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负荷理论论文

负荷理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5 06:11: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负荷理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负荷理论论文

篇1

1.前言

在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热电冷负荷的模拟计算是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负荷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联产系统优化设计的成败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建筑的规划阶段,一般只能确定该建筑最基本的信息:如使用功能和相应面积等,它反映的只是该建筑类型的共性。如何从这些基本信息来模拟不同建筑类型的热电冷负荷呢?

目前,在热电冷联产系统方案设计中,热电冷负荷计算常采用建筑物的设计负荷来进行,即根据每平方米的设计热负荷、冷负荷与电负荷来计算建筑物的总热电冷负荷。楼宇热电冷联产系统机组的选取,常采取以电基本负荷定机组容量、电力并网不上网的设计原则,经济性的评价也采取规定运行小时数的方法来进行。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可以初步确定机组的容量,但由于设计负荷不能反映出不同建筑类型负荷的逐时变化特点,不能反映热电冷负荷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方案也就难以在分时电价模式下进行模拟,也就不能给出各个不同时段机组具体的运行策略,不能对系统进行全年逐时的技术经济模拟分析[1-2],因而,基于传统设计负荷方法的联产方案,也就难以做到真正的优化设计。

本文在对不同建筑类型负荷的基本构成及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负荷因子”来反映不同建筑类型负荷的逐时变化特点,进而得出了负荷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并以写字楼为例,提出了写字楼的负荷预测模型,

2.负荷模拟计算原理

在建筑的规划阶段,一般只能确定该建筑最基本的信息,如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相应面积等,每种建筑类型负荷的基本构成及变化特点是不一样的。负荷的构成及大小由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级别等决定,它反映了设计负荷的概念;而负荷的逐时变化特点主要由建筑的使用功能、作息模式等因素决定,它主要反映了不同建筑类型之间差别。因而,对同种类型建筑来说,负荷的逐时变化特点可以利用一个反映该建筑类型属性的无因次因子来表述,在这里,我们把这无因次因子称为“负荷因子”,它反映的是负荷的逐时变化信息,是一个介于0~1之间逐时变化的无纲量数。各不同建筑类型的“负荷因子”,是在对该建筑类型的负荷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模拟计算而获得的。在不知道建筑更深入信息的情况下,其可根据该建筑类型的典型设置条件来相应求取。

2.1冷热负荷的计算

建筑的冷热负荷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传热负荷、新风负荷、人员设备负荷等,这三种负荷基本上各占总负荷的三分之一左右。围护结构传热负荷主要与建筑的围护结构及地理位置有关,而对于同地同种类型同档次的建筑而言,围护结构一般相差不大。新风负荷主要与人员的作息时间及密度等相关,人员设备负荷的大小主要与建筑类型及作息时间有关。当建筑类型确定时,人员设备及新风负荷的相对逐时变化信息就可基本确定了。因而,冷热负荷逐时的变化信息主要与建筑类型有关,即“负荷因子”主要由建筑类型来决定。

另外,由于同种类型建筑的级别和服务对象的差别,其冷热负荷相对大小也会相差较大,因而,可将每种类型建筑的冷热负荷分高、中、低三个等级来处理。这样就可通过设计负荷或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等级负荷的相对大小,结合“负荷因子”的概念,就可最终确定规划阶段不同建筑类型的逐时冷热负荷,其建模计算流程如图1

2.2电负荷的模拟计算

电力负荷主要由不同建筑功能房间内各种用电设备所造成。电力负荷的大小及逐时变化

特征与建筑物内各种用电设备的安装功率、设备的耗电使用性能及作息时间直接相关。

根据常见的用电设备,电力负荷主要由如下几种类型构成:

(1)照明:包括各种功能房间照明(如办公室、客房、商店等)、楼梯过道照明、立面照明、安全和疏散诱导照明等;其安装功率主要取决于建筑类型和房间功能,不同的建筑类型和房间功能有不同的照明安装功率指标;而各设备耗电使用性能主要与使用的照明设备性能相关,作息时间由功能房间所决定;

(2)空调:包括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采暖泵、风机盘管、空调箱、新风机组等;不同空调形式的电耗特点也不相同;

(3)动力运输:主要指电梯,如客梯、货梯、消防电梯、观景电梯、自动扶梯等。电梯功耗受到楼层高度、上下电梯人数、运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4)常用电器:主要指各功能房间内所使用的电器设备;如办公室内的电脑、打印机等,电器设备种类及其安装功率可由房间功能决定,对应不同的功能房间,各设备种类及相应的安装功率不同。

(5)其它:包括各种生活水泵、消防、排烟、安全监控、损耗等;

通过上述对各用电构成的分析,可以发现:建筑类型或房间功能决定影响着其用电设备的种类、相应设备的安装功率及作息时间等,因而,也可利用“负荷因子”的概念,反映不同建筑类型电负荷的逐时变化特点,电负荷的相对大小可由建筑负荷的构成、各用电设备类型的典型耗电性能等来确定。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的计算流程如图2。

逐时电负荷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为逐时总电负荷,n代表各建筑类型中各功能房间类型,j为各功能类型房间内所分担的设备类型,如照明、空调、电梯、电脑等,为各功能区面积比,,为各设备投入使用系数,它主要反映各时刻设备投入的相对量,为各设备的实际功耗性能。为与的乘积,它反映的是各设备逐时耗电系数,为“负荷因子”,为负荷设计指标。

图1冷热负荷计算模型流程图

图2电力负荷计算模型流程图

3.写字楼热电冷负荷计算模型

根据以上计算原理,在对北京典型中高层(7层~20层)写字楼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应用于写字楼热电冷负荷预测的计算模型,下节为某典型写字楼热电冷负荷计算模型的设置条件。

