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0:02: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无胶片化:成本降低:PACS:电子病历档案:实施策略:
1 无胶片化
在X线数字摄影成像技术成熟的今天,数字影像诊断早已在临床应用。图像的打印显得意义不大,特别是无异常X线征象的患者及各种规模的体检。然而,在影像诊断的操作流程上,至今,一直没有得到简化。反而应生出各式不同的高档打印机,洗片机,从而大大增加了诊断的成本,无论从胶片及显、定影液生产的源头到患者消费的终端,无不反应出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很显然,在不影响疾病诊断的前提下,无胶片化影像诊断新模式势在必行。
2 成本降低 患者受益
现在我们来简单评估一张14×17的胶片成本:(用于CT、MRI、CR、DR等)其中含胶片成本费24元左右,打印机的消耗、人工操作环节、片袋(0.5-0.8元)、胶片采购、储存保管、损耗及搬运等费用保守估计为6元左右,合计成本约30元。无数字化摄影装备的小型医院,一般用12×15或14×14的普通胶片,每张综合成本约12元。
根据调查,贵州省省级医院每天平均14×17胶片用量可达1300张左右,地、市级的医院每天平均消耗约300张左右,县级医院每天平均估计消耗60张左右。镇医院每天平均估计12×156张左右。(见附表2)仅安顺地区每年就可消耗成本约12931950元,(见附表1)根据全省9个地级市的规模,安顺是最小的,仅有5个县,其中关岭县和紫云县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最落后。如果把安顺市作为参照,全省一年将消耗胶片成本:12931950元×9≈116386550元。
如果以贵州省级医院、地级、县级和镇级医院作为参照,全国(不含特区)一年将消耗胶片成本费用约3942797160元。(见附表3)然而,根据全国第三届富裕程度比较,贵州省排名倒数第二,(见附表4)这充分反映了贵州经济的落发和医疗消费处于低位的客观事实,故,上述统计数据保守估计上浮“30%”也不为过。这样全国一年将消耗胶片的成本费可达50个亿以上。
上述结果清楚的告诉我们如果不使用胶片,全国一年直接经济就可节约数十亿。另外,还有打印机设备、冲洗设备,显、定影液等在每年新建医疗机构的投入中一定不是个小数目。再有间接损失,如胶片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车间的耗能,等等在短时间内更是难以估算。综合全面评估,每年全国在医学影像打印系统的综合成本可达上百亿元的消耗。很显然,如果这部分资金,能够合理地让利于患者,这将是我国医改进程中的一大创新。
3 PACS系统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变化, 在医学影像管理领域, 传统的胶片影像管理资料是一种集中式管理模式, 住院病人的影像资料一般保存在科室, 出院后交由病人自己保存。此方式低效、不易统一管理, 已经成为阻碍医院信息一体化的重要瓶颈之一。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处理、传输及有效利用提供数字技术基础已成为现实。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系统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集合;他将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 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信网络, 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 使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PACS系统将医学医影像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在计算机的管理下,完成存储、处理、归档和检索等一系列功能,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图像的传输,达到操控和会诊的目的,这一切都将为无胶片化影像诊断的新模式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PACS系统的技术成熟,无论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同行业中公认的,不仅如此,PACS系统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不仅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优势,同时可达到医院间彼此的技术交流,疑难疾病的会诊,建立兄弟医院的影像诊疗合作,为国家实施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指导提供相应平台,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电子病历档案
在大力提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清洁能源,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部分城市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已开始尝试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学影像资料将通过PACS系统与电子病历档案集成系统互通,传递相应的图像信息。实现方便索取、信息共享、快速传输、保持时间长等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病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从长远看电子病历档案的普及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实施策略
5.1 渐进性推进:
首先对所有检查患者,又无异常影像改变的,特别是各种不同规模的健康体检,一律停止胶片打印,对有异常疾病的患者及部分确实需要图像资料的,随时可用U盘或移动硬盘到相应的影像检查科室复制,也可以数码相机拍摄。这样不仅携带方便,并且可长时间保存及阅读,从源头上彻底杜绝胶片的打印。从资源节约上实现成本的降低,从工作流程上得到明显的简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双丰收。
5.2 PACS系统的完善:
如何管理占据医院信息量80% 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是实现医院信息化的关键。PACS 可实现医院内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 未来可根据不同的区域由PACS 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 网络, 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
原则上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渐进性推广,最后覆盖到全国,包括每个乡镇医院.对近期不能完善系统的医院,可用移动硬盘复制图像资料到相应科室进行阅读,同样可实现疾病的诊断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针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镇医院,短期内无法实现数字摄影的,也要树立起无片化影像诊断的新观念,力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完善,最终在PACS系统和互联网的协同下,实现城乡一体的数字医学影像诊断网络平台。
限于作者的知识,本文仅对PACS系统作了简单介绍,其各种技术要求及相关细节并未涉及。
