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8 15:51: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一、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宁夏作为全国第二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全域旅游发展目前进入了快车道。2016年,宁夏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进出境人数首次突破20万人次,这三个首次突破的实现,无疑得益于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2016年,宁夏开工建设旅游项目172个;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宁夏智慧旅游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一批金牌旅游小吃、创意旅游商品、旅游演艺项目和特色农家乐走进游客视线,单纯依靠景区吸引游客,带动增收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2016年,宁夏国内游客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1%和30.2%,成为全国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五个省市之一;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比值达到6.73%,游客人均消费近972元;出入境人数20.7万人次,同比增长97%[1]。2017年,全区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3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创建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区。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力

宁夏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其全,共有各类旅游资源单体达830个,其中在旅游资源种类方面,以建筑与设施类居首,有389个单体,占总数的46.86%[2]。总体而言,宁夏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突出,旅游资源中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可以说文化类旅游资源占据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从来宁游客的旅游资源偏好来看,据宁夏旅游政务网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2012-2016年),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上升为游客最感兴趣旅游资源的前两位,说明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和休闲意识的增强,在旅游消费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希望通过外出旅游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和更多的精神享受。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为40%[3]。当一种新的旅游需求产生后,需要新的旅游产品来满足,同时消费需要和消费水平还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因此,在当前文化旅游需求量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业逐渐开始向体验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并且愈加重视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性因素[4]。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无疑顺应了旅游产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任何旅游产品,剥开其外衣看,核心都是文化[5]。宁夏作为全国第二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在创建过程中,就是要围绕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并且将其放大,使它渗透到全域旅游的各个方面。换而言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力推进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宁夏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全域旅游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2017年3月5日,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式被列为2017年重点任务之一。这意味着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以往的辅产业提升到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位居台后的生活型服务业提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前台行业[6]。对宁夏而言,2017年是宁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为此,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全区旅游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全区旅游行业落地生根,其中一条就是要推动观光、休闲和度假与人文旅游产品并重发展,做精做深人文旅游。此外还提出了2017年的六大主要工作任务,其中明确要支持各地大力发展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要全面打通串联全区所有博物馆的精品旅游线路。而在自治区政府即将的《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科技馆,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挖掘和整合我区历史、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回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和文化创意,最终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上述利好政策,无疑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注重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目前,宁夏旅游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较短,这个问题已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3月30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提交的《关于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宁夏旅游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旅游收入基本依靠“门票经济”,游客“进得来,留不住,消费少”[7]。为此,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全区旅游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要推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全面发力、景区建设与旅游配套体系并重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购物消费,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在延伸宁夏旅游产业链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在以下两方面大有可为:1.精心打造旅游演艺精品目前,自2007年首演的宁夏第一部旅游演艺产品《月上贺兰》,由于演出场地改造及后续资金问题,已于2014年底停演。在演的《西夏盛典》、《回乡婚礼》、《西夏之恋》和《多彩吴忠》等产品,市场反应不一,后期发展不容乐观。由中华回乡文化园2015年开始斥资2亿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实景剧《梦回•一千零一夜》,目前仍处于筹备阶段。2016年,宁夏演艺集团推出大型旅游秀《千寻宁夏》,但仅9月份在当年中美旅游高层对话活动中上演一场后就再无下文。因此,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宁夏急需精心打造一部能体现宁夏特色并能够长期上演的旅游演艺精品,形成品牌,经久不衰。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宁夏旅游演艺市场,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延伸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链。具体而言,旅游演艺产品的编排和制作要与游客的需求无缝对接,既不能曲高和寡,又不能粗制滥造。同时,政府还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扶持政策,譬如可以用活用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供专项资金,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2.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欧美国家高达50%-60%,亚洲发达国家为40%,中国为28%,宁夏仅为14.8%。为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宁夏计划到2018年将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20%。从游客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在宁夏除了枸杞还能买点其它的特色旅游商品,但当前游客在宁夏各大景区看到的是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创意和内涵,激发不起购买欲望,最终导致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举步维艰。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印发了宁夏旅游购物指南《宁夏特色旅游商品名录》,推荐了五大类110种特色旅游商品,但要真正能让游客主动掏腰包,还需在提升文化内涵上做足功夫。旅游商品是区域文化(地方特色、人文历史)、主体文化(景区、酒店、餐厅等经营主体)和创意文化(艺术、创意、工艺和材质)三者的结合体,同时,旅游商品只有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心设计的销售空间里,才能被游客更好地发现和认同,最终产生消费。目前,分别位于银川文化城的宁夏特色物产馆和银川大阅城观光夜市的漾•空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未来,全区所有3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点都将有文化创意产品展销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必将在延伸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篇2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篇3

自2008年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行动,尤其是短短两年后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其中社会建设管理事业进行了诸多探索,立足知识经济、智慧治理、信息技术革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赋权型社会转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分化加剧与趋同化倾向并存、第三部门快速崛起、城市交通拥堵、科学社会管理和综合评价等新发展、新思路。

一、海南社会建设管理与“多规合一”试点内在关系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 海南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关注, 海南经济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海南省借助自身独特的地域优势,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管理成为海南在肩负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重任下,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管理的指示为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015年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开展省域范围的“多规合一”试点,海南接过了历史性改革实践任务,再一次以创新者、探索者和闯海者的姿态站在了改革发展的前沿。

二、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重大举措

近些年来,海南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管理工作,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改革层面取得较大突破。积极推进行政改革,创新社会建设管理,践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体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管理的相关条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简政放权,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方法,多维度保障民生工作,。

(一)努力加快实现海南省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结合海南省自身发展的现状,推进实施《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针对当下海南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旨在利用20年的时间打破现今全省城市、农村、农垦三元分治格局,并依托海南省作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整合海南省城乡及农场资源,实现全省规划开发与建设“一盘棋”。海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一个“大城市”的建设思路对全省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农垦融入地方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建设。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基层农村。

自2013年以来,海南省正确理顺和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使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积极服务农村,着力打通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扶贫攻坚及农民生产生活方面问题,主动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网上销售通道。如今,海南省农村全面实行“两委”干部驻村“坐班”制,便民服务中心(站点)覆盖所有村镇,农业保险财政补贴15个险种实现全省覆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转变工作作风和革新工作方法,从多角度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保障民生。

例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撰写的调研报告《五管齐下破解十大难题》,是其用了近一年时间,先后调查15 个市县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况而后形成的。该调查报告高度重视海南省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和主要不足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产生或形成了诸多不足和

问题,社会建设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对社会特性、公共服务的本质认识不足,应该积极探索赋权型社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手段等。

(二)社会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甚鲜明

应确立绿色经济是海南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动力,尤其是结合海南实际提出更为有效和明确的抓手。

(三)社会建设管理时代和地方特色不突出

应紧紧抓住城市海南的发展定位,突出海南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发展概念和理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同时立足智慧城市、自媒体等因信息技术革新引发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形势对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影响,重点体现城市海南、智慧海南和自媒体背景下的海南绿色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价值,落脚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先产业发展。

(四)社会建设管理重点不明确

应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等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领域审视和推动社会建设管理,凸显海南在当下社会建设管理重点领域和内容上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海南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从每一个市民需求入手,借鉴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对重点领域和内容的研究及实践范例构拟,全面提升海南社会建设管理水平和能力。

(五)社会建设管理科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应转变社会建设管理理念,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使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自觉与海南旅游岛建设相适应,与海南省的自身发展相结合,改进社会建设与管理方法,构建社会建设管理绩效和成效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基层管理监督机制,并做好相应的反馈信息处理和预警制度。

四、海南国际旅游大社会建设创新思路

时刻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原则,在所有人类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值得进行非常深入的理论探究,尤其是社会建设管理在当下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自人类于16世纪进入科技革新时代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运转结构的复杂程度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总会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 以上,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经过约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相应的这个国家并将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前沿。在当今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建立霸主地位之前,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均各领100年左右,是时几乎所有国家及其人民均以此为榜样和目标,当然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和公共治理的规范亦源于国家实力及公众态度。

社会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的处理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均需有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公共组织的职能发挥及效用实现,特别是在社会阶层固化及其利益分化急剧增强的背景下,社会建设管理应更加突出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范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社会将使不同国家、地区处于整合―分化,合作―冲突,进步―落后等复杂的动态变化结构中,国际化、创新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需要政策公共化和管理知识化,与之相对的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化速度和强度均将加快 。

篇4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面积50.4平方公里,按照“一区三园”进行规划,即黄河特色生态产业园45平方公里、云丘山生态度假园4.1平方公里、紫砂陶小镇1.3平方公里。三大产业园各具特色,具体特点是:

(一)北部黄河东岸(或黄土)特色生态产业园。主要是打造两大板块。一是黄土高原葡萄酒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戎子酒庄累计完成投资8.6亿余元,已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5800余亩,建成拥有年产5000吨的中高档葡萄酒生产能力及10000吨发酵储酒能力的生产车间,配套打造了富有独具中华民族风格的地下酒窖和世界上最大且唯一的黄土高原自然生态酒窖——黄土窑洞酒窖,而且在原址重修扩建的晋文公庙,建设成了戎子书院、戎子博物馆、戎子文化广场、和谐二园、综合办公生活区等建筑群落,属于山西省重点打造的“寻根觅祖旅游板块”和“黄河文明旅游板块”的交汇点。在临汾市旅游“一带整合,一线串联,九区整推”的发展格局中,更是处于“河汾百里文化生态经济带”与“黄河旅游精品线“的缔结带。全镇以戎子酒庄为核心,按照“一心、二区、一线、九节点”规划布局,创建红酒旅游养生体系;凭借拍摄《重耳传》重大影响,签约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依靠通用机场建设,打造航空滑翔基地。通过戎子景区的打造,形成游云丘、品戎子、观壶口的精品路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功能农业发展项目。依托15万亩核桃基地、5万亩苹果、7万亩翅果油树、3万亩花椒等特色产业优势,发展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创造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西山七县,打造黄河金三角农副产品最大集散地。

