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贸实习论文

外贸实习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3 16:25: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贸实习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外贸实习论文

篇1

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篇2

贸易多元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已经产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在宏观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贸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地区贸易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得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被集团内部的贸易所替代。我国目前游离于各主要地区贸易集团之外,从而成为地区贸易集团负面影响的首当其冲者。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墨西哥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就超过了我国。幸而我国的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都很大,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战略,才能抵抗其它国家结成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

(二)贸易多元化当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亚洲金融危险爆发以后,尽管我国的外贸环境随之恶化,但我国的外贸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通过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对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将使我们对我国贸易多元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二、计量分析(一):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指标

首先,将我国出口地理方向分为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它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除埃及)、香港地区、亚洲国家地区(除香港、中东国家)、欧洲国家、中东国家、拉美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15个分方向。分别计算某一年我国对某分方向的出口额占该年我国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再求这一组15个百分比的标准差。这个标准差,就是衡量这一年我国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在下文中简称为“出口集中化指标”。

同样可以计算我国的“进口集中化指标”。这里计算了1986-1995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历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1996-1997年中国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计算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指标的时候,只要将原来中国对美、对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国对华、日本对华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标一般是对前10大贸易伙伴贸易占全部外贸的比重。这一指标并没有充分利用外贸的全部结构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就没有这一缺陷。而且所选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中归并。

如右图,有以下结论:

附图

以上数据由《世界经济年鉴》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贸易方向年鉴》。

我国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现一个波峰;1994年开始呈轻微下降趋势。作为对照的美日同期变化幅度保持在2个百分点内。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现下降趋势,90年代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1997年两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进口集中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剔除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则1986-1995年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为:日本〉中国〉美。

首先,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迫使我国出口用转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结果,在那几年间,我国对香港出口占我国总出口4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开始,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行和西方国家对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国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则反映了1994年开始推行“大经贸”战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这与其对我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上升有关。总的来说,这一趋势有助于缓解我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争端。

其次1996、1997两年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我国从日本和香港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相对(相对于我国总进口,下同)上升,而从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口相对减少。这反映了多元化战略在进口方面的推行并没有收到太大效果。同期我国从美日的进口都相对下降,这对进口集中化程度的上升多少有一些缓解作用。

最后,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排序,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作为经贸大国,其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当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贸易盈余国的日本和中国,其出口分散化受到其它国家购买力等因素的限制。

三、计量分析(二):偏相关系数模型

本节的分析通过计算中国和它国的外贸总额的偏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利用逐步剔除法寻找对中国外贸长期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从而找出外贸多元化的目标。偏相关系数是在考察多个变量时,剔除其它变量的影响,仅考虑选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指标。优点在于能反映出选定变量真实的相关关系。缺点在于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所以本节所选取的国家都是1996年中国前15大贸易伙伴(其比重都超过了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1%),所使用变量是各国的外贸总额。

逐步剔除法是每一次计算都剔除上一次计算得出的偏相关系数达不到选定置信度水平,显著性水平由最低的变量,直到剩下的变量都达到选定的置信度水平为止。本文所选定的置信度水平要求α=1%。

第一次选取1950-1996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5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以下简称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尼。计算的结果如下: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日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尽管美国与我国在1954-1971年没有直接贸易,中美贸易的发展也是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但因为美国始终是世界贸易大国,对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对我国外贸发展也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是在和我国不存在直接贸易的时期,它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偏相关系数正因为可以通过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能把美国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都分离出来加以衡量。

表1简单相关系数

*

*对角线左下方是偏相关系数,右上方是对应偏相关系数的置信度(参照表1、3)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发展与美国呈正相关关系,与日本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外贸与美国是互补关系,与日本则是竞争关系。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是以全球国际贸易为背景作出的,并不仅仅考虑两国的贸易和分工。

以上是第一次计算的结论。第二次计算与第一次的原理和步聚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次计算的数据区间是1978-1996年,在变量中增加了韩国的外贸额(见表5-8):

附图

*

以上数据,1950-1981年由《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1982-1996年由《国际统计年鉴》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国、欧盟和韩国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美韩与我国外贸呈正相关关系,欧盟呈负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受到美国和韩国外贸发展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与韩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对我国外贸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出我国与欧盟国家是竞争关系。这有两点原因:一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在起作用,二是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与欧盟国家之间频频发生的贸易争端。

