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舞蹈课教案

舞蹈课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2 10:35: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舞蹈课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舞蹈课教案

篇1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物理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类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物理与生活互相产生影响,能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物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善于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容找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目的是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接得如此紧密,使学生觉得物理课堂根本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充满乐趣,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这时候再进行课堂导入,也就成为一件很自然地事情了.

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搜寻出有关“力”的生活经验,并多联系一些生活实例,比如,我们把玻璃杯扔在地上,玻璃杯会破碎;我们用力推动小车,小车就会前行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引入,学生就会从自己积累的杂乱无章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相关物理知识,并且给予科学、系统地解释.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否定自己之前的错误认识,并能够形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物理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生活中一些现象,为学生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物理知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生活经验产生一定的疑问才会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而认真思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出发,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为什么当水比较清澈的时候,实际深度要大于我们看到的深度?为什么把筷子伸到盛满水的碗里时,筷子就像折了一样?”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就会积极展开讨论,希望发现问题的答案,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要求.

二、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物理学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而言,物理教学应该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第一,任何深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总结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后又重新回到生活、指导生活.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应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使他们觉得物理不再遥不可及,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当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这样设置问题:“为什么当拔河比赛进行之前,要保证场地没有任何的沙子之类的东西,而且运动员最好换上新运动鞋?冬天地上都是冰,人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当学习“惯性”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乘公共汽车时,汽车突然启动会后仰,而突然刹车又会前倾的场景.第二,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讨论活动.比如,怎样运用简便方法打开啤酒瓶盖?当我们想往高处搬东西时,怎样才能最省力气?总之,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作用.

三、力图营建生活化的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也要尽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物理实验紧贴学生生活.教师最好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第二,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通过这样做,学生将会感觉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近,并不是学而无用的东西,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以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对待物理.(1)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当做实验器材,不仅经济、简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当学习滑动变阻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铅笔芯来制作,将导线连接在铅笔芯上,通过不断滑动导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指数.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饮料瓶,为学生展示音调高低的规律.如果将实验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浓烈的探究实验原理的强烈愿望.(2)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大多是学校购买的专业器材,通常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因而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不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实验就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比如,当学习“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模拟生活实验,用一节电池表示总电源,用一根小木棍表示电线杆等,当导线接通之后,闭合开关就能观察到小灯泡亮了,这说明能量发生了转换.

总之,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物理教师一定要把物理教学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学习场景,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宁花,万海青,曾晓锋.浅析诗词中的物理美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2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转贴于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篇3

1.将预习真正提到高度,并可以落到实处。

导学案教学模式要求先预习再上课,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提前几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利用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同时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和以往只是口头提倡预习相比,这些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和具体内容、步骤,所以有利于学生有方向的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把一些学生随手就能做的小实验、生活现象的分析放在预习要求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教师备课的针对性。

老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利用导学案教学特别有利于做好备学生这一关。学生将预习后的导学案交给教师,教师要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由于在课前教师通过导学案已经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即哪些内容学生已经理解,哪些内容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的,那么在课堂上就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大面积的参与,有利于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使用导学稿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为此以小组为单位对座位进行了调整,然后课堂上的主要程序首先是以组内根据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为核心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由于学生已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预习,带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疑惑参与讨论,容易引起思维上的共鸣,有主动参与其中的兴趣。然后课堂上以学生展示、点评,老师引导、点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传统课堂上学生讨论、发言相比,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合作讨论,交互学习,能有效提高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不到位,严重影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预习不到位,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预习不到位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预习指导。查阅资料发现,应用导学案教学比较成功的学校大多是住宿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较长,比较好安排学生预习时间以及老师的预习指导,在我们实施教学改革的开始,大家都极其重视预习问题,因为它是采用导学案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和依托。但是因为课时有限,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预习只能让学生课后回家完成,监管和指导不到位,并且几门课都会留预习作业,学生分配给每一科的预习时间也有限,所以实际的预习效果并不好。