(二)南部云丘山生态度假园。依托云丘山核心景区,延伸黄华峪和下川古村景区开发,前景可观。云丘山是**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知名品牌标志。云丘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是山西省转型综改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总投资36.63亿元,重点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5A级景区。项目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可分为“一核、一轴、两镇、十区”即云丘山核心旅游景区、盐商古道主轴线、度假小镇和旅游小镇、十大功能区。云丘山自然景观独特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名胜二十四景。云丘山景区规划面积大,辐射范围广。云丘山往西的黄华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做为研学旅游线路可开发利用的价值极大。云丘山往东的下川古村,具有红色文化特色,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村的典型代表。

(三)中部紫砂陶小镇建设项目。规划定位国内一流,北方领先,打造集紫砂陶文化传承体验、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商务会议、技能培训及生态居住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启动人才培育工程,培养紫砂工匠和高端紫砂创意人才,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品牌重塑,辐射带动全县紫砂陶土产业“井喷式”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二、工作推进情况

结合我县文化旅游示范区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调整充实组织领导机构。2017年县政府成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副县长担任。同时县政府又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筹备委员会及办公室,筹备委员会主任由县长担任,副主任由副县长担任。201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紫砂陶小镇建设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点工程项目。县政府先后从二轻、中小企业中心等部门抽调专业及时管理人员,同时聘请已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组建紫砂陶办公室,主要从事紫砂陶小镇的规划建设工作。9月6日推进会之后,县政府决定,紫砂陶办公室归属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筹委会办公室领导,参加筹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例会,并及时向筹委会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筹委会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专业分工明确,综合协调密切,确保示范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按总体规划有序推进。

(二)不断完善规划编制。自2017年**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后,通过县、市两级汇审上报省政府和省商务厅待批。示范区内的重点骨干企业先后都已完成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云丘山景区完成203.1平方公里的旅游规划,戎子酒庄完成78.9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2019年尽管示范区未获省政府批准,筹委会办公室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积极着手示范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紫砂陶小镇8月底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工作,9月份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县陶艺产业发展规划和紫砂陶小镇产业集聚区规划,完成紫砂陶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一期市政管网道路、桥渠施工设计图。目前正在完善一期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立项审批工作。同时示范区总体性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在意向考察洽谈之中,争取早日进入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程序。

(三)加快推进“熟地”平台建设工作。紫砂陶小镇建设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19年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5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15亿元,用于前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紫砂陶小镇规划建设11个功能区,分别对接研学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全方位融入县城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和中和文化,打造全县三大旅游板块枢纽节点,推动紫陶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筹委会按照新的“九通一平”要求,对标一流、精心打造,现已完成一期工程300亩熟地征收任务,土地补偿工作已就绪,建设用地已通过审批,进入土地收储批复程序。目前正在进行水土保持、防洪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安全预评价、总体规划环评、节能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争取10月下旬开工建设。同时加快2000亩“熟地”征收工作,超过市定1平方公里1500亩的目标要求,紫砂陶小镇各项准备工作如期进行,为二期平台建设提供可靠的用地保障。

(四)采取灵活机动的投资机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面积较大,按“一区三园”规划,布局较为分散,造成县政府配套设施投资大。同时品牌骨干企业和名牌景区规划面积更大,造成企业投资难度更大。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和示范区建设,按照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态环保要求,不断加大配套设施投资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推动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

一是政府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去年以来,县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戎子酒庄、云台山、高天山、峰岭四大景区沿线道路路基工程,目前已完成主干道路规划,即将全面开工建设。投资4亿元的云丘山景区专线旅游公路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10月底全线通车。投资4.63亿元的沿黄旅游公路规划已通过,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步伐。2019年,云丘山景区计划投资2.11亿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现已完成立项审批、部分规划、土地、环评手续,截止9月底已投资8275万元,完成唐家坪名宿、八角楼和温泉深井工程,完成玻璃桥栈道修复和冰洞机房建设工程,组织实施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戎子酒庄2019年投资1400万元,已完成仿古建筑群配套工程、厂区景观绿化工程和黄土窑洞生态酒窖建设工程。

三是组织精准招商引智活动。通过招商引智加快紫砂陶产业集聚区发展,用优质的紫砂资源、全面的政策扶持和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国内外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配套企业、营销和投融资机构。小镇核心区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因块施策、量身定制,既可委托一个开发商整体打包,也可按11个功能区分包实施,还可以按功能区拆分出让。8月29日,县委、县政府在太原举办了“**情 紫陶韵2019**(太原)紫砂陶小镇发展论坛暨招商引智推介会”,聚焦紫砂陶瓷产业发展、招才引智等全方位项目合作,成功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达102.2亿元。同时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是创优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政策兑现年活动”,落实民营经济30条,制定紫砂产业发展20条,推出“四个零”优惠政策和“四个一”服务承诺,对签约的9个项目,确定专人实行项目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具体负责承诺事项的落实,协调解决项目落地的难题,全力推动**紫砂陶小镇建设。

(五)扎实做好研学旅行。以中国体验式研学旅行首选地为目标,以“以研促产,以产兴村”为出发点,围绕以示范带建设统领、基地营地引爆市场、研学站点游览参观、重点乡村示范带动的核心理念,创新打造“一个目标、四级构架、8+1工程、N个角色”的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形成**“一心,十一带”的空间布局,深化基地建设,打造“5-15-15”的基地营地建设体系,即全县打造5个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5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5个研学实践教育站点,以基(营)地建设为核心,配套辐射带动40个研学旅行示范村,推动**研学旅行全面展开。同时,规划结合**特色,推出黄土科普、自然生态、煤炭科技、历史文化4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套餐,深化区域联动,构建西联、东扩、南引的区域游线,助力**研学旅行对外宣传及空间突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全县上下信心很足,热情很高。示范区可研报告经过考察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完成了市、县两级层面的论证审核,已上报到省政府和商务厅,暂未获得批准。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从大的形势来看,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政策支持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项目支持不明确,如资金扶持、投融资、土地、环评、规划等。二是创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无法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三是由于示范区审批放缓,导致项目实施滞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法兑现,从而影响项目进展。

四、下步工作措施

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机遇。下一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第一,积极与省商务厅联系,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完善好相关创建资料,力争早日完成审批工作。第二,尽快成立示范区管委会工作机构,严格按照“三化三制”要求,落实机构编制,组建领导班子,尽快由筹委会向管委会规范过渡,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及早步入正轨。第三,加快推进规划编制,依托一流专业化团队,坚持多规合一,做精做深做实示范区发展规划、景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核心景点开发详规,以高水平规划指导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三个园区规划突出差异性和产业特色。

二是努力拓宽招商渠道。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基金,力争把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示范区。积极推进与北京新农创、浙江颐高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仓储等新兴产业,筹建国家电子商务基地。依托已建成的省“双创”基地,加快全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

三是强化综合配套。按照示范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要求,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西部黄土高原特色产业园,投资3.5亿元完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资2亿元启动葡萄酒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在东部光华生态农业观光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投资5000万元,开工建设临吉高速连接线(光华-尧都区段)工程;投资8亿元,实施百万头猪和万头牛产业项目;投资5亿元,营造万亩玫瑰种植基地,打造香格里拉式的田园风光景区。在南部云丘山生态度假园,投资1.4亿元,配套完善云丘山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加快胡村至云丘山旅游公路建设扫尾工程。在全县区域规划建设7条旅游公路,加快推进全域旅游。

四是大力宣传推介。在各级各类媒体和客源地开展多渠道、高密度宣传,强化生态文化旅游推介营销,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及时示范区建设信息动态,总结经验,挖掘亮

点,正面引导,典型带动,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全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化旅游知识普及率。

篇5

一、大蜀道(昭化段)基本情况

大蜀道(昭化段)东起桔柏渡,经昭化古城、天雄关、牛滚凼、大朝驿、松宁桥、高庙铺,西至与剑阁县交界处界牌梁,全长27公里,保留有最原始的古石板路、古驿铺、古关隘、古柏树群、古村落等古代文化遗存,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153处,其中五级资源2处、四级资源7处,是蜀道“关、山、驿、路”核心资源体系现存最为完整的集中展现区。蜀道遗产31个遗产区中,我区的昭化古城遗产区是广元市四个遗产区之一,共有6段23.85公里驿道和12处遗产点,也全部位于该区域。

为加强蜀道遗址遗迹保护,传承蜀道历史文化体系,丰富蜀道历史文化内涵,推动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蜀道沿线乡村振兴,更好地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我区已先后建设昭化古城、牛头山等景区,白龙湾景区、天雄关、中军帐、大寨水库等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中。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科学规划。结合中央、省、市文旅产业发展思路,以丰富蜀道文化内涵、推动大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目的,根据剑门蜀道(昭化段)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先后编制了《昭化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昭化古城保护总体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元市昭化区牛头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将文物保护、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等全面科学融入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城、两带、三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二)完善基础配套。建成广元市区至昭化古城快速通道,提升宝轮至昭化古城旅游公路等级,建成剑昭旅游风景廊道,开通广元至昭化古城、大朝旅游专线2条和宝轮至昭化古城公交线路1条,新建改造大蜀道沿线生态停车场5个。全面提升昭化古城游客中心功能,在昭化镇高速出口、剑昭沿线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5个。新建了昭化区文物保护消防中心,完成了改造昭化西市、天雄关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2座,更新完善大昭化古城景区导视系统。在昭化古城安装智能终端查询机,实现景区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三)丰富特色业态。昭化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昭化镇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府旅游名镇。昭化古城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认证为首批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荣获全省“夜景观”人气前十强。建成昭化西市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葭萌春秋》沉浸式演艺、马战、乐楼演艺等旅游新业态7个,开通嘉陵江“水上高速”客轮旅游航线,环湖旅游公路“一桥一景”模式成为嘉陵江山水人文廊道建设的样板。成功争取大蜀道(昭化段)文旅融合债券项目资金2.4亿元,完成天雄关段古蜀道修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怡心园、益合堂古院落修复项目。

(四)创新宣传营销。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第十届大蜀道文化旅游节、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国家、省级大型赛事、活动;推出蜀道自驾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县衙审案、走蜀道活动、牛头登高、大朝年猪节、牛头村柿子节等活动。邀请新闻媒体、网络大V、旅游达人等83人次走进大蜀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昭化旅游,全年累计推送图文、视频700余条,网络点击量突破3000万人次。昭化古城先后被央视、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拍摄影视剧近20部、省级以上专题片近30部。大蜀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启动中止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昭化古城至高庙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和报批,为大蜀道昭化段开发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保障。

