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6:30: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必须终止这个连接。在传送数据时是按序传送的,是可靠交付。面向连接服务比较适合于在一定期间内要向同一目的地发送许多报文的情况。
2、点对点协议工作在链路层,通常用在两节点之问建立直接的连接,它主要用在利用电话线来连接两台计算机,很多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使用PPP协议给用户提供接入服务。PPP协议被设计用来代替非标准的协议SLIP,它既支持同步链路连接,也支持异步链路连接,它还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的协议,被设计有循坏元余校验来防止链路噪声,检查每一个单独的恭是否有错误。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其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76-01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了计数方法。例如人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能分辩一到十,数量更多时采用打绳结或堆石头的方法,一个物品即打一个绳结或堆一个石头。到了唐朝中国人就发明了算盘并广泛使用它,人们使用算盘这种工具使人的计算事半功培。算盘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但它不能长时间的存储结果。1994年8月—1945年6月,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博士正参与第一颗原子研制工作。冯·诺依曼(Von·Neuman)首先提出了电子计算机储存程序的概念,并在设计人类第一台数学电计算机ENIAC上起关键作用。
1946年,人类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ENIAC含有18000多只电子管,重达30多吨,占了一间170平方米的大厅,耗电150千瓦;每秒能做5000次加法运算。ENIAC比以前的机械计数器速度快几百倍,可靠性提高了几千倍,体积是它的三十分之一,成本不足它的百分之一。ENIAC宣告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即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继语言的产生和应用、“四大发明”之后又一重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有四代: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1958年)亦称电子管时代;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年—1964年)亦称晶体管时代;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4年—1971年)亦称集成电路时代;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年—)亦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冯·诺依曼首先提出的存储程序的思想和他首先规定的计算机硬件的结构,沿袭至今,长盛不衰。这就是为什么世人总是把冯·诺依曼称为“计算鼻祖”,把这四代计算机统称为冯氏计算机。
现在人类正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这代计算机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问题,这样机器就能与人沟通。这代计算机的研制与仿生学有关。如果人类能彻底破译脑袋工作的机理,智能计算机就一定能制造出来。
二、计算机的特点
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了数不清的工具。几乎所有工具都是人类机能的一种延伸,惟独计算机有别于其他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人脑自动工作。
2.1快速的运算能力。计算机的运算由一些数字逻辑电路构成,其中电子流动担任主要角色。电子速度非常快,现在高性能电脑每秒能进行进行几百亿运算。
2.2计算精度高。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不理论上不客观存在限制,一般的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学。计算圆周率一般能精确到2000万位。
2.3超强的记忆能力。计算机能存储大量信息,又能记住处理加工这些数据信息的程序。电脑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会“忘却”。
2.4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借助逻辑运算,可以让计算机作出逻辑判断,分析命题是否成立,并可根据命题成立与否做出相应的对策。
2.5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计算机从正式操作开始到送出操作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进行。
三、计算机的应用
3.1数值计算:例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中的计算。在天气预报中利用求解气象方程式的方法准确度高,但计算量庞大,需要几万人同时进行计算,才能赶上天气的变化。利用计算机只用几分钟就可以做出几天以后的天气形势预报。
3.2信息管理:我国大银行已经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全部业务自动化,现在城市支付一笔账目,一分钟内即可办完。计算机也可用于图书资料的自动管理,实现图书检索自动化。在财务会计管理、仓库管理、商品市场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微机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3过程控制:大型企业中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另一领域。
3.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支(CAI)。
3.5网络:利用线路(有线或无线)将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
四、计算机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肉体”、软件——“灵魂”)。
4.1硬件系统由输入设备(input)、输出设备(output)、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五部分组成。
控制器和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核心部件,这两部分合称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心脏。
外现上常有:主机箱、鼠标、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
4.2软件系统可分成系统软件和应有软件两大类。
4.2.1系统软件是计算机必备的,是使它能够正常工作的基础软件。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系统软件。它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是为计算机能方便、高效、高速地运行而配置的一种系统软件。常见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unix.。
计算机语言是程序设计所用的系统软件。例如Foxpro、C、pascal|、BASIC语言。
4.2.2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各种计算机应用而编制的软件。例如Office文字处理排版软件、3D studio动画设计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五、计算机其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06-0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类职业中专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对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总结思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走上一条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应人才需求的路子。我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1.加强师资力量,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全面,要广,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有效地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合理完善师资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寻找有效地师资培训方式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促进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舍弃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职院校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这对计算机这种需要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无论是采用低要求、低起点还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中职院校不要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平时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此,中职院校也应该在这点上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加强计算机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时有效地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完善自我。
