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制度与流程

管理制度与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2 19:56: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制度与流程

篇1

2. 制订菜单和领用物品计划,食堂厨工实行厨师值班轮流制

3. 就餐,就餐期间食堂内部事务统一由食堂管理员进行协调。负责打菜的职工要固定窗口

4. 餐后清洗、清理与打扫食堂卫生,餐后厨工对餐桌、厨具、餐具进行清洗,并分类,对剩余饭菜进行适当处理

二、食堂工作制度

1. 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管理员安排,遇事要请假

2.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种厨具、餐具要固定放置,使用完毕后及时放回原处,各种物品不随处乱放

3. 做好食堂卫生工作。工作期间必须穿工作服,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餐具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工作,如有咳嗽、发烧等症状,应请假,离开厨房

4. 食堂工作人员既要分工明确,要团结协作,工作期间不争吵,不打闹

三、食堂卫生制度

(一)食品卫生

1. 不购买不新鲜食品,不购买及使用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及其他异常食物

2. 要做到生品与成品、熟品相隔离,成品与半成品相隔离,食品与杂物相隔离。冷藏时要做到荤腥类食品与其他食品相隔离

3. 食物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蝇、防灰尘,以避免杂物混入食品

4. 隔餐食物如可食用,必须经过回锅加热

(二)餐具、厨具卫生

1. 刀、菜墩、桶、盆等厨具要每餐清洗,保持厨具的干净卫生

2. 厨具和餐具要固定摆好。

(三)环境卫生

1. 要经常性打扫和清洗食堂地面,做到地面无杂物和积水

2. 储藏室要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储藏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及个人物件,物品存放要离地,隔墙,分类

3. 对食堂周围的阴沟、角落、潲水桶,垃圾堆要经常性清理,预防细菌感染食物 对食堂的排污沟要及时清理

4. 对存放厨具,餐具的各个角落要注意清洁。

5. 不得在食品加工期间及销售食品前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四、监督与管理

食物原料清洗不干净,责任人:清洗职工,管理员;

食品腐烂变质,责任人:采购员或保管员,加工人员,厨师

食堂管理实行“主管负责制”,即由食堂主管对本食堂饭菜质量、卫生状况、就餐环境、员工配备等全面负责,并对发生的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食堂采购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适宜,合理安排好每天的用餐量,不造成菜肴变质、浪费或者份量不够。

食堂用膳一天三餐,式样品种要变化多样,每天蔬菜、鱼肉、瓜果必须新鲜、洁净,无污染、无变质、无发霉,过夜变质食物严禁使用。

烹调菜肴时,肉鱼豆类菜肴做到烧熟煮透,隔餐菜应回锅烧透。食物不油腻,味精等尽量降低使用量。

厨房操作间内的设备、设施与用具等应实行“定置管理”,做到摆放整齐有序,无油腻、无灰尘、无蜘蛛网,地面做到无污水、无杂物。

餐厅要清洁、卫生、通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定期开展消灭蚊子、苍蝇工作,应采用防蝇门帘、纱窗、电子灭蝇器、灭蝇纸、灭蝇拍、定时喷撒药剂、实行垃圾袋装等各种防护措施,将餐厅蝇蚊污染减低到最低限度,做到无苍蝇、无蟑螂、无飞虫叮咬。

桌椅表面无油渍、摆放整齐,经常清洗;地面每天清扫一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大检查一次,保持清洁,玻璃门窗干净,地面干净、无烟蒂。

餐具使用后要清洗干净,不能有洗涤用品残留,每天消毒二次,未经消毒不得使用;消毒后的餐具必须贮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中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具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食堂工作人员要待领导、职工全部用餐完毕,清理好桌面,打扫好卫生后方可离开。

食堂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定期身体检查。

烹调加工管理制度

1 厨房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并将手洗净。

2 厨房工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不得在加工场所内吸烟。

3 加工时必须认真检查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4 备有足够的工具和容器。标志明显,防止等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5 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 70 ℃ 。加工后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6 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 2 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 60 ℃或低于 10 ℃ 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必须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7 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的使用。

8 存放烹调用调味品、食用具专柜分别存放,柜内卫生状况良好。

面食制作管理制度

1 面粉采购渠道正规,防止掺假及禁止使用的漂白剂。

2 搅拌机及面条机必须使用食用油作剂。

3 搅拌机及面条机使用后必须洗净。

4 原料堆放必须离地隔墙。

5 制作需用肉制品经兽医卫生部门检疫检验合格的

6 制作需用蔬菜类必须安全 ( 无农药残留 )

7 馄饨、包子等馅,当天加工,防止变质。

8 操作人员要有健康证上岗,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配餐管理制度

1 配餐间必须专人负责。操作人员经更衣、洗手消毒、穿好工作衣、戴好帽子口罩后,方可进入配餐间。

2 配餐间必须设有洗手、消毒、及更衣设施。

3 配餐间要有紫外线空气消毒装置 。

4 配餐间内容器、用具、抹布等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5 配餐间室温不得高于 25 ℃ 。

加工管理制度

1 要设置固定,相对独立加工区域。

2 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的原料,质量新鲜,否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异常的食品。

3 肉类要检查有无检验合格证明。

4 粗加工必须要有充足水源,设备和容器,下水道必须保持畅通、洁净。

5 各种食品原料必须洗净。蔬菜应当与肉类、水产品类分池清洗并按池用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当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6 蔬菜在使用前 2 至 3 小时,必须浸泡,并洗净。

7 清洗后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

消防工作制度

1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 做到自查安全、自除隐患、自负责任。

3 让员工做到会使用灭火器和会报警 “ 119

4 一定保障安全通道畅通。

5 做好应急照明灯和应急标志的使用。

6 每人要做到落实消防安全。

7.所有用于消防的通道严禁摆放任何障碍物

8.严禁在厨房抽烟

9.随时清理炉具上的油污和积垢

10.严禁用火时人员离岗

11.严禁在煮液体时盛装过量

12.严禁强行使用未修复的炉具。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化,企业发展与保密工作之间的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事实证明,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在企业中日益突出,保密就是保生存、保发展和保优势的观念在国内外企业界逐渐得到认同,加强企业保密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正在面对的问题。在探讨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前,我们首先应对当前企业保密管理现状有所了解。