另一方面,针对物理这一学科,预习的内容往往不好把握。物理的学习内容有许多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所以一些内容的预习没有深度,比如物态变化、光的反射、折射等章节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环节就不可能触及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知道预习绝对不是只让学生事先了解概念和结论,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在自学中发现问题”,那么反而容易误导学生轻概念的形成,重题型的归纳、整理与重复训练,不易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科学素养。

2.合作探究是否真正有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10分钟左右的合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前预习时发现的问题,确定讨论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解疑。

三、几点反思

1.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它明显的优势,给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种教学方式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预设及掌控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还要对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进行规划,编制的导学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模仿整个教学程序而没有其实质,那么它的优势反而会变为弱势。

2.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它对教学的要求是一个整体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比如评价方式、作业的形式等,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有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学生的自主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3.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能将这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融入到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中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篇4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新课伊始,要求教师分析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运用导语、演示实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以案导学,据案自学,展开思维――导学

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欲望之后,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教材,自己动手探究难点,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尝试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学生,要舍得“放”,放心地让学生进行探索并解决各种问题.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的思维的翅膀,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3 引导探究,探究质疑.活化思维――导研

探究性教学是最能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在据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抽象问题模型化,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本质属性、规律进行抽象归纳、猜想,设计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方案,然后学生进行理论或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通过发散――收敛――发散的多次循环,迸一步活化思维.

4 组织讨论,合作释疑,深化思维――导疑

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个别疑点,及时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教师应立即给所有学生分析讲解难点和疑点知识.

5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导法

针对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

6 评价激励,分层练习,差异发展――导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在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多体验一点成功的欢乐,少体验一点失败的痛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学案”中的分层练习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7 知识拓展,创造运用,拓展思维――导创

篇5

为了彻底理顺教学关系,改变教学结构,找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们构建和形成了具有“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强调实效”特征的“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彰显“先学后教”构建高效活力课堂具有实践价值。

一、“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思想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构建“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强调实效”的课堂思想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取主要在于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和自觉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习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关系和结构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彻底转变,突出体现学生学习为中心和“学比教更重要”的教学核心思想观念,高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与成功快乐。

(二)构建“自主有为,合作有序,探究有效”的课堂行为文化

行为习惯是行为文化的重要体现。养成有为、有序、有效的学习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能够通过学案导学(情境)的设计融合学生独立思考、互动合作(协作)、展示交流(会话)、演练拓展(意义的延伸)为一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为、有序、有效,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多课型观,把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划分为“自主解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演练反馈—巩固拓展”五个环节和“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检测巩固课”三种课型,使其在学案引导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基本环节和课型设计要求

1.“自主解疑”环节。通过先期编制的导学案,教师出示课时学习需要学生解决的目标化问题,发动学生通过领悟目标、自主学习(审阅教材、查阅资料、利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解决基础性问题(浅性问题),并标注记录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2.“合作探究”环节。在个体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发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学习任务中的核心要点,解决核心问题(深层次问题)。

3.“展示交流”环节。组织学生对课时学习任务中具有训练思维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各小组(各自)的收获,相互吸取有效成分并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4.“演练反馈”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三练,即双基练、知能练、创新练。题型题目要有针对性,突出层次性,加强创新性,以期学生能学以致用。

5.“巩固拓展”环节。借助导学案或多媒体手段适度引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关联问题,达到开阔视野、升华思想的目的。

6.“自主学习课”。基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解决基础性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学生通过个体独立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必教授,小组也不必讨论。该课型下注重对学习的预设性、指导性和可控性。

7.“展示交流课”。基于构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实现师生达成知识共生共享,解决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教师或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同伴争论、思想交换、、寻找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该课型关注学生认知的生成性和问题解决的开放性。

