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4:38: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理财方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新的世界经济体制下,石油企业必须沉着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全球的经济变化。
(一)制定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财务人员培养战略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道德体系,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经济法》和《会计法》中所规定的各种制度,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其次要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并且能够对财务、金融管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后续教育,要拥有较强的语言沟通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解决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注重培养石油企业财务人员的金融体系结构领域的技能和金融创新的能力及对付风险的高级技巧,以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财务人员在资金分配、风险管理、成本运算等方面应有的作用。树立财务管理人员在石油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一)企业实行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环境政策是影响碳密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要因素。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该约束性指标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为了推进企业实行低碳,淘汰落后产能,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小炼铁、小火电关停力度,由此可见碳排放的治理显示出它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有了较大进步。2012年11月9日《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已出台并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地方法规,使困扰我国碳排放交易有关主体、配额、交易方式、处罚等诸多问题得到了明确。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包括奖励和惩罚措施。“十一五”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专项拨款资金。如今,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最高可获2000万元扶持同时我国对再生资源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料乙醇等实行增值税、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在处罚力度上,显得略为单薄。例如在深圳,违反低碳生态精神,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罚款为20万元。
(二)碳战略管理现状
(1)我国缺乏碳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英国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2011年CDP对全球企业进行的碳披露项目中,54%的被调查中国企业(100家样本企业)不愿意披露自己的碳信息。500强报告中的10个“未回复大企业”中,光中国企业就有3家。事实上,负责CDP项目的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上市企业不明白什么是碳信息披露以及为何要进行碳披露。不仅如此,企业部门缺少碳战略智能部门,导致无人填写问卷。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系统的有关碳披露的法律法规,导致与国外碳信息披露标准的脱轨。然而,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兴起,有关碳信息披露的政策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一些碳密集型企业。
(2)企业内部缺乏碳法规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新型的低碳经济。
我国企业对与如何进行碳管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在2011中国CDP报告中仅有15%(100家样本企业)成立了专门应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机构,16家企业披露了其温室气体的绩效及激励机制,23%的企业披露了应对温室气体变化风险的方法体系。然而,外界希望企业实行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情绪高涨,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框架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披露平台。
二、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碳影响报告书建立
(一)编制碳影响报告书的前提: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为了有效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碳市场的出现,企业必须通过持续、透明的操作过程去建立一个有登记制度和全面审查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这个清单能够帮助公司去测量其碳足迹。建立清单的第一步在于理解现有的温室气体会计准则。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健全的碳会计体系,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准则中有关温室气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通过此举,可以确信企业的碳足迹计量和披露的标准是恰当的,也就是说确认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必须和相应的会计政策相吻合。由此,企业有关碳的披露报告是公允且准确的,能够被公司管理层、股东和政府机构相信和理解,从而衡量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关于如何建立温室气体会计标准,我国企业可以借鉴世界资源研究院(WRI)的“温室气体协议:企业计量和报告准则(企业标准)”。要想充分利用相关会计准则,必须对物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有深刻的了解。完成第一步以后,便可以开始企业碳影响报告书的建立。
(二)碳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1)碳影响报告书通过将碳信息转换成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企业的碳影响报告书应当实质有效地反应碳资产和碳负债。这一体系将帮助企业决策者将物理碳排放信息转化成财务上的信息。鉴于无论是GAAP还IFRIS都缺乏可指导的碳排放交易、碳汇、碳抵消等财税准则,这里建立的企业碳影响报告书将有效地处理物理碳信息和财务信息之间的鸿沟。碳影响报告书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物理数据上的碳足迹并将其转化为财务上的指标,从而分析碳排放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报告体系,企业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合理而透明的估价机制,从而评估出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然而,建立这样的估价机制到目前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主要在于没有有关碳抵消信用额度和碳排放分配额的市场价格。以下是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时遇到的一些会计计量上的问题。
(2)碳影响报告书中影响会计计量的因素。
主要包括:一是碳抵消的市场价格。碳抵消的价格是受地理因素、碳抵消标准和碳信用影响的。公司应当采用当前市场价格或者采用碳市场交易下明确标明的价格。然而,在用它情况下,企业必须采取较低的价格从而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这样使得企业对碳信用的估价是准确公允的。二是碳的社会成本。碳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排放温室气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的潜在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而形成的经济上的代价,如罚款。目前在我国,企业由于碳排放污染的最高罚款相较于发达国家显得较少,但由于我国将越来越重视循环低碳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必将增加。社会成本的估价在碳减排和碳排放市场无确定交易价格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本的计量将减少企业由于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和交易价格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财务风险。社会成本是确认计量企业较长时期内的成本,这将提高温室气体披露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有助于企业进行相关的碳资本预算。三是温室气体的分类操作。温室气体来源的分类是很重要的,能够确定什么样的活动排放碳,排放出来的碳属于哪个排放种类。确定温室气体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公式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种类可以被分为三类:一号直接排放源(化石燃料、交通燃料、加工等)、二号间接排放源(购买的电力、暖气、冷气等)与三号间接排放源(生产采购的原料、商务出差、雇员上下班等)。每个企业的性质不同则关注的重点排放种类也是不同的,例如电力企业应当关注一号直接排放源,而一个零售商应当注重三号间接排放源。通过分类计算并结合相关部门、法规和股东的因素,可以得出哪些部门或者业务的碳风险是较高的。四是能源成本。与确认计量有关的碳减排一样重要的是能源资源成本。这样使得低碳清洁项目在企业有了优先执行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执行高碳项目而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减少资本预算并增强了竞争力。五是碳资产。碳资产=社会成本的减少+碳抵消+碳减排。六是碳负债。碳负债=社会成本的增加+碳排放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七是碳定价机制。在碳资产方面,应当以货币计量每吨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碳负债方面,以货币计量每吨碳排量带来的损失。总之,碳影响报告书必须包括所有的碳活动,包括碳减排和购买碳排放量。碳资产与碳负债之差得出一个净额,这个净额为碳所有者权益,即为净碳。净碳是作为企业进行长期碳管理的目标和碳资本预算的标准,通过此举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管理
