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0:32: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62-03
0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产业发展的前沿之一。由于产品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加工的重要环节,其过程、质量和成本往往决定整个生物加工过程的成败。因此,生物分离在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相关知识储备也为学生以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工厂实践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知识面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化工及微生物等学科,内容相对分散,不仅包括生物工程产物的分离、提取、精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基础理论,也包括大量的分离单元操作及其工业实际应用。知识点涉及细胞破碎与分离、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层析、电泳、结晶、干燥及蛋白体外复性等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切感觉知识点分散对学生学习、理解和复习的难度。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比较,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抓住本质化繁为简,重点内容主线贯穿
把厚书读薄,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或图表将所学内容凝练出来,是学习繁多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色谱技术是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核心,色谱又分为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反相色谱、疏水色谱及亲和色谱等。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内容分类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理论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突出色谱分离的本质——根据混合物中的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行为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方法。抓住这一本质,上述色谱分类就是基于溶质分子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而关键在于选用的固定相。一般而言,应用于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固定相色谱介质共同特点是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而凝胶过滤色谱主要就是采用微孔凝胶介质为固定相,如Sepha-rose,主要起筛分作用,是根据溶质相对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如果对凝胶介质活化并键合一定量的阴阳离子,就成为离子交换介质,如Sepharose-DEAE,主要是根据溶质与固定相间静电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即离子交换色谱;如果对介质表面偶联疏水基团就成为疏水介质,如Phe-nyl Sepharose,主要是根据蛋白分子与介质间弱疏水作用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即疏水色谱,是生物大分子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如果将介质表面完全非极性化,如ODS-C18介质,就是反相色谱,主要根据溶质问极性差别进行分离分析,常用于非极性小分子(分子量小于5000)的分析和纯化;如果将介质表面活化并偶联一定的亲和配基,即亲和色谱,如BSA-Sepharose介质,主要是根据生物物质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由此可见,色谱分离的核心在于选用的介质,而决定分离原理的主要因素是介质表面的基团,据此可将上述内容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通过这样的一个图,在相应色谱章节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质出发理解不同色谱分离过程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色谱分离原理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色谱分离的本质、分类、各种色谱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均可熟练掌握。
再如,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该图概括了生物分离课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分离操作,因此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以其为主线,在各章引言、生物产品分离示例的课程讲授中重点突出此图,并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重新复习该流程图。通过这样反复强调,可化繁为简,学生对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地位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单元操作的认识,深入理解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工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扎实地掌握各分离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以因素为切入点,注重分离过程的提炼总结
虽然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内容繁多,但在分离工艺中一些单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存在相通之处。如果以每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相关知识点归纳提炼总结,可使分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网,从而使知识体系立体化,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操作的理解。例如,生物产品如蛋白质、有机酸及核酸等都是两性物质,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两性物质的带电性质会有所不同。而带电性质会影响其分离特性,因此pH控制在这些两性物质分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在初级分离沉淀分级中,控制pH在目的产物等电点附近可使其溶解度降低,便于沉淀析出;有机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控制体系pH可使目的产物保持分子或离子状态,可调节其在水相或有机相的分配,从而实现萃取或反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中,决定分离的主要因素是目的组分与介质间的静电引力,控制pH可改变目的产物的电离状态,进而实现选择性的吸附或洗脱;亲和色谱分离过程中,如果静电引力在亲和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pH控制在亲和吸附或洗脱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引导学生以pH对生物分离的影响为导向,归纳总结成表,如表1所示,就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再如,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分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细胞破碎中,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可增大细胞壁通透性,便于细胞破碎;初级分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表面吸附的原理对溶剂进行分级分离;膜分离过程中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清洗剂对污染膜进行清洗;液膜萃取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稳定液膜,反胶团萃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反胶团溶解生物物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蛋白变性并消除其电荷差异,从而使其迁移率只与蛋白分子量有关。与之类似,过程强化技术等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有超声波破碎、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色谱等,以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整个生物分离课程的内容提炼总结,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以课堂提问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
3 加强知识点横向比较和联系
由于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分离操作较多,为加深同学们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将各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如色谱和吸附这两个概念,色谱主要根据溶质和固定相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分子大小、静电引力、疏水性、特异性识别等的不同实现分离纯化;吸附是根据范德华力或静电引力实现从液体或气体中回收有用目的产物的过程。在分离单元操作过程中,色谱和吸附是两个互相并列的概念;但在色谱分离技术中,吸附色谱是根据固定相与溶质问吸附作用力不同的色谱操作,其本质是吸附原理在色谱上的应用,是和凝胶过滤色谱、疏水色谱等并列的概念。在实际讲课过程中,这两个概念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类似的离子交换吸附和色谱也存在相似的区别和联系。