8.“检测巩固课”。基于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个体需求差异,避免重复训练、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试题(问题),引导学生跳出题海,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运作和教师教学的“入格”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要体现和追求“四主”和“四最”,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和“最大化学生活动,最小化教师讲解,最优化内化过程,最精化当堂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要求教师必须基于实践的需要先“入格”(就像书法中临摹一样要仿照)。我们把实践的过程分成“三步走”,即“学案引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学案引领合作探究学习(展示交流课)—学案引领演练拓展学习(检测巩固课)”。在一节课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时,三种课型可课课相连,五个环节可环环相扣,亦可有侧重地选择某一种课型、某三四个环节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打破了传统的环节齐备、课课齐全的评课标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关键看其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形成了意义建构。

三、“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中的注意事项

(一)导学案的编制应用质量是关键

由于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适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案,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所以要经历备课互研、专题讨论、分工备写、多次调整才能生成应用。导学案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及时进行指导和查阅。

(二)取消传统作业形式,实施开放式作业旨在减负

传统作业形式一般在一堂课结束后由教师布置给学生,容易加重学生课后负担。实施“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和课中自主独立、合作探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和当堂训练都可视为学生的作业,不必拘泥于课后。

(三)设立自主学习小组和高效科研小组便于组织操作

构建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便于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这是“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和运行操作的核心所在。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一般分为若干个自主学习小组(每组由异质学生4至6人组成)和一个高效科研小组(由学科特长生5至6人组成)两类。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横向展评交流和高效科研小组的搅动、带动真正激发课堂活力。可行性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成为小组学习的外部动力和保障。

四、结束语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适合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其实践必然经历一个由“入格”到“出格”再到“升格”的过程,“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革新的起步阶段,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入格”;随着课改的深化、实践的检验和教师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出格”,即不必拘泥于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当教师的教学更加遵循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更加运用自如的时候,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升格”,即教学不再需要模式桎梏,教改进入理想状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2-12-20.

[2]郭振有.研讨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12-12.

[3]余文森.杜郎口模式也要完善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9-24.

篇6

1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半导体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含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非平衡载流子及载流子的运动规律、p―n结、异质结、金属半导体接触、表面及MIS结构等半导体表面和界面问题以及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4]。但是近年来半导体物理发展迅猛,新现象、新理论、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上世纪50~60年代,属于以固体能带理论、晶格动力学理论、金属―半导体接触理论、p-n结理论和隧道效应理论为主的晶态半导体物理时代;70~80年代则形成半导体超晶格物理、半导体表面物理和非晶态半导体物理三足鼎立的格局;90 年代以后,随着多孔硅、C60以及碳纳米管、纳米团簇、量子线与量子点微结构的兴起,纳米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深化;现在,以GaN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光子带隙晶体以及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使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里程[5]。

半导体物理学是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太阳能电池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同时又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透彻学习半导体物理学,既要求有较强的数学功底,熟悉微积分和数理方程;又要求有深厚的物理理论基础,需要原子物理、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前置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由于材料科学工程(光伏方向)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光伏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的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学生在学习半导体物理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数学物理方程、量子力学、固体物体、统计物理等专业课程,所以理论基础极其薄弱,这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半导体物理的理论深奥,概念多,公式多,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推导复杂,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的结果就是课程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普遍被动。面对发展迅猛的半导体物理和目前教学现状,如果不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半导体物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在半导体物理学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2 “学案导学”导学教学模式在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学、教、练、评”四个模块构成。“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自学掌握所学内容。“教”,就是教师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等。“练”,就是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相结合,检验学习效果。“评”,就是通过教师点评方式矫正错误,总结方法,揭示规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2.1 半导体物理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总体目标的确定