3.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包括AutoCAD、3ds max等辅助设计课程均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上述教学内容,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实践方法、开发多媒体软件、建设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室,提高上机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任务驱动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捷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下,学生的成长健康问题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计算机硬软件的组成为教育模板,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建立健全其学生的素质和人格。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最先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一些高职学校,可以将市场的人才要求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突出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从而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成长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个贯穿始终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术和维护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素质,促进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在计算机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原本单纯的课本理论教学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将以人文本的精神渗透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讲授计算机的硬件构成,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中,硬件是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总和。计算机的硬件一般包括主机、输出设备以及输入设备等。计算机的硬件可类比于人的身体,是可以衡量质量的实物。一般而言,计算机的每个硬件部分都具备独特的功能,作为一个团体,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相互间的协作,才可以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转。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将计算机的硬件比作生活中的一个团队,需要每个成员都具备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在真实的协作意愿和方式下产生真正的积极动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运作和发展,进行互帮互助,培养团队主人公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团队人员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促进全面的自我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团队做贡献。而且,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节约内部的资源消耗,促进团队的发展。
4.讲授计算机软件时,教育学生给自己一个适合的定位
在计算机系统中,软件设备也有分类。一般包括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也分为操作软件和支撑软件,发挥计算机的基本功能。系统软件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独立的硬件,促进他们之间进行协调工作,而且系统软件没有设定特定的应用领域。但是,对于应用软件而言,一般是为某些特定的用途而开发,提供较为单一而又高技能的服务。例如,浏览器的出现,各类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诸多数据库的系统管理等。因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各有用途,延伸到成长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努力方向,都要选准位置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5.讲解计算机的病毒知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我国计算机相关法律中可以知道,对于计算机病毒有明确的定义。计算机病毒一般是指在计算机的程序编制中,人为地加入病毒程序,以此破坏计算机的正常功能,导致计算机数据的损坏和丢失,从而妨碍计算机的使用。在现今的计算机发展领域中,很多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的破坏行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进行病毒程序编写,对计算机的诸多用户带来麻烦和损失。然而,病毒制造者不管是基于何种用意,传播和编写计算机病毒是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传播计算机病毒,更好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6.讲授多媒体计算机时,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成为一专多能的人
计算机的功能多种多样,正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专多能。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难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不存在这么多的专业岗位需求。所以,在社会科技进步的指导下,学校要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水平,及时更新知识进行自我钻研。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其他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也暴露了一些不良的信息。需要加强学生自我明辨的能力,让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好助手。
7.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成长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而且担任着学生监护的重任。所以,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传播道理和知识的主体,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将成长教育的知识渗透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引言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只要有学习的热情和愿望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需求进行学习。随着移动终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App 客户端已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APP开发已渐渐地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APP客户端制作的大量出现已经开始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休闲方式、阅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创业模式等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是支持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一门基础科目。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理论学习部分存在如下问题:
(1)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涵盖内容繁杂,但受学时所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学习,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在校W生虽然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但能够通过看书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打破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计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移动学习APP。本系统定位是辅助学习系统,主要是服务于大学生及其他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员,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弱化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的根据自我需求学习,同时以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建设原则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细分为一个个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搭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完整架构。开发本项目所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7,开发工具为Eclipse是基于Android4.0,数据库采用Android自带的轻量级数据库SQLite3。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其中客户端的基础学习、单元练习及综合测试模块用户可直接使用,错题本功能、视频及精品教程下载模块需在用户注册并登录后方可使用。服务器端主要完成对数据库中用户表、习题表、习题类型表等数据的管理,实现增、删、改、查功能。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3.1 基础学习模块
基础学习模块提供以文本及图片形式为主的基础教程,用户进入该模块后,首先需要选择知识点大类,再选择此大类中的某个具体知识点,进入基础教程学习界面。
3.2 单元练习及综合测试模块
单元练习模块是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练习,用户可通过此模块了解对本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综合测试模块是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道题目进行测试,测试用户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整体的掌握水平。单元练习模块界面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单击“上一题”或“下一题”按钮,选择题目完成相应练习,在做题过程中,可随时单击“答题卡”按钮,跳转到提交页面,在提交页面中,系统将对已完成题目和未完成题目做出不同标识,确认提交后进入练习报告页面,此页面会显示用户练习结果如图2所示,并且用户可进一步选择查看试题分析,若为注册并登录后的用户还可将错题放入错题本中,供今后复习使用。
3.3 错题本模块
错题本模块要求用户进入系统主界面后,先进行用户注册并登录。本模块主要将以前用户出错的题目按照保存日期进行集中显示,并且提供删除功能,对于已确定掌握的题目,用户可将其从错题本中删除。
3.4 视频及精品教程模块
视频及精品教程模块要求用户进入系统主界面后,先进行用户注册并登录。利用NanoHttpd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 Web Server,用户登录后可访问服务器中的视频及精品教程。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基于综合运用的综合性知识,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而且为以后的水平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平日的学习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整体性学习,我们可以有效的将它们综合性的连接起来,加强内在联系的有效性,在巩固前边所学知识的时候,同时复习到后面的知识,两者有机的相互结合,通过相同的衔接点连接起来,达到有效提升的目的。
1 基础办公平台软件的整体性学习和联系
从最基础的系统操作入手,然后逐渐的学习各种软件的制作,纵向来说,系统性的操作是软件操作的基础,软件操作更加深化和细化了,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
1.1 系统操作和软件接口的整体性学习
将系统的基本操作与软件操作融合在一起: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从基本的系统操作开始,了解电脑配置的不同用途,然后融入基本操作软件,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提升,例如关于office基本操作的文档,通过系统性的操作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其中的接口可以通过word,excel和ppt进行有效的展示提升。当中许多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操作进行升华和提升,上述办公软件的操作都是基于系统软件的操作。
学习计算机和教授计算机都是一脉相通的,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将基本的操作系统运用和基本的软件运用整合到一起去,提升我们的空间,通过相互的练习和操作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去。在两者的相互比较当中会发现很多简便的相同的方法,达到一个双倍提升的效果。
像在办公文案部门,经常要用到Office办公系统软件,在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中,最主要应用Ps软件系统,这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以计算机的某项应用为主,同时结合其他软件的辅助作用,我们就可以基本达到日常工作的目的,满足其基本需要。有效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课题,通过标准的技术要求,将最终成型产品提供给需要的人,
1.2 资源及软件的相互整合,形成整体性学习课件
资源的整合的整体性学习,目的就是让各种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在一个思考的空间之内进行学习和有机的整合。例如我们在学习PS制图软件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文字和图片的资料融合到一起去学习,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PS。
在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音视频软件的学习融合到一起去,通过有效的融合形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将重要知识点形成一股合力,通过整体思维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例如我们通过数码软件的形式,将图片音乐和文字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去。
2 计算机基础和实践运用
2.1 重视计算机基础的巩固
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常规化的教学,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与教学评价反思,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是我们教学合理化与常规化的出发点,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计算机学习要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体系
电子计算机逐渐进入到日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更加发挥了计算机强大的作用,成为我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关键和衔接的作用,教育、管理、各领域几乎已经替代人们的地位,成为一个有力的使用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3 小结
总上所述,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操作功能,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效果日益凸显,成为了大家日常的亲密朋友和工作的关键角色,如何有效的开展理论和操作的现实运用,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实践创新的问题。
在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将它们综合性的连接起来,加强内在联系的有效性,在巩固前边所学知识的时候,同时复习到后面的知识,两者有机的相互结合,
首先要夯实基础,以此培养能力,提高技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提高素质,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通过理论进行实践性的锻炼,达到有效提升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有效的提升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整体性的知识点,提升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程度。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应用基础编写组.计算机应用基础[D].南京大学,2010.