(一)建立碳全面管理模型,将碳管理融入到企业资本预算决策中,分析与碳排放有关的机遇与风险
有关温室气体的政策和碳排放市场充满危机的同时,也赋予了很多机遇。危机包括罚款和社会不良效应,机遇包括了成本的节约、商誉和罚款的避免。如企业能够严格执行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表,并通过编制碳影响报告书去了解碳排放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相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那企业就能有效的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企业之所以要衡量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是因为企业通过此举能够做出更为完善的决定,比如在对相关碳密集企业的合并与收购时进行的风险评估调查,从而确定在该能源产业的投资是否正确。由此可得,一个对碳足迹有着深刻理解的企业在未来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保证对碳的决策分析是融入到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中的,即企业应当对碳排放进行全面的管理。企业建立的碳全面管理的模型,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具和方法去分析和管理碳排放的成本、相关风险和机遇。
(二)将碳排放纳入资本预算的指标、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影响
(1)碳排放相关的现金流量和测量碳风险的指标。
有效的管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得出碳排放的现金流,从而将碳排放融入到资本预算的决策中去。资本预算是根据项目的正负的现金流量与项目的折现率算出投资项目的价值,从而判断该项投资是否值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碳排放影子价格都将成为投资项目碳风险的财务指标。
(2)影响碳排放现金流量的因素。
碳足迹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在进行一项新的投资时,必须了解这项投资的碳足迹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其次,在进行企业合并收购时,将温室气体成本的资本预算融入到被合并方现有资产和负债中,从而掌握一项投资的真正成本。
(3)目前温室气体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随着社会进步,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影响。
不管是项目的投资还是企业间的合并,项目的资本预算都应当考虑为了遵守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比如,若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超过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潜在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应当包括为了碳减排而发生的成本。如果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低于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资本预算应当包含相关碳减排成本的节约。目前为止,温室气体成本对于资本预算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而,随着碳市场和相关法规的持续发展,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影响。
(4)碳排放是影响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现金流造成的影响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单位生产力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会对其市场份额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是缺乏效率的。相较于其他碳减排显著的企业而言,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管理。比如,沃尔玛成为了碳减排的楷模,沃尔玛力争在供应链上减少碳排放量带来的成本。它认为污染代表着没用被利用的资源,从而会给企业带来成本。长期以往,高成本的供应链会因为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供应链而丧失客户市场。面临环境问题的企业也会因为遵守相关温室气体法规而带来较高的成本。市场上也会发觉这些风险,从而对债务和股票有更高的收益要求,从而对企业造成更大成本负担。
四、碳风险评估与全面管理模型应用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质建立建立一个高标准、登记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其次,了解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签字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得碳影响报告书,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最后,将碳排放纳入企业资本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测量碳风险和财务评估。以下矿物燃料发电力企业进行模拟。
房地产行业的热潮使得很多企业的决策者迷失了方向,在一些项目的投资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盲目投资。很多情况都是几个企业投资,其他的很多企业都蜂拥而上,也丝毫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下求生存,必须以市场为立足点。但是很多企业的决策者对市场形势认识不足,对市场获取的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的形势和动态,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更有甚者所开发的项目根本没有回报可言,这样只能使得企业亏损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
(2)财务管理程序不健全
在企业当中无法形成一套健全的系统的财务管理程序。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程序不够专业,很多流程都存在着疏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同时,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无法做到准确及时,信息往往已经失真,这样就使得决策者无法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水平的最优方案。使得企业发展无法遵循螺旋式的上升。此外,监督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程序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甚至财务管理的不透明还致使造价的现象,导致了公司财富的流失。
(3)成本控制观念淡薄
成本管理是对各个环节资源消耗的估计。当代很多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管你那,没有专业人士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案,导致在财务管理上混乱,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很多企业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成本估计,只能在整套环节结束后有个大体估计,这大大降低了成本预算的准确性,导致支出超过预算。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有强烈的成本控制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2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1)创新合理有效的投资计划
企业应当通过分析支出与收入,投资和回报的比率有选择的进行投资,切忌盲目从众。根据企业自身的优缺点,资金的程度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创新式的投资计划,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投资来规避风险。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企业要启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当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成本管理理念,必要的话应当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增强其管理能力。尽可能多的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增进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灵活的头脑,将自己所学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去,并且尽可能的创新工作流程,完善各个工作环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3)创新财务管理程序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电子等高科技产品。将高科技产品运用到各个程序中去。制定的制度应当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等特点,财务管理程序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加强管理程序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将错误的情况降低到最小。要对每个程序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以保证企业能够稳步前进。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实现便捷快速的信息查询与处理,及时掌握企业各部分的动态,防微杜渐。完善企业的业务链,运用好网络这一渠道。
(4)创新式的人员分配
将财务管理人员的分配状况进行创新,淘汰传统的人员分配,根据管理人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分配。根据工作人员的长处,将管理人员分配在适合自己的部门,按照轻重缓急将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在监督管理科研等方面应当安排较多的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管科研等方面强大了,成本管理、项目预算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企业自身的实力才能得以提高,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才外,企业应当细化分工,将每管理人员的任务落实好。
(5)在规避风险上进行创新
