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3 10:52: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篇1

二、传统投资决策是环境投资决策的基础

(一)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本质相同

进行投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是源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种需要是为了满足内外部利益关系人的需要,来自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需要。企业同其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是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本、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企业的生存价值在于其创造价值,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因此,传统投资决策就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满足利益关系人的更多需要。

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所履行的受托责任也应涵盖环境效益,这种受托责任不仅是经济责任,还包括了环境责任。可见,环境投资决策的本质是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服务,使企业的发展更顺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

以上论述表明,环境投资决策是传统投资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是同源的。传统投资决策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基础上,环境投资决策则以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为基础,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导致了受托环境责任的产生,所以传统投资决策是环境投资决策的基础,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二)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主体和对象相同

财务管理中讨论的投资,其主体是企业,而非个人、政府或专业投资机构。不同主体的投资目的不同,会导致决策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区别。

投资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资产投资(直接投资)和金融性资产投资(间接投资),投资决策中企业的投资对象大多是生产性资产,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

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环境投资决策也是在传统投资决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环境投资决策的目标应与传统投资决策的目标一致,即仍然是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服务,因此,环境投资决策的主体也是企业,其对象也应是企业的投资对象——生产性资产。

(三)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评价的基本原理相同

传统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必须达到这一要求。企业投资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反之则摧毁了企业的价值。

同理,环境投资决策也是为了企业选择正确的投资以增加企业的财富,并且在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环境投资决策中,当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总收益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时,该投资项目才具有可行性。所以,环境投资决策评价的基本原理仍是比较项目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的大小。

(四)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投资管理程序相同。

对任何投资的评价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各种投资方案、估计每个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对已选择的方案进行再评价(如图1所示)。

三、环境投资决策应用的新特点

尽管环境投资决策有着与传统投资决策相同的本质,它是在顺应了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由传统投资决策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在应用上必然有着比传统投资决策突出的特点。

(一)环境投资决策注重环境效益

如前所述,传统投资决策的目标是为企业选择经济效益高的投资项目,通过比较各备选项目的经济指标,作出最好的决策。重点是在经济效益上。这是同企业的性质和生存的价值相一致的。环境投资决策的目标则是利用有限的资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出谋划策,确保企业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当今时期,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不单单只对利益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受托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也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更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环境投资决策从其产生的背景和动因看,它的最终目标不仅仅与经济发展相关,更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环境投资决策的利益关系人进一步延伸

利益关系人是指获得企业某种形式的利益或承受企业财务、社会活动产生的风险的个人和群体。企业的利益关系人可以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群体,内部利益关系人包括企业的经理人员和雇员,外部利益关系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当地的群众组织和公众等。

传统意义上的利益关系人不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组织,在这些组织也成为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的时候(如图2所示),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要受到这些组织所制定的大量的环境法规的约束,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就必须考虑这些组织的影响。在近20多年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成了消费者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对毫无利益关系的一些周围的居民产生影响。这时候,这些居民也成了企业的外部利益关系人,企业的决策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反应。

(三)环境投资决策的方法改进

环境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在传统的投资评价的基础上,从成本范围、成本分配评价的时间范围和评价指标方面进行改进。总的来说,是把环境因素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选用全部成本评价法、多标准评价法、风险评价法和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全部成本评价法(TotalCostAssessment,TCA)是在资本预算分析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把环境成本作为成本中重要的一项,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所进行的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多标准评价法(Multi-criteriaAssessment,MCA)充分考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多元化的指标,帮助公司系统地根据不同的或不可计量的多重标准评价方案,有助于企业在无法将全部环境和社会影响加以货币化时进行投资决策,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环境和其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风险评价法主要有敏感性分析和方案评价法;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StakeholderValueAnalysis,SVA)是根据不同利益关系人对方案的看法,有的可以货币化,有的无法货币化,从而建立一套决策模型将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综合在一起,为决策提供支持。

(四)环境投资决策的成本范围扩大

传统的投资决策的基本目标是计算不同投资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的净效益。它需要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传统的成本较少包含环境成本。有的也只是笼统地归集到制造费用里。然而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已经不容忽视,甚至在有的项目里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企业的投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将成本的范围扩大,使其包括环境成本在内。

充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决策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下面以1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投资决策分析的这一优点。(采用净现值法。)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2种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1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包括: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9万元,交纳排污费3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0.5万元。(假定2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8%。)

2种方法投资及现值见下表。

(①=60000*(P/A,8%,10),

②=1500000*(P/S,8%,10),

③=500000+402600+402600+268400-335500+694500)

从表中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932600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301950元,应选择净现值较小的方案2。方案1较方案2而言多出了一项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1500000万元,这是企业通常做投资决策时容易忽视的一项现金流出,也是企业较大的一项现金流出,如果不考虑该项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238100元(1932600-69450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1301950元,会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投资决策,将造成不小的损失。

(五)环境投资决策评价的时间范围延长

在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评价的时间范围必须延长,以便更好地反映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尤其在环保投资项目中,投资的回收期往往长于其他投资,因为有关的损益常常需要在未来的许多年才会自然增长。环保项目带来的效益,如产品的质量提高所增加的收入,公司和产品的形象改进等,只有通过较长时间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图3列出了一个矿山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分布。对于矿山开采来说,应推行循环经济中“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在项目终止时对矿山及时进行可垦性测试,填土造地,种植植物,稳定坡面,防止水土流失(第18年)这会产生一项不小的现金流出。企业只有延长决策评价分析的时间,充分考虑这部分成本,并且改进生产技术以减少这部分成本,才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环境投资决策考虑环境因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投资项目总是存在着风险。由于项目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存在不确定性,任何决策都会面临风险。传统的投资决策需要估计项目风险以及处置风险。考虑了环境因素后,由于未来法规变化的不确定性,使项目的现金流量类型更加难以预测,因此不确定性更为显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投资项目中的环境因素的风险性更加突出。因此投资决策估计项目风险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所包含的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些学者总结出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进行评价,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方案评价法和决策树或蒙特卡罗模拟模型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展望

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新兴领域,世界范围内有关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还不够完善,我国对于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才刚刚起步。随着环境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考虑环境因素也开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环境投资决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在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的今天,人类应当转变过去那种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自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环保问题事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尤其应加强企业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全体职工中定期开展环境学的教育,增强职工实践环境管理的自觉性。

