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餐饮业食品卫生

餐饮业食品卫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7 22:33: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餐饮业食品卫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餐饮业食品卫生

篇1

1.对水平的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认识不清

餐饮业食品的监督分级管理的普及率较低,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对量化分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安全的分级管理无法得到广泛推广。餐饮的从业人员并未识到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性,在上级针对性检查时,也只是摆摆样子、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花费人力和物力做好食品监督的分级管理。此外,餐饮业中企业自身经济水平不足,而食品的分级管理成本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分级监督的推广。

2.量化赋分不够细化

餐饮行业对食品的量化分级评分细则也因餐厅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餐厅的经营模式有多种,如火锅、烧烤、西餐、韩餐、日料、甜点和饮品等,其烹饪手法和经营内容不同,导致了量化赋分的评价标准存在欠缺。而现阶段量化赋分的标准过于单一,而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过去的量化分级管理标准显然已不适用于现阶段多样的餐饮经营模式,细化量化赋分准则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卫生监督力度不够

餐饮行业中对餐厅的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加上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真正接触到专业化的监督分级指导,在日常经营中无法运用先进的分级管理理念监督食品安全,使得食品安全的问题难以根除。

实现食品安全监督的量化分级的措施

1.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的分级管理理念

针对大部分的餐饮企业不重视食品监督分级管理的现象,有关食品管理部门应联合媒体、网络等向企业传达量化管理的深刻意义,促使消费者与餐饮管理者充分了解量化分级的具体指标和情况,让消费者提高对管理模式的认知,根据管理要求有效地监督餐饮企业,同时也让企业在多方面监督的情况下更加促使自身做好食品的安全卫生工作。

2.修订相关食品量化管理的评分准则,补充赋分内容

餐饮量化管理的评分准则要想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就需要食品管理相关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评分,对一些没有明确值的规范进行补充和明确。例如对食品中熟食、生食的放置问题、食品加工和活禽的处理问题等,包括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使量化管理更加的细化,从而对餐饮中食品卫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的规范。

3.有效指导食品卫生监督员

食品安全与卫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要求的重点并不局限于地区,对所有环节、所有地区的食品安全做好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必然的。这也就需要相关食品管理部门对基层的卫生监督人员进行专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培训,详细地解释分级管理的实施理念、评分标准和具体操作等方面,并保证卫生监督人员将评分标准贯彻实施到日常的餐饮管理工作中,针对不同餐厅企业的不同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帮助其发现自身餐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指导并通过专业培训提升餐饮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

篇2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所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人们对于餐饮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餐饮行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接下来,笔者将针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

(一)食品卫生安全关系餐饮业社会责任感

自从非典事件发生以恚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成为人人关心的重要卫生问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餐饮业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正所谓病从口入,保证社会大众的餐饮卫生与安全,是餐饮行业的基本社会责任。餐饮行业的发展以利润取得为目标,但取得利润要建立在保证用餐者安全用餐的基础之上。处理不好经济利益与消费者健康之间的关系,会让餐饮行业丧失社会责任形象。

在传统的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卫生要求以及防疫工作较为重要。在现代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仍然利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餐饮行业,会影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质量。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内容,不只有餐厅的环境、工作人员的人个卫生与菜品的清洁程度,还与餐饮行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等有密切关系。讲究食品卫生安全,是对消费者与社会负责的表现,只有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才能提高餐厅的社会地位,得到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系餐饮文化习俗发展

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产生之后,究其原因,我国的许多传统餐饮文化习俗成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诱因。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器俱全,无数美味佳肴因此文化而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重视菜肴的品味,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飞禽走兽,都能成为盘中餐。但广开食谱,肆意杀生,让生态平衡受到影响,也提高了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病传播的机率,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而来。像鸟、兔、蛇与蛙等动物都是病毒的重点宿主。

除此之外,在烹调方法方面,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明火旺油,像煎、炸、腌腊与烟熏等烹调手法都较为极端,做出美味的代价就是营养的流失。从饮食方式来讲,中国人吃饭讲究热闹与气氛,不分你我,这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在传统饮食文化影响下,大多数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尽优良,大鱼大肉与大吃大喝导致了许多饮食问题的产生。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对于餐饮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这就需要餐饮行业即时调整行业结构。

(三)食品卫生安全影响餐饮消费的主流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产生,会影响餐饮行业的消费人群规模。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之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舆论,这些舆论无一不关系餐饮行业,对于餐饮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吸取了多种教训之后,社会大众开始注重养生与饮食安全问题,绿色与养生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于餐饮行业的新要求。

消费者的餐饮需求,是餐饮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餐饮相关企业发展必要的活力。健康饮食成为社会餐饮主流,激发了新的餐饮需求,也给餐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方向。餐饮行业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推出新的餐饮结构,促进消费者合理膳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关系着未来的餐饮结构变化。

二、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对策

大量的餐饮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出现,都蕴藏着食品卫生安全发展的新机遇。把每一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产生,都转变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契机,需要每一位餐饮行业工作者的努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倡导健康饮食观念,养成良好餐饮习惯

在全社会都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今天,餐饮行业也开始重视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关注消费者饮食理念的转变。将餐厅的经营、卫生与安全管理工作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才能让餐厅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大量科学证明,膳食的平衡与营养的合理搭配,能够让饮食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现在的大多数用餐者开始关注一日三餐中的营养摄入量,重视所吃食物中营养的平衡性以及搭配的合理性,不再只重视口味。当消费者的饮食观念发生改变时,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要重视这一变化,利用最新的餐饮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推广卫生与健康的美味菜肴,利用这一机遇改变饮食结构。在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双方积极的互动之下,正确的餐饮理念才能被传播。

(二)借鉴西餐文化,弥补中国传统餐饮文化陋习

改变中国传统餐饮文化中的陋习,是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借鉴西餐文化中的精华,将中西饮食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解决食品卫生安全困境。

