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4 06:01: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课本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量是语文教学能否起到良好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更是会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情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研究课本阅读量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用以满足教学需要都是非常合适的。可对小学生来讲,课本阅读量多大才能满足学习需要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意到了阅读量的问题,规定了量化的课内记诵量以及课外阅读量,但是并未对课本阅读量这一问题作出明确量化规定。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到底读多少课文才能将语文学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个体对于语文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使得这一问题比较难得出定论。对于群体教学来讲,课文数量则需要一个基础量化数值,学生的平均课本阅读量的接受速度应当同课时数要求互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学期掌握一册课本,十二个学期共计十二册课本。而这就为究竟课本阅读量是多少这一问题,提供了空间研究需要。再者,语文教材除受到课时影响,还会受到识字任务的影响,三千字的识字任务应当科学地分配到不同阶段的课文当中去。基础阅读能力应当在特定的时间与阅读量下逐渐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也要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模仿。这些都会影响到课文数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究竟是多少是有很大弹性的。同样是应用汉语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课文数量各不相同。本文仅就内地情况作以初步分析。

二、课文内容与形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把内地各个版本的教材涉及到的课文按照散文故事、古诗和现代诗等做出初步整理统计,以调查学生阅读内容,然后得出比较数据。经过分析研究,人教、北师大课标和江苏课标等版本教材,课文占教材比例均超过65%,人教统编版达到了83%。均超过全部阅读量的半数。诗歌均在35%以下。数据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现代文为主要阅读形式,现代诗歌、古诗、古文的比例逐项降低。这样设计是因为小学语文的目标是认字识字,再加上语言读写与交际能力培养。而要完成这几项目标,一定要以现代语言文字环境为依托。在新课程改革中,散文故事类型的文章比例缩小,诗歌的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同编写理念有很大关系。伴随人们提升语文素养与欣赏水平,教材中增加诗歌含量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从展现形式来看,各套教材在设置精读与略读课文时,虽然各有不同侧重,附加阅读题材也因为主体阅读不同而呈现出完成不同的变化,但是在编排中都提升了阅读量,让扩展阅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教统编版比较简单,只在基础训练中偶尔加入诗歌。人教课标版则在课后加入了阅读链接和课外书屋等,增加了阅读篇幅数量。北师大的教材阅读量增加表现得更为明显,教材印张数同字数都占优势。

三、对课本阅读量的现状思考

(一)课本阅读内容为什么会增加?

单从人教版先后三种教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和教学理念变迁息息相关。教材编写以大纲为指导,1978年的大纲重视基础知识,没有量化阅读量。到了2000年,开始强调阅读积累及语文的工具性,第一次规定了课内背诵与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实质上的阅读要求。而接下来的语文课标,则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在沿袭了原有背诵、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扩展阅读、积累语言的意识,将更为成熟的阅读量标准,引入到教学规划里来,更加注意在大量阅读中习得语言,加强记忆积累,也更加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课标的成熟度更高了。目前大量阅读已成为学习语文的关键策略。虽然大纲中未明确提出课本阅读量的问题,但是按照教学精神的变迁,教材编写仍然在阅读量中体现出变化,十二册教材中总计增加了近百篇文章,不但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手段,让过多过繁的技巧训练转变成为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二)课本阅读量增加会改变什么?

增加的数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课堂上将其消化掉,这是内在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和学生的各人素质有关,也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关。此外,限定了具体的精读与略读内容,更会制约文字的阅读速度。阅读材料难易不同、阅读材料篇幅长短等同样会影响到阅读量与教学效果。比如课文字数最多的北师大版,字数虽多,可是课文数量却又相对较少,篇幅较长。这就需要教学时注意适当增加课时完成长文章阅读。以上种种因素都要求在教材编制与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使课本阅读量既能适应一般师生的阅读需求,也可以给优秀师生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什么是合理的课本阅读量?

