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术教育实习生

美术教育实习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6 17:39: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术教育实习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美术教育实习生

篇1

每年秋季和春季,在各个中小学校都会涌现许多青涩的面孔,孩子们亲热地叫他们“新老师”,老师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实习老师”。他们就是来校进行教育实践学习的高校实习生,其中包括我们美术学科的实习生。实习内容包括备课、美术课堂教学、美术社团活动指导、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了解学校行政管理方式、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等等。对高校来说,这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教育实习课程;对各个中小学校来说,则是一项日常接待工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中小学美术教师公开招聘政策的出台等新形势的变化,教育实习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比如,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每年公开招聘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需要经过理论笔试和实践面试两个环节。其中面试需要考查考生说课、试讲、上课等教学实践技能,而且成绩占总分的500~60%。提高实践能力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现今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假如现今还有大学生抱有“实习只是参与一下、体验一下”的旧观念,那将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假如现在还有高校不重视学生实习,那绝对是对这些未来教师的不负责任。

那么,美术教育实习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在基层学校工作20年,承担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也有10多年,所带实习生近百人。这些实习生,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笔者对他们在实习课程的实施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有着切身的体会。撰写此文,意在引起各方关注;同时,提出问题,希望有助于我们的“准美术老师”更加健康地成长。

实习会涉及三方人员——高校的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和实习生。下文将从这三方的不同视角逐一扫描,初步感受现今实习的一些状况。

一、实习困境现象扫描

(一)实习生:“心中没底”

“这节课上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上课,我不了解这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们的情况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因此,我的提问和引导没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很多时候,当我跟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没有什么反应。我感觉自己都上不下去了……”

这是—位本科实习生实习笔记中的一段描述。不难发现,这位实习生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课都上不下去了,原因是“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假如连学生也不了解,做老师的确实会在课堂上“心中没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实习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尽管政策规定小学教师只要大专文凭,实际上现在招聘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有本科学历;而像杭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生学历的也比比皆是。而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高校期间学的是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理论课程,这和实习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匹配。另外,新课改这么多年,有些实习生竟然不知道“美术新课标”,不了解学校新课改,没有“三维目标”意识。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无法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所带的一位本科实习生自己撰写的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7册《生长的植物》一课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

培养观察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叶子的不同形状。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的目标设定既没有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没有显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不知其方法与过程如何。笔者心情沉重,立即到文印室打印4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发给4位实习生人手—份,让他们回去好好研读后再写教案。同时,内心也在反问自己:“难道要我这个小学老9币代替大学教授补上这一课吗?我真的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吗?”笔者碰到的最离谱的情况是,—位实习生拿到小学教材以后说:“这课内容是教国画,我不会,我是画油画的,能不能不上这个内容?”笔者很担心:小学需要“一专多能”的美术老师,“新课标”配套教材上固有的国画、泥塑、版画、纸工、摄影等内容,做老师的都得为学生一一讲授。假如—位新教师这个不会,那个不能,如何在学校立足?可是,高校是否意识到应该培养这样“一专多能”的毕业生呢?

(二)高校带队老师:管理困难

“10-11日两天,(美术学院)副院长带领我们(实习带队老师)一行,先后到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杭州文三教育集团、嘉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嘉善中学、海宁宏达学校等7个单位,驱车800公里,与各位特级教师、校长、名师、教育局领导等一起,共同为本科学生的实习,为准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而努力。”

这是2012年一位高校实习带队老师的博文摘录,反映了现在实习点分散的真实情况。比如浙师大实习生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中国美术学院实习生还得跨省到上海实习。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形势发展使然。比如,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附近的中小学解决不了;再如,为了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实习资源,尽可能安排到各地名校锻炼,请名师指导;等等。可以说这位教授所在高校对实习工作非常重视,对学生也非常负责,用心之良苦,实属难得。但是,由此带来的管理困难也显现出来。相比而言,很多高校对实习管理就不那么到位——只有一个联系人,和实习基地校领导“打个招呼”,分配好实习点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实习期间,高校带队老师和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从不“碰面”、“互不相识”,更别说去认真听实习生上课或是进行实习指导了。