第一,改变传统的合餐制度。在重大传染卫生事故发生之后,国家相关部门会积极推广分餐制,这就说明分餐制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在社会文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分餐制已经成为一种文明且先进的餐饮方式。餐饮行业要意识到这一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在餐厅中积极推广,让社会大众习惯这一饮食方式,通过短期行为的渗透形成长期的饮食习惯。

第二,改变对色、香、味、形、器的极端追求。为了满足这些综合性需求,厨师们会利用大量时间对胡萝卜、西瓜、西兰花等未消毒的蔬菜水果进行手工加工。原材料未先做熟,加之手工制作,极大地提高了细菌传播的机率。为了追求菜肴的香与味,厨师利用煎与炸等极端的烹饪手段,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流失。从西餐中借鉴精华,讲解原料新鲜度的保持以及营养的科学配比,明确菜肴的制作标准,有利于饮食文化的健康化。

第三,关注餐厅与后厨的环境卫生。在西方国家,有法律法规对餐厅的卫生标准做出规定,而卫生合格与否,要以厨房卫生为标准。厨房的卫生条件不过关,餐厅无权继续经营下去,除此之外,餐厅的经营者会得到较重的处罚。国外快餐像肯德基与必胜客等,都以厨房和餐厅同样整洁而遍布世界各国。但中国餐厅较重视外在,关注餐厅的环境,忽视了厨房环境的整理。借鉴西餐文化的可取之处,优化中国餐厅的环境,有利于餐厅的发展。

(一)做好饮食消费市场分类,拓展餐饮行业发展空间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突出,让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餐饮活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消费者不再只追求饭菜的新奇与野味,开始重视餐饮环境与卫生,乐于选择土特产与绿色食品。中消费者饮食消费观念的本地化与自然化,给餐饮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对饮食消费市场进行合理分类,努力转变餐饮经营的思路,有利于餐饮行业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

无论是餐厅经营者还是餐厅企业,都应当寻找中国消费者传统饮食习惯与健康观念的平衡点与平衡方法。将人们对于自然、卫生与健康渴望融入到当前的餐饮工作中,像通过扩大包厢的面积,拉大公共用餐区域的桌距,改变菜单,都能给消费者带去不同的用餐体验。餐厅可以通过公勺与公筷推广,给消费者更愉快的用餐体验,形成健康的用餐氛围。

(二)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餐厅的积极参加。建立一个以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为核心的监督预警体系,发挥监督作用,能够给餐饮企业一定压力,促进餐饮企业自查。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要由卫生管理部门组织,政府主导,餐饮企业共同参与。政府与卫生部门要就这一体系内容,定期向餐饮部门发放食品卫生安全注意事项,加大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收集与整理,做出科学的研究报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餐饮行业网络交流平台,鼓励各个餐饮企业分享自身运营中遇到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难度,共同寻求正确的发展方法。除此之外,卫生管理部门与政府要监督餐饮行业坚持落实餐饮资源认证制度,将卫生认证、健康认证与安全认证这三项关键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于餐饮行业的需求也逐渐上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餐饮业要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大众的健康,用安全卫生的食品满足他们的餐饮需求,才能让餐饮业成为社会大众依赖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程智.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新思考与新解决[J].法制与社会. 2010(24).

篇3

(一)食品经营企业单位现状

我区现有与食品有关各类经营企业单位4769户。农贸市场28家(较规范11个,设施较简陋的有17个;总摊位数2554个,从业人员近万人);餐饮单位1137户,目前在816户餐饮单位(集体食堂321户除外),现已完成量化分级的647户,其中A级29户,占4.5%;B级113户,占17.5%;C级468户,占72.3%;D级37户,占5.7%。

(二)调研结果显示

居民普遍掌握一定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居民在选择餐馆和购买食品时,根据收入情况而定。大部分工薪阶层首选超市购买熟食食品或鲜肉;就近到农贸市场购买蔬菜;选择中型以上、大众化既干净又实惠或有一定品牌特色的餐馆就餐。但大部分老年人、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在购买熟食品和肉食品时更喜欢到农贸市场;在外就餐则喜欢到方便低廉的小餐馆。老百姓普遍对加快建设规范化农贸市场呼声较高,对无照经营、食品加工的卫生状况及食品质量表示不满,对小餐馆及大排档食品卫生安全表示担心。特别是对居民区周边的大排档要求对其“严格监管”的呼声强烈。

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执法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食品卫生安全领域法律支持不够。存在法律法规滞后和处罚偏轻,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现象。对违法生产加工经营者打击力度不够。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无缝隙监管,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影响工作效率。

推行和宣传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力度不够。强化明示餐馆执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措施也不够到位。

(二)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餐饮业推行的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中,部分餐馆没有按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要求明示A、B、C、D等级牌;部分中小餐馆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部分老百姓不知道其作用。

卫生状况级别档次低的餐馆数量占绝大多数,与食品卫生安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讲究饮食健康、营养、卫生和安全。但是,目前我区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或大众化既干净又卫生的餐馆数量少,达到A、B级标准仅占22%;而低档次、无特色、卫生环境差,需整改或应取缔的餐馆数量多,评定为C、D级标准的达到78%。

餐饮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中小餐馆、小加工、小卖店的操作间面积狭小,操作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生、熟食品储藏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和管理规定;厨房卫生环境脏、乱、差;部分经营人员及从业人员无健康证;部分餐馆、摊点无餐具消毒措施;部分单位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超范围经营。

大排档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突出。部分在路边或是居民楼底层经营大排档的餐馆,经营者自己没有执照,使用的是借或租来的经营执照;不具备食品卫生条件,食品的冷、热制作加工、储藏等设施都是临时性的。

食品准入存在漏洞。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大部分餐馆能够按照食品准入制度要求,从指定供销厂家和市场采购猪肉、蔬菜、水产品等重点商品。但部分餐馆仍然存在不按指定渠道私下进货问题。