5.3 观片模式的改变:
将胶片放置于阅片灯上观片的传统方式变为在显示器上直接观片的新模式。其观片效果、工作效率、图像的索取和保管均体现无片化的绝对优势。
5.4 国家的援助:
这个方案如果能得到国家卫生部,国家医改办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若能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长远看他不仅实现了提倡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结构转型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他将为人类的健康,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改善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从根本上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医改新思路,最终为人的类健康及医改带来的贡献价值将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随着医学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1].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very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operate, 但是 而且 这个 最终的 后果 属于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诊断 是 不 明显地 不同的 从…起 这个 真实的 症状 属于 病人 这个 不断的 进步 属于 科学 和 技术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善 和 改善, 和 这个 精确 属于 成像 设备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进。本文通过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类别和原理,研究了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医学影像技术也是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1]。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的发生。
。X射线成像主要取决于射线波长的穿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如骨骼、形态、位置、性质、金属异物等。如果人体骨骼或器官有损伤或变形,可用射线扫描相关部位,然后在胶片上进行成像。从胶片的成像可以看到体内的病变,然后医生会根据病变的部位或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 目前的X射线技术比以前更加完善和先进。以前难以成像的自然组织和器官,如血管、心脏、膀胱等,现在可以通过X射线成像。目前,大多数X射线摄影和透视设备采用多主机系统,然后与各种摄影、诊断床等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系统,X射线技术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务和功能测试。
。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体组织吸收的X射线的不同性质。它可以将人体的一个特定层分成许多立方体。X射线可以通过扫描这些立方体获得临床诊断信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主要扫描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区域,然后在连接的计算机中形成诊断数据或治疗措施。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在组织横断面扫描中的精度非常高。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与射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可以定性地监测人体器官的进展,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信息。此外,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不仅具有非常快的扫描速度,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最终成像分辨率。摄影技术的扫描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大小也关系到摄影和成像的效率。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磁共振成像。其工作原理是,当人体受到外部固定脉冲的刺激时,人体内会发生磁共振。一旦磁场消失,质子将发送MR信号以形成图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心房等器官的精细结构,也为各种心脏病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阴影技术有许多应用,如腰间盘突出、寄生虫、脑血管疾病、肿瘤、鼻炎、头痛、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用于诊断。通过CT的成像技术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可以通过CT的影像为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病因的准确性[3]。
。然而,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有一个缺点,即在用X射线进行诊断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一些损害。一般来说,计算机X线摄影的技术很少应用于腹部器官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在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之前,医生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不能随意使用摄影和成像技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影和成像技术。
。此外,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还可以使用微型探头检查和诊断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肿瘤。通过微型探头,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概率[4]。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了解胎儿的生产情况。此外,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将用于生殖医学和围产期观察。