所谓课文合理,是要将阅读数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还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合理难度及篇幅的课文。阅读量应让学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设计得过于简单。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近些年来各版本教材在实践中得到认可,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印张总数在66,总字数在133万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数值。意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值在130字左右,是可以完成前面提到的习字、培养阅读写作能力与素质教育要求的。

四、总结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语文教材只是起到示范性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凭借教材达到思维活跃的目的,达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目的。我们应当注意课外阅读补充,特别是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系列,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玲.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散文选刊(理论版),2011:1。

篇2

1.语文书数目较多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主要指的是小学语文课文中阅读类文章的数目,包括语文课本中所有的阅读文章,经过不断的改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的数目在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自然也就增加了。小学编排语文教材主要是让小学生多识字,并且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文的综合能力也会增强。

2.不同年级的语文阅读量是不同的

小学有6个年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也在发生变化,思想和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也是逐渐增多的,这样的编排是合理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而中年级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设置合适的语文阅读量。

二、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提高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量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背诵的优秀诗文为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中,对于不同年级的要求,都有不同的具体的规定,比如,小学1至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为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为5万字以上。这是为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够储存一定的知识而制定的标准,毕竟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课本阅读量标准的制定,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提供了参考,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应该设置多少篇课文,也将依据这个标准来制定。但以上的阅读量标准并没有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做出规定,只提到了课外阅读总量,究竟阅读多少篇课文才能够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促进作用,很难给出解答,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但是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课本阅读量的数值是教学进度的重要的参考标准,教师必须合理掌握教学进度,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老师的教课进度是一致的。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受课时的约束,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的阅读量必须适当,否则过多会造成课业负担,使学生惧怕语文学习;过少又不能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还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小学生的识字任务、基本的读写能力都需要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方法与阅读速度也会对所需的课文数量造成影响。基于此,研究小学课本阅读量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它能够为日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标准。

二、小学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分析

对小学阅读量现状的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

(一)课文数比较。课本阅读量是指课本中阅读文章的数量,包括精读课文、选读课文、阅读链接中的附加文章和练习中出现的完整的文章,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数构成了课文数。人教版教材到目前为止有多个版本,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来看,在1987年的人教统编版中,课文数是429;2001年的九义版中,课文数是507,2001年的课标版中,课文数是615,课文数增多了,相应的,课标版的阅读量最高,统编版的阅读量最低,差距一百多篇;这三个版本的作用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教学生识字,学会基本阅读并会写作,但数量多少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阅读数量越大,语文能力也就越强,两者成正相关;根据此观点,课标版的课文数最多,阅读量最大,因此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

(二)不同年级课文阅读量比较。小学跨度6个年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学生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心理与接受能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对不同年级段的课本阅读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研究人教版的三套教材中,将六个年级划分为三个年级段,相邻的两个年级作为一个年级段,依次排开,分为低、中、高年级,首先,横向分析,从统编版到课标版,每个年级段的阅读篇数都是递增的;从纵向看,统编版和九义版的课文数安排相似,都是中年级的课文数最多,然后是高年级段,最低的是低年级段;课标版有所不同,中年级段的要求篇数最少,高年级段的要求篇数最多;统编版和九义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识字为主,因此课文篇数安排最少;而中年级阶段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开始培养阶段,需要大量的课本阅读量为支撑,因此安排最多;课标版的安排,是在低年级段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儿歌,目的是在识字过程中考查语言的连贯性,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同时提供简单的背诵材料,实现语言的积累;而高年级的语文能力已经明显增强,阅读的方面大大拓展,能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阅读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因此在此时应该加大阅读量。

三、对小学课本阅读量现状进行的思考

(一)课文数增多的外在因素。人教版三套教材的课文数量的变化,是由时代的变迁、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当然还有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在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阶段,突出强调的是基础知识,还没有阅读量的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阅读量化的标准;而在课标阶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纲的基础上,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修订开始,语文阅读量的制定标准目的是为提供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完成课本阅读量任务的内在因素。阅读量任务的完成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加快教学进度,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因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课文的难度与课文的篇幅数都影响阅读教学的进度,从而影响阅读量任务的完成;此外,有些课文是需要背诵的,加上背诵的时间,阅读教学的进度就会多停留几天,以保证质量,进而也是影响完成阅读量任务的内在因素。要使阅读量真正发挥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必须设置合适的标准,同时注意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创新,提高效率。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目的是促使语文阅读量有一个合适的量化标准,通过阅读,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又不至于造成课业负担。

