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事调查报告

人事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5 09:21: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事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事调查报告

篇1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近年来,我市各级人事部门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结合工作实际,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以构建阳光人事、和谐人事、法治人事为目标,以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了人事政务公开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市县人事部门都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把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政务公开与人事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办公室具体承办、各科室中心支持配合、纪检监察监督检查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落实政务公开责任制,有的还将政务公开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年终进行考评。乐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政务公开工作与年终各奖项挂钩,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实到位。

2、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加强政务公开制度机制建设,是确保公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市县人事部门都十分重视制度机制建设,认真按照各级政府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为了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人事部门普遍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清理规范了内部操作程序,建立健全了内外监督机制。市人事局先后制定了政务公开的实施方案、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政务公开监督制度、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亮牌上岗制、首问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业务工作ab角制、限时办结制等项制度,形成了健全的制度体系,从机制上保证了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

3、突出重点,全面公开。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市县人事部门基本上能做到从公开决策程序、公开权力运行入手,要求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公开人事部门的职能、人事政策、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理结果。尤其注重结合人事工作特色,重点公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三支一扶、军转干部安置,职称评聘,人事考试,各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与市拨尖人才选拔等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人事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人事环境。

4、形式多样,渠道通畅。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市县人事部门十分注重公开形式的多样化。一是在办公地点设立政务公开栏,公开本局职责、机构设置、办事流程、服务承诺、责任追究、投诉途径等。在科室公开科室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二是实行亮牌上岗制,工作人员一律亮牌上岗,公开工作人员姓名、职务,让群众了解办事人员的身份职责,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在办公场所设立了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全部对外公开业务。四是及时将社会关注的热点事项,通过报纸电台、政府与部门网站等媒体公布。另外,通过举办了政风行风热线的形式,公开人事部门的职能、工作内容、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和监督措施等,面对面与服务对象交流,提供咨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领导重视和思想认识的差异,市县人事部门工作上存在不平衡。一些县投入大,网络全、效果好;少数县重视不够,工作上没有真正摆上位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公开内容不够完善。有些部门和单位没有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三是公开方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政务公开的时间、方法、程序等方面存在随意性。有的公开时限不明确,一些事项对外公布的时间未达到规定时间;有的被动应付,公开范围未达要求。四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对政务公开工作只是形式上参与,没有真正形成协调配合的机制;政务公开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责任追究力度不大,难于落到实处。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单位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为政务公开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深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做好《条例》的各项实施工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小型维修施工企业,他们的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其人事稳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对江浙沪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希望对解决此类问题有参考作用。

1概述

1.1从管理层面上看

这样的企业(项目部)管理人员精少,有时候就直接是老板全面抓,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我们举例来说,现服务于昆山南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CCL厂区的一家维修企业(下文称为A企业),注册资金五十万,常年员工保持在8人,平时老板进行全面管理,闲时是业务员,要接单以维持基本运营,公司负责人既是材料员,又是安全员,还要进行财务管理。因为竞争比较激烈,决定了老板不可能接到太多的单,同样由于业主的各种管理制度,也决定了老板不敢接太多单(怕万一有闪失不按时按质完成被业主罚扣),此公司的唯一管理者就是老板。在这样的企业负责人看来,闲时管理者就成了摆设,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忙时呢,人员不足,老板也亲自上阵,参与一线的施工。

1.2企业员工构成(以A施工企业为例)

1.2.1 管理者的亲戚

小型施工者一般都是从无到有的,在创业之初,往往都是家族型的较多,A企业的老板在接第一份单时,职工来源主要是:从家中将在一个施工企业打工的哥哥请来帮忙,加上妻弟三人开始了创业生涯。

1.2.2 管理者的朋友

由于A企业的老板本身就是从事机械安装维修出身的,认识圈内的朋友,在业务发展的情况下,就靠自己以前积累的人际关系,将认识的朋友请过来帮忙,在报酬等福利讲好的情况下,队伍开始成型,并渐渐地发展。

1.2.3管理者招募培训

小型施工企业运营之初,其员工基本上都是相互比较熟悉,并相互信任的,这样企业就会发展壮大。随着施工的日渐进行,人员开始流失,自然需要补充。在发展的情况下,就向劳务市场或是有劳动力资源的员工那里进行招募。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2施工中人员的培训