3.1典型设置条件

3.1.1各功能区面积比

对于典型的写字楼而言,功能房间除了办公间外,还应有一些保证办公正常运转的辅助房间,如冷站、机房、职工餐厅、卫生间、楼道及大厅等,另外,由于停车场有地上地下之分,故将其单独列出,其不作为写字楼的辅助功能区。各功能区的对应面积比如表1

表1写字楼各功能区对应面积比建筑分区

办公区

公共区

辅助功能区

总计

房间功能

办公间

过道+电/楼梯间

卫生间

冷站+地下室

大厅+门厅

职工餐厅

空调机房

面积比

73%

8%

2%

5%

5%

5%

2%

100%

另外,对人员密度而言,办公区可取为0.1人/m2,辅助功能区可取为0.03人/m2

3.1.2各时段人数相对百分比

由于写字楼具有较强的作息规律,根据调研结果,典型写字楼的作息时间可设置如表2

表2各时段人数相对百分比

各时段人数相对百分比

时间段

22:00-6:00

7:00

8:00-17:00

18:00-19:00

20:00-21:00

工作日

0%

10%

100%

30%

10%

节假日

0%

0%

25%

10%

0%

3.1.3各用电设备额定功率指标

(1)照明根据建筑照明标准及实地调查结果,写字楼各功能区照明安装功率指标见表2;

(2)办公设备办公间电脑安装功率取为25W/m2,打印机、复印机等可取为5W/m2;

(3)电梯对于建筑层数在7~20间的写字楼,根据调研结果,其单位面积电梯安装功率基本满足y=12.1-0.27×n其中n为楼层数,y为电梯安装功率(W/m2),现取中间值8*W/m2;

(4)空调根据理论计算及调查结果,可得出各种空调设备的输送系数范围,其中冷站部分各设备的输送系数见表4;

(5)其它设备其他用电主要包括各种生活水泵用电、安全监控、地下车场照明及送排气用电等;由于生活水泵主要是满足人员的用水要求,根据这类生活水泵的性能特点及人均日用水的标准,可以确定各种生活水泵消耗每单位电功供水所能满足的人数。安全监控、地下车场照明及送排气用电等可根据调研结果概算。

表3写字楼各功能区照明安装功率指标房间功能

办公间

冷站+地下室

大厅+门厅

内部餐厅

过道+电/楼梯间

卫生间

一般照明

非常照明

单位面积功率(W/m2)

20

10

15

20

10

5

15

表4冷站部分各设备的输送系数冷站部分各设备

冷却水泵

二次泵系统

一次泵系统

冷却塔

冷冻水一次泵

冷冻水二次泵

冷冻水泵

输送系数范围

35~45

35~45

32~42

30~45

150~200

缺省输送系数

38

38

34

32

160

3.2冷热负荷计算模型

根据上述设置参数,利用DeST对典型的写字楼进行冷热负荷计算,得到写字楼全年的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因子,即负荷因子,如图3、图4。根据负荷因子及写字楼的典型设计负荷,就可以计算写字楼的冷热负荷。

图3(中高档)写字楼冷负荷“负荷因子”

图4(中高档)写字楼热负荷“负荷因子”

3.3电负荷计算模型

3.3.1耗电系数

耗电系数是用电设备逐时电耗与其额定功率的比值,它集中反映了各用电设备的实际耗电性能、同时使用系数等因素。正由于写字楼作息的规律性,导致了多种用电设备的耗电系数一般也只呈现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差别,因而在下列部分用电设备的耗电系数图中,也只列出工作日、节假日的逐时耗电系数,其中前24小时为工作日,后24小时为节假日。

由于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采暖泵、风机盘管等空调相关设备的电耗与冷热负荷有关,因而这部分用电设备的耗电系数不能简单的采用上述工作日、节假日的区别来进行描述,其需根据冷热负荷及设备的性能来进行计算。当给定典型写字楼的冷热负荷时,就可得出空调相关设备全年逐时的耗电系数。

图5办公间照明设备耗电系数

图6办公间办公设备耗电系数

图7办公间风机盘管耗电系数

图8公共区电梯耗电系数

3.3.2电负荷计算模型

在求得各用电设备的额定选型功率和耗电系数后,就可以根据公式(1)得出写字楼建筑电负荷的逐时电力负荷。图9~图12即为不同空调系统中高档写字楼的电负荷的“负荷因子”及该设置条件下写字楼的单位面积电负荷。

图9电“负荷因子”(风机盘管+新风)

图10电负荷“负荷因子”(全空气系统)

图11写字楼单位面积电负荷(风机盘管+新风)

图12写字楼单位面积电负荷(全空气系统)

4.应用实例

为对负荷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利用北京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中高档写字楼实际调研数据与负荷预测值进行比较。由于该写字楼冷热负荷尚无实测数据,在此只对电负荷模型进行校验。在应用负荷模型时,考虑了该楼的一些实际情况,对电负荷模型进行了充实修正。如图13~16所示,在全年逐时模拟的大多数时段内,逐时电力负荷预测值的大小及变化趋势与实际值几乎一致,该预测结果已可满足设计要求。另外,从电力负荷延时曲线的比较中,还可以看出:对于腰谷段电力负荷,负荷构成较为稳定,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非常吻合,而对于尖峰段电力负荷,由于制冷耗电不定因素的增多,预测难度加大,因而,尚有必要对冷热负荷到电力负荷的转变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图13北京某写字楼2002年实际耗电曲线

