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02:03: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会计行业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这对会计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高职会计学生就业率,就必须建立市场需求决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及时搜集市场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改革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形成以职业能力(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会计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当前教育新形势中找准定位,培养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来看,涌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如教学中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案例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模块化等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概念上还属于泛化层次,真正经过系统理论研究的极少;从教学模式研究的着眼点来看,还局限于教学模式的一般研究,缺乏结合具体实践课程教学特点、教学规律的研究;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元研究领域更是空白。目前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至于在微观层面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策略方面研究力度仍不足,因此,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多层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多层次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形成
(一)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并非独立于理论教学以外,而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一体。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各阶段学习中的相互渗透、前后贯通,最终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专科人才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构建:
第一层次:对低年级学生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建立学科的系统概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过程认知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初步的感知、掌握基本会计要素识别及使用,训练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减少实验教学体系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逐步接触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教学基地去见习,让学生熟悉专业学科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及整个会计核算流程。
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这类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主要教学目标为在基本实验技能、方法的基础上,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当中可以适当穿插跨课程甚至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大实验,促使不同课程间的知识融合;同时进一步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层次:此时学生进入实习阶段,通过校内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此阶段,学校各级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资源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将是工作的重点。通过该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但能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而且完成了学以致用的过渡,也了解了学科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科研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等。
以上四个层次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树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带教意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必须坚持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二)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各组成模块的逐步完善,保证各层次实践教学的质量
《焊接生产检验》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焊接结构生产所涉及到的常规检验的内容、焊接试验和检验的方法与步骤、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焊接检验与焊接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焊工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场地的限制,学校一直采用分段教学法,即上一个阶段的理论课后,再上一个阶段的实习课。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了许多弊端,由于理论课和实习课相隔一段时间,学生实习时,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需要教师重新讲解,这样累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对《焊接生产检验》实施一体化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理论和实操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同时又可以通过实训来验证理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践,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理论教学的摘要求。因此,该课程完全具备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2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以往的教材往往偏重于焊接质量管理,这些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繁琐,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课堂互动性很小,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编写的一本教材,该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操作技能一体化,非常便于我们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因此,我们首先以该教材为蓝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完成了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
3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编制授课计划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须对原教学授课计划、原课程大纲、原教材、原教学模式和习惯进行改革,以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提倡创新务实的教风、勤学苦练的学风。大纲编写力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习课时的比例,突出技能训练。最后授课计划中确定的总课时为160,理论和实习课时基本按照1:2进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教学过程中根据“理论教学时间化,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原则,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让学生先观察后听课、先动手再分析、先了解操作的方法步骤再讲基本理论和原理,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一般将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的一、二节课作为理论教学时间,三、四、五、六节课进行实操训练。教学过程一体化课型的交叉、学习场所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理论和实习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焊接生产检验》一体化教学具体的授课计划安排如下:
项目一焊接缺欠识别―――――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6课时;
项目二外观检验―――――理论教学6课时(包括焊接检验概述),实习教学14课时;
项目三无损检测―――――理论教学20课时,实习教学36课时;
项目四破环检验―――――理论教学8课时,实习教学20课时;
项目五焊接工艺评定―――――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六焊接性试验―――――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七焊接质量管理―――――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2课时;
考试―――――8课时;
机动―――――8课时;
4一体化教学考核
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决定了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要注重过程评价。所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指通过上课表现、练习过程、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检测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践,同时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验、实训报告、现场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规检验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通过多样化及过程化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即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
5一体化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只有通过具体实施,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才能真正得出结论,一体化教学改革后,我们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教学改革座谈,座谈会结果显示,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很受学生欢迎;一体化教学具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特别适合像《焊接生产检验》这种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改革进行下去,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职业教学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东焊接检验与质量管理[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高海云车工工艺与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学[J].科学之友,2009(29):101~102.
[3]肖锡海汽车电气设备[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48~149.
[4]陈秀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9(3):112~114.
[5]庞勇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09(16):240~241.