由于房地产行业在项目的开发和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懂得防微杜渐,懂得规避风险。企业应当在财务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警体系,加强全方位的管理,使得预警系统更加敏感,促使企业能更好的应对风险。必须要对企业建立起创新性的风险管理方式,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归类预计,并且预先设想出一套应对风险的方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警准备,企业才不至于在风险来临时乱了分寸,手足无措。
(6)创新性资金管理
首先应当加强财务管理中对成本的控制,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将成本降低到最小,是企业应该为之奋斗的首要目标。其次应当细化每一笔资金的涌入和流出,针对每个项目,制定好资金分配方案。对资金的筹备,使用等方面进行最优选择。制定精确的财务报表。实现最优化的目标,收益最大且成本最小。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管理制度就是这个单位的行为准则,一个单位只有建立起一套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使整个单位的每一个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在这一套制度当中,财务管理制度则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单位的业务活动离不开财务,而一切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就是财务管理制度。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严谨,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到现金缺金短两,账务处理不符合准则规定。大到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等。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监控做起,避免出现钻制度空子的现象。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单位财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其基本制度而言,应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等。根据业务不同还可制定如会议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医疗报销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制定相关财务报销流程。在制定制度时切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而应将规定或标准数字化、具体化。如会议费管理制度可具体到某一城市的某几家承办会议单位,以及这些承办单位的食宿标准等。制定完制度,下一步就是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对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及监控。对任何不按要求或没有达到制度规定标准的经济业务以及预决算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二、加强预决算管理,提高预决算管理水平
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特有的内控手段之一。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既要与上级主管单位预算接轨,又与单位内部各部门业务活动相联系,且贯穿于全年财务管理始终。预算管理既要避免铺张浪费、内容不实,又要防止初期少报,后期过多追加。在年初应及早布置全年预算编制工作,向各部门说明预算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各部门的重视程度。财务部门对汇总的预算应及时对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核实,对于有出入的地方财务部门应与各部门一同商讨解决方法。另外,财务部门应在年中结合上半年业务活动情况以及下半年业务活动计划对年初预算做出调整,使预算能够更合理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只有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编制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预算,为全年财务工作指明方向。
部门决算是对部门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情况的检验与评价。财务部门在决算中应把每项经济业务及支出与部门预算相比较,如一次会议支出可以编制会议费预决算对照表等。将预决算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对比一目了然。对于超出预算的项目要求部门负责人写出书面说明。预算与决算的出入不仅反映了各部门对预算执行标准把握的好与坏,同时也反映了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与低。当然,一个单位预决算管理水平是业务部门同财务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
部门决算又反映了一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的控制应根据各部门不同的业务特点区别对待,对于行政等例行支出较多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应接近等比例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均是不正常的。而对于经济业务需要集中在某一阶段进行的业务部门,需站在全年的角度对其预算进行把控。年终对那些未达到或超出预算较大的部门,在来年的预算编制中应严格把关,避免类似情况出现。
最后应把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与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对于那些预算执行过慢的部门应在其考核成绩中予以体现,只有将预算执行进度与部门、个人的利益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管理和把控预决算。
三、强化风险管理,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财务管理人员具有洞察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尽量将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些风险的产生主要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如预决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账户管理制度不严谨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坐收、坐支、截留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弄虚作假、未经领导同意私自报销个人开支,不按规定管理、使用发票,致使发票受损毁、丢失等风险。现金及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及流程不严谨、不完善导致出现挤占、挪用、贪污等风险。这些风险和漏洞的存在都需要单位财务部门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措施予以应对,较科学的方法是先查找各风险点,然后针对每一风险点进行前期预防、中期监控以及后期处置的三阶段应对措施。做到力争不出现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弥补,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如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等不完善的问题,前期措施包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以德先行的思想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和反腐防控能力;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使财务部门各项工作均按照制度、办法展开;不定期认真学习单位相关制度及办法等。中期措施包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作为基本制度指导财务部日常工作;根据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制定、执行、总结。根据医疗费、会议费、差旅费等相关制度指导单位报销、统计等相关工作。后期处置措施包括:继续完善单位各项财务制度,及时发现其中的漏洞和不足;定期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查找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并想办法改正。对关键岗位,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防控,及时通过对制度的修改完善监督管理系统。
四、加强对专项资金,特别是财政拨款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财政全额拨付或部分拨付,部分自筹的方式。而财政拨付的资金一般都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和领域,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尤其要重视财政拨付资金的使用和监管,让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要想提高对财政拨款的管理水平,其关键仍然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预决算制度,对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甚至将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这些资金在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对财政拨款的管理极不严肃。只有本着科学严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财政拨款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向上级单位汇报,每一步骤都一丝不苟,才能确保专项资金物尽其用。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新形势新环境下,地方师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同样如此。