图14北京某写字楼2002年计算耗电曲线

图1512月20日-12月21日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

图162002年实测与预测电负荷延时曲线比较

5.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讨论了热电冷联产系统中负荷的预测模型研究,提出了利用“负荷因子”来反映不同建筑类型的逐时负荷变化特征,进而提出了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特征分别构建热电冷负荷计算模型的建模思路。并以写字楼为例,建立了热电冷负荷预测模型,并对其电力负荷模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吻合较好,其可用于写字楼联产系统中负荷的模拟预测,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篇2

2.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

2.1硬件功能如果在符合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其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状态,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和控制终端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其运行中负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一过程中,负荷系统会向营销系统定期提出一定的申请,将需要进行进一步核实的档案信息发送给数据库,数据库就会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核对,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照营销体系档案中的信息内容,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能容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这样,营销系统的档案和负荷管理系统的档案就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将两个系统合并到一起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了规范化管理的发展,为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

2.2软件功能在负荷管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软件一定要能够表现出很好的性能,首先应该对系统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软件还要能够对系统的功能和相应的数据信息做好相应的展示和处理工作,尤其是对紧急事件的预警和处理上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同时在数据的采集上也要能够更加的系统和迅速。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软件功能予以阐述。

(1)在对远程数据管理和系统远程诊断的工作中,需要对前置机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更为有效的处理

(2)在软件的架构上要能够很好的支持频率为230MHz的专门网络,或者是GPRS系统,能够实现对电表进行定期的抄录,负载的采集方式也非常多元化,能够对各种的仪表异常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同时还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出现的异常情况予以上报,

(3)负荷数据的统计一定要全面,要在计算中对正向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无功时所释放的总电量和有功功率所产生的总电量进行仔细的考虑。

(4)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报表管理,使用Excel电子表格,将相关的数据做成报表,用网页的形式对其进行浏览,在使用的过程中,在用户权限的设置上可以参照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规定,同时在设置的过程中还要对用地按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详细的考量,该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既支持有线通讯模式,也支持无线通讯模式,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数据的集中程度,使得数据在共享的过程中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效率上得以实现。

3.负荷管理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3.1负荷管理系统在需求侧错峰管理中的应用工业客户特别是工业专变的客户,他们自觉错峰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要,负荷管理系统在需求侧错峰管理中的应用,极大解决了原先用电错峰管理工作难到位和依赖人海战术落后现状。

3.2负荷管理系统在远程抄表中的应用负荷管理系统的应用增强了转变用户其电费抄核相应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营销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接口,使得电量数据传输实现如下两大功能:

3.3负荷管理系统在用电检查中的应用在用电管理的过程中,用电检查是使管理更加有效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已经对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将电能表数据分析作为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对突发事件一定要仔细的检查,这样就能够对窃电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系统查询功能能够很好的对异常用电现象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找到检查和监测工作中的重点。

3.4负荷管理系统在计量设备监控中的应用计量装置监控作为大型客户其负荷管理体系主要功能的应用,通过电流的反极性、电流的不平衡、电压的逆相序、电压的缺相和电压的断相等各类报警处理、分析、查询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计量设备故障和异常,从而维护客户其负荷管理体系源数据可靠准确性,是自动抄表、电量检查、电力需求其侧管理功能应用的基础与前提。相应计量人员要及时计量系统故障,并到现场进行处理,对多功能表设置及时检查,核对好时钟,确保谷、平、峰各时段计算正确。

篇3

一、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

职业技能培养是这个核心的一个特定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能培养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与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职业技能本身是一种复合能力,学习化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化学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还包括准确的量的概念,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等内容。它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内涵,内容涉及面广,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教学,还可以进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积极、坚强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才能较快增强。

二、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技能培养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实践

(1)运用归纳对比法,帮助理解记忆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完善、更新,往往对同一名词将有几种不同的定义,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为使学生扩大加深知识面,对各种定义、概念均做详细的介绍、对比、推敲,以便于学生自学,并激发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法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加深了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并使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完整、系统。

(2)实施讨论式、提问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既要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分析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作者提出下面两种教学的方式: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打破了单独由教师讲述这一死板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问式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提问,增强课堂教学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

(3)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每次课后都要布置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按层次、分类别,精心选择。通过做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他们发现自己不但掌握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就会体会到学习乐趣而感到兴奋,同时激发了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百分之百批改作业,解答疑问,及时发现薄弱之处并予以指正,使学生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严格掌握理论考核的试题质量,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

2、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学实践

化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熟练使用和操作各种仪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意识等职业素质。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

化学实验要把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注重教师的示范操作和指导。其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意安排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对实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帮助,既可培养实验能力强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训练强化提高实验能力弱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2)重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单调重复的操作实验中充实一些新的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一种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分析化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提高,找出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很好的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对学生成才,尤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人才,已成为实验教学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化学实验的特点,我认为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考核,全面、客观、合理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有利于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2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在电力计量中的功能

2.1管理功能

利用负荷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编制供电公司实施负荷控制的具体方案,该系统中的电子制表功能可自动打印各个时期的报表。

2.2负荷控制功能

主要作用是以手动或自动方式对控制中心的跳闸、合闸进行定时操作,并控制输送电能的功率,定时控制电能的投入和解除。此外,还能够对系统中单独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功率数值、控制时段、电能的定值进行设置和调整。

2.3数据分析统计功能

能够对不同供电地区的累计使用电力进行统计,对客户关联表计的三相不平衡率进行分析,统计异常停电的时间、次数,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进行分析,并分析出现异常状况的原因、供电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和电力计量装置中出现的故障。

2.4通讯功能

将每个负荷控制终端的信息数据与负荷控制中心的信息数据交换,交换上下级负荷控制中心的数据信息。

2.5用电异常监测和警示功能

一旦电力客户出现用电异常的情况,系统控制终端就会对异常信息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向系统主站提供警报。常见的用电异常情况包括电表或计量柜被异常开启、电表固定参数设置异常改变、电流回路或电压接错线等。