在同一章节相关的易混淆知识点也可以横向联系和比较,例如疏水色谱和反相色谱,都是根据目的组分疏水作用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但又有所不同。疏水色谱固定相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疏水作用较弱,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离子强度、调节pH或者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方法降低疏水作用,可直接应用于盐析后蛋白分离纯化;而反相色谱固定相表面完全被非极性基团覆盖,表现强烈的疏水性,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流动相极性的梯度洗脱法,但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时存在使目的蛋白变性的危险。在讲授各自章节时将相关的知识点横向联系,比较其异同,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得各知识点不再孤立分散,可以使学生总揽全局,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过程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试大纲和试题对于师生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考试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考试中反馈出的信息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教和学的过程。考试结束决不意味着该门课程学习的结束,这一点对于当前大学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在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拓展多种考试方式,采取了随机小考、课后小论文考察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机小考,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在课后集中选取一些具体的生物产品分离课题,安排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面的拓展;期末考试试题的命制要灵活,重视知识点的比较、联系和总结,如前文所述,让学生列举pH控制、表面活性剂或者过程强化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通过这三种考核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余时间为拓展,以期末考试为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生物分离工程内容较多,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将各知识点联系比较,可以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将所学知识串成一条线,突出各因素在分离操作中的作用,将不同单元操作相互比较并联系起来,并以考试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通过这一教学实践,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2008级生物工程班学生的生物分离工程理论课程平均成绩为79.4分,其中90分以上的占25.7%,不及格学生占1.4%。在郑州大学组织的网上教评中,笔者的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为优秀等级。下一步应继续完善,探求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特点的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4):34-36.
生物
复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74-01
高三是高中阶段最关键时期,高中复习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高考好坏。我们的老师很勤奋,我们的学生很刻苦。在我带的两届高三的几年里面我感触很深,我对高三生物的复习工作一些浅谈。
一、第一轮复习
1. 本轮复习的侧重点?——生物课本的熟悉。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打牢基础,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全部讲到、讲透,不能有任何遗漏,包括三册书的小字阅读材料和旁栏。三册书的选学内容,如果与必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求了解,尤其是了解与必修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必修内容的理解。
在复习中如何做到不遗漏知识点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在集体备课时,一人读《大纲》,其他人在书上作标记,同时标记上该知识点要求的层次和《考试说明》对该知识点的要求。对每一知识点,做到讲透的标准是,将教材中涉及本知识点和隐含本知识点的各方面都按内部联系理顺它们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一轮复习只是紧紧围绕某知识点对三册书上有关联的该知识点作适当的联系,并不展开来讲。
2. 将《考试说明》上的能力要求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
《考试说明》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提出了高考对考生能力测试的要求,是我们复习时的指导纲要。我们根据第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特点,将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不同程度地渗透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3.一轮复习的基本课堂模式。在一轮复习时,学生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大量遗忘,有的甚至于像从末接触过的新知识,所以,我们采用的课堂模式与新授课有类似之处:知识讲得详细、面面具到。与新授课的不同之处:一是,本次是教师讲得比新授课的多,相对来说用的时间比较短;二是,把其他章节中有关本知识点的内容集中到一起,也就是从第一轮复习就开始进行小范围的联系;三是,学生复习后,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比新授课的多。
4.练习题的设置
在一轮复习前就大量翻阅复习资料,从中选出质量最好的一本,在一轮复习时,就以这本练习册为主,只进行适当地补充与删除。一轮复习处理练习题的方法是,有选择地进行精讲,尽量缩短花费在练习上的时间。
二、第二轮复习
1.本轮复习的侧重点——专题。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基础,强化主干知识,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自主建立起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按照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对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整理成表格等形式。二是,利用绘概念图的方法,将有关内容全部按照它们的逻辑性联系在一起。三是,通过提出与之有关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通过第二轮复习强化能力培养。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一是,在复习每章节时,将该节教材中标明的实验和教材中隐含的实验改成实验设计。二是,进行实验专题训练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的技巧。三是,强化训练,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验设计训练,在做中学。
加强识图、识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本轮复习我们的做法与第一轮相似:一是,将教材中的文字“翻译”成图表;二是,将图表“还原”成文字。不同之处:一是,增加图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将多个生理过程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大图表。
3.二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在第二轮复习时,翻开课本学生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久看生厌,况且,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地工作,很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疲劳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复习的方式和呈现知识的形式方面经常给它们换一个新面孔,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在黑板上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
4.练习的设置。本轮复习,主要是教师大量翻阅资料,自己组题,尽量避免用成题。具体做法是,我们将手中的全部资料分发到每位高三教师的手中,将每本练习册中相关章节的高质量的题筛选出来,汇总到一起,再加上已做过的题中的易错题,共同组成一份题。
三、第三轮复习
1.本轮复习的侧重点——补漏。第三轮复习的侧重点是查漏补缺。包括知识上、答题技巧上的误区与盲区。教师在本轮复习过程中注意研究各地的新信息,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强化可能的考点。学生主要是对照错题看书,找出错的原因,清除再错的可能性;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解决,就要求多问,不留下后遗症,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有可能满怀着信心步入考场。
