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1-28 11:59: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篇1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1]的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篇2

(1)活动性原则。活动性是区别与其它课程的重要特点。班级心理辅导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形式进行辅导;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要求体现目标,围绕主题展开;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过程中,讲授时间要明显比其它科目少,但是对讲授质量的要求更高:在活动前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活动结束时要做好总结或帮助学生自己总结。

(2)系统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课程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干预活动方式,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心理变的健康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辅导活动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浅显的活动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明其理,正其行。同时,以科学的态度,依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体系地、循序渐进地设置活动程序。

例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青春期正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等一切技能的关键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其独立而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的特殊时期。此时,尽管中国有许多古话可以用来教育他们,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但未必能使他们真正意识到青春期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生苦短的深刻涵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妨将人的一生量化,通过直观的量化,使学生体会青春期的转瞬即逝,懂得把握人生关键时期的重要性。

(3)开放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须让学生打开心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也就是在操作中,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在非必须价值澄清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延时评价和模糊评价,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同时,辅导时要适当防止学生过度的自我暴露,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心理上受到他人的伤害。

(4)鼓励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

(5)参与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全体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改变,这就要求辅导人员要求辅导人员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活动的机会。不能忽视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而要鼓励他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在演练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对那些特别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不是生硬地打断他们,而是向他们讲清楚,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鼓励他们给别人提供表达的机会。实际上,让不同的学生学会积极地平等地参与课程的活动,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6)体验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可以用语言、教具、座位形式、教学方式方法等载体,达到设置教学情境的目的。如通过让学生使用左手写字,体会挫折感受;让学生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体会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对做事情的重要性;通过让几名男孩子每人仅用两个手指即可将一个体重很重的同学抬起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7)灵活性原则。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活动的丰富和趣味,形式的灵活和多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灵活把握活动程度,根据班级实际和突发事件调整活动内容。比如在体育竞赛后,学生为班级没能得到理想名次而苦恼时,可以及时进行挫折教育;面临学科课程测查时,及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等等。

篇3

一、研究背景

1.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校园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人际冲突引发的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与异性的过度交往问题也并不少见。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反映情况来看,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发生的冲突也较为频繁。另外,从个别心理辅导以及班主任工作反馈中了解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也已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大烦恼。

2.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特殊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从小到大都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听到的都是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周围人的否定使得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成长中的他们,内心也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容易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施测心理测验和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结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体系。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取得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和完善。

三、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全体在校生为调查问卷的施测对象,以25名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为课程实施的对象。

四、研究过程和结果

1.同伴关系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较为缺乏,学生的合群性并不高。在开放题中,多数学生提到了容易被人误解、忽视等。在异往方面,8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谈过恋爱,68%的学生表示在于异性相处时感到拘谨。可见,学生在异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他们难以把握异往的度。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笔者设计了促进学生同伴交往的六堂课,分别为《寻人行动》、《难忘初相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和《学会有效沟通》。其中,《寻人行动》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的班级。《难忘初相见》是关于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管理,很多学生刚来到新环境时,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的印象先入为主,造成人际困扰,这一主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

在异往方面,笔者设计了三堂心理辅导课,分别为《爱自己多一点》、《爱的美丽等待》和《红灯停、绿灯行》。其中,《爱自己多一点》以人际交往中的性骚扰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异往中把握好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爱的美丽等待》主要让学生领悟爱情的真正内涵以及高中阶段还需要在爱情中做好充足的准备。《红灯停,绿灯行》是针对目前中职生中异性之间过度交往的现状而设计的。这三节课之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2.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致感觉到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并不十分和谐,师生交流少,冲突偶有发生。在原因探索上,师生双方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双方相互影响的结果。尊重学生人格和对学生一视同仁是学生最看重的老师的特质。代沟、偏心、不被理解、态度、距离感成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师生关系是一组相对特殊的关系,而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针对学生的,因此,更多的考虑是从学生的角度作出改变。本版块设计的课题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双重奏》和《当冲突发生时》。《师生之间》一课围绕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展开,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如何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效沟通双重奏》一课将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上,通过现场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在老师面前正确表达自己并做到认真倾听。《当冲突发生时》一课是针对师生之间的冲突而设计的,着重探讨如何解决师生冲突。

3.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中职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在最希望父母关心哪方面@一问题上,有68%学生选择情绪感受,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关心。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更懂父母,在懂的基础上能做到更爱父母。本版块共设计了三堂课,分别为《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换位思考》、《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PAC运用》和《我想更爱你――亲子沟通中的感性领悟》。前两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读懂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我想更爱你》一课是在前两堂课的基础上,深入领悟父母的爱,只有更懂父母,才能更爱父母。

五、研究成效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课程多数为各种主题拼凑而成,不具备系统性,学生的体验也缺乏连贯性,课堂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是对这一现象的改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逐步得到领悟,获得成长。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也更容易接受。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系列,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作出的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篇4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在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相对于个体咨询,往往具有许多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减少不良情绪,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在团体活动的进行中,成员通过语言的沟通或是活动互动彼此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营造出安全、和谐、轻松的团体心理辅导氛围。在团体里,学生可体验社会上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可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我校已开展了八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老师们对每期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要有明确的主题与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成长课题和困扰。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针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选择在不同学期分别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主题的辅导目标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u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成员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途径的思考