篇4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出于对小学阶段学生相对特殊的身心发育情况,普遍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选择的内容、形式、类别都比较单一,也就是选取了大量更加易于学生认知和理解的现代文、寓言故事、短小且常见的古诗等。尤其是较低年级语文课本更加侧重于对更小单位语文元素如字、词、句的基础性学习,故阅读量设置更少。

教学改革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设置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表现在曾经与早教内容类似或相同的内容逐渐被删除、退出了课本教学。而一些与实事更为贴近的现实题材的短文开始被纳入课本阅读教学中,同时,部分能够反映相对深刻的历史问题、时代环境等的古诗词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教改后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有了增加,并且在形式上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更加适应了现代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对小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客观需求。

二、对策

(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和教学特点适当安排课本阅读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变迁,新时期下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速度已经较过去有了快速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其对知识学习、环境认知的速度早已非过去同年龄段的学生可比。因此,新时期下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应当与时俱进,适当调整,采取分层教学措施,根据学生和教学特点适当安排课本阅读量。

特别是进入三年级以后的中、高小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此时就可以尝试适当增加甚至延伸课本阅读的范畴和数量。比如,教改后的小学课本中古诗词阅读数量有所增加,且往往采取同类诗词共同开展教学的形式。教师不妨依循此类教学思路,将相同作者、近似主题或内容的诗词、文章等进行对比式教学。同时适当增加对于作者生平、时代历史、社会环境等诗词背景的教学,使学生在熟悉和掌握了同类诗词创作主旨和意图的基础上提高对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记忆。若学习效果尚可,教师还可以尝试推荐或安排与课本阅读有所关联的课外阅读素材,通过在阅读量方面的持续扩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教学《给予树》一课后,我向学生推荐了《爱的教育》一。我首先就《爱的教育》的书名让学生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两周后,我们开展了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和收获。而后,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回顾经典片段、发表各自独特的观点等,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书中所表现的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通过读书、品书,逐步提升了学生个体的阅读品质。

不过开展此类分层教学的前提在于准确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出相应且合理的阅读计划。要让学生始终能够在自身阅读能力之内实现“跳一跳、摸得到”的目标,这种处理方式目的在于既不超越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上限,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损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又不会因个体差异而让能力相对出众的学生感到大一统式的课本阅读安排“吃不饱”而消弥了阅读兴趣。

(二)利用更加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首先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后续增加课本阅读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时下越来越丰富的辅助技术和器材利用更加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阅读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创新手段之一。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改编后影视剧素材的片断可以融入课本阅读教学中,亦或是教师以动漫、图片、图像等形式将课本内容从传统平面、静态的方式转化为立体、动态的新形式,甚至可以尝试在课本阅读过程中辅助特定的背景音乐等都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手段。

篇5

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学习语文课文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科学很多方面,内容具有广泛性,对小学生来讲盲目阅读是错误的,要规范阅读数量,合理阅读。义务教育教学提纲就提到关于阅读量的要求,有利于阅读的合理化。

一、对阅读量的探讨

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课程,背诵是学习它的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大纲里面提出义务教育时期小学生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00万字左右,能够背诵150篇的诗文。阅读量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阅读水平,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想要达到标准的阅读量确实有些难度。

二、阅读量现状

1.其他科目制约,课外课增加

为了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家长为孩子增加了很多课外课程,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功课之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的补习课程,自己的私人支配时间较少,从而降低了阅读质量,影响到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2.小学生阅读兴趣不足,定性不够

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在对待事物上面没有一定的定性,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玩耍,对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习惯,并且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每天面对的就是学校发的语文课本,根本提升不了课外阅读量,缺乏阅读兴趣。

三、对小学生阅读现状进行的思考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学生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进行课外课的补习,要针对孩子的爱好去选择课外的补习科目,比如,喜欢阅读的孩子,家长可以买一些关于提高课外知识的阅读资料,而不是拿学钢琴、学画画取代,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被淹没。

2.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起着枢纽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读一些报刊资料,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建立讨论小组,让孩子们从中得到收获。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让小学生自己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找到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开阔阅读视野,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尽情地徜徉在阅读的世界里。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逐渐培养阅读习惯,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篇6