[2]计算机与生活编辑部.计算机与生活[J].计算机与生活,2003.
[3]孙晓风.网络改变生活――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网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天雷.中国计算机用户.网上生活[Z].北京市报刊发行局,2006.
中职计算机教育,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要求进行教材编排,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
1常见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的教学过程。有了学习任务,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知道了学习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任务教学,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
1.2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在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教学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从而为他们提供一种带有竞争性、协作性以及个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为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组成主要以异质为主,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成绩水平、性格特点、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异质的差异可以为小组成员进行优势的互补。当然这都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调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人数以4到6人为宜,可以定期根据学生情况变化和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小组内可设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合作学习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对合作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整个合作小组通过教师的合理设置小任务,合作轻松解决大任务。
1.3 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首先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C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教师评价也要分层进行,对成绩好、活泼、自信的学生要指出其不足,鼓励其继续进步;对于成绩不好、内向、不自信的学生要指出其优点和进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 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创新教学策略
2.1 讲解应通俗易懂。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系统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考试成绩来进行,让学生将考试成绩输入电脑中,试着在电脑中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使学生在课堂生学习到的内容,在其参加工作时不至于落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时做以调整,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课程的内容内容要新,适用性要强,即课程内容必须与计算机技术接轨,能够反映出最新的成果。注意减少授课内容与中学内容的重复性,可以将一些内容列为学生自学项目,逐步减少Office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技能操作练习在教学当中的比重。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训练项目,在对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做了细致的分析后,从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几个典型工作案例,教学内容围绕完成典型工作案例进行组织。
2.3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我们必须保证上机实践课有充足的课时。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实验课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上机任务。期间教师应在同学之间来回穿梭发现问题并加以辅导。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还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结合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专业证书的获得进行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获得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多种证书,既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而且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强化。
参考文献
[1]龚俊峰.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浅谈[J]
中图分类号:G6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73
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仍然继续快速的发展和革新,这些变化正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或者服务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人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中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存在不重视问题或者直接忽视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上存在懒惰的习惯
我国中学教育,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这就造就了一批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会出现被动学习或者是被迫学习的现象,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积极性。当这些学生参加完中高考入学考试后,被高校录取后,在高校的学习中会出现自我放松,自我松懈的现象,因为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初高中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在大学里,学校主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沟通,学会创新,相比之下,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定比高校要严格很多,仅仅从学习时间方面,就足以说明。
所以进入大学的部分年轻大学生,会随着舒适的大学环境和惬意的校园生活,而渐渐淡化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慢慢会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初高中都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大学里还开这门课程,是不是太简单了些?其实不然。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那些经常自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对于课堂不重视的学生往往最后的考学期末成绩或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成绩往往并不是很理想,这就是学生自高自大的心态和学习态度直接导致的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不能懒惰,要端正学习态度。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缺乏是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于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次次出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老掉牙”的课程,好像在重复以前的知识学习,这就是原因所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已经给这门课程进行了“定性”。其实,学生缺乏的是一种新的发现,是一种探索精神,是一种学习兴趣的开发。
(三)不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偏向实践操作
几年的课堂教学,总结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80%的学生更喜欢或偏向实践操作,而忽略理论知识。所以对于日常简单的办公软件的应用,95%的学生不会存在困难问题,但是对于日常较少见的办公操作,学生会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或者有一种畏惧意识。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全面,不系统,不牢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问题,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丢失,不单单是学生本身存在问题,老师也要意识到一些问题,兴趣的激发讲究的是方法,不是强制或者填鸭式或者轰炸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是循循善诱,通过一些小细节,小事情,甚至一些教学“个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愿意聆听,去思考,去认知,从而让学生从内心里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一门学科,去深入一门课程,去积极主动的探索更多的知识,进行深入和细化,让自己更充实。老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领路人或者是一盏方向灯,给学生引导和指导,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习,只有建立兴趣,主动学习,才能够将课程的学习升至另一个层面的高度: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二)严格督促学生,勤学苦练,提高一级通过率。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通常是要参加全国或者是江苏省内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而且要求通过,我校学生属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满分100分,60分通过。针对此考试,在大一的课程中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分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下面就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缺乏耐心,所以在理论课堂上,老师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针对一级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控,另外要严格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适当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要死记硬背。