(二)完善会计制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

应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准则、法规,完善会计制度,以便于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这样,实施环境投资决策也有章可循。

(三)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管理

通过加强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有助于环境管理人员及时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决策人员加强环境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便于更好地收集环境会计信息。此外,决策部门也要安排具备环境投资决策理论知识的人员,这样有助于加强会计部门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提高环境信息的质量,精确地核算环境成本,准确地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投资决策纳入环境因素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经济现实,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以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西安投融资体制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西安市投融资体制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各级政府已先后成立城建类投融资平台26个。其中,市级4个(主要包括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城市改造建设有限公司和西安市投资公司),区县级平台14个、“四区两基地一港”8个。在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西安市各区县及“四区两基地一港”共组建成立政府融资平台22个,并已陆续为本区县城建、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开展融资工作。截止2009年6月,西安市各融资平台与开发银行签订涉及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治理、中小企业贷款、社区小额贷款等领域的贷款合同78项,合同总金额395.91亿元,到位资金187.46亿元。

西安市各政府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为依托,为城市建设、公共交通发展、以及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使西安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西安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财政收入规模较小,财政投入不足

西安市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且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发展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在前些年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取向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上级财政专项拨款和国债等预算投资所占投资资金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西安财政资金供给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面临较大缺口。目前,西安市财政收入大抵只能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无力向城市建设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是典型的吃饭财政。2008年,西安市财政收入145.61亿元,财政支出226.99亿元。理论上讲,是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下,财政基本上是无力对城市建设进行大量投资。

2.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投资

从目前各个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情况看,多数平台公司仅仅实现了银行贷款的承接功能,而且多是只承接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贷款,而与国家开发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机构的合作不够多、联系不紧密,限制了融资平台公司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因此,在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背景下,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平均21%的比例直接来源自银行贷款,在企业自筹资金中,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达70-80%.总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超过60%。

3.融资平台规模小,融资能力较弱

西安市融资平台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融资能力较弱,因此融资能力较弱。

4.融资平台以“融资”为主,“投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目前,西安市融资平台一般主要依托于政府信用,贷款的还款责任主要由各级政府来负担,未来还贷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二、加快西安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建议

当前,西安市的投融资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特征是靠银行贷款,靠土地盘活,用这种方式转化资产,变成投入。这是一个“输血”的过程,本身很难实现自我平衡。因此,借鉴建议由以下方面加快西安投融资体制建设。

1.整合资源,加快专业性集团融资平台建设

从目前全国城市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依靠银行贷款和土地运作搞城市建设,缺乏持续的资本注入机制和动态平衡的债务偿还机制,被称为只有输血功能的平台,这是最低层次的平台。二是建立具有引血和输血功能的两个机制和平台,实现项目平衡操作,这是属于第二个层次。三是建立像北京、上海那样的城投体制和机制,介入资产经营、资本运作和上市、并购操作,这个平台不仅输血功能,而且还具有引血和造血功能,是具有血液循环功能的平台,可成为西安投融资平台学习和借鉴的样本。

为此,以外地投融资平台建设的经验,对西安市各类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政府注资、划拨资产、增值收益返还等增信方式,推动现有的四个市级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集团性融资平台。要将现有的投融资平台,打造成为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按照市场机制经营资产、运作资本、筹集资金的平台,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投资融资和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并且要通过平台作用的发挥,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的实力、活力、竞争力。

2.创新机制,实现投融资平台的“造血”功能

首先,要将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区别的“有偿使用”,将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转变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其次,要将城市建设“筹钱开发”转变为“借力开发”,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监管法制化。

再次,要改变财政投入方式,积极推行财政资金的拨改投。坚持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平台、盘活存量、创造环境,积极将原来直接投入项目转向为投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即拨改投。

3.不断探索,切实提高融资工作成效

一方面积极推行融资顾问行、中介顾问制度,引导各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融资平台包装项目、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把握好贷款时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要积极推进多元化融资。融资渠道单一是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在充分利用好银行信贷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项目通过试借壳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以及商业信用、留存收益再投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结汇、出口退税、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实现产权换资产、以市场换资金、以资金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政策换投入的市场机制,加快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的循环速度,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邹晓云.“农地”如何入市[J].财经,2010,(1):93-93.

篇3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取决于诸多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争取和利用外来资本,必须研究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制定优化投资环境的对策,以全面客观地把握未来投资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而积极有效地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

    区域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的内容

    所谓区域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或行政区划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空间。区域投资环境是一个经济体或区域所具有的对投资活动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有机综合。是指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和效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系统。是影响和制约投资活动及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含政治、经济、历史、自然、技术和物质条件等诸多方面。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成的有机整体。其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两个基本特征。即区域内的各条件因素状况有相似的特征,同时有由于各地区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层次及空间布局的非均衡性,各地区所表现出的各自的特殊性。

    在投资环境的诸多组成因素中,经济环境是一个涵盖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因素,它广泛涉及与投资者相关的各种经济内容。如经济体制的健全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物价及货币的稳定性、市场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水平、行业竞争状况、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涉外经济政策等;自然资源环境则是指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各种自然资源能否满足投资需要;人力资源条件则包括人力资源的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可供量;技术环境主要包括相应时期的技术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科技人员素质及数量、科技结构与组织结构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区域内的运输条件、通讯条件和公用设施等条件区域内交通便利程度等。

    国内外现行投资环境的评价与借鉴

    目前,国际上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众多,虽各有侧重,但都把政治稳定、法律完备以及行政办事效率等作为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对投资环境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系统、规范的评估办法。这些方法大都以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为标准,从技术环境、物质环境、人才环境、行政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开放地区进行对比评价,从中找出与一流投资环境的差距,有针对性提出这些地区按国际标准构建投资环境的建议。

