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8 10:16:14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1

我校结合自身开展的师德建设活动,积极宣传“师德评价”的意义,并把教师师德评价纳入师德建设活动之中,学校成立以陈成德为组长,叶志和为副组长的师德评价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制定红旗中学师德评价方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评价操作程序。以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以建立师德评价制度为突破口,公开评价内容,规范操作考核程序,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师德状态,全体教职工能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积极参与评价考核。

二、加强宣传学习工作。

组织师生学习了《关于开展容桂街道师德标兵评选及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和《红旗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宣传考核目的,明确考核时间和步骤。做到考核工作深入人心,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人人皆知。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工作与表现,深刻地剖析自己。

三、组织考核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由个人自评,学生、家长评议,教师评议,级、科长评议和行政评议组成。

2.计分办法

综合评分。学校师德考核小组负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由个人自评分,学生、家长评议分,教师评议分,级、科长评议分和行政评议分组成。各项分值所占比例分别为:自评10%;学生评议15%;家长评议15%;教师评议20%;级、科长评议20%;行政评议20%

四、统计成绩

1、将所有教师个人评价分,教师的互评分,科、级组长评分、学生和家长评分,行政评分等录入电脑,算出参评人数的均分。

2、将每位教师的六项均分相加得出结果。

从数据统计来看,我校91.14%教师的师德评分为90分以上,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们的肯定。

五、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2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一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上能够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本年度也被评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

能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本年度除 担任八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担任了八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期末考试八年级生物综合得分在 东宝区第三,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努力将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我在工作之余,把自己

在教学中反思、案例、收获等收集起来,并记录一些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并积极与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本年度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如对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数学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探究一些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特色点。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二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铸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悉心育人、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根据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具体实情,经过周密而细致地工作,于20**年6月20日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师德考核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宣传学习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了《马寨中心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工作与表现,深刻地剖析自己。为做到考核工作深入人心,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人人皆知,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考核文件,宣传考核目的,明确考核时间和步骤。

二、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

三、组织考核

1、学生评价。每班下发10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逐条作出评价。高年级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教师的评价,准许低年级学生将表格带回家同监护人共同完成,收集整理后,作为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家长评价。每班下发10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任课教师逐条作出评价。

3、教师互评和师德管理机构考核工作评分,每位教师对本办公室全体教师进行评分,要求做到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不打击报复。学校师德管理机构考核工作评分同时进行,及时收集评分表,过期交表作弃权处理。这样教师之间的评分相对保密,以免出现“人情分”和教师之间互相猜疑、影响团结的现象。

四、统计成绩

1、将所有教师的互评分、师德管理机构评分、学生和家长评价表等录入电脑,算出参评人数的均分,工作组评分累计相加。

2、将每位教师的四项评分相加,

五、效果

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加强了师德建设的力度,提高了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学校重视了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个人师德考核分数来看教师队伍整体风貌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很强。另外一年来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及师德师风水平提高的很快,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

总之我们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评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制度完善、加强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师德建设有成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三

在过去的这一学年里,我凡事都脚踏实地地去做,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处处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思想政治上,自己虽不是一名党员,但时刻能以比党员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3

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做人.21世纪是一个在经济、科技与人才各方面竞争激烈的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从目前我国乡镇高中生的情况来看,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行为十分常见,这些现象说明强化学校德育建设已经非常迫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其这份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修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乡镇高中教育任务日趋的紧迫,进行德育教育是奠定我国国民基本素养的战略对策.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要从数学课程文化的角度对新课程进行研究,有效促进其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而在实现两者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有机整合原则.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应该与德育大纲相结合,使德育的内容能够完全融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知识作为教学主线,教师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找到其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合理选择材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更好的促进高中德育的实施.德育与数学学科的结合,要合理、自然,要充分体现我国德育教育的要求.2.方向原则.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依据,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1].3.循序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进行“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总结生活中吸烟者与肺癌者的统计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情感原则.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饱含真情,穿插介绍有关数学史、数学符号、数学思想、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等,这些往往可使学生思维兴奋,兴趣倍增.真情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和桥梁,教师有情感的投入,讲述娓娓动听,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情洋溢,产生共鸣、认同,以至内化.

