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14:2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日文化交流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日本翻译大家今富正巳曾说过,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中日翻译也不例外。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的一一对应,甚至也会出现无法找到对应词这样的情况。翻译,其实是一种对原语中包含的思想,概念在另一个语言体系中的再创作。
中日翻译中的词汇选择,并不是说在翻译过程中简单地给汉语中的单词找到日语对应的说法,就完成了词汇翻译。这样恐怕也没有什么意义。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本论文着眼于词汇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中译日过程中的词汇错误选择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日同形汉语词汇引起的选择错误
很多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词汇,也在日语中使用。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认为两者是完全对等的,就很容易引起误译。
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公元239~247年,倭国的使节从魏国带回了刻有“亲魏倭王”、“率善中郎将”等字样的金印、银印及“传送文书”。另据日本《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百济学者王仁将《论语》、《千字文》传入日本。大体可以推断,汉字是在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日本的。以后,日本便借用汉字来书写自己的历史事迹,并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用汉字创造了许多新的汉字词。大约在八世纪或九世纪,日本人民又利用汉字的简体逐渐创造了“假名”文字,于是逐渐形成了由汉字和“假名”结合起来书写的独特的日本文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同时使用汉字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以后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又为汉语所借用和吸收。
中日同形词主要分为三类:1、词义、用法相同的同形词;2、词义、用法完全不用的同形词;3、词义、用法有一部分相似的同形词。
第一类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通常不仅字形相同,而且词义用法也基本一致。科技论文,中日同形词。但是,就是这样一类同形义的词,在中日翻译中被直接拿来用,往往是行不通的。例如:“大型”。 “大型”这个词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中都是“形状或规模大的”的意思。汉语中的“大型机械”、“大型计算机”这类的词翻译成日语可以直接说“大型機械”和“大型コンピュータ”,这样用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汉语中的“大型文艺晚会”翻译成日语却是“盛大な演芸の夕べ”,而并不是直接用“大型”这个词。科技论文,中日同形词。由此可见,即使是词义用法相同的同形词,在中译日过程中也并不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再例如汉语中的“瓜”这个词,是西瓜、黄瓜、苦瓜、木瓜之类各种瓜的总称,属于上位概念。但是在日语中既可以表示上位概念的“瓜”,同时也可可以表示具体特定的瓜。如图所示:
二、《东音谱》简介
新井白石在编写《西洋纪闻》及《采览异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用汉字表记外语的困难,于是他仿照琴谱对“东音”及写法作了研究。《东音谱凡例》(397页)中论述到:“美(新井白石名君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请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东音谱》于享保四年(1719)完成,收于《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中,可见于福井久藏博士撰写的《国语学大系》(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出版,1940年初版,1981年再版)第三卷“音韵一”中。 据《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例言中记载:《东音谱》现存有内阁藏本(有和学讲谈所、浅草文库藏印),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国语研究室藏本(有不忍文库、阿波文库及言语取调所藏印),同室藏本(有橘氏藏书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藏本,帝国图书馆藏本,文学士新村出氏藏本。 本论文所依据的是东京活版株式会社1906年所刊行的《新井白石全集》(第四)(第395—405页),正文前为用汉字书写的《东音谱序》和《东音谱·凡例》,正文以“五十字母旧图”、“五十字母音释”、“音韵字母新谱”三张谱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图表前有相应的说明。
2.2.1《东音谱·序》
《东音谱·序》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回顾了日本和中国的交往历史、吴音及汉音在日本的使用情况以及《东音谱》制作等相关问题。原文本没有标点,今加注标点以便阅读。
六书之作皆象也 ,八卦之画伏羲氏之字而已 ,仓颉因制六书 ,鸟迹 、科斗 、古籀、篆隶之文历世损益变体百出 ,迨乎两汉杂以古文署篆,八分为之 。魏晋以还隶书,遂盛东方文字之兴,由来久矣。唯其为体,列国不同,始传汉隶,即魏晋之际耳。当是之时,古三韩地咸皆内附百济初献经典字书乃诏征博士时,应此选者,其先汉人避乱海外,乃以中原之音为传世声。 至于天朝置史列国以达四方之志,专行今字而古文尽废。盖是不但读书讲学而交邻使命藩国政令各适其用也。若其国中所用则其例有二曰取义,曰借音。取义者不必用其音也,借音者不必用其义也。百济复现佛书,会有一尼自吴地来,乃撮南音诵而传之。于是乎字音时有汉吴之别焉。隋唐以降,两国聘问冠盖相望,东方搢绅从学于中国。唐嗣圣初有续萨两生者而至于斯,最精声音乃诏并拜博士,命大学诸生诵习焉。音韵立学而置博士之员,即始于此。延历间屡下制召,天下之学明经,诸生皆正其读,一依汉音,莫用吴音 。凡明经宏词之科当就试者,必先习《毛诗》及《尔雅》音。嗣是以来,诸儒《切韵》之书,亦从而出焉。东方音韵之学,此其大致也。唐宋之乱,聘问遂绝。而方外之徒西游求法,五代无之。延及明季,吴越闽广人往来相踵,以迄于今。如其方音,皆有异同,学者疑焉。我尝观魏晋以来历世史书记,我东方之言大半与我不合。夫中国之书本于象,以形兼声,故字多而音少;外国之书由于音以声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东方则兼有之矣。凡外国之言与中国异,其字虽多亦非所该,故诸家方言之书,声音转假多在仿佛间,且所用之字,古今方俗各有异,岂能得无传讹哉!