(三)不规范农贸市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不到位

我区农贸市场的总体设施状况列在城八区之末。由于不规范的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为市场内的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1.市场投入及管理不到位。由于市场不规范,市场的主办方不愿意进行投资建设或配备相应的设施,市场内经营食品的条件和卫生环境差。市场管理人员只管收取摊位费,对市场缺少有效的管理。

2.对食品经营及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市场内从事食品加工经营的小餐馆、小加工的人员及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执照、无健康证的情况;熟食品、干货制品暴露经营,卫生环境条件差;超范围经营;食品进货渠道混乱,票、证不全;餐饮服务人员主要是外地务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偏低且流动性大。

3.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其他问题。我区衙门口地区的向丰宝龙农贸市场无证经营的现象较为严重。另外我区部分自然村外来人口居住的大杂院,成为伪劣假冒食品的制作窝点。制作加工和供应的“烤鸭、肉馅、鸡排、腊肠、酒”等食品和饮料令人担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建立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职能,形成高效、统一、权威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

增加食品卫生安全专项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解决监管人员不足等问题;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监管人员整体职业素质和规范执法水平。

加快对我区现有不规范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争取市有关部门对不规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资金的支持,用足对新建社区菜市场的政策。政府应对投资建设经营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的社会单位或个人,给予分级的政策优惠或资金补贴。研究制定食品卫生安全长远规划。

(二)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监管执行力

一是严把食品卫生安全准入关。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源头的控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安全准入制度。抓责任的落实、加大日常监督的频次。

二是强化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量化分级管理。对所有参加卫生质量量化分级管理的餐馆,要求在门口挂A、B、C、D等级牌,定期进行检查,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对达到A、B级标准的餐饮单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将监督重点放在级别低、风险度较大的餐馆;依法规范中小餐馆,促使其上档次、上水平;对卫生环境差餐馆限期整改,提高级别档次。在我区奥运场馆周边地区进行试点,参照卫生部在海淀区试点实行的公示餐馆卫生状况的脸谱方式,强制执行餐馆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强化餐饮业自律意识。指导建立餐饮行业协会、商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与服务,使其成为行业治理的主体。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行业形象,促进餐饮行业发展与管理。

结合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高标准的《管理办法》或《保障服务奥运行动规划》。重点对奥运会场馆周边的餐馆和大排档等进行24小时食品卫生安全“无缝隙”监管。确保在奥运会期间不出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三是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对现有不规范农贸市场内的食品加工、经营者及摊位,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建立档案;严格实行每日对农贸市场所经营的食品、蔬菜、水果检查进货渠道及检测票证和台帐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市场主办方合法经营,对出现超范围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要依法处罚;坚决取缔不规范农贸市场内临时性、无执照、无上下水、无消毒保障的食品餐饮摊点;建立农贸市场食品卫生安全保证金制度,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的自我约束力。为所有的农贸市场配备相应的简易检测(箱)设施,让大家买着放心,吃着安心。

(三)深入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的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向社会广泛宣传的力度。不仅让餐饮行业知道食品卫生质量A、B、C、D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也要向社会和老百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篇4

【关键词】餐饮业;卫生状况;调查

目前餐饮服务行业已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在餐饮业的食源性疾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餐饮业的卫生状况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及《食品卫生法》,了解邵东县中学周边饮食服务业卫生状况,我们对县内5所中学周边18家餐饮业经营单位,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和监督,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邵东县中学周边餐饮服务业经营单位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餐饮业的规模以客座的多少为标准,200客座以上为大型餐厅,80-100客座为中型餐厅,20客座为小型餐厅,无固定场所的为饮食摊点。其中大型餐厅5家,中型餐厅3家,小型餐厅4家,饮食摊点6家。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表:参照《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及《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餐饮业卫生调查表。经过课题组讨论及专家审核设计为本次调查正式用表。

调查表包括以下几项:(1)三证情况:包括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持证情况:包括上、下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餐具洗涤和消毒设施、三防(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冷藏设施、专用熟食间配套设施、餐具保洁设施、专用刀板、照明、通风、排烟装置等设施。(2)其它:包括餐饮业经营者是否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是否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采购食品原料情况、生食品与熟食品是否分开加工和存放、餐饮具消毒情况、厨房面积是否大于8m2、厨房、食品训房是否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厨房与餐厅是否隔离、保存和处理剩饭菜方法,餐厅店堂环境卫生等。

1.2.2 调查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别对选定的餐饮业进行调查,由调查者根据调查表中的内容采用边询问边填写的方式进行。

餐饮具消毒情况检测:按国家标准采用50cm滤纸贴附法(使用大肠菌群快检纸片)现场抽取餐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阴性判定为合格,阳性判定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三证情况:

所检查的18家餐饮业,12家大、中、小型餐饮业均领取了卫生许可证,有6家饮食摊点没有卫生许可证,办证率只达66.0%,现场抽查在岗食品从业人员82 人,持有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63人,持证率76.8%。

2.2 卫生设施配备情况:

12家大、中小型餐饮业均有上、下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餐具洗涤、消毒设施但在三防(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冷藏设施、专用熟食间配套设施及餐具保洁设施配备上普遍不足。6家无固定场所的饮食摊点均无上述上、下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餐具洗涤、消毒设施。大中型餐饮业中均配备了洗手消毒和室内降温设施,其中三防设施87.5%(7/8);有冷藏设施1005(8/8);熟食间有专用洗手消毒设施62.5%(5/8);有室内降温设施100%(8/8);有餐具保洁设施100%(8/8)。而小型餐饮业中有三防设施75.0%(3/4),熟食有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和室内降温设施25.0%(1/4),有专用刀、板和冷藏设施25.0%(1/4);有餐具保洁设施0.0%(0/4);厨房与餐厅隔离的50%(2/4);厨房面积不足8m2的75.0%(3/4)。饮食摊点因为无固定场所,多在路口、街头等自发形成,尘土飞扬造成了环境对食物的污染,而且卫生设施很不齐全,所调查的6家饮食摊点中,有1家容器污染严重且生熟悉不分,只有2家有防蝇、防尘、防腐设备。由此可见,大中型餐饮业卫生设施配备较齐全,符合要求率高,小型餐饮业和饮食摊点卫生设施符合要求率低,设备不完善且简陋,配备情况差。