2.6其他功能

系统在调试时能够与终端进行互动通话,监督配电网中各类电气设备的分闸、合闸操作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

3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在电力计量中的具体应用

3.1数据采集功能的具体应用

负荷控制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功能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该功能的实现依靠将公共无线通信数据与网络和短信通信相结合。应用数据采集功能应遵循如下要点:第一,保证在采集数据时,在多线程同时发送的通信调度管理基础之上,完整实现对多样采集服务器的均衡负载机制;第二,进行数据采集时,除了配置必要通道,还应配置两个以上的备用通道,并保证备用通道实现负载均衡的自动化,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准和效率;第三,系统定时对远距离的抄录数据进行采集时,要确保合理划分采集的时间间隔,对数据的抄录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抄表方案,确保采集数据的精准;第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中心主站计算机与负荷控制终端进行数据通信时,要采用数据压缩的算法,为数据通信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将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实际应用到电力计量中,一般包括两个项目。第一,每日负荷曲线项目,对电力计量装置在每天特定时间内用电现场的各种负荷变量进行记录,这些变量数据包括平均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负荷控制中心分析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然后对电能的使用加以控制。第二,故障数据记录项目,记录电流超过负荷、电流过压或失压、断相、掉线等故障情况的数据,并且要对故障发生的起止时间和问题的详细描述进行记录。

3.2负荷控制功能的具体应用

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功能主要通过按电能控制、按功率控制和自动控制三种方式来实现。按电能控制:负荷控制管理系统中的负荷控制中心能够实时监控用电现场的电能使用状况,一旦用电使用量达到设置定值的80%,控制中心就会马上对负荷控制终端发送警报信号,终端接收到该信号之后就会自动实施负荷控制。按功率控制:负荷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用电现场的用电功率,当用电功率超过设置值时,负荷控制中心自动向控制终端发出警报,终端就会对超负荷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如果功率降到了设定值以下或负荷控制解除,负荷控制中心也会相应撤销对负荷终端的控制。自动控制:在负荷控制中心设定的时期内,如果负荷未能被控制在设置值范围之内,负荷控制终端就会自动发送跳闸指令,执行跳闸操作。跳闸结束之后,电量的定值会被重新设置,此时负荷控制终端会自动执行合闸操作,完成自动控制负荷的任务。

篇5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的疾病,在此期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各类口服降糖药在临床联合应用很普遍,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患者有时候会忽略提示医师,与糖尿病有禁忌的药物也会由此开具出来,因此,药师成了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后保障。药师在用药交待时尤其应该重视口服降糖药的联合用药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保证治疗效果。

一、各类降糖药之间的联合应用

一般来说,同类的口服降糖药不适合联用,不良反应的增加大于降糖效果。随着病情进展,单用一种口服降糖药很难取得很好的预期疗效,联合用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不良反应也减小。每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

1.1a一糖普酶抑制剂与双服类。如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肌合用。适用于比较适合轻型的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减轻体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但这两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比较大,应提示胃肠功能较差的患者注意使用。

1.2a一糖营酶抑制剂与磺睬类。如阿卡波糖和格列美脉。适用于餐后血糖高或用磺脉类药物血糖控制不满意加用a一葡萄糖普酶抑制剂,可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使餐后血糖下降。

1.3磺脉类与双肌类。如格列美脉和二甲双服。一般来说肥胖者首选双肌类药物,非肥胖者可选用磺脉类药物。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继发性磺脉类失效的患者。对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良好效果。最常用,但是容易低血糖,要控制好磺脉类用量。如餐后血糖仍高,可加用a一糖普酶抑制剂。但要注意低血糖和肾功能,尤其是老年人。

1.4非磺脉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与双肌类。瑞格列奈合并二甲双肌为治疗磺脉类失效者的一种有效药物,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二者合用可明显降低血糖而对患者体质量无影响,而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小。比磺脉类与双肌类药物合用安全。非磺脉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仅在进餐时服用,同时避免开车时发生低血糖。

1.5磺脉类与唆哇烷二酮衍生物类。如格列美脉和罗格列酮。用于单用磺脉类血糖控制不住的患者,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磺脉类药效,降糖迅速,效果较好。

1.6双肌类与唾哇烷二酮类。如二甲双肌和比格列酮。用于单用双肌类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有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7噬哇烷二酮类药物和一葡萄糖营酶抑制剂。如罗格列酮和阿卡波糖。用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且餐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较平稳。

二、口服降糖药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

糖尿病是长期病患,在服药期间,难免会有其他病症的发生,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不可避免,除了应该注意常识性的含糖的片剂、颗粒剂(冲剂)、口服液、注射液、大输液等不能应用外,还应注意与以下药物的联合应用。

2.1抗生素

2.1.1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美他环素、地美还素、多西还素等和磺脉类药物(甲苯磺丁脉I21)合用可致使肝毒性增加;与双肛类(苯乙双肌多见)合用,产生较多的乳酸,使患者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2.1.2氯霉素与磺脉类药物合用,能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口服降糖药代谢减慢,增强降糖作用,易引起低血糖。

2.1.3磺胺类抗生素。如复方磺胺甲啥哇与磺脉类降糖药合用,可增强降糖作用,易引起低血糖。

2.1.4氨基昔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与双肌类(苯乙双肌多见)合用,产生较多的乳酸,使患者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2.1.5抗结核类。异烟阱、利福平、毗嚓酞胺等能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D860的代谢与排泄,从而缩短D860的半衰期,影响降血糖作用,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使血糖升高。