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访问殊俗,采览异言,窃自以谓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该,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乐曲有谱盖尚音也。东方音韵之学旧有母字,今当借之以记,其言其字如琴谱,而五音七声莫不具备,用之之法,凡一音一字,其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从衡辗转、呼吸、闭合,足以括天下之声,古人创意之妙亦至如此,岂其不奇也哉!美虽不敏亦有取焉,略定其例,固作之谱,以便览我所记之言者,此年实享保已亥冬十二月甲子源君美序。
从《东音谱·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井白石回顾了汉字的起源及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史和《东音谱》的制作等相关问题。如《东音谱·序》:“夫中国之书本于象,以形兼声,故字多而音少;外国之书由于音以声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东方则兼有之矣。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访问殊俗,采览异言,窃自以谓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该,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乐曲有谱盖尚音也。”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新井白石注重声音,而不拘泥于表达声音的文字,就日语而言,他认为与表意的汉字更隔一层,汉字以形兼声,字多音少;西方以声兼形,音多字少;而日语两者兼之。他有意识的把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进行对比,认为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更倾向于表音文字的优越性。周一良在《新井白石论》中也论述到:新井白石的这种认识与倾向性,在18世纪的东亚,可谓绝无仅有。即使擅长于音韵之学的清朝大师顾亭林,限于环境条件,其认识也没达到这样的水平。
2.2.2《东音谱·凡例》
新井白石在《东音谱·凡例》中介绍了日语五十音图的起源,《东音谱》的基本体例、理论和方法。他认识到汉字注音的模糊性,如论述到“东方字母音释,明人所注音,多转假而在仿佛间”,即认识到了汉语标记日语的局限性,于是新井白石有意借鉴荷兰拼音文字的拼读方法,求得准确记音。
东方音韵母字盖本于《悉昙》、《金刚文殊问》, 而有数字重出者,犹华严字母两阿藏, 今从旧图。
东方音韵母字盖仿琴谱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体耳。琴谱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之体,以取数字之文,犹梵有半满之字 ,于弦上之音曲尽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谱以立合字之例。
外国字母或取五十,或取四十二,或取三十。即今取二十四至如东方所用之音,则唯有“乌意阿邪牙”数字而已。其它无字皆为二合三合之音,凡东方字母自古所用一音一字,故今一皆依旧不作新字。
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 ,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它字并皆二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
中国之字,其书下行,盖以一音一读故耳!外国之字,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故其书不得不横行左之右之,亦从其俗耳!即今所定字例,凡其音二合者,皆从右行以便合呼。
凡二合音与反切法别,而有开有合,其音亦异,详见于谱。
凡字各有发送余收之声,亦二合、三合、四合之音所该者多,故今所定字例,凡一定之中,以发声为头,以余收二声为尾,送声有其右榜,而余声亦有初法之余,有送气之余,详见于谱。
凡收声平上去入则有唇舌喉三音,入声则有唇舌牙三音,其平上去声,喉收者,与乌之余声相混;唇收者,有始终皆合之,合口有合,即开之合口,皆宜辨明。
凡平上去入,及清浊、轻重并有旧谱,一皆从旧。
东方字母音释,明人所注音,多转假而在仿佛间,今所附注乃出于长崎市舶务各州都通事 所填者,亦多转假,且平上去入,不甚分晓,姑存一二,以备参考。
是书本为记异言而作,外国之音与中国异,故今音释取义,亦多与旧说不合,览者恕焉。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江户时代(1603—1867) ,除了“大坂之阵(1614—1615) ”和“岛原之乱(1637—1638) ”,长期处于歌舞升平状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西方列强的魔爪首先伸向中国,使日本暂时获得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正因为如此,幕府统治空前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但是德川幕府为了加强统治,采取禁教锁国的政策,只留长崎一处通商口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进行国际贸易,吸收外来文化。为了巩固幕府统治,经过严格的抉择和有限的采纳,将外来文化消融于本土文化之中,因而刻意创新取代了生硬模仿。因此,江户文化是糅合汉学、和学、西学而形成的复合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多姿多彩的时代,新井白石是江户时代许多著名的,受人重视的人物中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 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户时期许多著名的、受人重视的人物之一,与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1671)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709年,新井白石与被日本拘禁的意大利传教士西多蒂(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 交谈,他以听取到的有关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为基础,编纂了《采览异言》和《西洋纪闻》,这在江户时代是第一次详细地介绍西方知识,开了风气之先。