超声造影剂注射到人体静脉后,它会随着毛细血管扩散到全身,然后通过相应的对比成像技术将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成像到计算机上。此外,超声造影剂还可以反映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应该是医学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相关部门和医院必须更加重视医学影像技术,努力提高医院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国的医疗事业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1]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28):212。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受益匪浅,其对肝癌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个影像学方法的结合下,配合临床的表现等,有助于提高医学检测中对于肝癌的确诊性。
1超声检查
1.1超声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评价
对于肝癌诊断来说,超声检查具有高效的优点,包括诊断便利、价格比较便宜、诊断结果更精确等。就目前而言,超声检查是人们的首要选择。采用B超的时候,肝癌的主要表现有:回声较低,或者是等回声,或者是较高的回声。其作用主要包括:(1)有助于对肝内是否发生了占位性的病变做出确定。(2)在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会产生相应的提示。(3)能够对液性或者是实质性的占位进行准确的鉴别,对占位系的良性的血管瘤等提供良好的素材。
1.2彩色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上述所指的方法即彩超,其功能是对肝癌进行鉴别和诊断。其作用原理是:肝癌的血供比较丰富,并且大部分通过肝动脉产生供血,所以,如果发生了占位性病变,在其内部或其他部位会有丰富的动脉血液。超声对于大肝癌的确诊率是非常高的,能够到达百分之九十。其中,声像图的改变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回声减低型,其二是回声增强型,其三是等回声型,其四是弥漫型,其五是混合型。其中,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次数最多,采用第四种类型的次数居于第二位。一般来说,在医学检测之中,对于肝癌的诊断医生会认为在早期肝癌中低回声型的比例最多,而中晚期的肝癌回声增强型的占据的比例是次多的,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其病理学基础和肿瘤间质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回声减低型的肝癌出现错误的诊断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几种方法。如果使用超声检测还没有办法进行确切诊断的话,可以选择细针穿刺的病理学的检查方法进一步帮助确诊。以上是关于二维超声在进行肝癌诊断中的应用阐述,就目前而言,这些方法已经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3三维的超声成像在进行肝癌诊断中具有的优点
所谓的三维成像技术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对一系列的已经按照顺序进行采集的二维超声图像的相关信息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换句话说,也就是进行有关信息的重建,最后以此形成三位的图像。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帮助显示血管的空间位置分布关系。(2)能够帮助将肝癌的部分的表面特点清楚地表现出来。其特征是凹凸的表面。优点是表现得更加形象。(3)可以把肝内血管肿瘤的具置关系确切地显示出来。有助于进行肿瘤的准确定位。(4)肿瘤的轮廓表现是非常不规则的。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全貌。
2CT扫描
CT是对肝癌进行定位诊断的普遍采用的检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可以帮助确定病灶的所处位置、数量等信息。为后续的诊断提供数据信息基础。(2)对病变的性质进行提示,对血管瘤能够进行良好地鉴别。(3)对于放射治疗的定位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4)可以帮助加深对肝脏周围的组织的病变情况的了解,在普遍的情况下,肝癌会呈现出处于低密度占位的情况。主要的差异是在边缘部分的显示表现,较少存在晕圈征,比较特殊的是,在大肝癌中,通常会发生中央坏死或液化的情况。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利用发生共振来产生一定的信号,然后经过图像重建,最后产生成像。其表现是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做出激励的反应,当射频脉冲停止之后,在弛豫的过程之中,选择使用感应线圈来对信号进行采集,按一定的数学方法,最后形成数学图像。这个方法下所形成的最终图像,能够给予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普通的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因此,对疾病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或者其他形状的体层图像,不会有伪影的情况出现;在进行血管造影的时候使不用注射造影剂的;采用无电离辐射的方法,对机体将不会产生损害。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图像进行图像的转化,借助计算机的转化平台,进行数字化的转换,然后再通过减影、增强以及进一步再成像的技术和手段,最后得到显示清楚的纯血管影像,除此之外,还可以清楚的显示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对比度分辨率较高、检查的时间相对较短,造影剂的使用量相对比较少,浓度比较低等,所以,这种方法对于血管疾患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5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然后根据脏器内、外,或者是正常组织和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产生的差别,借助具有显像作用的仪器,最后可以获得关于脏器或显示病变的影像。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之中,主要使用的显像仪器有以下两种,其一是γ照相机,其二是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对于第二种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根据划分的方法不同,划分的种类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电子类型可以分为PECT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照显像的方式,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我是20XX年9月23日进入XXX卫生院的,至今已近2年的时间了。这近2年来,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非常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让我能够在放射科这个领域迅速入手,做好一个专业领域的各项工作。