2.2利尿药。如氢氯唆嚓、吠塞米、依他尼酸等,都能抑制胰岛素日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升高,降低降糖药的降糖作用。

2.3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华法林与甲苯磺丁脉同用,最初使血糖升高,后彼此血浆浓度皆减少。应用时注意调节用量。

2.4糖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等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组织对糖原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

2.5胃肠解痉药。颠茄、阿托品、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抗胆碱药物,有阻断胆碱能受体、减少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故能减弱磺脉类降糖药刺激a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使老年糖尿病的血糖迟迟不能下降。

2.6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3种药都能增加肝糖元的分解,可使患者血糖升高而减弱降糖药的作用。

2.7雌激素、黄体酮和口服避孕药。有阻碍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口服降糖药的疗效。

2.8抗癫痈药。如苯妥英钠,可干扰磺脉类降糖药的降糖作用,使其药效降低,血糖升高。

篇6

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修读本专业外再辅修公共管理专业的相应学分,并获得辅修证书。国内高等院校的本科公共管理专业普遍作为辅修专业开设。这种普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与相关专业学院的师资优势,面向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培养掌握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结合学生修习的第一本科专业,培养适合新的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中高级人才。公共管理辅修模式以学分制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所修习的本科第一学位与行政管理交叉的综合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前,国内开设公共管理辅修班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该辅修专业学分要求一般为30分左右,主干课程有管理学、政治学,相关课程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以北京大学为例,其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辅修专业总学分为2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5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专业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财政与税收、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宪法与行政法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等。全部修满者可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目前国内公共管理本科普通辅修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科专业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学科本位主义较严重;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缺少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忽视组织计划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等等。与普通的辅修模式不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借助本校MPA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全校本科生招收公共管理强化班(UPA)学生,目标是培养既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又有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竺可桢学院采用在普通辅修模式基础上的强化辅修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聘请校内外专家授课,在大三从全校优秀学生中选拔学生组班,实行二次招生,保证生源质量,并由MPA教授担任导师,实行专业指导和个性培养,加强政府实习平台和科研能力训练。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地调研、多维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强化班学生与MPA学员之间的沟通,共享MPA论坛等,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强化辅修模式的比较优势

强化培养模式和普通辅修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上均以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为前提,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学生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涉及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等社会学科。在师资方面,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进行了优质资源的重组,聘请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名师资源;在招生规模上,各个高校的该辅修专业录取人数均在60人左右,有助于在案例教学或讨论课中发挥优势。在招生过程中,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得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公共管理知识之余,通过对自身“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实践中进行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与知识。此外,普通辅修模式一般以专业为依托,如北大模式;浙大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利用荣誉学院联合相关专业院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比分析强化辅修模式与普通辅修模式,我们发现强化辅修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二次招生模式吸引了全校的优秀学生参与,保证生源质量

相比一般辅修班的招生,(1)公共管理强化班利用荣誉学院的优势和该班的文化传承吸引全校优秀学生申请报名,并通过一轮笔试、两轮面试方式,保证生源质量;(2)高质量的课程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了学生学习;(3)班级文化传承促进学生维护班级荣誉感、责任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动力保障。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保证高水平的教学水准

充分利用荣誉学院的优势,可以整合学校各方面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培养公共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各专业院系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反过来,也促使各专业院系及相关教师投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保证高质量的培养水准。

(三)注重案例教学,开设课堂讲座

在公共管理强化班的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更多地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与实践成果,向同学们提出案例,进行启发式教育,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直到学生自主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质。如聘请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浙江大学光彪特聘教授蓝志勇为班级开设的公共行政学分析课程中,就采用了模拟竞选的方式以了解美国行政的运作方式。公共管理强化班除了在课堂内的案例讨论外,还开展了各种班级活动以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对公共事务的思考能力。如“双周沙龙”,来源于课堂案例讨论的拓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分组对相关议题进行资料搜集与讨论,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四)相对独立的班级管理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竺可桢学院对班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开课学院的沟通以及在课堂之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依托于竺可桢学院平台,公共管理强化班在班级管理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突破了一般专业辅修班仅仅在上课期间共学的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了班级的竞争力,在增强班级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班级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致公讲堂”,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双周沙龙,案例讨论、中国企业体验实习奖励计划参与、政府平台,了解政府的运作方式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借助了竺可桢学院的平台和资源,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在班级以外的实践机会。在毕业环节中,学校鼓励学生将主修专业的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公共管理强化班的调研分析相结合。

强化辅修模式的启示

从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的教学建设来看,公共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高校则仅是开设相关的专业辅修,并没有和MPA专业学位教育进行资源共享。在形式上,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开设的公共管理强化班(UPA)是一个较为创新的教学模式,利用MPA的丰富资源,通过强化班的形式来培养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目前该教学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事实上,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比较辅修模式和强化模式,我们发现以下3点对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对生源鉴别的重视

大学期间,本科教学压力已经较大,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要选择学有余力的同学及其兴趣、目标,否则,不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更有可能导致学生连本专业的课程都无法完成;此外,对是否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条件鉴别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对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注重

篇7

1引言

根据电力市场中电力负荷的特点,电网短期电力负荷同时具有增长性和季节波动性的二重趋势,因此使得负荷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组合特征。目前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很多[1,2],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只着重考虑其中的一种趋势性变化,称为单一固定式模型,例如,只考虑随时间增长的预测模型,这样的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AR模型)、随机时间序列模型(MA模型及ARMA模型)和反映指数增长的灰色预测模型,这几种模型的缺点是只考虑了一种增长趋势,不能较好地反映短期负荷的季节性趋势。由于电力负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尤其对季节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只考虑一种增长趋势是不够的。而有些模型,如比例波动模型、ANN模型等,仅仅考虑季节性也是不够的,电力受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比较大,电力负荷的发展有较强的增长趋势规律,忽视了增长性的特点,同样不能搞好负荷预测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综合考虑了电力负荷的二重趋势性特征,首先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反映负荷的增长性特点。其次,利用季节变动指数(SVI)模型反映负荷的季节性特点,并对季节型灰色预测的残差建立时间序列的AR(p)模型,形成非线性季节型电力负荷灰色组合预测模型,较好地提高了季节型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