一、现代企业保密管理现状

(一)员工保密意识不高。现代企业虽然对保密管理工作日益重视,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保密工作的认识仍然有一定偏差,觉得保密管理工作不会给单位带来显著的效益,保密管理工作只要不出事就行,至于是否泄密不深究。在这种整体思想氛围的影响下,部分保密员或信息员也将保密工作当成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执行保密管理制度怕麻烦,怕得罪领导、同事,破坏人员之间的和谐,因此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往往形式化,保密意识不高,存在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

(二)保密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保密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保密管理制度覆盖范围不全面。如未规定对哪类文件、载体、物品、信息等提出定密和确定知悉范围的要求,由谁定密,如何定密的规定;保密管理制度同科研生产、工程施工业务等管理体系如何融合;保密管理的防控点的识别和识别流程等等,导致本该定密的项目没有人申报定密,将的设计和研究置于不安全之中,为企业保密管理留下重大泄密隐患。2、保密管理工作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将保密管理仅落实在文件和制度中,对实际如何进行保密管理缺乏指导性作业文件,导致各级人员不知如何合理执行保密管理制度,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保密工作的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企业与外部伙伴协作时,往往为了方便文档访问而不加密或脱密,忽视了在合作伙伴手中文档保密管理的不受控制性,容易导致文档泄密,造成泄密事件。

二、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基于现代企业保密管理现状可知,企业保密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而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企业应从管理流程上对保密管理制度严格建设。概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保密管理流程。以往的保密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文本操作性较差,操作起来无从下手。经过认真地分析发现,要解决保密管理的这些问题,首先应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创建。保密管理流程的创建必须结合保密管理实际工作,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诠释各项管理制度条款,使保密管理工作更加简明扼要,能够一目了然地对各项保密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阐述,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更好地对各级人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相对文字来说,工程上常用的流程图能够将前后事件的关联性非常清晰地表述出来,且可以对分支与反复轻易表达出来,不容易出现漏项或产生歧义现象。所以,即便技术文件中有文字表述也应将流程图附在其中,如图1。

图1文件复印保密管理流程

(二)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修订。保密工作流程管理必须根据保密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作出变化,在保密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保密管理流程时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保密流程管理的修订,在策划、编写、实施过程中除了应做到纵向分解外还应做到横向结合,将保密管理各项工作中可能涉及的保密问题尽可能地梳理出来,将保密流程管理应用于实际工作程序中,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考虑不周的细节进行查找和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其修正和完善。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专题讨论通过保密管理流程草案后,应对保密管理流程框架加以确定,并在运行过程中继续完善和修订,在反复的实践和协调中才能对方案进行确定。这种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的保密管理,促进了保密工作制度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保密管理流程将对人们行为的制约更加形象化,从制度渐渐渗透到人的内心,对人的行为能起到从内而外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员工 “要我保密”的保密价值理念向“我要保密”的保密价值理念转变,从而确保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

(三)对以管理流程为框架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构建。在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创建后,应在此框架下根据流程的每个节点对保密日常管理工作不断细化,同时对保密管理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对以管理流程为框架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构建。根据流程中所要求的检查内容,保密人员应在保密检查流程中对年度保密检查的频率和范围进行调整,除了每年3-4次的普查外,还应每月、季度、年中等进行自查,尤其应对保密要害部门或重点工程项目检查加以强化,促进全过程目标跟踪管理的实现。在保密审查审批流程中,保密管理部分在原则上必须坚持“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结合实际工作和相应制度改变原来审批权限定制过高、管的过死现象,适当地降低权限。在重新确定对外协合作与交流、外提供载体与音像制品保密审查审批权限的同时,对重大活动与外场试验、图纸输出与资料输入等审批权限也应重新加以确定。在对国家秘密安全做好确保的基础上,对以保密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全面搭建,为企业科研生产、工程实施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保密管理新平台的实施和有效运行,能够将以往盲目的管理程序在科学中合理地简化,从而实现对具体责任目标的量化,形成保密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良好态势,提高企业保密管理的监管控制能力和监管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发现能力及处置能力。

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能促进保密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而且能促进其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保密管理控制、监管、发现、处置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失泄密事件发生概率的减少,尽可能地杜绝泄密隐患。

参考文献:

[1]汤海宾.探讨如何落实企业保密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25):29-30.

[2]岳澎,任浩.流程型组织构建的逻辑起点及要素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5(05):66-67.

[3]孙宝云,赵冬.论美国保密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1,07(15):104-105.

篇3

城市管理与流动商贩权益保护制度协调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保护的角度对城市加以管理,忽略了流动商贩的利益保护,对流动商贩采取禁止或压制的态度,从而引发了管理者与流动商贩的冲突,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在公共舆论环境中城市管理者基本上处于被指责的境地(宋志刚,2011)。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对城市进行管理建设中对流动商贩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一是制度上从单一强调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管理到在管理城市中开始关注流动商贩相关权益保护,二是,在管理方式中强调服务理念、人性执法、柔性执法等。

城市流动商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保护流动商贩的权益,既有对社会贫困群体就业生存权利保护的现实考虑,同时也有我国建立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过程中扩大并保障私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的理论依据。此外还有营业自由原则的制度依据。但是,流动商贩的活动确实带来了公共空间的拥挤以及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这些又对其他群体的利益带来影响,这实际上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共产品使用中个体利益的界限问题,因此,并不能因为保护流动商贩的权益就放弃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以及流动商贩行为的规制。而执法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及完善仅仅解决的是执法效果问题,并不涉及不同主体利益冲突在制度上安排问题。因此,有必要明确城市管理与流动商贩权益保护相关制度的协调机制 。

城市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城市流动商贩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其特征功能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我国现阶段,城市流动商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活动场所看,流动商贩通常在道路两侧、小区周边、单位周围、车站附近、地铁口、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市场周围等城市公共空间流动摆摊;从人员构成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农村或城郊农产品生产者。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员涌入城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进入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二是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等无稳定收入者。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劳动者技术、知识等素质要求的提高,采用旧技术的传统产业不断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这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以上流动商贩的来源群体基本上属于城市中的贫困人群,普遍而言文化程度较低,技术能力弱,找到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存在困难,自己开店创业,又缺少资金。对他们而言,势必要选择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收入,流动摆摊设点销售小商品投入成本少,周期短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选,实际上成为他们以这种方式就业的途径;从收入情况看,流动商贩的平均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企业经营者等商事主体的平均收入,而且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多数流动商贩的经营所得仅能够维持本人及家人的基本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虽然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社会功能上,则有很大不同,前者实际上主要是就业功能和某一群体维持生活来源收入的功能,后者则主要是实现投资增值的功能。

