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6 07:51: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职机电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1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接

1.与机电行业企业内部的对接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理念是:发展生产行业,注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模式中,不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校中厂模式。在引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学生日常的实训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小型企业,建立健全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校企的零度对接。

2.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数控维修工种、维护电工工种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要求等级较高的职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正确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企业内部聘请资历较深的专家,教授学生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与课程体制的对接

我国的中职院校涵盖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内容,即: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即: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的维护、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电气控制等。

4.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第一,完善教育教学平台。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完善教学机制。与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活动,例如:签订校企订单培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强化师资力量等。在企业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体制。第二,建立健全职前职后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职前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市场的需求,全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中职院校一些合作的单位、企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场所、相关设施以及日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中职院校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订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的企业化培养。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企业员工开展重新回到校园学习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机制。中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工程,努力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贯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地与企业之间实现零度对接,从而有效地拓展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机制。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volv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field, technology update quickly, and will be more complex, which requir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trengthen business study, enrich experience, do well with professional,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With 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功能更加完善、标准不断提高。新兴的弱电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写字楼、商场,传统的强电管线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建筑工程总承包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的良性互动的配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1.1 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电气管理及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安装工程任务。

1.2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良好的交流沟通是保证电气施工质量的前提

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依据。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认真地进行图纸会审。使各方掌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工程质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之前纠正补充。图纸会审要抓住重点,首先看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是结构选型及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和施工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

1.3 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是决定电气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实体、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管好了建筑材料,建筑成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建设成本也就会相应降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实现预警、规范和转移风险,已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搞好材料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3.2在电气施工前,首先,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不仅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要符合设计图纸及国家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其次,要做好对施工班组、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使之明确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再者,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

2.2施工中,必须根据会审后的设计图纸,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施工。若发现图纸问题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变更设计后再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平时收集和及时整理,特别是隐蔽工程,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主体施工过程,重点要严把“二关”,即严把电气材料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严把操作关,督促检查施工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认真作业,杜绝因操作不当出现质量隐患或返工延误工期现象。

3、专业配合

3.1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2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大多数的建筑工程项目,电气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自行组织专业队伍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大多由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担任,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配合不当而导致返工、扯皮乃至留下事故隐患等质量问题。坚持质量、投资、进度三统一的前提下,必须抓好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3.2.1地基与基础施工,注意基础接地施工,在基础梁板模板封堵之前,要给予电气施工人员足够的时间完成钢筋焊接工作,否则模板封堵之后电气施工人员没有钢筋焊接的操作空间。另外,如高层建筑有高低压电力保护管、光纤等各种电气管道需要埋地引入,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安装人员要密切配合,穿墙防水套管力求一次埋设到位,严禁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改位或增加,破坏外墙防水结构,形成渗水漏水隐患。

3.2.2主体施工中,利用结构钢筋做避雷引下线是常规做法,但应注意钢筋截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否则,要做必要的钢筋代换,或者要求电气施工人员另行敷设。按避雷规范要求,接地线的连接应采用搭接焊,对于用做避雷线的结构钢筋,电气施工人员要在土建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对所有对焊接头增加帮条焊。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板中要敷设各种强弱电管线,管道交叉不可避免,电气管径交叉管道厚度加上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有时会超出混凝土的结构限制范围, 由于电气施工人员一般考虑不到对结构的影响,因此楼板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也要关注电气管道的敷设,必要时要提醒电气施工人员绕梁暗敷,减少交叉,或在板下明敷。墙体厚度与电气安装也密切相关,如采用膨胀珍珠岩板材加钢丝网水泥砂浆砌筑120 mm内墙时,土建施工人员应及时通知电气施工人员,把常规需120 mm厚的配电箱替换为100 mm厚,避免了日后无法安装的现象。

总之,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中,电气工程管理者应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细致地抓实电气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协调好与土建施工的专业配合,理顺土建电气工程施工环节及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关系,提供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

[2] 《建筑工人》

篇3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职业学校开始脱颖而出,招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十分看好。而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其前提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论文参考。