半导体物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以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差异化教学,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2.2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半导体物理学的教材种类较多,经典教材包括:黄昆、谢希德主编的《半导体物理》(科学出版社出版);叶修良主编《半导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恩科、朱秉生主编《半导体物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校教研组经过认真分析,选择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作为教材,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全书共分13章,前五章主要讲解晶体半导体的结构、电子的能带、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非平衡载流子理论等基础知识,第6章讲PN结理论,第7章讲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性能、第8章讲半导体的表面理论、第9章讲半导体的异质结构,第10、11、12章讲解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第13章讲解非晶态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该教材理论性很强,有很多繁杂的数学推导,要真正掌握教材所讲内容,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物理理论功底。该校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立足于培养光伏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故我们对理论推导不做过高的要求,但对推导的结果要形成定性的理解。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结构、半导体材料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确定的主要理论教学内容有:(1)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2)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能级;(3)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4)半导体的导电性;(5)非平衡载流子理论;(6)PN节;(7)金属和半导体接触;(8)半导体表面理论。对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以及非晶态半导体不做要求。在课程实践方面我们开设四个实验:(1)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的测定;(2)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3)多晶硅和单晶硅电阻率的测量;(4)PN节正向特性的研究和应用。

2.3 立足学生实际精心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我们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每个教学内容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包括每章节的主要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要求、思考题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以“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为例,我们编写的导学案如下:

2.3.1 本节主要内容

原子中的电子状态:

(1)玻耳的氢原子理论;(2)玻耳氢原子理论的意义;(3)氢原子能级公式及玻耳氢原子轨道半径;(4)索末菲对玻耳理论的发展;(5)量子力学对半经典理论的修正;(6)原子能级的简并度。

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1)电子共有化运动;(2)电子共有化运动使能级分裂为能带。

半导体硅、锗晶体的能带:

(1)硅、锗原子的电子结构;(2)硅、锗晶体能带的形成;(3)半导体(硅、锗)的能带特点

2.3.2 课程重点

(1)氢原子能级公式,氢原子第一玻耳轨道半径,这两个公式还可用于类氢原子。(今后用到)

(2)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的运动须用波函数来描述,经典意义上的轨道实质上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

(3)晶体形成能带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共有化运动。

(4)半导体(硅、锗)能带的特点:

①存在轨道杂化,失去能级与能带的对应关系。杂化后能带重新分开为上能带和下能带,上能带称为导带,下能带称为价带。

②低温下,价带填满电子,导带全空,高温下价带中的一部分电子跃迁到导带,使晶体呈现弱导电性。

③导带与价带间的能隙(Energy gap)称为禁带(forbidden band),禁带宽度取决于晶体种类、晶体结构及温度。

④当原子数很大时,导带、价带内能级密度很大,可以认为能级准连续。

课程难点:原子能级的简并度为(2l+1),若记入自旋,简并度为2(2l+1);注意一点,原子是不能简并的。

基本概念:电子共有化运动是指原子组成晶体后,由于原子壳层的交叠,电子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原子上,可以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去。因而,电子将可以在整个晶体中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子的共有化运动。但须注意,因为各原子中相似壳层上的电子才有相同的能量,电子只能在相似壳层中转移。

基本要求:掌握氢原子能级公式和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掌握能带形成的原因及电子共有化运动的特点;掌握硅、锗能带的特点。

思考题:(1)原子中的电子和晶体中电子受势场作用情况以及运动情况有何不同,原子中内层电子和外层电子参与共有化运动有何不同。(2)晶体体积的大小对能级和能带有什么影响。

2.4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

篇7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校进行娱乐素质教育的同时,同学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同学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同学们个性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同学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的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体育舞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由于它不受年龄、性别、体制、系别、时间及场地的限制,因此,同学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参与到体育舞蹈中来,或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为健身娱乐、医疗治病;或为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等。高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新一代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以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

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要注重基础,突出精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把体育舞蹈的简单舞种(如慢三步舞、中四步舞等)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如下(见表1):

3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特点

首先,由于体育舞蹈是由两大类十种舞组成的,内容较多,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恰当合理地选择教材和运用教法,因人施教。教材内容一般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学习单动作再进行组合动作练习。先个人练习再进行两个人的配合练习。较复杂的动作先分解教学再完整练习。