劳动就业权即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是各国宪法确认和保护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也规定了政府促进劳动者劳动就业的责任。既然城市流动商贩的主要来源是城市贫困群体、无业人员、农村进城人员,因此应当属于促进就业法律制度重点保护的对象,政府有责任促进这些群体的人就业。事实上,我国《就业促进法》也规定了与流动商贩有关的促进就业制度,主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国家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从上述规定看,无论是城市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还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都是政府应当鼓励、引导、提供便利和照顾的方面,流动商贩既然是城市贫困居民中的无稳定收入群体和农村进城人员实现自我就业的一种主要途径,从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对其经营地点、范围、条件提供便利,而不应当强调限制。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能够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包括山林等自然环境,街道、广场、公园等人工环境,以及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等类型(师春梅,2012)。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产品是社会公众有权共同享用或消费的产品或服务、资源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但是,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公共空间虽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特征,但当超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承载容量时,就会发生拥挤,即达到公共产品使用的拥挤点时,城市公共空间就具了竞争性,从而使他人使用受到限制(刘兆鑫,2012)。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政府除了通过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供应量的手段满足公众需求外,为了能够发挥公共空间的功能,还要通过一定的限制手段,运用公共权力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合法地位或范围制止私人侵占行为、并允许或禁止政策对象从事特定活动。这在法律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管理制度。在我国,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管理制度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秩序为核心内容的相关法律制度。例如国务院颁发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各省、城市颁布的地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此外,还有一些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有关专项的制度,例如公园管理制度、户外广告管理制度、集贸市场管理制度、道路管理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予以一定的限制。

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的协调原则

由于流动商贩从事活动的地点是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法律制度出发点不同,前者的立足点在于鼓励、提供便利,后者在于规范和一定的限制,虽然二者在根本目标上并无矛盾,但是,对流动商贩使用公共空间的具体规则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制度冲突,这种冲突如不能合理协调平衡,不仅影响到各地政府相关政策制定的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而且会影响到人们对流动商贩管理是否具有正当性混乱认识。 如何协调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使用制度与促进就业制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平衡,在具体制度上,需要专门研究,笔者在此只从协调机制的角度提出一些协调的原则。

(一)公共空间允许流动商贩使用为原则且特定公共空间禁止使用为例外

城市公共空间本身就具有开发性和非排他性,除了不得从事非法活动外,并无用途的特定限制,流动商贩在公共空间摆摊售卖相关商品是自身就业的一种途径,与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存在差别,其本身并不是违法行为,一般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不应当针对此种行为限制其进入公共空间,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流动商贩经营通常只能在公共空间进行,如果一般性地禁止流动商贩在公共空间从事相关活动。则促进就业制度对于流动商贩而言就无法发挥作用。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其用途或功能是特殊的,因此,对在该场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和时间需要特殊的限制,否则就使该公共场所的特定功能或用途无从实现,在此情况下,可以把某些特定用途的公共空间列为禁止流动商贩经营的场所,例如,天安门城楼附近、人民大会堂门前等地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园、道路等。

(二)就业权保护优于城市形象维护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商贩急剧增加,客观上给城市环境卫生保护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流动商贩无论在自身形象、经营工具、销售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城市高楼广厦、灯火辉煌、道路宽阔、车水马龙的背景形成鲜明对照,一些地方在出于维护城市形象的考虑,限制流动商贩使用公共空间。笔者认为,城市形象塑造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为了塑造城市形象而牺牲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则不足取,因为,城市形象的好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如果一个城市不关心贫困群体就业,许多人员处于无业状态,生活来源没有保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则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就业权的保护间接涉及到劳动者生存权的保护,是宪法规定的权利,而城市形象的维护,则是精神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在就业权保护与促进和城市形象保护冲突时,应当把就业促进放在优先位置上,不得以维护城市形象为由,限制流动商贩使用城市公共空间。

(三)为流动商贩提供就业便利不得破坏公共空间基本特性的原则

公共空间的基本特性在于其公共性,公共性的表现在于任何人可以进入,一般不予限制,但是任何城市公共空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使用过度,则发生拥挤现象,这将导致其他人无法使用城市公共空间。如果某些群体经常使用该公共空间,则其他群体事实上长期无法使用,而成为某些人专有或专用的场所,则将导致城市公共空间事实上丧失公共性,使一部分人占用了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这就造成了为了某一部分人的权利或利益而牺牲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允许流动商贩使用公共空间是基于权利平等原则公共空间不得对流动商贩加以歧视或差别对待决定的,也是促进就业制度的要求。但是,任何权利都有界限,当流动商贩使用某一城市公共空间,其使用时间的持续程度、使用人数的规模导致其他社会公众事实上无法使用该城市公共空间时,就形成了为促进一部分人就业而直接损害多数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仍以保护流动商贩就业权为由对破坏公共性的现象不加限制,势必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枯竭,影响城市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正常社会经济发展,最终也无法保障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就业权和生存质量。应当根据某一城市、某一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该城市各个特定公共空间的最大承受程度,据此,在不破坏该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前提下,允许流动商贩使用公共空间,如果超出了公共空间的承受程度,破坏了公共性,或者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则应对流动商贩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时间等进行必要的限制。

(四)尊重传统习惯和居民需求差异原则

在原则上允许流动商贩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传统习惯和居民需求差异确定某些特定地段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否允许流动商贩使用以及允许如何以何种方式使用。例如,在某些特定社区或写字楼旁设置流动商贩,与该区域人们的需求不符或者将明显影响其利益,除非在习惯上或传统上该地区就是流动商贩摆摊的地区,否则应当予以限制。

参考文献:

篇4

内控固然重要,但是,普通内控体系就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而言,存在局限性。

不管是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中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都是围绕设定的内控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以风险点源为重点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重视风险,管理方法强调控制,是两个标准的共同特征。因此,其内控体系存在两点局限:

一是管理内容重视风险,对流程中不存在风险而又需管控的要素或基础性工作缺乏关注。此外,业务内控流程也不能涵盖企业所有的管理要素。因此,设计的内控制度体系也不能满足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的要求;

二是管理方法强调控制,忽视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管理需控制,但更要重视激励和关注企业的成长、员工的成长以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当前员工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具柔性的组织结构、更具激励性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这两点局限,需从制度上下手。