由于小学生要学的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科技、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但是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要站在他们的眼界来制定他们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虽然小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好时期,但是也不能盲目阅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阅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最终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接下来本文将要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并探索出了提高阅读量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分析

1.课文数目逐渐增多

编排小学语文教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小学生多识生字生词,更主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不是指教材中涉及的课外知识,而是指教材中专供学生阅读的文章的数量。主要包括精读课文、选读课文、课堂作业中的文章、阅读链接中的文章等等,这些文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语文课文数目。从以往时期来看,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内容广泛,文章类型丰富多样,课本里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多,篇幅也越来越长。经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分析,我们统计出从1987年到如今,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文章增加了大约200篇左右,这个数量足以说明小学生的阅读数目在逐渐增多。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经过了多次改版,每次都会在教材中增加阅读类的文章,这样课本阅读数目逐渐增多,小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语文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他们看待世界、认识世界有很大的意义。

2.不同年级的课文阅读量不同

小学阶段六年,一共十二个学期,每个学期的阅读量都是不同的,而且是呈递增趋势变化的,变化主要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智、认知能力、身心发展水平在不断变化,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教育部在对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都会考虑到这些,逐渐提高阅读量。

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数目比较少,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也比较简单易懂,主要以识字为主,不需要他们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另外,低年级的诗歌编排比较多,诗歌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感觉,让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三、四年级为中年级,中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要比低年级多,因为这个阶段不仅仅是识字这么简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大大提高了。因此,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时期。五、六年级为高年级,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比较高,不仅可以阅读很多类型的文章,而且还能够根据阅读内容回答出课后给出的思考性问题。另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要把阅读中的优美段落摘抄下来,每天进行背诵,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1.保证适度阅读量

编订小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每一学期的阅读量安排都是不同的,它在所有课文中的比例基本是一定的,这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科书上就看得出来。保证适度的阅读量,要求教材阅读篇幅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少则起不了作用,多则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他们阅读的兴趣。

2.保证阅读质量

阅读质量的高低是小学生进行阅读最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数量的多少。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第一步要解决的是生字生词的问题,通过查字典弄清楚;第二步就是将阅读中的优美段落摘抄下来,进行赏析;第三步是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坐着的思想感情。第四步才是放在解答问题上,一定要注意解决问题不是主要的。小学阶段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千万不要专注于解答问题。教师也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给出具体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阅读中受益。

3.保证阅读后思考

只是将文章读一遍起不了多大作用,最重要的环节是阅读后的思考时间。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老师不要一开始就将问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专心阅读,之后再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的效果。

篇7

“造型”一词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建筑、广告等领域,声音的造型意欲把流动的、捉摸不透的声音的感觉固定为类似线条或元素而组合成千变万化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既便于造型者巧妙运用有声语言中的虚实、缓急、轻重、抑扬顿挫来诠释作品。又为欣赏着提供了不同文体朗读的范式。语文的学习重在“感”的积淀和运用,而不仅仅是“知”的累加和堆砌。(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内容理解有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因此,读就成为最好的体会交流方式。在课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用心去读、去品、去悟。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读中品味作品的情,读中加深理解,体会丰富的内涵。声音的造型艺术为教与学双方提供了文体朗读理论的基本范式,从而在声音千变万化的流动中寻找到可感的框架。

一 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

1、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展现作品意境

有些诗歌需要修辞性地描摹现实,如《玉铃铛》,春雨的艺术化声响、小燕子春天的忙碌都流露在朗读者轻松、明快、喜悦、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中。“沙沙沙,沙沙沙,(虚)春雨洒在房檐上。(实)房檐上,挂水珠,(实)好像串串小铃铛。(虚)丁零当啷,丁零当啷,(虚)它在招呼小燕子,(实)快快回来盖新房。(实虚)”虚实相间映衬现实时间与心理世界的和谐相生,生动诠释了“雨”与“铃铛”之间的勾连,拓展学生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纯粹幻想型的诗歌里,更需要利用声音造型辐射幻想的斑斓和多维性,想到的“点”与描述般的“面”利用虚实来分界和融合。如《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实)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虚)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虚)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实)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实)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虚)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实)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虚)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虚)”虚实声音的处理配合诗歌的结构、整齐、统一。