因为贸易多元化的目标之一就是避免我国外贸发展过于受某一国或几国的支配,所以找出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也就分清了在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时对各个国家所应采取的不同态度。

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正相关的国家,应使我国外贸总额的增长速度快于我国与该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呈负相关的国家,则应与其展开竞争;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无显著相关关系的国家,则是我国发展外贸的对象。

四、计量分析(三):马尔可夫过程模型

首先,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是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在马尔可夫过程中,被看成是一个状态,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在不同状态间转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预测。假定转移的规律满足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即系统在不同状态间的转移(即贸易地理方向的改变)遵循相同的规律,与转移发生的时刻无关。这里,不同的状态用向量表示,状态转移的规律则用转移矩阵表示。

经验表明,经济系统对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假定的符合是一种长期的符合。因此不能用任意相邻两年的转移矩阵来代表状态转移的规律,而要用最小二乘法对转移矩阵进行估计。具体方法如下:

将我国贸易地理方向分为港澳地区、美国、欧盟12国、其它欧洲国家、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7个方向。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初始状态向量为X[,0]=(X[(0),1],X[(0),2],X[(0),3],X[(0),4],X[(0),5],X[(0),6],X[(0),7]),其中X[(0),i](1《i《7)表示我国对第i个方向的贸易比重。同理,记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为X[,K]=(X[(k),1],X[(k),2],X[(k),3],X[(k),4],X[(k),5],X[(k),6],X[(k),7])。记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矩阵为P,X=(X[,0],X[,1],……X[,46])[T],Y=(X[,1],X[,2],……X[,47])[T],则P的最小二乘估计为:附图=(X[T]X)[-1]X[T]Y对从1997年开始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预测向量为X[,47+k]=X[,47]附图[k]。

将1950年——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额数据代入,可得如下结果(见表9-11):

附图

附图

附图

预测的结果表明,如果目前的贸易多元化趋势维持下去,到了2007年,美日在我国出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略有下降;港澳地区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进口方面,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进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有所上升,港澳地区也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综合来看,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外贸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会略有上升,港澳地区、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上升,而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所以,我国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喜忧参半的。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这是良性的。但对非洲和拉美出口比重的降低说明我国还不能大规模地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这一方面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反观我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的经贸较不发达的时期,选择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初级产品无疑是一种避免与其直接竞争的明智做法。但当我国的经贸逐渐发展起来以后,就应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大制成品出口,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的,也必然会引起和发达国家地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显然,我国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

最后,将第二节中提出的“集中化指标”与本节的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可得下图:

附图

可以看出,今后几年内,我国的出口集中化程度将轻微下降,进口集中化程度将先降再升,综合的效果是总贸易额的集中化程度将下降。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始终受美国的影响,从主观上说,是和我国企业的营销习惯和落后的营销技术有关,从客观上说,是和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和避免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需要有关。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对我国是必要的,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

从效果来看,出口多元化比进口多元化做得更好,降低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比提高非洲和拉美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做得更好。

具体来说,一个市场是否有利于我国进入,主要基于对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经济互补性,最与我国有互补性的,一个是处于发达国家顶端的美国,一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底部的非洲国家。贸易保护性,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购买力,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绝对,按照“大经贸”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可以把贸易和投资结合起来。两国关系是否友好,在这方面,首推非洲国家。所以,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是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认请两个误区。第一是贸易多元化不等于出口多元化,还应该包括进口多元化。后者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第二是不应该再把香港地区看成是竞争对手。不可否认,香港地区的确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中转环节上收取了不少利润。但香港地区在发展国际贸易上有经验,有渠道,与其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是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而且如果贸易多元化只是简单地用低价竞争的手法把原来从香港转口的贸易抢过来,那么得益的只会是其它国家和地区,吃亏则是大陆和香港地区。

加强对贸易的管理。贸易管理的松懈和混乱已经造成了我国对俄罗斯等市场的丧失。而且还会继续影响我国对新市场的进入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推行。提高企业的营销技术,加强企业对新市场的了解,提高外贸竞争的质量,升级产业结构。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却是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治本”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1996年、1997/1998年、1998/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2]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3]《国际统计年鉴》,1995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4]EU''''sTradeandInvestmentandEconomicCooperationwithChina,WorldEconomy&China,Volume9-10,Page44-52,1999.

[5]ForeignTrad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astperformenaceandfuturechallenges,AsianDevelopmentReview,Volume15,No,1,Page88,197.