中石油集团下属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实践表明,基于流程的全方位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方法,使每项管理活动形成了以流程为主导的闭环的管理系统,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

六项原则,四级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事物的一般系统性特征。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将管理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影响和决定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原因。

2 遵循管理自然流程原则

流程管理思想和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强调打破职能部门的界线,考虑流程的连续和有效性,以流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对象。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各组织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业务需要的自然顺序来设计流程,并以流程为主导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满足了流程管理的思想。

3 有效制衡原则

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制度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 以人为本原则

企业的构成要素无非是人、财、物,而在这三者中人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的计划功能、组织功能、领导功能、控制功能都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的,只有在各环节中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才能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5 “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并重原则

“除弊”制度是指那些重在限制和惩戒不当行为,旨在防止和消除各种弊端的制度;“兴利”制度则是那些鼓励员工良好行为,引导行为,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制度。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除弊”制度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兴利”制度则是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的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协调,而非偏执一端。

6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总是要不断否定管理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发扬管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吸收新内容和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循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股权结构较分散,治理结构较完善,因此,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管控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董事会及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对运营层的监控上,要求管控要为治理结构服务。而在我国,股权结构或所有权单一,治理结构中各权力机关相互兼职、内部人或关键人大权独揽的现象相当普遍,难以形成相互制衡、管理规范的制度安排,以致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失真,高管层道德失范、管理失衡。为此,本文认为,治理结构及其制度安排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运营层,也是企业管理与管控的落脚点。其组织结构设置科学与否,职能分配到位与否,职责分配实现相互制衡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全方位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分为四级(如图1):一级制度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基本管理制度,其中基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工作的总原则和指导方针,包括企业章程、企业战略、经营政策、制度制定的宗旨及执行的权力界定等;二级制度包括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三级制度包括业务主体活动、管理支撑活动、流程图和管理制度;四级制度包括操作规范和应用表单。一、二级制度是管控的基础,三、四级制度是管控的支撑。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流程为主导的方法,将企业的各个管理过程和涉及的管理部门显现化,从而理清各部门的职责和需建立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职能分配和制度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首先,从市场需求调研到形成产品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以走流程的方式,确定企业的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业务的不同,其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也有所不同。

第二,针对各业务主体活动以走流程的方式在各部门之间流转建立管理流程图,找出关键控制点和涉及的管理部门。以关键控制点为重点确定各业务主体活动需建立的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各业务主体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针对各管理支撑活动从管理的始点至终点建立管理要素目录树(如图2),使管理支撑活动各管理要素显现化,找出重点管理要素及涉及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以此构建各管理支撑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四,由各主管部门在重新审视流程的基础上分别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对流程中涉及的管理部门,进行职责与权力的界定,明确主管部门和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其次,将各部门职责分解到岗位,编制岗位说明;最后,按管理活动流转顺序制定管理制度,对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并编制应用表单,对有严格操作要求的关键点应编制操作规范。其过程及主要工作如图3。

第五,组织企业各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其根本出发点要使制度为流程服务,而不是为部门或岗位服务,以解决横向沟通失调,流程整体无人负责的问题,构建出完整的、无根本性目标矛盾的管理制度体系。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57-02

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健康运作的前提基础。撰写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既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需要考虑好制度的框架体系和要点内容,还应该注意制度内容的写法,以便员工清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因此,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上百个企业及集团管理制度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经验,从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要点内容和常用写法上对如何撰写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企业管理制度系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常见的有人事管理制度、公司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业绩考核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等等。将制度作为基础管理的主要工具代替单纯依靠领导的口头指示、事必躬亲来构筑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基础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使基础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企业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管理制度,即使管理者突然离去,企业仍可继续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至于搞得员工不知所措。

2.制度是规范员工行动的准绳。有了制度,员工可以照规定行事,而不必一再向主管请示;主管也不必重复下达指示或发号施令,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制度可以使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自动化。有了制度以后,员工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不必层层请示;换言之,制度可以使管理者的授权更为明确、更为有效,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4.制度是员工与企业的工作合约,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职工能规范员工的行动,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努力方向,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5.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将劳动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要点内容

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某项管理工作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因此,单项管理制度要从“宽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对象、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工作应用规定下来,从“深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原则、工作环节、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基于以上需求,笔者认为一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和要点内容应首先满足以上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充、细化。

笔者认为,鉴定一项管理制度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体现出了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完整性、突出性和可操作性。纵观大部分的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框架结构一般包含总则、分则(主体为管理的规范和执行要求)及附则三部分内容。这种框架看起来段落明显,但分则内容一旦繁多,条条俱列,员工就必须面面俱看,还可能不明重点,工作不知从何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建议,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除了总则和附则外,主体内容中最好先将组织机构及职责内容从分则中单列出来,其他结构再根据管理工作的内容或流程来搭建,内容要点也应该照顾到这两者的需要。下面笔者拿战略管理制度来示例说明:

1.根据管理内容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战略文本内容、战略实施和战略考核等。而战略文本就包括战略与规划内容,战略实施包括战略监督、检查及调整,战略考核包括指标及结果应用等。根据以上内容,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6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战略与规划内容。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编制的周期、调整内容的条件、要求及流程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何时编制和调整等。(4)战略与规划实施。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战略绩效考核。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应用等。(6)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2.根据工作流程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流程包括组织编写战略与规划、依据内容组织开展战略与规划实施、遇到变化开展战略与规划内容及实施调整、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基于以上流程,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8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原则、依据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编写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点、编制的周期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等。(4)实施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调整战略规划要求。调整内容的要求、方式及流程等。(6)考核战略绩效要求。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等。(7)有关奖惩。要点包括责任追究、结果应用等。(8)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从以上两种方式来看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内容搭建,只是制度的章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主体内容只是按照起草者的理解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罢了,殊途同归。据此,笔者认为,亦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制度框架内容。框架结构中章节层次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关注的重点有多少。如某企业为了强化战略调整中的战略质询会的议程和流程,则可以单独将“战略质询会”内容单拉出一章内容出来。又比如某企业认为战略考核是战略实施保障的一个环节,亦可以将两部分内容合并为“战略实施与考核”一章内容。