二、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有效对策

1.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高中数学教学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高考的影响,“重知识、轻教育”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屡见不鲜.虽然专业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在强调数学专业知识时,也要将德育活动良好的融入其中,发挥出德育的良好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情感.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得数学课变得更加枯燥.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就要开感教育,将德育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数学知识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所包含的情感力量能够有助于数学教学.经过实践得知,学生对于此种类型的数学课甚是喜欢,并且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加愿意接受,在这种情形下,师生的感情容易建立起来,进而有利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2].(1)于无声处———激励的艺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是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围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某个环节创设一些独具内涵、十分新颖的教学情景,不但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其自身学习能动性,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此外,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师需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教师从眼神当中明显就能看出他不在状态,于是教师叫他回答一道刚讲过的数学问题,可他却没有回答上来,此时教师要调整情绪,慢慢引导该学生的解题思路,将该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另外,教师可对其微笑着说“即使是骏马,也会有偶失前蹄的时候,谦虚才能使人进步.”这样的说教方式不仅对该学生的实力做出了肯定,还提醒了该学生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学习,这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了整个班级的学生.(2)学会合作———交流的艺术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在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确保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问题探究任务,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是个人经验总结以及知识交流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查缺补漏,并弥补原有知识点的不足.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方法,自主完成等差数列知识的探究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虽然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与标准答案不符,但是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找寻知识点,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发挥个人智慧,让学生利用交流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以上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无需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只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慢慢渗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敏锐性,教师需要不断精炼语言,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融入德育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2.高中数学教师的爱心.数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能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不是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扎实,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能力,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个人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在每次考试以后,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及时做好总结,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假如某些学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一对一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考试的方式,不断测试学生的个人能力,假如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也不应大发脾气,应鼓励学生完成错误的纠正任务.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而不是批评.为进一步体现教师的宽容处理态度,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不偏向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才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让教育事业变得更有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的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改正的机会,才是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表现[5].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数学教育阶段,需要不断提高个人情感教育能力,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落实正确的情感德育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充满兴趣.一位素质较高、品行兼优、道德标准严谨的教师将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3.巧设情境,先行组织,寓教于乐.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马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一个富有趣味而结尾,也会收到不同寻常的结果.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积极性与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①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②你认为下图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①在平面上是圆;②是平面图形,但像走廊,像电视机的背面,像装粮食的斗……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只研究平面几何行不行?学生:不行!教师:对!我们必须走进空间,迎接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吗?学生:有!这样的情境,在讲课之前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使气氛变得非常活跃,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既有前呼,又由后应的例子,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本文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二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陈秋梅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涛涛.谈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2]高翔.用好微课,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7(11).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4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5

一、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1)。

二、考核原则

考核坚持教育为主,重在规范,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三、考核要求和办法

(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领导,成立由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的师德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考核工作。

(二)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日常师德表现的监督和检查,如实记录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三)每学年末,各学校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学年考核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四)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项目分自评、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评议和考核小组评议,其中自评占20%、学生评议占15%、家长评议占15%、教师评议占20%、考核小组评议占30%。各学校要根据考核内容、项目和要求,认真组织做好考评工作,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记分表格,如实汇总统计考核成绩。

(五)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共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根据考核最终得分确定等级。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定为“优秀”,80~89分者定为“良好”,70~79分者定为“合格”,60~69分者定为“基本合格”,59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优秀”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10%以内,“不合格”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3%以内。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1.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情节严重,在社*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2.乱收费,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等,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的;

3.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活动,严重损害教师形象的;

4.工作态度差,劳动纪律涣散,不服从学校管理,无理取闹,诬告陷害他人,恐吓威胁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工,情节严重的;

5.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

6.受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

7.,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8.其它严重违反师德规范或违法乱纪的。

(七)考核小组对评定为“优秀”和“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重点审核,涉及考核小组成员本人时,要实行回避;要将优秀者名单在学校公示7天;对考核不合格者要加强教育,由学校领导负责进行诫勉谈话。

(八)各校要如实填写《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档案,并将考核成绩及教师日常师德行为表现记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之中;考核小组成员名单、考核评分表、考核结果等相关资料按年度收集、整理、归档,由学校妥善保管。

(九)每年7月10日前,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县直各学校将师德考核结果为“优秀”、“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人员名单(加盖学校公章)报县教育文化局人事股备案。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77-01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需要,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主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数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动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地挖掘教材,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德育教育的素材。

二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 利用数学活动及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保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例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的小故事等,相信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

四 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并完善自己。

五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会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地、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教师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只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敏坚.试论数学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功效[J].广西教育,2002(9)

[2]李辉.小组合作学习要义[J].广西教育,2002(35)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5