根 据医院的需要,目前正与谢让胜同事共同负责全院个临床辅检工作。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加上我们两的配合,我们能够按照医院的计划,及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总结近两年来的工作:忙碌伴随着充实,汗水伴随着收获。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能继续做好以后的工作,我希望领导能给 我一个转正的机会。
我深知一名影像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有耐心、细心,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为自己所诊断的病症负起全部责任,并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力争使自己的工作技能和诊断水平质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医院放射科的发展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渠道。我深信我本人一定能做到这些。
我 本人工作认真,极富工作热情,善于临床各科室沟通,注重团队的合作协调,责任感强。更关键的一点是,做一名医学影像诊断师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我爱好医学影像这一行,所 以我自信,并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积极配合医院医院安排的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临床科室的各项相关工作。今后,我会更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医院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虽然近2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我已经深深被医院良好的良好发展氛围所吸引。医院的领导注重人性化管理,工作环境宽松,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极大地激发我的自身潜力,使我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前期课程。一直以来,其授课方式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临床前期课程与临床脱节,学科间互相独立,难以渗透。另外,由于医学知识的爆炸与更新,知识的生产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口腔医学教育除了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来发现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模式侧重于学习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授课,采用一次性终结评价的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劣势在于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PBL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Uni-versity神经外科HowardBorrows教授最早提出,其核心理念为学习应该是基于临床情境的、自我导向式的、互动合作的知识建构过程,代表着过去数十年间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国内医学院在1980年就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PBL理念,其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非贯穿于课程整体设计的教育理念,各院校基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应用形式不一,课程模式多样。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动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侧重于学习成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师的角色为学习促进者,教学形式体现于学生自我导向式、互动式学习。
二、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 胸部X线片检查的应用
在胸部临床检查中X线检查主要用于3个方面,即健康普查、胸部疾病诊断以及随访,在健康普查中胸部X线检查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能够早期发现一些症状不是很显著的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可指明病变具置,予以定性诊断。于临床进行检查诊断时,部分胸部疾病需实施动态观察,以此了解其变化情况或者判断疗效,又或者了解手术后改变情况和复况,经随访以及复查能了解患者病变演变过程、预后以及转归[1]。X线检查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透视:这种检查方式操作简单,经患者的变换可对病变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不足,即透视为暂时影像记录,不可将图像永久的保留下来以供后期对照,同时不容易发现一些细微病变,通常在有明确检查中应用。②造影检查: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血管造影与支气管造影,这种检查方式为有创检查,易给患者身体带来影响,对此目前已经很少用。③X线摄片:在临床中,X线摄片可将肺部病变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目前在胸部疾病的临床检查以及诊断中比较常用,但是由于X线密度分辨率比较低,不可将纵隔内病变密度显示出来。此外,胸部摄片为胸部各结构互相重叠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投影,因此容易漏诊一些比较隐蔽位置的病变。④钼靶X线摄影:即借助于各组织对不同质软X线吸收量具有明显差异这一原理,于X线片上使密度相差不是很大的腺体、脂肪以及肌肉等组织所形成的影像具有良好的对比,以便于对软组织形态变化进行合理地观察,比如乳腺X线摄影。⑤计算机X线摄影与数字X线摄影:相对于传统胸片而言,这种检查方式在图形清晰度以及对比度上均比较好,对于肺内病变尤其是结节性病变,其检出率明显比传统胸片好,但是在肺泡病变以及肺间质的检查上却没有传统胸片好。
2 CT和核医学检查应用
2.1CT应用 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实施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例病变情况,予以定位诊断以及定性诊断,目前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已成为主要的手段之一[2]。CT检查应用主要如下:①平扫:所谓平扫其实就是指普通扫描,即未用对比剂所实施的常规扫描,其扫描范围一般从肺尖至肺底,同时也可基于定位所见来实施选层扫描,在大部分胸部疾病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平扫都可满足其要求。②增强扫描:即基于平扫,于静脉快速进行含碘对比剂的注射后所实施的扫描,其主要包含两种,即CT灌注扫描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这种扫描方式主要应用于病变血供实际情况的了解、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纵隔病变和心脏大血管之间所存关系的确定等。③多层面CT扫描:即于X线一次旋转期间同时得到4层、8层或者16层图像数据的一种成像系统,能多方位且全面地观察肺部病灶,同时还具备测量肺含气量、肺结节分析、支气管仿真内镜以及肺支气管成像等功能。④高分辨力扫描:即薄层扫描和高分辨力算法构重新构建图像的一种检查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查病灶微细结构,在支气管扩张和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诊断中所具效果显著,属于常规扫描中的补充。