三、单项管理制度内容的常用写法

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是为了让员工理解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其内容必须满足清晰、易懂和可操作。清晰,就要求员工明白这个制度的主体内容有哪些板块,每板块包含哪些内容。主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框架结构上,笔者在前面已经说明。但每块内容有哪些,则需要在各条款中予以逐项逐条说明。易懂,则需要制度里的文字简洁通俗,不晦涩,便于理解。可操作,则需要对工作流程、周期、规范要求予以明确,同时也需要明确各流程对应的工作单位、部门和人员等。下面,笔者主要就达成这三方面目的,谈一下制度内容的写法。

要达到清晰,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总体上最好采用章节式写法。即先依据管理内容或流程将框架结构搭建为章节内容。每一项主体内容为一章,而每一板块内容为一节,每一节内容则分解为条。这样,员工从大小标题上就能明晰整个管理办法的主辅内容,亦可依据自己的岗位职责重点理解相关工作的职责及流程。对于条款的内容,可以按照板块内容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或主体大小来逐条描述。比如战略考核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可先说**月制定目标计划,再说**月调整目标计划,最后说**月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和**月评价结果等。战略与规划内容板块按照主体大小,可先说集团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再说各二级单位业务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

要达到易懂,笔者认为管理制度的文字是首要。制度条款的文字不要追求新异,一定要通俗明了。条款的文字要明确地、直截了当地作出规定和实施说明,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语气坚决、肯定,尽量使用“应当”、“需要”等词。如第*条:各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的第一周组织召开战略规划研讨会——。个别单位为了体现管理水平的先进性,故意将管理界新出现的一些时髦词语放进办法中,这种做法在制度宣贯上不仅要作大量的解释工作,往往还会造成员工对该名词和工作内容的困惑,是很不可取的。相反,部分单位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对某项工作流程沿袭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某一叫法,笔者认为倒是可以在管理办法中继续沿用下去。

要实现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写法上要尽量满足5W1H工作法,即每一章节(含每一条款)的内容要就其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这样做(why)进行具体描述。基于笔者在上一段中提到“文字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这里的(why)往往是我们写某条款的原因,可以在制度中适当简化或删减。但在企业制度培训时,建议给员工做出说明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另外,除了在管理制度中的文字中体现5W1H外,应尽量根据文字内容另行增加工作流程图,以便更直观的展现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一个好的流程图应该满足的条件,笔者不再在此多做介绍。

四、结束语

撰写企业管理制度除了搭建好框架结构,梳理要点内容和注意文字写法外,还需注意制度的句型结构和内容要素等。同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比如集团管理级的制度可能强调原则性和指导性,单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偏重程序性和规范性。此类的或其他的问题在撰写制度时如何解决,笔者没有细化分析,但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6

1、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动态变化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 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三、 规范性企业管理制度的良性动态变化必须是与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创新结果

篇7

总则

1.1

业务管理制度是公司业务管理运作策划结果的表达,业务管理制度的价值在于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是保证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业务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手段。

1.2

适用的业务管理制度有赖于系统的业务运作策划,识别、分析和确定业务运作过程,有效构建业务管理模式,是编制管理制度的基础。

1.3

易于理解和可操作是对管理制度文件的基本要求,适宜的文件系统结构和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对管理制度的理解、执行和修订。

2

业务运作策划

2.1

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总体策划,由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统筹进行,从切实保证项目开发业务效益和效率的目标出发,优化、规范项目开发作业过程,明确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各自工作责任和方法,以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

2.2

系统的业务运作策划应遵循以下要求进行:

a)

充分识别房地产企业业务管理所需要的过程,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过程网络;

b)

合理安排这些过程的顺序和作用,保证过程接口严密、运作有序;

c)

规定过程操作的准则和方法,实现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d)

提供必需的信息,确保业务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e)

建立必要的控制措施,对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适当的监控、测量和分析;

f)

持续改进业务运作流程,促进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不断提升。

2.3

根据项目开发管理的特点,业务运作策划应特别关注项目开发中的顾客需求识别、产品定位、营销推广、业务分包,以及项目运作计划体系、工程质量、项目成本的管理。

2.4

根据管理公司确立的基本管理模式,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的协调运作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明确,并具体规定操作方式和控制程度。

a)

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基本要求;

b)

项目所在公司为执行管理公司的规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的操作方法和控制措施;

c)

管理公司为履行策划、指导、监督和控制的职能,促进项目所在公司执行房地产业务运作要求、其内部的运作方法和要求。

3

管理制度表达与适用范围

3.1

文件结构

3.1.1

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规定表达了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基本要求,为方便文件使用和修订,根据表达的内容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的文件,包括业务管理手册、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等。

3.1.2

本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内容没有包括仅适用于某个(些)项目所在公司内部运作的管理规定,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充分性和适用性,各项目所在公司应根据本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管理需要进一步制订相应管理文件。

3.2

业务管理手册

3.2.1

业务管理手册是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管理制度中最高层次的文件,规定了管理公司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政策,并按章节分别阐明了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过程的基本流程、管理权责、控制内容,以及遵循本手册规定所需使用的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

3.2.2

本手册的规定对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均是强制性要求,具体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

3.2.3

本手册中的规定并不具备直接的可操作性,执行本手册规定需要使用相应的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以及要求各项目所在公司自行制订的文件。

3.3

作业流程

3.3.1

作业流程是支持业务管理手册的第二层次的文件,是对常规的、普遍性的、内容较固定的作业过程制定的规范与程序。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作业流程采用跨职能流程图的方式进行编制,可以清晰地表达业务作业步骤、作业内容、顺序、责任,以及执行重要作业步骤所需要使用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编号。

3.3.2

支持本手册的所有作业流程规定属于强制性要求,具体工作中必须执行。

3.4

工作指引

3.4.1

工作指引一般是作业流程的支持性文件,对流程中的重要活动起解释、指导、提示、补充或辅助决策作用,但也可以是直接支持业务管理手册的文件。工作指引是公司积累知识、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基础。

3.4.2

工作指引可分为强制性和参考性两类,强制性的工作指引各项目所在公司必须执行,参考性工作指引由项目所在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或进行修订。强制性工作指引和参考性工作指引的区别,将通过工作指引的文件编号方式予以体现。

3.5

标准表单

3.5.1

标准表单是预先设计好的、用于作业过程中登记、填写、签署和传递特定信息的表单或文件,它以特定的格式规定了所填写的内容、类型、要求等。

3.5.2

与工作指引类似,标准表单也分为强制性的和参考性的,并通过标准表单编号予以区别。

4

管理制度文件编码规则

4.1

编码目的在于规范管理公司各项制度文件的编制要求,以及编码标识方式,以便于文件识别和使用。

4.2

本编码规则适用于业务管理手册、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等。

4.3

文件内容表达的格式要求

4.3.1

业务管理手册每一节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应按以下三部分展开:

a)