创新中小学德育、提升德育实效,是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庄严使命。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5月在武汉市J区面向全^中学生展开深入调研,以期准确把握中部地区城市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中学德育实施状况,提出优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的可靠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J区全体在校中学生。考虑到初三、高三学生即将毕业,学习任务繁重,所以,问卷面向全体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发放。项目组依托问卷星专业调查网站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工作。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取自编《中学生成长状况调查问卷》,其中除人口学变量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问卷

课题组综合《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等重要德育文件,依据各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实情,围绕爱国、好学、勤劳、守法、友善、诚信、健康、安全、环保节俭九个维度设计问题;为了考查学生品德的稳定性,增加自律这一指标。所有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其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反向题,以提升问卷的信度。

2.中学德育实施状况问卷

课题组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及德育工作常规,围绕学校规章合理、学校德育方式多样、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等指标设计问题;为了加强与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对照,了解班级纪律情况与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关系,增加班级不当行为这一指标。所有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其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反向题,以提升问卷的信度。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仅从受教育者的视角来理解中学德育,他们关于中学德育实施状况的看法还需要与教师访谈、现场观察的数据相对照。

(三)研究过程

课题组在问卷初稿完成后,邀请大学教授、德育教研员、德育主任等就问卷内容提出完善意见,而后在两校进行试测。针对试测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及试测数据结果,课题组对少量问题进行微调,而后正式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和回收在2016年3月29日至5月8日之间进行。在此期间,课题组还进入若干所学校,围绕德育问题开展相应的教师、学生访谈。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722份。

(四)分析方法

课题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样本分布

(二)信度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品德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在SPSS里进行了信度检验,主要进行了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检验。本问卷的信度是0.948,说明问卷信度很好。

同样,也对中学德育实施状况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其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为0.923,说明此问卷的信度很好。

(三)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描述统计

课题组将同一维度下的问题进行相应编码处理后合并成“爱国”等十个指标,将十个指标合并成“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自评”这一综合性指标。

1.学生品德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自评是本次调研中体现学生品德发展整体状况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均值为4.19。“爱国”“好学”“自律”等十个指标可以具体体现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如表1.2所示,学生九个指标的均值在4分以上,在一个指标的均值略低于4分,说明本区域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良好,主流是好的,中学生整体面貌积极向上,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行友善、讲诚信,注重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关心自然环境,注意生活节俭。具体问题得分也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劳动意识淡薄,健康意识淡薄或者自控力差,节俭和环保意识不强等。以高中生调查为例,45.7%的学生表示自己平时在家里很少分担家务劳动;27.6%的学生平时体育锻炼较少,略高于一半的同学能够做到注意保护视力;31.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攀比吃穿的心理,23.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里和学校里没有注意节水节粮节电。

2.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差异性检验

就不同人口学变量与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自评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1.5至1.8),结果显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各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

分别对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进行了父母学历、父亲是否在身边、母亲是否在身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7至1.9)结果显示,父母学历、父亲是否在身边、母亲是否在身边的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四)学校德育实施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学生对学校德育实施状况的评价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管理规章合理,学校德育方式多样,德育课、班主任工作、常规考评等相互支持,教师为人师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德育方面通力合作,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具有一致性;班风良好,班级不当行为发生频率较少。

一些数据也显示,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以初中为例,14.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出的纪律要求并不都是合理的;63.4%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维护纪律方面过分依靠扣分;27.3%的学生感觉到任课教师对纪律方面的表现并不在意;16.3%的学生对该校教师的师德表现评价不佳;47.3%的学生认为家长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对子女很迁就。

(五)学校德育实施状况与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对学校规章合理、学校德育方式多样、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班级不当行为和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与学校规章合理、学校德育方式多样、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之间显著正相关(p

表1.12 学校德育和班级行为等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学校德育实施状况各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的影响,我们以学校规章合理、学校德育方式多样、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班级不当行为等作为自变量,以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规章合理、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对学生品德发展总体状况存在显著正向预测效应(p

三、讨论

(一)中W生品德发展状况讨论

本次在J区进行的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总体上与中共中央、教育部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状况的判断一致,具体数据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相关院所进行的全国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结果也相吻合。总体来看,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J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学生在爱国、好学、勤劳、友善、诚信等方面基本上能够做到了解要求、认同规则、身体力行。但调查也表明J区德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部分中学生对一些德目的认知和践行存在不足。与《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德育调查与研究》所呈现的结果相似,本区域中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攀比意识突出,节俭习惯不佳;无故旷课、上课捣乱、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说脏话、乱涂乱画、吸烟、欺凌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从四个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初一学生的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的数据结果显著高于高一学生,高一学生的数据结果显著高于高二学生。综合比较初中和高中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学生年级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而且高中生对学校德育实施状况的评价显著低于初中生的评价。项目组认为,这些数据折射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学校德育实效性有待提升。就教育的出发点来说,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人际交往品质方面进行的培养,最终目标是希望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能够具备相应的素养,从而能够相对充分地为未来的学业、职业和人生中的成功做好准备。“年龄越大、品德自评越低”的调查数据说明,学校德育缺少实效性,德育效果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