2.通过本轮复习,巩固能力培养。第三轮复习要起到巩固二轮复习培养的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具体做法如下:通过选择涉及文字表达、绘图、观点评价和联系实际、社会热点等问题来巩固有关的能力。通过出示实验目的,让学生思考设计的思路,和答题的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此外,审题能力的强化也是本轮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考卷题型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简答题。选择题中排列有序, 按生物、化学、物理排列,简答题排布无序。试题内容体现综合,偏重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试题较少,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编制源于教材,运于教材,重在能力的考查。例如:广东卷第45小题:“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 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 大约10万个基因…… ”略。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 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减基顺序。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2)在上述24条染色体中,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3)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 ’有哪些意义?用到课本的知识点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染色体组、基因、DNA、同源染色体。这种试题主要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题编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试题以生产、生活、实验、社会现象为情景进行编制,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运用的知识都是中学教材中讲过的基础知识,关键是学生能否把中学学过的知识迁移到题目设定的新的问题中,并运用它解决问题,这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主要是指那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另外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应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二、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可以忽视和放松基础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透彻,能举一反三,有些知识点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也可通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细胞图形对比得出结论。减数分裂与基因的遗传规律也有一定的联系,联系点就是关键点,也是难点知识的突破点。
注重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就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形成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形成体系,一个知识点,只能从内涵上理解透彻,而知识网络则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使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组织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尽量做到:常见的题不出错,不失分,不常见的试题认真思考,努力做好,减少失分。
三、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探究设计实验类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目标之一,实验探究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尝试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执行实验计划,分析实验资料和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等。在高考中不可能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全程性实验的各个方面,考查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预测结果,分析结论和进行评价等。
生物新教材又要加许多实验,有些是以前大学材料中的实验,现在放在高中教材中了,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例如对比实验法、模拟实验法、观察法、解剖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综合能力,在高考中尽量在实验题方面不失分,有自己科学的、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需要培养锻炼。
四、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
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一般从程序上来说分为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几个阶段。
(1)章节复习。主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 通过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不仅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解透彻,难点、疑点全部搞清,而且要能灵活应用,特别要把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应做好章节练习。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高一学好生物的技巧方法一、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即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即所谓“左顾右盼”。
二、学会记忆
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可以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再者,改错时学生不只要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学生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及时解决,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四、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
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需要学生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替学生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学生的知识网交织得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选择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做题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做好笔记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等。阅读的时候要准备笔记本,做好摘要然后还要写上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还要在书上做好批语写上自己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在原文上做好符号标记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学生看完一本书后还要写下自己对整本书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阅读笔记后学生还要做好听讲的笔记,听讲的笔记是学生的第二个老师。上课笔记学生应该做到: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观察笔记了,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相信只要学生可以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笔记,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高一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1、熟悉教材
教材的内容就是生物这么学科的基础,只有将正本教材都烂熟于心就能掌握住高中生物的基础了,那么你考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你复习生物的时候首先就要将教材全部从头看一遍,将里面的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遍,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背诵一遍。
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
2、做题与总结
明白知识点不等于会用,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做题来锻炼你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而且面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型,可以将其摘抄出来,这样今后复习看一看能重新加深印象。不仅如此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题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答题的方法技巧都要总结出来,下次考试还是遇到同样的题型,那么你就能直接套用进去了。
3、做观察笔记