此模式既是一种课堂上课模式,又是一种学生课下训练模式。以“文章改写(包括扩写、仿写、压缩等多种类型)—自出习题(按鉴赏“题目、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出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佳作展示”和“师生课堂互动精讲”为特征。按照对文章改写和出题的先后顺序,笔者把“阅读写作一体化”分为四大类型:
类型一,课前改写课前出题类型。此类型分7个环节:课前改写文章—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师生互动精讲精学。此类型适合难度较小的课文,如小学的《火烧云》、初中的《想和做》、高中的《谈中国诗》等文章;让学生去掉文章里面的全部事例,然后填充事例,课堂上把优秀作业展示即可。
类型二,课前改写课后出题类型。此课型也分7个环节:课前文章改写—师生互动精讲精学—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此类型适合难度较大的课文。一般采用对比式讲课,如高中的现代诗《遥望》等文章,上课时抽出一个中等学生仿写的文章和原文进行对比着讲,在讲的过程中让学生评价改写的优点,并完善改写习作,等全文讲完后,再进行出题、答题、改题等程序。
类型三:课后改写课后出题类型。此类型也分7个环节。师生互动精讲精学—学生改写文章—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此课型最适合目前老师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习惯)
类型四:作文与阅读融合课类型。此课型也分为7步。恰当出作文题目—学生自写作文—自出阅读习题—同桌互答习题—自己批改习题—老师总改作业—佳作选评展示。此类型适合先作文、后阅读的课堂。老师设置文题目,学生独立写作,自出习题、答题、改题等程序,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二、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环节
以上四大类型课下的共同点是要对文章改编后进行“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改题和佳作展示”等环节。而四大课型如何解决上课问题,需笔者所写的“两读两析化改读,议论读析仿改读,记叙读演析化读,作文先写后改读”口诀来进行操作。
第一句(两读两析化改读)适合于课前改写文章的类型,共5个步骤: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析文(对文章中难点进行分析,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性分析)—化文(采用把问题编制为文章片段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答)—改文(对仿文进行修改)—读文(富有有感情地读原文和仿文)。
第二句(议论读析仿改读)适用于议论文,也共5个步骤,最适合议论文课中仿写。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析文(读后对进行分析文章)—仿文(分析后马上把这一段进行仿写)—改文(写好马上对照原文进行修改)—读文(读原文和仿写的文章)。
第三句(记叙读演析化读)适用于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古诗文。共5个步骤,适用于课后改写文章的类型: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演文(采用“空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表演文章内容)—析文(对文章中难点进行分析)—化文(采用“化问题为片段”的形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读文(富有有感情地读)。
第四句(作文先写后改读)适合作文课,学生先写作文后出习题类型,共五步:命题(教师根据需要恰当命题)—作文(学生当场作文)—出题(自己独立出题)—答题(同桌独立答题)—改题(自己独立改题)。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扩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2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它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2.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从部队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摸清生源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三个贴近”,力争做到学员带着问题进校门,解决问题出校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3.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要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出发,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
第二,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免费论文参考网。
第三,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收集现职岗位任职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3.2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外聘授课与自身授课合理安排,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好。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到部队备课,练讲试讲等形式,安排好精讲、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理论、实践和知识拓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恰当处理聘请教员授课与自身教员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在聘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上,要充分考虑,注重外聘讲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4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航空兵场站指挥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通过对部队调研,以及与学员的座谈,利用学员资源,了解部队,熟悉部队,使教学案例和内容来源于部队,适应于部队,同时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收集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动态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能够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教员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解,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4.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免费论文参考网。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部队实践经验。我们在两期的教学中,已收集教学案例30余个,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了部队情况,为更好地讲授类似班次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4.3解决了部队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学员进校学习之前都带有困扰本部队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研究和查阅资料,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使每个问题得到优化解决,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最后的结业考核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带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有的方案还具有前瞻性,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汉,刘占锋. 注重任职教育的“分流”段教学改革.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摘 要】以培养新形势下药学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体化”实验教学综合改革,采用多学科间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
关键词 一体化实验教学;药学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JG2011018)。
作者简介:杨成芳,壮族,医学硕士,实验师,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李勇文,医学博士,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事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其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且能在新药研发、药物评价、药品生产、管理与经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药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药学教学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1]。
1 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实行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2]。在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上一直都在为理论课进行验证,而忽视了它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多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验讲义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讲解清楚再示教,并由实验室教师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药品准备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简单地按照带课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同时相互关系密切的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关学科没有相互渗透,整个实验教学缺乏连贯而严密的体系,不利于药学整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不连贯,互相割裂,没有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工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积极推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系列改革,开展以“ 药”为中心整合药学专业多学科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以“药”为本,把“药”作为多学科间的纽带,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鉴于目前药学实验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院提出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一体化实验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经过研究和实践,围绕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药学专业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在该思想的指导下,第一部分内容结合经典实验,主要锻练学生所属专业方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手段;第二部分内容为结合创新药物研究、新药开发、药物工业生产实际,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在各教研室在研的主要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适用对象——药学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主要针对的是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以7~8名同学为一个课题小组,这些学生基本完成了药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3 实验内容——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结束了学生“任务式”的实验,若实验内容难度不大,不具挑战性,就不易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难度过大,又会使学生的科研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合适的起点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一体化实验的首要条件。
我们将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基本实验能力训练、综合与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实验课程的整合编排建立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实验重点是围绕“原料药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原料药的检验、制剂与质量分析、活性评价”全过程的一体化,该一体化实验是以化学原料药的研究开发内容为主线,以新药研发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实验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