(2)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情感认同有待提升。关于做人做事的各种道理,学生在知晓这一层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而会不会按照学校德育的要求去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同。可以发现,相比初中生,更多的高中生对学校德育提出质疑和批评,这要求我们深入反思德育工作的合理性并谋求改进。

(二)学校德育实施状况讨论

本次调查关于学校德育实施状况的结果显示,各校普遍重视德育工作,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在各校均有所体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德育方式陈旧、德育体系各要素相互支持不够、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尚未形成、德育效果不佳等问题。

首先,德育方式陈旧,主要体现为校规严苛、片面依赖扣分等常规考核。访谈中,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在发言时对过分严格的校规及相应的扣分表达了不满,认为校规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抹煞了中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违背了中学生追求创新、向往美丽的天性。课题组认为,德育方式陈旧容易引发具有自主意识的中学生的不满,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在无形中助长学校内各种违规事件的发生。

其二,德育体系各要素相互支持不够,主要体现为教师队伍全员育人没有充分实现,德育和学生管理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老师不怎么管。这一方面造成了班主任工作负担繁重,加剧了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在深层上诱导学生学会“察颜观色”“混水摸鱼”,不利于生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其三,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尚未形成,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本次调查显示,父母亲在不在身边与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学校、教师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家庭波动、经济压力、浮躁、迷茫以及仍然沉重的应试压力,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能够做好校内的教书育人工作已经相当难得,很难抽出精力去经营学校、家庭、社会一致的育人网络,这导致校内德育工作有时成为孤军奋战,虽然不至于“5+2=0”,但这势必带来青少年价值认同的混乱。

其四,青少年的品德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种力量的影响,尽管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重要的影响源,但学校负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也是多种影响因素中教育专业力量最为强大的影响源。回归分析显示,学校德育实施状况显著地影响着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对于中学生品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德育难辞其咎。这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实施情况对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致力于创新和优化学校德育,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议

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课题组建议如下: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34-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信仰缺失,盲目崇拜金钱,这是每一个经历经济腾飞的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对此,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到高职高专,就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他们的信仰建设、素质建设,从战略高度审视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本文试分析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探讨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对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

一、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分析

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宏观层面,实际上是师德能否提升的宏观环境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家师德培养的环境不太好。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金钱崇拜、物质崇拜、享乐主义的盛行,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割裂,现代人对中华文化不是很了解,了解些皮毛的人又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因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教师应加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学习。二是中观层面,也就是某个省、市、自治区,某个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所管辖的人民教师的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师德评价的目的是让所管辖的教师的师德大多数达到优秀层次,也就是教师道德要先行,要达标,达标的要求是优秀,各个学校的教师师德是可以比较的,比较的关键指标是优秀率达到多少。三是微观层面,即要求每个教师的师德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对每一个人民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并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保障公正、公开。

目前,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内容,大多数地区只评价第三个层次的师德,即对每个教师个体的师德评价和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考核范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考核任课教师的师德,不考核学校管理人员的师德,如学院领导的师德、中层管理人员的师德、基层管理岗位教师及辅导员的师德,只考核学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忽略了企业兼课教师、外聘教师的师德评价。第二是师德评价要成体系,年年都有评价,年年纵向、横向都可以比较,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要允许变化,师德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师德败坏的现象。第三是师德评价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第四师德培训与考核,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人人过关,不能有特殊者,现行的体制在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时,所有高级职称者免试不需考核这是不对的,我认为高级职称只代表他的业务水平不错,不代表他的德性好,所以高级职称人员必须通过师德培训和考试,不能特殊。

二、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

师德培训的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国学理论、教师手册、时事政治、教师仪态、教师教法培训。

为了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思想素养,应定期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师德常识考试,考试形式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分数计入师德考核。

师德培训每两年轮训一次,注意师德规范的更新,新入职的教师必须经过师德考试,师德培训成绩与职称评定与职称注册及聘用挂钩,与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年检挂钩。培训机构设在教育厅指定学校,业务由教育厅直接领导。