    但是,从综合评价区域投资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国内外现有的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对国家或具体项目的投资环境分析,不适用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不具有可比性;第二,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和数量描述。而在投资环境评估中,定量分析方法,可对投资环境的认识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第三,许多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不适应我国现行统计范畴,具体运用时可操作性较低,影响评估的真实结果。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投资环境评价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 对一个区域内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如何选择指标决定了整个评价体系的效果。在指标选取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全面性:指标选取应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反映其系统的整体状况。可比性:指标要保持相对稳定性,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指标, 便于城市之间的比较。系统性: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能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可操作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的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采用通用的统计口径,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通过以上分析,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兼顾影响投资环境的所有要素。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社会生活环境、政府部门管理效率等六大类因素,共计55个评价指标。第一层次包括6大类因素,主要考虑全面原则;第二层次是将上述6大类因素分解为23个评估项目;第三层次是针对不同的评价项目,选取55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在选择时要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尽可能进行量化,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相对指标,即考虑了整体性并能显示出区域内的差异性(见表1)。

    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搜集和量化处理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政府统计公报、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则需要通过抽样调查取得。指标数据从来源上看分为三类:直接取自统计公报、统计年鉴。这一类有34项,占总指标的62%,可直接用于投资环境评估;合成定量指标。有三项,如通过煤、铁、铝、盐、石油、黄金的储量合成反映矿产资源状况,通过万人拥有犯罪人数和交通死亡人数合成反映社会治安指数,通过养老、医疗和失业覆盖率合成基本社会生活覆盖率等,是通过统计资料一些相关指标合成而成;是定性指标,这类在体系中有18项,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管理效率”和“社会生活环境”两方面。此类指标数据难以直接取得,而在评估体系中又不可缺少,需要通过抽样调查取得。

    (二)分析方法的选择

    由于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之间关系复杂。因此,需要利用因子分析对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浓缩,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同时各地区在计算各地区在公共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投资环境进行分类评价。

    (三)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2010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及相关调查的数据,首先对各大类指标分别进行了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均通过检验, 适合作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SA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各大类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并计算因子得分,计算结果:省会郑州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得分最高,总体得分1.323,位居18个省辖城市之首,其总体得分是第二名的1.6倍,是第三名的6.9倍,说明其投资环境远优于其他城市,是河南第一类投资环境区;得分处于第二位的是洛阳,总体得分0.806,与第一名相比,洛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与其后的第三名相比优势也异常显着,高出3.2倍,可视为第二类;总体得分0.000到0.200之间的有5个城市,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安阳、南阳、新乡、焦作和许昌,可视为第三类;得分-0.200到0.000有6个城市,按照得分高低依次为济源、漯河、濮阳、商丘、鹤壁和开封,可视为第四类;得分-0.200以下的有5个城市,按照得分高低依次为平顶山、三门峡、驻马店、周口和信阳,可视为第五类。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各省辖市区域投资环境有以下特点:第一,按照得分的离散程度,第一、第二类与其它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余三类,类别与类别之间以及类别内部,虽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不大。这说明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中,郑州、洛阳在区域投资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着,较其它城市优势日益突出。第二,工业基础比较好,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位居前列。第三,改革开放力度大、行动早的城市位次比较靠前。第四,居于后列的多为农业型城市。这些城市原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教育相对滞后,对外来资金吸引力相对较弱。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区域投资环境的实证分析,可看出本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系统和全面,能够较准确的分析和描述区域投资环境的基本特征,评价各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指出其优势及不足。并且可以为政府部门科学地评估、比较和监测区域投资环境的变化,全面客观地把握未来投资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而积极有效地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一、文献综述

1.FDI研究

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早已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早期研究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作用传导机制主要是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资本积累作用,如Rowstow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利用外资来改善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面临的资本短缺约束;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钱纳里和斯特劳特(Chenery & Strout)进一步提出了“双缺口”模型。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许多新趋势,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企业和产业全球化导致国际生产体系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增长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开始集中探讨被传统的“双缺口”模型所忽视的FDI技术外溢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科高(Kokko,1992)考察了跨国公司在他国设立子公司并引致技术在当地溢出的效应,并将“溢出”定义为: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但跨国公司却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情况。对溢出效应的最早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麦克多加(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将技术溢出效应视作是一个重要现象。许多研究发现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外溢效应,如Nadiri(1991)、Globerman(1994)。然而FDI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外溢效应假设的检验效果要复杂得多。Blomstrom & Persson(1983)、Blomstrom(1986)、Blomstrom & Wolf(1989)、Kokko(1994)、Kokko & Zejan(1994)、Sjoholm(1999)等人分别发现FDI技术外溢效应假设在乌拉圭、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成立。但是Blomstrom(1989)、Haddad & Harrison(1993)、Aitken & Harrison(1993)、Goldar(1994)、Haksar(1995)、kokko(1996)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并不支持FDI技术外溢的假设,或者发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成立。

2.中国引进外资综述

1992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引进外资由初始阶段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引进外资中原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化,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带来的冲击引起了各方面的激烈争论。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使得中国引进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和对策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陈强(2000)分析了近期流入中国的FDI的一些特征,如外商独资企业在FDI总额中比例的上升表明外商已从过去试探性的合资-合作进入到对股权的控制和对市场的深入开发上;加工贸易成为近期FDI中唯一正增长的投资方式;从投资主体来看,港澳台地区及其他亚洲国家对我国投资的已经过去。Coughlin & Segev(2000)对流入中国的FDI的投资类型、投资行业、投资主体和地域分布等方面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大量涌入中国的外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Lardy,1994,1995;Wei,1995;Zhang,1999,2000,2001)。但是,专门研究外资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影响和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研究仍很少见。引进外资涉及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经济合作两个方面。由于对这两个方面,特别是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缺乏系统分析和全面认识,许多对策性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政策分析需要理论指导,但目前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二战后国际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引进外资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明显表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对外资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上,关注的问题有如何降低引进外资的成本和如何制定合适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等。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以及外资的不断涌入,人们开始逐步将目光转向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上,注重研究资本流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和加入WTO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篇5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 。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 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 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 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 &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 Cardell,R 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

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 Xiaoying,Yur-Austin 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

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篇6

关键词:准竞争性投资项目 准公共产品 实物期权 评价方法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各类建设项目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将投资项目大体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从市场有效性和效益特殊性来说,基础项目的市场有效性受到限制,自然垄断性较强,其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仅靠市场调节会出现供应不足,必须由政府承担一部分投资或进行必要的干预才能达到供求平衡”。由此可见,投资项目类型不同,体现的效益也就不同,对其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评价方法时,纯竞争性投资项目以财务效益评价为主,非竞争性公益项目以社会效益评价为主。非竞争性基础项目以经济效益评价为主,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物流园区,可划分为准竞争性项目,应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为主。