2.1培训的理论基础

谈到人事管理,专业书籍中有很多的范例,也有不少管理模型,更有不少的学说概念理论。事实上,我们的人事管理离不开我们的人文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传,所有的先进经验必须结合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基层员工。

通过与B企业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交流,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字句。

培训一个员工,并不是由于其素质差,或有人格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其个人施工技能,使其达到其应有的技术高度,这是培训的起因。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从施工管理的角度来说,实则就是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从培训的角度来说,传训者讲义的内容,本身就是受训者容易接受的,或乐于接受的。具体地说,传训者的要义,绝不能照本宣科,应对照本公司的施工实际与受训者本人心理来编制的,应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当然也要有绝对的适用性,这样,其操作性就很强。

纵观上述二条,我们分析认为这是B公司管理人员的理念,也是他们各项管理制度出台的检验性标准。

同样,在调查中,我们也认为,这二条基本管理理念只适用于小型施工企业的管理,因为其人数较少,个性化的差异管理并不会影响其整体管理效益,但对大中型企业,就不一定适用了。

2.2新人的培训

B企业招募新员工时,自然明确待遇,签订劳动合同,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强调最基准的做人原则。诚实守信,成为录用新员工的首要条件,至于文化水准及身体条件则成了其次条件。他们的《**项目员工自律规定》,成为宣讲的主题,其主要内容有:

①做人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赌博或参与打架斗殴。不接触社会上不良份子。遇到不遂心之事,切忌争吵,友好处理争执,做到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遇到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或报告领导,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处理,杜绝意气用事,肆意扩大事态。

②做事原则:遵守**厂规厂纪,服从领班施工管理,自己能处理好的事不得相互推诿,遇到无把握处理的事,必须及时上报本队或是业主负责人员,并协助处理完善。离开施工现场必须检查可能存在之隐患及其它安全质量危害。

从这两条可以看出,其制度是从实用性的角度,依做人及做事的原则定下基调。如果做到上述二条,说明员工的思想已经合拍上企业的文化了,即便是工作或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他也能从公司的立场去修正自己的决定。

2.3员工教育训练与提高

2.3.1 施工安全教育总是困扰管理人员的重要问题

B企业在他们的安全管理规定中,则是特别强调了“作业者本人最重要”的原则,强调无论是企业信誉与赢利都比不上职工的生命安全,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安全管理规定是用《10年度**施工安全卫生承诺书》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我承诺,施工中坚决将我或我周围的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坚决捍卫我不伤害別人,我不被別人伤害,我不伤害自己的施工宗旨。

2.3.2杜绝金钱处罚

我们翻遍B企业的各项教培制度及规定,居然看不到他们有罚扣金额的字眼。一般说来,员工总是很忌讳罚扣的,他们赚钱也不容易,被罚扣后的逆反心理出特别强。所以出现了“大事故不出,小违章不断。”的现象,那也是对现行安全罚扣等管理方式的极大讽刺。但是,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付违章是采用请吃饭的形式处理的,他们老板一次在施工现场未戴安全帽,就得依惯例去饭店请员工吃饭,并不得突破惯例。这样做既解除了老板对工人罚扣所引起的弊端,又消除了员工屡犯屡罚的恶性循环。这样看来,他们是将违章当成了交流与加深感情的平台了。

2.3.3加强技术普及

小型施工企业一般比较忽视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因为管理人员少,精力有限,自然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B企业的调查中,他们认为:对老员工来说,技术水平总得跟上发展的步伐,让他们有种满足感。对新员工来说,要让他们有成就感。这样就得及时地针对不同的施工人员订制不同的资料,送至他们手中,让员工研读,以期在施工中有所作为。从心理上来说,让老员工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技术无止境,可以克服或消除他们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施工心理,对新员工来说,可以避免因老师傅技术保守带来的技术不普及的施工状况。这样,新员工具有的成就感,反而对老员工产生了一种压力。一种自我学习提高的氛围就展现在队伍之中。

2.3.4避免矛盾积累

我们从B企业的管理架构中看出,其主要管理人员也是老板一人,但其基本上不从事第一线工作,专职管理,所以,他常常能思考或发现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并及时处置,基本上将矛盾消灭于萌芽之中,也是符合了将施工宗旨中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主旨思路。