师德需要优先发展,确定师德内涵需要我国的教师道德有一个可遵循的规范,教师应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时代需要每一位国民都具备较好的道德,而每一位国民都是经过不同的学校的教育走向社会的,也就是每个国民都受教于教师,教师的品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国民,因此教师的道德必须优先发展,教师的道德关系到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

社会要求教师的道德要高于国民水平,甚至要高出一截。社会需要教师的道德普遍达到优秀,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我认为教师的道德水平应该符合正态分布,即如图1所示:

绝大多数的教师道德水平处于横轴-3到+3之间,这部分的教师道德水平为优秀,占比达到99.73%,超过+3的教师道德水平极高,属于道德标兵;低于-3的教师属于道德不达标的教师,这部分人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三、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高职高专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色,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偏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导。大部分高职高专都是由中专升格建成的,也有一些高职是各方人士新建起来的,师资要求进步的意识强烈,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高。高职高专和企业存在天然的联系,推行校企合作等教育改革基础好。

(二)内部劣势分析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水平、素质、职业道德和国家、政府、人民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训这些师资达到标准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受高职高专平台不高的影响,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立项难以辐射到高职高专的教师,影响高职高专的科研应用水平的发挥。高考学生生源逐步在减少,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高专生源素质连年下降,许多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已低于各地高职高专的录取起分线。许多高职高专的领导不熟悉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学校领导的师德素质也亟待培训提高。

(三)机会分析

党的十的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讲科学发展,师资的道德要领先普通民众,师资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要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的高职高专推行示范性建设和骨干性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也给高职高专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入到经济建设队伍中去,这对高职高专的成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威胁分析

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高职高专面临生源不足的前景。这就需要开辟生源渠道和培训范围。生源素质连年下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办学思想对师资素质提出考验,鉴于国家要求高校培养的是“四有”人才,老师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高职高专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得到的政府支持很不平衡,除一部分高职高专外,大部分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支持力度不足。

对应战略思考:一是SO战略。建立高职高专师资道德与素质培训基地。鼓励高职高专教师把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在授业解惑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二是ST战略:高职高专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师德规范一定要高于普通人,建立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并建立监督机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道德规范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融入到师生学习教学和生活中。树立正气,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是WO战略:教师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的职业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以教师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形成敬业精神,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师德评价及监督机制,变静态为动态。四是WT战略:教师道德讲究“慎独”,全社会监督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敢于曝光教师不道德的一面,在教师道德监控方面要超越社会对公务员的道德监控程度。建立教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优先建设教师队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人生价值观。

四、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构建思路

(一)评价体系

1.为体现师德的动态变化,加入师德培训和考试评分,实行闭卷考试,以保障每一位高职高专的教师熟知教师道德规范,一年考试一次。占师德总分的20%。

2.教师之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思想道德。树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人生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4.政治道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5.职业道德。职业是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本职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职业道德。

6.社会公德:也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成为表率和楷模。基本要求:遵纪守法、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家庭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勤俭持家,诚实可信;邻里和谐。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检查评比标准(见表1)

总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建立学院师德评价指数

1.教师个人师德指数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个人评价指数

代表报告期,即拟评定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代表基期,即作为参照比较的那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f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分数

为了补充说明个人师德指标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立相关指数建立指数体系。如:把权数固定为同度量因素、把权数固定在报告期的固定构成指数:

把师德个人单项指标固定在基期的结构变动指数:

三种指数构成指数体系,即

K可变=K固定×K结构

2.建立院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院校评价指数

f1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3.建立各省市高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相关省市高职高专师德评价指数

f1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通过所建立的这些指数,我们就可以动态地了解各省市、各院校、各教师的师德状态。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年鉴[Z].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晓东.科学确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方法研究[J].创新,2011(2)

[3]李晓东.构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现代物业新经济版,2010(10)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9