2.2核医学检查应用 核医学检查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诊断的一个主要手段,经放射性核素的应用来达到显像脏器以及病变的目的,核医学检查为功能性影像,其影像清晰度一般由组织或者脏器功能状态所决定[3-4]。因病变期间功能代谢变化一般发生于形态学改变前,对此,核医学成像检查也被认为是目前早期诊断中最具价值的一种检查方式。
3 超声和MRI应用
3.1超声应用 在胸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很大的限度,究其原因是因含气胸部骨骼以及肺组织能够全反射所入射的超声[5]。超声检查简单、方便、快捷、没有创伤且辐射,在胸部表浅位置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弥补CT以及X线所存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等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小乳腺肿瘤的检出率。再加上高频率、高分辨力探头在临床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乳腺肿块以外微小钙化显示出来。此外,将X线摄影技术和超声检查有机结合可使乳腺癌早期发现率得到明显提高。
3.2 MRI应用 MRI能摄取横断、冠状以及矢状等多方位图像,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遇到以下情况可优先选择MRI来进行检查,即主肺动脉压迫和栓塞、纤维性纵隔炎、气管内新生物分期、血管性假肿块和肺门肿块的分辨、腔静脉栓塞与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动脉瘤夹层情况的评价等。
4 小结
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胸部X线片、核医学检查、CT、超声以及MRI互相补充,虽然核医学检查、CT检查、超声检查以及MRI检查所具优势比较显著,但是在临床诊断中,首先检查方式依旧是X线片,同时X线片也是实施其他影像检查的一个基础。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采用不同的影像检查方式进行诊断,结合患者其他相关资料,获得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鲍永霞,曹智刚,王晶,等.甲型H1N1流感肺炎30例胸部影像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2):2220-2222.
[2]刘延安.探索医学影像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87-87.
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出现胸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其中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22例。单侧与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纵膈淋巴结肿大6例。
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胸部结节病扫描,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胸部结节病临床诊断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37-01
现阶段,结节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征,发病区域非常广,其中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居于首位。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同时采用胸片进行常规平面扫描时,对于非典型病的病征的确诊率非常低。针对这一现象,临床医学中开始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胸部结节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降低误诊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得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部结节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25岁至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4±2.59)岁。经临床诊断,本组36例患者均为胸部结节病。
1.2一般方法。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将扫描仪的电流量调至(280±10)mA,扫描仪的层厚调至10毫米,对患者的胸部进行平扫,肺尖和膈顶之间为具体的扫描范围,可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纵膈与肺门之间淋巴重大症状。再将层厚降低5毫米,行对胸部薄层进行连续性扫描。若怀疑患者胸部疾病出现病变,可通过高清CT对疾病部位进行扫描,分析病变程度。
2结果
2.1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经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发现患者的淋巴结节最短直径≥1厘米,即患者均出现胸部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大症状,其中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22例。单侧与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纵膈淋巴结肿大6例。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出病灶位于肺部患者26例,肺部未见病灶患者11例。可清楚的扫描肺部淋巴的大小、范围以及病变程度等。
2.2肺部病变。影像结果显示,20例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肺内多发型结节14例,临床医学显示肺部结节的直径为(6.2±5)毫米,病变位置多出胸膜下部、小叶间隔等。肺部纤维化3例,显示肺部的中央和后部能见多出结节好肿块,呈不规则状。片状融合块阴影3例,经检验患者肺部组织出现网络状结构,且肺部出现结节。
2.3胸部病变。诊断发现胸膜病变1例,影像资料中可见胸膜结节的厚度呈上升趋势,腹腔内可见积液。本组患者的胸部病变位置主要位于水平裂处。
3结论
3.1发病机制。现阶段,结节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诱因为肉芽肿出现感染引起。对于淋巴组织较为丰富的组织易受到肉芽肿感染的影响,因此,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极高。相关学者指出,早期胸部结节病并无明显的临床特征,医生无法根据患者特殊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检查,常常出现误诊的现象。