生物的实验非常的多,所以对于实验我们要做好观察笔记,将实验的各个步骤都写下来还有各个时期的情况和观察的现象都做好笔记,这样会加深你对实验的理解。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高一生物如何更有效率的复习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课堂上要明确复习目的,注意反思,及时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这时,务必紧跟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的讲解、理顺知识的难易、释破自己的疑难。老师一般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妨通过这一段的练习,多练多问,解决自己的困惑。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一、学好高中生物课的要求
(1)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好高中生物课的方法
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学好高中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单纯的说教式或题海式复习无疑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学科比重中处于劣势,如果再加之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如同嚼蜡,对生物知识的复习更增加抵触情绪。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在“有效”上动脑筋,以此提高复习效果。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生物有效复习的几种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完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演讲复习导入新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开启生物复习的大门。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认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因此,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力争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创新的崭新局面。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每堂课开始5分钟,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将上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5分钟,能使学生于课外刻苦钻研,网罗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开课上讲台演说准备素材;能激活学生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一个“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现象,这也是复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问题解决,从而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出问题与创设情景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而思维只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同时也对学生复习起了定向作用。如:复习“生长素发现”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长时间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向室外倾斜生长?②将植物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会怎样?③去掉尖端后植物还生长吗?④用什么方法证实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与现象1有关?⑤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1相同原理的例子?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及提出顿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表现出少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2.组织讨论与解决问题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晰,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明晰了,条理清晰了,结论明确了,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
3.启发点拨与归纳问题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有关问题作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订正,教师结合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启发、点拨、补充与修正,将讨论所得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引导,并根据实际需要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参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趋向成熟时,我又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参与提出相关问题。这不仅能够根据高考考点,扩展思路,加深学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容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新途径。几次实践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大大减少了基础较差学生的“低头率”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我的思路,将问题扩展、对比、归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但显示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收到抑制,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降低。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对生物化学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2]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缩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3]。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4]。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5]。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6]。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7]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8]。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9-12]。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3]。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14-16]。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蔡洲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野,吕学儒,李树香,等.基于护理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19):2018-2019.
[2]田野,吕学儒,赵蕴珍,等.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材改革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29):3294-3295.
[3]金国琴,姚领爱,胡海燕,等.本科护理学《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建议[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13年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25-28,148.
[4]杨平,王成杰,许晓宇,等.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5):390-391.
[5]吕会茹,李姣锋,牛小艳,等.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探索[J].全科护理,2016,14(17):1827-1829.
[6]夏春梅.基于认知理论的医学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27.
[7]杨晓云,李桂芝,杨晓,等.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68-869.
[8]师忠芳,袁芳.实验教学对医学及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964-2965.
[9]丁珍珠,金瑞华,郑洁,等.护理专升本教育形式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228-230.
[10]施文艳,陆璐,王以薇,等.高职护理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245-246.
[11]李彬,陈永春,刘昆,等.开设医学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17-1119.
[12]梁树才,尹丽,李先佳,等.PBL在医学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9):896-899.