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将药学专业各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药学基础实验、药品生产与活性评价实验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该部分的重点是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设备、波普解析等课程的实验,学生们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各种制剂与剂型研究的实验,完成从原料药到药品的全过程的实验技能学习;第三部分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等课程的实验,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与方法对原料与制剂的质量分析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过程的实验,掌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和进行重量监控的基本方法。通过三个部分的构建,各课程之间以“药”为纽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药学专业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掌握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4 考评方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验课程考评是对学习效果评定的手段,借此以督促学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它不仅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获取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断实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分别按照实验的基本步骤,即:实验准备(20%)、实验过程(40%)、撰写论文(20%)和答辩总结(20%)等拟定详细的评定细则,实施过程评价。一体化实验采用论文的形式评价实验成果,结合新药申报资料内容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论文包括立题依据、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新药申报资料的整理,又提高了学生研读中外文献的能力及科研性文章的写作水平,达到通过一体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结语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改变了实验教学滞后于科技前沿的现状,反映了药物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几年药学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深深体会到,一体化实验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手段的实施,使教学内容紧密连接药学本科生在前三年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科目,把按照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交叉、整合,能帮助学生疏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既利于对学生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科研思维,对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8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6-02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初步调查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知识不足、实践技能较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部分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上或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当下工业设计教改之背景支撑
1、武汉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初见雏形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发展工业设计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起,武汉市提出了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目前,世界公认的“设计之都”评选有两种,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授予;另一种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推选,每两年在全世界城市中选定一个。据了解,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必须符合7项指标:一是拥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设计业;二是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三是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四是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五是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设计展等;六是提供适合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七是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这些指标我市目前基本上已具备,江南、江北的各类创意产业园区如“汉阳造”艺术区、“824”创意工厂、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等,正散发出江城汉派独特风味,武汉着力打造的中部“设计之都”已初见雏形。
2、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如火如荼初见成效
2013年,湖北省共遴选支持16所高校开展试点学院改革,获批的试点学院都是现有基础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改革思路清晰、社会合作紧密的学院,我院有幸成为首批16所试点学院之一。作为高校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试点学院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学院领导结合学校的“135战略目标”,提出了我院试点学院的改革24字方针:“瞄准标杆、分类培养、校企协同、资源整合、开放引领、项目驱动”,并在此基础上正对各个专业和学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改革着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开创了试点学院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
我系在学院24字改革方正的引领下,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理出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1、在人才培养方面,践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的“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2、校企协同加大科研力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3、狠抓毕业设计(论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夯实基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5、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6、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我系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分层次培养人才:(1)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是指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设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6.25%,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2)高级设计人员。是指对工业设计有了相当成熟的了解和认识,并成功地完成过各种类型的设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31.25%。(3)助理设计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是指具备并精通绘图操作、产品结构、人机工程及各种标准等综合知识,精通产品建模、生产、包装等环节。能独立完成产品结构造型输出、外观模型,产品结构草图等工作。适合于担任企业的制图员以及技术人员,这类工业设计人才占市场需求62.5%,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经初步企业培训,即可成为助理设计员。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导师的项目为核心,组建学生团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长,在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有效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近年完成多个省部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到企业就业、实习得到很高评价。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只有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在教学上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专题为目标”的动态模式。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基础课程群和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一个设计专题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学生学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2)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成相关知识的课程群,以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课内练习、设计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2.集中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每学期的寒暑假为集中实践教学学期,把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不同的团队到企业实习。这种基于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拓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1)校企协同,资源整合,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师组成理实一体化的教研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以项目驱动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2014年我系10级学生喜获全球三大工业设计大奖之一的IF概念设计奖。
(3)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4、狠抓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1)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改革重点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三赢”的选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而学生通过实习,在直接熟悉和参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择业、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一手素材和资料;我系已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以及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6、健全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建立了对教师、学生双向改革教学评估体系,教考分离――由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这一改革,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竞争和评价机制,同时通过实施督导制,对于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规范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总之,在科学合理的确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分配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科研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目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强,刘 洋,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工业设计特色创新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2] 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
[3] 杨国亮,突破传统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
[4]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J],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5]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的通知》(鄂教高函〔2013〕15号).
