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0 10:5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62-01

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或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高中学校教学资金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无法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上述不足的原有很多,其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然后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的阐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般都是由教师自己进行编写,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一般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反思工作一般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教师根据对教材主题、典型事例等方面的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与反思,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接受度等教学经验记录下来,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份工作经验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

2.1对课例进行具体的描述

教师首先要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析。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可能会用到的计算机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该项教学对提升学生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各个行业在开展工作时,都会涉及到的基础性软件。掌握这门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office办公软件教学中的《制作电子报》这一课例,来阐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对教学课例进行仔细的描述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制作电子报》这一课题对提升学生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巩固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两点:

2.2.1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核心知识。

2.2.2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其次是操作过程的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操作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错误,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讨论。

2.3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

每一课题都有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制作电子报》的课题中,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体现出电子报的设计思想,教学的难点是对电子报进行评价。

2.4课堂教学的准备要充足

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制作电子报》的课题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局域网将与电子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主题文字等进行共享,并让学生自行取用。要是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资料。

2.5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步骤:首先,将协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到不同学习小组中;其次,设定优秀作品的评定标准,并将要点告知每位学生;第三,指导学生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方法;最后,鼓励各个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完成电子报制作的任务。

2.6设计思路解析

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其设计思路强调的是对学生小组协作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可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起到辅导和监督的作用。本文中的小组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课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设计已明确了这一点。(3)当学生完成作品以后,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点和鉴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要点,对作品中的优秀成分进行肯定,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4)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教学设施都存在着缺陷,有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有的学校教学设施的质量差,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本文之所以开展小组教学,其一是因为小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二是受到学校教学设施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要求。因此,我国高中学校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完善,以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篇3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教育的媒介,它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应该是“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我们现在在很多省市对农村的中小学进行信息化教育,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化培训,很多地方收到了很好的成果,需要加以推广。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变革

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还可以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外国人交谈网上交谈。

3.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网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选用的有:21st Century, 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Beijing Review, Shanghai Star, 以及China Daily 等报纸。可用的栏目有很多,如People, Lifestyle, Letters from readers, World, Culture, Campus trends, City 等。这些栏目里的文章故事性强,语言也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

二、注重教学设计理念的培训

信息时代知识的增加、更新和发展都是非常快的。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掌握时展的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师把知识分解,嚼烂后塞给学生搞满堂灌的所谓“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的真正职责在于:告诉学生知识宝库之门在什么地方;并把开门的钥匙交给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开门;指导学生挖掘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沙里淘金)。教师的工作应主要是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怎么样才能启发和激发学生想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1、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和最终的教学结果。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真正的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设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

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教学设计一般方法利用率低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中,要重视教学设计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修改,使教学设计模式更符合教师的日常备课过程。

3、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提倡“做中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教学设计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做中学和体会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认识过程在意识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学校培训中,首先应着重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让教师亲身体验、感受信息技术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尝到应用信息技术的甜头,从而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息技术,首先培养他们从心底深处热爱、喜欢信息技术的情感。培训后,要及时总结、评价推广应用。

1、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老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学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学校老师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就能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就会用新的教学理念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行为,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的方案,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在反思、反省中不断成长。

2、具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不仅给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且给人们提供了实现终身学习的条件。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的教师。

3、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教师要能够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总之,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把远程信息技术真正的落到实处,开展起来,为学校和学生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4

2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根据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划分为信息传递、课堂互动和反馈评价三个环节。

2.1信息传递环节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传递环节,是构建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传递环节的教学设计要格外重视。而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视频,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要增强针对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方面,教学视频的制作要做到短小精悍,尽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实现教学视频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在“编排文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型教学视频这一有利载体,将该教学单位的教学重点、难度、主题、任务、目标等设计成一种情境化的学习课程资源,视频的制作长度应在5min左右,并且积极融入动画、游戏等内容,创造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信息传递环节,可以将教学视频的设计与新型社交媒体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如微信、QQ群等社交媒体可以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的渠道,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把握。