准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它具有两个公认的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导致公共产品消费上的“搭便车”现象,也就决定了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是最理想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使之与私人产品区别开来。詹姆斯•布坎南认为,萨缪尔森所描述的是纯公共产品,与之对应的则是纯私人产品,凡是具有消费排他性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而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见,许多产品的性质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明显的受益可区分性和受益排他性,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有一般私人产品的特征,又称混合品,如基础教育等。

物流园区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确定

(一)从宏观角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视角分析

中央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加强了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以改善西部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期限长、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特点,国家财政对其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和银行配套贷款的优惠政策,由此可见,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更看重社会经济效益。从以上宏观环境分析来看,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其经济枢纽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显得更为明显,经济建设对物流需求将更为突出。因此,投资建设的我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建立节约型经济、营造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从中观角度―政府发展规划的视角分析

我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是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已列入《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草案)和天水城市物流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根据甘肃省物流实际需求情况所确定的现代物流系统发展战略目标是:“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以物流园区的建立为核心”,“以区域物流和实效运输网络建设为重点,主要城市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需在兰州、天水等地规划建设9个物流园区。中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是政府统筹规划的直接产物,政府的投资动机主要来自于该投资项目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因此它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需要首先承担部分社会职能,同时也说明物流园区在发展初期并非单纯追求盈利,而是从社会经济效益视角出发,获取区域经济环境改善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效益。

(三)从微观角度―依据物流园区的特殊属性分析

物流园区具有公益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由于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系统的中心枢纽,在现代物流业发展及区域物流系统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其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长、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但其通常具有经济外溢性,所以前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资主要由政府提供。其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就业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是公益性的体现。从公益性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

我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的缺憾

项目财务预测。我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全部投资3500万元,预计经营期为20年,建设期1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1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350万元。

财务评价结果的分析。项目财务赢利分析:该项目全部投资所得税前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1.04%,高于行业10%的基准收益率;但所得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8.18%,低于行业10%的基准收益率;所得税前的财务净现值FNPV=241.25万元>0,而所得税后的财务净现值FNPV=-388.18万元

财务评价的缺憾。项目的财务评价是从企业和项目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项目的成本和收益问题,通常采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方法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财务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因此,根据上述项目财务赢利能力和动态财务指标的分析,如果单纯从财务效益看,对投资者来说,该项目是不能接受的,应该拒绝投资。

运用实物期权思想确定评价方法

按照Mayer提出的实物期权思想,投资项目价值来自单个投资项目直接带来的现金流量和对未来成长机会的选择。其重要特征是能够灵活地评价项目未来的增长机会,是对柔性投资经济评价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把项目的外部经济性考虑进去,解决“灵活性具有价值”这个净现值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物期权理论的出发点是适时根据政策变动、市场价格随机波动,反映投资项目的价值和潜在价值。

因此,运用实物期权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我国西部(天水)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的财务效益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政府仍然将其列入发展规划准备投资建设,原因在于政府把对物流园区的投资机会确认为“增长期权”,该项目的投资价值主要由未来的增长期权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当地丰富的铅锌矿资源和市场对铅锌产成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可以为园区将来的发展带来增长的机会,这种增长的机会对政府来说,可以看成是未来收入的买入期权,可以增加园区项目的投资价值,最终实现政府的投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经福.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2.张国春.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策略选择[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3.Hume.D.1739. 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Oxford Univercity Press[M].1975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事业进人高速发展阶段,电力体制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电力供应由紧缺逐步走向宽裕甚至过剩。从宏观的层面来看,产能过剩、电力逐步走向买方市场成为必然。国民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软着陆,产能过剩、电力这种特殊产品又必须在生产的同一时间完成销售和使用,市场形势决定了电力企业“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市场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厂网分开、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成立、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发电竞价上网、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一系列举措彰示了电力企业开始打破垄断坚冰。2002年末,伴随着国电公司解体、国网南网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的成立,发电侧( Generation Side)引人竞争机制。随着国力"[2002]5号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精神继续深人,售电侧(Retail Side)事实垄断地位也将不复稳固、即将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机制的变迁及市场角色的转变都要求供电企业建立全面的营销战略来保障企业长远的、健康地发展。

一、杭州电力市场供需环境分析及预测

总体需求呈现上升态势,但需求幅度逐步缩小,供需饱和迹象显现。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4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财政收人6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 .1和2.7个百分点。良好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和持续增长的居民收人水平给电力营销带来了旺盛的需求,使得杭州电力的售电量也连续多年超过10%,“十五”期间平均电量增长16.81%,即使在缺电严重的2004年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2007年开始开工建设的杭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工程势必成为新的用电增长点。全市用电量2007年己达412.73亿千瓦时,增长12.8%。据预测,2015年,我市用电负荷将增为1220"1444万KW,用电量将达到668"811亿KWH。从杭州市的社会用电总量来看,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经计算分析,2008年杭州市的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33一438亿千瓦时,2012年将达到580一630亿千瓦时,2020年将达到810一910亿千瓦时,其中“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3%一11. 99% > "2008一2012”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1%一10.02%,“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5.28%一7.03%,“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72%一3.94%。由此可见,营销成为必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

(一)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管电的职能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人被剥离,供电企业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圈”;由电源性缺电向电网性缺电转变期间政府重视程度下降,导致电网卡脖子与优质服务、正常供电之间的矛盾;电力部门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得投人产出不成比例,造成资金上的巨大缺口;另外,基于社会稳定考虑,地方政府往往会在电力部门进行停电干涉,由此影响了电费正常回收和企业利益的确保。

(二)替代品因素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天然气、油、煤等可替代能源与电力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国家加大了对洁净能源天然气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西气东送”已经实现,目前杭州燃气集团已经关闭煤气厂,全部转为天然气供应,热值大、费用也不高,性价比较好,这将对电力消费带来很大威胁。另外,一些地方小水电小火电和企业部分在电荒时期添置的自备油机也正在挤占大电网的市场空间。