二是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团队对昭化古城进行考察,确定创建范围,明确创建思路和方向,启动昭化古城创国家5A景区规划编制;

三是启动创建区域的地形图设计。需要邀请专业地形测绘公司设计制作大蜀道(昭化段)地形图。

篇6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国家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1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2个体参与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3角色参与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4视觉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篇7

【正文】

为巩固提升井冈山市脱贫攻坚成果,10月中旬,市统计局对井冈山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深入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基本情况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实现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后,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明确“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总体思路,实施“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四个全覆盖和可持续,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井冈山自2014年到2019年底,实现脱贫入口4751户17172人,剩余未脱贫21户8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8%降至2019年的9300元。2020年预脱贫21户86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5元。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并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精准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吉安市的高度认可以,获得了多项殊荣: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新闻、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十大典型案例、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2019年江西省及时奖励集体三等奖,井冈山脱贫攻坚实践的成功安全参展“决战2020脱贫攻坚展”。

(一)聚力工作格局更加坚实。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深入推进“党建+” 扶贫。实施“321”党员帮扶机制,实现领导挂点、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党员结对、技术人员指导的帮扶力量“五个覆盖”。向17个乡(镇、场、街道)全覆盖派驻扶贫团,2017年以来,各级扶贫单位统筹帮扶资金达1.168602亿元。选派了124名第一书记协同扶贫驻村工作组全程驻村,实现了贫困户家家有帮扶责任人。推广“支部+全作社+农户”、“ 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群众致富。同时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扎实。在政策落实方面,在原有的产为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继续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脱贫攻坚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跟进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脱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更有底气。加快了产业扶贫的提质增效,培育了“井冈山九丰农业”、“井冈山夏一农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长塘古韵民宿产业、大仓村全域旅游扶贫产业示范点等民宿、研学扶贫产业。同时进一步健全了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系机制。2019年,4579户贫困户有399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产业扶贫资金的扶持,参与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4605元。全力帮助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全市贫困劳动力9710人,实现就业8034人,其中园区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就业扶贫车间就业1485人,外出务工3148人,公益性岗位就位1995人,从事旅游以及第三产业就业1406人,扶贫对象转移就业率达82.83%。增长率扶贫覆盖贫困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各个阶段的一揽子帮扶资助政策,仅2019年财政资金和社会资助资金共计972万元,资助学生7446余人。健康扶贫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并加强了村卫生室的管理,17042余贫困人口享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了村民就近、便捷就医、缓解了基层群众“爱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提高了重大疾病救助保障能力,10种大病免费救治、21种重大疾病实行专项救治;提高了贫困人口住院医疗和门诊特殊性性病待遇;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附加险,通过建立和完善“四道保障线”,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近观贫问题。

(三)扶贫工作作风更加严实。创新脱贫“三大纪律”。严守政治纪律,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脱贫政绩观,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严守群从纪律,驻村帮扶决不增加群众负担;严守经济纪律,紧盯扶贫资金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以作风攻坚促进了脱贫攻坚,涌现了一批感人先进扶贫事迹,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极少部分脱贫户仍有返贫的风险。目前我市对极少数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给钱给物“慰问式”帮扶或政策性扶贫层面,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的办法不多,帮持措施助推脱贫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此类没有家庭劳动力、没有稳定产业支撑、没有稳定就业渠道的脱贫户和贫困边缘户很容易因病因灾返贫或致贫。

(二)极少数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极少部分脱贫户思想消极,脱贫增收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脱贫的技能和内在动力欠缺,“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致出现“上急下慢、外热内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脱贫。

(三)部分扶贫产业的脱贫基础不牢固。一是贫困户劳动技能和素质偏低的现象比较普遍,自我发展能力较低,部分到户的特色种养扶贫产业项目规模小,农产品盈利能力弱,部分项目可持续性不强。二是我市虽有较多新型经营主体,但大型龙头企业不多,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扶贫产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部分经营主体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订单式产业比率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扶贫产业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三是部分产业扶贫带动脱贫业内稳定脱贫增收的利益链结效果不佳,部分农民在部分扶贫产业中分享土地出租+务工收益,只能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交没有充分共享扶贫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红利,难以达到产业扶贫重在帮助贫困户受益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巩固长效机制,遏制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建立完善的全市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重点在于继续保持现有的扶贫到户政策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延续,并对产业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结对帮扶、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予以细化。一是实行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关注潜在的可能因病因灾等情况导致的返贫致贫群体,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差异化巩固帮扶措施。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年老、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对象单列出来,实行政府兜底保障。二是构建长期“造血”机制。对于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家庭,要继续通过技能培训、扶持发展可持续产业、转移就业等切实可行的方式帮助其致富不返贫或致贫,将短期“输血”解围与长期“造血”脱贫有机衔接,确保脱贫户长效稳定脱贫,有效遏制脱贫户返贫和新增贫困户现象。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73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1 大连的地理位置优势

位于渤海之滨的大连,凭借绵长美丽的海岸线和浪漫优美的环境,逐渐成为了国内外人士定居、生活或休闲旅游度假观光的理想圣地。另外,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临近日、韩等国家,处于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东北亚的核心位置;城市西北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在黄海和渤海的相拥之下,有着著名的特殊景观――“黄渤海分界线”。大连的气候和温度都非常适合人们长久居住。据统计,大连的日照率是60%左右,平均的日照时间为6~8小时,在5月份到10月份,可以在此地享受阳光浴。

2 大连金普新区旅游业现状

2.1 大连金普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金普新区位于大连市的中南部,占地面积较广,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相对发达,经济基础雄厚。金普新区凭借着本身的各种优势,给大连市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2016年6月23日,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与海航旅游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普新区向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当前,金普新区对旅游产业的规划已经初步完成,无论是在产业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率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2 金普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1 旅游行业的配套服务相对滞后

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旅游业推动服务业向前发展,服务业维持旅游业持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当前金普新区内的各种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服务业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所以导致相关资源的发展比较滞后,为了能够适应各种行业的需求,服务业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系统的整理。所以,由于服务行业发展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2.2.2 旅游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

当前,金普新区的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大力整合,对岗位的安排缺乏系统性。传统上,行业管理部门兼具规范者、投资者、协调者、服务者四种角色。由于没能及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很多岗位出现空缺的现象。另外,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产业不能进行宏观把控,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开发与管理,对金普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2.2.3 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

调查显示,金普新区的旅游资源较丰厚,但旅游产品比较单调,产品结构不完善。金普新区当前主要是以传统的旅游方式和产品为主导,能供给旅游者的产品还停留在旅游的基础层次和价值体现层次初级阶段的旅游产品上,并没有多少新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资源型“风貌”。在旅游产品方面,游览项目较单一,缺乏积极的参与性以及趣味性,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不断下降。然而,各种新兴旅游的产品或者旅游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并呈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金普新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虽然说,金普新区在旅游业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一味地对观光产品进行开发,会因为旅游产品单一,最终导致游客流失比较严重。

2.2.4 缺乏专业型人才

当前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单位都喊出“不缺钱、不缺地,就缺人才”的口号。因此,真正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景区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吴文学,一语道出当下众多旅游企业掌舵者头疼的问题,“很多景区是管资源的人多,懂管理的人少;搞行政的人多,懂经营的人少;搞常规工作的人多,做产品和市场的人少。”当然,大连金普新区旅游业也不例外。

3 大连金普新区旅游业新模式探索

3.1 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招商引资是金普新区发展的“生命线”,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要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面向全国以及相邻的东北亚地区进行招商引资,借助海外侨商资源,搭建招商引资的新平台,以全面提升新区商贸现代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对旅游重点项目、旅游品牌创业和乡村旅游转型等项目进行扶持,确保招商引资的资金能够打破金普新区的“瓶颈”。

3.2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高知名度,建立生态旅游系统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旅游的消费要求,首先就要构建丰富、完善的产品体,加快开发度假休闲产品,建立良好的乡村旅游以及生态系统。在金普新区的交汇点,大连开发区万达广场已经于2015年8月29日盛大开业,这座商业广场的崛起,不仅给金普新区的商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金普新区旅游行业增添了一丝新的“气息”,能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使其在旅游中购物,在购物中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游客进行消费,也推动了金普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金普新区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旅游为主,很多乡村旅游点都被自驾车包围,乡村旅游使游客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品尝农村的饭菜,提供生态采摘、垂钓。在金普新区的覆盖区内有七条相对较大的采摘路线。大连被称为“中国大樱桃之乡”,这种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金普新区打开了面向东北亚的市场,大连国际大樱桃节,运用“一带一路”战略给大连带来了新的机遇,每逢6月旅游季,也是樱桃陆续成熟的季节,樱桃采摘这一项目,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不一样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也给种植樱桃的农民带来了良好收益,进一步带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最后,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金普新区要着重提升大连国际大樱桃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大连草莓文化旅游节、大连国际冬泳节、大连乡村文化旅游季、蚂蚁岛钓鱼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把观光、度假、各种旅游项目相结合,这也是人文、自然、社会三大类资源的结合。

3.3 建立系y的管理机构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能够正确认识到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金普新区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做到“有求必应”。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职,分工合作,保证各个旅游行政部门协调发展,加强各个部门地区以及城市间的协调配合,共同规范旅游市场的工作秩序。使用“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加强人员管理,依托手机的APP软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定时进行监察。加强诚信建设,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如没有相关证件的导游和旅游组织,进行有效处理,起到以一儆百的效果。如今,金普新区每日重量级访客不断、新项目频频签约、经济增长的“种子”正在这里激情孕育,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尽快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使金普新区的旅游产业能够发展的更加完善。

3.4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着重对A级旅游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功能园区的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交通引导标志系统以及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有5大体系: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①道路交通方面。大连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在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基础上,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在旅游旺季,增加专门通往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公交和大巴,一方面解决游客乘车难、打车难的情况;另一方面实现城乡道路一体化,扩大城市交通网络的覆盖面,缓解交流压力。②游客安全保障方面。旅游景点要加强对防震、防灾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联合市安监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消防局等有关部门,对各个景点的安全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③信息咨询方面。市旅游局要对各个景点设立游客信息咨询中心,设立散客的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方式,使旅游产品更加一目了然。在景区设立标志牌,是景区使用功能、服务功能及游览信息的载体,是旅游景区设施完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善旅游资讯门户,满足多种终端、跨平台服务,实现多语种、移动中的旅游服务需求。④建立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免费游憩场所、休闲街区、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公共海滩等;制定旅游惠民政策,为特殊人群进行优惠(老年人、学生、残障人士)。⑤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对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提供评定服务,对旅游从业者教育进行培训服务,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保障服务等。我国自助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是近年来最流行的新兴旅游方式,其自主、灵活的特点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自助旅游信息等要求较高。自助游市场的迅速崛起,急需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因此,金普新区应加速完善这五大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其旅游业发展。

3.5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的景点

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加强绿化工作,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加强对金石滩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的保护措施;重点保护好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延续城市文脉,突出山、海、岛、城有机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

3.6 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型人才

金普新区旅游业逐渐发展完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渐增加。首先,对在职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进一步对其强调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其次,引进一批具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员,例如管理型、环保型和服务型的高端人才,从而增加旅游产品的项目和产品、提高服务配套设施的档次,甚至可以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总而言之,要提高旅游行业队伍的素质,保证整体队伍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为金普新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4 结 语

金普新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关系着各个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政府部门必须要进行协调发展,在满足本地市民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旅游生活要素,满足游客专业化需求,迎合大众旅游生活潮流,提高游客整体消费水平,从而实现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江亚玲.大连金普新区功能定位和战略影响――访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维木[J].大连干部学刊,2014(11).