随着教育信息化、“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和数字校园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精准实施,教育也正式迈入了以网络为平台、数据爆炸式增长为标志、云计算为支撑的大数据时代[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必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对教师的德育胜任力提出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削弱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权威;网络化生存中的人机互动更加凸显出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多维多变的价值观念和学生复杂的价值诉求使得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当下显得更为沉重[3];慕课和翻转课堂虽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却对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型塑、人格感化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教育作为镶嵌在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必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这种适应虽然表现在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新兴设备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教师若想在大数据这股浪潮中游刃有余,就必须以自信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它有哪些特征?教师德育胜任力又需实现哪些转向?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德育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虽有将近百年历史,但真正进入教育领域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主题聚焦在教育管理者的胜任力培养上,如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构建了校长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来指导校长选聘和职业发展工作[4]。在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最早文献是2003年的《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一文,该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5]。迄今为止,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概念界定、模型构建、研究方法、胜任力测评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整个教师胜任力研究中,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德育素养(素质)、教师德育专业化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由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三部分构成[6]。但目前尚未有人提出“教师德育胜任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更没有人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阐述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不复存在,教育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德育胜任力的概念也需重新定义。在批判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胜任力、教师胜任力及教师德育能力(素养、素质)等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时展和社会环境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是指大数据时代下每个教师能够成功实施德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显著的个体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修养、先进的德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德育能力和良好的数据素养。上述概念具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全员性。由于“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7],所以“教师即人师”,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二是相对独立性。虽然教师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德育胜任力三者有重叠和交叉,但德育胜任力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三是综合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由知识、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四是时代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一个随时展的动态概念,不仅传统的德育素养不可或缺,而且教师还要“加强对时展的了解,与时俱进地进行道德学习,从媒介素养到国际理解,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敏感性和价值选择力”[3]。五是个性化。教师除了要具备通用的德育胜任力之外,还应彰显出卡里斯玛特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转向

整体而言,大数据进入教育领域,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种挑战;既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负担。大数据在给学校德育的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教师德育胜任力提出了全新挑战,需要所有教师的主动适应与积极作为,但在付诸行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师德育胜任力究竟面临着何种挑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转向。1.德育思维由经验式思维转向数据式思维大数据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数据成为人类思考问题、做出行为决策的基本出发点”[8]。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是置身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师遭遇到的最大挑战。这是因为,在教育领域,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依靠自身的常识、直觉、经验或有限理性进行思考和决策,而很少去倾听身边数字所发出的声音[9]。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这种经验式的德育思维难以为继,教师的德育决策需要基于数据分析而制定。大数据具有的相关性、开放性、个性化和前瞻性思维可以帮助教师采集到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就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等重要信息,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显然,这种数据式的德育思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德育工作打开新的思路,而且还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而也对传统的德育思维造成了巨大冲击。如今,当教师在德育实践中遇到棘手的德育难题时,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尝试着从数据视角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沿袭传统思维。2.德育重心由集体式教育转向个性化服务由于师资力量、技术手段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的学校德育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总体特征而实施的同质化教育,这使得我国古已有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始终难以落到实处。然而,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教师就能够观察和收集到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数据。这些数据为教师读懂千差万别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也将促使德育重心从宏观的群体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学生道德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日渐凸显,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独特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德育资源组织德育教学及相关活动,其工作重心“从知识传授逐渐演变为开展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学习节奏、进度和效果,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案,与学生就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等进行有效沟通”[10]。此外,学生每一种品德的形成,其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也不尽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识别出学生品德发展结构中的短板或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补救。当然,大数据只是为个性化德育服务提供了条件支持和技术可能,若要真正实现,还需要教师付出果敢的努力和行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3.专业能力由传统素养转向数据素养大数据虽然为教师能够胜任德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传统素养向数据素养转变。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数据意识,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海量数据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筛选和清洗数据的能力。大数据的海量性和复杂性特征导致了数据的价值密度离散、容错率增大,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实现数据的去冗降噪和价值提纯,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再次,教师要拥有较强的数据解读和分析能力,能够挖掘出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赋予数据特定背景,使其成为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升华为教育智慧。譬如,在一次百以内加减运算的数学考试中,甲、乙二人的成绩分别为100分和98分,如何看待这一微弱差距,不同的教师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数据解读能力强的教师会结合二人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等相关数据,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其中原因,进而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为乙同学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如巩固已学知识或克服粗心毛病。反之,数据解读能力弱的教师可能会将这一差距仅仅看成是数字间的不同,出现解读不够或解读过度的现象。前者认为二者间没有本质差别而不问不顾,后者夸大二者间的差距而引发晕轮效应,这两种做法都会为乙同学的发展埋下祸根。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对大数据德育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能力,谨防大数据在德育应用中出现侵犯学生隐私、践踏教育伦理、限制学生自由和阻碍学生发展等伦理风险。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10

下面笔者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教师应树立德育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将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品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要时刻保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把德育放在与智育相同的位置.

第一,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德育观,不仅要热爱学生,更要尊重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信服教师的教导.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第三,数学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对他们的学习给予指导,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等进行及时的引导.