其次,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自身表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对学生获得体育舞蹈美的直观感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应重视体育舞蹈舞姿的训练。舞姿是体现舞蹈美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舞姿是反映舞蹈者气质和舞蹈修养的外在表现,它直接给人以美感,所以重视体育舞蹈舞姿的训练,掌握正确的舞姿是学习好体育舞蹈的前提。

第四,应重视基本舞步的教学。掌握正确的基本舞步是跳好体育舞蹈的核心。因为各种体育舞蹈都是由不同的基本舞步构成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基本舞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基本舞步的基础上,能较快的掌握更复杂的舞步。

第五,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伴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所选配的音乐在性质、节奏、速度等方面与所学习的舞种要和谐一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激发其动作的表现力。无论单个舞步、组合舞步或综合舞步练习在初配音乐时,教师可同时辅以节拍口令。

第六,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相互观摩、评议及编舞等组织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及编排简单舞步组合的能力。

4 结论

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并且作为一种有机性刺激手段,能使舞蹈者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在轻松自如的舞步中抒发内心的感情,使生活既丰富又充实,使学生得到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休闲之余的有益活动,有助于个体参与群体,满足同学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从而增加了获得各种有益信息的机会,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体育舞蹈具有同学需要的多种功能,即: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医疗功能、交往功能。在高校健身运动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生们需要它,高校也需要它。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容,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丰富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们学院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激感、促进人际交往、强身健体、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春红,李杰,吴海池.关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科学大众,2011,02.

[2] 王琛.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探析[J].新西部,2011,05.

篇8

一、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作用

“学案导学课堂探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其一,该教学模式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有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全面的改进,将学习者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的发现、自主探究等认知活动进行合理的展现,促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其二,学案的基本作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合理地利用学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案能够正确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此同时,学案是有效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精神的关键,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适当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而有效增强探究式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效针对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及其自身的特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具体课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操作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通过科学的情景探究来寻找物理知识的基本规律。教师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学案的基本作用,全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教学情境中,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进行“学案导学”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探索性特征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具体的问题有效地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从中有效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适当地与生活化实验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境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对物理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效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中深入领会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在整个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需要适当地与生活化实验相结合,学生根据先前所学过的物理知识与原理,针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对实验方案进行有效的明确,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具体的物理量进行确定,最终针对实验过程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学生对不同条件下物理实验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总结,从中有效得出物理知识的基本规律。

三、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但并非任何教学过程都要采取此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操作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学案的基本作用,全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教学情境中,进而良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促使学习者将具体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进而合理有效地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解决,最终促使学习者在自主探究选择、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目的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案导学”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效促使学生喜爱上物理这门抽象的学科。该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探究教学为核心,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9

一、努力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宽松,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所谓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中心地位。课堂气氛是具有双重效用的。根据我们的教育实践来看,一个积极和谐的教育气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自己的学习心态更加活泼和积极;而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智力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掘,更不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力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心情更加轻松,具备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若想实现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具备正确的态度、合适的仪表和饱满的精神,保持面部表情的愉悦和轻松,拥有优雅大方的举止,英语表达要流利,发音要纯正,进行规范而漂亮的书写,在版面的设计上要注重醒目性和合理性。在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趣味性的增强和启发性的应用。

二、歌中练,在歌声中巩固所学知识

中学生生性活泼、爱唱爱跳。针对这一特点,每一堂课我都采用或编写了与学习内容相符的歌曲或歌谣进行教学,并加以动作表演。

三、画中乐,在涂、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性格活跃、开朗,但稳定性、专注性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仅锻炼学生的“动嘴说”,还让学生“动手画”,如用水笔涂风景,用简笔画同伴,用线条连单词,用毛线装饰小动物卡片等等。学生们在涂画中,与同伴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情境体验,在交流中创造性使用知识

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和对话的内容。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再困难。如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走出座位,寻找教室内多彩的事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体验,并急于运用学会的单词。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话内容的理解。