(三)消费者因素

随着居民客户收人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电力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日益明显,客户已经不满足于能用上电,而发展为要用高质量的电能产品。这就需要供电部门保证电网稳定,杜绝用户损失导致索赔的事件发生。如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高科技行业云集,不少企业从事微电子、电脑芯片生产,这对电压波动范围、供电频率、谐波状况、畸变率要求相当高,一旦超标将直接导致数控机床和生产线生产出大量次品废品,损失不可估计。

三、针对性营销战略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求生存、靠服务求市场、靠质量求效益。根据对杭州电力市场的动态分析,我们制定“以成本领先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有效运用灵活价格,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营销战略。 以成本领先为基础,就是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原则,通过降低成本挖掘潜在利润。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线路损耗。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网架改善、设备更新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控制。杭州市电力局2007年总售电量为353亿KWH,线损率为1.8%,即线损电量约6.35亿KWH。如果能降低0.1"0.2%,则每年可以节约0.35亿一0.70亿KWH,按2007年平均电价0.64元/KWH计算约为2240"44.80万元,相当惊人。目前杭州电力局每年投巨资进行电网改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有效控制管理成本。目前应用SAP系统,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浪费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风险控制、提高电费回收。这样即有利于资金的高效运作,又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降低金融财务成本支出。

以机制创新为手段,就是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经营销售方法,体现营销思路与市场竟争的匹配性和超前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内容。技术创新就是要充分运用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建立用电信息共享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系统,完善需求侧负荷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从而以科技创新带动优质服务。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整体营销和全员营销的思想观念,让营销的意识贯穿于生产、服务、销售全过程。组织创新的重点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在各个环节建立有一效的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组织机构和以客户服务中毛、为依托的优质服务体系。机制创新就是要以营销费用保证制度为依托,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建立电力营销机制;根据客户需求,创新用电方一式和电价机制;根据负荷情况,大力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社会用电水平和终端能源占有率,推进电能的有效利用等目的。

有效运用灵活价格,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商品电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不断开拓新的用电市场和刺激电力需求,从而缓解买力一市场和可替代能源的双重压力。目前市场电价现状旱现出不合理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相对电价较高和行业电价扭曲两大方面。杭州目前非峰谷表的居民电价每度0.53元,按照一个家庭每月250度计算,电费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近50}0,而美国电价仅每度0.085美元,电费支出仅占家庭总支出的0.4%。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上业电价在行业电价配比中明显过高,这些都不利于电力市场营销。灵活用电价格,既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能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电力市场的拓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我们可以采取分时电价、超基数优惠电价、顾客细分电价、折扣电价等不同的售价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开拓电力营销市场。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事业进人高速发展阶段,电力体制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电力供应由紧缺逐步走向宽裕甚至过剩。从宏观的层面来看,产能过剩、电力逐步走向买方市场成为必然。国民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软着陆,产能过剩、电力这种特殊产品又必须在生产的同一时间完成销售和使用,市场形势决定了电力企业“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市场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厂网分开、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成立、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发电竞价上网、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一系列举措彰示了电力企业开始打破垄断坚冰。2002年末,伴随着国电公司解体、国网南网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的成立,发电侧(GenerationSide)引人竞争机制。随着国力"[2002]5号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精神继续深人,售电侧(RetailSide)事实垄断地位也将不复稳固、即将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机制的变迁及市场角色的转变都要求供电企业建立全面的营销战略来保障企业长远的、健康地发展。

一、杭州电力市场供需环境分析及预测

总体需求呈现上升态势,但需求幅度逐步缩小,供需饱和迹象显现。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4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财政收人6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1和2.7个百分点。良好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和持续增长的居民收人水平给电力营销带来了旺盛的需求,使得杭州电力的售电量也连续多年超过10%,“十五”期间平均电量增长16.81%,即使在缺电严重的2004年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2007年开始开工建设的杭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工程势必成为新的用电增长点。全市用电量2007年己达412.73亿千瓦时,增长12.8%。据预测,2015年,我市用电负荷将增为1220"1444万KW,用电量将达到668"811亿KWH。从杭州市的社会用电总量来看,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经计算分析,2008年杭州市的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33一438亿千瓦时,2012年将达到580一630亿千瓦时,2020年将达到810一910亿千瓦时,其中“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3%一11.99%>"2008一2012”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1%一10.02%,“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5.28%一7.03%,“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72%一3.94%。由此可见,营销成为必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

(一)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管电的职能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人被剥离,供电企业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圈”;由电源性缺电向电网性缺电转变期间政府重视程度下降,导致电网卡脖子与优质服务、正常供电之间的矛盾;电力部门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得投人产出不成比例,造成资金上的巨大缺口;另外,基于社会稳定考虑,地方政府往往会在电力部门进行停电干涉,由此影响了电费正常回收和企业利益的确保。

(二)替代品因素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天然气、油、煤等可替代能源与电力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国家加大了对洁净能源天然气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西气东送”已经实现,目前杭州燃气集团已经关闭煤气厂,全部转为天然气供应,热值大、费用也不高,性价比较好,这将对电力消费带来很大威胁。另外,一些地方小水电小火电和企业部分在电荒时期添置的自备油机也正在挤占大电网的市场空间。

(三)消费者因素

随着居民客户收人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电力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日益明显,客户已经不满足于能用上电,而发展为要用高质量的电能产品。这就需要供电部门保证电网稳定,杜绝用户损失导致索赔的事件发生。如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高科技行业云集,不少企业从事微电子、电脑芯片生产,这对电压波动范围、供电频率、谐波状况、畸变率要求相当高,一旦超标将直接导致数控机床和生产线生产出大量次品废品,损失不可估计。

三、针对性营销战略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求生存、靠服务求市场、靠质量求效益。根据对杭州电力市场的动态分析,我们制定“以成本领先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有效运用灵活价格,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营销战略。

以成本领先为基础,就是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原则,通过降低成本挖掘潜在利润。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线路损耗。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网架改善、设备更新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控制。杭州市电力局2007年总售电量为353亿KWH,线损率为1.8%,即线损电量约6.35亿KWH。如果能降低0.1"0.2%,则每年可以节约0.35亿一0.70亿KWH,按2007年平均电价0.64元/KWH计算约为2240"44.80万元,相当惊人。目前杭州电力局每年投巨资进行电网改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有效控制管理成本。目前应用SAP系统,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浪费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风险控制、提高电费回收。这样即有利于资金的高效运作,又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降低金融财务成本支出。

