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讲一个脑筋急转弯

讲一个脑筋急转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7 02:5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讲一个脑筋急转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这一天,我们的主题是“开心一刻”,“叮叮叮……。”朝会课的铃声响了,两位小主持有模有样地走上讲台,就连经常朝会讲数学题的曾老师也相当地配合。这时小主持人开口了:“你们准备了笑话或脑筋急转弯吗?”“我、我、我”黄湘涵如流星一般举起手,主持人雷达般的双眼一下扫描到了黄湘涵身上:“黄湘涵,你来吧!”

黄湘涵昂首阔步走上讲台“我来考大家一个脑筋急转弯……。”“切,切”黄湘涵刚闭口,同学们便传来一阵嘲笑声,有许多人高高举起手,这个脑筋急转弯听到过吗?很常见吗?我怎么没听过呢?到底是什么啊!“你来吧!”黄湘涵叫了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这位同学麻利地把答案揭晓了。

接下来,又叫了几位同学来讲台讲笑话。我到底讲哪一个呢?要考一个有难度的脑筋急转弯,我便高高地举起手,主持人看到了我,就让我来讲。

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你们知道……”我大声地说了出来。经过一阵地沉默,也没有一个能回答。我的心里有些骄傲了:“哈哈,一个人也回答不上”。我便公布了谜底。

篇2

这一天,我们的主题是“开心一刻”,“叮叮叮……。”朝会课的铃声响了,两位小主持有模有样地走上讲台,就连经常朝会讲数学题的曾老师也相当地配合。这时小主持人开口了:“你们准备了笑话或脑筋急转弯吗?”“我、我、我”黄湘涵如流星一般举起手,主持人雷达般的双眼一下扫描到了黄湘涵身上:“黄湘涵,你来吧!”

黄湘涵昂首阔步走上讲台“我来考大家一个脑筋急转弯……。”“切,切”黄湘涵刚闭口,同学们便传来一阵嘲笑声,有许多人高高举起手,这个脑筋急转弯听到过吗?很常见吗?我怎么没听过呢?到底是什么啊!“你来吧!”黄湘涵叫了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这位同学麻利地把答案揭晓了。

接下来,又叫了几位同学来讲台讲笑话。我到底讲哪一个呢?要考一个有难度的脑筋急转弯,我便高高地举起手,主持人看到了我,就让我来讲。

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你们知道……”我大声地说了出来。经过一阵地沉默,也没有一个能回答。我的心里有些骄傲了:“哈哈,一个人也回答不上”。我便公布了谜底。

篇3

外国留学生在基础汉语学习阶段是从零开始的,为培养汉语方面的语言技能,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这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或者说,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如果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特点,教师讲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有些教师甚至使用外语讲课,这更是犯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大忌”。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开口,多加练习,直至能够流利运用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中国学生不尽相同。留学生的难点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难点:一方面要精心备课。在备课中对“难点”做出初步预测估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发现“难点”。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由学生直接提问或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寻找的方式。例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时念道“马飞,快地跑过来”,那么教师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飞快”一词的含义,所以断句断错了。这时教师示范朗读就等于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或者再领读一下,效果会更好。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是顺其自然的,是“教无定法”的,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里简单谈一谈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学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集体是由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首先,教师要从总体上了解教学对象所在国家的概况,包括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汉语程度等。

据笔者统计,外国留学生来华情况有如下几类:

1.外国公司派来的,来自日本、韩国的居多;

2.国家间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居多;

3.对中国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工作的;

4.所学专业与中国文化有联系的;