3人员的流动性

3.1员工流动的成因

3.1.1在重用时,被使用者则要求提高待遇

大型施工企业人才济济,有技术的人数众多,在施工中他们很少会摆谱。而小型施工企业由于成本考量,一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了谁,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这样,有些人就会借机提高待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小型施工企业C在一次急修中,引风机最后需要精密对心,如果用传统的百分秒对心,耗时特长,必须使用镭射对心,以加快速度,便于业主开机运转。C企业只有一个师傅进行镭射施工作业,偏偏这时候,该员工装病,婉拒对心施工。当时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好说歹说,答应加了工资,才避免出现笑话。

3.1.2找到更好待遇时,要求离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小型施工企业D一次居然走了五个师傅,D企业元气大伤,究其原因,是另一家同质企业高薪挖走了这五个人。

一般说来,上述二种因素是导致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型企业的稳定性,对其发展的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我们调查得出结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员工的敬业精神不足,忠诚度不够。在目前经济高速成长的今天,社会大量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造成人才供给不足,在客观上当然是人员流失的根源。

3.2防范措施

我们发现,在调查的数家小型维修企业中,解决职工流失问题做得最好的还是B企业,固然与他们的平时管理及培训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他们还是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他们的做法如下二点值得借鉴:

3.2.1从制度上预以防范

合理适用《劳动合同法》,合同一签一年,这里我们发现,有的小型施工企业并没有与所有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主要是职工怕麻烦,因为这样来去自由,相对而言企业还是比较注重这个问题的。B企业有这么个条款:

①双方当事人一方故意或者过失违反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并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②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且在三年内不得服务于竞争对手之单位。

3.2.2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调查中发现,B企业从上至下,有种人情味,员工对工作对种归属感,感觉他们象个大家庭。也正因如此,B企业的人员相对稳定。

4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得出相关结论

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员工有荣誉感,有归属感,运用好《劳动合同法》的条款,用制度去解决问题。以教育培训为导向,以人情管理为纽带,以国家相关法规为准绳,用心,用情,用力地解决小型施工企业的员工流失性问题。

5结束语

企业职工的流失问题,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蓝领供不应求的现状不会消失,加上目前民族性的一个主流就是一切向钱看,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外由于长三角地区用工的缺乏,引导企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招聘,对这一部分人员,我们当然可以采用现行的管理制度,但不能忽视员工的生态观念,如果他们本身就远离这种发达的经济区域,如何尊重他们的观念,进而引导其思维,以融入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也是必须认真对付的一个课题。

另外,由于小型维修企业与生俱来的缺乏组织性的支持,缺乏长久性的人材培养方式,以及企业员工不断弱化的忠诚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说明企业就壮大了,发展成中型企业了。

参考文献:

[1]〈〈江安集團中隆工地管理台帐〉〉2010版

篇3

市老龄办副主任郭宁介绍,本次调查对象界定的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日常活动必须由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九成失能老人不愿去养老院

被调查老人中,93.59%的不愿意住养老机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怕被周围人认为不孝顺。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低,决定了其不可能支付太多费用入住养老机构。

部分受访老人表示自己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子女或亲属经济上的资助。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购买一些保险保障服务或是养老服务、保健品等,对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资很少。

照顾者平均年龄59.47岁

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53.22%,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35.44%。

篇4

 

食用仙人掌原产于南美的一些国家,生长在干燥、光照充足的地区,但是随着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发现,食用仙人掌开始风行世界,现在世界各地均有人工种植食用仙人掌,并呈迅速发展的趋势。

1.资料记载:

1.1历史资料记载

食用仙人掌的药用价值在几千年前就被印地安人认识和利用。在我国作为药用首载于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据此书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之效,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疾病。另在《本草求原》、《陆川本草》、《岭南采药录》、《闽南民间草药》、《中国药植图鉴》、《分类草药性》中也有论述。

1.2现代资料记载

1.2.1医疗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认真研究食用仙人掌的各项营养元素以及指标,见表1-1,准确得知其具有的医疗作用,包括增强免疫力、抑菌抗炎、健胃、防癌抗癌、延年益寿、镇痛、美容等作用[1]。

表1-1 仙人掌重要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表

 