以机制创新为手段,就是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经营销售方法,体现营销思路与市场竟争的匹配性和超前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内容。技术创新就是要充分运用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建立用电信息共享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系统,完善需求侧负荷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从而以科技创新带动优质服务。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整体营销和全员营销的思想观念,让营销的意识贯穿于生产、服务、销售全过程。组织创新的重点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在各个环节建立有一效的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组织机构和以客户服务中毛、为依托的优质服务体系。机制创新就是要以营销费用保证制度为依托,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建立电力营销机制;根据客户需求,创新用电方一式和电价机制;根据负荷情况,大力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社会用电水平和终端能源占有率,推进电能的有效利用等目的。

有效运用灵活价格,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商品电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不断开拓新的用电市场和刺激电力需求,从而缓解买力一市场和可替代能源的双重压力。目前市场电价现状旱现出不合理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相对电价较高和行业电价扭曲两大方面。杭州目前非峰谷表的居民电价每度0.53元,按照一个家庭每月250度计算,电费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近50}0,而美国电价仅每度0.085美元,电费支出仅占家庭总支出的0.4%。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上业电价在行业电价配比中明显过高,这些都不利于电力市场营销。灵活用电价格,既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能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电力市场的拓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我们可以采取分时电价、超基数优惠电价、顾客细分电价、折扣电价等不同的售价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开拓电力营销市场。

篇9

中图分类号:K286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风险存在问题及主要内容

(一)项目风险概念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千变万化以及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决策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所导致项目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

(二)项目风险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对于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甚至可以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在进行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管理者都缺乏项目风险意识,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肯投入,往往造成在发生风险问题的过程中,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宁可风险自留解决也不选择风险管理的意识对于风险管理的发展十分不利。

2.针对项目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缺乏专业性针对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就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管理行为活动。我国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保险费用的来源情况不明晰,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保情况并不好。

3.在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与处理方式方面,我国国内仍然比较落后,针对风险分析以及评估内容存在明显的误差情况。因此,也就造成了相关的企业管理决策人员对项目的风险管理识别能力下降,形成潜在性的工程风险。严重阻碍了我国的项目工程发展建设和风险管理事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的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陈述:

1.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及相关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中包括对项目建设周期阶段的划分情况以及项目分类。

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升;

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估计能力提升。

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风险管理分析

(一)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的风险管理程序

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这个过程就是风险管理程序。我国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划分为几个方面,其中包括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估计、项目风险评价、项目风险应对、项目风险监控。而应当注意的一点是,本文在对决策阶段项目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并未涉及到风险监控方面。

1.项目风险识别

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内容就应当是风险识别,主要是在一定的形式基础上对相关项目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风险识别。且其风险识别应当被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全程。

2.项目风险估计

针对项目的风险估计是充分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一种针对掌握了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的风险预测,是对可能形成的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情况的一种估计。

3.项目风险评价

项目风险评价是一种针对铁路工程建设可能形成的风险事件以及损失的可衡量的定量评价分析,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合理决策起到重要的桥梁性的连接性作用。

4.项目风险应对

项目风险应对是一种针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能有效的缓解风险造成的压力与损失。

5.项目风险监控

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情况不断地进行监

控,并评价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情况,也是进入新一轮的风险识别,实现新一轮风

险管理的过程。

(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风险管理中的分析与评价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是指项目投资者按照投资目的,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投资大小、方向、结构、分配以及投资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断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一种选择。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工程投资中的机会与需求情况分析。该研究是拟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前的准备性调查研究,是把项目的设想变为实际的投资建议,重点是投资环境分析与鉴别投资方向。在分析了机遇和需求以后,还应分析项目的实施在解决问题上的力度,例如,开发铁路调度施工计划统一管理系统项目时,要分析这一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调度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如果项目能够满足基本需要,并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就可着手提出项目

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指通过项目风险识别、风险界定和风险度量等工作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妥善地处理项目风险事件所造成的不利结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等的管理工作。

(1)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管理活动,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否则,风险管理只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评价其效果。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一般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a.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管理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b.目标的现实性,即确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其实现的客观可能性;

c.目标的明确性,以便于正确选择和实施各种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d.目标的层次性,从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区分风险管理的主次,以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综合效果。

(2)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风险管理目标

在工程建设项目出现风险事件后,其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发生风险损失时保证其损失最小化。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这一点,应当对其风险对策方面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方案的制定应当建立在风险对应的计划内容以及措施的基础之上。

而根据风险管理目标以及风险管理的主体情况进行分析,其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基于此,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内容应当被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表述:

a.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实际发生费用应当尽可能的被控制在预计费用范畴之内。工期也应当不能超过计划工期。

b.在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其风险管理应当对其被动面对风险的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形成主动性的应对风险管理问题,形成针对风险、利用风险、将风险转变为有力条件因素,促进风险管理发展。

c.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的风险管理实际质量应当对工程预期进行满足。

d.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出现风险管理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快速及时的解决以及处理,保障其建设工程的安全性,而风险评价本身作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风险事件评价定量化的过程,其对项目建设与风险决策都有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连接点。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对其决策阶段中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研究,综合全面的分析总结有关风险以及概念内涵,并针对其风险进行分类研究。从建设周期中的策划、决策、准备、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风险管理研究采用多种估计模式进行,并根据相关的设计方式进行具体进行介绍。希望进一步促进铁路项目建设中的风险管理评估发展。

篇10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物流平台的具体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平台的解释在国内并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这个概念还不成熟[1]。平台的概念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应用非常多,大都作为所依托的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一个开发基础而提出。最近几年,物流平台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追溯其具体定义,大体上都只是意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概念边界还不是很清晰。

对物流平台概念的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工程和管理系统;物流平台是由物流科学技术、物流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构筑的环境条件,它支持和制约物流运行;物流平台的作用是使物流活动能够高效率地、顺畅地进行,使不同的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地衔接,能够给物流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环境。综合以上可以认为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功能是为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提供支撑和承载,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管理工具,物流平台的运行依托和影响区域内的社会环境。