5.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种情况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有学习动力。而“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则只想学点儿口语,目的性不强。教师对他们既不能强迫学习,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抱什么目的而来,只要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就有义务教好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他们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启发,少批评说教,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还要让学生都有同等的练习机会。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学生在愉悦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此点对外国留学生尤为重要,多数外国留学生比较看重“自我”,如果他们觉得乏味,就会丧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可是,在有限的汉语水平制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脑筋急转弯”引入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来,以促进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脑筋急转弯”是作为一种益智类语言游戏出现的。巧妙运用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修辞等语言现象创作的“脑筋急转弯”,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的美学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脑筋转了一下弯”,尝试着把“脑筋急转弯”这种语言游戏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达到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轻松学汉语”的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把“脑筋急转弯”当作一个“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讲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汉语语言现象。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剂,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语法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语法教学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讲解方法问题上,人们却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是应该让学生接触语言事实。正如赵金铭所言:“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的确,课堂语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脑筋”也要尝试着“转弯”,让学生在“转弯”中轻松学语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式教学和随机教学,排除学生学语法的畏惧情绪。教师在讲语法时可以尝试加入“脑筋急转弯”这种引子和调节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教学方法中“脑筋急转弯”的运用:

1.趋向补语的教学

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即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掌握和运用问题。如何使学生掌握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正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子”。教师在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举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1)——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了一只狼,扭头往后一看,身后站着一只老虎。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问:他怎么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动趋结构,即“V+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并且涉及趋向补语的另一个重要用法,即趋向补语“过去”的引申义。趋向补语“过去”有三个相关意义:单个词的意思是,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用在动词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过去,把信封翻过去等;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如:病人晕过去了。是利用“过去”的多义双关的第三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到“过去”的婉辞用法:“死亡”。从而引出一个专题:“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学

(2)——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树高?

——因为树不会跳。

这两句对话真实信息的语法结构应当是“青蛙跳得比树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树高”。前一个句子利用语音的歧义,通过省略把一个比较状语从句结构变成了后一个句子中的补语结构。我们用这个“脑筋急转弯”是为了引入“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搞好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而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课堂气氛的意识。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异的特殊性等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备课和课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语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做到“乐教”和“善教”,寓教于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脑筋急转弯”,需要教师在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机制的基础上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材取例上要难度适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等级水平、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要考虑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技能及其所达到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脑筋急转弯”,内容上也要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这样才能生动有趣。

第二,发“问”要巧。由于“脑筋急转弯”主要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通过问答句来引入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叙述问题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确地引导到所要讲的语言点上,做到巧妙而又让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引入趋向补语的方式,例(1)问“他怎么过去了?”要比“他怎么过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时候为了制作“脑筋急转弯”而故意设置的语言障碍要在游戏之后给学生予以纠正,叙述正确而完整的表达方式。

(三)对汉语语法难点讲解过程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关于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有人曾提出运用语境理论来进行对汉语语法难点的讲解,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境,即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使用语言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客观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也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特点。

目前的语法课教学,仍然偏重于讲解语法学知识,片面、孤立地分析说明一些语法规则、结构等,没有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其实,有些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语法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1.关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及相关的语法书都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在动词后)和语气助词“了2”(在句子后),但留学生通常都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为有时候语气助词“了2”也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如:

(3)我买到书了。

(4)我买了一本书。

例(3)中的“书”是特指,交际双方以前谈论过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因此,双方有共享预设,说话者强调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书”是个新信息,说话者着重说明的是动作的执行。联系语境来说明,比起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用“了1”与“了2”的语法规则要更为有效。

再比如:

(5)在韩国学习汉语一年了。

(6)开学以前,我想在我们班至少有两个男同学,不料连一个人也没有了。

(7)早上的空气很凉快了。

(8)在西安过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联系到学生使用时的实际语言环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说话人如果在韩国,这个句子没问题,表示已经学了一年汉语,并且还要继续学下去。但是说话人现在已经在中国,因此不能用“了2”,应改为“在韩国学习了一年汉语”。例(6)的说话人希望班里至少有两个男生,但实际上一个也没有,而按照字面解释,好像是说本来至少有两个,后来没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说话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时间,体验到气候的变化,那这个句子是对的,实际上说话人刚来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变化的“了2”。例(8)句的说话人如果还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继续的“了2”。