中职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开展,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二)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辅导员通过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认识困惑。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高云芹(1964-),女,北京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高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活动,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讲,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个体行为受其所处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对个体具有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的方式主要观察模仿,个体的模仿要经历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个体能否进行模仿的动机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直接的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以及自我强化。另外,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特殊的团体――班级,其是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场所。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以及班级成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班级与个体成长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团体辅导实践摸索,认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心理技术性强的活动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管理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功能相同,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知识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应对各种压力冲突以及挫折带来的困扰,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认清自己潜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绪和个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级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决定了中职学生班级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中职院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相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

篇6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笔者也在基层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入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活动的设计可以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团体辅导活动,如“认识我自己”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自画像”、“生命线”等。但注意不要生搬硬套,例如有些活动是针对成人设计的,那就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者在课堂上采取过“代币制”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效果甚好。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篇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8-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roup counsel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MA Xiao-hong

篇8

Abstract:it’sindicatedinrecentresearchthat20%-30%ofcollegestudentsaresufferingfrompsychologicalproblems,mainlybehavingasterror,anxiety,obsession,melancholia,senseofemotionalcrisisandneurasthenicetc.Facingthestudentproblemscausedbyincreasinglyheavypsychologicalpressure,educatorsinhigh-leveleducationalinstitutions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it.Thetraditionalmethodsforpsychologicaleducationmethodssuchasindividual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andhelp,psychologicalhealthlecture,mediapropagandaarefocusedonpopularizationofpsychologicalhealthknowledge.With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icalproblemincollegestudents,thesetraditionalmethods,limitedbytheircoverageandeffectiveness,couldnotmeettherequirements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Team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whichprovidesmentalassistanceandinstructionsinateamcircumstance,areplaying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inrecentyears.

Keywords:groupcounseling;collegestudent;mental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虽然学校尚无任何心理辅导设施设备,但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设了班队课和设置了班务讲评时间。

     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初做好特殊儿童(离异、留守、残疾儿童)统计,定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访谈,同时依据政教行事历利用班队课、班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辅导活动。

二、开设了健康课和品德与社会。

    学校实施大教育策略,全体任科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尤其是担任健康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利用课堂阵地,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工作。

三、定期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定期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同时积极参与省市级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利用广播站、宣传栏、宣传手册、集会等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

2、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少先队依据政教行事历、按教导处课程设置,每双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活动,进行“三生教育”等团体辅导活动。

二、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校心理咨询室尚处于挂牌阶段,还无任何设施设备。

(2)学校尚无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接受专业培训教师。

(3)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推广面也不够大。

    目前我们只刚刚迈开第一步,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抱着真心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精神,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学生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绵阳市德政街小学心理健康辅导记录表

绵阳市德政街小学心理健康辅导记录表

                 心理辅导员:  

 

辅导

对象

张某

年级

三年级

性别

年龄

10

辅导

时间

2012.3.24

问题

表现

 

该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原因

分析

 

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进入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辅导

对策

及过程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

2,讲究辅导的方式 平时我对他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3,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辅导结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4-03

在心理学领域,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它常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或是对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特定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课属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课上出现阻抗并不奇怪。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阻抗在性质上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阻抗是一样的,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任由阻抗发展或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一堂心理辅导课泡汤。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公开的文献中尚没见到。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

(一)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阻抗

这类阻抗可以出现在心理辅导课的任何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 拒绝教师的安排。在分组、活动中均不积极,勉强应付。

2. 负移情。学生把心理教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心理教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 过多地探究和询问心理学专业知识,借询问心理专业知识回避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索,“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对心理辅导活动的阻抗

1. 拒绝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是心理辅导课的必然环节,否则只是流于浅表层面的活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会使辅导的效能受影响。

2. 推诿。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回避个人的原因。

3. 沉默。当课堂中涉及某些问题或环节时,以沉默应对。

4. 过度地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问题颇感兴趣,不断追问和探究,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

(三)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

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在小组活动中过多地占用时间资源,影响其他同学,不顾活动规则和时间限制,赘述、啰嗦,用大量诉说代替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表现,实际上阻抗的表现形式还不只上面这些,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几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对阻抗的正确认识就是心理辅导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开始。

二、 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势必会对心理辅导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负性的变量,但是,如果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处理,则可化弊为利。

(一)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

1.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辅导效果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教学时对分组的抗拒、拖沓、活动时偏离主题,耗费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能量,如果不加以调控任其发展就会使辅导效果打折扣。

2. 影响心理辅导进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热身、分组、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及资源的配备。心理辅导课的时间是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也是设计好了的。阻抗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节奏和进度。

3.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氛围。心理辅导课的进行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离不开适宜的氛围,这些对心理辅导活动起着催化、暗示、支持、唤起、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而阻抗则是对这种氛围的破坏。

(二)面对阻抗的积极视角

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心理辅导课。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积极的视角认识和理解阻抗,化弊为利。

1. 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有价值的信息,如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对生活的追求,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阻抗也是学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如果此时给予共情,因势利导,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

篇11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二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