在编写的过程中,新井白石深深感到用汉字表记外语的困难,于是他对“东音”及写法作了研究于享保四年(1719)著成《东音谱》。他的音韵理论在《东音谱》中以《五十字母旧图》、《五十字母音释》、《音韵字母新谱》三张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研究五十音图,把日语五十音、日本汉字音和中国杭州、泉州、漳州、福州四州音进行对比,力图究明他所关注的“东音”正音性质。众所周知,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吸收了汉语不同的读音,对音和域外译音研究一直被汉语音韵界所重视,对《东音谱》进行校注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究,一方面可以为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汉语音韵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新井白石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日语五十母字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新井白石认为日语音韵是可以仿照琴谱的方法写出来的,只是应有所区别。在《东音谱》凡例中论述道:“东方音韵母字盖仿琴谱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体耳。琴谱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之体,以取数字之文,犹梵有半满之字,于弦上之音曲尽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谱以立合字之例。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请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在《东音谱》“五十字母旧图”中,新井白石按发音部位把五十音从右至左分为喉音、牙音、舌齿音、舌音、舌音、唇音、唇音、喉音、舌音、喉音15行10列,每个假名下分别注二合音,形成五十音经纬表。新井白石对五十母字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日语音韵和汉语音韵的区别与联系,而且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日语假名的发展变化。
第二,新井白石注重比较日语语音和汉语方言语音,标注中国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方音,力图究明他所关注的“东音”正音性质。
在《东音谱》中“五十字母音释”参考《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的用法,辑录了日本汉字和片假名,以及中国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的音译字,通过谱表形式显示中国南方音与日语字音间的关系。这对研究我国南方方音和中古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方言及音韵学的研究提供材料。
第三,新井白石对方以智音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新井白石在《东音谱》“音韵字母新谱”图中区分日语二合音和反切法,并且草拟了二合音、发声、送声、收声、余声、浊音及重音的写法,探寻新井白石的音韵理论,挖掘他对方以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汉语音韵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
在几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新井白石的贡献与作用是特殊卓越,难于匹敌的。《东音谱》等语言学著作是新井白石借鉴、吸收中国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对《东音谱》进行校注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究,对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新井白石.新井白石全集(第四)[M].东京:东京活版株式会社,1906.
[2]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
[3]源了圆.新井白石与朱子学[J].孔子研究,1993(3):104-109.
[4]毕晓辉.论日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思想先驱新井白石[J].日本研究,1988(02).
[5]张标.论郑樵的《六书略》古汉语研究[J].1997(02):30.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2.
[7]古藤友子.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J].湖南大学学报,2005(1):13-15.
[8]周远富.语言学论文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8—70.
[9]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周远富.《通雅》与明清之际的考据学[J].南通大学学报,2007(6):58-61.
[11]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1—114.