(三)实习基地校指导教师:负担过重

“我今年接待的实习生已经有3批,实在应接不暇。每次他们走后,我还要做很多补课工作,眼看区里马上要进行期中学生成绩抽测,压力很大……看到他们渴望学习的眼神,我又觉得对不起这些实习老师,总想多教一点。可是,自己还有几百个孩子要教,精力实在不够。”

这位指导教师内心也很矛盾,学校繁重的日常工作和指导工作要协调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学校不会把实习指导算人工作量,更不会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考核要求,教师做到什么程度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自觉”和“良心”。

二、实习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只是列出一些典型的表面现象,重要的是由表及里、更深层次地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一)责任和关系不明

教育实习尽管是高校的课程,其实际操作却在实习基地校。高校一般认为应尊重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出于不干扰其日常教学秩序的考虑而放手让其自主执行;加之现在的高校教师缺乏在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实习指导方面能力不强,也只能依靠实习基地校。而实习基地校自认为只需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即可,至于课程责任应在高校,包括实习生的日常管理也应由高校负责;但是实际上,实习生分散各地必然面临食宿、安全、纪律等各种现实问题。另外,高校和中小学在行政上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高校制定的课程无法走行政途径,所以必须借助彼此“交情”或“互惠”关系来推进,有时难免出现“图个方便”“只见近利”的情况。殊不知,我们是在培养未来的教师,这不是一种利益,而是一种责任。

(二)途径和时间无序

笔者接待过的实习生“生源”大体来自以下几种途径:美术教研员分配的,高校方面指派的,高校教授联系的,同事介绍的,自己通过特殊关系找上门的,等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找上门的”一般是非师范类的应届毕业生;“朋友介绍的”是有意进杭应聘的大四学生。这两类都是自己主动要求到老牌名校实习,想学点真本领,所以是最认真的。“高校教授联系的”——帮助联系的教授一定很有责任心,一般都有周密的计划,其学生也往往比较优秀。其他实习生就没那么乐观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习计划,没有高校方面委派的带队管理老师……实习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各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异,短则2周,长则9周,但都远远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18周要求。另外—个问题是“扎堆”实习——几所高校的几批学生在同—时间来校实习,由此出现校方应接不瑕的无序局面。

(三)监督和评价缺位

教育实习既然是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有它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实际上,在笔者做指导老师的这10多年间,从来没有相关机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调研、监督和评价,高校方面也不会对实习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实习质量的标准是什么,高校和实习基地校指导教师都不知道。而没有“尺子”,又如何能知道“不足”?假如对此问题有专家来培训指导,双方一起研究,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实习困境的应对策略

当前的形势是:用人单位招聘新教师时,对其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负责培养新教师的高校却自身无法保质保量地来完成这项课程。在这个供需矛盾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其实是实习生。他们将面临未来发展的各种困境,比如:不能适应小学繁重的日常工作,无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招聘竞争中处于劣势,等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年,—位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因无法适应学校工作,入职不满一个月就离职了;2012年,又一位新教师工作不满一年就转考公务员而离开了教师岗位;2014年,一位新招聘上岗的研究生不到2周就离职。这样,不但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此频繁地更换任课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不利的。

(一)外部监管:落实政策,协调三方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也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师范生教育实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然而,时过4年有余,情况并未改善。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有具体的操作落实措施和监督机制。高校和中小学除了加强自律以外,最好有第三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管。当然,这需要—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我们翘首以待。

(二)内在驱动:主体意识,主动学习

假如外在的改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善,那么实习生作为实习课程的主体,自身能否主动一点、努力一点,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要唤起实习生的主体意识,不妨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笔者在担任指导老师的过程中,也曾有意识地做过一些调查。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仅提出几条最具共性、也是笔者认为最迫切需要的:

1.希望实习前详细了解实习计划并参与实习计划的制订,让自己有备而来。

2.希望实习前对高校分配的实习基地校和具体的指导教师有所了解和选择,让自己能尽快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环境。