总则——说明管理公司针对某项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b)

正文——说明管理公司对某项业务活动的职责分配及管理工作内容;

c)

支持性文件——列出落实该项业务管理工作的作业流程和工作指引。

4.3.2

作业流程统一以跨职能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对流程图基本画法明确如下:

表示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动作

表示过程中的判断步骤,其引出线至少应有2条

流程线,表达步骤间的前后关系

表示该步骤/动作的内容为计划/报告的编制

表示各流程间相互关系

流程结束点

4.3.2.1

流程图中的每一步骤框图应尽可能填入“执行动作”,流程图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反映“执行动作”的时间或逻辑关系。

4.3.2.2

在执行某个过程步骤时,需要使用其它工作指引,以及形成标准表单形式的记录时,均应在流程图中该步骤的旁边写出相关文件、标准表单的编号。

4.3.3

工作指引一般采用文字表达方式,不要求执行统一格式。其内容应具体规定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操作方法、技巧,或特定的工作责任划分。

4.4

文件编号

4.4.1

业务管理手册

业务管理手册各章节的编号方式如下:

X

.

X

某一节的自然序号(0~9)

所在章的自然序号(0~9)

4.4.2

作业流程、工作指引与标准表单

a)

业务类别代号及其流程模块序号

业务类别

流程模块

名称

代号

名称

序号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Development

stratagem

management

DSM

项目经营目标管理

Project

object

management

POM

项目经营目标管理评价与改进

100

业务信息管理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IM

经济合同管理

Economic

contract

management

ECM

招投标管理

Project

purchase

management

PPM

管理公司集中采购

100

第一类招标

200

第二类招标

300

第三类招标

400

材料设备采购

500

供方管理

600

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Safe

&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EM

危机管理

Corporation

crisis

management

CCM

成本管理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PCM

目标成本

100

成本统计与控制

200

工程结算

300

进度管理

Scheme

management

SM

项目投资管理

Project

investment

management

PIM

项目论证与决策

100

项目经营策划

200

项目设计管理

Project

design

management

PDM

规划方案设计

100

建筑方案设计

200

景观环境设计

300

初步设计

400

施工图设计

500

设计变更

600

项目施工管理

Proje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M

施工准备

100

施工过程

200

工程验收

300

工程移交

400

工程保修

500

项目销售管理

Project

sales

management

PSM

营销策划

100

销售准备

200

阶段促销

300

销售过程

400

交楼入伙

500

物业管理

Property

management

PRM

b)

文件类型代号

作业流程

P(procedure)

工作指引

G(guide)

标准表单

F(form)

c)

上述编号方式中,某一流程模块仅有一个作业流程时,其作业流程编号中的“DE”设置为“00”;如某一流程模块有多个子流程时,其作业流程编号中的“E”设置为“0”。

如:PEP100,表示“施工准备”流程模块只有一个作业流程文件。

如:PEP220,表示“施工过程”流程模块中的第二个子流程,即“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d)

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一般都直接支持某个作业流程,在编号方式上只与作业流程有关,均以“E”字段进行区别。

e)

部分流程模块因只有一个作业流程,其相关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较多(大于9),此时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的流水序号同时使用“DE”两字段,从01开始编排。

f)

部分没有作业流程,直接支持业务手册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其编号中的“CDE”字从001开始编排。

g)

所有建议使用(非强制规定)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其文件编号和版本状标识码之间加“(T)”表示,如标准合同文本(参考文本)的编制为ECG003(T)A。

h)

部分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在一个类型文件编号下,可进行继续细分,如:施工图审查要点,可根据结构、电气、给排水等专业分别制订文件,为区别不同施工图审查要点文件的编号,分别表示为PDG303(01)、PDG303(02)、PDG(03)……。

4.5

文件版本标识

4.5.1

业务管理手册的版本状态,以日期作为标识。

4.5.2

作业流程、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的版本状态,以英文字母加以标识,写在文件(表单)编号后面。如:PDP100A,表示规划方案设计流程文件的版本为“A”(即第一版)。

4.5.3

无论修改内容多少,作业流程、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每次发生修订,均须更换文件“版号”,按A、B、C……顺序递增。

5

管理制度体系审核

5.1

审核目的

规范对各项目所在公司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控,增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促进各项目所在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5.2

审核依据

1)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2)

集团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汇编;

3)

管理公司万达房地产经营管理制度;

4)

项目所在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规定);

5)

项目所在公司制定的计划性文件;

6)

集团、管理公司下达的专项工作指令(文件)。

5.3

审核机构

5.3.1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审核原则,管理公司设立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负责管理公司范围内的制度体系审核工作,监督项目所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内部审核工作,并指导审核过程和有效利用审核结果。

5.3.2

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下设执行秘书,经营管理部作为执行秘书负责审核工作的联络协调和具体操作执行。

5.3.3

项目所在公司应建立保证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的内部审核小组,负责项目所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内部审核工作,并配合管理公司的制度监督、审核工作,该小组成员名单、工作方式等情况应上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部备案。

5.4

审核方式

5.4.1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审核

在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的领导下,管理公司各部门负责按照管理制度要求检查项目所在公司应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的执行情况,并进行督促和指导。

5.4.2

管理公司的现场审核

根据相关指引文件规定,管理公司不定期对项目所在公司进行管理制度现场审核。

5.4.3

项目所在公司的内部审核

项目所在公司根据相关指引文件规定,定期(每半年)对本公司的制度执行进行内部审核,并且将内部审核报告上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部备案。

5.4.4

管理公司的年终综合评价

管理公司审核领导组依据管理公司日常业务审核情况、现场审核情况、项目所在公司的内部审核情况、执行中的制度反馈建议、外部情况变化等信息,在每年年终组织对在管理公司范围内的制度执行进行总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要求,形成评价报告。

5.5

审核结果利用

5.5.1

项目阶段性(半年、年终)考核评价时将该阶段的制度审核情况作为考核公司内部管理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依据。

5.5.2

开发项目经营管理责任书中的综合调整系数B的一项“内部管理系数”的确定依据。

5.5.3

对项目所在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考核的重要依据。

5.5.4

持续改进项目所在公司和管理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依据资料。

5.5.5

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资料。

6

相关作业流程和指引文件

1)