2灰色预测GM(1,1)模型

GM(1,1)模型是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3,4]。

设有原始数据序列

构造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为

式中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不需要大的样本量,也不需要考虑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通过累加技术,使数据形成指数律,从而建立统一的微分方程,求得拟合曲线后对对象的将来发展值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可以较好地对非线性系统进行预测。

3季节型电力负荷预测模型

为了反映电力负荷的非线性特征,本文中应用了灰色预测模型,从而可以将线性趋势的乘积模型发展为季节型灰色预测模型

式中Ij为季节变动指数(SVI)[5],j=1,2,3,4。

在考虑长期趋势的条件下

从而可以得出一个季节变动指数列I1,I2,I3,I4,为了尽可能消除得出的季节变动指数中存在的不规则变动,可以将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的变动指数进行平均,,n为历史数据所跨越的年份。计算出的4个季节指数之和应为4,若和不等于4,可以将季节指数乘以一个因子,以便其和为4。最终得到的季节指数为

4自回归模型

如果一个线性随机过程可表达为[5]

式中Фi是回归参数,i=1,…,P;μt是白噪声过程。这个线性过程xt称为p阶自回归过程,用AR(p)表示。它是由xt的p个滞后变量的加权和,再加当期的随机扰动项μt构成的。

式(5)还可表示为

式中Ф(L)称为自回归算子。自回归过程可能是平稳的,也可能是不平稳的。其平稳的条件是特征方程Ф(L)=0的全部根必须在单位圆之外。

对AR(p)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很多,如最小二乘估计。假设式(5)中的参数估计值已经得到,即有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所要求的参数估计值应使得式(6)达到极小,所以它们应该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解该方程组,就可得到待估参数的估计值。

对灰色季节型预测的残差建立自回归AR(p)模型,设预测值为zk,则非线性季节型电力负荷灰色组合预测模型为

5非线性季节型灰色组合预测模型的应用

为了验证非线性季节型灰色组合预测模型对电力负荷预测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对京津唐电网售电量进行了预测。京津唐电网1994年第一季度至2001年第四季度的售电量数据如表1所示。图1反映了该地区电力负荷的波动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两重趋势性特征。

通过编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为

经过后验差检验,此模型为一级模型。

利用上式,得到该地区电力负荷的灰色预测值。此预测序列反映的是该地区电力负荷的长期增长趋势。

如果仅仅使用灰色模型对短期负荷进行预测,误差较大。灰色预测值与真实负荷值之间的差额是由季节因素、不规则波动等因素引起的。为了拟合电力负荷的季节性趋势,计算出季节变化指数,将季节变化指数代入式(4)中,得出季节调整后的预测值。从表2可以看出,预测精度有了提高。为了进一步改进预测,对季节调整后的预测残差建立时间序列AR(p)模型,对多个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后,认为p的最佳取值为15,由AR(15)模型得出残差的估计值,代入式(8),得到该地区电力负荷的组合预测。预测结果比较如表2和图1所示。

通过分析这些计算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到,只考虑增长性趋势还是只考虑季节性趋势都是不行的,都会对短期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造成影响。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提高短期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根据预测模型,编制出的季节型负荷预测软件,可以使预测方法更具有实用性。

6结论

(1)尽管灰色预测模型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上具有两重趋势性特征,灰色模型只能预测出负荷的长期增长趋势值。它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着较大误差。

(2)提出了季节型灰色乘积模型,既可以反映出负荷的长期增长趋势值,又可以反映负荷的季节性趋势。

(3)对季节型灰色预测的残差建立了自回归模型,提出了非线性季节型电力负荷灰色组合预测模型。与季节型灰色模型结合,将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牛东晓,等(NiuDongxiaoetal).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Powerloadforecasting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Beijin:ChinaElectricPowerPress),1998.

[2]史德明,李林川,宋建文(ShiDeming,LiLinchuan,SongJianwen).基于灰色预测和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Powersystemloadforecastingbaseduponcombinationofgreyforecastandartificialneuralnetwork)[J].电网技术(PowerSystemTechnology),2001,25(12):14-17.

[3]邓聚龙(DengJulong).灰色预测与决策(Grayforecastanddecision-making)[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Wuhan:Press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1992.

篇8

玉符河发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三条支流,在三川回合处建有卧虎山水库,汛期洪水通过卧虎山水库下泄,水库以下玉符河干流总长河道总长40.8km,流域面积827.3km2。流域内大部为山区,上游地势较高,京沪铁路桥以上为山丘区,以下为丘陵区。铁路桥以上,上游段坡降较陡,河口较宽100~2000m,铁路桥以下游段坡度变缓,河宽变窄,济长公路桥附近仅160m,丰齐~北店子长12.2km,坡降更为平缓,受黄河回水顶托,泥沙淤积,入黄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兴建了玉清湖水库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缩短至150m,大大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断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冲刷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灾另外,由于黄河河床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无法泄入黄河,下游地区易受淹成灾。入黄口无建筑物控制,黄河大水时易倒灌,危急市区安全,给未来西区带来了很大的洪水隐患。现状防洪能力仅5年一遇,远小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