更多诗歌是在作者流动的情绪中,现实与想象交错辉映。实声重在现实的描摹,在飘飞的思绪中渐缓、渐淡,幻化成假象的图画。如艾青《下雪的早晨》(片段)“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开始承上启下从客观的现实过渡:“和他那很清很清的歌声,此刻他……”声音的虚化从这里开始,采用绵长气息的呼出,声母阻气要有力,气音缓慢、温和,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在读中让学生体悟诗情。

2、运用声腔体现浓烈的情绪

声音的哭和笑是声音造型的常用手法,常通过声音的化妆来表达浓烈的情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在情节和感情发展的,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在山间。”悲怆的语气、缓慢的节奏、配合颤音的技巧,吸气在抖动,呼气要战栗,使悲愤的心绪内敛,在内心积蓄力量。“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天。”两两对比。在朗读“冰冷的山里边”、“血染红蓝天”时,在声情合一的基础上,欲抑难抑声抖动,让学生在声音造型中得到深深地感动、情感的升华。

而艾青的《太阳的话》正好相反。在诗歌中抒发了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明快的节奏中,踩着鼓点,“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多么热切的盼望!“金黄的花束”、“林间的香气”、“亮光和温暖”、“满身的露水”都是世上美好温馨的事物,全文可以在轻盈的语速中,放松口腔喉部,弹动小腹膈肌,气打软腭,运用笑言的技巧并增加声音的弹性,充分表达了作品浓烈的情绪。

3、运用精细的角色感创设语言环境

在声音的造型中,角色感和对象感都是重要的概念。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受众,更有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如(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教学目的是通过创设语言环境、与生活有机的结合,拉近学生与“老树”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大自然与人的情谊。教师的声音造型就是学生内心视象形成的过程。作品的叙述人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边抚摸老树粗糙的树干边在树下问老树,有疑问、有猜测也有撒娇。朗读者要把握角色的年龄特征,发音器官部位靠前,嗓音甜润略带童嗓,语气语调顺应儿童腔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儿童的声音造型才能展现这首诗的童真和童趣。

同样是儿童诗歌,《天外来客――陨石》的叙述人转化为循循善诱的自然馆的讲解员或者是教师。节奏舒缓,有现象有原因有解释,角色的年龄和风格都有所改变,所以声音造型以稳重为主,起伏不大的语调配合重音和舒缓的停顿,给人以信服。在塑造精细的角色感中,要抓住感觉和形象。音色音量要恰当,不求逼真求神似,语气语调要跟上。

二 声音造型的规范化表达

1、在情节的推进中把握好情绪的转换

在《好事情》中,尤拉的沉思、幻想、不耐烦,各种不同的情绪叠加在作品中,在情节的推进上脉络要清晰,增加朗读的层次感。“他想:‘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她!’‘如果狼来抓小狗,我就开枪把狼打死。’”在角色的代人感中,拖长声音,实中带虚,幻想的语气。“不,别打扰我想事情厂!”、“走开,我正在想事情。”尤拉的不耐烦语气在气息的硬度和咬字的间密性、尾音的突兀停止上得以抒发。

2、角色语言和叙述语言区分开,掌握“跳进跳出”的技巧

如《一片树叶》,短短的文章中包含叙述语言和小兔、小猴、小熊的角色语言。音色区分不同的动物形象,口腔和共鸣腔变化的位置要准确。语势的模拟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轻重、快慢、