留学生在学习“了”的用法时,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目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与语法书中,通常把句子当作最大的单位,没有扩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没有讲清用“了”与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况。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访了陈俊华和郝永云夫妇。与郝永云交谈时,他们可爱的小女儿正在床边玩耍。她不时地扭过头来,好奇地睁着大眼瞅着我和她的妈妈。她显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将来,这个天真活泼的小东西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不会有她。因为,一场震灾险些夺去她父母亲的生命。那会儿,他们刚刚结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饭,待一家人吃过饭,收拾完了,阿婆说要带我去外边走走。我们一起来到展览馆。展览馆里有许多字和画,玻璃柜里还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来走去。阿婆看不懂字,连标签上的价钱也看不懂。她不停地问我,这幅多少钱,那幅多少钱。那些字都很贵,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贵的要六百元。阿婆说,想不到真有这么贵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几千斤谷,难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以句群为单位的。在这些句群中,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是连贯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写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第一个句子是强调事情的发生与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写之后发生的动作时,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个具体语境中,这种交叉情况是一个连续体。

2.关于“是”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确、实在”义,需重读,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点不假。

(13)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4)溥仪的童年是比较开心。

(15)日语和汉语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样。

(16)写信是不太好。

从语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与(14)(15)(16)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例句(14)(15)(16)从语法上看没有错。但是,例句(12)(13)的交际双方对于“昨天天气冷”与“他手艺高明”有共识,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联系例句(14)(15)(16)的上下文,却没有共享预设,因此,这几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也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教给留学生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的输入,使留学生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正确运用汉语语法,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将“脑筋急转弯”这种益智的语言游戏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留学生快速掌握汉语语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汉语语法脑筋急转弯语境理论

论文摘要:汉语语法一直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感到头痛的一大难题,所以,如何对留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就成了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脑筋急转弯”这一益智游戏与语境理论来探讨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提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未.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篇4

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们家举行了一场家庭春节联欢晚会。来参加我们晚会的有:爷爷、姥姥、奶奶、大姨、姨爹、爸爸、妈妈、舅舅、舅妈、李?姐姐、萍萍姐姐和不到一岁的一诺表妹。

晚会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自己设计晚会节目单,我还为晚会准备了15条脑筋急转弯和谜语,并把脑筋急转弯写在象的太阳一样的红色卡片上,把谜语写在象好吃的桃子一样的红色卡片上。晚会由爸爸妈妈担任主持。第一个节目是:畅谈过去,展望未来。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家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自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工作,更上一层楼。在表演唱歌的节目中,最好笑的是:姨爹正在唱歌,舅舅用卫生纸做了一个长长的哈达戴在姨爹脖子上。我表演的节目是:讲两个笑话和弹两首钢琴曲,我讲的笑话都让大家捧腹大笑。最后一个节目是抽奖,特等奖是一百元钱,一等奖是钱币纪念册,二等奖是包装盒里的韩国小娃娃,三等奖是……。

晚会结束后,爷爷说:“今年的春节真快乐呀!”妈妈说:“你是一个制造快乐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这场晚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啊。

篇5

谜题:没有鬼魂 (打字一)

谜底:云

谜题:讲鬼 (猜一个字)

谜底:魂

谜题:做鬼也风流 (打一成语)

谜底:故作多情(“鬼”即已“故”的人)

谜题:病鬼开药店 (打一成语)

谜底:自产自销

谜题:鬼 (打成语一)

谜底:于心有愧

谜题:人鬼情未了 (打一歌名)

谜底:死了都要爱

谜题:吊死鬼戴花 (打一成语)

谜底:死要面子

谜题:阎王的告示 (打一成语)

谜底:鬼话连篇

谜题:阎王爷写日记 (打一成语)

谜底:鬼话连篇

谜题:阎王点将 (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精细鬼

谜题:阎王玉帝共发兵 (打一成语)

谜底:鬼使神差

谜题:阎王爷不做主 (打一电影)

谜底:小鬼当家

问:一个酒鬼看到一本书上写着酒对身体有害处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脑筋急转弯)

答:从此不再看书了

问: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小明遇见一个鬼,为什么那个鬼落荒而逃? (脑筋急转弯)