[2]张学荣.大连金州新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篇9

一、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简述

我国第一家大型主题公园应属1989年开业的深圳锦绣中华景区,它以微缩的形式展现中国个大名山以及人文古迹而取得巨大成功。随后由香港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深圳世界之窗,同样成为主题公园成功的典范。随着主题公园带来的巨大收益以及不断凸显潜力的国内市场,中国的主题公园开始迅猛的发展。

我国主题公园经历了由最开始的以静态景观为主辅以主题并不突出的游乐设施的游乐园到形式单一的主题性公园再到当今具有特色主题的体验式综合性现代主题公园,整个发展过程为我国主题公园行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多样化的创新。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累计开发各类主题公园式旅游点2500多个,投入资金达3000多亿元。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主题公园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发现王国”对大连经济的影响

(一)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概述

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作为当今主题公园中颇为有影响力的成功典范不断推动着大连地方经济的发展。它是一个由大连生根创业的民营企业海昌集团投资建设,以“发现”为主题的原创性文化主题公园。这个坐落于景色怡人、风景秀丽的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主题公园最初是由参与迪士尼公园设计的美国RPVA公司规划设计,名为“发现王国”意在让游客探索发现世界各种文化及最精粹的东西。园区分为六大景区,分别是疯狂小镇、神秘沙漠、金属工厂、魔法森林、传奇城堡和婚礼殿堂。其中,每个小主题公园都融入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建筑,歌舞表演,商品餐饮,娱乐设施等,而且每个主题区都有一个故事线贯穿其中。 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产品所含有的身心体验,使其在体验中对其产品印象更深刻,从而尽可能带动消费。发现王国有自己的主题形象,还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友好的手势,以此凸显自己主题公园文化的独特一面与记忆点。可以说主题公园已经从单纯的游乐设备的改造上升到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游乐氛围、重视娱乐互动为中心,以游客情感凝结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

(二)主题公园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

1、增加区域经济收入

主题公园为区域经济直接带来经济收入。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行业的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回笼能力。大连作为全国一线旅游城市之一,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发现王国――东北第一家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7年里接待的海内外游客高达千万人次。它的影响力不仅深入整个东北地区,更辐射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调研数据显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发现王国占每年来连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递增,2012年,大连共接待游客494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2.92%,是发现王国开业前一年即2005年的14.5倍;旅游总收入767.20亿元,同比增长18%。特别是入境游客128.8万人次,不仅未减还增长了10.09%。

发现王国收入主要表现在门票与主题公园酒店和园内零售。发现王国有200多种价格,一般对外地人实行门票与酒店票价捆绑制,而对本地人实行年卡会员制度以寻求更高的重复造访率和满意度。

发现王国一年接待140多万游客,是2012年全市接待人数的2.8%。外地游客的比例更是由2006年的33.4%到2008年59.2%,再到2012年的62.8%。 带动了整个大连旅游行业的发展。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年收入均上亿,它不仅增加了地方税收同时吸引更多投资。

2、创造就业机会

发现王国对当地和大连周边的就业提供很好的便利。主题公园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较多岗位。一方面主题公园一般都是内容丰富、规模庞大的娱乐休闲之地,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雇佣大量的工作人员来维持正常的经营。资料显示,发现王国提供1200个就业机会,还有因“发现王国”的城市名片为大连带来的巨大的客流与投资商,这些使得大连的旅店业、交通、零售等出现更多商机,从而间接提供给社会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再一方面,作为服务导向性行业,它对于员工的知识及技能水准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良好的基础教育,通过培训都能很好的胜任主题公园的工作。这也表明了主题公园具有吸纳各个文化阶层劳动力的能力,因此还能为当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从大连旅游局获悉,2012年大连新增旅游就业人员约1.1万人。

3、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在大连产业结构中,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连原先是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为三大支柱产业。近5年凭借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和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围绕海洋文化这一核心,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把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著名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发现王国作为大连旅游项目十大系列工程建设之一强力拉动大连旅游业,同时拉动周边房地产,使得以工业为主导的这座海滨城市逐渐向更加多元化产业结构迈进。

(三)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1、对区域其他旅游行业的影响

第一,对旅游购物业的影响

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旅游期间所购买的与旅游相关的纪念品、必需品等。我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低下,长期徘徊在20%。但这也同时说明了旅游购物的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

主题公园由于其主题性、娱乐性等特点对旅游商品销售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发现王国旅游购物从地理上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内部,即发现王国内部设置的零售店里纪念品,饰品等的热销。另一方面,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外部市场也得到拉动。例如以发现王国主题形象的相关商品的热卖,主题形象来自发现王国公园自己推出的动画片《发现王国》酷乐、酷拉米、蓝毛等主人公,随着《发现王国》动画片的不断推广及主题形象不断的深入人心,与此些主人公相关的商品,如服装、毛绒玩具、钱包、钥匙链等也将越来越受到热捧。

第二,对餐饮业与旅店业的影响

发现王国吸引大量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每年会有接近90万的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发现王国地处大连开发区――金石滩度假开发区。游客在白天游玩之时可在园内享用午餐,晚上出园后大多游客由于疲倦更加愿意进入离发现王国最近的小镇而不是距离60公里远的大连市中心享用晚餐。由此为大连市郊餐饮业带来可观收入。大连发现王国旺季时期每天都有有夜场,因此一般游客在发现王国的行程大致为2-3天,包括2天左右的过夜行程,因此对旅店业拉动很大。

以下表格为距离发现王国直线距离一公里以内的酒店基本情况。发现王国于2006年开业,由于地方偏远又处于开发区,建成之初发现王国附近酒店寥寥无几,08年属于发现王国主题公园自己的四星级主题酒店开业,到2011年,星级酒店从1家增至3家,其开设的房间数均上百。近一年里,又有一些经济型酒店与家庭旅馆陆续开张,目前客房数由刚开业的171间增加至至少464间(还有一些信息未公开的家庭旅馆)。

发现王国一年中4月到11月营业。近几年,其主题酒店平均入住率100%,6-11月旺季时间更是一票难求。

除了直线距离1公里以内的这些酒店,又有很多离发现王国稍远的酒店纷纷开张营业。发现王国对周围酒店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对交通业的影响

发现王国由于纳客人数多又地处大连郊区,因此需要很好的旅游交通集散和快速运输功能,要求配备高速、便捷和大容量的道路交通网络和铁路交通工具。主题公园大量的游客,极大的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火车站地处大连市中心,每年大约90万的外地游客要通过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及旅游大巴才能到达。同时一年近50万的大连本地游客享受本地人才有的发现王国年卡会员,形成高达一年平均4次的重复造访率,也为大连内部交通运输带来更多客运量。据有关人士表示,在旅游旺季,发现王国每天接待游客数量接近2万人次。以快轨为例,出发点为大连火车站,每天6:30始发运营,发车间隙为20分钟,到达金石滩度假村需50分钟。发现王国旅游淡季(4-5月),车厢满座。旺季更是人满为患。不仅如此,连通市中心与金石滩旅游度假村的快轨3号线还实现了城市交通与旅游的“互动效应”。

2、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目前,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国旅游业从资源、产品、市场、人才竞争中脱离出来,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形象竞争。主题公园作为发挥地区形象的有力筹码不断得到发展。一些具有主题公园的城市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本地区良好的旅游形象,提高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竞争力。

大连发现王国就是其中一例。大连本就是旅游城市。但旅游产品除了传统名景之外,重量级的不多,历史遗迹较少。相比之下,海洋内容比较丰富。目前,中国的旅游正在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方向发展。金石・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成功塑造了由观光型度假转向完全休闲度假型的游乐场,成就了金石滩新一轮的旅游经济,使大连旅游经济出现新一轮变化。

大连发现王国从2006年开业以来,已经接待千万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是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以参与性为主的主题公园,是东北三省主题公园成功典范。发现王国不断地凝聚着东北三省的回头客,调查显示辽宁的重复造访率占到30%,大连本地人占到40%。发现王国始终以重复造访率最高的本地游客为营销重点,并且提供更多的让利机会给它们,比如实行年卡会员制。他们平均一年造访4次,这种高频率造访游客实际是发现王国最好的口碑传播者和见证者,其带来的连锁消费是巨大的。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已经在东北三省树立起很强的统领作用。

发现王国不仅引导日益增长的大众化休闲娱乐需求的选择方向,而且丰富和强化了城市区域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基本策略,同时,还增添了区域娱乐文化底蕴,渲染了游乐环境的氛围,发展了人格化的游乐项目类型,增强了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性。从而使全世界都看到,大连不仅是一个迅速发展、经济发达的海滨城市,而且是一个人气十足、文化繁荣、游乐与休闲条件良好的地方,对提升大连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打造文化城市名片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区域其他行业的影响

1、对区域文化产业的影响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为载体,来满足人们对知识和艺术需求的产业。它涉及文艺演出业、大众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影视音像业、互联网信息业、文博业、艺术教育业等等。被经济学家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大主题公园的重视。发现王国主要业务体现在园内文艺演出、影视娱乐业务和消费品业务。