3.实习时公开课和常态课的观摩学习要并重。公开课能学到精致的设计和语言,而常态课更有助于了解孩子和调控课堂。

4.实习时希望各个年级的课都能尝试,有助于全面了解孩子、熟悉教材,且对应聘有利。

高校学生毕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以成人的方式让其参与实习计划的制订是可以做到的。没有主体参与的计划,其实施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今后,高校和实习基地校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习生要认同自己的指导老师,多做沟通,主动提出学习要求。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学习的学生肯定能学到更多。

篇2

美术史知识是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必要基础专业知识,在美术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更加影响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美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学习,而对学习美术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对美术史与基础美术教学工作的紧密联系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对美术史课程往往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关于美术史知识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调查以期引起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美术史的学习情况,回归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为学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小组在2012年2月28日上午课间分别对本院08、09级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浙师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三时已经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的课程学习。由此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些学生应该对美术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建立起美术史知识的大纲,并形成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但调查结果并不如此。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建构起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

统计结果显示,美术教育专业08级33%的学生“大部分了解”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67%的学生“部分了解”;09级中部分(38%、16%)学生竟然对美术史教材内容“几乎没印象”,大部分学生只是“部分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整体对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如此,其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调查显示,在考察中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4、8、10项中,除8%的08级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纲要)“完全了解”外,08、09级均没有学生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及“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58%―82%)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18%―42%)处于“几乎没印象”、“模糊不清”的状态,表明学习的结果较差。而对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9级学生“模糊不清”的高达61%,表明大部分09级学生不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8级大部分学生(75%)“不完全了解”清末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而部分学生(25%)目前的状态仍是“模糊不清”。数据集中反映所调查的学生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考察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5、9、11项中,对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08级没有学生“完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仅8%的学生“十分了解” 外国美术史中的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20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不完全了解” 的学生最高达82%,说明学习效果一般,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模糊不清”的最高竟达42%.09级有小部分学生(15%、8%)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 大部分学生(69%、62%、54%)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学习结果是“模糊不清”最高竟达31%. 反映学生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目前也是需要更进一步提高的。

以上分析表明08、09级学生的目前还没有建构起中外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调查充分说明学生的美术史的学习成效整体都不太理想,需要继续加强学习中、外美术史。

二、美术史学习已打破欧美的局限,但知识面仍有待进一步开阔

了解世界各国家民族的美术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营养,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本民族美术的不断发展。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学生比较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很多学生比较了解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表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习打破了“欧美中心”,有利于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多元化,将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同时50%左右的学生仍“基本不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表明这部分学生或老师可能忽视了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学习,09级没有学生“对非洲国家比较了解”,部分学生对拉美国家及日本、印度比较了解。以上分析表明学生的美术史知识面尽管已经打破了“欧美中心”,但学习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提高到与欧美地区相同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接受多元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三、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变美术史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正确的学习态度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结果显示:08级、09级学生都没有经常或者有时对美术史展开进一步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偶尔有这样的表现,最高达42%的同学没有对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高达33%的同学没有就美术史中的某一内容展开过一步研究。反映了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较为被动、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尚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开展美术史学习研究的行为习惯。当问及对我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09级学生均没有回答,反映了他们的美术史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不可能有认真的学习行动,这将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美术史知识的学习成效。

对此问题08级同学根据各自的学习经历提出了许多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约8%的学生认为应改变传统师授生听式的教学方式,增强美术史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约42%的学生认为美术史教学方式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其中有学生认为应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有约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多设置各种小测试以便学生加深对美术史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约8%的学生认为应将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应与美术教师技能相结合,增强实用性。这些意见或建议反映了学生要求变革美术史教学方式的诉求,对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极具参考价值。

四、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的美术史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实习中会加深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学习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关于“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查,09级学生尚未教育实习无需回答,08级已美术教育实习,故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的作用”“很大”,58%的学生觉得“有作用”,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美术教学实习工作发挥了作用。有75%的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史知识在美术鉴赏课作品分析及整理课堂教学脉络等教学实践方面的具体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寻找美术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有25%的学生觉得“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没什么用”,这将造成学生对美术史作用的错误认识,挫伤学习美术史的积极性。这些学生“教授的对象主要为小学生”,教学中“涉及到中外美术史的知识比较少,有也是最后的欣赏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涉及”。 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由于高校学习的美术史知识与在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多差异,美术史知识的专业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必须弱化为小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性,而转化为隐性的知识存在,绝非“没什么用”而是没有发挥美术史知识在实习中的作用。综观调查结果,08级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效明显高于09级学生,08级对美术史知识“模糊不清”的比例普遍小于09级,“不完全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09级学生,说明教育实习加强了学生美术史学习的知识感受。