篇6

一、结合故事、谚语和歌曲等进行地理教学

一个好的地理故事,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在讲《俄罗斯》一课时,讲新课前我出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这一则"脑筋急转弯"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我特意强调自己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集中注意力想,当我刚说出这则"脑筋急转弯",马上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否定了。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天气才要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适当的谚语讲述有关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

如讲大陆性气候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用"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缺雨少水的自然特征。在讲滇南长夏无冬时,可以用"滇南十八怪,风雨来得快,鸡蛋拴着卖,姑娘四季把花戴"等。

另外,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巧用古代诗歌来进行地理教学

脍灸人口的诗词,意味隽永,清新自然,寓意深刻。如果在地理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地引用诗词,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不仅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学习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自觉地去留意、发掘诗词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

例如,在讲"我国的地势"的时候,先列举了一些人们熟知的描写大江大河的古典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这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我国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因而诗词中河水东流就成了普遍现象。通过这些诗词,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而且对诗文中这样的描写也豁然开朗,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又如,在讲"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百花),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顶(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指气温)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海拔为50米)上气温为10℃,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气温仅1℃多,两者竟相差8℃多,难怪在"人间"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山寺"桃花才盛开。一座山上出现不同的气候,借助于本诗学生可以极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才真正理解白居易此诗的合理性,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发现一片新天地时的惊异和欣喜。

篇7

2. 第二件事是关于我表弟读字的问题。我们去峨眉山时要经过一所学校,由于是晚上眼前比较黑我们谁也没有在意旁边的事物突然浩霖(表弟)说:“青年等以开。”我问浩霖:“你乱念什么呢?” 浩霖说:“那边有个雕象,上面刻着这几个字。”大姨也说没有这个人。第二天我们去买早饭吃经过那里才知道那刻的雕象上的人不是“青年等以开”是“青年茅以升”弄得我们哭笑不得。浩霖把金顶读成全顶;索道变成哨索

篇8

这时,妻子在厨房喊:“过来,帮我择一下菜!”

反正也是闲极无聊,索性就帮她一把吧。妻子正在厨房内收拾鱼,我蹲在地上,大手大脚地择起菠菜来。

妻子一边收拾鱼,一边跟我唠起她们单位的事来。我时不时地插两句,把我们单位的事也向她做一番“交流”。煎鱼时,妻子掌勺,我打下手,一会递调料盒,一会递酱油壶,忙得我晕头转向。忙归忙,氛围不错,纯然一幅“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温馨画面。别说,两人一通忙活,居然做了一锅好鱼!那鱼先煎后炖,味道那个香啊,飘得满屋子都挤满了“馋虫”!

篇9

在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中,合情推理中,我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天要下雨!”我又问:“积雪融化,柳树发芽,你会猜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春天要来了!”我说:“很好,这是生活中的猜想,下面我们来说数学中的猜想。”接下来我开始用哥德巴赫猜想讲解数学中的猜想。显然,这样做比教科书上直接由推理的概念引入要生动具体得多,学生易于接受。

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饶有兴趣

在指数函数这一章比较抽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我是用一个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的:一个生物学家做实验,第一次用一个细胞,细胞每一分钟分裂一次100分钟分裂一试管。问:如果第二次用两个细胞做实验,照样每分钟分裂一次,分裂一试管,那么时间是多少?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同学回答50分钟,有同学回答99分钟,回答50分钟的同学比较多,我告诉他们99分钟。实际上第二次做实验的时间相当于第一次从分裂两个开始计时,这看着是一道脑筋急转弯,实际是一道指数函数题目,第一次细胞分裂总个数为2100,设第二次所用时间为[WTBX]x分钟,那么在第二次实验中就有2x+2x=2100,解方程得x=99。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搞清这一疑虑,学生上课都能聚精会神、积极听讲。