[13]刘松梅,彭永祥,周新,等.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与诊断》课程中的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2):1219-12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基础性、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不同实验间的连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且是目前农学专业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实验技术。只有实用的实验技术才能满足农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础性的实验才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组质粒的构建(2学时)、质粒转化(3学时)、大肠杆菌培养(2学时)、质粒提取(2学时)、质粒酶切(2学时)、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分离(3学时)、分离目的基因的处理及测序(2学时)。这个系列的实验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质粒重组、转化、菌培养、质粒提取、酶切、电泳、测序,基本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知识获取的全部重要实验和分析技术,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同学们的自主实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
同学们都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传授知识,是能否真正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的关键。“微信”和“QQ”软件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全体同学们加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动态”全天候的给同学们灌输知识。
当然利用社交软件灌输知识不能采取和课堂授课同样的内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才最终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并推动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例如转发以下话题:“一个细胞引发的惨剧(2016-07-26,丁香园)”;“红杏出墙――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园)”;“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闻)”警醒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
农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研;(2)本专业企事业单位;(3)本专业私人企业;(4)非本专业工作。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可能帮助他们考研和更快的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因此,农学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而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石,授课效果的好坏对农学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授课内容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实用性建设、新传授方法应用及接近市场需求,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我将始终以“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自省吾身”并不断学习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参考文献:
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本学科,在中学时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一些转变,建立高效的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目标,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或者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不够明确,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何在建立高效课堂的同时使得学生学好生物课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从六方面来谈一下就新课改上好高中生物课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学会预习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哪一门课程,教师都要教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预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预习提高自身的预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课本首先要理顺学习的内容,将知识的整体框架分析清楚,根据自身情况考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要在课堂上解决,学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学生在预习时首先要分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要结合整个单元讲述的问题,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
二、学会听讲
预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则是最佳的听课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分析高中生物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快地掌握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做好笔记,记忆毕竟是短暂的,所以笔记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讲述,学生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方便课后复习。做笔记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按照教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全部抄下来,而是对不理解的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在忙于记笔记的同时忽略听讲。
三、学会提问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听课,还要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对于听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教师,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出来,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内容时,学生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实验的过程积极作出分析,在课堂上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才可以真正地掌握遗传信息这一知识点。
四、学会复习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地学习每一节的知识,还要对整个章节作出系统性的总结。知识与知识之间是连贯的,不能只是单单对某一个知识点系统性的复习,在总体的整理过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掌握知识结构,对知识中相连接的部分要认真分析,并且要时常地翻看课本和笔记。
五、学会思考
知识是灵活的,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地对知识进行总结。高中课程最终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要学会反思和思考,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题目与题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答题的时候多想一想这样的表达方式好不好。通过考试,要对错题学会及时的总结,提高自身的答题能力。
六、学会总结
生物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日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对错题漠不关心,看完成绩之后就等待教师讲课,这样会大大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要自己学会总结,对于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要自己建立一个错题集,首先要自己再做一遍,可以参照答案自己分析,对于实在不会的题目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这样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才可以在遇到相同的题目时不会再次犯错,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地扩大,我国对生物学领域的人才极为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思维的专业型人才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高中生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绵勤.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8).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见识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生物知识同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现今,生物知识及技术已经被人们应用到多个领域中。例如: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其就是利用了生物知识中的遗传及基因技术,将物种的基因进行提取、分离、自由组合,从而培育出杂交、高产的水稻。再例如:当前较为流行的转基因食品。其就是利用了生物技术中的分析技术,将一些生物内的基因转到其他的生物中,改变了生物的遗传性,令其更富有营养。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讲解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先进的生物技术及其产品,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夯实基础。
三、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一)科学掌握使用尺度
尽管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生物理论知识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化,将静态的事物变成动态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也不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生物的实验课程。假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取代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虽然可以让学生观看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但效果远没有让学生直接操作教学质量高。利用学生的直接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多媒体技术是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与一体的技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较轻松的吸引学生的关注。然而,教师需要重点预防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图片、动画等方面,而忽视知识点的情况出现。这样最后仅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延误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在创建多媒体课件时,不可以仅关注图片、动画等内容,不要时常变化课件背景,预防由于背景过于花哨、繁乱而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的问题,而是发挥多媒体技术真正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高考生物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高三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法上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高考复习时,如果只是将原来的知识作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学生就无法感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时间一长就会感到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只是不断地做题解题,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得不到网络化的整理,没有真正实现简单学习到系统学习的转变,教材各部分的知识间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渗透,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无从人手,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提高高考生物复习效率。
1 引导学生重视“双基”的学习
高考生物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些学生会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出现好高骛远、重能力轻知识的现象,孰不知能力的载体是知识。如果教师在第一轮高考复习中没有把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实到位,势必影响到学生解题能力和高考成绩。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复习中从基础人手,扭转学生轻基础知识而一味求新求难的现象。
1.1 回归教材,引导学生研读教材
近些年来,某些省份的高考考点注重对教材中经典实验的考查。有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教材实验的再现或改编。由于经典实验中蕴含有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考查,可以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学习到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也是课程标准中重视经典实验的原因之一。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经典实验的整合再现,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经典实验。
例如:(2010年北京理综第30题)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表1。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__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__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_组和第_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
(3)分析讨论:
①若子I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___,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____复制。
②若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II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_,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____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I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
此题来源于浙科版的教科书“遗传信息的传递”一节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改编。如果学生对某些科学家经典实验熟悉,解答问题并不困难。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我国现行几种版本的教材中相同内容章节的几个经典实验要有总体的把握,注重结合本省版本教材内容深入分析科学实验的方法与原理。类似于这种源于教材的高考题很多,所以必须让学生去读教科书。不过,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本而不作任何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要看什么,收到的效果甚微,因为学生不能吃透教材,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考纲、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高考题的基础上,确定知识的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把学生没有弄懂的、易出错的问题记录下来),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研读课本。如,复习“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知识时,教师设计了下列问题:
①人类的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组与基因组的区别是什么?