2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原则及定位

2.1规划原则

判断物流平台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从平台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考虑,这“三性”也构成了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平台要适合区域内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其内涵既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用,还要给未来留出适用性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2)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物流平台有效和安全的要求。现代物流领域中经常讲的库存控制、零库存、准时方式、精益物流等等,都必须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才能实现。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物流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从而支持物流运作素质的提高。

(3)经济性。经济性是物流平台构筑的低成本原则。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性还指物流平台应当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要做到这一点,在建设和构建物流平台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流平台本身的低成本,从而能够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分摊;另一方面是物流平台结构、技术和有效性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2.2定位分析方法

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区域物流的定位。所谓区域物流的定位是指以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与其相邻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相比的重要程度[2]。如果没有科学的区域物流定位,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过高,区域物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过小,满足不了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以某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定位,需要依托该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区域宏观环境影响物流平台规划的层次,物流需求量决定平台建设的规模。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分析,规划建设既满足区域物流现阶段发展要求又适宜未来发展需要的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平台规划定位的核心内容。其定位方法如下:

(1)从环境定性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的层次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4]。

通常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见表1如下:

表1产业环境SWOT分析表

OTSW内部强势S内部劣势W

外部机会OSOWO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STWT

外部威胁T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减少内部劣势

通过SWOT分析,了解区域内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可能遇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尤其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就要求区域物流建设以改善内部环境为主,提高内部优势。对于内部环境分析为S的情况,就要充分利用物流发展内部优势环境,积极拓展物流发展市场环境,提高区域物流规划层次。

(2)从市场需求定量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范围和规模。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7]。

例如,建立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测量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建立反映两个指标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单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表示物流货运量,y表示物流服务需求量分别是这两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是变量x和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测量,-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1为完全线性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密切程度;当两者相关系数较高时,物流货运量指标的量化就映射出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大小。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给与足够重视,使之发挥出支撑区域物流发展优势指标的作用。

3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体系研究

3.1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

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搭建的物流基础平台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国家物流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并且要在统一、协调、兼容、超前、整体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逐项搭建和完善。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图1):

图1物流平台整体架构

(1)物流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这一体系平台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形成。

(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3]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3]。见图2、图3、图4。

建设物流技术研发平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3)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确立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其具体可分为:政府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区与物流体系;制订现代物流发展政策,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口岸环境;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

图3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构架

图4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3.2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体系

3.2.1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交通条件、物流人才、综合服务环境、相关政策、技术条件、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等多种要件构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打造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系统实现服务的满意性、高效的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库存控制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总成本最小化等多项指标,其构成见图5。

3.2.2多角度分析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

(1)从国家宏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物流竞争力。从宏观上分析,首先要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设计[4]。城市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区域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开发核心区,可以走由周边向核心区逼近的政策,对于核心区未建空地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其完整性,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物流中心的内部也要做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

(2)从产业微观层面上研究区域物流建设。从区域内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进行区域物流发展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看齐,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与跨国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是快捷之路。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样[5],国际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样板,将带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研究平台竞争力。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的分类竞争力指标设置等方面,建立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5]。目前学者们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不多,对其论述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5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构成

4区域物流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作为区域物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当给以足够重视,建议采取适应的政策措施:

(1)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在发展区域物流的大市场中,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系统层次,这一层次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2)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物流发展。就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区域组织和协调,把企业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其次是在战术选择层面上,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1

海南是我国重要的锆钛产地,目前共探明表内储量1754.15万吨,占全国同类储量的三分之一。海南钛矿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布局和采选方法不尽合理、采选加工技术设备和管理落后的缺点非常突出,以致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低下,废弃矿区复垦工作滞后,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排放总量较大。为使海南锆钛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有必要从海南钛矿企业所处的外在宏观环境与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为制订企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一、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由于具有相对较为充足的锆钛资源储备,海南从80年代起就开始有企业从事锆钛矿的开采和加工,充足的资源储备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为钛矿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锆钛资源储备充足

海南省的石英砂矿资源储备量位列全国之首,锆英石和钛铁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共计2203万吨,同列于全国之首,海南省的锆钛砂矿是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矿产,近年在浅海海域已发现和圈出8个成矿远景区,初步预测可采的资源潜量将超过陆地。

2、人力资源相对充足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海南钛矿行业聚集了一批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工人和管理者,这些人员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钛矿开采、加工技术,这是钛矿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海南钛矿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一般均为员工提供了现代化的生产与办公环境,车间装置抽、排风设备,空调机、电脑、宽带办公区,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员工住房全部楼房化,配备标准的灯光篮、排球场,乒乓球室,演艺舞台,以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良好的生活与工作设施保障了员工的生活,这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努力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海南钛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企业缺乏独有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要想健康、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发展战略、用人机制等等,只有被他人认可的企业文化才是良好的企业文化。海南钛矿企业因以家族式企业为主,企业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在决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企业领导者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导致难以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在这种家族式企业中用人机制也不完善,权力大都集中在家族成员手里面,家族式企业主要是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多高层管理人员是亲戚和朋友,并非通过真正的选拔,很难在基层员工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2、技术缺乏,致使企业无法对锆钛资源进行深加工

对任何种类的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一定需要技术的支撑,虽然海南钛矿企业主营业务之一就是矿产品加工,但是仍然还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深加工差距甚远。矿产深加工受到多方面因素决定,诸如矿床的准确规模大小、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产业政策是否支持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技术。

目前海南省的锆钛矿企业对矿产品的加工主要都是对原矿进行初选后形成成品矿,将锆钛相互分离,再销往岛外各地进行深加工。钛具有一系列非常优异的特性,是航空和航天工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料之一。但是钛应用到航空航天工业上,用量非常小,即使企业能生产这种产品,也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有多少的问题。即便是高尖端产品,但实际市场需求量很小,企业要想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上马一套深加工的设备,这导致生产成本很高,企业自然不愿意。

但是要想使海南钛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必须要引进高科技的设备与技术,因为锆钛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年限是有限的,不能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仅仅是将开采来的锆钛矿产资源进行初加工就销售出去。可以结合海南目前的战略地位,与一些潜艇生产公司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合作,为其提供材料等。

3、锆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虽然海南省锆钛资源丰富,但是就全球资源分布而言,仍然是匮乏的(见图1、图2),加之锆钛矿产资源有其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过度开采,利用不恰当就会白白浪费。海南钛矿企业是以锆钛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营业务,所以必须要注意合理开采,加大其对这些矿产资源的深加工。