成份含量 (毫克/100克) 成份含量 (毫克/100克) 成份含量 (毫克/100克) 成份含量 (毫克/100克) 天门冬氨酸5.44 谷氨酸59.53 丝氨酸3.23 组氨酸23.75 甘氨酸7.70 精氨酸25.16 苏氨酸17.97 丙氨酸26.88 脯氨酸4.98 酪氨酸22.50 缬氨酸29.06 蛋氨酸9.30 柠檬酸适量 胱氨酸2.47 苹果酸适量 亮氨酸36.41 琥珀酸适量 异氨酸22.19 酒石酸适量 苯丙氨酸20.94 赖氨酸18.28  

篇5

街道充分发挥各社区居委会属地管理的职责,为进一步摸清辖区食品安全底数,重新进行了走访调查登记工作,健全完善了相关食品安全档案,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排查,通过排查共有生产加工31家,流通销售208家,餐饮服务208家,畜禽屠宰1家,将街道范围内448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一)组织机制逐步健全。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召开党政班子扩大会,专题研究谋划部署辖区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主管副职为副组长,社区负责人及食品安全联络员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组织领导落实、排查整治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长效监督机制,为本辖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档案管理日趋完善。街道办事处进一步规范了辖区食品安全档案,继续完成街道食品安全办公室工作任务,精心谋划每周的工作重点,履职尽责,站位全局,及时总结工作成效,查找工作不足,认真探索监管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及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总体运行机制。

(三)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地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栏以及在人群聚集小区广播食品安全知识等形式,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张贴《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公告,逐步提升居民食品安全意识。

二、存在问题

街道办事处虽然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很强,但是他们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合格企业产品、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并不知道如何识别。另外,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人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力不足。监管人员数量有限,与安全生产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加之部分监管人员安于现状,不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巡查时走马观花,发现不了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

三是从业人员混乱,健康卫生缺乏监管。据调研了解,当前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商业道德,只图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不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恶果。个别人还为了高额利润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损害别人的健康。

三、几点建议

篇6

作为xx大学纺服学院轻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年暑假我和我们团队的成员做了一个苏鲁两省养兔现状调查,而由于采集信息的数量,调查的广泛性我们只做出了江苏省养兔现状调查报告,而我作为组长,也做了最多的调查实践。

从7月15左右开始我陆续走访了江苏省高邮市的绝大多数养兔大户,农村家庭养兔户等,而借助于扬州市兔业协会的资料我对整个扬州市的养兔现状又做了很大的了解,由于本人是国内着名的养兔论坛养兔与营销服务网的管理员,我尽量的利用网络资源对包括江苏泰州、盐城、徐州、南通、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地的养兔现状都做了了解。对现在农村养兔最常见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养兔行情、技术问题、销售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同时结合我们养兔与营销服务网站长四五月份在浙江巨高兔业,南京金陵种兔场,宜兴市天子墩养兔场等地的考察我对农村兔场建设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对兔场建设注意点得以领会。

江苏省星发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在高邮市界首镇建设中的国内最大型的产供销研究型养兔场,作为国家兔业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培训基地以及扬州大学兔业工程研究中心和南京天邦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基地,暑假期间我主要在里面实习,由于兔场来源于 shixi.exam8/正在建设中,我主要负责一些资料的整理,我还跟随公司的车子到农户家里收兔子,也是借机对农村人家的养兔情况了解一下,大多数人只是养了20—30只母兔,属于小型的们也是作为种田之余的副业,而且养兔的以老年人为主,只有部分年轻人,他们的规模也大很多。8月开始后,我也跟公司的人一起讨论研究购买兔笼门,饮水器,饲料机,冷库等养兔设备。由于星发兔业发展生态养殖,每栋兔舍周围都是小河,未来也将规划出一片树林家兔放养野兔,我也参与了他们购买鱼苗,仔猪,羊并种草栽树发展生态养殖的会议,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回想这次实践,我从进入星发兔业开始一共学习了40天,其中有7天左右跑了高邮的大大小小养兔场,与兔子打了一个月的交道。也与包括大小养兔户、养兔用品销售者、养兔专家、养兔技术员打过交道,可以说真正了解了养兔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永远代替不了实践,这次实践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1.不要怕挫折与困难,勇往直前

今年夏天很热而且经常下雨,,这给工程进度造成了阻碍让公司亏损了不少钱,而且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包括农民闹事等问题都被一一化解,这同样教育我今后路上无论风雨有多大一定要撑好手中的伞,无论挫折有多大教训多惨痛都要相信自己,努力朝着风雨后的阳光前进。