其次,实践操作部分,该课程的学习是在机房进行的,老师在机房课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能够动手操作,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规定的作业量,通常情况下,在机房课的时间操作中,老师有必要利用历年的操作题真题,让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操作。从今年下半年,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考试的题型和分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新的改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一级的通过率。目前新的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操作部分主要考核学生3个软件的实际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去除了之前的网页制作和数据库的考察部分,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比较合理的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成绩,建立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
高校的课堂上,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的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兴趣怏怏,下课铃刚响,一群学生蜂拥而去。急急而去的学生说明老师或者课堂并没有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教师备课准备的再好,课堂安排的非常紧凑,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回应,只是老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这不仅仅是课堂的“失败”,老师“失落”,对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也是一种“打击”。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能够掌控和把握住课堂气氛,善于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通过较为严格的要求,让学生慢慢在这门课程上取得“一点点”成绩,这会让学生瞬间找回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和促进学生一直努力和坚持下去,当然在这个课堂中,作为领路人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相信并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在课堂中不断遨游。
(四)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0-45分钟,在这有限时间的课堂上,有可多知识是老师没有办法教授和指导学生的,但是老师可以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把课堂上的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后,将自己搜集准备的资料,发放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开拓课外知识,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的课外探索时间,也许学生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相信学生会第一时间想要和你分享这份喜悦,这不单单是学生的成绩,更是老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份成果,是对学生的认可,更是对老师这份工作的一份肯定。
总结:以上是我就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解决这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讨,为了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意识,学习是一种能力,能够更好把控自己的学习,更是一种更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19-02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门基础教学的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培养了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根据近年来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职生。这说明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中不乏家庭条件不错、很早就用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的人。这类学生起步早,水平相对较高,其中一些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到大部分计算机知识,甚至有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然而,另一类学生在上高职前学过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并不扎实。
面对应用的认识不足 教学中,教师没能做到真正认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正确把握信息文化的感受,使得信息意识无法增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
2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改革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可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的任务应当包括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譬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开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方面,教师应当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合适的理论教学学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可以专门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结束后,开设两周课程设计的学时,让学生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拓宽基础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教材进行实例的选择,譬如企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任务的形式带动知识点的传播。同时,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为避免学生厌倦课程,教师应当在课程中补充一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内容。学生对有难度的知识会更想去挑战,因此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也不一样,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与专业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进行知识补充。
掌握学生学习程度 教师在布置给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前,应当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否则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每节课都上交任务成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更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师在上课前先要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并在下课前布置好预习内容。同时,应当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布置分层次任务,确定何为最低、中等以及最高层次要求,即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最好完成的任务以及完美完成的任务三个层次。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额外补充一些高级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位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后进行学习,更能够让每个人明白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够“更上一层楼”。