②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如何区别?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关系如何?
③性染色体的同源与非同源部分的区别是什么?同源部分有等位基因,非同源部分没有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有哪些类型?
④伴性遗传正交与反交的结果如何?
⑤性染色体上的同源部分正交与反交的遗传方式如何?非同源部分的正交与反交遗传方式如何?写出遗传图解并计算概率等。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确实有许多没能准确把握,没有深层次地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当学生养成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主动地去翻翻课本,并能从课本中寻找到答案的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1.2 引导学生对“双基”知识进行再加工
复习课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要避免出现炒冷饭现象,也要防止搞题海战术,应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让学生会一题就能做一类题,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化简单学习为系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联系高中生物相关内容,梳理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串,再从各知识点联系其他知识点,从而发散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对原有知识有新的认识,才有可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相关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对零碎的、看似无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总结,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加深、拓宽,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对高中生物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利于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
如,复习“遗传分子基础与遗传基本定律”时,多数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多且零碎、无章可循,这时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的方法。教师可挖掘可能考查的知识和方式,引导学生从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人手。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存在非等位基因,进而引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从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有DNA和蛋白质,引出基因的概念与基因的功能、基因复制的机制、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引出中心法则等。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点、线、面、体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并从中引出新知。比如:染色体――DNA――基因――中心法则;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等诸如此类的知识串。在每条知识串的各个环节发散出来形成新的知识串,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就能把零散的知识变成系统的知识,把简单学习转变成系统学习。
所以,教师在总复习中,必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使加工后的知识不再是独立的死知识,而是被激活了的、多方位、能随时调用、分析、迁移、转换、
重组的活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习过程的科学方法,教师的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但学习方法是存在优劣之分的,好的方法能做到事半功倍。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章节考试中都有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在统考时很难得高分的关键在于没有做到简单学习(注重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与系统学习(注重知识联系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转变。在高考复习时,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知识网络,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的系统学习,才能使自己在高考复习中有质的飞跃。基础知识把握好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中,把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只有先教会学生怎样去用,学生才会自己去应用,才能逐步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本题知识的结合点,即将学过的知识点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进而通过类比、联想寻找解决方法。
解决有关“遗传与变异”的问题时,学生时常感觉难度很大,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加工、分析、转化,有意识引导、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例如:在复习遗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染色体组型,再区别染色体组与基因组。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一个染色体组中存在一个性染色体与多个常染色体,雌雄异体生物的基因组不是一个染色体组上的全部基因,它是指一个染色体组上的全部基因再加上一个性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雌雄同体的生物不存在性别决定,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区别,一个染色体组所含的全部基因就是一个基因组。
再引出染色体类型有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存在非等位基因。一对性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存在同源部分与非同源部分,同源部分有等位基因,非同源部分存在非等位基因。接着引出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非等位基因遵循连锁与交换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从复习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导出DNA的结构空间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再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化学结构。引出DNA分子能够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还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表达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的两大功能。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核酸片段”的概念;明确基因能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进而能控制生物性状,从而,使学生领会基因的独立性与颗粒性;再从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引出基因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的具体内容。
上述知识内容的网络可以归纳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
教师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联系成知识串,发散每个知识点发散,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简单学习转变为系统学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的模仿和经验积累中逐步将知识内化,在引导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