一、“企业实践”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学校的认识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到企业了解情况,职业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主动配合;同时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只能利用暑假,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经费问题,有的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2、部分教师的认识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为学校与企业做贡献;教师因为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必须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部分企业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教师的“企业实践”,接收是“买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企业对于参加有些比较危险的岗位的实践还有一些顾虑。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导致工作行为上的不当,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的出现。因而统一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实践”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实践的形式

1、“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多采取了“松散”的形式,学校领导通过平时个人感情投入和工作关系联系企业,而企业仅仅碍于情面接受了教师实践任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2、“紧密形”的企业实践

针对这种“松散形”的企业实践采取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即“紧密形”的企业实践。在这次参加全国中职师资培训中,由无锡机电高等学校培训联系了到亚龙科技集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除听取企业发展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外,还亲自上岗实训。论文参考。这种“企业实践”不但有培训经费,还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而亚龙科技集团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视为义务,而且看作是责任,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三、“企业实践”的收获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1、现代化企业形象的重新认识

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培训期间,亚龙科技集团的理念:“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专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亚龙科技集团老总陈继权,上海理工大学-孔凡才教授等开展的各种讲座,了解了普遍存在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理论扎实、缺乏工程应用能力;知识面广、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眼高手低、不能从基层做起,以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没有联系,“学了用处不大,要用的没学好”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职学校必须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3、专业技能的提高

企业为专业教师开设了多场讲座,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工位,如亚龙科技集团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电力电子、电力拖动和单片机等方面的实践练习环节,使得我们参加企业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

4、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

通过企业实践,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更富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对新理念的憧憬,为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

鸣谢:首先要感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葛金印等领导和班主任陈庆胜、王晓忠等老师们对我们培训班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心的教导。感谢培训基地的葛金印等专家们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提高了本人专业技术能力。论文参考。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在你们身上我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参考文献】

1. cxmz.net/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0

2. jsve.edu.cn/newsshow.asp?pid=344江苏职教网

3、重庆市教科院文件 2009.7

篇4

国家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在服务产业的目标中明确讲道:职业教育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中职院校的就业形式趋于低迷,其中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是重要原因,造成学生们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单位较长时间的训练实习,迟滞了实际工作的时间。

一、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计划的确立与修正缺少科学和严格的态度

在确立机电专业的教学程序和计划时,对那些公共基础课如何安排的把握上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公共基础课的安排造成了纷繁芜杂、重叠或空缺的现象。做常见的情况是对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课时:有的中职院校将其课时压缩至最少,考评标准最低,资金投入最少,甚至成了学生的休息课、放松课。

(二)教学计划的实施缺乏严谨的作风与认真的态度

部分学校落到实处的课程和最初确立计划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在有的课程授课时没有达到教学内容制定的课时量和目标,有的甚至连关键课程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没有讲述完备;少数的中职院校课程安排的内容不但没有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就业岗位的情况来设置,也没有根据这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吸收与技术掌握规律,却根据教师与资金、场地等现有情况,可以安排怎样的课就安排什么课程。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陈旧“三段式”的讲述方式没有进行有效的革新,许多课程其实早已落后于生产要求与就业水平,明确冲着就业的授课制度并未确立。课程因袭过去的材料,较少进行二次开发活动,和社会单位经营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技术脱节,课本模式化,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讲话课本的内容记住,然后再讲述给学生来死记硬背,并未利用自己的了解、观察、感受、操作,把单位采用的先进器械、技能、流程与工作方式吸纳到实际教学里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德国的“双元制”,每学期学生在校一星期理论学习1至2天,在工厂企业做学徒3至4天;

(二)美国所普及的在社区进行培训的制度,职校的学生讲学习融入做工当中,将做工融入到学习里去;日本很流行的丰田模式,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左中目标,特别关注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能够合二为一、灵活贯通。

(三)国内中职学校也做了很多务实的探索。如:建教合作教学,台湾地区中职学校注重主动与学业有关的社会团体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培训机制;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与反思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项目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如何对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优化与实践