2.2课堂互动环节

课堂互动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的核心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在课堂互动环节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与信息传递教学环节的衔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总结学生在信息传递环节学习中反馈出来的学习难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项目,作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课堂互动的内容,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辩论等互动教学活动,只有保障了互动教学设计的生活化、专业化和趣味化,才能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充分激发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制作电子表格”的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电子课程表”的制作为互动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身在知识应用环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互动合作中实现共同的进步与提高。

2.3评价反馈环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做到有始有终,评价反馈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对翻转课堂构建及其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其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参考依据。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树立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密切关注学生在翻转课堂上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果以及进步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与反馈,借助多维度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如在“规划设计网站”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网站规划的成功进行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网站规划与设计的过程,这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果,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与复习方案

篇5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有效的保证是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3个:第一,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思想观念是有决定意义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老师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对象,老师要有扶一把,再送一程的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难理解。站在池边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孩子学习游泳,是孩子下到水池,一点一点地学习学会游泳,教练是指导者、观察者、保护者。孩子通过学习,游泳可能水平将会远远超过老师。水池、教练等都是差不多的,决定孩子游泳水平的因素,首先是孩子本身,其次是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情,也有说是精神意志信念因素,而,教育本身就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第二,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加工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不仅考验着思想,更考验一个人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你的学习信心有多大,而且要看你学习进步的效果如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比一般课的老师学习能力上要强一些,你不学习即落伍,很可能将遭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知识技能是不断在进步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往往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转变传统观念;而最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思想理念,说服一个人常常是件实在困难的事情,好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看得见的是知识技能,看不见的是人跟人彼此相处的艺术,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平等的位置,尊重,是教育无形的力量。第三,教学资源。其丰富程度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包括两种:一个是硬件、软件;另一个是知识技能及影响因素,如教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学校、微机房、师生等环境、氛围,管理、情感意志精神心情,等等。知识内容技能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不大,常常是“独角戏”,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对知识的再加工,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思想、方法、情感和意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情绪、信心精神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互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合作性,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同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各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师生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同时学习或共同学习关系,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同学,合作学习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商议、集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学会合作。

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能因为善意的帮助降低了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于是,来自同学之间的、网上的无限制的帮助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懒惰,进而影响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准备的学案,是直接按图索骥地来学习,离开了老师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索得出结论;反复训练,操作固化,思维僵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的是女生,更应该关注克服消极思维。

(2)关注知识技能的重心在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越熟练,开发制作课件的熟练程度越高,教学设计越能得心应手,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对现成的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对各知识点的教学的总体把握串联上,过度被技术缚住手脚,甚至钻进了制作技术的死胡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关注的重心在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如游泳池里游泳的是孩子,不是水或池子,更不是教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关系颠倒。

(3)单独的个性与整体的共性相统一。一是教师把自己“闲置”在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人”的存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资源、内容、学习目标等一应俱全,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放幻灯片、放影像视频,没有了课堂学习过程的适时控制,于是课堂上完全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而真正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学也不能与“放任自流”等同起来。二是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有层次的教学,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困难学生、特殊学生,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知:每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只有树立培养学生成材成人的大局观,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跟学生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这样的高度,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把自己圈放在一隅,忽视全局,教育中学到的可能技术会丢到,但,学生学到的为人做事的根本不会忘记。设计中,融入道德理想精神情操,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2)人文关怀,有的放矢。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充满了爱,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备课备学生,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客观实际情况,老师做出最有利学生成长进步的选择。游泳池里游泳的孩子,除了给予水、水池、教练,更多的应该得到温情和关注,关注整体的同时,尤其是要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教练不能等到水池里的孩子奄奄一息才伸手拉一把,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设施设备环境条件,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温情、信念、意志和精神等。

(3)整体构思,纵横串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整体构思”观,不能上一节课,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应从信息技术教育课学习内容的整体上把握,同时,还应注意与相关知识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的教材及知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设计思路尽量要延伸到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

(4)教有模式,法无定式。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是依据学生的学,教有模式,法无定法,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组合、变换已经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即要有“教育机智”。