2.3 餐饮具卫生情况

2.3.1 卫生设施:检查8家大中餐饮服务业基本上固定的餐具消毒设施,小型餐饮业和饮食摊点餐具消毒设施占42.0%,6家饮食摊点无专用清洗消毒池,消毒后餐具未存放到专用保洁厨的有5家,占83.0%。

2.3.2 餐饮具消毒效果的监测情况:由于大多数餐饮业都是采用邵东县统一发放的消毒碗筷,因此,本次所抽查的餐具包括了邵东县统一发放的消毒碗筷和餐饮业自己提供的餐具。其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餐饮业卫生状况与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邵东县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餐饮业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调查显示,一些大型餐饮业十分重视自身卫生管理,在硬件上舍得投资,花力气,管理上实行分级责任制并和奖惩挂勾,卫生管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严格按照《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要求,按时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严把餐具消毒关,食品原料新鲜整洁,防法、防蝇、防鼠设施和餐具消毒等基础卫生设施较齐全,食品制作工艺流程布局合理,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要求[1]。但中、小型餐饮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特别饮食摊点问题比较多,突出表现有以下方面。

3.1.1 餐饮服务业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本次调查发现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比例不高,其原因是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新增加的从业人员未办好证就上岗。部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卫生知识缺乏,不少人对餐具为什么要消毒,怎样消毒,为什么要搞“三防”设施、生熟悉分开等卫生知识,一问三不知或知之甚少,因而缺乏搞好食品卫生的自觉性。

3.1.2 食品卫生法观念淡漠:绝大多数餐饮服务业人员对《食品卫生法》知道;对食品卫生法知道的一些管理工作者不依法办事,少数个体户对卫生部门发的卫生许可证不当回事,很不尊重,不亮证经营,从抽屉里找出的证照有的已经发霉;三是对食品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味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卫生管理,造成卫生岗位责任不明确,卫生管理松懈。

3.1.3 基础卫生设施不全,布局流程不合理,一些中小餐饮业主卫生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只看重饮店前厅的装饰,不注重后堂灶房的建设和投入,造成一些基础卫生设施严重缺乏和布局流程不合理。

3.1.4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本次抽检的样品中,只有条件好、规模大、各项制度及卫生设施健全的大型餐饮业餐具消毒合格率达标,中、小型餐饮业消毒合格率较低,其原因是中、小型餐饮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餐具消毒不能做到专人负责,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餐具清洗、消毒场所和有效的餐具消毒、保洁设施,从业人员和用药浓度、餐具浸泡时间与和方法等掌握不准,不能严格执行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的制度,致使餐具消毒合格率低。

3.2 对策和措施

3.2.1 加大宣传《食品卫生法》的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卫生法》,一方面要努力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懂得:当今的餐饮业市场之争,实际上是食品卫生守法之争;另一方面,要把法律知识、卫生知识告诉群众,提高群众的卫生观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有“五病”或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病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以控制传染病,防止食品污染。

3.2.2 严把餐饮业开业前审查关: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新开业或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经营户,应认真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达不到卫生要求的,决不发证。

3.2.3 加强餐饮业基础卫生设施和培训:餐饮业主要增加奖金投入,增添必需的硬件设施,如三防设施、冷藏设施、洗手消毒设施、餐具消毒和保洁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强化自身管理[2-4]。

3.2.4 加大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测力度:餐(饮)具消毒是餐饮业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经常性监督工作中,要加强对餐(饮)具的监测,要教育消毒员了解餐(饮)具消毒的重要性,使其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消毒程序,把餐(饮)具消毒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消毒合格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2.5 加大对中学生等饮食群体的宣传力度:市卫生预疫部门要定期到学校宣教食品卫生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及食品卫生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和群众自觉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和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巴爱平.嘉兴市1983-2002年食物中毒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11(1):234-236

[2] 吴俊,张健,龚玲,等.重庆市1998-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26-27

篇5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89-02

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的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同时,相对于其他食品行业而言,更加直接的面对消费者。餐饮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街头饮食店,到星级宾馆,从单位集体食堂到不同的中西式饭店,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1。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些都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监管部门应从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出发,加强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打击各种不良现象,促进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式餐饮业食品卫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经营者卫生意识淡薄

部分餐饮行业的经营者对食品卫生的重视度不够,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明知是对人的身体有害的却依然使用,在食品的加工中以次充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不少餐饮场所中,卫生监督员发现,其前厅布置得高雅、整洁,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较差:厨房的内积水横流,蚊子苍蝇到处乱飞,厨房的工作人员的操作也不甚规范,赤膊上阵,在直接接触食品时,没有带手套等清洁用具。在蔬菜的清洗敷衍了事,没能彻底清洗,农药和污渍还大量残留在食品的表面。同时,餐饮业的卫生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没有严格把关。

再者,餐饮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其消费群体的广泛性,消毒工作也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餐饮行业中,依然存在碗筷不经过高温消毒直接给消费者使用的情况,即使是在卫生部门的要求下购置了用于餐具消毒的消毒柜,但也仅仅限于摆设,里面存放了各种杂物,这些都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餐饮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主要是直接入口的食品,既有要经过加工就直接使用的熟菜,又有无需加热就可以食用的熟卤制品,还有顾客喜爱是用的生炝海水产品,餐饮业标准化制作程序,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微生物污染在所难免。

1.2 职能分工模糊,部门衔不明确

对于我国而言,在现行《食品安全法》相关规范当中,对于应采取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为原则的监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指:农业负责对初级农产品的种养殖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问题在于:受到整个食品生产经营业态的多元性及复杂性因素影响,导致以上相关部门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无法实现对各个相应环节权责内容的有效界定,从而造成推诿扯皮、监管无序以及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频频发生,而这也正是上述职能部门在信息沟通方面有所缺失的因素所导致的。