1引言
明中叶以来,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成为经济和文化重镇。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粤,号竹诧,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掉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掉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明确题为和、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掉歌体诗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绮《乍浦杂咏》、桐乡岑除嬉《双溪掉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共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
除《鸳鸯湖掉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的嘉兴竹枝词、掉歌的记载。如《冷庐杂识》中桐乡张梦庐的掉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槽晰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鸳飞”,把杭嘉湖一带农村秀水环绕,柔稽咯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竹枝词、掉歌体诗,多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极好的背景资料。这些诗作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竹枝词、掉歌体诗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如下概观。
(1)岁时风俗嘉兴竹枝词、掉歌洋洋大观,写尽嘉禾一带的风俗民情,其意婉要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约其要者,竹枝词、掉歌反映嘉兴地域的岁时风俗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及其它节令。略举几例。
“江楼人日酒初浓,一一红妆水面逢。不待上元灯火夜,徐王庙下鼓冬冬。”(《鸳鸯湖掉歌》五十二)上元节也称元宵节,烧香祭赛,有台阁歌舞,大街小巷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士女往观,喧闹达旦。农村则有调马灯、持火把奔跑习俗,祈求丰年。
嘉善农家对春分、谷雨、中元(七月十五日)等节尤为重视,常请神赛会,以不失古时春祈秋报之义,非常热闹。清道光间嘉善曹竹君《魏塘竹枝词》有:“春秋耕稼老农为,报赛祈年饮满危。愿谷盈仓酒满聋,人荣人辱我无之。”又,“中元佳节兴偏浓,胜会兰盆到处逢。一簇游人齐人寺,笑听佛殿鼓冬冬”。
(2)民间艺术2004年,嘉兴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工作。2006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有湖州和嘉兴合作的“浙北轧蚕花庙会”。轧蚕花在嘉禾大地有悠久的传统。清咸丰年间,海盐朱恒《武原竹枝词》有“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一诗,记述了轧蚕花庙会上蚕妇们或自制蚕花,或购买,插在头上,蚕花成了蚕娘的一种特有服饰。此外,各地轧蚕花庙会还有丰富多彩的水戏节目,如桐乡、海宁等地的抬阁船、标竿船和踏白船等。
嘉善田歌,明清嘉善史志均无文字记载。清嘉善柯万源《斜塘竹枝词》其一:“偏隅名胜苦无,难向前人掘旧科。只待东皋农事起,付他牧竖当山歌。”下附作者小注:“我乡播种时,农人每以歌节劳,谓之落秧山歌。”可见,距今一百六十多年前,嘉善农村已盛唱山歌。这与现在该地农民说过去唱田歌是为了“解疲劳”,以及种田插秧时所唱的叫“落秧歌”是相吻合的。
(3)船(渔)文化嘉兴是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交织,船是水乡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阿侬家住秦溪头,日长爱掉横湖舟”(朱彝尊《鸳鸯湖掉歌》六十八)。明清时,杭嘉湖地域渔船在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大小船只,往来似织,“远若浮鸥,近如山涌”。主要种类有:
是船,是渔船中最大者,也称六桅船、帆是,有桅6道,载量为石。孙子度诗云:“宽如数亩宫,曲房不见水。”朱彝尊《是船竹枝词》亦载:“村外连村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是船万解宽。”每当风起浪涌,诸船惊困,是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是船不用槽、桨,专赖风力,但无法人港,不靠岸,常行止于大湖深水处。作业时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另两船牵网随行,相机作业。船户“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尾部系有三板小灿,以利陆往,“渔家处处舟为业”。是船也有5桅至2桅较小者。
另有江边船、厂稍船、小鲜船、剪网船、鸿鹅船、划船等,在竹枝词里也有记载。
