩子们朝着他们的现在而努力。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渐渐开始精心设计,流连于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盎然的语言王国,点评的同学也是巧用妙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各自的见解。

三、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先行官

1.为作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然而教材质量虽高,但却不能满足学生作文获取素材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课前演讲无疑是促进学生搜集素材的好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长期推行课前演讲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会自觉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把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佳词美句、诗词名句,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很多学生能做到每天一摘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另外,通过演讲谈感悟,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本身就是为作文积累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分钟演讲内容虽然不长,但这些零碎的片段经过学生创造性运用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

篇8

2物理课堂中实验的有效教学及优化的尝试

2.1把握“开放”与“收敛”的“度”,设计适切的探究点

课堂实验探究学习是指在有限的课时数和学习活动空间内,以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实验活动.所以在涉及到实验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我们精选某一适切部分作为探究点,予以“开放”;其余的部分对比探究点相对淡化,这个淡化是指强化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成份,采用讲授或问答等方式予以“收敛”.从中学生的学习整体过程来观察,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仍然能得到很好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至于实验设计中某个探究点的设计,我们可通过课程标准、教材、现有经验和网络资讯等寻找和筛选出适合眼前学情、符合目前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2.2创设能适度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情景

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出问题、驱动思维,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和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功能.接下来仍以《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这节课引入时所创设的两个情景为例证:

情景1“硬币跳高”实验

教学回放:在距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的位置放置一枚一元硬币,在硬币前方15厘米左右的位置摆放一个盘子(平常厨房盛菜用的),盘子里面倒适量水.要求同学不借助于任何器材,也不允许用手帮忙,能让硬币跳到盘子里.师:有什么好方法呢?(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兴趣很高)一位男生主动来到桌前,嘴对着硬币的底部猛吹一口气,硬币跳得不高也不远,没能落入盘中.多数同学埋怨他的力气不够大,请出全班公认的“大力士”男生上台展示,结果还是失败.师:有没有其它方法?有,请你来展示.又一位男生嘴对着硬币上方(沿水平方向)猛吹一口气,硬币一下子“腾空而起”,直落盘中.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师:有同学也想上来尝试一下吗?(只有部分同学实验成功,其余同学带着失望和疑惑)师:设问:(1)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2)怎样才能使硬币能跳得更高?

情景2“神奇乒乓球”实验

教学回放:(漏斗口向上放置)乒乓球放进漏斗后,处于静止状态.将漏斗转至口向下,重新将乒乓球放进漏斗中,手指一松开,乒乓球落了下来.师:这是为什么呢?生:乒乓球由于受到重力作用.(继续演示)将漏斗细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师:把手指移开,不借助于任何器材(包括水、胶带纸等),你能让乒乓球浮在漏斗中吗?(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生:对着漏斗的细口向上吸气.师:当我们用力向下吹气时乒乓球将向何处运动?(学生们讨论格外激烈,绝大多数猜想到:乒乓球必定会下落.老师这时“按兵不动”,只是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探究.结果是惊奇地发现实验现象竟然与猜想相反!很多学生实验成功,欣喜若狂!同时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乒乓球不下落?)问题:为什么向下吹气却能够使得乒乓球浮在漏斗中呢?很显然,上述创设的两个情景都可作为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的引入,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而情景1中吹硬币的难度较大,等到上台展示的学生基本上能将硬币吹到盘中,本节课近一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学生要进行另外的分组实验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由于硬币体积小,分析起来相对比较棘手,最终这节课只能虎头蛇尾,匆匆收场.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是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而在情景2实验中,不仅学生通过吹气来完成实验活动相对容易很多,而且从分析实验现象的角度考虑,乒乓球相对体积大、直观性强,分析起来既明了又直白.这样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留有了充足的时间,本节课预设的学习目标最终得以圆满达成.综合比较可以发现:“神奇乒乓球”实验相比起初的“硬币跳高”实验,不仅能很好地调控整节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与进度,而且在实验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开放性上一点不逊色,确实值得反思和总结.