MSG001

管理制度审核基本要求

2)

MSG002

现场审核指引

3)

篇8

一、引言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工作始终核心地位,并与企业员工的薪酬、人员的调动以及职业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员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了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形成鼓励优秀和惩罚效率低下的氛围。它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认为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绩效衡量工作结果,其过程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

(1)绩效管理是一种统一管理系统,不管是对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因为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的了每个员工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因此在企业活动中,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简而言之,即绩效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3)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中。

(4)绩效管理尊重员工,以人为本,能起到充分挖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对考核内容以及指标合理设计,并与员工经常进行沟通,营造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可行性是指绩效管理制度在实施时的可行程度,需要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实用性主要是衡量其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实现每个员工、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问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进行考虑。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即对同一岗位的员工实施相同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以客观为依据,对每个员工应该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做出考核,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使考核结果与实际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差距,影响考核的可信性。此外,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进行公布,以便于每个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计划清楚明白。同时,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有知情权,能清楚详细的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从而使员工能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3)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一致性是指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证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稳定性,其时间最少为一年之内,经常变更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员工的工作,使其没有归属感,不利于鼓励和激励员工的工作,更加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乃至部门的组织的绩效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制度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归纳为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流程的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将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计划的具体制定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营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其次是根据所确定的计划,确定组织结果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分配,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分解成各级的具体目标和职责;最后形成企业工作计划系统内,使员工计划、部门计划以及组织计划在达成的条件、资源以及奖优罚劣等方面上达成一致。

(2)执行计划。不管是个人、部门还是组织的绩效计划都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执行计划是指在整个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之前制定的各个岗位职责,使上下级之间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员工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各面的资源,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目的,确保各个职能的目标全面完成。

(3)实施考核。实施考核主要依据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考核。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埋怨与职责,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实现共赢的目的。实施考核首先是下级员工进行自我结果的评估;其实是根据考核标准和内容,上下级一起对其员工结果进行审核;最后确认结果,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绩效奖金、工作改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4)结果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的完成,可以发现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管理流程的衔接问题、部门或是岗位分工不明确或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员工个人能力问题等方面,这就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听取专业咨询辅导顾问的意见,对部分和员工的低绩效问题进行改善。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特点

(1)通过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发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的激励策略,是积极式激励与责罚式激励综合使用。积极式的激励方式可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责罚式的激励运用不当,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只有积极没有责罚激励,或只有责罚没有积极的激烈策略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做前提

由于绩效管理制不仅以提高员工个人绩效为目的,而且以促进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为目的,因此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明确的企业计划或是目标、相配套的足迹结构、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体系。这有这样,绩才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三者的目标相统一、相一致。

(3)绩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绩效管理制度是想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绩效工作,其前提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秉着上下级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依赖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鼓励和激励,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自主创新,最终达到能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4)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

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因此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奖优惩劣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而定。例如:如果企业想要开展业务,那么在业务开拓上有所表现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企业在发展业务上及其需要突破,那么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更加需要奖励。这就体现了绩效管理对战略目标的导向性。

四、绩效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一)绩效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效运用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于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能将组织的目标分散化和具体化,是个人、部分以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使让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前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能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员工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自主地学习。同时绩效管理制度还会为员工提高一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员工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提高绩效。这种团结一致、良性竞争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和谐的,还是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另外,精心设计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例如,很多大型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利用绩效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

(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绩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员工及其工作,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岗位的职责安排,即在某一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和人数;在对事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作细则的安排,例如从何做起、如何进行以及每个环节如何衔接等方面,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由此看出,不管是在管理流程方面还是在工作流程方面,都需要有时间上的安排,此外,在内容、权责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对考核程序也需要做明确的规定,这些事宜的安排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而绩效管理制度恰恰能使管理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情况,在人或事的具体安排上能进行不断地改进,以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三)绩效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管理,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并用考核结果来判断员工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匹配,和是否实现了个人、部分以及组织的绩效。此外,绩效管理制度是改善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重要工具,它不是在绩效低的情况下鞭策员工的工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低绩效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其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进行培训辅导,尽量使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得到更加具体的量化。关于绩效内容和指标的设计上,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绩效标准,这样也可以体现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还可以并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收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仅能尽量满足员工在工作总的要求,还能使企业内各员工的岗位能恰当合理的安排。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改善企业低绩效问题,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执行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制度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有效地提高企业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因此绩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制度还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等,这些作用都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的以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春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篇9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将进入实施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即将全面启动,由此而产生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浪潮将更加汹涌澎湃。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信息化对业务支撑作用的日益凸显,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必将成为企业战略执行与运营管控的重要武器,企业的IT投资将逐年增长,信息化建设项目数量持续增多。这一方面将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将给企业的IT部门带来巨大的项目管理压力。

企业的IT部门在对并行的多个项目进行管理时,要从组织、流程、制度、考核和工具五个方面开展体系化的改进、优化,从而使得各类IT项目在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流程优化、考核有度、系统高效的环境中稳步推进。其中,关键是抓好以下三个抓手。

构建矩阵型组织架构

构建矩阵型组织架构,明确项目内部职责与项目间责任关系,是高效项目管理的根基。

有调查显示,很多企业的IT部门在进行多项目并行管理时,经常采取设置虚拟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方法,根据项目性质不同,将IT部门人员分配到多个项目组,并指派具体项目负责人。采用这种方法,仅仅能解决项目分工责任制的问题,却忽视了各项目间密切的关联关系。比如说,网络扩容项目中的技术需求(如各系统带宽容量、网络承载用户数等)可能来自ERP、OA系统等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项目中的RTO、RPO指标也要依据软件系统项目要求而定。

因此,IT部门应该建立矩阵型的项目组织架构,在落实各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间的关联关系。

矩阵式项目组织架构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明确各项目组的工作职责与项目组间的责任。为防止“责任真空”的出现,在组织职责定义中,一方面要明确内部责任分工与各岗位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要定义外部职责,即为保证其他项目正常开展而要做好的工作。比如说,ERP项目组不但要明确筹建工作任务分工、实施进度监控责任要求等具体内部职责,还要定义对网络项目、安全项目外部支持工作责任内容(如进一步明确编制网络技术指标需求书、提出安全防御要求建议等工作责任)。