(上接第5页)研究创立的,妇女观作为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参照了前人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这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解读,而这一说法是来源于 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思想成果,所以,妇女观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彭佩云,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妇女发展[N]中国妇女,1999-12-7.
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教学策略
1.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了大量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一、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地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阔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
(一)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二)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三、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一)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一是要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三是要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搜集现职岗位学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一是要准备好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二是要恰当处理聘请教员与自身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三是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准备。
四、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也证明了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专门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二)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感受困难的社会成员,增强其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达到增进其福利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将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解决问题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务能力。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据此将专业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助人自助专业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操作技能,在专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此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实际紧密结合,搭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完善管理文件,规范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学校社会工作自2003年招生以来目前已有近十届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中一直进行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严把质量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从专业实习初期就开始下达任务书,到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及最终论文归档共设七个环节。为了更好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就以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梳理,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原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又增订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对学生的出勤、写作态度,教师指导形式、职责及论文写作步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另外又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该文件对论文的规范撰写提供了依据,大到选题方向、论文框架,小到标点、空格、注脚、图表、案例、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等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附有毕业论文模版及调查问卷模版,确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规范有序,为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把质量关。
二、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培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及水平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改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巧,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社工实务能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就是对所学专业一次整合和提升过程,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三位一体的一次综合考查评估过程。如何从专业的视角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如何构思论文构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如何体现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具体分析论证过程中如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SPSS统计分析等等,这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好就是一次整体实力水平的学习提升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毕业论文的水平,专门安排了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方法及相关软件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对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访问提纲的设计、图表的制定及规范性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说明。
三、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奠定实践基础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没有社会工作的实习,就无法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习基地已经由原来的单纯依赖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体系:一是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签约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常态化的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依托学校以教学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三是依托社工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工实务组织微澜社工服务社;四是依托人文学院以教师为主导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已承揽多项不同层次社工项目。学生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务活动,同时也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确定论文的选题,开展实务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也逐渐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框架体系,为学生进行实务训练、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社工实务活动提供了平台。这种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整合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确保了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条件和质量,保证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
四、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务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采用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三年时间里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的学习。将原来分散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重新整合为综合实践环节,并将此教学环节集中放在大四一整年的时间在社会这一大课堂来完成,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其中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即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岗位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试用期统一并行,而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去实习,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综合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然后在实习工作中开展相应的个案项目、小组活动、社工项目等社会工作实务来撰写毕业论文,从而使毕业论文突显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特点,学生毕业实习、论文、就业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这既体现了专业实习的效果、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而这种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五、毕业论文与综合实习岗位有机结合,突显社会工作的实务性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而实务性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上尽量突出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以强化论文的实用价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尽量避免学生撰写空谈理论的文章,使其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也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由于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因此学生从专业实习开始就与指导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讨论研究,特别是在社工机构实习的学生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个案、小组等实务活动,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对实习期间所接触项目活动的思考及实习机构运作模式的研究,这既具体落实了3+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应用性,突显了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实践性的专业特色,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突破,强化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教学研究,2011,5