篇3

7月8日早我们整装出发,坐北上的车,心中有许多说不出激动,许多的憧憬。当到林县境内,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有些同学就开玩笑说,我不会回去了,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我打算好了,就在这边找个人嫁了,以后你们来看我哦!一路说说笑笑,六,七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下午到达石板岩,稍作休整,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写生了。这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板,人们住的房子也都是由石板盖成,这样的房子结实耐用。山里空气清新凉爽,不仅适合写生,也是避暑的好地方。林州市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独特的居民也堪称一景,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进了太行大峡谷的山水之中,令游客们赞叹不已。

石板岩的居民有什么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你从没有到过石板岩,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石板岩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在太行大峡谷里,你不管走到哪个村,见到的都是石头房。关于这种房子,散文作家唐兴顺在散文《石板岩之韵》中写道:“此间人家所居之屋在全国乃至世界居民中也有异常特色,一律用石头建造。一座房屋只有门子、窗棂是木头的......像童话中的建筑一样美丽。”对墙的内壁,山里人先用麦秸泥泥一层,然后再泥上一层白灰泥,屋内便变得整洁、亮堂。这种房住进去冬暖夏凉。就地取材成就了富有特色的石板岩居民。古时石板岩山道崎岖险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进山出山运点儿东西都是靠肩挑手抬,山下的砖瓦是很难运到山里的。再者,石板岩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多数村民没有财力到山下买来砖瓦建房,即使有的人有财力,勤俭的人们也不原意花那冤枉钱,眼前、身边、脚下,那塞满天地间的石头就是最亲切、最经济、最顺手、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他们只需要花些力气把这些石头开出来,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凿成形,就可以建成一座称心的房子。这种房子在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形成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形成一种极富地方文化魅力的建筑。一开始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石板、房子有点手足无措,不知从何画起。于是老师就耐心地讲解并亲自作范画给我们看。按照老师的讲解,先构图,注意疏密关系,画多了自然就好了。

晚上,我们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点评。由于画的是速写,对于收集素材和锻炼手绘能力很有帮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名家作品,知道速写非常严谨,线的虚实、画面的疏密、线条的美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那种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真是无法用确切的、精美的词句去描写,太美了。校外写生,让我们学到了如何思考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听到的是山民的欢歌笑语,感受到的是山民的热情厚道、真诚好客。

篇4

一、初中美术的学习要结合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美术知识更好的了解;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创新型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初中美术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使平时的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如开展在美术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积极有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手工制作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关于美术的知识,可以自发地去学习,同时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并不仅仅是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也有效地解决了美术与生活脱节的问题。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以后向美术方向发展做好准备。

二、日常生活中对于初中美术知识的应用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各项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来自于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来自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以及探索,同时通过生活的实践,去证明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接受。教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教师们可以要求学生随堂画一些画,要求不需要很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最后教师们再进行评讲,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教师们要想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就必须结合生活实践,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中通过提供一些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比如:一些小的手工艺品,一朵纸质的小花,一件小衣服等等,通过这些快乐轻松的活动,使美术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为学生以后美术的发展积累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的发现和展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展示出来。比如:让学生画出自己比较熟悉的学校,一个苹果或者一幅全家福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初中时期对于美术的学习,除了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美术欣赏以及制作美术作品的培养。教师们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比较有教学意义的小活动或者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兴趣。通过教师们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从小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以及意识,同时教师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艺术创造的活动,这也是初中时期的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可以使教学氛围比较轻松,这也是缓解学生平时学习压力的较好的途径,可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以及实践是兴趣的源泉,通过教师们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活动,比如:课堂中动手创造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有创新概念的小饰品,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时间把自己脑海中的概念转化为现实中的可以看到的东西,实现学生的成就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对它进一步的了解和深造。