[6]潘渭河:《经济计量模型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国际商务研究》,第3期,566、67、70页,1997年。

[7]赖明勇、宣家骥:《我国出口市场结构优化研究》,《预测》,第五期,58-59页,1996年。

篇3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2]吴晓灵.汇率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J].中国外汇,2006,(9).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42-02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各类外贸企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方面理论基础,且能够熟练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外贸专业学生缺乏足够认识和利用知识的操作平台,理论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技能。多数毕业生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将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探索建立符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要的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在“做中学”和在项目实践中提高CDIO各项能力尤为重要。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针对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欠缺,CDIO教育模式探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项目学习,在“做中学”。在CDIO教学模式中,项目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不单单可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思考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协作等各项产业需求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CDIO号角在中国各高校纷纷吹响。基于CDIO教育模式,黑龙江科技学院确立了“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外贸英语专业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基础,制定了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英语商务贸易、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符合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为外贸企业部门所需,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构建外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CDIO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CDIO重要能力的要求,包括外语沟通能力、外贸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产业需求能力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和专业自身特点,外贸英语专业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该专业革新了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确立了“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为3年,实践活动累计为1年),强调在“做中学”,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明确了以学生CDIO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基于项目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他们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1.CDIO外语沟通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CDIO能力中,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团队协作和交流,外语交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沟通交流,并能使用第二外语(如:日语、俄语、德语等)进行简单交流。专项语言技能训练主要设置了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语翻译实践技能训练两项内容,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多说多练,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外语沟通能力。(1)开设英语语音技能训练。英语语音面貌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门面,字正腔圆,圆润的发音给学生就业增加了成功的砝码。专业语音训练开设在第二学期,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语音理论课后开设的,时间为一周。指导教师通过建立学生语音档案,通过把学生英语发音中语音、语调等具体问题记录成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纠正,最终评定成绩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比发现自身语音问题,循序渐进取得进步。大量的语音训练、教师的监督指导和定期开放的语音实验室保证了语音实践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语音面貌。(2)开设英语翻译实践训练。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通过为期1周的英汉、汉英两个阶段的专项翻译训练使学生贯通以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选取小说、科技文章、外贸函电不同文体的翻译实例操练,帮助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常见句式和词语,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专项的翻译实践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翻译动机等情感因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及翻译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们认识到与职业翻译工作之间的差距,通过翻译实践有意识的改进沟通能力。

2.CDIO职业能力与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除了针对提高外语沟通能力设置的语音和翻译实践训练外,专业实践体系还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如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场模拟和实践等实习活动强化对学生CDIO职业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在应用型理工科院校,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意识。在“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初期接受工程教育,之后参与工程训练,基本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一定的工程思维,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思考能力的缺憾。

基于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学生在外贸英语领域实践活动中职业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实践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专业导论课明确了英语技能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开设4周的认识实习和7周的专业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将学生分组结对,将实习教室分别模拟为机场、酒店、工厂等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四周的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模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接待和商务谈判。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安排认识实习,有助于整合学生语言实践技能和外贸业务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实习我们采用的是部分集中,部分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在熟知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后,在企业真实演练具体外贸业务(如撰写外贸函电、价格核算,合同操作、信用证操作等)。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补充课程,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实践活动的空白,使指导性更强,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态度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新培养方案还确立了实践环节与技能证书的考核挂钩机制。明确规定外贸方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须获得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货运、物流员、商务英语等证书之一,方准予毕业。这些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获得证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增加核心竞争力。