篇7

另外,公司领导主持召开了安全专题会议,强调作业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并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深刻检讨。随后召开了全体施工人员安全大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大会。

通过此次事故的教训,项目部深刻反省,()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总结本次事故的教训,将进一步细化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奖罚制度、项目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现场门卫管理制度、项目动火申请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单位用电及特殊工种管理办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第二、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除了对劳务分包单位人员进行严格入场三级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外,项目部还将大力实施职工夜校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同时,做好各劳务班组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等,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第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杜绝任何安全隐患的存在。

项目部将定期召开安全措施交底会,深入开展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安全隐患逐一排查,绝不放过。

第四、进一步做好安全防护,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标准

项目部将加强楼梯临边、楼层水平洞口防护、电梯井立面防护、电梯井内水平兜网防护、外挂架防护网防护盖板、卸料平台锚固及荷载、大模板存放角度及支腿、布料机存放固定、木工房消防器材配备、钢筋房机具用电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按 三定原则进行整改落实。

坚持每日对外挂架、卸料平台等的检查工作,对外挂架防护、外挂架配件逐一检查,及时对卸料平台组织验收,做好验收记录,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部承诺,全体管理人员将认真吸取此次事故教训,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各级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调整充实项目组织机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检查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认真审核从业人员资质和技术能力,及时督促检查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全面组织排查施工现场的各类隐患,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相关阅读】

依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事故应当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这是工伤事故责任的基本处理方式。但由于工伤事故发生在一个多种社会关系交错的领域,工伤事故本身可能存在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并无明确规定,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认识和做法也多有分歧。笔者认为,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前提,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一、我国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态度

(一)我国立法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认定

我国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制度规定,经历了从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不重复到并行的变化,与此相应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也经过了从单纯保险责任到认可社会保障与侵权责任双重性质的过程。虽然在早期的立法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属性,并无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但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中可以推导出处理工伤赔偿关系兼有民事赔偿关系的原则不同责任的不重复负担即互相抵免原则;对并行立法思想的体现,最早见于2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的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同年颁布的《安全 生产法》第48条也规定:因生产安全 受到损失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后出台的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却未作相应明确具体的规定。

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延续了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思路,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实践摸索,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征求意见稿)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请求权作出以下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受到伤害,在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又请求用人单位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或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已经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后,又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虽然该征求意见稿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工伤事故责任问题上的倾向性,以及为解决这一立法遗留问题所作的努力。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采取双重赔偿责任兼得的方式处理工伤事故。

(二)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分歧

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鉴于我国工伤保险立法的现状,学者们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关系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赔偿之外的侵权责任,承担的标准是什么 。而对于因第三人过错造成工事故的,应允许劳动者分别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的权利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两种赔偿之间是否需要采用共同项目抵扣的办法进行协调,即是否允许劳动者双重受益仍有分歧。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顺序以及是否允许社保经办机构代位工伤职工求偿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工伤事故具有社会保障和侵权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的看法。

二、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性质的理论分析

(一)工伤事故赔偿责任首先属于由社会分担的保障责任

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对工伤事故这一现象给出处理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哪一种处理方案更具有正当性。从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为劳动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平等保护的追求,一直是该制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行工伤保险,正是由雇主承担劳动关系中法定的安全注意义务要求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的工伤保险赔偿制度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对工伤事故责任的处理首先应当强调其社会保障属性,让工伤职工能够伤有所养、死有所赔、遗有所慰,使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及时得到妥善的救治和普遍救济。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的法定化以及由保险基金支付保险赔偿金的做法,使得赔偿结果与具体用人单位的偿付能力之间不再有关联,从而能够为所有受害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工伤待遇。同时,由社会分担了原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防范和化解意外风险的责任,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基本的社会公正。而工伤表现赔偿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效应,它可以快速地使受害人渡过难关。舍弃工伤保险赔偿不用,反而首先追究可能存在的民事责任,则是一种制度浪费,更是一种低效率的救济选择。

然而,首先由工伤保险承担对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在于强调在对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受害劳动者不享有对赔偿责任顺序上的选择权。这一点是由工伤保险的强制属性所决定的。工伤保险赔偿权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的具有类似公法性质的权利,不存在可处分性,不能以协商等方式放弃或让与。