总而言之,对初中美术的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以后美术方面的发展做好基础工作。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对初中美术学习的兴趣,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去增加对美术知识的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认真的去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一门艺术,通过对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安允鹏.浅谈初中美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启发与诱导[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

篇5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 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 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 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 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篇6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的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各种情况。

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1.转变角色与观念,师生共同发展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地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说“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呢?于是,我微笑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

2.转变教学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为了能更快、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视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欣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地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

(2)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要做好师生互动

有次上《速写》课,我自己给学生当模特儿,我发现有位学生对教师的衣服、发型、动态、表情都抓得很准,于是我快速地勾画了该同学头像,然后展评、表扬他的习作,并主动提出互相交换作品,最后,把他的作业展示在班级星光台上。这样一来,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与鼓舞,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浓了,听课、练习也更加认真、细致了。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与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在《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为题创作一幅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

3.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仅有绘画、雕塑等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更有如建筑、工艺设计等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实用性美术。

篇7

一、影视传媒艺术发展状况分析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

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

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

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篇8

一、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稳定的心理特征组成的,其中有些是个人独自具有的,有些是和别人相似或相同的。这些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集中在不同人身上,构成人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个性。“个性又nq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①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我认为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兴趣广泛,有自己的审美能九其二,性格开朗活泼,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三,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其四,思维灵活,具有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当前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校美术类专业的不断设置和扩招,致使美术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通过美术类高考,已成为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门的捷径。在这种现行高考体制和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进入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个性缺乏,人云亦云

许多美术学生为了进大学之门,在各级各类多如牛毛的美术考前培训班和美术职业学校中接受针对性地美术高考应试训练,他们在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和各类铺天盖地的所谓标准程式范画的左右下,画画的“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绘画方法基本统一,学习目标明确,所画的画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在这种成绩显著的“模式化”“培养”下,使一部分原本热爱美术而又个性鲜明的学生的个性却被深深地禁锢了,甚至丧失殚尽;而另一部分本来对美术兴趣不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学美术的学生,他们更是不敢质疑教师的话,不敢对各类范画越雷池一步。他们进入大学后,过分依赖教师和范画,对各类美术作品缺乏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上人云亦云,唯各类“范画”是从。

2、孤僻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矛盾个性心理

进入21世纪后,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行为孤僻;另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匀,使得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再加上美术系科高额的学费和平时学习上较高的材料费,以及各类风景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的费用,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上感到比较自卑。上述原因使这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沉默少言,经常远离班级、同学,但他们内心的自尊心极强,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着能融入集体这个大环境。

3、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

现在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亲人们的百般呵护,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养成了过分娇宠、唯我独尊和依赖性强的个性;另外,有些学生因文化成绩不理想加入美术生这个行列,通过几个月的强化培训考入大学,在亲朋好友和同学老师的赞扬声中,自以为在美术上很有天赋,洋洋自得而目空一切。这些学生从小一帆风顺,在人生经历中没有受到过挫折,他们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经不起一点批评和挫折。

二、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思考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所存在的诸多个性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术教育系需要有个性的学生,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时代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要提高生产力,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发展科学技术,就需要各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有鲜明个性教学风格的教师。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培养某一种技能,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成为学生人生观、自信心、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者和引路人。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美术教师也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职责,而美术这门艺术学科,在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而言,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绘画基本功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一个没有个性、性格孤僻或骄傲自大的美术教育系学生,他们在将来的教育岗位上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吗?他们会对他们的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基础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基础教育需要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人在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言行、兴趣、人生观、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各类升学率的左右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超负荷的题海训练,要求学生背熟课本上的文史知识和各种印发的讲义资料,这样便在教学中无奈地忽略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动手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缺乏主见,依赖性强,思维拘谨,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原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上述的教育状况。而美术教育特别是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右脑,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说基础教育需要个性化美术教育,个性化的美术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而有个性的美术教师需要高师美术教育系的培养。