3.CDIO产业需求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针对毕业实习浮于表面,论文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支撑的现象,实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方式。在顶岗实习和论文环节,以项目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CDIO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产业需求能力培养实践。根据外贸专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20人参与CDIO项目,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具体做法如下:(1)构思,即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启动前的系统规划。在毕业论文选题前进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部分教师经过前期的挂职锻炼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熟悉企业情况,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外贸专业实践题目。同时,邀请外贸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根据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和优化,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在顶岗实习前,公布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所从事顶岗实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和实习计划。按照课题内容的相关性和兴趣分组,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选出每个项目组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顶岗实习,相互监督。经过前期富有成效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学生在相关课题老师和实习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写作思路,为之后的毕业论文开题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计,即研究方案的优化。学生带着选题去顶岗实习,目的更明确。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内容与选题密切相关,学生更有兴趣。通过实习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确认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实习内容的相关性。同时,采取校内与实习单位双指导老师合作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题目认识逐步清晰,不断地调整论文的研究方案,保证了论文修改质量的提高。(3)实施,即任务的实现。经过研究方案即毕业论文的充分分析、论证、优化后,论文预期的研究任务已接近完成。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度。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相关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集思广益。也可以回到实习单位请教实习指导老师或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得到启发。论文指导老师通过定期的研讨、引导与不定期的网上、电话交流等方式,保证了对学生有效监督和指导。选题贴近实际,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这样,学生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少了,空洞的内容少了,取而代之是更多自己的语言,实际、实用的东西,创新性也充分体现出来。(4)运作,即成果的展示。阶段成果除了通过上交顶岗实习报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一、二、三稿外,学生可以通过职场答辩、实习答辩、开题答辩和毕业论文项目小组答辩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借助幻灯片演示文稿,学生可以将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方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展示出来,英语表达清楚、规范,论文内容阐述的透彻和论证充分,也具备在外贸实际操作现场做简明准确的技术讲解和指导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导入CDIO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提高了学生的CDIO外语沟通能力、职业能力。产业需求的能力通过以项目为主线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的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培养CDIO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有助于实现学生语言实践技能与外贸业务能力的整合,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 & Brodeur,D.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7.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丁杰,陈桂琴.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篇6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转贴于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篇7

1. 通过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企业单位部门设置和管理制度,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程和主要操作技能,是学生对进出口贸易实践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2. 通过毕业实习,是学生熟悉本专业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毕业实习,培养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4.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为毕业论的写作收集相关资料,对完成毕业实习论文起到很大借鉴作用。

二、实习公司简介

(一)基本概况

青岛科玛尼是一家由德国兴建,专门从事有色金属矿山所需的选矿捕收剂、起泡剂和抑制剂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于一体的实业公司。产品80%销往国际市场,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南美、北美、南非、中亚等地区。公司的主要产品:黄药、硫氨酯、巯基乙酸、MIBC、巯基乙酸钠等。本公司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二)经营范围:

公司的主要产品:黄药:我公司生产的黄药类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矿山,并与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MIBC:是一种新型的起泡剂,在国外矿山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公司采用新型工艺,质量稳定,价格更低。

巯基乙酸:我公司采用新型工艺设备,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可逐步代替进口产品。

硫磺:均从中东进口的优质粒状,含量达到99.9%,产量可销售十万吨。

PE/PP:来自美国、台湾、韩国、德国,质量稳定,价格合理。

三.实习的具体内容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83

随着我国外贸行业的迅猛发展,具备外贸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然而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高校国贸人才培养若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不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需要。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讨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贸易发展输送应用复合型外贸类专业人才。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国贸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涉及到国际商法、谈判、营销、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等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理论教学远远不够,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实现与外贸就业市场对接,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笔者调研,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针对外贸类课程设置实践学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国贸专业开设有一系列外贸实务类课程,从基础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到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各学院设置不同的实践学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课堂实践环节设计和实验室模拟两大类。比如国贸实务课程,许多学校采取课堂产品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种出口产品外贸合同条款的设计,以及运输、保险、支付等基本流程的模拟及单据的缮制,这样把外贸实际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环节用“项目”的形式分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有助于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综合性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各学院一般会通过外贸模拟练习软件在实验室进行外贸仿真演练,学生通过软件实现对进出口商、工厂、银行等各个业务当事人的扮演,实现对跨境交易货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运作方式的了解。

1.2组织校内专业技能大赛,参加全国性国贸实践性比赛,以赛促学

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都会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课程进展展开相关外贸类技能比赛,比如基础性课程开设学期会开展营销会战、外贸函电写作比赛、信用证操作比赛;综合性课程开设的学期会开展外贸情景模拟大赛、商务谈判大赛、Simtrade软件操作大赛等。通过专业竞赛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意思的目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全国性的国贸竞赛如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是目前各大高校最为重视的学生从业能力大赛,涵盖面广、仿真性强,组织学生参赛对于促使其自主学习,完善外贸专业知识,了解外贸业务,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职业竞争力。

1.3开展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学时学分设定,专业见习一般分布在1-7学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参观交流、外贸专题讲座、假期企业实践、社会调研、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形式,实现课堂之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在为期12周的时间内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和系里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形式。