中国的锆英砂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见图1),而中国的钛矿储量在世界钛矿量的第七位。作为一个资源消耗大国,这些数据对我国矿产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三、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投资环境分析

首先,电力资源充足。海南电网并入到南方电网之后,海南电网已通过500kV联网工程与南方电网主网实现连接,形成环岛220千伏主网架,全省建成投运220千伏变电站16座、容量366万千伏安。企业生产所需电量都会得到满足而且价格低廉,这样在成本上会得到一定的控制。

其次,交通便利。虽然是作为一个岛屿,但海南自建省办特区以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在省内,环岛高速公路网和东线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西线高铁正在建设中;与省外的交通上,海口、三亚两大国际机场,密集的航线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交通保障;粤海铁路通车为海南钛矿企业对外交流与物流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最后,通讯便捷。据统计,海南程控电话可以实现与国内上千个城市以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通讯网络畅通。

2、软环境不断得到加强

首先,办事程序简化。近年来,各级政府要求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特别是十以后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减少了办事环节,全面实行直接办理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窗口服务制。依法依据办事,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钛矿企业在获取采矿资格证时简化了从申请到审批之间的程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其次,政策优惠。海南省政府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海南省本身起步比较晚,所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要依靠这些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全省的经济,首先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岛外资金和一些先进技术来促进他们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最后,社会治安保障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海南的治安和社会安定不断提升,市民遵纪守法,生机勃勃,经济繁荣,呈现一派祥和景象。良好的社会治安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海南工作和投资,另一方面能保证原有的人们能安心在这里工作。

3、锆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岛正在走向国际大舞台,对于海南钛矿企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国际市场的行情来看,由于受到下游行业强劲发展势头的拉升影响,锆钛精矿初级产品和锆钛深加工产品具有一片大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市场用量最大的颜料行业(钛白粉)的需求预测是稳步上升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际颜料行业2012—2015年将保持平均3%的需求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乃至全球高科技的发展,对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锆作为一种稀有的金属,抗腐蚀性能十分惊人、熔点极高,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核反应、军工等领域广泛应用。在“神舟六号”飞船上使用的钛产品耐高温、抗腐蚀,但在抗腐蚀性上仍远不如锆,钛的熔点在1600度左右,而锆的熔点则达1800度以上,二氧化锆的熔点更高达2700度以上,作为航空航天材料,锆在各方面的性能上远优越于钛。二者在军工方面(主要是航天事业和航海事业上)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为以开采锆钛矿产资源为主的海南钛矿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由此可见,现在国内外对锆钛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未来市场价格也不断上升,产品市场的前景趋好,是海南钛矿企业积极开发锆钛矿产资源的有力驱动因素,但是与此同时海南钛矿企业也必须考虑到锆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不能盲目开采,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和与在这方面有着先进技术的公司企业合作,以期充分利用资源与技术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挑战(Threats)

1、定价权缺失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锆钛资源总储量在全球排在第7位,而海南省的锆钛资源又在全国排在首位,从存储量来看,海南岛的战略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世界市场上,只要中国买哪种原材料,那种原材料就会涨价,相反,要是大规模卖某种原材料,那种原材料的价格就会大跌。锆钛产品出口也存在这样的尴尬境况,锆钛产品的价格完全受制于他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定价权缺失。

从广义上讲,定价权是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能力。针对我国,就是要能够在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避免遭受重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微观上,就是要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地位和外部环境,进而有效管理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海南的众多锆钛矿企业存在着守着富矿却“吃不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进口,在定价权缺失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很容易受制于他人,从而导致成本上很难控制。

我国虽然是锆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在图5中,以海南文盛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矿业企业在全国进口量排名中居首位,这与海南省锆钛资源居全国之首不相符。所以,鉴于此,海南钛矿企业应该合理开采,有计划有步骤地可持续开采并进行深加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此类情况。

2、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众所周知,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总的来说,由于建省晚,基础差,发展速度较慢,目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还是比较靠后。虽然海南省的工业经济发展不是很快,但是海南生态环境好、风景美,这是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

尤其是推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所以按照这样的定位,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钛矿产品市场价格上涨,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海南万宁、文昌等地非法开采国家钛矿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一是破坏了自然资源,二是污染了环境。非法采钛肆意乱采滥挖,严重破坏和浪费了钛矿资源,毁坏了林地,埋没了农田,污染了河流和海域。据调查,海南万宁市东澳镇新群村海域由于非法采钛,已造成海底矿床严重破坏,海岸线受到侵蚀,水质严重污染,鱼、虾等海洋生物种类逐渐减少。该村大太洋面积7800亩,是万宁主要产粮区之一,因非法采钛毁坏农田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在大太洋丢荒面积达700多亩。非法采钛也使分洪口河堤撕裂达10多米,给汛期留下极大的隐患。

针对这些现象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更加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限制一些采矿企业,为其发展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

五、结语

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海南钛矿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与外部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发现海南省锆钛资源丰富,这是海南钛矿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虽然目前企业规模均不大,但是成长空间比较大,可以联合岛外实力雄厚的以锆钛加工为主的矿业企业,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相互合作,形成一个以锆钛资源开采、加工、深化、销售一体化的一个产业聚集地,壮大实力,成为支持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凭借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平台,提高其在岛内乃至全国的竞争力,走出岛外、国外,逐步掌握关于锆钛资源、锆钛金属产品的定价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其对锆钛资源的开采率,实现海南钛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逯福生、贾纮、郝斌、马云风:2007年我国钛矿物的进出口情况[A].全国钛白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8.

[2] 张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红格钒钛磁铁矿的实践与展望[A].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2007)论文集[C].2007.

[3] 胡田贵:凉山州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探讨[J].决策咨询通讯,2003(4).

[4] 杨民乐:特殊环境下的钛白发展观[J].中国涂料,2009(1).

[5] 宁兴龙:乌克兰实施钛工业发展计划[J].钛工业进展,2001(6).

[6] 徐高栋:新形势下的中国钛白行业[J].现代矿业,2010(4).

[7] 毕胜:中国二氧化钛和钛工业的形势及发展分析[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5(2).

[8] 宋国明:中国企业赴越投资矿业的前景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