长短、间歇、高低、强弱等因素,用以表达角色的性格、感情和生活经历等。总之,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小兔声音有弹性,温柔可爱,气息舒缓,发自内心对叶子的赞叹:“哟,一棵多么漂亮的小树!当然应该爱护。”“小树太可爱了,把一片嫩叶夹在我的画册里当书签,那多美啊!”小猴语速偏尖偏快,活泼调皮,气息急促,句子间歇处多次连读,为自己的摘叶子行为百般寻找借口,自认为理所当然:“多么秀丽的小椿树哇!以后它一定会长得高耸入云。到那时,我要在树干上做攀登技巧表演。噢,让我取片叶子做个纪念吧,对,只要一片。”小熊慢条斯理,声音粗哑,气息笨拙,对自己的摘叶子行为采取理性的价值判断。并自我安慰:“这棵小树不只长得好看,还有股醉人的香味儿。我要摘一片叶子尝尝,看到底是什么滋味。不错,为了爱护小树,我绝对不采第二片叶子。”间或插入的叙述语言必须能迅速“跳进跳出”,切换清晰。为了和角色语言对比,叙述语言偏中性、客观、语调平稳,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充当穿针引线的的作用,作品的前后要有连贯性,形成较为稳定的语言风格。

三 结语

声音造型受作品人物的气质、声音、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制约,用声音塑造人物,强调声腔的个性特点。声音造型的表现对小学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色的丰富多彩和语气语调的的千变万化,陶成了语言的艺术性。朗读者要队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出发,仔细揣摩,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音造型来表现。基本功要扎实,气息运用得要好,声音的控制一定要适当。在惯于套路分听、机械诵读的课堂里,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和规范化表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注释:本文为2011年泉州市教育科,“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立项研究粟题:郑晓春主持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2002

[2]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69-01

充分运用插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插图的有效利用。

1 激发学习欲望――用在课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呈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课前伊始,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利用学生对图产生的好奇心及新奇感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有了主动性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求知识的欲望足,此时学生的大脑正处在高度兴奋时期,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就会自然地、顺利地、愉悦地接受。

2 活用插图效率高――用在课中

2.1 借用插图,激起识字欲望

新课标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识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字用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学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既枯燥又困难,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一大障碍。这就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在方法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识字教学,用活泼、新颖的方法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利用插图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如在教学第一册《口耳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后,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生字,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生字与插图中相对应的物品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插图中其象形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象形字的由来和特点,以便学生举一反三,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

2.2 利用插图,突破教学重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插图往往是课文的重点,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小学高年级,有些课文的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老人与海鸥》一文的重点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含义深刻。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它的理解,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图上有老人的画像,海鸥列队肃立,列队飞动,像白色的旋涡。在弄清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扑得那样近”表示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飞动的白色旋涡”写出海鸥很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深化了课文主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拓展延伸味无穷――用在课后

3.1 借用插图,快速背诵复述

古人有云:“记忆是智慧之母。”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材料。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堪称经典,所配的插图也甚为生动。指导背诵时,让学生先赏景,从上到下,学生脱口而出,学生看图背诵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将画面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3.2 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

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笔者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有的学生写道:“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从学生的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3.3 借助插图,总结延伸文本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特殊读音;标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重点资助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优化研究”(编号:XJK012AYW004)的研究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既确立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识字目标,也确立了“讲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口语交际与阅读目标,即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应该实现辅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双重价值。目前,各版课本都非常注意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但对极易形成方言语调的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现象,却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标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给酝酿中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提供参考,本文特以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为例,对小学语文课本殊读音现象的标注形式进行讨论。

一、轻声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分别对1~2册、1~4册课文,全文按字标注了汉语拼音,比较这几册教材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对于轻声的标注有同也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第一,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语气词“吧、嘛、呢、啊”,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虚语素“子”、“头”、“们”、“么”,两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处理为轻声,不标调号。第二,常见的双音节词,两个版本都倾向于处理为轻声。如人教课标版的“耳朵”、“嘴巴”、“尾巴”、“认识”等,湘教版的“莲蓬”、“喜欢”、“眼睛”等。不同之处也有两点:第一,趋向动词、方位词的标示有区别。人教课标版中所有趋向动词、方位词都标注原调,未做轻声处理;湘教版中,趋向动词和“里”、“边”、“面”等方位词也未作轻声处理,但方位词“上”、“里”全部都处理为轻声, 如“山坡上”、“屋顶上”、“夜空里”、“草丛里”等。第二,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不”,湘教版都标示为轻声,人教课标版则一概没有标为轻声。