(一)提升思想观念水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要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就需要利用思想、观念的提升为基础,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和锻炼紧紧的统筹在一起,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所以,中职学校需要先做号下面的几个店:首先是建立以骨干教师、本专业的知名专家与经营良好的厂家组成俄专业指导小组,用来衡量与参谋几点专业的教学与发展方式。小组的成员们配合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教学规划,训练场所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投入、教材购置等的指导;其次安排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各大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学习,熟悉各岗位的相关能力与岗位的人才引进情况;再次是组织教师对中职教育在教学特点、培养方式、课程内容、实习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把握好机电专业的具体目标。利用考察参观与学习探讨,能够让学校意识到: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特殊内涵与特点,因此既不可以将其做成其他教育阶段内容的“压缩简化”,也不可以将其做成工作培训的“延伸扩展”,而应该按照机电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的特点,塑造文化技术适合社会发展,技术实践能力学得会、用得上,服务于经营、管理、操作第一线的人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应作为中职机电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通过“根据岗位设置课程,把握实践安排教学”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思想观念与培养模式,切实科学规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模式等层面的教学,塑造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中职机电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机电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学生技术能力的进步与企业岗位的需求,中职院校需要利用详细调查、专家认证,在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培养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层面做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课程中的理论重复和内容重复,把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融到实践锻炼里去。利用“精简、优化、增添、统筹”等手段,做好《机械制图概论》等核心专业内容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予以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配备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审核部门的考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用这样的硬性指标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2.实施项目式的授课方式。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新要求对机电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职院校的学生若是想在机电教学内容的提高上直接表现出机电专业能力的全面化与过硬的技术水平。学校应改变以前的陈旧教学模式,多方促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一体化教学,将技能培养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将内容的讲述和技术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分城两个部分,即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对各个部分再理出具体的标准、要求。如此一来,专业针对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目的性的把握更加准确清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根据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专门的训练课题,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课题,来加强学生们的多方面素质技能,以实现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就业能力的提高与机电行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使学生就业时能拥有匹配的实践技能和切实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够在车间进行生产和管理等。

3.突出实践教学。以往的讲课方式,都是从书本再到实践,过多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现在迫切需要扭转的是僵化的“灌输式”课堂语言讲述为现场进行教学、在具体操作里进行教学、师生互相探讨的进行教学,讲练同步,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讲述的,尽量不在教室使用板书等方式讲课,而是将大家带到实训场地、手工车间、训练场地等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切实的掌握,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经过训练、通过专业考试获得适宜的职业资格认证。在实习时,可以采用“三个层次”的实训的教学模式:这几点分别为基本技术实训、专业技术实训、综合能力的掌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在推进中教学,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术,从简单的基本的操作到多种技术的灵活应用。各个层次都要尽量符合工厂实际情况,比如,技术操作实习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机电行业理论之后,选取实际操作能力强教师腊进行讲述和指导,领导学生实施的各种训练操作。经过实际操作锻炼,使学生可以都市实施机电加工作业生产出合格的部件与产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设施建设是做好机电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学校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这两项建设得落实做好保障。首先是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待遇的有所提高,能留住人才、稳定军心。要教育打造一大批高能力的高技术水平实用性型毕业生,就必须有一支师德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专业技术高超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利用培训、招聘或交流的方式,组建一支顺应社会发展与专业内容特点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次是对实验室与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与设备配备大力投入。实验室与培训基地是实习锻炼的基本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优和劣。所以,学校要将实验室和培训基地的建设、相关设备的配置当成日常教学的核心项目来实现,要多方筹资、大力增加投入来用于先进设备与实验场地的建设和完善。比如,建立训练大楼和生产车间,佩奇相关设施,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加工中心与数控车等。同时多方促成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把多家优秀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实习基地与合作伙伴。可以让这些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为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提供实习平台,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学生在其中学到了真技术,经历了锻炼,企业也可以在这些活动里观察、发现与吸收优秀的人才,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塑造适宜的环境和专业文化、专业精神

环境与专业文化的塑造与优化可以在大体上划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担负全体中职院校机电专业的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与优化;其次则是贯穿于全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能力素质的养成。这两个部分,就其针对性和效果的最终检验、衡量的内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从其御寒的精神层面到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上看,又能够表现在三个层面的意义:

1.打造复合专业特点的系统气氛与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机电行业技术的历史严格,来展示通过该技术所塑造的各个技术阶段的特点,以及以新知识、新方法、新器材、新需求等基础上的发展方向,并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所起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引导、启发、暗示的潜在式的教育效果。