1.3 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起数、人数较多

导致现阶段整个餐饮行业以及集体性质食堂频频出现食物中毒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受到整个餐饮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因素影响,导致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工作难度始终较大。与此同时,操作环节与处理手段极为复杂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加工方式,导致加工过程当中可能涉及到诸多的影响因素,从而致使所提供食物出现明显的致毒因素;其二,整个餐饮行业在加工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的及时性特征,使得大量的餐饮食品无法在完全保障检验合格的基础之上进行食用,由此也就使得餐饮食品加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建筑工地食堂而言,这部分区域所对应的卫生状况整体水平较差,从而致使这些学生与工人正常的饮食健康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群体性的中毒事件频频出现,而且屡禁不止。

1.4 消费者自身食品卫生意识不强

消费者在影响整个餐饮行业食品卫生质量问题方面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简单来说,少部分消费者基于“贪图便宜与方便”的心理因素,在针对食品进行选取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盲目性特征,特别是对于随意性较大的流动商贩而言,这部分商贩往往不具备规范性的卫生许可证及相应食品安全证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食品中毒事件埋下了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消费者在发生或是出现事物中毒事件之后,并不具备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与检举的意识,从而导致相关事件的查处难度较大。

1.5 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较低

法律惩罚力度小,低廉的违法成本是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无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和小吃店,生产成本极低,按照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即使被取缔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成本也比较低,就目前在餐饮业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而且食品安全法对违法所得的认定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使违法者承担的风险成本很小,难以对违法者产生震慑作用。

2 餐饮业的食品卫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2.1 公正执法、严肃执法

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餐饮行业消费者范围的广大,监管不严都可能对人们生命健康的产生巨大威胁,因此,对餐饮行业的管理要求应严格执行。加大食品监管,其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公正高效的执法队伍,克服因此,需要将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执法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力争由一个独立的部门加以管理,由其全面负责,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食品市场的安全管理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餐饮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卫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对餐饮行业的违法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殊化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打击力度,对所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认真彻底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维护政府良好的诚信体系,引导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不要抱侥幸心理,合法经营、良心经营。

2.2 HACCP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

HACCP系统是国际上认可和普遍接受的关于餐饮业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涉及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控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HACCP系统已引进我国,开始了食品卫生的试点工作。为防止食品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和应对食品中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HACCP系统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时监测。采用HACCP系统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可以极大提高监督的效率,合理调配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在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监管中,集中主要精力在易发生食品问题的环节,降低监管的成本。同时,HACCP系统能够正确判断餐饮行业中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食品的各种危害性因素,保证食品安全。

2.3 食品卫生的量化分级管理

2003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食品卫生的管理员制度,要求餐饮行业完善管理员的相关职责,完善管理员的各种管理制度,开始实行食品卫生管理的管理员责任制度,将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管理严格落实到了食品加工者的身上。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食品卫生的管理中注入危险性评估,对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分级,在监管时按等级采取有效措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强调餐饮企业的诚信管理和风险预测,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再者,量化分级管理可以有效促使餐饮行业改变发展模式,从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食品安全转变为将食品安全作为餐饮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增加食品行业卫生监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消费者对食品卫生也拥有更多的信息知情权。让遵纪守法的企业更好的销售食品,让诚信等级低的无法销售食品。

2.4 根据餐饮企业的规模采取不同监管措施

餐饮企业规模的大小、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对卫生部门的监管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餐饮行业的监管中,卫生部门应根据餐饮行业自身状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监管方法。对规模较小、经营品种单一的餐饮企业,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许可制度,提出最基本的食品卫生管理要求。对规模较小,经营品种多样的餐饮企业,应以最基本的法律规定为基础,结合量化分级制度综合使用。对规模较大、经营种类丰富的餐饮企业、学校、幼儿园等食堂卫生的管理,应一律采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3 结语

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系统性管理。目前我国的餐饮行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餐饮行业的经营者食品卫生意识淡薄,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卫生部门的执法监管不严,以及消费者自身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淡薄,都可能对食品卫生安全造成隐患。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监管,首先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贯彻现行法律中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规定。同时,有效运用HACCP管理系统,加强食品安全的预测和估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曝光机制。在对餐饮行业的管理中,根据餐饮企业自身的特点实行分级量化管理,促使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中式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管理[J].旅游科学,2001(4):36-39.

[2] 樊永祥,王茂起.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1):1-4.

[3] 潘小慈.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8(12):96-98.

[4] 梁承男.我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4):179.

篇6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01-02

众所周知,食品卫生关系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强盛,食品安全事故一直是威胁市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关于本次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实践,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报告和介绍。

1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前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卫生监督方面

笔者认为目前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食品卫生法律体系问题。处罚力度不够,规定不明确,难以遏制违法行为。(2)食品经营者资格认定难。近年来,食品经营数量已倍数增长,引发了经营人员入门条件过低,对食品安全知识严重匮乏,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3)各部门信息共享不畅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控制突发事件的基础,食品卫生进行分段管理后,报告系统并没有重新规范化,只有在出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才采取联合行动。

1.2 餐饮业自身方面

对于餐饮业自身方面,目前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实施时间超前,与当前食品卫生形势背离。由于我国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上餐饮业准入门槛低,无论经营者还是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食品卫生意识薄弱,经济承受能力弱,使得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于全面推行。(2)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食堂卫生条件较差;有的没有建立食品卫生管理组织;有的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没有配备经专业卫生知识培训的食品卫生管理员。(3)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工作不应该搞盲目的全面推行,不应该定指标。餐饮业量化分级的主体是餐饮企业,它们是运动员,政府部门是制定标准以及指导餐饮企业依据标准进行操作的指导者,裁判员及教练员。将量化分级工作指标化,列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无异于要求“教练员”要打入世界杯。这使得一方面政府部门热心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却因为投入/产出比不明显,看不到参加量化分级工作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参加热情不大。这就好像教练员急着要下场踢球拿名次,但运动员却只想下场休息的奇怪局面。这也使得量化分级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