制定制度体系和项目流程

要以制度、流程、考核为重要抓手,实现项目管理合规、可控。

在健全的项目组织架构下,能够驱动项目规范执行的是严明的制度体系与高效的项目流程。企业IT部门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进而规范未来项目的有序开展。

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在缺乏技术标准情况下匆匆上马项目,极易造成系统开发技术复杂化,信息孤岛,以及IT投资重复等问题发生,给后期的IT运维工作带来无尽的苦难。同样,如果没有严明的制度、流程作为约束,IT项目往往会出现工作无序、检查无规、进度失控等问题,严重影响项目最终质量。

项目绩效考核是量度项目制度与流程执行效果的最好方法。IT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在考核中检查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是企业IT部门项目管理中重点工作之一。

IT项目制度标准应包含技术标准规范(包括系统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系统数据管理标准规范和系统安全标准规范)、项目建设制度(项目需求管理制度、项目计划进度管理制度、项目技术方案审查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制度),以及基础管理制度(包括系统IT资产管理制度、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人员管理制度、项目信息保密管理制度、项目工作审批管理制度、项目资料管理制度和项目考核管理制度)。

海航实业集团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海航实业集团开展IT项目优化过程中,为企业IT部门建立四级考核标准体系,依次分别是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评价考核、IT部门组织绩效考核、IT项目工作绩效考核、IT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并将考核与制度、流程与组织岗位有效关联,最大程度地发挥考核工具作为量度尺的作用。比如说,在项目管理制度实施条目中明确工作考核内容,约束制度执行内容;在流程规范中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控制点(KGI),实现流程过程可控;在组织岗位职责中明确考核要求,为组织和岗位人员工作质量评价提供衡量依据。

建设IT项目管理系统

IT项目管理系统可以固化制度、流程及考核要求,真正实现管理落地。

IT项目管理系统是固化项目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的重要方式,可为项目各方提供一整套规范、高效的电子化工作平台。

篇10

中药库房管理制度是针对中药的入库和出库流程、中药的在库养护程、中药的保存场所以及人员的岗位职责等的进行规范的制度。是在医院整体管理机制下建立的库房管理制度。既要服从于医院大局的管理,又具有其特殊性。中药库房是各医院储存保管中药饮片的场所,应该加强医院中药库房的制度建设与管理。要提高中药在医院的管理效率,为确保中药的质量,中药库房的制度管理关系到中药质量的优劣以及中医临床治疗用药安全,必须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1 明确管理职责和责任的制度

1.1 明确管理职责

通常中药库房的管理是实行药剂科主任领导下的专管负责制。就是依据医院中药库房的管理制度约束库管人员的行为,用制度来操纵药库运作过程,完善中药管理体系,确保入库中药质量和库存中药的品质,为临床医疗提供可靠的后勤支援与保障。包括入库前的验收、入库后的存放、库存期间的养护管理、出库的发放等工作,库房管理人员要对对库存中药实行全方位负责制。要对整个库管流程中中药的质量负责。库房的保管员、养护员要职责明确,流程清晰。

1.2 明确责任的监督奖惩

要形成全员管理,全流程监督的管理机制。医院和药品管理部门有权定期和非定期盘查库房,及时了解库房管理人员对药品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库房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并反馈医院其他部对中药库房管理意见。在定期和非定期盘查时若发现库存库空、霉变、生虫、受潮等现象,对于在库房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和有重大贡献者药予以奖励,对于库房人员尚未上报或予以处理,则予以批评教育一定的罚款。

2 确保中药流程和养护程序的制度

2.1 中药的流程管理制度

中药在医院库房的流程包括入库、在库存放、出库等。与中药库房流程管理相匹配的制度包括入库审核验收制度、在库管理制度和出库核对制度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中药质量安全的保障。入库审核验收制度明确了中药入库的验收程序,核对内容。出库管理制度明确了中药的出库程序和审核的内容。多数医院都已经事实行了微机管理,在出入库的审核以及中药信息的登记等程序上都要依据程序的设定的要求来操作。

2.2 中药的在库养护管理制度

在库管理制度是中药库房管理制度的核心,关系到中药存放的安全和质量。因为中药材或饮片贮藏量大、品种多,而且受环境影响大,中药的在库管理制度就要对巡库检查、翻仓和勤烘晒、气调熏杀、整理清洁、盘点、报表等环节作出相应的规定。贵重药材细料和剧毒药要实行专人、专柜、专帐、专薄、专锁保管。科学的归类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库房管理人员把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倾注于中药质量养护管理上。要求库房管理人员等偶按中药分类或顺序编号,根据中药的特性,定期(如每周或每月)查看并作检查记录,随时发现药材有无霉坏变质,以便及时处理。针对某些药材易虫蛀和发霉现象,要进行翻仓和烘晒,以达到防虫防霉和散潮目的。在霉雨季节要对易虫蛀品种要勤加检查,必要时进行2~3次熏杀,不让细菌有繁殖的机会。要注重库房的整洁和卫生,做到无垃圾、无污物、无霉烂、药材排列整齐,用物清洁。要保证中药数量的准确,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出人库查对、翻晒时查对,做到账物相符。要勤盘点、勤报表和勤查价,做到计算机库存与实物库存相符。库管人员可自行对贵重药品、常用药品进行库查,杜绝实物库存与机账库存不相符的情况。定期将库存情况总结上报,为医院中药的采购和调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3 加强中药库房的安全管理制度

中药库房的安全管理包括财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等。要求在管理方面要注意防火、防潮、防水、防盗、防意外损害等。防火是中药库房安全管理的为首要任务,在库房内要配备灭火设施,易燃易爆的中药要远离电源和火源。中药库房的选址和建设等过程要主动邀请当地消防部门的参与。要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接受消防部门的检查。将消防部门的建议写到制度当中去。在对中药进行养护操作如熏库和气调养护等工作时要提前做好通知和准备,以防止引起人员的意外伤亡。在高处存放的中药要有良好的固定装置,以防止脱落引起意外。要规定库管人员每天观察库房有无漏水、渗水现象,并做好记录。人走关水、关电源。要有严格的防范措施,安置铁窗、防盗门、监控系统,加强防范,不能有疏漏。

4 讨论

医院所用中药药类繁多,范围较广,中药库房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中药库房的流程管理是确保医院中药质量安全的前提,而库房的安全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科学的医院中药库房管理制度,是医院用药安全的保障。良好的库房管理制度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库房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