篇5

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并不是社会新鲜事物,很多年前它就是我国技术学校、中专和大学内部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很多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从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提出的技能要求。所以,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出现,开拓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以大赛促专业建设改革”的职业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革新之路。

大赛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以及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技能、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体现了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本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从事机电专业教学已有6年,连续3年带领学生参加青海省中等职学校技能大赛,经本人指导过的学生在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此谈谈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如何为我校机电专业教学指明了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实现了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的全方位检验。

我校地处青海省互助县,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落实“培养我省产业群急需的一线技术工人”这个办学目标上,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尝试探索推进“1+1+1”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把学生技能比赛、学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资格取证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与适应,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

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依据机电一体化大赛指导思想,调整课程模块化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要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所以,课程设计要通过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根据我省产业需求进行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将课程设置分为几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实训模块和岗位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基本专业理论课后,设置钳工、车工、维修电工、电子电器四个技能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有利于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根据机电一体化大赛考核内容,提出技能教学方法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当代中专生的特点,突出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针对机电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提出技能教学方法。把以学习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会技术、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全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主要形式就是用PLC编程实现任务控制,所以,我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为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生产控制,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实训项目,是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PLC(Fx2n系列)为例,首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电机顺序控制、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的东西非常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起来,从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随着提高。教师积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逐渐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知识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机电一体化大赛出题形式,开展实训项目教学。

纵观近几年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试题,都是模拟企业中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的流水线生产设备设定的控制要求。当然,对这些题目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可能遇到,但是对于这样的任务要求,可以拆分为几个子项目进行处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实训项目教学。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机电专业课教学实践,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实训项目。以《维修电工》课程为例。这门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计算少,理解内容较多,动手能力训练项目较多。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容易、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呢?本人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首先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根据实训室的具体条件设置维修电工实训项目;接着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模块进行分类(其中综合应用训练项目可独立设置为实训课程,如电机与电器控制),以一个可独立进行的、有完整教学内容的训练单元作为实训项目,并要求有成果展示。学生要根据实训项目的任务要求,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进行独立的学习和训练。最后,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并写出实训报告;教师要给出此次实训项目的评价。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结合平时的实际技能的教学经验,这种项目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省的开发开放,我校不断探索推进“1+1+1”的办学模式,即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一年动手实践能力培训、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带着任务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参加锻炼,企业按照准职工进行管理,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学生和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师也可以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并在企业实践中寻求学习路径和解决办法,这是提高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关键所在。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已势在必行。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而本论文也是重点探讨如何开展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技能大赛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成果的大检阅,它不仅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而且让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6):79—80.

[3]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23—24.

篇6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实践经验不足,对中职学生而言,这门课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的问题。教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与经验分享,收获颇多。

一、问题研究

在机械教研组活动中,针对如何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老师们根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深刻的讨论。

黄老师:汤菁为2011年级机电1班的学生,她是一名性格内敛平静的女孩,学习很用功,文化课成绩也很好,但是《机械基础》的成绩很不理想。

针对这样的情况,黄老师找汤菁谈心,学生也道出心中的想法:(1)自己对机械专业不感兴趣,但是爸爸是做机械工程的,所以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接手他的事业,可是自己尝试下来,还是对这些不感兴趣。(2)在听课的过程中认为很困难,尽管上课逼着自己去听、去记,但是对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对这门课完全失去兴趣与信心,考试成绩便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现象,谭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念头与动力。要使他们真正爱上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很重要的。针对谭老师的观点,我们对2011级机电班进行问卷调查:“你对机械专业感兴趣吗?”“你为什么要选择机械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机械专业没有任何兴趣,我们将这些对机械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月考成绩及平时的作业与笔记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机械基础》考试成绩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大家达成共识。

二、策略分享

我们将这次教研活动中讨论的结果与达成的共识落实到《机械基础》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培养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兴趣。

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以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自豪。我们要让他们了解机械的发展史,了解机械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由古至今的机械实例,以及对机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学生眼睛里流露出强烈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这说明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是切实可行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2.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必然显著。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这样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机械的运动形成,学生初学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其中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情况,若利用形象化教具,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再适时引导。

《机械基础》课程中,仅靠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一难点。如《平面连杆机构》,自制的铰链四杆机构的操作和讲解,虽然能直观地表达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但讲到其基本性质、急回运动、极限位置、死点位置及机构的演化时力不从心,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方案的具体实施效果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些方案的讨论与制定过程看,《机械基础》这门课教与学的研究,应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学习乐趣,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家秀.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3.