3.2诊断方式。由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诊断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传统的检测方式主、采用胸片进行临床诊断,但是受到技术因素的限制,该技术的的确诊率还有待提高[1]。为提高对胸部结节病的临床治疗作用,开始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是否出现淋巴增大的症状。主要通过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地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活检,可降低误诊几率。
3.3临床影像检查、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可询问患者的患病史,了解临床症状,再通过临床医学影像进行诊断。诊断期间,可先采用胸部性常规检查。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早期的肺部病变,胸片的检准确率与多层螺旋的诊断几率无显著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患者的胸部显示出现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部病变时,可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明确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降低误诊的几率[2]。由于弥漫性肺部疾病与肺部结节病的发病位置极为相似,且患者为不典型结节病和合并结节病时,胸片结果无法明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并发症,疾病的确证率较低[3]。而多层螺旋CT可对淋巴道病变、肺泡炎等进行明确诊断,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笔者认为,对于疑似或证实患有胸部结节病的患者,需进行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疾病,对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病情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响资料,可根据如下几点要求进行临床诊断:①影像资料显示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或伴随出现片状阴影、网状组织结构。②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显示出现胸部结节病[4]。③行结节病抗原实验,实验结果呈阳性。④采用结核菌素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呈弱阳性以及阴性。⑤进行临床诊断中,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呈上升趋势,且出现高血钙和高尿钙的症状。⑥患者SACE的活性大幅增高。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患者的出现①症状时,并伴随出现第②或③症状,可诊断患者出现胸部结节病。若患者出、出现④、⑤、⑥症状时,则患者出现疑似胸部结节病。本组36例患者诊断发现患者均出现肺部淋巴结重大症状,临床医学影像资料中显示,22例患者淋巴结节最短直径≥1厘米,且可见患者的病灶位置以及病灶的大小。20例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14例为多发型结节病胸膜下部、小叶间隔等处可见结节,肺部结节的直径为(6.2±5)毫米,3例患者肺部可见网络状组织结构,伴随出现肺部肿块。胸部膜病变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显示,胸膜厚度呈上升的趋势,腹腔中可见积液。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可明确诊断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彤,陈卫国,程勇等.不同品牌3MP影像诊断显示器对孤立性肺结节伴随征象及性质判读的初步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3):337-401
肺部出现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很多 ,文献已列有数十种 , 常见的有肺炎、 肺不张、胸腔积液、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等。较为少见的有肺挫伤,肺梗塞,肺段隔离症、吕弗硫氏症、肺霉菌病、肺水肿、费阿米巴病、胸膜肿瘤、吸入性肺炎等。较为罕见的病症有肺动经脉瘘、坏死性肉芽肿、假性淋巴瘤、肺梅毒等[1]。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影像的特点和相关疾病的对应关系,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年来由收治的71 例大片密度增高阴影患者 ,其中男 43 例 ,女 29 例 ,年龄21~72 岁 ,平均 46 岁 。 71 例患者均已通过各种检测方法确诊,见表1。
表1参与实验的患者疾病类型分布
1.2分析方法
整理这71例大片密度增高阴影患者的胸部 X 线平片及常规 CT影像。由放射科具有多年经验的3名医师对71例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医师事前均不知道诊断结果,他们将分类后的影像结合病理,临床资料,对71名病例进行诊断。具有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各类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如下:
(1)小叶性肺炎是有由于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使得小叶范围突变和支气管壁的炎性浸润。年老,体弱以及年幼的人群发生小叶性肺炎的几率较高。小叶性肺炎影像为斑片状,具有沿着支气管分布的特点,其分布区域为两肺。少数情况表现为大片阴影,且影像变化较快[2]。
(2)肺段隔离症及大叶炎常由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发生感染而引起,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的症状为发病较急,伴有突发高热寒战、胸部疼痛、咳嗽且痰的颜色与铁锈相近。通过身体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从病理改变上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X影像表现如下:1)充血期的影像无异常,或者阴影密度增加。少数情况下能看到玻璃样的阴影。2)肝变期的影像密度增高,肺实变的形态为大叶性,或者分布在大叶的大部分区域且这一时期的影像颜色均匀一致。少数情况下可在大叶内见到含气支气管影像,且部位不同大叶形态也有变化。3)消散期的影像为斑片状,大叶的阴影密度有所下降,且深浅不一致[3]。
而CT影像表现为斑片状或者呈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像的边界不清楚,可见其形状与肺叶或肺段相同。且在影像中能看到含气支气管,整个病灶的阴影深浅不一致[4]。