强调责任分担的顺序,意味着不排斥其他 赔偿责任的存在。工伤保险制度的本质不仅为损失填补,更具有生存权的保障理念。其中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而补偿功能是次要的,其补偿标准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它并不能等同于赔偿。可以说,保险赔偿掩盖了受害劳动者所受损害的个体差异,在保障标准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其救济能力的不足则更加突出。禁止可能存在的其他 赔偿责任的介入,不利于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是相悖的。

(二)工伤事故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侵权赔偿责任存在的可能

工伤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因工作受到的意外伤害。所谓意外,是指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本身对工伤结果的出现没有主观故意,但不排除其他人对工伤损害后果存在过错。当然对于不可抗力或劳动者单方过错(过失)造成的工伤事故,其赔偿责任由工伤保险独自承担,这是工伤保险分散工业灾害风险的体现。除此之外,因用人单位过错或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伤事故的,都可能发生侵权责任的负担问题。如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表现为安全设备设施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或者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存在过错,如用人单位指挥劳动者冒险违章作业,劳动者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劳动者为更多赚钱加班加点、疲劳作业;以及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作期间的劳动者的人身伤害,如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

在由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情况下,若完全以保险责任的承担来覆盖侵权责任的补偿,因不存在免除侵权人责任的法律和道德基础而不具有可行性。而当同样的过错发生在用人单位身上导致工伤事故的,则可以免除其侵权责任,似有对同一事由因主体差别而有不公平对待的嫌疑。对于事实层面上存在着的保险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责任,如何在法律上进行处理,既取决于我们对劳动法与民法关系的认识和定位,也与工伤保险的范围和保障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赋予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劳动法和民法属于两个并行而独立的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可以共存。虽然在理论上对于劳动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从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一直是在民法之外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劳动法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事实。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明确的规范,而《劳动法》

第1条就明确规定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尽管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一直在持续,但是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和救济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却是劳动法和民法所共同担负的责任,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不同的责任制度构成并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虽然在民法体系内部,由于现实生活 中的某一自然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会产生多个请求权竞合问题,存在多种处理方案,但就像民法的赔偿要求与刑事犯罪制裁可能并存在一样,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对同一现象的调整并不存在相互吸收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各自不同的存在价值。

其次,国外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仅有参考价值,并不足以构成评价我国同类现象的标准;此外,不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赔偿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四)坚持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属性与企业负担加重没;将无法预料的风险交由社会承担的依据不能成为转嫁可;上述观点可能会遇到的反对意见是,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应当提及的是,追究工伤事故中的侵权赔偿责任,必然;权行为人(用人单位或第三人0存在过错为前提;

评价我国同类现象的标准。应当承认,在现有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中,确认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法律属性并实行双重赔偿非各国通例,甚至可以说是少数做法。但无论是实行工伤保险责任覆盖侵权责任,还是由当事人在二者之中进行选择,或者是侵权责任作为工伤保险责任的补充,都是其特定的法律发展过程及其现实生活要求的反映。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局限性,为侵权行为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者人身伤害赔偿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杨立新教授在分析工伤保险待遇不能替代侵权赔偿责任时认为,一是因为保险的数额是固定的,与造成的损害没有相对应的关系,未必能够填补工伤职工的实际损害;二是因为保险不能赔偿精神损害,这两点皆是我国工伤保险的软肋。显然仅仅依靠工伤保险的单一赔偿无法全面满足劳动者的合理诉求。

此外,不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赔偿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可以祈祷威慑作用,有利于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也是确定双重责任体系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而发生的工伤事故,从理论上说是应当可以合理预见而且可以避免该损害的发生的。要求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对其过错承担责任,这种具有惩罚意义的责任的存在,可以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尽其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侵权责任的存在有利于预防损害的发生。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尚未建立起安全投入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投资理念,要求其对工伤事故承担侵权责任,某种程度上会迫使其权衡利弊,加大安全投入,从根本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四)坚持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属性与企业负担加重没有必然联系

篇8

bi(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最近了一份无人机市场调查报告。报告称,无人机市场增长迅速,但后续还需要政府方面敲定投资,开放相关硬件和计算机市场。