按照《卫生部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本次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具体实施如下:

2.1 对象:水钢片区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时间满一年的所有职工食堂、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及大中型餐馆。

2.2 方法:(1)依据卫生部《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根据卫生许可审查量化得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得分,分别做出良好、一般、差的审查结论。得分为总分的85%以上者评为良好;得分为总分的60-85%者评为一般;得分为总分的60%者评为差。(2)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许可审查和一年内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的综合评价,确定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2.3做法:(1)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成立了全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专门负责评定和验收定级,并采取了先搞试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2)我市首先召开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启动仪式,对监督人员采取到试点市县参观学习,参加区市举办的量化分级培训班,组织监督人员反复学习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打分标准、相关的业务知识等形式进行培训;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大中型餐饮业、学校幼儿园食堂和生产企业,大力宣传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级别评定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对评分标准进行反复讲解,并要求经营单位对照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和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自评,然后向卫生监督部门申报。(3)根据现场检查、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评分表打分情况进行统计,需要标化项目的得出标化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被考核单位的食品卫生信誉度级别。(4)将考核评估结果以告知书的形式告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告知主要存在问题、原因、整改意见等。(5)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接到告知书再次整改后向卫生监督部门提出复验,验收组针对初验时发现的问题重点进行检查,并结合初步审核结果确定最终评审级别。逾期不提出申请不进行整改的按告知书确定的级别进行公示。(5)开展总结大会,对卫生监督管理进行总结及表彰部分优秀单位及个人,并给相应单位颁发食品卫生等级牌匾。

3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成效

3.1 食品卫生的监督力度提升

通过本次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后,食品卫生的监督力度得以提升。部分地区已开始着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建立预防性监督体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法律规定的一些条款做出量化指标,以提高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一些部门也开始建立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也不断建立和更新,建立强大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机构的支撑,将食品安全信息快速及时的通报消费者和各相关机构。

3.2 餐饮业卫生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食堂和餐厅都增加了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基础卫生设施。工艺布局逐渐合理化和人性化,消毒制度也得以实施和落实,卫生防护设施也逐渐符合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增多,卫生素质明显提高。无论是部分还是整体上,通过开展量化分级管理,餐饮业的卫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4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思考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一种新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它通过量化,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持证情况、硬件设施、功能布局、操作流程、消毒措施落实、日常卫生管理等进行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评价,运用危险性评估原则对企业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继而确定相应的卫生监督重点和监督检盔频次。量化分级管理能把从以往的拉网式检查走向重点检查,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能,降低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成本;通过量化分级评审提高执法透明度,调动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量化分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名牌”效应,通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所形成的企业信誉度,为企业形成晶牌效应,提升档次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顾客选择性消费提供了依据。

对于不足之处,量化分级管理要落实动态管理,狠抓薄弱环节。对一些主要问题必须进行重点监督,督促整改,以期符合卫生要求,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卫生。要强化宣传,坚持原则,形成社会监督良性循环。同时,坚持公开、透明、时效的原则,引导市民的消费。

结束语: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国家卫生监督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要求政府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的呼声日益增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市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管理制度,积极实施和落实,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舒适的食品卫生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锦生.关于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一些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05)

篇7

[结论]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各项行为影响因素并应用行为改变理论,使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食物中毒得到有效预防。

关键词: 餐饮业;食物中毒;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促进;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 R 155文献标识码:A

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行业。餐饮业又是食品安全风险极高的行业,由于加工原料和供应品种繁多,加工手段又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使餐饮加工中可能引入危险因素的环节相对较多,保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对于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意义重大。WHO认为,全球范围大部分食物中毒的原因仍然是由于食品加工处理不当所致[1];2000―2004年上海市发生在餐饮业的食物中毒中,因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占餐饮业同期起数的79.0%,人数的79.5%。因此,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对于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以下称食品安全行为)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环境等因素的状况,分析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和有效预防餐饮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5年4―5月,在上海市所有19个区县内调查各类餐饮单位1 070家,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578人(来自1 070户餐饮单位中的55家)。

1.2抽样方法

1.2.1餐饮单位各区县均抽取2.5%本区县内持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单位(各类餐饮单位数量亦为本区县内本类单位数量的2.5%)。餐饮单位分类参照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1.2.2从业人员在被调查单位中分层抽取各种类型、规模的餐饮单位共55家,开展从业人员(不包括餐厅服务员)调查(包括3个以上工种的人员)。

1.3调查方法和内容

1.3.1食品安全行为调查餐饮单位现场食品卫生状况代表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结果,本调查将其作为间接反映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指标。现场食品卫生状况采用《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作为调查表,调查结果为每家单位按评分表所得的现场食品卫生状况扣分值。

1.3.2行为相关因素调查

① 餐饮单位:采用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硬件条件(包括5个重点环节13项内容)、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等,结果为每家单位按《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所得的扣分值)。

② 从业人员:分别采用调查表和焦点组访谈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人员基本特征、餐饮业食品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是否存在困难及具体体现、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评价等。

1.3.3行为、知识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SAS 8.01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因素(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食品安全行为

1 070户餐饮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平均扣分值为23.4分(见表1)。

2.2行为相关因素

2.2.1从业人员

① 人员基本特征:578名被调查从业人员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3.5%和36.5%,本市和外埠户籍分别占50.9%和49.1%,平均(中位数)年龄和从业年限分别为29周岁和5年,所属单位类别、文化程度、从事工种分别见表2~表4。

② 食品安全知识水平:578名从业人员对于8类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为67.4%。其中食品卫生常识、食品加工、加工操作与食物中毒关系、食品变质与食物中毒关系4类试题的回答正确率高于平均水平,而个人卫生、食品保存、餐具消毒、预防食物中毒关键措施等反映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4类试题回答正确率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③ 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578名从业人员中,95.8%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不能发生”,认为本单位领导层对预防食物中毒工作“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分别占92.4%和5.9%。绝大多数的餐饮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和重视。

