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一语文教学总结

初一语文教学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2 13:12: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一语文教学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一语文教学总结

篇1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

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篇2

本期以来,我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坚持认真备课,全面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课堂素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步准备。按时上课,严格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泼的课堂交流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精心选择作业,精练精改精评,加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对学习有困难和出现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释疑解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积极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平等、和谐与交流,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期我组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课前演讲,从选定主题、选择内容到仪表仪态、实际演讲等,都由学生自己组织,老师给与点评。坚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文感悟和表达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坚持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教学中我适度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每节课都能恰当的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设境,或提供资料,或音画助学,或问题激发,取得了常规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安塞腰鼓》等课文时,运用图片、视频朗读等方式巧设美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虚为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3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篇4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篇5

一方面,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三、四班的同学虽然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记得一位优秀的老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3.lesson9》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当讲到“half”和“quarter”时的时候,我通过画图,用数学上的“圆”来加以充分形象的讲解和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说明。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学生听懂了,也就显得颇有积极性。因此在练习”what’sthetime?it’s……”的句型时,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我们组的优秀老师的课,同时也听其他老师的课。本学期,我听了二十多节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优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在三班和四班,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口语操练时,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篇6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它鲜明地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教师把小学、初中这九年义务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各自为阵,各管一段。如何根据《大纲》的要求,卓有成效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中小学的教学进行分析后发现:初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严重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脱节、变化

1、知识结构脱节。

中学阶段为了扩大知识面,不仅教学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而且还出现了较多的抽象概念。这些知识点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初中第一册介绍词的构成,第二册短语。我认为,造成知识脱节的主要原因是:(1)初一语文教师没有做好“过渡”工作,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的必要性。(2)多数初一语文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甚至是个“空白”。(3)小学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能到位。

2、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形成尖锐矛盾。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突出感觉是:课程设置科目多,课文分量增加。这样,初一的课堂相对阅读量是小学的双倍有余,势必导致课堂容量增大,课堂节奏加快。这样,一些学生适应不了,初一下学期便出现分化苗头。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小学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大多由识字、解词、读书、记层次中心、背诵、默写等环节构成,而初中则开始体现“活”的课堂结构形式,大体分为:预习、阅读、理解、质疑、讨论分析、小结作业等几个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可根据不同文体,有所侧重地把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语文基础知识等融为一体。在教法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相当一部分都教过中、低年级,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娃娃气”始终很浓;而初一语文教师一般都教过初二、初三,有较严重的“成人化”色彩。教师教法上的变化,带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这些“不适症”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使语文成绩暂时低下。

三、措施及改进意见

我认为,要搞好过渡阶段的语文衔接教学,必须做到:

1、从教材入手,找出“衔接点”

从小学到初一的教材内容是一个跨步很大的台阶。语文教师要善于沟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选准“衔接点”,架起教材过渡的桥梁。具体做法:

(1)遵循迁移学说,从旧到新

根据心理学家关于迁移的学说,初一语文老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坚持从旧知引入新知。中学教师要熟悉小学的教材,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中小学各自掌握的重点,有侧重地传授新知识,避免过多的迂回、重复。例如:初一的语文知识和小学课本的“读写例话”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讲授知识短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课本中与之相关的“读写例话”。另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与之相对应的课文,也应了解。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在仙台》等,到中学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了解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知识点,把主要的力量用在学习新知识上。

(2)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在语文衔接教学中,如果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就可以消除新生认识表面的或实际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2、从课堂教学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篇7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又良莠不齐,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篇8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篇9

经过小学六年语文的学习,学生跨入初中后,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课时的减少,学科的增多,学习环境的不同,靠老师“提携”式包办的依赖性逐步放手等因素,再加上现行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假如老师在这一“特殊现象”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就能扭转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开一个好头

记得第一年工作,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而深入了解后发现其中一(2)班有一半同学来自偏僻的董巷小学(很难在那所小学的毕业生中找到一个懂拼音规则的)。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于是,开学初的几天,我收集同学小学毕业成绩、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通过分析,我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存在问题。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些周记:①我忘不了小学时的一件事;②我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③一堂有趣的语文课;④初中给我的第一印象等等。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时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是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校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写了针对性评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摸底,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要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老师要向学生讲明小学语文学习与初中的区别,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温故知新,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变难的课文,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因此适当复习一下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因为初中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三、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初一上半学期是“过渡期”,这时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所以老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学术语言;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老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考试的试卷尽可能出得简单些,批改时尺度适当放松些,以树立其自信心,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其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老师应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难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培养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老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老师应有序地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何进行语段阅读;如何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如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学习环节;如何运用科学的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老师则巧为点拨。总之,老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要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老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老师容易把语文教学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

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可是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型。以文言文为例: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大道理的教育,孩子不一定能接受,那么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课》,让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祖国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祖国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润物细无声”,只有老师善于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根植下兴趣的种子。