目前,无人机主要用于农业、土地管理、能源测控、城市建筑、传媒等方面,电子商务和快递方面的应用还没到火候。美国部分商业无人机已经入试用阶段。但监管会(faa等)就无人机飞行领域、速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限制和禁令,预计2018年前不会出现有序完善的无人机市场体系。

事实上,无人机,尤其是商用无人机,正处于早期市场风口。现在,美国以外的,比较大型的无人机制造商有:法国的瑞士产sensefly,加拿大公司aeryom,瑞典贸易公司cybaero,中国深圳的大疆(dji)和韩国的gryphon。而之前bi也有报道称,大疆已经占到美国无人机市场份额的一半。

此外,报告还显示,XX到2020年间,商、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9%,而军事方面的增长则仅为5%。无人机的投资来源现多为工业私企,以及芯片制造公司等,他们对无人机智能化的投入比较多,但技术方面还在瓶颈阶段,短期难有突破。不过,大型国防承包商、工业集团也已经逐渐开始关注无人机的市场领域。

篇9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和“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于进城老人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

从具体内容来看,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包括四大方面:(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我们调查主要有两个目的:1)了解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婺城区为例;2)进而分析进城老人是否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的程度影响社会适应以及进城老人人际关系。

1、调查方案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调查采取的是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方法。在调查群体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婺城区的进城老人,以人民广场和师大社区的老人为主,其他婺城区小区和街头偶遇为辅。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性,我们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人和老人进行交流,一人做相关记录。老人们态度基本友善,问卷和访谈都基本顺利。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穿们问卷的内容。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滚雪球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105份问卷,收回问卷91分,其中符合样本的是73份,缺失18份。

我们调查的是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将适应状况界定为(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调查中,将老人的适应状况根据我们的理论假设的操作化化为以下三个变量,即1)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2)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依照这三个假设的操作化,我们设计了一份二十一题问卷题目加上一个开放式的提问。

2、调查统计

当下的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老人离开故土,跟随子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农村到城市。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进城老人。

一、基本生活适应

进城老人并非我们所想农村老人进城跟随子女养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这样三类:一、农村老人跟随子女进城;二、城市老人跟随子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三、从不发达的地方到城里进行打工者

们从图一中看出,进城老人的年龄50%左右在60-70岁。根据我们的访谈,我们发现,在50-6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有些是帮助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的。而60-7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女等。而70-8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以颐养天年为主,在家看电视、休闲活动为主。

从中,我们发现,经过交互分析后了解到,进城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在60-70这个年龄段,我们发现,老人们对于现在在城里的生活状况态度不一,大多数趋向于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少数老人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甚满意。而80岁以上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里的生活没有想法。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大多数是和子女。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并且这个群体的进城老人对于城市里的生活都比较习惯,认为虽然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但是可以适应。而在单独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进城老人我们从分析中发现,他们认为在城市里的生活比较不习惯,想回到农村中去。在适应方面,我们发现三代同堂的进城老人适应的较好。

二、人际关系适应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适应设立了两个理论假设,即1)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

从中,我们发现,小学程度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市的生活最为适应,适应状况良好。而文盲,文化程度相对于低的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较为差,他们对于在城市里的生活较为不满意,不习惯在城市里的生活。而高中或者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老人,则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进城老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很好,对于现在的生活很习惯,没有出现什么适应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差异。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进城老人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朋友主要分布在小区和他们一样的进城老人或者就是老家农村的老人。而高中以上的进城老人则人际交往比较广,既和小区中和自己一样的进城老人也和小区的城里老人,人际教我并没有收到限制。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文化程度低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一些,他们没有积极去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中。

从中,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多认为,城里的老人看不起他们是进城的老人。而根据,我们对城里老人的随机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城里老人觉得进城老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进城老人和城市老人的交际圈子基本是不同的。

自评与城里老年人是否有区别*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尽管进城老人觉得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大多数进城老人认为自己在城市生活还是比较习惯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也是良好的。