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内容制定相应的独立项目,并将学生分组,以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处理。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认项目任务以及项目最终应达到的目标,之后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每组完成任务之后,应在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之后再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他评,最后由教师根据每组的情况进行最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层次教学法 高职学生不仅是在计算机基础程度上有所不同,在兴趣、爱好、学习意志、动力、品格、性格等多方面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差异。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课程前,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初级目标、中等目标、终极目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第一层次目标作为讲解基础知识的目标,而问题答疑可以作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将实际操作作为第三层级。以此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帮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除了上述三种教学方式,还有模块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讲练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4 建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为学生学习建设网络资源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将教学讲义、课件、教学视频、题库等教学内容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根据不同章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为学生设计习题,让学生直接在网上完成并提交。在实际使用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够给予学生学习以一定的优势。
方便性 学生可以在学校机房或宿舍内使用电脑随时进入学习模式。譬如:视频教程让学习的人与讲解的人不需要同时同地,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在上课时没记全的笔记能够通过课下看平台上教师的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重复性 对相同的学习材料,学生无论是同一时间还是隔一段时间,都能够再对材料进行学习。而且无论如何重复,重复多少次,学习材料的质量都是稳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相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是一种天然优势。
目标导向性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性地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材料,目标导向性较强,真正实现让学生按需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长处,补足学生的短处。同时,学生想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补充,通过在平台上材料的搜索,能够更快捷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5 注重过程考核方式,更新考试环境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在考试过程中,应当采取AB卷进行答题,并屏蔽网络,让学生打消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保证学生能够考出真实水平。通过考试检测出学生的薄弱所在,在之后的课程中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确保所有学生能够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出现。
6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的教学,更是由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组成的多方面教学。课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检验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和学校可以根据考试的结果,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人差异,制定严格的教学方案,搭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平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试对于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处在现代化技术发展迅速的阶段,计算机基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很有帮助。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1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过大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家庭和爱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它们自身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上的差异较大,给老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常常与学生的学习不相符合,使得基础好的,学不到其他的计算机知识,逐渐失去了兴趣;基础差点的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脚步,打击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学习质量一再下降,从而影响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1.2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配套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将课堂上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上应用,以达到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的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率是1:1开设的,这就导致了理论课上大量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得到实践应用,从而大大削弱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考试方式,笔试考试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空间上的限制,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科目比较适用。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点比较琐碎,相较于其它科目,计算机基础更注重计算机基础的操作和技能上的培养。单一的考试方式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全面地反映。而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上机考试中,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从同学那里拷贝一个就完成了,有的还进行修改一下,更有甚者连改都懒得改,老师在评分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是很了解,无法判断出考试作业的真伪,导致了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
2.2 考试内容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试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带来试卷考试侧重点的不同,同一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标准是统一的,出了专业的范畴,计算机考试的标准就有所不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课本的内容里,没有扩展性的实质内容存在,阻碍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长,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
3 计算机基础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考试对于评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成果有了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提高了老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适应时展的变化,加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速度,改变了目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现状,也改变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态度。上机考试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的开放性和可行性,老师也可根据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结果,充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能从根本上把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对学生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一次考核,提高(下转第122页)(上接第96页)了学校对于计算机硬件以及学习环境的资金成本投入,提高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讨
4.1 计算机考试重点内容的改变
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力度。因此要把计算机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地改善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程度。计算机的基础考试也需要紧紧跟随着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过程中,就会考程序设计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编程软件VF语言,在针对Excel表格的考核中,就可以进行如下题型的考核(图1)。
例如:在Excel表格中,如果要统计图1中所示的得分状况,统计原则要根据下面的几个要求:得分≥90分,这就说明成绩为优,80≤总分〈90,为良,70≤总分〈80,为一般,60≤总分
图1 Excel表格
这种考试类型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计算公式在工作表格中的运用能力进行考查,针对不同专业,同一题型的考察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外语专业的应该侧重于考查计算机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艺术专业则要侧重考查对于图像、图片的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考核的内容和重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以求计算机基础考试更加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