(4)稻作文化嘉兴是稻米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之灿烂令世人瞩目。两汉至三国时期已产粮食,“嘉禾之区,一岁或稳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大运河,给嘉禾大地带来灌溉舟揖之利。唐代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腆,“嘉禾一攘,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稻米生产举足轻重,成为富饶的江南粮仓,明清时更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鸳鸯湖掉歌》(九十五):“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粳熟后话丰年。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描绘的就是嘉禾平原农业大丰收的景象。
(5)传统农桑清初,农村、城镇紧密相连,农、商、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嘉禾地域蚕桑业进人鼎盛时期,农村处处养蚕织绸,市镇贸易繁盛。《鸳鸯湖掉歌》(七十七)有:“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拓石门青。”记录了运河两岸桑拓阴阴,无边青色掩映石(即崇德)的南方水乡风光。
在传统农村,农家初夏收茧后即开车缥丝,“村南村北响缴车”。淮院为江南五大名镇之一,织造兴盛,丝绸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产品远销琉球、蒙古、广州、山东、北京。各帮客户在此设庄采购,成为专业市镇,时有“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淮院绸”(《嘉禾杂咏》)之誉。
(6)史陈迹清嘉善柯万源著有《斜塘竹枝词》百首,其一有:“夏公胜迹在河干,片石经时觅已难。前岁阳侯狂鼓浪,更从何处觅优患!”记述的是明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工部尚书夏元吉相度地宜,指导施工,役工十余万,采取“掣淞人浏”、“掣淞人浦”方案,使杭嘉湖及太湖水流顺畅入海,消除大面积积涝的事迹。夏氏在嘉善西塘镇设置测量水位的石标,就是“忧欢石”,以水位正常为欢,以水位上涨为忧,是水文测量具有历史意义的设施。
清中晚期诗人昊曹麟有《语溪掉歌》五十首,今存。语溪是崇福镇的古称,有时也泛指崇德一县。《语溪掉歌》记载最多的是名胜古迹,数量占一半左右,现大多已佚,少数连名字也湮灭不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约200年前的清中晚期,这些古迹还较完整地保留着。《语溪掉歌》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为我们研究以前、特别是给江浙一地带来深刻影响的洪杨运动以前桐乡的历史陈迹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史料。
竹枝词、掉歌大都为嘉兴籍人士所作,一人写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或更多。可贵的是许多和诗、续诗均步朱彝尊原韵而作。掉歌一唱三百年,成为嘉兴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也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嘉兴的历史陈迹。
(7)文化交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乍浦作为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建有会馆、公所、书院。人文荟萃,名人学者纷至踏来,如朱彝尊、高士奇、杭世骏、宋景镰、阮元、吴赛、鲍文博、沈衡、李善兰等,并留下不少诗篇。一些诗作记述了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沈衡的《海上竹枝词》:“城中几日送梅雨,海上连朝舶趣风。报说洋船齐进口,便开官局看称铜。”林大椿的《为杨西亭(嗣雄)写东海归帆图系之以诗》:“海外长留五载余,帆回雪浪慰离居。相逢漫问归装物,可有新来日本书”。
清时嘉兴中日文化交流,古今典籍的传输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日本史学家大庭修先生在《江户时代唐船舶载书籍之研究》一文中,统计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咸丰五年(1855)经长崎港进口日本的汉籍达6118种,总计57240余册。其中,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从乍浦港购置进口的书籍有742箱,计15129册。
乍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港口。中国商人把大量典籍运往日本,同时也把日本编撰、翻刻的,乃至保存的中国失传书籍运回国内。黄遵宪《日本国志》记载了江户时期日本编撰的说经类书约400余种,其他翻刻和校点的书籍则更多。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学者云集乍浦,访书,买书,打听“可有新来日本书”。
一.王昌龄诗论集《诗格》真伪考