七、要充分利用多思、多说、多读、多写这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学生刚踏入初中时的种种不适应,老师更要突出一个“思”,因为初中的语文学习不能再是机械的记忆,而应是一种理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

罔”,“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这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刚开始时可让学生找些故事性较强的好书自由读,慢慢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接着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中外名著。在不断的阅读中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感知、感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体验亲情,抒发感想,学会处事,磨炼健全的人格继而走向大自然寻找灵感和享乐,向内心世界探求生命的本质,记录下成长的轨迹,向未来世界描绘多彩人生,写下豪言壮语。指导学生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当然,由于初中功课紧,有时可以把日记改为周记,把写日记、周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把“读写”变成开放的大舞台,把语文变成人生的加速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在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同等重要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正因为如此,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畅想的天空。

篇10

交流,形成问题――阳光展示,精彩点评――深度探究,拓展延伸――系统总结,形成体系――达标测评,智慧作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学定教,教学过程要先学后教,教学关系要多学少教,教学评价要以学评教,教学效果要实现教

学相长。“这一切均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和些许的感叹。

那日,我走入初一六班的教室,惊奇地发现:班内的座次已完全打破了旧有的格局,小组合作完全适应了新形势的需求,组内的四个成员在学习上分属4个层次,互帮互助,合作探究,缩小差距,共同进步。我想:这应该是“自主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物吧?带着满腹的疑惑我开始了全新的初一语文教学工作。

初次接触,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在这种氛围之下,不必说是“赶鸭子上架”,也不必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试深浅”。反正我总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可是胆怯并不代表放弃。正因为我不敢成为苏校长说辞下的典型“穿新鞋走老路”、“说的是自主幸福,做的是一言堂”,从此,我便开始了教学路上“我的自主幸福课堂”的艰难跋涉。

于是,我默默地拿来《汶水明珠》第79期,仔细咀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朗读、字词、句段、总结、达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新生事物多少有些吸引力,可时日不长,那成了怎样的一幅场景啊!原本有些活跃的课堂开始变得寂静了。这都归因于同学们缺少预习时间、缺乏积极参与、没有个人见解、不乐讨论、不敢质疑……而今的课堂简直就是黎明前的静悄悄。“我是一个多么失败的语文老师!我就这么没能耐吗?”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怀疑中。在思索和矛盾中我踯躅不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终于,《皇帝的新装》救了我,救了我的自主幸福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想让大

家把学习和表演结合起来!用你的表演把你的理解展示出来。而且,我打算把整节课都让给你们,这节不够,还可以挪用下一节,直到你们表演满意了,理解透彻了!”痛定思痛后,我坚定地宣布。

“表演课本剧?整节课或者更多?真的?”在同学们质疑的眼光中,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耶,语文老师万岁!”孩子们欢呼起来!

“还有……”我想再补充点什么,可是……可是我明显地看到了同学们眼中掩饰不住的焦虑和担忧。我笑了:“大家别担心,我是说这一次学习展示允许打破常规,可以跨组自由组合。”

瞬间,教室里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寂静,接着就沸腾了,但我依然清晰地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哦,耶,理解万岁!我们不是在做梦吧?”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里,我怅然若失地立在讲台上。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孩子们对真正自由的渴求;那一刻,我也似乎明白了老师不敢完全放手的理由:怕为师的“霸主”地位不稳固。或许这样?

就这样,我默默地巡着,看着,听着,指导着,点评着。我没有打扰他们“呼朋引伴”,没有限制他们在课堂上自由行走,没有制止他们指手画脚……因为,尽管他们的表演有些拙劣,但他们那专注的神情、那愉悦的神态、那投入的表演、那琅琅的读书声、那默契的配合,深深地感染了我。即使班内最内向的朱晓霏,此时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我又怎么忍心破坏他们如此的兴致?难得的自主和自由啊!期待已久的的收获和幸福啊!暗暗地,我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欢呼。

课后,翻阅同学们的日记,我又收获了另一种快乐和知足。“今天,由我们自己表演了课本剧,把课本内外的知识和乐趣全部体会到了。可惜,我们还没来得及登台演出,讨厌的下课铃声就骤然响起了。唉!”“这堂别出心裁的表演课,换回了我们几近熟睡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还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观看课本剧要比自己读课文更容易理解。我喜欢课本剧表演。”……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意犹未尽的深刻含义。这不正是喜闻乐见的名师的课堂所达到的境界吗?而我只不过是浅尝而已。

不经意间,桂贤娣老师的话回响在耳旁:“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自然快乐。孩子需要教师给予快乐,教师自然也会收获快乐。“这应该是桂老师成就快乐课堂的关键,也应该是她“作业最少,成绩最好”的诀窍!

渐渐地,我明白了:在教学中我质疑的不应该是自主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而是课程实施中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篇11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