④ 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578名从业人员中,认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知识掌握“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35.6%和52.1%,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的评价“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49.7%和43.4%。

⑤ 预防食物中毒中存在的困难:578名从业人员中有260名(占45.0%)认为存在一定困难(见表6)。有25.3%的从业人员认为“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困难的首位。

⑥ 食品安全培训:从业人员目前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接受培训(80.1%)和自己看材料(12.5%);578名从业人员中仅有23名(占4.0%)自称未曾接受过培训,未接受的原因包括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不久、单位没有组织过、没有机会接受培训、不懂等。培训的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占首位(48.5%),其余包括看录像(19.6%)、看书面材料(14.2%)、实地操作练习(11.7%)等。66.6%的从业人员认为政府采取的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这一比例高远于“实施处罚”(16.3%)和“进行奖励”(16.8%)。

⑦ 焦点组访谈:相当部分从业人员认为他们单位领导层的“重视”仅仅是希望不发生食物中毒,而不是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应使单位领导层真正地加强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目前开展的培训基本上是企业在领证前和从业人员体检时由监督部门组织进行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反映其单位未开展日常食品安全培训。

目前在领证前和体检时统一组织的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从业人员较难完全接受和理解。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操作,形式要活泼多样。

监督机构日常的检查对于促进企业开展自身管理的作用不持久,因此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和日常检查相结合。

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应规定文化程度极低或无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加工操作或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岗位。2.2.2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调查结果见表7、表8。

2.3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个人基本特征关系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从业年限和文化程度的上升,知识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9)。

1: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以等级计;2:从业年限以年计; 3:户籍:本市=1,外埠=2; 4:文化程度由低到高顺序编号1~52.4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状况与个人基本特征、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及食品加工硬件设施、企业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关系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年龄、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硬件条件符合率的上升,行为扣分值呈下降趋势,户籍与行为扣分值亦有关,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10)。

3讨论

3.1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国外研究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其知识水平、个人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研究同样证明了该观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包括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食品加工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研究同时认为,食品安全规范只有在给予适当的管理文化时才能得以较好执行[3],本研究中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未纳入,可能与在评价该体系中所考虑的因素较为简单(只有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食品卫生管理员两项),尚不能全面反映管理体系状况有关。

3.2行为相关因素状况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食品卫生知识的总体回答正确率较低,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相当好,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其实为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

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使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的行为客观可行,是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的重要手段。调查同时表明,本市餐饮单位食品加工重点环节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都亟待提高。

66.6%的从业人员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但当前大部分餐饮单位平时不开展自身食品卫生培训。45.0%的从业人员表示自己在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其中“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首位。表明目前在培训的开展和方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3.3改变不安全行为建议

WHO认为,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改变其不安全操作行为的良好手段,相比其他措施,教育培训所花费用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2]。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程度较低,开展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操作的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其遵守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的意识。

篇8

今天很荣幸来参加卫生监督所组织召开的全县餐饮业卫生监督会,借此机会我代表瑞鑫酒家的全体员工,真诚的感谢各位领导、各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对我们餐饮业发展给予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瑞鑫酒家在遵守食品卫生法、支持冬旅会召开和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工作先进城、省级文明县城所开展的工作作如下发言:在过去的一年里,瑞鑫酒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了餐饮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酒家内外环境、设施的建设,定期组织酒家工作人员参加卫生知识培训和体检,把好师厨人员卫生关。在菜肴原料选购上,严格按照不得购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料要求,尽可能选用来自国胜、择木龙等地的天然、绿色、无污染原料,并按要求配备消毒、保洁、储藏、加工等设施,对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分类保管,认真做好“四害”的清除。在抓好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同时,积极挖掘盐边餐饮潜力和餐饮文化,打造出燕窝鸡、泡菜鱼等十余种具有盐边特色的品牌菜,为盐边餐饮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篇9

成立*市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管敏政(*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金行中(*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叶向阳(*市卫生监督所所长)

王水能(*市疾病预防中心主任)

李小伟(*市卫生局防保科副科长)

*市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简称“市餐饮消费安全整治办”),办公室设在卫生局防保科,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和资料的收集上报。

二、整治重点及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和市政府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求,全面加强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督工作,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打击食品消费环节违法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促进全社会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

(一)工作重点

以农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型餐饮业、学校和工厂食堂为重点检查对象,针对餐饮业卫生条件、餐具消毒及原料采购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广东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加强餐饮业卫生许可规范。

(二)工作目标

1、市属和镇(街)中心区餐饮经营单位要达到“三个100%,两个杜绝”:(1)是对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核查和对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达100%。(2)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率达95%以上,学校食堂达100%。(3)建立实施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单位达100%。(4)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制品的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2、农村地区:(1)农村地区餐饮单位的经营行为得到基本规范。(2)大型食物中毒事件有所减少。(3)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管理和救治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4)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制品的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三、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

(一)餐饮业卫生许可

1、工作任务:根据《广东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和《广东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填写规定》,结合今年我市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清查无证经营单位,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审核和监督,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并对卫生许可情况进行公示。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日常监管的力度。本着“谁发证、谁主管”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小型餐饮业、学校食堂、工厂食堂专项整治活动,力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经营行为,彻底解决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经营问题。

2、具体要求: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中,要对辖区内的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进行全面普查和摸底,并以《无证餐饮单位摸底调查登记表》(附件1)的形式对无证经营单位名单进行逐一登记,加强监管,并将卫生许可证发放和清理情况向社会公示,无证经营单位名单要及时函送当地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各镇(街)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镇(街)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和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组织下,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对辖区内无证经营餐饮单位进行地毯式联合检查,发现一宗查处一宗,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进行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要依法取缔。

(二)餐饮业原料采购

1、工作任务:餐饮单位全面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证制度,规范餐饮业原料采购索证管理。严厉查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使用不合格或来源不明的食用油、肉及其制品、不合格调味品、过期重复使用原料、滥用添加剂、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以及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售食品的行为。通过整治,力争使我市餐饮业原料使用情况有根本好转,餐饮单位全面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