近年调查数据显示,来发现王国的游客有70%-80%寄托于刺激的游乐设备,但在出园后的调查中显示,寄托于游乐设施的满意度只有不到50%,剩下的50%来源于互动性演艺、服务和环境布景等。全球五大主题公园之一的韩国爱宝乐园总经理赵昌行在造访发现王国时曾表示主题乐园应将家庭作为其第一市场,否则主题公园将举步维艰,他认为主题乐园的生命力在于重复造访率,单靠刺激的游乐设备吸引喜新厌旧的青年人是很难让主题公园盈利的。

发现王国在追加悬挂式过山车这样一些重型游乐器械继续巩固年轻人市场的同时,还增加更多适合于家庭及儿童游玩的游乐项目,与更多海外优秀艺人签约海外劳务合同,推出更多精彩的儿童剧目。同时发现王国于09年推出了自己的主题动画片《发现王国》,它被选为“优秀国产动画片”。乐园主题形象“酷乐”、“酷啦咪”通过《发现王国》动画片更加让人们熟知和热爱。《发现王国》动漫书也即将面世。热播动画片同时,主题公园还推出更多相关的主题商品营销活动,并大力推广主题商品,加大商品开放力度。主题商品在最初销售的半年里共开发24项65个品种,包括毛绒玩具、服饰、饰品等。动画片DVD首批上市的5000份,1个月内即销售一空。作为动画片主人公之一“蓝毛”的毛绒玩偶,也很快成为乐园“人气商品”。

2、对区域房地产的影响

发现王国作为东北第一个主题公园,强烈拉动大连金石滩旅游。其为金石滩带来了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拔升了金石滩的知名度。金石滩由于其知名的旅游度假圣地,适宜居住的自然条件,相对高端且完善的配套设施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购房者,由此促进了当地房地产的开发与增值。

2005年大连平均房价为4000-5000/,发现王国开业两年后,大连房价涨至7000-8000元/,随后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11年稍有回落,2011年到2013年房价平稳于11000元/上下。发现王国建成前后的8年里,大连房价翻了一番。2013年金石滩整体住宅均价8469元/,高于整个金州新区的均价1000多元/。

金石滩旅游属性的间接带动、度假属性的直接影响下,金石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不断攀升的房价拉动了大连整体房价水平。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房地产开发商与投资商前来。

三、主题公园发展现状与问题

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出现,这一项目取得成功后,各类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版大量涌现,超过500家主题公园迅速发展后又迅速倒闭。90年代中期以后,主题公园倍受冷落,进入“主题公园恐惧症”时期,21世纪后,主题公园产业复苏,大型主题公园开创新局面,至今,主题公园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外元素开始入侵,主题公园正面临机遇和挑战。

主题公园在面临机会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全国2500个主题公园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盈利。究其原因在于盈利模式单一化、缺乏独特的公园文化、缺乏科学性选址以及公园内部管理等诸多问题。

以上海为例,上海主题公园曾经遍地开花,锦江乐园、上海森林公园、浦东世纪公园、上海欢乐谷等大大小小近40个主题公园。好景不长,曾经的上海三大主题公园――福禄贝尔科幻乐园、环球乐园、美国梦幻乐园纷纷倒闭。其失败的原因其一归结于产品雷同,缺乏创新;其二为其错误的选址。交通不便,以及相同区域内众多相同企业的恶性竞争是促成其倒闭的重要因素。

如今上海欢乐谷与即将建成的迪士尼这两大主题公园巨头的未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们是会像前者一样构成产业间的激烈竞争最后两败俱伤抑或造成其中一家倒闭还是能够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不得而知。大连发现王国以距离沈阳半径400公里的区域去影响,大连发现王国相关管理人士表示以这样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主题公园,如果一个区域内的主题公园太多,就会造成同业间竞争从而使亏损加重甚至倒闭。然而欢乐谷所属的华侨城集团总裁任克雷则认为迪士尼的进入并没有阻碍其他主题公园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本土主题公园品牌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

展望未来,中国的主题公园行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未知数,各个主题公园间也正处于不断探索、进步中。但究其根本,对主题公园行业来说,个性、创新以及区位选择是成功必备的锦囊。

参考文献:

[1]陈静.《主题公园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D].

[2]李永文.《论主题公园的区域经济影响及建设策略》[J]. 海南大学学报,2005

[3]泰秀.《西安大唐芙蓉园发展路径研究》[D].

[4]《大连金石滩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第二稿》[OL].

[5]《南方网:文化产业》[OL].

[6]《发现王国7年纳客超千万人次 打造国家文化基地_房产资讯_大连搜房网》[OL].

[7]《发现王国_互动百科》[OL].

[8]《大连旅游项目十大工程,拉动旅游业新突破》[OL].

[9]《崛起的金石滩 17盘一决雌雄-搜狐焦点网专题》[OL].

[10]《详解上海迪斯尼四大"效应"_新华财经_新华网》[OL].

[11]《黄圣依动画片《发现王国》主题歌录制完成--动漫--人民网》[OL].

篇10

一、2015年服务业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同比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同比下降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3.5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金融、商贸、高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62.5%,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6年服务业发展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主导产业不断加强。2016年,全区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区”战略,突出金融商贸和高技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以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3%,其中金融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9.6亿元,同比增长27.3%;高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3亿元,同比增长9.3%,辖区内高端商贸业经营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超200万的餐饮住宿企业191家,营业收入超亿元大型商场14家,市场11家。

楼宇特色街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楼宇经济效益凸显,现有建成商务楼宇244幢,入驻企业15896家,入驻率达97.7%,区级税收百万以上楼宇100幢,其中千万以上楼宇6幢。总部经济优势突出,顺利引进英大泰和人寿河南分公司等知名企业总部10家。特色街区营业面积54万平方米,商户3290家,实现营业收入26.38亿元,农科路酒吧休闲一条街、西里路婚纱照材特色街成为郑州市特色商业街区。电商服务企业不断壮大,全区共有电商企业55家,中国农资网成为全国最大的农资信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IT伙伴网已覆盖全省,线上渠道商4834户、经销商15193户。

(二)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不断加速。某工业设计产业园、某特色商业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三个服务业专业园区完成机构套合,成立领导机构,评比考核等工作纳入正轨。三个专业园区全年完成投资77亿元,某工业设计产业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为75亿元,新开工道路12公里,景泰路、杨金路二期等5条道路已建成通车,贺庄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成“5+2”综合服务平台,其中软件及信息外包服务公共技术平台被省工信厅认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服务平台”;某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成功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完成投资1.4亿元,硅谷广场、创新二期等一批商贸项目正加紧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开园,完成投资6225万元,开创“757”运营模式,入驻深圳浪尖、杭州飞鱼等20余家国内知名设计企业,入驻率达95%。

(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1亿元,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99%;主导产业项目33项,完成投资9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7%。万达中心等项目已启动正在加紧建设,郑州太阳城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大商四方汇泽等新开工项目正在加紧前期手续办理,即将全面动工建设。某工业设计产业园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河南杨金科技外包产业园一期已开始企业入驻,虹湾科技公司项目主体建至十二层,截至2015年底成功签约服务业项目项目22个,上海交大中原研究院、河南电力科技园、等带动力强的企业纷纷落户某,将为全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强大活力。

二、存在问题

2015年我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产业体系成长速度不够快。二是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产业体系内部结构还不合理。从经济拉动模式看,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率水平较低,从产业内部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到位,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集聚度低。三是服务业大项目少,现代产业崛起势头有待培育。四是服务业行业具有单位多、规模小、变化快的特点,但全区服务业统计力量非常薄弱。我局现有工作人员数量少,近几年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剧增(全区法人及产业已达到21000家,个体户48230户),已无法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无论局内专业统计人员还是各办事处统计人员都严重不足,多数办事处人均统计工作量在200家到500多家,且办事处工作业务多,除了统计工作外,还要承担商务局、楼宇办、税源办等多项工作,建议加强局内和各办事处统计力量,增配统计人员,确保全区服务业统计有序开展。(下附局、各办事处统计工作量)

办事处名称

法人单位数

统计人员数

人均工作量

某区

19529

84

232

中心内专业统计人员

19529

22

888

经九路办事处

2380

4

595

公园路办事处

868

3

289

市民路办事处

518

4

130

杜康办事处

208

4

52

大石门办事处

711

5

142

长阳路办事处

499

2

250

长阳新村办事处

599

4

150

文化宫路办事处

2267

4

567

高产路办事处

2321

4

580

东风路办事处

2161

4

540

北大林办事处

1123

3

374

未来路办事处

1748

3

583

凤凰办事处

1069

5

214

兴业路办事处

64

2

32

科基路办事处

1724

5

345

杨河路办事处

239

2

120

大庆路办事处

1030

4

258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采取的措施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全市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按照“一化两区四个某”的发展定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培育金融服务、电子信息、创意设计、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等生产业,扶持壮大商贸服务、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生活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房地产等优势产业,稳步推进都市工业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集聚效益,努力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区未来发展相配套、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区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我区金融机构众多,具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基础条件。但随着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的加快建设,我区金融机构流失严重,必须主动适应当前发展形势,按照错位发展原则,着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交易、结算中心等后台服务企业,打造中原财富管理中心。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重点在未来路、中州大道和陇海路围成的金三角地带,引进金融机构总部、金融交易与结算、客户服务、营销服务类金融机构和平台,与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相接相融;在农业路与经三路、花园路黄金十字交叉沿线,巩固区域内银行、保险、投资类金融机构汇聚优势,不断引进和健全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等,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为辖区企业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在科教新城西南区,着重引进新兴金融、金融产品研发和后台服务企业。加紧推进“金融港”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新型投融资平台公司制度,加强金融机构沟通、扩宽融资渠道,积极运用多种项目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为全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大“新三板”上市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某区“新三板”奖励政策和资金发放实施细则,鼓励辖区企业挂牌上市。

大力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工具,打造郑州都市区中小金融机构集聚区。

为进一步促进银企沟通。联系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使其拓宽业务渠道,惠及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对接活动,充分掌握双方的发展需求和困难,着重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制,在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引入保险公司群体,联合分担融资风险,缓解辖区小微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现象。