篇10

(一)中职物理"学案导学"要把握"导"的时机

著名教育家孔子明确告诉我们引导点拨的最佳时机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职生在据案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讨论后对疑难问题达到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正是中职生渴望启发最强烈之时。中职物理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中职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诱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会收到教与学的高效。例如在"自由落体"课例中,先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一论断,再鼓励一张纸展开和揉成团的下落实验,最终设置"铁片与羽毛同时落地"的演示实验,整个的过程让学生前后矛盾,在知与不知的强烈冲突中有"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从而完成构建知识的"顺应"过程,这其中的前面两个步骤完全可以在学案中体现,完成学生"经验"与"实验"的矛盾冲突设置,从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中职物理"学案导学"要注意"导"的艺术

"导学"是一门学问,好的诱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信心;而拙劣的"导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教师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

例如:在库仑定律教学的处理上,老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探究:1、该实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通过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电荷量和电荷间的距离有何关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和知识,远比强行灌入而使学生获得的结论要有效得多。又如,鉴于学生已基本掌握库仑定律适用范围的条件下,为了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我在学案上设置了这样一道探究思考题:

探究思考1:由库仑定律公式F=kQ1.Q2/r?知,当r∞时,F0;当r0时,F∞。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

根据课下对学生学案的批阅及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情况,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没能正确解答这道题目,很多同学都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结合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我想,通过这样的探究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远胜于强行灌入。

(三)中职物理"学案导学"要注意"导"的对象

哲学原理指出:具体问题须具体分析,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针对不同层次的中职生,依据学案呈现的梯度,要实施分层引导,以适应不同层次中职生的需要。

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空间存在两个以上点电荷,则某一点电荷的受力,如何求解?再通过学案上的"导学效果检测题2"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加以验证。

二、中职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中职物理"学案"编写的优劣,关系中职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成败,而中职物理"学案"的应用则是更重要的一环。

(一)目标指引,依案自学

首先,中职物理"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中职生,让其提前展开课前预习。在中职物理"学案"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使中职生能知道物理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或编写一些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让中职生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来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立物理概念,发现定理和公式,完成物理知识的建构。

(二)教师指导,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发展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和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信息反馈,适时参与讨论,或设问激疑,或反问启示,有目的地进行点拨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

(三)精讲提炼,突破提高

经过讨论交流环节以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及学习难点,进行课堂讲解:学生通过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理清思路,揭示本质,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四)网络要点,归纳整理

利用学案中的学习指导,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规律、方法和技巧,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通过归纳整理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和漏洞,以便自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复习;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改进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篇11

背景:深圳市于2012年9月开始改《科学》为分科教学(原来的《科学》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内容),生物和地理仅在初二年级结束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俗称“会考”),会考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只作为高中学校录取参考。生物仍然摆脱不了副科的尴尬地位,课时安排非常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减负增效,这就必须充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所谓“学案”即导学方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集体设计编写的,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书面的助学方案。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学案拓展思维,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的一些教学实践研究。

一、学案的设计

1.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教师在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从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学习习惯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确定每节课时的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合作探究题、学法指导、配套的当堂达标检测练习题、知识拓展等导学内容,形成学案草案。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减轻负担的目的。在学案草案的编写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目标化原则

学习目标: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习、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有目标的学习才是高效学习。

(2)时间化原则

时间安排:遵循每节内容编写一个学案,避免几个小节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

(3)问题化原则

学习内容: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力和生活经验,设计成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和探究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4)方法化原则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点拨等,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优化融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从课标、教材、考纲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精心设计,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5)参与化原则

全员参与: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一定的情境,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激起兴趣,引起共鸣,提高效果。

(6)梯度化原则

达标检测: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层次”和“梯度”的当堂达标检测练习题,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循序渐进,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2.在第二次集w备课时,再对草案予以补充,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讨论后形成完整的学案并印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反复不断调整、修改、补充,以求不断完善。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