2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调研整理发现,尽管实践教学已受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重视,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在实施层面却遇到诸如实践体系不完善、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等问题,这往往会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专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教学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外贸已经由货物贸易为主的模式发展为涉及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等各方面的全球性经营活动,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未考虑到电商发展、跨境支付等贸易发展新元素,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外贸企业真正需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规范,过度依赖教学软件。国贸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及四年循序渐进。而在实际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受到忽视,仅作为国贸相关理论教学的延伸,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外贸实践,且以计算机仿真实验为主。尽管人才培养方案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各部分比较分散,整合不够,未能使实践教学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国贸专业实验由课内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构成。当前的课内实验大多属于简单操作型,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层次低、内容简单,系统性较弱,而理论类外贸课程的课内实验更是往往被忽略。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受到软件设置的实验流程影响,容易机械化地进行电脑操作,往往与复杂多变的外贸真实场景差异较大。这样,以计算机模拟为主的校内专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与实习、实训或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贯通,形成有机体,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则,许多独立学院对参与一些全国或地方性的“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往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主动性,课外项目的组织实施缺乏。

最后,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未建立或真正落实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考核方式灵活的特点,大多数学院以学生递交的实验实训报告作为实践课程成绩及学分获得的评判基础。但这种方式无法判定学生能否从实践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报告是否存在抄袭。宽松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忽视实践课,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对于课外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往往会由于学生本身实习意识淡薄、考研、找工作等因素,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考核有所放松,缺乏有效监督约束,导致毕业实习、论文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效果。

2.2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具备较高外贸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建院历史短暂,师资力量薄弱,外聘兼职教师占据一定比重,院聘教师大多为缺乏外贸工作经验的应届硕士博士,授课任务较重。院聘年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及知识缺乏,实践课往往也是根据书本进行演练,无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流程,最终校内课程实训及专业技能实训均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企业实际操作实践的开展。据调研发现,许多学院也都下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但在评职称的科研压力、教学任务繁重及激励保障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愿意去外贸企业实地学习工作的老师少之又少。在外聘教师方面,外贸一线业务人员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在排课时间、授课方式、薪酬方面往往难以与学院要求达成一致,能请到授课的外贸人员寥寥无几。外聘教师大多为同样缺乏实践经验的“大校”老师,往往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不关心,也不愿费心。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受到师资力量薄弱因素的制约,实践效果不佳。

2.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推进难度较大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招生录取线较低,很多学生学习底子较差,缺乏对学业、职业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缺乏对自身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意识,而这些正是外贸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同时,国贸专业的国际性特点,大量专业主干课程涉及到英语的听说读写应用,然而,通过对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调研发现,英语成绩能达到高考及格水平线的学生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往往只有少数英语水平较高,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实践能力获得质的提升。从整体上来看,受到学生资质限制,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现阶段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推进难度较大。

2.4校外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的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能与独立学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很少。从企业角度来说,主要是外贸企业规模大多较小,需要实习生数量较小;或是企业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和商业安全,不愿让实习生深入其经营活动等因素。从学生、学院角度来说,独立学院许多学生的外贸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见习实习时间又较短,企业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进行培训;当然,独立学院的资源及名望相比“大校”来说较有限,无法吸引更多优质实习基地合作。这些因素,使得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业务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外贸经营的具体过程,大多成为“参观”性质观摩见习、“打杂”型实习,实践实习质量不高。

3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外贸发展形势,外贸产业链的升级,跨境交易方式及支付手段的更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主要优化思路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建立并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特色及地方性,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外贸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设置和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群及实践课程群,加大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既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该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要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为目标。在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外贸类课程群之后,树立专业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在理论类与实务类课程中展开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好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统一。设置四年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并做到循序渐进。大一以专业认知为主,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经贸形势有所了解;大二大三,根据外贸课程内容进行专业类实践活动,如纸质单据及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单一流程演练与全景实训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大三后期及大四,通过假期实践、毕业实习,开展提高全面能力的综合演练。由此,通过课堂、模拟软件、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国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实训内容、实验软件、实训手段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传统以递交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的模拟实训,要重视实训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结合企业导师的评价进行考核,专业见习成果可以通过实践成果展示、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创业成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考核。