教师既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德育观,才能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会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二、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

染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教师要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形象的修养,做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最常见和敬佩的人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如仪表端庄、爱护环境、讲话文明等,这比教师一味地口头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起到典范作用.这样的数学教师,才会让学生信服、尊重、敬佩,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品德教育.

其次,教师得体的语言表达、美观的板书设计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都会促使学生情操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影响和感召学生,使他们通过直接感受树立正确思想意识,进而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材料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教材中包含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德育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周髀算经》比西方早了五百多年,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其次,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

例如,数学概念和定理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兴趣.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例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62-04

师德意识是师德的深层结构,是师德行为的前提和思想根据,是教师内在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师德行为起着引导作用。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师德意识教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既是由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决定的,也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调查,探索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影响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提出高师院校师德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以为改进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文拟从师德意识三个层面与师德四种基本关系相结合的维度探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本特征。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通过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自身四种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表现出来,这四种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又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层面的师德意识命题得以体现。以此理论依据,可编制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调查问卷。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座谈、访问、文献等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山东、北京、辽宁、新疆、宁夏等五省(区、市)的10所师范院校,选取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等7个师范类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56份,回收问卷1156份,有效问卷107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3.08%。样本的统计学特征:女生664人,男生412人;大一212人,大二264人,大三316人,大四284人;文科528人,理科548人;学过教育学的509人,没学过教育学567人;参加过教育实习的284人,没参加过教育实习的792人。样本构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工具采用的是以意识三大分层和师德四大类目的理论构想为依据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问卷一、问卷二、问卷三共计三种形式。

问卷一的调查表共有48个师德意识命题,其中正向题25个,负向题23个,包括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三个分问卷。三个分问卷又各包含教师一教育事业的道德关系、教师一学生的道德关系、教师一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一自身的道德关系四方面的内容。采用五点调查表,每道题目后都按认可或判定程度的不同给出五个级别的选项,要求被试按自己“肯定一否定”的程度进行五级评定,正向题目内容反映高校师范生积极的师德意识,负向题目内容反映高校师范生消极的师德意识。得分越高,表明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表明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越低。问卷二有19个自由选择题,用统一的百分率统计方法。问卷三包含5个题目,不作积分统计,仅作分析之参考。

二、调查结果

(一)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整体分布

1 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整体分布趋势呈正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正偏态分布看,高分与低分人数比例较低。师德认知总分范围为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认知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48分以上的学生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认知方面水平较高。

2 高校师范生师德情感整体分布趋势呈负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情感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负偏态分布看,高分与低分人数比例较低。师德情感总分范围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隋感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得分集中在48分以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隋感方面水平较低。这一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 高校师范生师德行为意向整体分布趋势呈正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行为意向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正偏态分布看,高分人数比例较高。师德行为意向总分范围为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行为意向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48分以上的学生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水平较高。

(二)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性别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隋感和师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三)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专业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四)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年级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各年级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1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意识总体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2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认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三P

3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情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4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行为意向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五)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课业比较总问卷和师德认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8)。

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参加过教育实习的高校师范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9)。

三、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基本特征成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形成不良价值定位

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他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人生”、“道德”产生了普遍的困惑。在师德认知和师德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互相矛盾、互不协调的现象,如:79.3%的学生对“教师是太阳底

下最光辉的职业”非常认可(32.6%)或基本认可(46.7%);但同时,又有67,2%的学生对“教师职业是低下的,受人轻视”非常认可(29.3%)或基本认可(37.9%)。59.6%的学生对“有些高校师范生想通过考研脱离教育系统的做法”不大认可(45.9%)或完全不认可(13.7%);但同时,又有94.8%的学生“如果有跳出教育界、到收入高的单位去的机会”一定去做(44.1%)或可能去做(50.7%)。

另一方面,在高校师范生中也凸现出一种“务实价值观”,讲求个人实惠,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人生理想被功利性的物质追求所代替,重视名利,淡漠奉献。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关注自我”为核心。笔者在问卷中“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什么”问题下设置了5个选项供选择。结果是:选择“发挥个人特长”的最多,占40.2%,其次是“经济收入”,占19.4%,第三位是“社会地位”,占17.1%,第四位是“轻松自由”,占12.4%,“为社会作贡献”为第五位,占10.9%。可以看出高校师范生的择业动机具有追求发挥自己的才能、注重经济利益、讲究实惠、追求工作轻松舒适的特征。吃苦耐劳、安贫乐教的传统观念在当代高校师范生身上已经淡化,这对传统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教师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职业吸引力仍然偏低,尚未成为人们的理想职业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师范生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1)工资较稳定,有寒暑假(带薪休假),57.3%;(2)喜欢教师职业,11.5%;(3)教师、家长的意愿,17.4%;(4)其他因素,13.8%。这说明88.5%的高校师范生当初之所以报考师范院校,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出于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原因,甚至是糊里糊涂地迈进了高师院校的大门。

