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23:4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学习生活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争取7月1日至7月20日完成语、数、外三门暑假作业。计划大概每天完成6面暑假作业。
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4.预习六年级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5.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但时间不能太长。
6.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练好钢笔字。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类型烦恼:
市民吴女士:我和丈夫工作都忙,白天一整天不在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马上放假了,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一个人在家时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还怕他在家淘气玩火、玩电造成危险。另外,又担心孩子没有自制能力,一个人在家只顾看电视,忘记写作业。一个假期下来,荒废了学业。
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关于这方面在国内以及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和生活的著名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师从杜威,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并且将这个理论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延伸出生活即数学的言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教育家比如洛克、赞可夫等都做出了关于教育和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论研究。苏教版的数学教学课程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以,苏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多都是取自于生活,添加了很多“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比如生活中的图形变化、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等。
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策略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应该更加突出生活中的元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元素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1.采用生活案例,理解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显示:采用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的容易,并且印象更为深刻。所以,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或者将教材中的案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教材中有着很多的教学案例,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比如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中有很多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占一天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锻炼了自身的计算能力。用生活中的例子充实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对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调整以适应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W习环境。比如,在苏教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中有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比如:将一根常为30公分的长方体木块截成3段,其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公米,请问这个长方体木块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出与教学有关的知识,或者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善于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将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因此会变得更加的生动与有趣,真正实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比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接触统计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班级里需要投票选举数学课代表和语文课代表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呢?学生就能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也可以在暑假和寒假添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内容。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中,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不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变得更加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数学的世界中逐渐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形成数学思维,最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均用到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学习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理解力、认知力等各方面还很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将其感兴趣的一些事物,简单有趣的生活场景,小游戏等加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1.课程内容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小学生经常会因为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讲课效率。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各类卡通形象等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将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学幻灯片的设计可以使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小动物的上方或周围标上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的显示屏、键盘及鼠标等硬件的图片,然后再写明相应的功能。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可以通过“机器猫头顶的硬件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带上卡通形象的问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卡通形象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外,卡通形象的视觉效果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每个老师可以根据所教任班级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每间隔10分钟或者15分钟播放30秒左右的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加深学生印象
了足够的重视,而且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
信息技术课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
信息技术课的重视,而且还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
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要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行为目标、三维目标及创新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最好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符,并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信息技术课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促使他们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时,要根据实际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属于一门艺术,其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唤醒、激励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课时,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从而
将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的殿堂,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
热爱。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会有专业技术词语,而且还存在专业的操作名称,其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使其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突破口,便于对该内容的准确认识。
音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要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视角审视教学,将音乐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序曲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也不例外。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题材,如苏少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歌曲《打麦号子》这一课,教学内容以劳动生活入手,描绘了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努力劳动的情景。由于是表现生活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生活化的歌词“哼哪,哼哪”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模仿劳动的动作……有的学生在表演中创造了劳动的声响,如打麦子的“刷!刷声”……如此,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顿时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前奏曲
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前,我们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在音乐欣赏时适时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联系起来,促进其对类似生活情境的联想,使其接受音乐、理解音乐,甚至欣赏音乐,这要求音乐教师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方式生活化。
如苏少版五年级欣赏《春》这首钢琴作品时,我先问学生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景象,学生是怎样发现春天来到的,然后播放一些春天美丽的自然景色,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溪流、漫山的野花等,让学生如置身在春天的美妙景色中,全身心投入到有声有色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歌曲所带的感情及所在的情境,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相联系,使其产生相应的联想,接受音乐,理解音乐。
三、进行曲
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光靠教师一张嘴、一架琴开展教学的话,课堂必然缺少生活化气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室环境的布置等方式,给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样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如苏少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歌曲《我和小提琴》这首挪威民歌,我给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氛围,让他们在欢快、轻松、优美的旋律中走进音乐教室,一坐下便能看到展示在大屏幕上根据歌曲内容制作的幻灯片画面。然后启发学生看画面解说歌词,体会歌曲中反复运用前倚音,感悟作曲家的画龙点睛之笔;联想:拉小提琴时那种喜悦、温柔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演唱学会练习几遍后边演唱边配上简单动作表演,然后教师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时的兴奋和激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唱,提醒学生唱时应休止符和速度,用不同速度对比演唱,让学生真正沐浴在成功的喜悦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四、协奏曲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有时候对歌曲情感细节的处理非常头疼,很多时候学生只停留在会唱了与唱对了的程度,常常忽略歌曲所带的情感,使歌曲失去“情”,致使声音再好也缺乏感染力与表现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启发引导,使其对所学歌曲所带的感情与意境有所理解体会,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苏少版六年级歌曲《敲起小木鼓》,我通过念念锣鼓点、扭的方式引入教学,接下来歌词按照节奏读会之后,我打开多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范唱,在听到“咚咚咚咚呛”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使劲用手在小方凳上敲了几下,这一举动猛然提醒了我,何不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又可以增添课堂教学乐趣。听完范唱后,我提出要求:当你听到锣鼓声时,就用手敲一下小方凳。这样,教室沸腾了,很快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整装待发。第一次尝试时,所有衬词“咚咚咚咚呛”全敲了起来,显得有些乱,我要求他们在听到“呛”字时才敲打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都特别投入地听着音乐,嘴里唱着歌词,生怕漏敲掉一个“呛”字。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要求“再敲一遍”。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生活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事物。教学方法可以随着环境改变而灵活变化。
五、变奏曲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1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课堂开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尚未完善,如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小学教师应对该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给予重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为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不仅能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还能令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令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更为贴近。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入手,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的防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中询问学生:“为什么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将嘴巴捂住?”然后学生就会根据自己以往生病的生活经历作出“因为打喷嚏会使病毒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染给别人”等回答。这时候教师就可将计算机病毒比喻为感冒,将这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出来,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就如同感冒一样,一旦发生就会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牵连其他计算机的运作。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习难度得到有效降低,使学生原本感觉困难的学习内容都变得简单易懂。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够更顺利地展开。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对其学习热情的激发具有积极作用,加上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可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获得提高。所以,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其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给予较多的关注与精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在其生活以及校园中对教学素材进行充分挖掘,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Word的知识时,可先将Word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等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观察在校园中所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Word上设计一些文明广告语,并以比赛的形式看看哪一个小组的设计更优秀。学生根据所学到的Word的相关知识,设计广告语后对文字进行加工,练习使用Word使其在直接接触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Word的了解,这样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教学过程生活化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原则,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其学习需求进行了解,令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令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进而营造出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
一、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目的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领悟生活中隐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2
].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意义
现今,教育新时代已悄然而至,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也正逐渐深入,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一般只是用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所以要实现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就要优化教学系统、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作业设计与数学教学紧密的相连.因此,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形式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策略
1. 数学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其原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整合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素养的关键.