3.2建设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国贸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可从两方面下手:一采取“走出去”模式。学校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为教师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地工作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采取“请进来”模式。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士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同时邀请外贸外运、海关、银行等相关单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了解外贸最新动态。此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考试,实现理论与实操能力并重,构建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3.3设置不同专业方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设置一系列实践环节及方案提升国贸专业学生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在国贸大方向下设置不同专业小方向,进行区别性实践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可以引导选择英语要求不高的专业方向,如报关、报检、跟单、货代等,在实践教学中侧重本部分训练;对于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谈判及外贸业务模拟中可设置双语实践教学,鼓励其考取商务英语类证书,向外销、国际商务方向靠拢。

3.4加强国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维护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完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要落实相关激励机制,动员一切力量与外贸企业、外贸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按地方产业的特色做好实习基地的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或已毕业学生的资源进行实习基地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同探讨制订出具体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真正了解并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让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实际业务接轨,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同时,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炜.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6,(2).

篇9

国际经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为了培养既懂国际惯例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尤其是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新形势,高等院校应吸取经验创新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实践特点,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以校内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中心,以课堂案例教学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支撑,以毕业论文撰写为检验手段,以双语教学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围绕着技能培养为主的中心,可以构建为认识实习、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和双语教学、校内学年实习和校外毕业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等模块。结合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计划(本文暂参照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本科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具体安排,即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见表。

此外,针对国际经贸专业中的部分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科研兴趣较浓的学生,专业教师可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

会和指导,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

三、改革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增强实践教学意识

高校教育的传统观念都是偏重专业理论教育,很容易出现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不适应的现象。对此,首先教师应该增强实践教学的意识,认识到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贸人才。

2.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实验课时

由于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对外经贸函电》、《进出口报关实务》等课程都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课程实习,即教师在讲授时应在教学课时内安排实验课时,如表中的安排。

3.运用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的有利条件,可通过引入优秀成熟或专业教师自我研发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案例教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使用动画效果形象展示贸易环节或过程的课件,使教学案例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能达到加深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

4.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通过双语教学锻炼学生用外语思维、表达、阅读和写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水平,又能有助于学生将外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外贸人才。具体在操作时除了要求双语授课教师上岗前做好充分准备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可以行政班级为基础先外语、中文混用,然后再逐步提高外语表达的比例,最终实现全外语授课,也可试行打破行政班级编制而分级教学。

5.加强实验室建设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应建立一套既包括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索赔和理赔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又包括英语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而且实习软件应既有进出口贸易的单项操作,又有综合技能训练平台。为保证实验室的正常、有序运转,除应制订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外,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人负责软件的调试和管理工作,实行管理与教学分开的管理办法。

6.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

校外毕业实习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做法,其实施主要依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具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却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是外贸企业担心泄漏其商业机密,不愿意接受实学生深入其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真正参与到外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外贸企业不愿长期合作。对此,一方面可采用协议的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建立一批灵活的实训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连贯性,必须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杜绝学生实习期间随意请假、旷到、怠工等不良行为。

7.努力培养“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

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方法,既可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将国际经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又锻炼了自身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讲解中有机地加入切身感受,提高授课的说服力。

8.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学生就业,而现在许多外贸企业招聘员工时都希望新员工拥有专门的职业上岗证书,如外销员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资格证、国际货代员资格证等。因此,各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上述国际经贸业务的职业资格证书。

9.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改革工作,并不断把研究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也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需要制作课件或网页,教师可动员、指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一起寻找素材,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共同完成课件或网页的制作。

10.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实验室等学校教育,还应该“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指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请进来”则是指采用各种方式邀请外贸业务管理机构或企业的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做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内容,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的激烈,创业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条件。

11.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控制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实习、校内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等环节可以通过指导教师评分进行量化约束;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环节,可运用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

12.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创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模拟创业活动,即由学生自己创建其功能与真正的外贸公司、企业相似的机构,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公司的运行和国际经贸业务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专业教师和有外贸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的评委通过业绩进行点评和评判。我校目前创办的爱维玛特生物科技(新疆)有限公司充分证明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段秀芳柴利等: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R].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7年1月结项

[2]孟亮刘晓伟: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

[3]孟繁华: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4]曹前刘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5]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5)

[6]孙继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4)

篇10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具体见表2所示。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篇11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三项教研室常规工作的开展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教研室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素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专业,改善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具体来讲应当注意:

2.1基于工作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外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同老师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不分主次地反复讲解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而导致课程侧重点不突出,就应当在学期之初组织相关任课教师集中研讨以明确课程的衔接关系和支撑关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严密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专业全程计划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