3体验和感想

综上所述,加强和深化物理课堂中实验的有效教学及优化策略的研究,笔者认为能够很大程度上:

(1)有效化解和避免课程设置中学科有限课时数与实验教学活动中开放性产生的矛盾间的冲突;

(2)克服实施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与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之间带来的矛盾,避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结果.相对于教学投入,教学生成的“质”和“量”都能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篇9

众所周知,交往离不开语言。而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同样离不开这种媒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从小到大,我们对课堂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所听到的“上课”两个字。可实际上,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其形式也是语言在此过程中具体作用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点,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决疑问三者缺一不可。对于学生而言,则要学会倾听和理解老师的语言,所谓“闻其声,听其音,悟其言”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课堂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教师面向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课堂语言来进行实现。故而,我们可以说,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活动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语言是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教育工作和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和媒介。

高等院校中的课堂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传授知识:这是教育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之一,而课堂语言是教育活动的载体,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要努力迎合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们将自己的知识提炼出来,进行加工补充,转换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符合当展需求的课堂语言 ,并在课堂上为学生们传授这些基本知识,播种智慧的同时,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工作中,教师们可以依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提炼,从而选择出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们最后所理解的知识,是通过三个过程筛选而来的。一是教科书编订者所进行的选择,整理,加工转化为书面语言。二是教师们对教科书的选择,整理,加工和提炼,转化为课堂语言。三是学生自身通过对教科书的理解,以及对教师们课堂语言的掌握,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传授道理:教育的另一要务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无论何时,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永远比一个具有高等知识水平的公民受人欢迎,以及国家认可和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以身作则,也要辅之以道理的讲授,将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直白语言,或者是易于理解的具体事例。在课堂上,教师们也要教育学生们举一反三,从生活中寻找道理,从而更好的理解道理,并能够在具体生活中实践道理。高等院校中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这时,教师们就要承担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帮助学生们的三观正确塑造。通过对道理的讲授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帮助学生迷途知返,而道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利于学生理解的道理,更是离不开已经经过教师们加工补充过的课堂语言。

3.解疑答惑:学生们难免会有疑问,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教师们都应该积极为其解疑答惑,这也是教师们所应尽的职责之一。那么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将学生们的问题答案转换为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的话语,是一项教师们必不可缺的教育职能之一。如果是学习上的疑问,教师们就应再次转换课堂语言,将其转换为更加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如果是生活上的疑问,教师们就应该从生活出发,举例说明问题。这会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从遥远的课堂转换到,生活中实际的知心者身份上来。与此同时,对于教育工作的实行和发展也大有裨益。

二.课堂语言现状弊端

在当今多元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但学生普遍思维开阔,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并且依赖于网络语言。而教师们大多由于家庭,工作,年龄,喜好等原因不经常上网,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学生口中的网络语言,这就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代沟。除此之外,由于教师们之间的观念有所不同,有的教师上课时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擅长利用语言来使学生们爱上课堂,而有的教师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就应该是严谨的,不苟言笑的。这就难免造成了不同教师上课时的语言方式不同,例如有的教师上课诙谐幽默,事例丰富,擅长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而有的教师上课则恰恰相反,略为枯燥,严谨,容易使学生丧失上课兴趣。

三.提高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对策

1.高校教师必须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活动。

所谓行话,在教育领域中,就是指教师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和语言体系,方便学生形成之时记忆。除此之外,教师们必须基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学科特点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的课堂语言整理。理科和工科专业更是离不开专业术语的表达。一旦教师们将专业术语表达错误,可能造成学生们混淆专业术语,无法正确理解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由此可见,教师们要想提高专业素养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必须掌握专业术语,学会利用专业术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与时俱进,了解专业术语的更新换代。

2.课堂语言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性意义。

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室这一职业所具有的职责和历史使命。而当今社会,普通民众对教师的理解却逐渐发展成为职业稳定和福利待遇好?D?D这一功利性职业。因此教师们必须努力完成其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熟练掌握学科语言,并做到综合运用,逐渐形成自己的?Z言体系,例如风趣幽默,循循善诱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学习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教育意义。

3.课堂语言要融入真情实感

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的语言才能够真正的打动别人。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运用有感情的课堂语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课堂里面,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使学生爱上课堂,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课堂语言感染力的具体对策