在具体操作上,每一节课时,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需求、当地的生活实际,多层次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整理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案,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该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合作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小结描述,这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有时效果会更好,甚至可发现新的问题,全班学生再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确实还有困难时,教师再当堂及时给予点拨,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熟练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学案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整个学生群体都能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真正使“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贯串于整个课堂。学案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并且按照进度做好顺序编号,使用时,实施“前提补偿―自学展示―达标导学―达标检测―矫正深化”等环节(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自学导学五环节教学模式)。

1.前提补偿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前预习、思考,试着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前提补偿”。“前提补偿”的内容主要是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以及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所设立的本节课的部分知识点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自学展示

学生利用学案自学教材,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到处巡视观察,进行适当的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演讲,上台学生讲得不当(不完整)之处,其余学生提出质问或修改补充,这样可以提高W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上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教材,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可以,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并要求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有疑问的内容做好记号(记录),带着问题去交流、去合作探究、去听课。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将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知识点逐步呈现,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所学基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达标导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讨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前后排4人)合作探究的模式,并针对自学中的疑惑展开讨论交流,与老师及同学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互相补充,不断充实自己的答案,对于通过学生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汇总,进行精讲、释疑、导学,帮助学生解决。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小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并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充分利用问题的结论,把章节的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整理出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程序。讨论过程要发挥实效性,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的交流,深入到学生中参与交流,避免个别小组搞形式主义。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达标检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习目标的落实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必须通过检测来了解。达标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当众批改、校对、订正,让学生通过检测来消化、巩固知识,也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并调整教学节奏,为矫正深化作准备。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并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果。

5.矫正深化

教师根据学生在前面的自学、讨论、探究、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加以解释,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再次思考,发现突破点、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规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或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通过对比、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产生飞跃。

三、“学案导学”的优势

通过四个多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切身感受到“学案导学”的许多优势:

1.“学案导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依据,为教师施教提供大纲、蓝本;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力图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对于重点和易模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在学案的引导下(学案都是在每节课前才发下去的),学生看书、讨论有了目的性,有章可循,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案导学”能较好地完成了学科知识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围绕目标而设置的问题,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依据学案,不管是自主思考,还是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还是教师给予引导、点拨,都能有效落实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增大课堂的容量。

3.“学案导学”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上解决,原来的课后作业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对生物课更感兴趣了,主动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学习效果也提高了。

4.“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印制学案时,按照进度做好顺序编号,课后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或小组长检查、督促,再整理成错题集,这样,学案就成了学生课后复习时不可多得的一套完整的精典资料,方便复习时,知识的重现。它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简明扼要又突出了重点,还隐含着易错点和易混淆点,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且在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地呈现生物学知识,以达到知识学习的长期、有效,甚至终生难忘,提高复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令我感动的是:2014届的学生黄××、付××同学在初二会考总复习时,还拿出初一时使用过的学案来复习;2016届的学生蔡××也拿出了其姐姐(上两届的学生)初二会考的总复习课的学案来复习。

5.“学案导学”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案导学,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学案,自己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键时候做一些点评、纠正、补充和总结。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很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度较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

四、“学案导学”的不足

1.由于部分学生始终认为生物是副科,可学可不学,课余根本就不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加上学生对资料的积累、保存认识不够,常常是今天发的学案,明天上课可能就没有了,造成老师不敢随便将学案提前发,也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课外的课前预习根本就谈不上。“前提补偿”就只能在课堂上实施,耗费了不少时间,对其他环节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使用“学案”时,有小部分学生利用课本飞快地填写答案或抄袭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而不是利用学案来自学教材,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究。课堂上就无所事事,而是去找同学聊天。

3.在达标导学(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个别学生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借此机会高谈阔论,话说了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造成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明显,所以,教师必须到处巡视观察,进行适当的辅导、点拨,并参与学生的讨论(辩论)。

4.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学案中的矫正深化环节经常比较匆忙,没办法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5.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学案,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案内容,没有真正去深入探究、思考、讨论,造成学案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有待于今后的不断改进。

6.七年级学生至少需要一个月训练、磨合,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并不是每节课都机械照搬,一成不变,而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使用学案,让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方面的关系,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减负增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