[2]佚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思考.中华硕博网,2.

篇7

前言

中职、高专等学校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专业的知识研究、探索、创新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利用现在电子技术来教学,提高对信息量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专业信息、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实践、解决、创新等。所以就以电力拖动课程来说,这门课程对中职机电专业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是学好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1、电力拖动课程的特点

电力拖动课程分为两个重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实践模拟。所以,在授课时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授课,要在强大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实践性授课,如果只是简单的把知识、理论乏味的讲给学生们听,除此以外利用多媒体动画示范,这种授课只会一定意义上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却没有办法提高。只能达到纸上谈兵的效果。都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所制订的进一步的掌握生活当中一些电器设备工作时的情况与特点和满足学生考证需要的两个目标。

2、电力拖动的教学技巧

2.1电力拖动教学的课程开发

教师们要根据自身或者学校的教学要求和特点,编写一套适合学生们的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材,来结合学校的基础设施实行授课。其中教师授课要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材再结合网上相应的实际操作实例,来使学生学习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还要注意设置多个模块,将电力拖动的内容分解,分解成可以使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小模块来突出电力拖动的专业特色,帮助学生的只是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分解为:(1)具有过载保护的自锁控制电路;(2)主电路按顺序启动控 制电路;(3)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4)按钮、接触器控制 Y- 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2.2电力拖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去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抓住中职学生大多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力差但是喜欢“动手”这个突破点。根据学生爱动手实践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培养相关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少讲繁锁的理论,因为多数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学不好还会影响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信心。但是可以,在让他们实践的过程中,边实践边讲授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以有效的达到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解接触器的结构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照着各部件,进行每个部位的作用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老师所讲的每个部位拆卸下来,再对拆卸下来的每个部件进行整理,了解各部件故障处理方法,最后在拼装回来。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较快地认识各元件并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处理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电力拖动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地去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改编,结合学生和实际的生产需要。对于一些不合实际应用的知识、过于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删除、简化,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基本的知识进行讲解,难点重点着重讲解。做到进行因材施教,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掌握情况、接受能力等,做到对电力拖动这门课有质量保证地教学。

3、电力拖动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电力拖动因为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就对教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水平,还要要求教师必须有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对电力拖动教学所采用的各种实验设备,使用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要求教师对各种机械的出现故障时,能够分析出故障那个的原因,能够回答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授课的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讲授水平等,还要有对教材分析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能力的执教精神的老师。为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电力拖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现如今在电力拖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很多同学可能由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在进行实践课时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重复的讲述,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不停地辅导每位同学做实验,强调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还要去纠正每个同学的错误地方等等。这就对于老师的授课增加了难度,很可能有的同学不会,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的辅导,就不再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性。第二、实践操作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电,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保证安全的进行实践,但是总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样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减少危险出现,减少了实践课程,但是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对实践操作技术掌握的不够通透。这也对电里拖动课程的学习造成了问题。

5、结语

在电力拖动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相互配合,来达到老师舒心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学习到知识。这样,想达到这种教学要求,就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根据上述讲述的几种方法,运用到电力拖动课程中去,达到较好的授课状态,是同学对理论、实践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扎实。同时、老师要改变思想,了解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对于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培养,对教师这个岗位的保证;学生也要对自身负责,积极地配合老师,主动地进行课业思考,深化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熟练地掌握课程要求的技能,通过在研究中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对电力拖动这门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崔小云.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科技 学院学报,20[0,(8).