(5)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游泳池里的孩子学习游泳,到底先学什么泳姿,是同伴的帮助提醒,是教练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的,不仅要把握时机,量体裁衣;而且要把握进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重视学生主体,又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是一面镜子,反馈评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反馈与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篇6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本文列举现象如下。

现象一:基本教学技能退化。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现象二: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现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

现象四: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直接把某个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或下载下来就拿去上课,有的教师把复制或下载下来的价格相同课题的不同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组合”,拼凑起来就拿去上课。借鉴别人甚至名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自己却没有消化,也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就拿到课堂上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可以复制,但教学效果却是不能复制的。更有甚者,连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校各处室的工作总结等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一律都从网络上下载,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思考和创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师,很难成为学者型优秀教师、成为名师。这样的教师是误人子弟的教师;这样的领导是误国误民的领导。

现象五:教学过程图文化。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现象六:渲染过分,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冲击力,连在学生思考、练习时都使用背景音乐,有的画面色彩过于花哨,动画效果过于精彩,喧宾夺主,学生是看热闹了,却干扰了甚至冲淡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记住教学重点内容,却记住了哪个画面最刺激、哪个画面最精彩。

现象七: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现象八:简单教学复杂化。一般知识性的教学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有的教师还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甚至制作动画课件。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先进的技术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体的显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整合学科与技术的技能,促进教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

2、 针对性原则。提倡教师教学时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等于说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多媒体工具不一样,低学段侧重于直观形象,高学段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多媒体运用不一样,如体育、理科使用、劳动技术、棕和实践活动课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动手获得体验是主要的,多媒体只是对关键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不一样,如理论性较强、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解决。

3、 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何时运用最为恰当,应该是在需要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 培养实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是一门不够成熟的课程。在其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学科发展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与特色。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理念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专家们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然而,如何将这些课程理念融于课堂实践的教学案例辅导却少之又少。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现实的课堂中,并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困惑的事。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和反思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教学现状

现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很普遍,但目前在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在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学校硬件条件的相对落后,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习者也在追求一个“新”字,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能在施教过程中去调整,比如,在不影响系统运行性能的情况下,在机房的机器上装上较新的版本,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去学习;或者先按教材上的版本学,再给学生介绍新版本的新增功能。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来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纯粹技术的传授,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剥夺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变的枯燥无味,出现了小学生喜欢玩计算机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在蓬勃兴起,主题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法正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阶段,并逐渐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又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做指导。但目前大多的任务驱动仅以此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即让小学生尽快地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因此,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任务犹如习题,内容简单划一;情景创设不够,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手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极其有限等,还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要想真正摆脱这一局面,还需教师有新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实践

(一)实践阶段划分

具体的实践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小学生、分析教材、选择实验班级。

第二阶段是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我们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出发点。

第三阶段是方案的实施阶段。方案的效果如何只能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同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但应保持基本思想不变。

第四阶段是评价与调整阶段。对方案的评价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如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操作练习的效果及小学生兴趣的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价。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实践反思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演示实例,对小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基本由教师控制;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其次,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对教师具体的操作进行模仿,并通过练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巩固,对某一个具体的操作技能学习很快。但仅仅停留在某个单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上,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中重复教师的操作步骤、顺序、甚至重复最后的作品,没有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学习的步骤、顺序因人而异,最后完成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同学的独创性,小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另外,对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也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所感受到的成就感相比,是比较小的。在新的教学中,完成自创作品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

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现代化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掌握了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科学,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9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 现代教师要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够用好信息技术,而且是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手。

掌握必要的网络操作技能 现代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掌握从网上获取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技巧,注意日积月累,用心编织属于自己的教育信息资源,逐步把自己从繁重的课件制作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已有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掌握必要的网络教学技能 现代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科教师需要广泛的交流,注重自身教学经验的梳理和教学理论的积淀,这样才能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