人教课标版、湘教版分别自第三册、第五册开始不再全文标注拼音,只对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读音作出标示。对于生词中的轻声,人教课标版只标其原调,如第三册《小鸟和牵牛花》的“小喇(lǎ)叭(bā)”,第五册《盘古开天地》的“老祖宗(zōng)”,《古诗两首》的注释“篱落:篱笆(bā)”等就是如此。湘教版也一样,以第九册为例,“别扭”、“脊梁”中的“扭”、“脊”都应读轻声,课文中标的却是原调“niǚ”和“liáng”。

那么,如何处理轻声的标音比较合适呢?一方面,要抓住轻声作为一种语流现象音色变化不稳定的特点,谨遵“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小学语文课本巨大的影响面与深刻的影响度。两相综合,我们认为,关于轻声的标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谨慎把握标不标轻声的“度”。对“一般需读轻声”的表趋向的动词、方位词、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对“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双音节词语”,都以不标注为好。

第二,在把握统一“度”的基础之上,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仔细校对。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第一册都有标错轻声的情况,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中,常见的双音词轻声词语“热闹”、“喜欢”、“风筝”等均未标为轻声;湘教版第一册也一样,比如,应该读轻声的“宝宝”标了原调,不应读轻声的“莲子”却标示为轻声。

第三,确定需标轻声的新词,应在正文中标注轻声,并同时在该课生字行列中标出该字原调。轻声是语流中的轻声,因此,如果某个新词中出现了当读轻声的音节,为符合普通话的自然语感,正文中应标示为轻声,但为方便同时掌握该字单独使用时的声调,在该课生字行列中又应标注该字的原调。另外,注释中的轻声字,可统一采用先标轻声、再说明单用读音的标注方式,如上文所举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9课的注释,应将“篱落:篱笆(bā)”改为“篱落:篱笆(bɑ),‘笆’单念时读作bā”。”

二、儿化

儿化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一般能增加爱意或亲切感,有时还可赖以改变词性或词义,如果想在语言中附加以上语用功能,则必须使用儿化。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教材都有一定的儿化意识,全文标注拼音的课文,遇到儿化时都采用了在“儿”字上标“er”的标注方式,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的“话儿”、“月儿”、“风儿”,湘教版第一册的“歌儿”、“哪儿”、“线儿”等。不过,儿化意识还可进一步增强,以第四册为例,人教课标版全册课文中出现的儿化仅“笋芽儿”、“花骨朵儿”、“花儿”、“有点儿”、“哪儿”、“那儿”、“这儿”、“点儿”8个,应当儿化的“雨点儿”、“葡萄干儿”、“雨丝儿”、“画画儿”、“小男孩儿”、“小家伙儿”、“门铃儿”等都未被儿化。湘教版的儿化次数总体要多一些,但“照片儿”、“脚印儿”、“男孩儿”、“老伴儿”、“雨点儿”、“辛苦一点儿”、“当着百灵鸟的面儿”等应当儿化的也没做儿化处理。另外,人教课标版“笋芽儿”标为轻声而“嫩芽儿”却未标;湘教版《春天在哪里》和《风姑姑的照片》中都出现了“柳条儿”一词,前者处理为儿化,后者却没有;对于单用的“花儿”一词,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都有时处理为儿化,有时没有处理为儿化。这些情况也说明,两版教材对儿化的标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笔者认为,儿化音是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学习难点,教材要尽量从学好普通话的视角出发,将“花儿、事儿、玩儿、块儿、孩儿、点儿、子儿、眼儿、味儿、头儿、 人儿、劲儿、会儿、底儿、刺儿”等通常需儿化的音节作儿化处理,即出现在课文中时,要加一个“儿”字作为提示。

三、多音字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多音字都是随文标注在相应的汉字之上,分别从第三册、第五册不全文标注拼音后,人教课标版、湘教版都采用了随文只标生字与多音字的形式,而且都采用了生字、多音字分别用( )和[ ]作为标号的方式。这种标示方式体现了随语境区分多音字读音的思想,值得推广,但还有些多音字的标示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标注规则。人教课标版本中,如第三册《骆驼与羊》中“往门里钻(zuān)”本应标为“往门里钻[zuān]”,第五册《槐乡的孩子》中“磨(mó)好的长钩刀”本应标为“磨[mó]好的长钩刀”;湘教版本中更多一些,如第七册的多音字“秘”、“厦”、“晕”等出现在课文“秘密”、“大厦”、“眩晕”等词语中,本应标作“秘[mì]”、“厦[shà]”、“晕[yùn]”,事实上却被标作了“秘(mì)”、“厦(shà)”、“晕(yùn)”,等等。教材的编写、审订者中有不少语言学家,对于这些常识性的拼音知识,只要稍严谨一些,就可以做得更为完美。