最早记录王昌龄有诗学论著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在其记录王昌龄有《诗格》二卷,《崇文总目》记载与此相同。时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且陈振孙将《诗格》两卷统编为一卷,另编《诗中密旨》一卷。《宋史?艺文志》《艺文志》八)在其集部文史类中记载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相同。北宋末年蔡传编撰明代陈应行重新编排《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格》,卷六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中密旨》。“伪托”一说始现于清朝,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全否认《诗格》出自王昌龄之手,至此,“伪托”一说开始被后人接受并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避开这个敏感问题。但如不能力证《诗格》由王昌龄编著,单以他的诗歌解读王昌龄的诗学理念则如无源之水,迟早干涸。下面我们可从一些细微处分辨《诗格》一书是否系后人假名伪托。
1.中日文化交流据载是通过佛教这一纽带建立而来的。日本佛教大师空海的佛教法号为遍照金刚,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他于桓武天皇延历七年(788),即十五岁时入唐留学。由此可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与遍照金刚在唐留学年代是十分临近的。那遍照金刚的论说是足以使后人信服的,他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记载:“此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空海在这里说《诗格》系他在入唐求法时偶然所得,但在这里他并未提及《诗中密旨》,并且在《日本见在书目》一书中也只著录《诗格》,所以弘法大师所征引的王氏论文必定是出自《诗格》。
2.遍照金刚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最卓越的贡献便是著有《文镜秘府论》这一伟著。在《文镜秘府论》天卷序言中写道:“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帜满车。”文中提到的沈侯为沈约,刘善为刘善经,王、皎、崔、元分别指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后遍照金刚在《半江暇笔》中又说:“唐人论诗,久无专门,其数见于载籍,亦仅仅如晨星;独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髓脑》、皎然《诗议》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唐人卮言,尽在其中,但惜不每章题曰谁氏之言,便后世茫乎无由采择矣。”遍照金刚后来后悔当初没有将《文镜秘府论》中每一章的题目具体注明为哪一家之言,以致于后世无法辨清有所取择,但我们可确信王、皎、崔、元确有《诗格》、《诗式》之类的诗学论著,并且遍照金刚在唐留学时曾亲眼见过并在归国之后收录于《文镜秘府论》一书中。
3.在《文镜秘府论》地卷所收的《十七势》,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宫内省图书所收藏《古钞本》、高野山《三宝院本》、京都尾高野寺《无点本》,在开篇即曰:“王氏论文云”,另在《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古钞本》旁注曰:“王氏论文云。”由此可知,《十七势》及《论文意》的作者乃是王姓。在《宋史・艺文志》八中记载王维有《诗格》一卷,但新旧《唐书》中却均未载录,说法存疑,很可能就是伪托。再则在《十七势》与《论文意》中屡屡引及王昌龄的诗歌来印证其诗学论点,统共总计三十三处之多,且引及王昌龄的诗句,均言“昌龄诗云”,提名而为言姓,后便紧接着王昌龄所作的诗句,而引及王维的诗歌仅有一处,存在于《十七势》中第九感兴势:“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文中引证王维诗歌时则姓名全举,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间接推测出《诗格》的作者乃是王昌龄。
4.《诗格》一书本身便是诗学论著,讨论的是作诗的规则和评诗的标准,那以自己亲自创作的诗篇来加以佐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十七势》与《论文意》中所引证的诗人诗作,王昌龄遥遥领先于其他诗人,位列第一位。在《十七势》中每一势中基本都会提及王昌龄诗作支持论点,显而易见,他的创作与理论相映互衬,相得宜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为《诗格》作者的不二人选。
5.较之日僧遍照金刚,中唐著名诗僧皎然所生活的年代距王昌龄更为接近。在皎然的诗格著作《诗式》中的《作用事第二格》中提到:“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谓一句见意为上。”此句乃是引用王昌龄的原话来证明皎然的诗论,在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开篇便记载了王昌龄确有对这首诗的论述:“或曰…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由此可知,遍照金刚在唐求学时期所收录的王昌龄的诗论绝非杜撰或是后人借王昌龄之名伪托,而是确有诗学论点留存于世。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诗格》确为王昌龄编著。
既然我们已经收录方方面面的证据论述了王昌龄确系《诗格》的真实作者,那能否可以断定《文镜秘府论》与《吟窗杂录》中所收录《诗格》里的内容一概出自王昌龄之口呢?下面我们可就两本书分别探讨,准确找出答案。