三、画画、做做,让学生动手发现数学

大量的几何结论都从实践中来,因此几何教学应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几何知识的发现过程。立体几何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在立体几何讲解中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我就让学生观察旗杆和地面所成的角,三个面两两垂直时我让学生观察墙角,讲二面角时拿着课本用课本的两个书页来展示二面角,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解正方体有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仔细观察正方体中,棱与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得来,所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四、参与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体验数学

篇10

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不能写得天马行空,必须得严格按这个规程来,不允许自由发挥。后世对八股文抨击最甚的,就是这种墨守陈规的死板规定。

不过凡事并无绝对。八股文本质上虽然刻板,但它在明清时代的发展,也有过一段脑筋急转弯式的奇趣。

按照八股文规定,考试的时候,考官会从“四书”中选出一句话作为题目。考生则需要从这句题目开始发挥,先阐明这句话的微言大义,再扩展开来议论,议论内容还得符合四书以及朱子注经的要义。

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文题目限定在“四书”里头,可那四本书再厚,也有个限度。各地有县试、府试和院试,每三年还有各省乡试和全国会试。大大小小的考试都从这几本书里出题目,很快考题枯竭,无题可出了。

考官都怕自己的题目跟别人重复,为了避免这个窘境,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原来是出一句话为题目,这叫单句题;后来发展出通节题,是以整节为题;还有通章、双扇、三扇等三十几种题目名色,说白了就是“四书”文句的种种排列组合。

其中最为奇葩的一种题目,叫做截搭题。考官会把两句完全不挨边的话搁到一起,算作一题——可见考官已经给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截搭题的特点在于,它是随机拼凑出来的,十三不靠。但考生必须得把它们建立起关系,既得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这种题目,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而是他们的想象力和脑洞。

《制艺丛话》里有一道特别有名的截搭题,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一半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一半是《诗经》里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这两句话引自两部书,彼此之间完全没关系,对死读书的考生来说,难度很大。人和鸟的比喻,和周文王有什么关系啊?

可偏偏就有高手,把这个题目破成了“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意思是: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如果真觉得羞耻,就该去学学周文王。

一句话就给连缀得天衣无缝。

这还不算最牛的。《清裨类钞》里记载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嘉兴某一年县试,有两个考生水平一般无二,实在较量不出高低。考官一看,随手一指,说你们就拿这个当作文题,写篇八股吧。

俩人一看,都傻了,考官指的地方,就一个大大的“”。这个不是英文字母,而是一个圈。中国古代的书里没有标点符号,就用这个圈来表明句读。估计那个考官也是实在想不出主意了,才出了这么一个怪题。

若是寻常人等,只怕早被唬蒙了,有字就算了,这连字都没有,怎么写啊?可这一场考试里出了两个天才,发散思维极其强大,硬生生用这么一个蛋,写出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来。

篇11

“快快,《快乐驿站》开始放了!”我一边大叫,一边催促着爸妈快点端菜。谁让本人是快乐驿站的忠实观众呢?我的许多幽默细胞可都是它帮我创造的呢!比如最近的一次脑筋急转弯比赛,可就是我发动的:

“我先宣布一下规则:前十题为抢答题,答对者加十分。第二阶段为必答题,每人五题,答对加二十,答错扣十分。第三阶段有一道题目,得分低者回答。好,现在比赛开始!”我开始出题:“听好了,我来出第一个题目:说水蛇、蟒蛇和青竹蛇哪个最长?”妈妈胸有成竹地说:“毋庸质疑,肯定是蟒蛇!”“错!再好好想想!”爸爸也有点奇怪,便申请援助——在电脑上查资料。他指着查来的证据说:“看,这里都写着蟒蛇最长!怎么还会错呢?”我看着他们那傻傻的样子,心里乐开了花,但表面还装出严肃的样子:“先生夫人,这是脑筋急转弯答题现场,不是科普知识竞赛。你们是不是走错场地了?”爸爸听完后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马上明白过来:“是青竹蛇吧。”“答对了,给爸爸加上十分!”这时妈妈提出争议了:“明明是蟒蛇最长,怎么会是青竹蛇呢?”“妈妈,这里的长不是体长,而是名字的长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