2、具体要求:重点检查餐饮业的肉类等原料是否按要求索证、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煎炸油等重复使用的原料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废弃物的处理是否符合《餐饮业和集体配餐单位卫生规范》。同时,进一步做好对餐饮业卫生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要把餐饮消费安全整治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宣传贯彻到每个餐饮单位,结合实际向餐饮单位发出《做好餐饮安全工作告知书》(附件2),并与餐饮单位签定《餐饮消费安全承诺书》(附件3),使各餐饮单位认识到在保障餐饮消费安全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动配合,积极整改,规范原料的采购,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以及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各地要分区分片负责,指导每家餐饮单位在限期内建立健全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和原料采购、使用有关记录档案。各地可以参照《餐饮业建立食品采购索证制度指引》(附件4),《餐饮业食品采购索证登记表》(附件5)督促餐饮单位建立有关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现市属和镇(街)中心区餐饮经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建立实施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单位达100%的工作目标。

(三)餐饮业餐具消毒

1、工作任务: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规定,检查餐饮单位的餐具消毒情况,对餐具集体消毒单位配送的餐具消毒情况进行抽查。通过整治,规范全市餐具消毒管理,提高使用餐具的卫生水平,并探索和建立餐饮业餐饮具消毒的长效管理机制。

2、具体要求:以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和餐具集中消毒单位为重点开展餐饮单位餐具消毒的集中整治。各镇(街)要检查餐饮具消毒方式是否符合卫生规范,从业人员能否正确使用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的情况,对不能正确使用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的从业人员要重新进行食品卫生培训或调换工作,对不按照要求整改和整改不合格的单位,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市卫生监督所要牵头组织对餐具集中消毒单位配送的餐饮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抽样检查,核实其是否消毒合格,对抽检不合格的进行公告,并要求使用的餐饮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在规范餐饮业餐具洗消行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市餐饮业餐具集中洗消监管制度。

四、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10月15日至10月25日)。制定全市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步骤和要求,召开全市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统一部署整治工作。各镇(街)结合各自职能,成立领导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普查整治阶段(10月26日至12月10日)。各镇(街)按照本次专项整治确定的内容和目标,在各自辖区内开展拉网式检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开展全面清理行动。

(三)总结验收阶段(12月11日至12月31日)。各镇(街)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于12月15日前将书面总结上报市餐饮消费安全整治办。根据《*市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督导评价指引》(附件6),市卫生局组织对各单位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此次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按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认真对照各项工作目标,迅速行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整治目标如期实现。

(二)协同作战,加大查处力度。

充分发动政府力量,根据整治的需要主动联合农业、工商、质监、公安、教育、城管等相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形成合力,加大查处工作力度。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国务院关于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特别规定》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视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的查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符合移送公安司法条件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移送,追究相应刑事责任,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正当权益。

(三)分级监管,健全长效机制。

以今年我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纳入卫生许可的契机,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卫生许可的重要依据和日常监管的主要措施,市卫生监督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餐饮业分类量化评分表。同时,加强对学校、工厂食堂和小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管,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防控机制,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开展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活动,落实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篇10

一般资料:太谷县34所学校经营综合性食堂44个,其中大专院校2所,中学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26所。

方法: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及《太谷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对卫生管理、厨房布局、卫生设施、餐具消毒等情况进行检查。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和《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及信誉度分级。对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现场采样检测。

结 果

卫生管理状况:2007年34所学校中,10所学校建立了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2所学校制定有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88.2%(其中城区100%,农村84.6%),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率为92.3%。2009年,34所学校均成立了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有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均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能对校内食品卫生进行经常性检查,有记录。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97%(其中1所农村学校食堂未达发证条件)。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率达98.5%。

餐厨比:2007年34所学校44个食堂中,餐厨比达到《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标准的占56.9%,2009年底,有34个(77.3%)食堂餐厨比达到标准。3年共增加食品处理区面积2628m2。

卫生设施及布局流程:2007年44个食堂中,基本卫生设施符合《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要求的有20个(45.5%),2009年符合要求的达到33个(75%);布局流程2007年符合要求的有21个(47.7%),2009年达到33个(75%)。

量化评分及信誉度分级:在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把推行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推行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评出B级单位2家,C级单位31家;2009年评出B级单位16家,C级单位18家。按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2007年平均得分62.6分,2009年平均得分80.2分;按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评分,2007年平均得分71分,2009年得分82.6分。

餐饮具检测情况:2007年抽检餐具368份,合格261份,合格率为70.9%,2009年抽检餐具402份,合格389份,合格率为96.8%。

讨 论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是提高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中,首先应落实学校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求学校成立食品卫生管理机构,由学校领导、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食堂负责人组成。卫生监督机构与各学校签订了《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书》,学校签署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明确了学校食堂经营者及卫生监督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职责。经过整治,各学校提高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卫生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次,要加强对学校领导、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堂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各级人员做到依法管理,守法经营,卫生操作,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在三年整治过程中,分别开展了学校分管领导、食品管理人员、食堂经营者、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发放了培训资料,培训试卷,不断进行知识强化,有效提高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

篇11

一、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搞好食品卫生监督,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作为近阶段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认真抓紧抓好。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卫生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督责任,做到尽职尽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

二、认真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及时排查食品卫生隐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结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推行,分类实施监督管理,要把监管的重点放在餐饮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的食品卫生要再要求、再监督、再检查,彻底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食物中毒事故隐患。

三、严格餐饮单位食品卫生许可制度,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各地要结合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按照《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江苏省食品卫生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卫生许可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食品卫生问题的餐饮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依法进行处理,并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其食品卫生许可证。

四、加大食品卫生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食品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各地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预防食物中毒社会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健康卫生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集中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展一次食品卫生法律、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教育,要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自觉开展本单位的全员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水平,增强其遵法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