首先,在《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中引及到皇甫冉、张谓等人的诗句,他们在出生年代上均晚于王昌龄,并且在文中所涉及到的诗作据史料考证是在王昌龄卒后所作,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文镜秘府论》所收录的诗学论点确源于《诗格》。遍照金刚在撰写《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一节时开篇可证确为王昌龄《诗格》之语句,因为在发端“或曰”二字之后便开始讨论调声之法,涉及到了清浊轻重、意高格高等问题,这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一节所谈论的观点相互契合,与《吟窗杂录》所录《诗格》的文句也大致相仿,但在开篇之后便开始引证皇甫冉、钱起等人的诗句,这大概是遍照金刚在收录了王昌龄谈论的声韵观点后,觉得单列一节过于单调,遂援引后人于唐代诗歌范围内谈论到的声韵的材料,与王昌龄的调声之法集录在一起,编撰了调声一章;其二、《诗格》一书如同《论语》一般,文本并非本人亲自编撰,而是后来其学生收录王昌龄平日教学创作过程中的诗学言论,以语录体的形式笔录编撰《诗格》一书。
其次,在《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言论较之《文镜秘府论》编录内容,或是文字与诗例大致相仿,或是文意相仿而文字、诗例存异,或是文字相仿而文意、诗例存异,亦或是列举诗句相同但文字、文意大相径庭,当然也有多于《文镜秘府论》所辑录的一部分言论,这部分内容真中有伪,真假难辨。文镜秘府论》收录王昌龄《诗格》言论与《吟窗杂录》中所载《诗格》内容均是真中存伪,经过了后人的篡改重整,流存情况十分复杂。
论证出《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内容遭到了后人的添加整理,那卷六《诗中密旨》是否为王昌龄撰写?答案亦是否定。《诗中密旨》中仍留有《文镜秘府论》已收录的《诗格》内容,如《句有三例》一节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语句大同小异,诗格编撰者创作的缘由是向后世介绍如何作诗,既是为学诗者服务的工具书,就难免有论述重复之处,但《吟窗杂录》中所载为《诗中密旨》文中内容不但重复记述前卷《诗格》所载王昌龄已有的诗学观,更是将元兢《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皎然《诗议》等诗学专著中的诗歌论点相互杂糅、拼凑而成《诗中密旨》。
它是一部旅游学教科书
两位作者在旅游学上均有很深造诣。徐跃女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业已在该校执教20多年。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她长期致力于实用日语和旅游教学,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讲授日语北京导游课程。她的论文《日本的“新旅游法”及其思考》受到广泛关注。她的日语表达能力,得到日本人高度赞赏。
小池晴子女士是位日籍教师,现为日本观光导游翻译协会会员。她精通英文,对日本国语甚有研究,长年担任日本交通公社的翻译、导游和出境旅游团领队,具有广阔的国际性视野。她因为学识广博。由于其丰富的导游实践经验和对旅游学的深切理解,于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5年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日语和旅游学。
两位极为认真并有责任感的教师,多次酝酿,反复切磋,终于达成默契,决定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旅游资料、教材作基础,编纂成书,奉献给读者,以促进中国的旅游事业和中日文化交流。为此,作者进一步采集和分析第一手资料,研读文献,亲临景区,逐一核实,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请教专家,数易文稿,最终提炼成这样一部旅游学教科书。
它是一部旅游学文化知识库
作者甚为注重知识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真实性,所以该书既有纯正练达的文字表述,又有画龙点睛的图片、示意图。有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精辟介绍,又有精心设计的景点小话题和与客人之间的互动话题,也有关于旅游学的日本文化知识以及中日对照年表等信息资料。该著述非常经心地把反映北京特有文化韵昧的内容写入书中,可谓图文并茂。
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北京六大景点:天安门及其广场、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万里长城、明十三陵、颐和园和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胡同游”、新开发项目“京城水上游”都囊括书中。导游词不仅语言表达规范,并且生动活泼,细致入微,富含故事。
该书既考虑到初次来京游客的诉求,而且也照顾到多次来京旅游者希望深入了解首都的愿望。为了后者,作者详细介绍了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强的七个景点:北海、雍和宫、北京孔庙与北京国子监、周口店猿人遗址、潭柘寺、白云观和圆明园遗址公园。不言而喻,阅读该书后,会提高文化素养。
该书用日语详尽地介绍了北京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它不仅给懂日语的旅客奉献了一部优质的导游著述,而且为日语导游员提供了一部珍贵的参考书籍。它也是报考导游员人群的重要专业参考用书。同时,我相信这部好书也是日本人民了解北京的良师益友。过去只见零散的日语北京导游简介,尚未见到从旅游学视野系统撰写的日语北京导游专门著作,所以它不失为一部北京旅游学的文化知识库。
它是一部旅游学日语字典