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若利其器,首当顺其治”,以及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都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教师们要想提高其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教师们要学会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继续学习,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锤炼语言,精简语言,不断进步,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稳固的语言功底:首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其次,教师们的知识功底必须要扎实,其知识量必须庞大且能熟练运用。教师们要善于利用平时的机会,抓紧上课时间 ,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上努力?W习如何精简语言,如何做到语言的高效利用,又如何能够达到即能传授自己的知识也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2.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很多真正优秀的教师都会有其自己的语言方式和课堂特点。教师们要善于倾听其他教师的课堂,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方式方法,借鉴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策略,同时反思自己,从短板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准。

篇10

当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后,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校接受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阶段的培养,学校教学组织机构必须调整。社会功利化思想使职业学校过于追求办学经济效益,一切以专业课程为先,忽视人才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储备。作为教育组织架构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基层组织――文化基础课教研室倍受冷落,管理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反而面临存废与否的危机。下面笔者以T职校为例,阐述此类教研室在组织机构中的生存状况,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组织结构变迁情况

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2005年以前,T校作为中专校还未实行“两级职能型”管理,当时全校教务工作由教务科统辖。按学科下设四个教研室,分别是基础教研室和三个专业教研室,每个教研室再按课程类别划分教研组。这段时期内,文化基础课各教研组的地位与其他专业教研组的地位是同等的,由各教研室负责日常管理,受到教务科的统一领导。2005年学校升级为五年制高职校后,摈弃原有的中专管理模式,将原有的教学组织整合为四系一处。各系下设教研组,教务处被降至和系同级别,下面再成立基础部,统辖语文、英语、数学三个教研组。基础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但教研组校内地位降低。到2012年,四系并两系,基础部拆散,人员按两系需要分配至各系。教学工作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实行“校系两级职能型管理体制”,其组织结构为:学校?邛系?邛教研室?邛教师。一年后,因教师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仅仅依靠本系教师,不但教学任务分配有困难,而且不利于平时统一的教研活动,文件精神传达不畅通。于是学校设立语数外三个教研室,语文英语教研室归一系,数学教研室隶属另一系。教研室日常管理由各系负责,事实上仍未解决每学期排课的混乱状态。

二、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定位不明确,出现职能偏失的现象。

教研室的分分合合体现其在学校内部地位的不稳定性和学校领导在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和矛盾心态。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教研室组织属性表现出不确定、不清晰的态度,是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在理论研究上的薄弱。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日常管理压力变大,教研室创设之初被赋予的职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上的需要,逐渐扩展为更复杂的属性。教研室越来越“名不副实”,教师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的合作交流的愿望落空。在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变革时期,如何理顺校内各个组织机构的关系,使教研室逐步摆脱行政角色,发挥其专业职能变得尤为迫切。

(二)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畅通。

目前大多数领导重视专业轻基础,对文化基础课教研缺少客观的认知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很少有时间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研室的真实情况。文化基础课教研室分属两系,很多教学工作的布置却由学校层面或教学科研处直接下达,两个部门领导常因事先未统一标准而起分歧,教研室形同虚设。教研室虽然有工作计划,但因为学校没有一套能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进行的严格制度,从而造成教研室内部纪律松散,教研活动目标模糊,教研成果寥寥无几。

(三)两类教研室的潜在矛盾。

文化基础课教研室与专业课教研室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校内两类教师地位不平等,二是工资收入差距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然是专业人员,那么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理所当然就是专业性工作。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是二等公民,“文化课人人能教”的言论严重损害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自尊,是对教师劳动的歧视,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

三、重置文化基础课教研室的健康结构体系

(一)创建良性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建立,一靠教研室自觉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机会;二要学校领导主动提供支持和帮扶,搭建促进教研室合理发展的平台。校系两级虽管理层次减少,但文化基础课教研室分散在各系,系领导都是专业课教师出身,对文化课的不了解直接导致相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依附于专业会使文化基础课教研室失去自主行动的能力和自我负责的意识,活力被压制。因此,第一,必须把此类教研室从系中独立出来,由教务处直接领导,与系形成相互依存的鼎立格局,使得层级之间的讯息传达更为快捷通畅,不同性质的组织各司其职,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教研室要由懂文化课教育的人来领导,学校要给予该部门和其他系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拥有自主决策和实践空间。教研室的行政工作由部门领导来承担,减弱教研室的行政属性,回归教科研的本源。