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地方师范院校想培养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就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确定专业化、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必须要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专业基础目标。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有深入理解,基础扎实;其次,专业实践目标。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完成相应数量的实践任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知识了解更加全面。最后,专业发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积极的巩固、更新知识,自觉研究,丰富其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教学内容突出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教学内容也要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广泛。教学组织中在完成相应数量的基础教学内容后,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其创造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以提高其岗位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岗位;针对有深造、研究意向的学生,则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课题研究内容,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地方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多以老师为主导,老师教,学生学,教学过程体现出巩固性、直观性的特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民主性、平等性的特点,侧重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加民主。
4.可操作性原则。要培养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必须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实际的行业需求,应增加实践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在遵循上述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对现有基础课程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素质教育方面,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应用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应用技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实践课程等若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为重点,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注意课程建设要以适应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为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性,避免内容重复等问题。
2.完善专业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主要包括自编教材、辅助教材及推荐教材等,其中自编教材是本校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的教材,以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专业教材的知识面。辅助教材则是向学生推荐的辅读物,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图片、心理测试问卷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知识延伸。推荐教材则是在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专业负责教师精心编排的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实习指导讲义等,并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完善。首先要完善课标及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集思广益,集体编写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并根据课标要求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其次,要完善教学课件习题,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例如与专业团队合作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编制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3.创新培养模式。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性的不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心理特点不同、生活实际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丰富的团体训练项目,注意团体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团体训练项目一般由老师领导一个小组在专业的团体训练室进行示范,其他小组则在旁边观摩,一个小组完成后,其他小组再进行体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写出活动心得等。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先设计出科学、合理、与学生学习内容及认知能力相符的论题,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将设计好的论题作为学习内容,向其提供模拟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论题的分析、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色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与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及基本素养。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心理案例分析、心理问题干预等。最后,任务驱动。一方面要加强特色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开发更多的核心课程及校本课程,并将真实的工作过程与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联合学校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拓宽其就业渠道;此外还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毕业调研,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任教老师的实践经验有着直接相关性,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经验,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还要通过多个渠道将校外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可邀请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到课堂上现身说法,为学生讲授更多的实践经验;也可聘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业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业题讲座及实践培训等。
三、结束语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必需的综合品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标志性,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肖爱芝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客观必然性
(一)理论基础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国家为主体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实现其功能目标。事实上,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资管理和后勤设施保障,还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当事人往往丧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体制与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确保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产业投资主体向公共投资主体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是对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是财政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看,资金的来源和保证性尤显不足。因此,面对逐步增加、永远存在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迫切需要在财政框架中建立应对能力。
(三)突发事件对财政运行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总量看,造成财政总量减收的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对社会总供求骤然地产生了收缩效应。一旦社会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长就要减速,从而会使财政收入增长受挫。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以及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度过难关,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突发事件的财政应对机制
合理界定我国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支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培育和完善市场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政府的这一特殊职能相适应,财政将在资源配置,以及制定、实施和宣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负有更多支出责任。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估制度。简单地控制支出和调整支出结构有可能会形成少花钱也少办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与之行使的职能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考核,真正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深化财政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在健全的民主监督和规范的法制约束下,建立科学的支出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强化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资金,做到公开、公共、规范、透明,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分散采购、盲目采购、收取回扣等问题。