二、设计理念与原则

传统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在河道设计中注重体现河道实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态作用,在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次设计,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体现河道的生态型、多样性,以达到综合治理,取得综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为前提,体现生态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水利与景观、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等方面协调统一。河道设计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想,在保证防洪、蓄水、回灌补源的前提下,将河道建成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通过河道的综合整治,建立具有综合功能、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体系,在减轻自然灾害的对城区造成的损失同时,既可对市区的地下水进行补充,又可为河道周围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休闲空间。

(二)河道功能的多样化

综合考虑防洪、除涝、蓄水、旅游休闲、绿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观等方案,以防洪工程为基础,其它工程统一考虑,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为一条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济南市泉水相关,玉符河还具有为泉群回灌补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为石灰岩,渗漏严重,与市区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具有促使市区泉群喷的地形、地质条件,是泉水的重要补给地。通过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时间,既可以保证景观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渗,有利于泉水的补给。

(三)断面形式多样化

河道根据其不同综合功能、设计流量、工程地形、地质情况,确定不同类型的断面形式,宽窄不一,深浅变化。在绿化河岸与设置人行道路时,通过合理布置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功能,注重生态性与亲水性,

(四)体现河道生态性

在河道断面形式、比降的选择上,充分体现河道的生态性。设计中充分利用浅滩、缓坡等自然条件,增加水面,为水生植物生存创造有利条件,河道绿化体现植物多样性,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三、河道整治设计

(一)设计标准

玉符河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北店子入黄口)2170m3/s。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与原河道一致,河道纵断面比降按地形条件确定,设计河底线与地面线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宽以外两岸平行与河道轴线均布置河道绿化带。

(三)河道断面设计

玉符河属季节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别较大,对河道断面需求也差别较大。因此,河道断面尽量采用复式断面,子槽与滩地相结合,子槽按卧虎山建库以来最大泄量240m3/s设计,全断面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设置不同高程的亲水平台,充分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沟通的空间。河道断面形式多样化,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宽浅变化,深浅不一,尽量体现河道自然的属性。同时,在原河道中较宽的地方,在满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设置湿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滞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时增加绿化及水体面积。

(四)护岸设计

根据现代治河理念,河道护砌以生态护砌为主,恢复河道的自然属性,体现生物多样性。子槽采用预制砼网格、土工格栅、草皮结构,二滩为低矮灌木结合卵石游步路,大堤护坡采用草皮护坡。通过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闲和亲水功能。

(五)拦蓄建筑物设计

在满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内建设橡胶坝、跌水等拦蓄工程,使洪水延缓下泄,增加河水入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宽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满足城市生态需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水景观,满足亲水性需要求。水源以卧虎山水库泄水为主,引黄、引江补源水为辅。河道共设9道橡胶坝、2座跌水。

(六)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篇9

熟料:采用华新水泥厂的新型干法熟料(石膏外掺),其物理力学性能见表1;硬石膏:其化学成分见表2;脱硫渣:采用武钢的干法烟气脱硫渣,其化学成分见表3;粉煤灰:采用青山热电厂的二级粉煤灰;矿粉:取自武钢粉磨厂,其SO3含量为0.35%;标准砂:采用的标准砂是厦门ISO标准砂。

1.2方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按照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6]进行。水泥胶砂流动度按照GB/T2419—199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7]进行。水泥胶砂强度按照GB/T1767l—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8]进行。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按照JC/T603—2004《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9]进行。

1.3试验配合比

试验中控制熟料掺量为35%,矿粉掺量为30%,通过调节脱硫渣和硬石膏掺量,探讨了脱硫渣及硬石膏掺量的变化对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在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试验中,脱硫渣与硬石膏中所含SO3比例为1∶1。

2结果与讨论

2.1硬石膏(未掺脱硫渣)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A-1到A-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石膏掺量的增加,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水泥的凝结时间有所延长,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初凝时间增加近60min,终凝时间增加近3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相差60min左右。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石膏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的3d和28d的抗折强度均随着硬石膏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有着相同的规律。

2.2脱硫渣(未掺硬石膏)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B-1到B-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水泥凝结时间也逐渐延长,同样,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的初凝及终凝时间均增加近15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差达到180min左右。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发现,SO3含量相同两组试验,掺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及终凝时间均要大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并且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凝结时间延长的幅度也随之加大。当SO3含量都为3.0%时,两者初凝相差10min,终凝相差131min;SO3含量都为3.5%时,两者初凝相差25min,终凝相差137min;SO3含量都为4.0%时,两者初凝相差103min,终凝相差241min。由此可见,脱硫渣能够明显延缓水泥的凝结时间,并且其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作用,增大了水泥初凝和终凝的时间间隔,并且合理掺量的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效果能满足相应规范对水泥凝结时间的要求。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脱硫渣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2。从图2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而28d抗折、抗压强度则逐渐增大,并且28d强度值比较接近,脱硫渣掺量从9.2%增加到13.7%,28d抗压强度提高了6.01%。但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可发现,相同SO3含量的两组试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11.1%和10.9%;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4.1%和40.2%;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8.6%和43.2%;然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28d抗压强度值却偏高,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2.8%;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8.6%。由此可见,与硬石膏相比,脱硫渣的掺入对水泥早期强度的发展不利,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3d强度降幅增大;但脱硫渣有利于水泥后期抗压强度的增长。