(3)肺脓肿是由于能够引起化脓的物质不慎吸进肺内而引起的肺坏死性炎症,病源多为金黄色葡萄菌和肺炎双球菌,分急性、慢性两种。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容易继发,发生部位集中于于右肺上叶后端及下叶背段。肺脓肿影像:影像呈大片状,且密度较大。中央的阴影密度高于周围,观察能够发现内部的空洞状阴影,周围可见一定程度的炎症浸润[5]。急性肺脓肿的影像中可以看到单个或者多个团块状阴影,其中能看到较小的空洞,且这些空洞的内壁光滑,而发病部位的纹理粗,边缘模糊。慢性肺脓肿的影像中可以看到轮廓清晰的大空洞,胸膜的厚度增加较为明显,或者胸膜出现粘着连接以及积水,发生病变使得胸膜穿透能形成脓胸[6]。
(4)从肺结核的影像中能看到随意分布的多种形态肺段及大叶浸润片状阴影,且这些阴影深浅不一。
(5)支气管肺瘤的形态较多,发生部位为肺中部和肺部周缘。在观察影像时,可通过如下几条进行诊断:
1.中央型可以观察到大片阴影,同时肺门阴影肿大。
2.周围型发病后期阴影大片出现,边际有分叶状,外部常可见短而细或者粗大的刺状的变化。
(6)过敏性肺炎影像上表现为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而影像的密度很淡,且具有游走性。
(7)肺霉菌病肺放线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在X线表现上均有无数斑点状影 类似粟粒性结核,但肺尖及肺较少见。白色念珠菌病也可在肺的一侧或两侧 出 现斑点状密度增高影。
1.3 鉴别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相应的影像学特征得出的病症结果, 如果和事先确诊的资料吻合,则说明通过医学影像做出的诊断正确。
2 结果
表2 通过影像学特征诊断得出的疾病种类
表1与表2两组数据比较,P = 0.0628 >0. 0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不显著。证实通过对大片密度增高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 ,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别和诊断。
3讨论
肺部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上对于影像观察分析不到位常造成误诊。本文详细概述了具有肺部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好发部位、及不同肺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大量资料显示,研究和总结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掌握要领,对于确诊病症有重要意义。?肺部出现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病原体不同,发病机理不同,从而造成其影像学形态的差异,掌握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上快速鉴别疾病种类并正确处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文宁,张素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加常规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 微创医学.2012(03)
[2] 刘金有,赵培民.矽肺75例病人胸部CT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03)
[3] 廖婷婷.60例婴幼儿细菌性肺炎病例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 2012[02]
[4] 肖振平,黎庶,喻新茹,徐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02)
[5] 高小玲,王仁法,王敏.Poncet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02)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处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成像设备层出不穷,在成像速度及成像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与此同时,各种三维后处理软件也相应而生,从而带动了整个口腔影像诊断学科的发展与进步。Sopix影像系统正是这种先进影像技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代表了先进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方向,也必将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Sopix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和特点
Sopix影像系统集简洁和独特的功能于一身,最大限度地发挥曝光控制系统E.C.S技术,提供高解析度实时图像。其高度集成的科技不但提供了数字化技术的所有优势,在成像时间上也是最短的。Sopix图像像素可高达125万,可以在不同尺寸的CCD间转换。操作的简单化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同时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它的使用为收集和制作影像实验教学电子图片提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更便利更简洁,为建设高质量的电子图片库提供了大量影像清晰、内容丰富的电子图片信息基础。
2 Sopix的应用改进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手段
以往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条件限制,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小课教学的模式,学生轮流插片观看教学片、学生之间相互拍摄胶片。这就要求实验室配备一套或几套完整的教学片、观片灯以及大型拍摄设备。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升级,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互相拍摄胶片时对胶片的显像技术掌握不到位,既使拍片和显像的时间过长,也对胶片造成了大量浪费;(2)胶片的图像的清晰度较差、查询时间较长,更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3)胶片的仓储需要大空间、合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并且胶片容易出现老化、变质的情况,使得数年甚至数月后图像就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观看;(4)在考试时,胶片资料无法满足考试的随机性、多样性,很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脱节,进而无法全面地合理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实际掌握能力。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Sopix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的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便利与合理,实现了高速、高效、高能的数字化教学,规避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Sopix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胶片的仓储不便、查找缓慢、保管不易与更新间隔长、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只需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利用Sopix系统就能实现根据课程安排随意调阅教学片,提取图像更提高效率、简单便利、节约时间,而且图像内容丰富、清晰、存储数量多,能够充分显示每一张影像图片的细节内容.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以清晰的视角向学生恰当地展现出来,学生可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影像图片,极大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和质量。