(二)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当今社会,危机的发生将是一个经常性变量。面对这一情况,应当构筑一个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财政法律制度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可以大大缩短危机发生后再寻求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机构框架则为财政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风险预警为评估各种突发事件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提供标准,并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运行情况警示。
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要建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债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及其评估制度,从制度上对地方债务加以约束、防范、监控和化解。对政府提供的各项措施、政策承诺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以免政府因财政能力的变化而导致言行不一,损害政府的公权力。
(三)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预备费的稳定功能。具体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以前,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提取预备费,而不论预算是赤字还是盈余;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没有突发性支出的情况下,或者用于突发性支出后的余额,不得用于其他预算开支,应进入预备费基金;扩大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如预算盈余、预算超收收入,原则上应进入预备费基金,不应用于追加其他的预算支出。
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国债偿还基金。为建立稳固的财政基础,应考虑建立一笔专门的、稳定可靠的、可以连续使用的财政风险基金,该风险基金来源的构成可以参照总额预备费的提取办法在财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它和财政后备基金共同构成财政安全的保护屏障。当然,考虑到通过偿债基金避免债务危机的方法,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建立国债偿债基金,以防后患。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1.财物管理不健全
一是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不健全。一方面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另一方面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
二是在往来款项的管理上不健全。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三是在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上不健全。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2.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不是太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3.会计核算不恰当
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但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4.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一是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三是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究其根源,主要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所以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对策
如何克服或者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
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比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加强接待、车辆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应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第三,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同时,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以及结构安排。本章构成全文的基础与起点。
第二章,在查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对国内外大量资本结构和税率相关性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回顾与综述,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博士毕业论文排版要求有哪些?8大要点该怎么看
第三章,揭示我国税率变动与上市公司的相关性的现实基础。搜集中国在实行两税合并后相关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整理并进行对比,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以及两税合并带来的变动情况进行阐述。
第四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构建反映中国公司资本结构与税率的数据模型,对我国公司资本结构与税率相关性进行全面检验。并对对计量实证得出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经济解释,同时与国内的其他实证研究结果展开对比分析,揭示异同。本章是全文重点。
改革开放的开展以来,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稳步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源源不断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却出现了问题和矛盾。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因为这一矛盾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阻碍了高校人才的发展。如何寻求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和谐对接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与劳动力市场人员紧缺的矛盾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和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这么一幕让人费解的矛盾:毕业生总是喊着找工作难,而劳动力市场总是喊着人力资源紧缺。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矛盾问题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专业限制原因,有的高校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许多的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的操作技能,没有涉猎过这样专业的求职者往往被拒之门外,有心想去工作,却没有资格去,导致这个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二是冷门、热门工作应聘人数不均匀的原因,待遇好的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多到挤破头皮去应聘,大批的毕业生就得不到工作;待遇差的工作门可罗雀,少的可怜,造成人力资源的紧缺。
(二)缺乏有效的机制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响应了政策的号召,中国高校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进行高校生源扩招,相应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在增加,而且每年的增幅都很大。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庞大的毕业生大军每年都会有大量剩余,而劳动力市场也年年紧缺人力资源。许多毕业生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导致常年失业,大批的人才资源被浪费,劳动力市场也由于劳动力紧缺而被阻碍了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往往是缺乏指导,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导致每年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用武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属于供应者,劳动力市场属于需求者,高校培养的人才相当于商品,高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供求关系,现在这种供求关系链由于缺乏一个整体调节机制,导致及其的不平衡。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调整,帮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劳动市场的发展需求,帮助劳动力市场有效的接纳高校毕业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吻合。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的意见和建议
(一)增加毕业前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
高校应增加毕业生毕业之前的实习实践活动,多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回到学校能及时的进行补充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素质,使自己毕业之后能具有适应企业的需求的技能。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将课堂开设在市场中、企业中或者公司中,通过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高校还应该在大学课堂上多增设就业指导课程,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讲师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培养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就业设定目标,为实现理想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为将来毕业之后就业工作架桥铺路。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签订合作意向,不断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整体的企业行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向劳动力市场输出的人才应当是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在高校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一定数量企事业家,保证高校的就业指导培训能切合实际,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发挥企事业家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向优秀企事业家学习的欲望,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各项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发展的素质高、业务精、基础扎实的优质全能型人才。