(二)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研发生产、软件开发及应用服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行业,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研发生产、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数字内容、网络接入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为主要领域,以辖区重要领军企业为核心,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带动数字电子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支持辖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推动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的新兴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产业发展。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以科教园区内电子医疗、信息集成等园中园企业为载体,以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和应用电子产品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市场终端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某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鼓励扶持辖区企业开发、运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覆盖咨询、交易、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服务体系。

以河南科技园区现有0.98平方公里的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区,以东到经三路、南到农业路、西到信息路、北到文劳路区域,筹建IT产业拓展区,在全区发展若干个电子信息专业园区为补充,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集高技术产品研发、孵化、展示、交易、中介服务一体的“1+N”发展经营模式,提供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配套服务。在文化路两侧、东风路两侧、花园路以西区域,重点建设IT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产品研发、孵化、展示、交易、中介服务等综合性产业;依托河南新科技市场,筹建IT产业拓展区,主要提供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

(三)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以知识产权为引领,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着力发展电子家电、汽车机械、装饰家具等工业设计和软件创意、数字媒体、动漫会展等创意产业,着力形成涵盖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生产加工、末端销售的设计创意产业链。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设,在继续引进与培育工业设计企业的基础上,吸引服务中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机械装备等产业,形成涵盖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生产加工、末端销售的设计创意产业链,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利用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数据资源,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分析、专利导航、专利预警、专利布局等知识产权高端服务。

不断扩大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规模,在以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区,以整合利用周边空间资源为拓展区,以在全区建设若干个设计产业专业园区为补充,打造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把设计产业培养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把该区域打造成特色产业发展区。

(四)大力发展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推进榕基软件园、西亚斯—亚美迪等一批大型软件研发基地建设,努力提升我区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重点发展技术服务外包,采取技术创新和外包服务并重双轨模式,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软件外包获取服务平台。依托某科教园区,建立软件外包人才等级信息库,建立软件企业、发包机构和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的网络化沟通平台,引入CMMI咨询、软件评测等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环境以及高端的软件开发平台。通过引进优秀外包增值服务商,为服务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等各类IT技术企业提供多种增值服务。鼓励有实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通过兼并、联盟等方式,整合中小软件企业所拥有的优秀技术,形成产业链。加快某科教园区内河南外包产业园、金科智汇港、嘉阳电子科技、金泰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包建设项目,加快服务外包业集聚发展,筑牢某河南服务外包示范区龙头地位。

(五)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商贸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要通过布局优化、功能完善、业态提升、方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以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店、超市、专业店为主要形态,继续巩固提升商圈、特色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商业体系,形成大商业、大市场和大流通的布局框架。

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加大对北二七路、紫荆山、曼哈顿、西关虎屯、白庙等成熟商圈改造提升,加强对天旺、建文、押砦、庙李等新兴商圈协调引导,优化综合购物环境,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形象店,积极推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巩固高端消费中心区的地位。抢抓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促进1号线光大广场站与曼哈顿商圈、2号线农业路站与关虎屯商圈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大型百货、超市、餐饮、电影、娱乐等业态,谋划建设紫荆山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形成“轨道交通、商业、物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特色街区经济。以“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建设发展思路,发挥西里路影像文化特色街、纬三路玉器字画特色街等成熟街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大观音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新兴特色街区,提升购物消费功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发展格局,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网络。每年大力扶持20家大型商贸服务企业,30家大型住宿餐饮服务企业,重点提升花园路、经三路、东风路、未来路和某路等高档酒店大道和餐饮特色街的品位和档次。到2016年,建设14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抓好50个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较大的商贸业重点项目。

(六)加快发展健康医疗业。围绕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领域,积极建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保健休闲中心、体检医疗中心、康复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快河南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全科医生培养综合楼、省人民医院高级病房楼、某总医院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到2016年全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20所,全面推行“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服务功能。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各类便民站点,培育壮大一批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拓宽养老服务渠道,建立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以郑州太阳城老年公寓、河南康复中心为代表的社会化养老项目建设,促使社会化养老产业链的形成。加快拓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保姆(孕妇产妇陪护、婴幼儿看护)、烹饪、保洁、家务管理、小学生接送等家政业务。吸引、激励大型资本和规模化企业开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城区功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和某文化创意园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某文化创意品牌。

着手研究以文化创意园为核心区,以大观音寺周边为拓展区,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和要素,在全区建设若干个文化创意专业园区为补充,形成“1+N”的模式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点点动漫城”,重点发展动漫创作、动漫主题公园体验等关联产业,努力打造集动漫创意、研发制作、人才培训、衍生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动漫产业集聚中心。依托河南报业集团,重点发展音像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产业,大力培养骨干企业,使某成为全省数字传媒和出版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版权交易服务中心。依托河南博物院、奥斯卡影城、奥纳影城以及丹尼斯、大商新玛特等,重点发展影视、时尚消费等产业,吸引周边高层次消费人群。依托河南电视台,重点发展影视节目策划、媒体内容制作、表演艺术、广告制作等产业,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媒体影视创作中心。加快培育和引导302中原文化博览园、西里路影像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扩大规模,拓展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益和龙头带动效应,打造某“文化综合体”。

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以海洋馆、大观音寺、花卉市场、古玩城(北区)等主要景区为亮点,发挥其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建设集旅游商品(旅游用品、纪念品)销售、旅游特色服务、旅行社业务、旅游咨询及信息等相关文化旅游经营项目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服务集聚区。

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利用沿黄生态优势,整合马渡、来童寨、野鸭湖生态园、马头岗生态园等景点,以独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大力发展效益较高的观光、休闲、旅游、设施、精品、庄园等形式的都市农业,引进先进的休闲旅游理念、管理经验及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打造集生态保护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某“都市农业休闲”项目,形成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游新格局。

(八)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突出楼宇等商务服务业载体建设,对老旧楼宇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高标准建设新楼宇,提高档次。建设总部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引进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国际或国内驰名品牌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中央大企业等在某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制订完善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整合辖区资源,重点发展以楼宇为载体的会展、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楼宇商务的服务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培育提升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高档特色产业楼宇,初步形成以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创意服务为核心,以都市工业、信息研发、总部经济为特色的发展布局,提升我区楼宇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档次规模。强化楼宇宣传推介,修订完善楼宇宣传册,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推介辖区知名楼宇。力争到2016年培育年缴纳全口径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7幢,重点打造区级税收超千万元楼宇10幢、年缴纳区级税收百万元以上楼宇110幢。

集聚发展服务于总部经济的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检测、会计、仲裁服务、咨询、评估认证、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业,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中介咨询服务。同时,加快发展网上中介服务业,以房产、金融、人才、专利技术、旅游、物流、教育等信息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为重点,促进商务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拓宽信息服务的覆盖面。通过规划引导,促使各类商务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集中打造农业路—商务服务业产业带和新通桥—商务服务功能区。

(九)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我区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我区作为郑州市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突出,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区全域城市化发展目标的确定,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合村并城的快速推进,未来一个时期,我区的开发建设仍需依靠房地产业去推进,所以对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不宜放松,要正确谋划并加以引导发展。

优化房地产发展布局。加强对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合村并城的控制引导,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严格控制商务楼宇和住宅比例,开发区域中的商业、商务等的比例原则不低于开发总量的30%,积极鼓励引导群众以安置房置换商业商务经营性用房,努力为全区产业培育提供空间。同时,按照全区产业发展功能分区,根据项目的区位特点,科学确定商业开发用途:在北环路、中州大道沿线,结合新龙湖整体规划,重点以总部经济、高档住宅为主,实现与新龙湖的遥相呼应、错位发展;在农业路、黄河路、某路区域以商务楼宇、高层住宅为主,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

篇11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朝天区农村改厕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8月底,全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厕所13127口,占全区总农户4.98万户的26%。目前朝天区已有7项沼气技术获国家专利并推广使用,沼气利用率达到95%以上。广元市下达朝天区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共1000个,农村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点11个,通过区、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该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朝天区曾家镇环境综合治理、曾家镇中柏村1组三连通沼气厕所建设、太平村1组三格化粪池厕所建设经验,更是让当地群众大为受益,吸引了很多地方前来参观学习。

组织领导是保证

为了搞好这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朝天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十分关心农村“两建五改”工作,经常深入各乡镇调研环境治理和改厕工作。同时,为切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区政府把该项工作纳入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区上先后三次召开了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改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农村改厕的具体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村改厕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区政府与各项目乡镇签订了农村改厕责任书,每个项目乡镇确定1名分管领导负责改厕工作,层层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四是加强部门协调。区财政、农业、爱卫等部门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把改厕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008年,该区在农村改厕方面共投入资金258.6万元,其中省拨款40万元,国债补助资金1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8.60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区改厕工程顺利进行。

宣传发动是手段

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调动群众的改厕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农村改厕工作的关键。为此,朝天区委、区政府十分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民群众改厕积极性为先导,使他们自觉参与到户厕改造工作中来。一是开好流动会,技术培训会和示范点现场会。二是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制作光盘和录音带,发给项目乡镇、村,并通过区电视台宣传农村改厕的重要意义。各乡镇在村卫生宣传栏和黑板报及时充实了关于农村改厕、卫生用厕的宣传内容,使村民形成了“改厕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设新农村需要”的其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改厕的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结合爱国卫生月、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及乡镇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等工作,自行编制改厕宣传材料,由区爱卫办、农业局、卫生局、疾控中心等单位向广大群众发放资料并为学生授课,宣传改厕的好处,发动和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户厕改造。四是为确保无害化厕所能科学、规范使用,区爱卫办、农能办印发了《农村家庭无害化卫生厕所使用注意事项30条》,使农户及时掌握粪便管理和厕所维护的有关事项。

齐抓共管是关键

农村改厕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时间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朝天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市爱卫办的指导下,与农业、卫生部门和各乡镇、村通力合作,扎实推进了辖区农村改厕工作。一是以公路沿线农户为建设重点,今明两年把四条主要干线农户全部纳入改厕目标,以点带面,向全区纵深推进。在改厕工作实施中,朝天区坚持改厕标准,加强工程质量检查,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在每个项目村先建10户示范户,通过成功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户实施改厕工作。二是因地制宜,选好改厕类型。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到各项目村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各项目村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修建材料建造三格式化粪池。既坚持了统一标准,又能把握好“适宜、适用、价廉”的要求,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严格采购程序,确保建材质量。区纪委、卫生局、财政局、爱卫办联合召开改厕材料采购会议,对农村改厕材料实行市场招标与市场询价两种形式进行采购,水泥、蹲便器由区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沙、石等由四家单位共同参与进行市场询价采购,在保证改厕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改厕成本。四是全力配合,确保工作效果。区爱卫办、农能办技术人员坚持深入各改厕点督查指导,并把各个村的改厕任务分解给爱卫办的每个工作人员,责任到头,做到分工不分家,既有工作侧重点,又共同解决改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严格标准,保证施工质量。