3 Sopix的应用改变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
Sopix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学导式”教学模式转变。随着Sopix系统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教学逐渐实现了以现代化IT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多方式教学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为导向、注重多元化实践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Sopix拥有的大量清晰的图像库储备,高速、高效的传输线路,简单方便的操作等优点,采用浏览器观看和查阅影像资料的方式,先由教师根据所授理论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围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中心问题通过Sopix网络教师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答案,最后再由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学生还能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与沟通,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得到授课教师的解答,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得到实时的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快速高效地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
4 Sopix影像成像系统在未来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技能考试中的应用
自上世纪60年代末,在相关技术和材料问题解决后,人工关节置换才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基础,主要为经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就低摩擦在人工关节设计中的机制加以说明,在设计人工关节时,有低摩擦原理提出,在此种原理参考下,尤其是金属-金属组织被金属-高密度聚乙烯取代,表面有生物相容性涂层,增加人工关节的生物相容性、耐磨特点,关节置换术成功率居较高水平。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关病、创伤等待引发的关节功能严重丧失进行修复治疗,使功能障碍、畸形、疼痛解决,可重建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
2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概括及鉴别诊断情况
感染和假体松动为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前者发生率相对较低,后者多见,在症状上具类似性,多为假体所处部位有疼痛感觉,但在治疗方案上,二者有较大区别,松动需手术校正,感染需抗生素应用或引流治疗,故需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措施包括:①非特异性常规检查,即X线平片、白细胞计数(WBC)等,针吸活组织为进一步检查,有感染存在时,细胞培养为阳性,应用抗生素治疗者,易有假阴性出现。②核医学影像检查,在鉴别诊断中,为临床公认的金标准,采用Tc-MDP即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骨三相与炎症显像Tc-WBC即99m锝-WBC联合诊断[2]。其中,99mTc-MDP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医疗成体高,医源性危险大,广泛推广受限。99mTc-MDP为动态观察,即对骨血池和骨血流改变早期观察,骨静脉显像延迟观察,二者有一定区别
鉴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和假体松动,通常依靠核医学影像,其可对机体的代谢和功能进行反映,故早期对病变可提示,而X线仅在晚期有表现,但99mTc-MDP静态显像现还有不足之处,如特异性不强等,松动引发的骨感染与骨质增生均以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为表现,而不能常规应用炎症显像,故仍需进一步研究[3]。
3核医学鉴别诊断进展
3.1SPECT/CT特点SPECT/CT即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获得的骨显像,其兴起,使核素显像作用明显提高,为解剖和功能显像的融合,改变以往SPECT显像不能正确定位的不足,实施一次检查,也可获取X-CT信息,故明显提高了确诊率。在临床工作中,对鉴别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与假体松动标准进行总结,具体包括:①正常:采用SPECT显像,具体表现在,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骨-假体界面不存在放射性摄取;有代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假体柄周围和股骨颈;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X-CT呈阴性显示[4]。②感染:采用SPECT显像,有放射性过度摄取于骨-假体发生,且周围软组织内存在摄取放射性情况;应用X-CT检查,假体周围有低密度影可见,密度不均匀。SPECT显像有放射性摄取增高在双侧股骨,但左侧呈均匀分布,右侧过度摄取,且右股骨下段可见放射性异常浓聚。分析X-CT特征,骨质密切不均匀,骨皮质在右股骨下段不连续,多处可见低密度影。应用SPECTCT检查,周围组织内有放射弥散。经手术证实为感染。③松动:应用SPECT检查时,表现在:有放射性高摄取于着力点分布;有放射状摄取分布于股骨颈-假体周围和股骨头-假体;有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假体柄周围及股骨颈。应用X-CT检查特点,有骨高密度增生影在放射性摄取部位,假体可见骨间隙缝[5]。
总结SPECT/CT优点,其在假期即可对假体松动检出,周围骨与松动假体在活动时有间断性压力产生,增加骨损进程;机体修复中,骨损有促进作用,故成骨活跃代谢,表现为放射性过度摄取显像。骨SPECT显像对活跃的成骨代谢可灵敏、早期反应,诊断作用明确。在假体周围形成透亮带时,X线才可对松动做出诊断,病情多发展致晚期。另外,SPECT是有放射性浓集点出现,对成骨增生活跃可进行反映,为骨-假体受力点,与生物力学原理符合。若明确诊断假体松动,需骨穿,则放射性浓集点可为骨穿部位。同时,SPECT/CT也有其不足存在,即若为金属假体,可受伪影干扰,且缺乏较强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