[2]唐云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lI练[MI.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王红照 《电力拖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 2015(11)

篇8

【分类号】TM1-4;G642

前言

《工基础》是中职、高专学校机电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还非常贴近实际生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关乎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关键。那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至关重要。

1、 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现如今,由于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导致许多学生都去上普高参加高考,使得上中职学校的生源和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和综合素质差等特点,还有学生们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上都存有缺陷,很容易出现厌学的现象,这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念经,没有去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掌握电力学科的高端知识,产生具有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每位老师、每个学校都必须要具备的。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法

2.1激发学生兴趣、氛围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基础,创新意识指的是有目的地创造新事物的精神,是创新动力的源泉,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法创新,知识创新,操作技能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电力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语言、录像、挂图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表演、讨论、操作、演示等方式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电工基础课的自身特点以及发展创造的实例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对于《电工基础》的学习内容变得新鲜有趣不再枯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对学生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和讲解,还要与学生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肯定和鼓励。解除学生的压抑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愉悦,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提高,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2.2注重实践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电工技能培训、电工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电工技能培训是让学生进行仪器、工具等常用实验设备的训练,掌握其性能、原理与操作方法,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电工基础实验是根据《电工基础》中学习的理论来对课本中的实例进行验证性实验,通过基础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综合实践是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复杂的实验,要求的知识也更加全面,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技术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实践培训的工程中,要使每位同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践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并独立地完成实践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和同学们共同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在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运用质疑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式

从古至今,各种创新的发现都是建立在怀疑、质疑的基础上的,因为怀疑是发现、设想、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采用质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质疑,产生疑问,然后学生们就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力,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做各种使学生们感到“神奇”的实验,来引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授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教师讲过一点基础内容后,留点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得到问题的答案,探究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大胆地推测、探究、提出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能力。

3、结语

通过本文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介绍和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内容及课程的类型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还要开拓思路,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为学生设立自主探索的平台,使获取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上,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记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教师也不能对学生失望,要积极的去引导。望本文所讲述的对电工基础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职教师有相应的启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梁永深.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2).

【2】陈萍.马艳华浅析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期刊论文]-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3(4)

【3】赵珍权解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中旬) 2014(05)

篇9

中职语文具有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特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却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职业能力是改革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常被任意剥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弄得语文课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深入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中心内容,课改还十分滞后,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一是中职语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学好中职语文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又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二是中职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好中职语文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三是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最基本的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针对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等实际情况,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以对话、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

3.阅读训练。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故事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短文等,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笔者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之后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

(二)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所教专业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二是挖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如计算机专业的“电子邮件”项目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激发出如下语文课程资源:1.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发送解说,培养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2.电子邮件内容书写,培养书信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3.现代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文字表述及合作交流协调能力。4.“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促进反思,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体面”地站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说话”,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谓是生生做到“我的说话我做主”。甚至是早间新闻联播、字谜、IQ题、讲故事等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是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企业、电影院、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赛、校园文体节等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课内外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空间,把辩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始终,使小课堂通向大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篇11

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应用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模块化的思维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汉字输入法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等七个模块。

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让他们明白计算机运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本流程;“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平台;“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日常文档的电子化处理,并熟悉文件的编辑与排版;“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表格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PS处理技能以及一些美学知识。

2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合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中,引入模块化“合作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最为显著的是,不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加全面地接触到所学的内容,在其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同时,学习的记忆深度会更深,持久性也明显更长。

开展合作式教学,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引领的“师傅带徒弟”一起学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学生小组划分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牵引组建学习小组,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展开,主要包括划分小组、派遣小组任务、指导小组活动、评价小组学习情况等。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做PPT时,可以事先设计好进行PPT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图片、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完成的任务提交后进行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

3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讨论环节,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沟通,这种面对面的想法和意见的交换,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之间加强“学习互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促进他们感受学习体验所带来的鲜活感受。

例如,教师通过构建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为主题的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来,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再如,对于Word文本的编辑与排版,对于字体和字号的设置、标题的设置、目录结构的排设、版面结构的编排、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定制等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用美学的观点讨论通用文档格式的编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使其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激励”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是学生的“淘汰儿”,在他们前期的学习生涯中常常是与“学习失败者”紧密相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很早就失去了进取心。然而,人积极向上的天性让他们的进取心潜藏得相当深。因此,只要教师积极引导,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便可能爆发出超级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而巧妙的激励手段,充分运用“赞许”与“表扬”等良性的激励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中,激励学生大胆引入自主通过网络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创作,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并多给予微笑、表扬和善意的提醒等,促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激情得到绽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模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块化教学的要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与“全面育人”,并紧贴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具体情况,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区分,通过知识模块间的科学、合理、灵活搭配,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职业知识基础,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