4.2 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多样
成人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对的是学历结构多层次,实际情况比较复杂的学生群体,要想在教学上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实践中做到有针对性教学和实验指导,而这些基础是建立在任课老师对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故而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一、成人教育的学生特点
1.年龄结构不一致,社会背景复杂。参加函授的学生年龄差别较大,有刚毕业的或参加工作几年的年青人,还有参加工作十几年的,甚至二十几年的中青年。这些学生中,有社会待业青年、商人和有固定工作岗位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2.专业知识结构不一样。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原来所学专业有文理科之分、在学历上有大专与中专之别,有的甚至是中学毕业。
3.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高低不一。在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原来就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理论;有些学生则由于以前学习和目前工作的关系也掌握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有些学生由于工作的环境比较有限,所以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
二、学习《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面临的困难
1.面授时间短,知识把握不牢固。由于整个面授过程时间为16天左右,而《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只有32个课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一半。通常,个面授过程在4天内完成,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学生在面授之后回到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再学习和操作的机会,就容易把所学知识忘记。
2.计算机硬件资源不足.伴随着成人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计算机硬件资源严重不足,学生不但不能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实验室练习操作,就是连正常的实验课都可能出现无计算机可用的情况。
3.实验课指导教师太少。计算机实验课只有一位指导老师,学生间题很多,往往一次实验课下来,只有十五六位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此大部分学生处于有问题却请不到老师解答的境地.
三、提高《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教学质一的探讨
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面临重重困难,作为计算机教师如何才能消除学生学习顾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计算机实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从课堂教学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指导。此外,计算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无论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都希望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能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及其技能全部掌握。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组织教学过程的职责在教师,怎样的教学过程才会有满意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必须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科学性指教学内容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概念、原理、定义、公式、数据准确无误,分析、阐述、推理、实验严谨正确,逻辑性指符合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能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懂科学知识,掌握要领,学会技能;启发性能帮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掌握问题的实质,学习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本领,帮助学生自觉回顾归纳过去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探求未知,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机世界奥秘的愿望和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趣味性指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共同探索计算机世界,洞察计算机奥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不仅对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是重要的,而且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兴趣是学习过程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效果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强大的学习动力。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出发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研究表达方式,综合利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研究教学进度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二)大力提倡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逻辑性强,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等优点,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很大的暗示作用.但是,由于《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操作演示中难以实现。若只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则使学生难以理解,实验课时更是手足无措,容易产生人—机心理障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人们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学习资源,有效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及实现最优化教学目标的过程。随着多媒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多媒体CAI,简称MCAI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交流式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形式多样,生动活泼。MCAI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可进行视、听一体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2.高度文互,因材施教.MCAI实现了“人机对话”功能,能根据学习者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潜力,缩短学习时间。这样能够很好地解决成人教育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层次不一的矛盾。3.信息量大,重现力强。MCAI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把记录贮存的教学内容调出,大大缩短教学内容重现的时间,同时学生可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拷贝,以便离校后继续学习,从而有效地解决面授时间短,知识把握不牢固的问题。4.界面友好,操作简单。MCAI系统只需要键盘或鼠标等简单输人设备,即可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完成整个教学教程。同时,良好的操作界面和简单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人—机心理障碍。
(三)盆视计算机实验课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里大作用
由于《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认真上好理论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准备,加强指导,争取上好计算机实验课.
1.教师要认真思考,做好准备,上机前给学生布置好实验作业。教师在布置实验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业的代表性、实用性。把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实验作业布置给他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辅导,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耐心地辅导他们。同时,还可利用成人教育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的特点,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大力挖掘学生资源,缓解实验辅导教师人力不足的压力。
3.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克服学生的人—机心理障碍。从心理学来说,人都具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年龄越大,这一心理就越明显,即自尊心越来越强。所以在面授期间,教师要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个进步,积极并真诚地鼓励他们,消除成人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成人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在不断地体验进步的乐趣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学到更多计算机操作技巧,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