湖北省武汉市教研员潘鸿惜曾经指出,没有注意对轻声词语的处理是小学生朗读时唱读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又发现,特殊读音现象是方言区成年人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甲以上的最大羁绊。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主战场,如果小学语文课文能对特殊读音现象予以更多关注,将更有益于方言区学生把握语言学习关键期,享受更美好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静静的深夜里,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咦?从哪儿传来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动听的旋律呢?哦!原来是一位小姑娘唱的。只见一位穿着粉红色的上衣,背着褐色的书包,头上戴着粉红色发卡,胸前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左手拿着一束蓝色和黄色的野,右手拿着一束黄色的野,一边唱着歌儿,一边蹦蹦跳跳地向老师的办公室走来,当她走到老师办公室窗前时,那个小姑娘停了下来,她趁老师不在,悄悄地把右手里黄色的野轻轻地插在了老师的笔筒里,她一边插花一边欣慰地笑了,她想 :老师看到后一定会很高兴的。

她为什么要悄悄地给老师送花呢?也许她是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当她有困难的时候,是老师帮助她解决了困难。也许她以前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过老师的精心辅导以后,她的成绩比以前好多了。也许她是一位班长,以送花来代表全班同学感谢老师对他们辛勤的培育。也许……

她给这位老师插完花后,又蹦蹦跳跳的走了,我想她一定还有很多老师要感谢吧,不然为什么要拿那么多花呢?

那一天,正是教师节。

篇11

在我的记忆中,小陈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记得,去年暑假,我们去参加军事夏令营。在一个黑风月高的晚上,轮到我们站岗,那时正是凌晨1、2点的时候,我拖着训练了一天后的疲惫的身躯,迷迷糊糊地下了床,跟小陈来到了门外站岗,我问教官:“我们要站多久?”“站到5:30”教官面无表情地回答。我一听到这句话,立刻嫣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我有气无力地问小陈:“要不……我们回去吧?”“不行,我们既然答应了站岗,就要站到底,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小陈斩钉截铁地说。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站岗了。我站了一会儿,便开始数满天的繁星了,然后,我看了看小陈,只见他警惕地站着,时不时地东张西望,我见了,笑道:“你不用这么认真吧?整天东看西瞧的,小心被人家当作前来探路的小偷给抓起来!”想不到他一脸严肃地说:“你这样对工作这么不认真,迟早会出事的。”我笑了笑,没回答他。看着他这么认真坐,我想:有他坚守岗位,肯定会没事的,我先休息一下吧。于是,我便了坐下来,但是老想睡觉,我一开始忍住了,可最后终于抵抗不住瞌睡虫的召唤,靠着墙壁睡着了。

过了很久,我醒了,看了一下表,已经3点了。小陈呢?我顺眼望去,只见他仍警惕地站在门口,但是连连打哈欠,也许他经受了瞌睡虫的折磨,只要一躺下,马上就能睡着了,但是他却忍着没有睡着,顶多也是贴着墙靠一会儿。于是,我走了过去,对他说:“你先去睡吧,这里就由我来负责。”他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可能他现在正在和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终于,他一咬牙,涨红着脸说:“不行,这站岗也是我的任务,我必须完成它,对它负责,不能要任何人代替!如果我去睡了,而你也休息去了,要是出事了怎么办?”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思索着小陈刚才说的话。望着满天星星,想起我刚才的所作所为,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是啊,要是我们大家谁都不负责任的话,那世界岂能太平?

小陈他那对待工作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小陈,你不只一次地帮助了我,帮助了在黑暗中航行的我找到光明的码头。啊,朋友,你是我人生导航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