2.联系生活,展现数学的魅力
教育离不开生活,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用生活来教育.数学教育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的身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数学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认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将生活融入教学的能力,积极发现扩展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特征,通过创新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方式,来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3.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问题,指导他们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这在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讲授“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购物券来代替人民币,课堂上分给每个学生一定数量的购物券,让学生通过交流购物来锻炼学生对人民币币值的认识和使用.这样的教学与生活就联系起来了,不仅提升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让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了小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4.回归生活学习的空间,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往往需要理性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对数学做到理解和运用,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如,在学习了长方体面积以后,可以安排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进行面积的测量和计算.此类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应用的情感体验.
5.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要迎合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布置作业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基础.调查式作业是一种新型作业形式,它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这就要求教师有把生活与教学结合的能力.根据现实生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去调查、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并把这些调查实践的东西写下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就是要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不断进步,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设计,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转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能够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对我国整个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并且要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实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力争让所学知识更加生活化。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育的主体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体验,而并非是关注所有人。所以,在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要将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体验,并且依据学生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不同体验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整性
信息技术教育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所涉及的日常生活范围也很广,信息技术教育是与人们整个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因此,这也体现了它自身完整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小学的课堂教学阶段,针对教学主体的小学生来讲,这门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完整性的体现更加明显,甚至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中所提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
(三)关注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生活与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更加密切,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单纯的强调让教学活动一味的重复日常生活,它的侧重点应该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净化与平衡。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更加关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小学生构建一个进步、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一)从教学的内容上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并且难懂的部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正在由抽象理论向具象表达过渡的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观的视觉、听觉、触觉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因此,也需要教师在传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知识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这些知识可以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从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受这种背景的影响,导致教师在传授小学信息技术的时候,往往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以及排名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情绪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主观情感体验的培养,使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受、理解、感悟,进而从真正的意义上掌握信息技术。例如,在讲画图软件这个课程时,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理论基础之后,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结合老师所教的画图软件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除此之外,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学生自身也会有一种满足感,近而提高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学方式中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将学生当作整个教学的主体,不能再将教师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程当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对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组织课堂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当中,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利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适应今后的信息化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G633.67
新课改明确提出:各科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更需要生活化,它强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效利用好“教室小课堂、校内中课堂、校外大课堂”,使学生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科教学。
一、立足教室小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信息中挖掘素材,挖掘可以展示给学生并能引人入胜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校园内、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一是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二是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客观实物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例如:对于CPU、内存、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学生下次看到实物时可能还是区分不了,于是我专门拆开几台废旧电脑,边实物展示边阐述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识别技巧,最后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电脑部件的拆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
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能与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和谐共振的任务,是学生所关心、熟悉和喜欢的任务。如:任务可以与学校举行的建队日、国庆节、消防日等各种主题活动相结合,又如:针对六年级学生学习《图像与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和视频,也可以专门拍摄一些照片或视频,最终让学生制作出自己《毕业留念》的视频。通过这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丰富有趣,同时也培B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
(四)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我的课堂上,每个月都进行一次“最新科技”的播报,学生可以利用这几分钟畅所欲言,对近期你发现的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播报,教师再进行补充,以使学生紧跟科技时代。再如:提问时,我利用“抽签软件”随机抽学生回答,学生实在答不上来时,可以像“开心辞典”这样的电视节目一样,求助本组或同桌同学,这样既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又不使学生产生压力。又如:每当我屏幕控制学生时,我总是说:“现在是广告时间”或说:“广告过后更精彩”,或播放“士兵小唱”等固定的歌曲,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控制。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不应当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应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更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拓展校内中课堂,营造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氛围。
(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
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打字竞赛、作品制作等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竞赛,为学生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通过这些竞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和信息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不仅是信息能力的锻炼,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
许多作品制作比赛的主题都与当年的信息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多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更养成了仔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与时俱进的良好习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力。
(三)校园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如:每次的主题班队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充分展现他们的信息才能。又如:进行小主持人竞选等活动表演节目时,有些乐器无法带过来,就可以用学到的音视频处理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视频。
在学生学习了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知识后,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学校每年的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都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好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听到自己的歌声,看到自己的视频,再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开辟校外大课堂,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广度。
(一)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教师在讲解完计算机相关的安全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对家庭电脑进行定期杀毒,既巩固了信息技术知识,又确保家庭电脑安全、高效地运行。此外,网络已深入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网络软件,如淘宝网、美团网等,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如:在掌握和运用软件下载、安装技术后,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下载、安装软件。再如:有些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帮助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更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