[2]初智巍.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毕亚斐.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李金娟.高校小组社会工作课实践教学的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4
动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是生物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学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动物学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近生物类专业(生命、医学、药学、环境、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提高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着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构建“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一体化是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完整;三层次是指实验内容设置分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实验(学科间交叉)、野外实习(专业应用与创新)。
1.一体化三层次动物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案。首先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对相关项目加以精选并形成系列性的技能训练模块,依据系统训练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实验(学科间交叉)、野外实习(专业应用与创新)3个层次,3个层次紧密结合且层层深入,从基础操作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设计创新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1.1基础实验教学层次:以双基训练为主,以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人手一套设备,独立完成,保证人人均受到良好的实验训练。为了基础实验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采用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的考核模式,确保学生的双基得到全面的训练。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课内指导从检查预习报告开始,及时指出预习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过程中,对一些技术要领进行必要的公开演示,或播放相关录像,规范性化操作要领;当学生进入实验操作中时,教师要来回检查与巡视,实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解释并示范正确的操作,做到因人施教;实验结束后,教师及时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对于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存在的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内高质量完成实验。
1.2综合实验教学层次: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昆虫分类、哺乳纲分类等),目的是让学生将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发育、行为、分类检索等内容组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态观察、解剖、测量、生活史与生境调查等实验操作技能,对动物进行区分鉴别并编制检索表。实验场所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提供各种扩充性学习资料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动物形态、结构与机能、环境相统一的原理,达到具有科研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野外实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要求学生认识不同海滨生境中的主要代表动物,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活条件、分类地位以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动物的采集、培养、麻醉、固定、保存、标本制作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下,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全面认识动物界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用教师科研优势,将野外实习与科研相结合,科研渗透教学,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鼠类种群动态监测、山区土壤动物区系研究、海滨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研究等。教师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启发和点拨将是教师最主要教学手段,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仪器,学生以项目申报书或科研论文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效果显著
2.1一体化三层次动物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实践兴趣浓厚,实践过程积极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创新成果丰富。特别是通过野外实习与科研相结合,学生根据实习要求进行科研设计,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按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完成实验全过程,并做实验记录。最后以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几部分。总结野外实习的收获、体会,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收效大,实习效果良好。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和协作精神。在野外实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将成为实验的主角,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提供了所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与创新的舞台。野外实习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同学能相互合作、彼此理解、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另外,各小组间也要积极开展相互交流与沟通,养成良好的互相配合、相互协作的精神。
3.结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们的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连续4届的教学民意测验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生物科学的学生参与高校生物学科技能大赛,也屡获佳绩,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矛,得到学院广大师生的肯定。但是实践教学改革仍需不断持续进行,让我们不断为动物学实验教学注入活力,开拓进取,推动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张锦辉,洪美玲,熊燕.《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1): 107-110.
[2]熊燕,洪美玲,张锦辉.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生物学杂志,2002,18(1): 42-44.
[3]陈艳珍,王衍喜,张录强.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动物,2005,24(2):237-239.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002-01
目前,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在一部分方面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但由于受到场地和设备的限制,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仍然在不同的地点。同时,教学的环节仍局限在教师“设置情境―布置任务―知识讲解―完成任务”的一体化教学初级阶段,并未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而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归纳提炼”,但要实现自主学习,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又不可能同时吃透多本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另外,要达到规范的操作水平就必须经过反复训练。但是,不同教师的授课模式不尽相同,教师授课精力有限,学生很难能够达到良好的训练水平。
1 电气专业辅助教学装置结构组成
(1)基于S3C2410最小系统架构搭建硬件平台。现在ARM系统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对其功能进行裁剪,进行电源模块电路设计、复位及复位芯片配置、JTAG调试接口设计、时钟模块电路、SDRAM硬件设计、Nand Flash电路设计、UART串口设计、驱动电路设计,以及联网通信进行设计。硬件框图见图1。
(2)操作系统移植。以ADS作为开发环境对Bootloader程序进行开发并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基于FLASH、3DMAX、JAVA等软件作为平台,应用专家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数据库管理以及电子出版等技术,将技能训练指导、维修过程指导、技术图纸等信息精炼,构成高度交互能力的智能化技术手册。教师机可以与学生机进行通信,实现教师在线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教学、考核和管理,也可教师离线,由学生单独操作学生机进行自主学习、技能操作、信息检索、测试考核等。系统软件系统结构如图2。
2 电气专业辅助教学装置功能
2.1 理论教学功能
该系统通过仿真动画、视频讲解、指导手册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进行系统学习。具有联网实时通信功能,实现上位机操作下位机,现实教学内容,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将课堂移到训练场。可单机独立运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2.2 操作训练功能
该系统利用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使受训人员可以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在教师机的指令下展开操作,也可以独立操作学生机,对电力拖动线路技能训练内容进行熟悉;同时在训练过程中系统对训练的每一步操作目的、操作规范和关联关系,并对操作错误进行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反复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
2.3 考核功能
利用本系统可进行理论考核和实作考核[3]。理论考核时,系统自动生成试卷,考核学生对结构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学生通过学生机对技能训练的操作步骤、方法进行,并与教师机进行通信,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过程监控,并有教师机给出成绩,实现无纸化考核。
3 结语
该装置在实践过程中,学员可以在无教师讲授的条件下,通过自主查询的方式,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训练,大大节省了教师的讲授时间,提高了训练效果。在功能完备性,可靠性方面得到了良好的验证,该装置体积小,便于携带,同时采用的是开放式技术,可以将本技术向相关课程进行延伸和移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