掌握必要的课件开发制作技能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课件一般是必须的,现代教师要能够设计出有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教师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前奏,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研习教材,分析确定所设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科具体内容,精心选择需要呈现的媒体,合理设计媒体呈现的方式和呈现时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其一,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认真研习新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博览群书、广罗信息,积极探寻所教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进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其二,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教学内容资源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新颖性。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寻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在搜寻信息资源时要注意资源的丰富性,在课堂上呈现多媒体信息资源时要注意呈现方式新颖性,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必须有较高的捕捉信息、裁剪信息和组合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其三,教学策略设计要注意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教学流程中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需要教师注重学习过程(整合过程)的设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收集、分析、处理与学科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实现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流程设计中教师需科学安排整合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精心设计教学方式,使教学流程设计更合理、更流畅。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知识探究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这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

篇10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老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新课程人教版(A版)(必修2)”的《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一)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但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明。虽然这些研究方案都有一定的缺陷,但毕竟是学生的辛勤的汗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通过图形的直观、数学实验及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得到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关系:(1)平行;(2)相交;(3)异面。我没有先演示课件,而让学生在我预设的数学实验中,充分动手、动眼、动脑,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延缓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不但从图形的直观上学习了新知识,而且知道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性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学科的整合都应遵循的共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宏观的实施方法或途径。

参考文献:

篇11

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施中的必要性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依据《教学大纲》,把学生束缚在封闭的教室与枯燥的教材内,与现实的脱离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途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日益衰减,同时也对于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所营造出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与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工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主要靠教师进行讲解、启发、分析、板演;而学生则由于个体程度不一,掌握情况也相去甚远.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学教学平台,过去一些教师难以讲清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借助教学软件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很容易掌握.

1.3 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借助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在丰富的教辅资源,拓展自已的视野.

同时,借助信息教学资源,能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数学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信息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信息技术下数学教学实施方案

2.1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传授式”(即俗称的“填鸭式教学”),分为“讲—听—读—记—练”五个环节.其特点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只知道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传授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教育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传授式”教育的弊端愈发明显.

针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他指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比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强调知识情境的创设、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导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课前让学生围绕《对数》这一学习主题,查找如下资料:

(1)对数是由谁发明的?

(2)对数产生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

(3)对数的优势是什么?

(4)对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查找的资料可以是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电子材料(如WORD文档、PPT课件、JPG图片、音视频文件等),上课时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流、展示.

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有很多学生认真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材料,课堂上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进行材料展示,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

通过让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上网查找有关资源,并进行信息处理,交流展示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

2.2.1 借助信息技术、建构“趣味化”数学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要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笔者依据日常生活情景,设计了“海上升明月”动画演示,演示出月亮与海面从相交,到相切,再到相离的过程.动画优美、加之古筝配乐,给予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及美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能很好地将观察动画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数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种类,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2 化静为动,让数学课堂“形象化”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正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不理解.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演示,化静为动,提示事物的本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为何是扇形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利用了FLASH软件,设计了圆锥沿一条母线展开的动画,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沿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将得到一个扇形.

动画不仅形象生动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的疑问,而且对于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2.3 人机互动,营造“实践型”数学课堂

传统的多媒体课堂,多采用放映PPT教学课件的形式,辅以老师的讲授及教具展示,其实仍没有脱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打破了教师一味“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施与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教师的帮助促进及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下,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讨.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纯放映PPT教学课件,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及教师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如:数学上的几何画板软件、基于课堂设计的一些FLASH软件及教学仿真软件等),进行交互性的知识探究学习.

计算机强大的仿真功能,使学生就象在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易于他们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和扩展教材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

2.3 建立教师“博客”,课后解决学生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利用博客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书本外的学习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意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并且借助于教学资源,可以将教学中老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单纯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故而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也不应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注重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3.2 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

作为辅助数学这一特定学科的课堂教学软件或信息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过份地追求“多媒体”效果.特别忌讳在教学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或者插入一段动画,那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3.3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角色的转变发生了改变,但是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师生间的情感有着密切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是学生学习的莫大的动力,将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所以在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师生的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我们一线的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