在农村改厕督查指导工作中,朝天区充分发挥各相关乡镇卫生院的作用,由各乡镇卫生院推荐1名业务精、责任心强的防保人员担任本乡镇农村改厕督导员,经常到项目村督促和进行技术指导,收到较好效果。

科学规范是经验

朝天区曾家镇是曾家山乡村旅游的人流、物流中心,也是曾家片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该镇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指挥长,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各办所及镇属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强化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在改厕工程中,曾家镇在坚持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在镇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一定资金,加大投入,并注重实效。

今年,曾家镇正在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并结合实际建设100里新村长廊,实现重点打造,突出亮点。

中柏村位于曾家场镇东南方,距场镇6公里,中荣公路纵贯全境。中柏村平均海拔125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2℃。全村辖6个行政组,总户数292户,总人口1130人。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11元。中柏村有耕地面积179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等。蔬菜产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村蔬菜播面700余亩,户均达到2.5亩,人均销售蔬菜收入逾千元。依托以工代赈项目,中柏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建成村组等级公路30余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80%以上民户通公路;建有两处较大型安全人饮工程,集中解决500人的饮水困难,全村90%以上人口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改造了高低压线路,通讯方便。

2007年、2008年,通过连续两年的新村打造,中柏村成为朝天区百里新村长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家家洋楼耸立,户户庭院优美。在新村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一建三

改”配套规划,全村共建沼气池配套改厕、改圈100余户,使乡村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今年实施中央补助农村改厕项目过程中,中柏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采取统一施工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全村的改厕改圈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使人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朝天区的农村改厕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今后的工作中,朝天区委、区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契机,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推进辖区农村改厕工作。

抓抢机遇促发展交通建设谱新篇

近两年来,朝天区的交通建设在广元市交通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思路,克服了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建设成绩斐然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将农村交通建设列入了“十大惠民行动”,这对农村交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朝天区农村交通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局干部职工和全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羊西、白李、羊东路等6条共100.5公里通乡水泥油路建设,基本实现了通乡公路黑色化:建成183公里通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达:曾家片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完成羊木大桥等8座农村桥梁架设,建成转斗等7个乡镇汽车站。完成大滩、杨家湾两个小码头建设。交通建设投资21927万元,同比增长62.4%。

2009年,朝天区的交通建设更是浓墨重彩,形势喜人。截至7月底,全区的交通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6亿多元,占年度目标计划1.9亿元的85%,农村公路建设已累计完成2984公里,占年度目标计划的65%,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通村公路已分别完成了计划的87%:县乡客运站的加固、扩建工程和农村客运站新建,已完成计划的83%,水运建设中的白虎码头已建成完工:闫家坝、何家嘴等两座渡改人行桥工程已开工,区内广陕高速及兰渝铁路各工段已全线开工建设,目前广陕高速全线应征土地2237亩已全部交付使用:兰渝铁路计划征地238亩,已征用54494亩,全线附着物调查登记已全部结束。

灾后重建捷报频传

2008年的两场特大自然灾害,让朝天区的交通建设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灾害发生后,区委、区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灾后重建委员会,下设交通重建组,由副区长杨劲松任组长,统一领导、协调、督办全区交通灾后重建。区交通局作为牵头部门,则负责组织实施公路、航运恢复重建规划。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指挥机构。区委书记、区长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交通灾后重建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为农村交通重建排忧解难。区交通局6名领导干部则实行包片负责制,负责项目协调、工程质量、进度及安全监督管理。

去年元月下旬,朝天区也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遭受了严重的冰雪灾害。全区8条干线公路和国道108线棋盘关路段交通阻断,3000多辆过境客货车滞留,2000多名学生和民工被暴雪封堵在数百公里的城乡道路上。面对灾情,区交通局迅速行动,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抢险专班,及时启动抢险应急预案,迅速动员全区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员上岗,全力以赴,不分昼夜,连续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除雪除冰、保畅通保安全。交通局局长秦乔昌被国家交通部授予抗冰保通先进个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交通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系统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赶赴第一线,抢修各条道路。据统计,共出动工程机械台班1000余台次、车辆2000多台次,组织群众1.5万人次,在灾后48小时内疏通了9条280公里干线公路,72小时内保证了全区25个乡镇基本恢复通车。共清理坍塌土石方103万立方,恢复和砌筑临时挡土墙2.76万立方。先后调集客车180台次、货车520台次,累计运送人员3450人次,救灾物资2600吨,保证了救援人员、物资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抗震救灾期间,全区交通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受到上级表彰。

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区将建成沥青路55.6公里,修复改建沥青路27公里,新建水泥路140.5公里,修复改建水泥路821.8公里,重建农村桥梁66座3405.34延米,重建二级站一个和三级站一个,维修加固站点一个,已完成计划总投资139842万元。

行业管理科学规范

交通建设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朝天区交通局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除了把严工程建设中的道道关口,还在行业内实行了科学规范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在工程设计、招投标、材料准备等环节严格把关,科学掌握技术标准,充分利用旧路,合理设置料场,减少耕地占用,努力降低建设成本。二是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在网上进行公开招标,确定施工队伍。每年开工的所有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和比选。对灾后重建国家投资重点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了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三是规范项目运作程序。制定了《朝天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交通工程计量与支付办法》和《朝天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交通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同时主动邀请审计部门派驻特邀审计员,对新增变更工程实行跟踪审计。四是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实行业主现场代表制度,强化施工现场监督,严格程序要求,对不合格的实行经济处罚并返工,并在区交通局开设了3个工程质量举报监督电话。所有完工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逐段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必须返工,对的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为了提高农村交通建设质量,还组建了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室,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指导、设计、咨询和试验检测等服务。五是建立创先争优制度。在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开展比质量、比进度、比文明施工的激励机制,设立红、黄、黑三色旗,凡同一项目出现两次黑旗,交通局将向发改部门报告,提请清退出场。

交通运输市场秩序规范有序:一是严厉打击运输市场非法经营活动。在去年开展的打击“无证经营”专项整治活动中,共查处非法营运车辆26台,使全区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得到明显改善,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加强客运市场的治理。全年出动稽查车辆310台次,稽查人员1100人次,纠正查处各类违章480辆次。三是严把营运人员从业资格关,切实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四是继续开展机动车维修市场的整顿,巩固近年清理整顿成果。五是加强客运车辆的更新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工作。各项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正常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公路养护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公路养护质量高。朝天区交通局以开展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行公路及桥梁养护公示牌制度,强化公路及桥梁日常养护的指导和督促力度,使全区公路养护质量明显提高,其中国道好路率60%,县道好路率81%,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二是依法治路效果好。2008年共查处损坏公路路产案件30起(查处率100%),实施路政处罚20件,办理行政许可25起,清除路障6000余平方米,有效地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不受损坏。在规范了合法站(点)的同时,还与区有关部门及乡、镇联手治理公路沿线“脏乱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重拳出击治“双超”,将车辆超限有效地控制在15%以下。四是将超限治理延伸至乡村道,有效地解决了新建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超限运输问题。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朝天区交通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突出位

置,使全区水陆交通安全保持了稳定的形势。在水陆交通安全管理中,做到了职责、目标明确,措施落实。车站源头管理严格,客运秩序良好,春运、“五一”水陆交通安全无重特大事故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三项目标控制指数为零。同时,在冰雪保通和抗震保通工作中,未发生一起交通安全责任事故。

坚持科学发展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赵德胜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川投集团)党委不仅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内在的工作要求,而且把它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企业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来牢牢把握。我们紧紧围绕“打造能源支柱产业,打造一流投资集团”这一主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敢闯敢试,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从而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万人活动”形成科学发展新共识

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刚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生产经营急剧滑坡成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矛盾。对此,集团党委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结合这个最大的实际,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三个“万人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万人理论大学习”。把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二是深入开展“万人问卷大调查”。围绕“打造能源支柱产业,打造一流投资集团”实践主题,将科学重建、技术创新、节能降耗、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确立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课题。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调研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万多份,共收集整理科学重建、技术创新、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建议596条,为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提供了依据。三是深入开展“万人发展大讨论”。围绕建设“活力川投、效益川投、和谐川投”,重点就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科学重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近万人进行讨论,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上统一思想,形成了“打造能源支柱产业、打造一流投资集团”的共识。

“六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企业止滑提速、加快发展,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大的实践特色,也是衡量试点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坚持边学边改,注重解决问题:围绕“两个打造”活动主题,一是针对发展后劲不足抓项目。去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增长36%;今年力争完成项目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20%。二是针对地震灾害抓重建。坚持打破常规,加快灾后科学重建,实现了巴蜀江油电厂4台30万千瓦机组比原计划提前半年恢复并网发电,川投能源天彭电力2台机组提前35天并网发电。三是针对订单不足抓市场。组织30多个营销小分队,放眼市场抢订单,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02亿元,今年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12亿元。四是针对资金短缺抓融资。制定川投能源定向增发融资方案,大手笔在资本市场融资数十亿元,确保集团“两个打造”目标顺利实施。五是针对降本增效抓降耗。实施“严、细、实”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仅川投化工去年同比压缩成本1.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利润2000万元。六是针对投资风险抓管控。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控制,加强资金管理,把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六大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科学的制度机制作保障。我们围绕企业的目标,着力建立健全适合于川投集团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发展机制。在对川投集团发展历程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针对过去多产业、小规模、低产出等问题,认真就现有产业格局和自身发展条件进行了研究,立意鲜明地提出了“两个打造”的发展思路,审视修订了川投集团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即“力争到2010年,实现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五年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十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二是建立健全科学领导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新的公司章程为指引,拟定出台了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以及党委会三大议事规则,进一步理顺了集团公司与出资人、决策层与经营层、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三大关系,使公司领导体制更加规范、科学。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用人机制。改革公司选人用人办法,实行中层管理人员全部竞聘上岗;专业性强的岗位面向社会选聘,真正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四是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以公司章程为母法,以强化经营管理和深化配套改革为目标,对过去出台的115项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重新完善并制定了8大类70项内部管理制度。五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应急处置机制。针对企业在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体系。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民生保障机制。创建川投和谐基金,兑现“不让一名职工失业,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当地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重病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住危房”的“五不让”承诺,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四川路桥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孙 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在当前我省经济企稳向好、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路桥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理清