2.3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C-1到C-3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但水泥凝结时间相近,变化不明显,水泥初凝时间将近10h,终凝时间到达12h左右,水泥凝结时间明显偏长。由此说明脱硫渣与石膏复掺时会出现更强的缓凝效果,水泥凝结时间大幅延长。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SO3含量变化趋势图,见图3。从图3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SO3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28d抗折强度逐渐增大,28d抗压强度却逐渐降低。但是,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与A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其变化规律与B组和A组比较结果的变化规律相似,即C组水泥试样3d强度低于A组试样,但28d抗压强度仍然高于A组试样;与A-1试样相比,C-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45.2%;与A-2试样相比,C-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3试样相比,C-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3.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脱硫渣和硬石膏进行复掺,使复合水泥的凝结时间大幅延长,其凝结时间已经不能满足复合水泥对凝结时间的要求,但其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规律和单掺脱硫渣的水泥类似。因此,两者复掺主要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两者掺配比例不合理的原因。

2.4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本次试验中选取A-1、B-1、B-2及B-3四组配比,测定了水泥砂浆的不同龄期的干缩率,试验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4组水泥试样的干缩率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在养护的初期阶段,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较快,养护14d后,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降低;比较A-1和B-1可知,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在各龄期的干缩率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从B-1到B-3可看出,水泥试样各龄期的干缩率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脱硫渣的掺入能明显改善水泥的干缩性能,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改善效果越好。

2.5脱硫渣对水泥缓凝及补偿收缩效应机理分析

脱硫渣中Ca(OH)2的含量较高,这使水泥在水化初始即形成Ca(OH)2的高度过饱和液相,对钙矾石生成影响最大的Ca2+、OH-浓度与普通水泥相比要大的多,在水化初始形成钙矾石的诸离子的溶度积K即超过了形成钙矾石所需的临界值Ksp,钙矾石的析晶速率更快,晶体尺寸更小,生成更具有屏蔽作用的胶体状钙矾石覆盖在水泥颗粒表面,延缓了水泥特别是C3A的水化[10]。而CaSO3·1/2H2O与C3A体系在纯水中水化30min时即可生成胶体状的C3A·CaSO3·11H2O覆盖在C3A的表面,也可能造成C3A在开始之初水化延缓。由于脱硫渣中同时含有硫酸钙和亚硫酸钙这两种物质,可能由于两者的双重作用效果,使得脱硫渣的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袁润章等人研究了矿渣在不同介质下呈现出水硬活性的能力,矿渣通常只有在pH值大于12的碱性环境下才能呈现出一定的胶凝能力,同时CaSO4和Ca(OH)2共同作用下对矿渣的激发效果比Ca(OH)2单独激发的效果更加显著[11]。脱硫渣中含有大量的Ca(OH)2、CaSO4等活性激发组分,在大幅度提高水泥水化液相碱含量的同时,不仅可以促进矿渣和粉煤灰活性更早地被激发,还能大大提高矿渣和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反应程度,进而提高水泥后期强度增长率[12]。通过掺入脱硫渣能促进水泥水化过程中钙矾石晶体的生成,通过钙矾石的吸水肿胀和结晶膨胀作用来达到微膨胀的作用,显著改善水泥的收缩和抗裂性能。

篇10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间的妇产科手术患者13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以及对照组65例。观察组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6.4±5.3)岁。对照组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7.4±4.1)岁。上述患者主要病症包括了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协助完成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具体如下:①加强疼痛评估。为了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疼痛情况就需要加强疼痛评估并以此作为患者质量的基础。在评估过程中应用到动态评价方法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疼痛情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止痛处理。②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是综合护理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惧感以及负面心理情绪,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为了让患者的这些负面情感得到控制并稳定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加强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一方面更加全面地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构建出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彼此间的信任让患者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病房中添加一些患者喜爱的元素如播放音乐等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让她们能够积极地面对治疗。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从而让患者可以更清晰、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释放一定的心理压力。③护理。在产妇术后康复过程中需要保持正确的,这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疼痛并能够促进产妇创口恢复。术后让患者保持半卧位从而让腹部肌肉得到放松来缓解疼痛感。在患者离床运动时护理人员应在一旁协助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预防患者因为腹肌紧张出现疼痛感。④行为辅导。通过行为辅导告知患者一些疼痛减轻的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呼吸调整法、想象法以及肌肉放松方法等。⑤伤口护理。在产妇进行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对其进行麻醉,但是在物作用消失后产妇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此时护理人员就需要对产妇的伤口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在伤口护理中需要对患者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洁净,让患者伤口处于干燥状态。一旦发现患者伤口出现感染则需要拆除缝线同时对患者进行创口引流,采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伤口进行清洗。若患者伤口周围出现局部红肿可采用酒精湿润的纱布敷料。⑥控制药物使用。用药过程中以预防为主并尽可能降低药物剂量来增强镇痛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其中0分代表无疼痛,10分代表极为疼痛。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分为十分满意度、较为满意、不满意=(十分满意+不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3天开始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8.46%,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6.92%,观察组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1

1.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急腹症1628例,其中外科急腹症962例(胆石症319例、胆囊炎182例、急性阑尾炎235列、急性腹膜炎65例、泌尿系结石93例、肠梗阻43例、胃穿孔25例),内科急腹症621例(其中急性胃炎360例、急性肠炎172例、急性胰腺炎22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泌尿系感染59例),妇科急腹症45例(其中宫外孕17例、急性盆腔炎24例、不全性流产致大出血4例)。

1.2方法

急诊患者在分诊处停留的时间短,护士只能通过简短询问患者夏家属其发病的原因、有何症状等而作出分诊,根据患者特点如病情、症状、体征、年龄、性别、体征及月经史有重点地仔细询问。

2结果

1628例急腹症患者,其中内科621例,分诊正确603例(97%);外科962例,分诊正确896例(93%);妇科45例,分诊正确42例(94%)。全部病例确诊依据经B超、X线提供、手术证实及查体确诊,均在短期内得以控制症状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