(三)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吻合
机制体系的完善包括:高校内部机制体系的完善、企业监督调节体制的完善和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体制完善。高校应当完善相应的体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和与时俱进性,人才培养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要建立监督机制,及时的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反馈给高校,让高校及时作出调整,适应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先性,开辟大学生就业路色通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完美对接。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material projects;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建筑投资风险的逐步加大,以及建筑企业经济价值效益的降低,建筑企业应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改革、提高施工效率等逐步成为现今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又一挑战。通过实践发现,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的材料成本占据工程整体预算成本的60%左右,因此通过强化对建筑项目材料的成本的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实现企业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收益。
1 项目材料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在项目材料成本管理中,材料成本管理意识不强,虽然施工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材料成本管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部分项目无材料成本经济分析比较,没有具体的节超奖罚措施,即使能从结算上反映项目材料成本盈亏,但弄不清盈亏原因。
1.2 材料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有部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项目责任制、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加上现场人员流动较频繁,工作不连续,干多干少收入差不多,造成材料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1.3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虽然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但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有时只顾出产值,材料过量消耗,或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材料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材料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不符;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这也是造成材料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
1.4材料成本核算留于形式,指导意义不大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材料成本预算和材料成本核算结合起来,由于项目没有阶段材料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材料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材料成本与预算材料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材料成本超支与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不少管理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负责工程部分的材料计划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情况,只要进度跟得上,总体感觉就很良好。由于没有分阶段分项目材料成本控制,没有分部分项材料成本控制,所以最后项目完工后材料成本也就没有有效控制,有时甚至到结算时才知道项目亏损。
2.1 加强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材料成本核算意识及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材料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
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项目材料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之
一,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拙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材料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材料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2 加强施工材料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增强施工项目材料人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
各工程项目经理部材料管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公司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项目材料成本管理,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对未执行责任成本管理制度,造成材料超定额供料,超合同付款,失窃浪费现象严重,造成项目亏损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对责任成本考评优秀的项目和责任部门,包括材料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改变以往责任不清晰、责任不落实、奖罚不分明而造成资产损失的状况。要全面提高材料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对哪些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材料成本核算质量的材料核算人员,要迅速组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在业务上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得过且过的人员,要注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2.3 抓好材料流通过程的管理,在保证施工生产需求的同时,力求获得较好的供应经济效果
流通过程的管理即为材料供应,它包括从购买材料开始,经过运输、仓储、直接进入施工现场的全部内容。项目材料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材料供应管理,企业应根据建筑市场的供应形势,结合企业施工生产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供应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保质保量供应施工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材料采购应实施集中批量采购,在材料采购前,要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4抓好材料生产消费过程的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材料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加强材料消费过程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如果忽视材料消费过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要抓好材料生产消费过程的管理,在工程从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即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即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项目材料部门依据项目部施工部门编制的材料计划来供应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查核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必须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通过实行限额领料等手段,严格材料的领发和报耗手续,必须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供应,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在材料入库出库、用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节约或超耗要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
3 结束语
工程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对一个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进行材料成本管理以及材料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与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施工单位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要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进行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