发展思路、制定切实举措,以实现“双百亿”、缔造“百年路桥”为目标,为全雀“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要义,坚定不移地推动集团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四川路桥集团成立1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讲发展、想发展、谋发展的实践过程。

1998年四川路桥集团成立之初,实力弱小、结构分散、名不见经传。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理清思路,真抓实干,勇敢地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找机遇,在竞争中求发展,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重组和体制机制改革,抓住全国和四川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取得了裂变式增长和跨越发展。在胜利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之后,集团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及时启动了“二次创业”的战略规划,推动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大力实施资本运营,积极投资相关基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迈向多元化。10年来,集团市场占有份额从不足10亿元上升到40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从不足6亿元提高到60多亿元,今年更将突破100亿元大关。10年时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0倍以上,成为全省交通基础建设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最大经营规模的省级路桥建设企业,连续两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明确发展思路和途径,确保集团始终处于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路桥集团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入手,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从2000年以来,路桥集团一直不断壮大路桥施工产值规模。一方面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投资相关基础产业,另一方面经营范围逐步从单一的路桥施工拓展至路桥投资收费、水电开发、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目前,集团已拥有3条高速公路BOT项目和宜宾5座独立大桥BOT项目,投资了巴中和甘孜州的4个水电开发项目,房地产每年开发20多万平米。这些产业已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泉,使集团快步向基础建设行业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迈进。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理念,实现企业的社会理想和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上,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集团成立以来,我们一直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兴企战略。10年中,集团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使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0余人,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几十年来,集团修建了1万多公里的等级公路,600多座大型桥梁和其它交通设施,为几十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交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服务全省发展大局,抢抓机遇,推进企业大发展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重要发展战略,特别是交通的大建设、大发展,为四川路桥集团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到2012年全省规划建设7条铁路和12条高速公路,铁路里程达到376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800公里,到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18条铁路和21条高速公路,铁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初步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对此,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是在2009年实现产值超百亿元的目标,二是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在未来5年,主业保持百亿元以上规模,其它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规模至200亿元、甚至30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领域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三是统筹兼顾,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缔造一个“世代相传、薪火相递”、集团基业传承百年、工程质量确保百年的“百年路桥”。目前,集团市场份额已超过500亿元,可以满足集团今后3年的任务需要,产值接近7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紧紧抓住未来5到10年的时间,立足省内建设市场,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多创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为集团长远、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将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下去。四川路桥集团将按照省委和省国资委的要求,继续把各项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造空港大城市的完美“公交名片”――双流公共交通客运的调查与思考

周 伟

随着双流县打造空港大城市步伐加快,作为城市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标志的公共交通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建立与双流空港大城市相适应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提升空港大城市形象。最近,双流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对打造双流空港大“城市公交名片”进行了调查研究。

打造城市“公交名片”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对外开放。城市公交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是一个城市流动的名片。随着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地铁、成绵乐城际铁路的相继建成和投入运行,双流的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进出双流的客人将会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每天均有数万人通过双流国际机场进入双流境内,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攀升。这些进出双流的客人,很大部分会通过乘坐公交来建立起对双流的第一印象。因此,要着眼服从服务于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公交形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空港大城市“公交名片”,为双流县的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改善民生。让双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双流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聚集度越来越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强度不断增强,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换愈加频繁,这对城市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条件初具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

“一元通”惠及近百万人。全县共有客运企业8家(均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客运车辆793辆,其中公交车630辆、公路客运车辆163辆;客运线路74条,其中公交线路44条、班线18条、镇村客运线路12条,跨区线路26条、区内线路48条。客运车站9个,其中二级站2个、镇村三级站1个、四级站6个,港湾式站台86个、简易站台334个、招呼站1198个。出租车公司5家、出租汽车406辆。汽车维修企业269家,其中一类维修企

业14家、二类维修企业95家、三类维修企业160家。2008年2月22日,双流公交“一元通”惠民措施正式启动实施,开通线路26条,投放车辆377辆,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最远单边里程达38公里,覆盖全县25个镇(街道)274个村,全县日均客流量5万多人次,方便了全县近百万人口的出行。

公路通达,全部覆盖。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20.6公里,其中国道76.8公里、省道39.3公里、县道306.9公里、镇村道路1897.6公里,高级公路38.2公里、一级公路80.8公里、二级公路254.6公里、三级公路701.7公里、四级公路1004.2公里、等外公路241.1公里。镇、村公路通达率达100%。

大资金投入道路建设。近年来,双流县委、县政府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确定了双流交通未来发展蓝图,计划3年内将投入200亿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其中2009年投入39亿元。目前,全县省、市交通重点工程7个,分别是成新蒲快速通道双流段、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双流段、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双流段、成新大件路双流段、地铁1号线南延线、成自泸高速公路双流段、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双流段。县重点工程3个,分别是临港路及支线、华牧路、麓山大道(改扩建)。

此外还有草金路南延线江安河桥、黄龙溪锦江大桥、正公路、黄温路、正公路南湖段、金湾大道、白河路延伸线太合路、土龙路、成仁快速通道、新兴和昆山园区道路、机场二跑道外侧道路建设、昆山五座桥、旧危桥改造、镇村公路等。随着这些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全面铺开,一个快捷、便利、高效的交通路网体系正加快形成。

还需升级服务的城乡公交客运

通过分析,双流公交客运现状与空港大城市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

进一步优化完善公交路网,保障市民出行方便。虽然双流境内国道、省道、县道、镇村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但部分道路(尤其是镇、村道路)通达能力还不够高,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便利出行的需要。

进一步升级美化车辆站牌,保障市民舒适出行。目前,我县公交车辆的档次参差不齐,候车亭灯箱、站牌灯箱的广告五花八门、杂乱无章,还未形成与空港大城市相映衬的公交形象,影响了市民乘坐公交的舒适度。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公交车辆档次,规范各类公交广告,将公交车打造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真正让市民舒适乘车、高兴出行。

进一步健全汽修检测体系,保障市民安全出行。完善的车辆维修体系,是确保市民安全出行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县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车辆维修服务保障体系,需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尽快构建与现代城市公交相适应的检测维修体系,保障公交安全运行、市民放心出行。

进一步更新公交服务理念,保障市民满意出行。目前,全县共有两千多名司乘人员在各条公交线路上尽职奉献,为近100万双流市民和外地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尽最大努力让群众满意。

建立公交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们认为,打造空港大城市“公交名片”,既要抓好运输规划、车辆投入、道路建设,还要不断更新理念、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建立起空港大城市公交管理长效机制。

立足服务空港大城市,对接成都,完善公交规划。一是抓好交通路网规划。按照“全域双流”要求,主动对接成都大交通规划,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以“内外畅通、主次衔接、镇镇可达、社区相连”为目标,合理匹配次干道、支路网络,高起点构建双流空港大城市交通一体化新格局。二是抓好线路站点规划。把公共交通站点与配套设施纳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并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一项必需内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配置公交要素。一是加强镇村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按照全县镇村公路均能通行公交的标准,到2011年完成全县镇村道路改造。同时,进一步加大镇村公路巡查力度,定期对全县镇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进行督查、考核、通报,及时维护受损道路,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二是科学设置公交线路和站点站牌。对满足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居住区,根据人口密度和群众出行需求,及时增加、调整站点设置,在城区设置公交专用通道,科学合理设置单位通勤车和出租汽车停靠点,以机场二跑道建设为契机,加快航空港公交客运站建设,并按照国际化标准设置中英文对照站牌。三是进一步深化公交“一元通”惠民工程。着力解决热线乘车拥挤问题,强化监控管理和服务质量考评,合理设置公交班次密度,增加运力投入,保障偏远丘陵地区镇村和主城区的人流物流交换,促进全县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全县镇村公路通公交,服务延伸到村社。四是加快车辆设备设施的改造升级。按照安全、舒适、美观的标准,加快公交车改造升级步伐,规范车辆颜色和车身广告,统一配备灭火器、安全锤等相关设备设施。力争3--5年内,全县更新空调公交车100辆。五是全力打造特色线路和精品线路。根据双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开通一些特色线路和精品线路,如城区到蛟龙工业港、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的工业观光线路,古镇黄龙溪的特色旅游观光线路,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彭镇葡萄园的农业观光线路。六是加大公交营运及路段监管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交通局现有的公交化智能监控平台,并在车站、码头、公交车内、出租车内、重要路段安装监控设施,随时掌控公交客运运营情况和交通道蹭情况。

加快推进公交化改造,提升服务质量。一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公交企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主动对接成都大公交,对现有公交资源进行整合,推动企业联合经营、集约化经营,引导公交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对现有客运车辆维修企业进行整合,将利益和责任挂钩,实行公交客运定点、定时维修。二是加快改造,努力改善乘车环境。加快双流、华阳客运中心站的外部环境改造,为群众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目前,华阳客运中心站的外部环境已改造完毕,公交专用运行通道、出租车候客点、社会车辆停放点等配套规范,实现了人车分流、进出站单向循环运行。近期将对双流客运中心站进行外部环境改造。三是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对公交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大家谈”栏目为载体,规范着装和文明用语,提高驾乘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探索出一条与空港大城市相适应的公交服务新路子。

喜迎五十载院庆 献礼六十年华诞――前进中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原药学系)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最早成立的药学院(系)。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中药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也是我国唯一三次(1988、2002、2007年)荣获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殊荣的单位。学院1978年招收了我国第一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198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接纳国内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后科研人员,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药材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2007年获批国家级中药学特色专业、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中药基础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西部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中药品质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资源与综合开发利用实验室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性与效用研究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

学院以中药学科为主,兼有药学、工学、农学等学科渗透协调发展。现有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基础基地班)、制药工程、药学等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副高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50人。有全国首届百名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药学专业副主任委员1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