因此,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上所言,个性对于美术教育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这些学生的个性心理呢?“个性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人的具体生活道路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本系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平台,再在具体的美术专业教育中,来实施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整体和一般,对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不够,往往以“一刀切”“齐步走’取代了因材施教;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拒绝大学生批评的现象很普遍。”本世纪末,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师生关系的重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当代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接受着各种新的美术观念和思想,对一些发达国家新的美术教育观念也有所耳闻和了解,对目前国内一些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颇有微词,同时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置,既要遵循美术学科的基本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基本功方面的培养,更应尊重和重视他们合理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在教学中要和他们平等相处,经常主动和他们交流;在交流中要接受和及时表扬一些有新意的、独到的见解和他们交朋友,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努力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最适宜个性发展的条件。

转贴于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教育环境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教育环境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加以选择,使受教育者得到有系统的影响。

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一定的人生观教育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形成和发展自己个性的关键时期。首先,必须减轻课业的负担,改变大学生长期“疲于应付”的状态,让他们有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一些自己喜欢的画,从事一些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事情;如:有的同学对印象派绘画比较感兴趣,有的对古典主义绘画比较感兴趣等,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临摹研究又如: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一些有偿家教,让他们接触社会,克服经济困难,使他们的教学和交际能力有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使自己逐渐形成自强和独立的个性。其次,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性的探索。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价值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画家笔下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别。因而美术教学在特征上是自由的,应该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当前印刷业的高度发达,各类高清晰的精美画册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他们对当前的各种美术流派和绘画形式,有的感到好奇,有的感到迷茫,他们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也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由此,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展开一些自由的学术讨论活动,让我们和他们展开交谈式的讨论,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展现自己见解的平台。

简而言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注和重视,多给一些肯定,多和他们交流沟通。我们要转变观念,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要加强学生与学生间互问式的探讨。只有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中才有可能挖掘和重新激发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意识。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美术教育有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大类。师范美术教育系的美术教育有双重性的教育动能:其一,使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美术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不但能进行一般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也要有当场示范的能力。其二,以美术作为媒介,注重教育的价值,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观、审美能力、个性、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系来讲,我们更应该通过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方面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美”“术”并重,以美育促生个性

“对个性的重视和对完美个性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美育则在这一趋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③审美教育,其目的“就是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全面发展人的素质。”④换言之,就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审美客体潜藏着的独特含义和价值来激发和建构审美主体内心的个性需求,使审美主体成为一个性格完善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类优美的美术作品,这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分析欣赏等手段,通过作品中健康优美的形象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激活他们的个性需求,并且使这种个性需求在我们有针对性的欣赏教学活动中经常反复显现,并加以一定的、有目的的引导,使这种个性需求慢慢地稳定下来,加以时日,再以一定的形式外显出来,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各种所需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以及生理的不同而形成的”⑤。毋庸置疑,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压力和矛盾,部分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们还要通过美术作品中高尚美好的形象来改造和疏导庸俗的不健康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在现实中紧张压抑的情绪,得到心灵的抚慰;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不断升华和稳定,个性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追循大师足迹,完善学生心灵

临摹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各种专业技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法的获取。学生在各种专业临摹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个性鲜明、风格流派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⑥这里的“人”,应该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如果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那么也就没有风格可言了。古今中外美术史上,都产生过许多风格鲜明、个性各异的艺术流派,如古代中国画中的浙派、吴门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等法国的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俄罗斯的巡回画派等等。在这些开宗立派的大家们身上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外,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才华,流露真情,张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如:19世纪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雕塑家吕得的《马塞曲》,都一反古典主义正统的风格,以充满运动感的结构,灿烂辉煌的色彩和流畅奔放的笔触,以及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这些使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辉煌壮丽而又充满戏剧性的艺术风格。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就针对当时一味仿古,唯“四王”为尊的时弊,提出“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平滑,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观点,这里的“我”就是石涛自己个性的最好体现。

所以,在临摹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所临作品作者的个性魅力和作品风格作必要的阐释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法的同时,追循大师们的足迹,让大师们的个性魅力在临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同教学上的风格联系起来作分析引导,为他们在将来的教学岗位上形成个性化教学作一些储备。