现实告诉我们,我国传统文化“重教”并没有真正“尊师”。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然偏低,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师范生产生一种职业对比心态:83.7%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般来讲,职业吸引力是一种职业能否将社会优秀分子吸引到该职业中来,能否使在岗的从业者安心本职工作并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的能力,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与声誉的社会反映和综合评价。职业吸引力一方面取决于这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工作性质及其从业者群体的精神面貌。

另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使中小学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压力,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威胁。这些都使教师不堪重负,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产生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70.9%的学生认为教师最难以忍受的挫折是工作压力过大(43.6%)或得不到学生认可(27.3%),其次是认为社会地位不如人意(11.2%),认为工资报酬低(9.8%),其他占8.1%。这或许就是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师德行为意向水平较高但师德情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师院校对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在校生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还基本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对“您认为高师院校有无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行政人员占58.3%,教师占69.3%;认为无所谓的行政人员占13.1%,教师占9.3%;认为没有必要的行政人员占28.6%,教师占21.4%。认为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理由是:学生课业已经很多,在校要参加的各种类型的过级考试也很多,因此没有必要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很多高校师范生将来也不一定从事教师职业,不如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去接受师德培训,这样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不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在校生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肯定做得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在校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了解很少(46.3%)或一点不了解(7.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只占29.1%,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70.9%;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52.6%,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47.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38.4%,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61.6%;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41.7%,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58.3%。

对“您所在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状况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占2.3%,认为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占37.9%,认为少数教师能够做到的占43.2%,认为根本没有做到的占16.6%。

既不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又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何以提高高师院校在校生的师德意识水平?

(四)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师德素养不高,不能以身立教,给高校师范生带来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高师院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错位,一些教师在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难以起到师德的表率作用。在今天的高师院校中,不少教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缺乏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缺乏积极的师德情感。具体表现如下:从专业教师来看,有的教师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教学上马虎应付,出工不出力,课堂教学中敬业爱教的表率行为不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而课后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使得学生对教师灌输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有的教师虽然埋头苦干、认认真真,但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不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由于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打分,这让一部分教师害怕得罪学生,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从学生管理人员来看,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聘请的临时工,其素质不高,言行根本就无法起师表作用,但他们仍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这些现象都影响着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的提高。

对“您对所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优秀的占12.6%,认为良好的占34.2%,认为一般的占36.1%,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17.1%。可见,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身正为范”的楷模意识,工作上“敷衍塞责”、“心有旁骛”,生活上“不拘小节”、“言行不一”的现象在教师中并非个案。不能正其自身,如何正人?

四、提升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高师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师德意识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

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亚文化形态。师范院校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按照普通高校规范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化,造就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和行为模式。

同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既应充分体现师范的个性与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它的可行性、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隐形性、超前性等文化特征,而其根本特征还是师范性。在高师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师范性,以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为主旋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提高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陶冶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坚定高校师范生的师德行为意向上。高师校园文化应有自己的特色――师范性,积极营造高师物质文化环境、高师制度文化环境和高师精神文化环境。这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对高师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健全师德意识的导引机制

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人才基地,高师教师承担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教师应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高师教师是师德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师德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因素。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被视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高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行一步,要求学生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率先垂范。

教师劳动是特殊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手段和工具是他们的知识和人格。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去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求知、做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高师院校教师师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三)拓展师德课业培养途径,坚实师德意识的多维支撑

理想的课业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高师院校的课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师资培养的目标,形成合理的课业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课教育学在师德意识提升中的作用,改革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改进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师素质。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可分期开设教师伦理学、教师伦理比较、教师伦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使学生对师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无论何种学科的教师,都应把师德情感教育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自觉地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强化其教师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四)创设学生道德笃行平台,注重师德意识的情景体验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的中心环节,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习是高校师范生道德笃行的平台,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让高校师范生亲身体验教育教学情景,对引导他们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使其初步具备人民教师应有的师德素质以适应中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针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发挥其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丰富高师教育实习内容与形式,延长、分散高师教育实习时间,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习基地,改革高师教育实习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