(二)优化人员结构。

篇11

1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界定

在研究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何为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统一,可以说不同的学者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义以及其包含的范围都有自己的见解,笔者总结了目前提出较多的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教学时思政课教学的只要形式,与理论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实践;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二字,所以只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实践教学,笔者再研究这一问题过程中,比较了各个观点,并在参考文献期刊的基础上,认为第一种观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形式。仅仅将社会实践等同于实践教学时不合理的,是片面、不全面的。

另外,根据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文件中是将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分别视作实践教学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单一的认定社会调查就是实践教学,所以把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形式,任何试图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直接挂钩划等号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如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以思政课授课学生为对象,以所有与思政课教学名义开展的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主动参与性,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理论授课内容为目标,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思想素质提高的教学方式。

2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方面

2.1.1 授课规模影响授课效果

为了扩大我国受教育人群的素质以及受教育水平,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过去的几年,大量的扩招,学生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大学基础课程,即使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是其必修课程,为了提高上课的效率减少教师实际的授课数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统一授课。从空间角度,大班授课一般都是安排在阶梯教室或者报告厅等大规模的场地,往往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导致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教学效果差;从情感角度,一般一位思政课的老师需要授课的班级数量非常多,存在一个授课班级中包含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想要记住每一位上课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仅有少数几位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教师会有印象,这就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变差。

2.1.2 学生实践目的功利化

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处于一个开发与起步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的成绩也只占思政课总成绩的一小部分,笔者调研发现临港3校在实践成绩的比重不尽相同,以上海海事大学来说实践成绩占总成绩比重仅30%左右,不同任课教师略有不同,而上海海洋大学近一半的成绩是由实践活动获得的。学生对于时间的态度也存在功利化的趋向,认为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拉高成绩绩点,有利于评级评优等。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教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笔者为了清楚了解目前临港三校主流的授课方式,采取了调研,结果发现,从2005年方案至今,虽然有不少老师转变了授课方式,适当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是为了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上完规定的课程,理论授课依然时主流。

2.2.2 教师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实施中缺乏指导

思政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指导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与经验,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实际的实践中,教师能做到全程指导的仅占13.9%,如此低的指导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教师本身对实践的不重视。

2.2.3 实践教学计划与评价不明确

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一门课都设有明确的课程教学计划,包含教学的目的、重点、教学方法,最后的巩固评价等,但是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却不是如此,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笔者调研的3所高校中,只有海事大学对于明确规定了思政课中如马原课、毛概课等在实践开展前的计划以及实践结束后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而海洋大学与电机学院尚停留在授课教师自主开展实践教学并设定实践计划,最后的论文打分也是由教师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3 增强临港三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宣传以及学校的重视度与严格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实践的课时上做严格保证之外,对每一位在校学生进行统一的宣讲,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达到的目标与成果,以及活动的开展对其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等效果展示,利用之前实践的优秀案例进行榜样示范,提高学生的认识。

3.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必须以内容为主,内容上核心必须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相关;而形式上以课内与课外做区分各自有其优势,课内的实践教学具有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活动有固定的场地,更具有便利性会及时性,而课外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形式上,上海海洋大学可以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各校的宣传分享,其主要采用易班这一网络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每一个思政班都在各自的易班群,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网上的实时互动,并在每学期设立单独的易班讨论课,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上课”,并参与到实际实践授课中,这一实践形式既没有经费的要求又符合时下学生对于网络时代的要求,易班不应该只作为辅导员班级管理的工具,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3.3 适当的经费支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大部分在校教师除了日常的授课之外,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研究新课题,等,而实践教学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对其的开展自然失去积极性,即使有部分教师有心开展实践教学,但碍于经费这一大山的阻碍,有心无力,所以,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高校的经费支持,在这基础上教师才有能力开展一定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