3、鼓励创作实践,用艺术形式提炼学生的个性

艺术家的精神个性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形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形式是我的精神个性”。在中外美术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题材的作品,这是和艺术家对这一类题材的感受和本身的个性有关联的。如中国画中经常被画家描绘的题材——荷花,在不同的画家的笔下就有各不相同的神韵:潘天寿先生外柔内刚的个性,使他经常采用兼工带写的艺术形式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俞志贞先生平淡天真的性格,使她经常用工笔淡彩的形式描绘荷花冰清玉洁的精神。由此可见,画家笔下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画家人格、生平修养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同样,我们在上模特写生课的时候,在对同一模特写生时,有的学生善于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工整细腻,一丝不荀;有的率直简洁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这是由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等多方面不同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提倡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题材的练习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征。如:在中国画创作课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因为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文静,慢性子;有的性格活泼、开朗,急性子有的喜欢写意,有的喜欢工笔等等。他们可以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可以用工笔的形式表现可以是淡彩的,也可以是重彩的,不要因为教师个人的偏好,对他们进行框定限制。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的“假如一个人觉得他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他还说:“不能用别人的肺来呼吸而生存。……追求真理的教育便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刻意义的自我表现。”因此,我们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美术上的自我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内心的表现欲望,并且使这种表现欲望和自我表现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中得以提炼、升华。

总而言之,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进行个性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专业画家,而是通过三四年的专、本科的学习,使之将来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有教书之热情和育人之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学生的个性在我们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地绽放和自我完善。

注释:

①②宋书文著《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重印

③蔡正非著《美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

篇9

1.教师应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教师不但要掌握这些基础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还要能在互联网上查找下载教学课件,通过工具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熟练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教学中去。

2.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计算机创建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合理选择教学课件

1.根据教学对象选择课件

教师在选择多媒体课件时,要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根据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依据教学目标制作课件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多媒体课件的方便实用和取材容易的特点,合理选择适用课件的教材。如果课件的内容过多,在无形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如对于教材中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赤潮”的讲解,若用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展示的话,就会浪费大量时间,剥夺学生学习知识重点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树立突破重点、难点的目标,制作出画面简洁、条理清晰的课件,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科学的多媒体软件评估体系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会制作、选择多媒体课件,还要注重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评估。目前,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都采用绩效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测验,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正确评估,需在每个多媒体课件被开发使用之前都要进行正确的评价,检测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对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评价,以及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教师可以把这些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观察就会更加仔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看一段“抗虫棉培育”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如抗虫棉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培育的过程又是什么样子等一系列疑问。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这时再由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由于生物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许多知识点的传授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而很多学生缺少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教学活动,尤其是重点、难点知识要依靠教师的讲解,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生物课的教学中,就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变难为易,增加课堂上的生动感,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难点和吸收知识的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 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与高中生物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本身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网上丰富资源的筛选;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仍需加强;资源泛滥多样,影响分析思考的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五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探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教师的评价直接目标是教与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本着实现通过高中生物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的课程理念。总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优势,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就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目前的现状来看,美术教育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牧区学校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必备的教学设备,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许多地方无法开展美术教学,美术学习成了学生们的“奢望”,美术教育缺失现象严重。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牧区缺乏优秀的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主要原因有:1.部分主管领导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2.专业教师隐性流失,部分教师改教“主科”,严重影响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3.因编制原因,师资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第三,农村牧区学校缺少美术教师,多数中小学生无法得到美术的沁润,师范毕业生因缺少编制无法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这些现实状况令人担忧,需要积极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改善这一局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促进“教、研、学”一体,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农村牧区美术教育现状,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

二、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提升科研和教研效果。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并获得初步的教育科研训练。通过实践表明,农村牧区美术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城市学校条件优越却不易达成理想效果。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教学机会明显增多,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农村牧区教师也学到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和技能技巧,共同点燃了师生相互学习的热情。第二,培养和树立实习生的生活观。培养实习生的劳动技能和态度,改变其原先散漫的生活态度。农村牧区具有很强的境遇性,需要实习生认同牧区,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第三,凸显实习生的专业优势。实习生在农村牧区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包括纸本作品、墙上壁画、浮雕与圆雕、校园文化长廊乃至班级的板报,以培养实习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三、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的有效措施