因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

增加这一假设尚未得到验证。

三、精神文化适应

我们根据精神文化适应设立了一个理论假设,即,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

从图八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子女的每月供给。进城老人对于子女每月供给来自子女,老人们也不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里当家的往往是子女。他们基本没有继续从事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在经济上的压力转化为子女身上。进城老人中养老保险是他们当前经济来源的极为少数。在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由于家庭地位的转变,家里核心地位的变化,导致他们适应能力的转变。很多进城L老人表示,他们自己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吃住都靠子女,不在位于家庭的独立地位,依附于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根据图九,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中和邻里关系不熟悉,相处的不好的群体中,他们对于城里的生活不习惯,在适应状况上不及那些和邻里关系熟络的进城老人。但,我们也发现,进城老人和邻里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很多都是点头之交或者认识,但是并不进行联络。这和农村中的,“你家吃完吃我家”“好东西大家分享”等观念有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这一假设是尚不能验证的。

四、个人发展适应

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与他人的交流语言*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图十中可以得知,为了和他人顺利交流,进城老人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或者普通话夹杂着方言。由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很多进城老人来自农村,讲了一辈子的方言,从来没有学过听过普通话,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也学会了生硬了普通话。在访谈中,我们和老人的交谈基本都可以顺利进行,进城老人也基本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3.调查分分析(略,详见文献版)

小结

在我们对婺城区进城老人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婺城区的进城老人在婺城区的社会适应一般,没有出现极度的不适应,因此适应状况也没有我们假设的那样差,或许和我们金华是个宜居的城市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1)自身调节含饴弄孙本是天伦之乐,城市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也为“候鸟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多交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一群新朋友,高兴事、烦恼事一吐为快,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3)自找乐趣他们离开了农村老家,不再操心庄稼;退了休,突然无事可做最容易让人产生失落感,所以要寻找新的生活兴奋点,给自己确定一个新的生活目标,给自己找乐子。走出家庭,学点新东西,对消除老年的无助感会有所帮助。还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篇10

一、软件测试行业人才缺口大

数据显示,被调查测试人员所属公司中,互联网行业及金融行业分别占42.81%和18.15%,综合占比超过六成,这也印证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目前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受到了投资者和个人的青睐,企业需求急剧上升,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巨大。

二、软件测试人员稀缺

然而,在被调查者所在公司中,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在1:4及以上的高达55.13%。在这些公司中,49.66%的公司每年对测试人员进行的培训次数为0。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软件测试人员在工作后没有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想从事软件测试的人员在入职前培训相关的技能,确保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三、软件测试行业前景光明

篇11

1、残疾人数量1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4.01%

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城镇以市民政局确定低保线以下为城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3、低保标准人均农村25元/月、城镇人均65元/月。

4、贫困残疾人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2.16万人。

5、贫困残疾人城乡未享受低保人数17624人。

6、贫困残疾人危房、险房和无房户5202户。

7、肢残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代步车的2670人,家中没有彩电的18970户。

8、贫困残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较普遍。

9、贫困残疾人子女上学费用主要靠政府减免和社会救助助学,衣服、用具、家电多数靠亲朋好友换代废弃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贫困残疾人都在初中以下学历。

10、近年贫困残疾人家庭绝对数在增加。

从近年低保中残疾人在年报表中的数量比例变化可看出,如西丰县2002年残疾人占低保总数的30%,2004年末这个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扶贫,残疾人家庭脱贫后又返贫的比例也较大,相对贫困数在扩大,有60%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手段无法脱离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标限制。

二、贫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残占低保户的约1/3;

2、因残疾而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也困难,无能力照顾高龄化的残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特别是残疾而且还有疾病占比例也较大;

4、企业转型下岗失业、及取缔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车主未有合适就业机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标准偏低等。

三、已采取措施和办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乡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镇几次提高低保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提高10%标准享受,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里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农村一些地区开展了初级养老保险;铁岭县、昌图县农村试行了合作医疗保险,贫困残疾人受益较大。

3、全市实施了5年的残疾人"十项爱心工程",以及开展的"光明行动"、"公益金资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在省里争取了百万元的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市里在棚户区改造,取暖费补贴都对残疾人给予了关怀和照顾。

4、开展了按比例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各级政府拨专款为特困残疾人口建房;

6、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一帮一"活动。

7、采取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趋于完善。

8、市里今年4月份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救助操作性强。

四、下一步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想法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扶贫救助在农村是核心,要加大资金力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2、省、市将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保障标准提高一定比例。市财政每年划出一定资金为残疾人建房。

3、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意见》关于残疾人的救助措施,尽快出台铁岭《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于1月24日转发省财政厅等13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残疾人在扶贫、就业再就业、税费减免、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住房采暖、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法律维权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4、解决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