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活动有利于解决农村牧区缺乏美术教育的状况,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出有效措施,以保证农村牧区美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活动应当积极动员,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如组织观看有关教育成长的电影并开展讨论,研读《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银说话》等反映农牧民生活的书籍,分别从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解读农村牧区美术师生教育实习的优点。选派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带队实习教师。同样的教育实习,因带队教师的优劣会带来差异极大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带队教师会通过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严谨务实的态度感染实习生,增强实习效果。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树立实习生的教师意识、加强角色培养,以农村牧区教育实习为契机,使实习生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消化吸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和融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实习时间高校美术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于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为四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安排,虽然有利于高校的教学集中,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作用非常有限。实践证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建议从大二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把每四年一次,为期四周的实习时间调整为每年一次,为期一至两周。让学生走出校门,培养他们教与学的能力,还可以与外出风景写生进行结合,让美术专业学生在教学之余,也能进行专业实践,让他们更早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与农村牧区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尝试建立美术教育教学试验区,与农村牧区学校或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调配师资力量,缓解农村牧区美术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将美术专业实习生编成几人一组,在校学习的四年里,与一个农村牧区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或每学期定期组织进行美术教育实习活动,实习生能够深入地研究和参与教学,并由双方学校进行引导与评价,切实提高农村牧区学校美术教育效果。

(五)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农村牧区学校虽然缺少硬件设施,但同样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农村牧区学校学习条件差、信息资源不足,也能转化为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①。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时间的差异性、地域的独特性与民族地区的多元与交融性,开发与建设地方教材②。把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对农村牧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等资源进行整合,以获得实践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升华。

篇11

美术是一门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它能震憾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需要成功地运用情感教育。美术赏析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无论在作品分析上,还是在美术欣赏中,都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为核心。在美术赏析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敏锐性

拥有敏锐的感受力是欣赏美术的基础条件。美术是情感的艺术,更是视觉的艺术。图片是它感性的材料。因此,要感受美术,主要应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美术欣赏活动中,仅有观察物象特征的敏感性、观察物象相互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更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到欣赏对象的形象美与形式美所在,以及这些美的造型方法。

审美的观察是以视觉感知为基础的,有联想、想象、情感与理解参与的观察,含有情景交融的观察、形式表现的观察、形式美的观察,等等。对审美因素的观察是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是将学生带入美术这一特殊的视觉艺术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精细鉴赏美术杰作的过程,训练对视觉形象的形式美的敏感观察能力,培养起学生对视觉艺术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是美术欣赏活动的特征之一,即通过美术作品形式的直接感知和赏析来品评作品的形式的情感意味。表现为敏锐地直观感觉某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和作品独特的魅力成分,感觉其中的鲜活性、生动性,并体会其美的意义所在,美的内涵所在。应该注意的是,美术大师们的作品有许多是非常杰出的,其中美点众多,因此在单位课时内应审慎地进行选择,如有的形象突出就重点观察分析形象的构成;有的以色彩取胜就重点感受色彩的韵味:有的以构图见长就重点观察体验构图带来的特殊意义。

二、选择正确的美术作品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自尊心较强、求知欲强、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已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涉及到自然、社会、艺术多个领域。在他们这个阶段,已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已初步形成,欣赏作品具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开始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审美对象。

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表现的心灰意懒,没兴趣,对完全陌生的作品则无动于衷。只有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才会有极大的兴趣。而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等。除此以外,还要选择一些没有具体文学情节的作品,如中国山水花鸟画,荷兰风景画,俄罗斯风景画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是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同其他艺术相比较,其感情特征更为突出。在美术赏析课的第一节,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美术给予我们的不是某种"认识",而是营造一种"体验",一种直接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在每次欣赏同一作品之后都不尽相同。这也正是美术这门艺术最富浪漫的气质所在。情感是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在美术赏析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美术中明确辨别出各个美术作品的基本情绪,这是欣赏美术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对学生来讲,他们经历简单,对许多复杂情感的作品一时难以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上的正确引导,并让他们懂得,美术情感的体验不会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积累深化。总之,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它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美术作品是情感的表达,美术赏析课的实质是以图育人,以美育人,在美术欣赏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