《日语北京导游》的两位作者不仅深谙旅游学专业,而且有长期教授日语的阅历。该书用精湛的日语写就,其中有很多名言熟语、警句成语以及妙语生辉之句。为便于阅读和记忆,作者在解说词后面都附有难读词汇表,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我认为这是了解北京乃至中国文化的辅助资料。
作为一名职业戏曲理论工作者,我一直在研究梨园。我认为,梨园研究不仅在于学术本身,而且也将为世界各国研究我国戏剧文化的学者、旅游部门另辟蹊径,开拓一个新的精神世界,任其上下探索,纵横翱翔。
1985年12月23日,李尤白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
东明:
望你将岸边、田边、戴维、胡继熙夫妇情况一并按页码补入“总库”。
李先生信中所提到的“总库”,即李尤白先生在梨园研究过程中,偶有收获进展,或私人信件来往,一有所得,即和我联系,并抄录或者复印给我,所以很多史实和珍贵资料只有我知道,比如关于日本音乐史的研究通信。
唐代传日的两面琵琶
中日两国在音乐方面的交流,早在隋唐时就开始了,唐代日本从五位上行扫部头朝臣、美作椽兼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的故事,就是唐代中日音乐家交流的梨园佳话。
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贵族藤原贞敏来长安弹琵琶,拜梨园乐师刘二郎为师,堪称尊师爱徒,藤原最后做了刘二郎的乘龙陕婿。藤原学成回国时,刘二郎以青山、玄象凉面琵琶相赠。
清末诗人黄宗宪(1848-1905)曾作诗记其事道:“檀腹琵琶出锦囊,冰弦风拨杂官商。王公子弟争猿乐,傅粉调朱各上场。”后来,他在修订《日本杂事诗》时,改为:
檀腹琵琶出锦囊,曾偕羯鼓谱霓裳。
大唐法曲今谁读,空记当年刘二郎。
琵琶不仅使藤原贞敏与刘二郎结下师生之隋,与刘二郎之女结下夫妻姻缘,也使中日晒人民在音乐界结下千年友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留学日本,并在中国左联东京分联任干事,曾出版散文集《扶桑杂技》、译诗集《日本古典俳句选》的林林,在1963年明随中国艺术团访日时,曾到日本名流田边尚雄家做客。田边尚雄先生为艺术团举行了一次琵琶交流会。他请来东京的几位琵琶演奏能手进行演奏,中方刘德海也演奏了《十面埋伏》等曲子,轻部岳瑞先生还用日语演唱了《浔阳曲》。有感于此,林林写了一首《琵琶会》的诗:
宾主琵琶出锦囊,心声合奏韵悠长。
至今犹唱《浔阳曲》,又忆当年刘二郎。
关于这段史实,1935年出版的张鹏一《唐代日人来往长安考》有记载:
日本有唐乐乐器,据《日本国志-礼俗篇》曰:“日本由唐时传授乐曲有《万岁乐》《回波乐》《鸟歌》《承和乐》《河水乐》《菩萨破》《武德乐》《兰陵王》《安盐乐》《三台盐》《甘州胡》《渭州庆云乐》《想夫怜》《夜半乐》《扶南小娘子》《越大乐》《林歌》《孔子琴操》《王昭君》《折杨柳》《春庭乐》《柳花池》《赤白桃花李》《喜春莺》《平蛮乐》等。然传其谱,不能传其辞。乐器则唐时藤原贞敏,学琵琶于唐人刘二郎,二郎妻以女,赠以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归为朝廷重器,今犹存。”
但藤原贞敏由中国唐代带回日本的两面琵琶“归为朝廷重器,今犹存”不知“今犹存”在何处?构造如何?千余年来在日本的影响和历朝嬗递传授情况怎样?唐代梨园研究专家李尤白先生为探究竟,曾于1985年3月6日致函日本国立艺术大学校长,该校音乐学部日本音乐史研究者田边史郎于同年11月8日给李尤白先生回信:
李尤白先生,
拜读了您三月六日的来信,以下就自己至今调查到的事项作以答复。
日本平安时代有一位名叫藤原贞敏的贵族,远渡中国(唐)学琵琶回国的时候,带着师傅赠送的两面琵琶回来这件事,在日本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即日本正史《日本三代实录》贞观九年(公元867年)十月四日条中说:“从五位上行扫部头,藤原贞敏卒。贞敏者……少耽音乐,好学鼓琴,尤善弹琵琶。承和二年(公元845年)为美作椽遣唐使准-判官。五年到大唐,达上都,逢能弹琵琶者刘二郎,……明年聘礼即毕,解缆皈乡,临别,二郎设祖宴,赠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是岁大唐大中元年,本朝承和六年也。……卒时年六十一。贞敏无他才艺,以能弹琵琶,历仕三代。虽无殊宠,声价稍商焉。”
上述的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确为您信中所提及的琵琶,“为朝庭重器”,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从当时的习惯来看,确是事实。
这两面紫檀琵琶和紫藤琵琶,分别刻有“玄象”和“青山”字样。日本江户时代的乐人安倍季尚所著的《乐家录》第四十一卷,有以下记载:“青山,仁明天皇御物紫藤之槽也。旧记日,承和二年扫部头藤原贞敏蒙敕宣渡唐,竭于廉承武,习琵琶之秘曲,而得琵琶二,玄象,青山是也。廉承武传曲于贞敏之时,自青山绿梢天人降翻回雪之袖,自是名之青山也。”“玄象,仁明天皇御物也。紫檀槽一枚,泼面画黑象,是大唐琵琶也。祥述之青山下。”
此外,关于这个“玄象”“青山”现代的日本音乐史研究有以下的结论:“青山是日本有名的琵琶。……原来是仁明天皇的尊物。藤原贞敏根据承和二年(公元835)年,敕命远渡大唐。跟廉承武学习琵琶的秘曲,这个琵琶是和玄象的琵琶一起带回的……长期流传于宫中,后来传到仁和寺宫,虽然送给了平经正,但因经正担心在战场上丢失,所以退还给了仁和寺宫,可是到了源氏时代,似乎消失了……”,以上引至“平凡社”《音乐事典》。
这是关于“青山”的记载,总而言之,藤原贞敏带回的乐器没有现存。另外,在嘉历四年(公元1329年)七月八日,根据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青山”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的“青山”,现在虽然据说还在宫中,但我不能确认。详细情况,我劝您还是向日本国内厅书陵部询问。
即使关于“玄象”,如果根据同样的《音乐事典》的记述的话,则是,“虽然1376年(正和六年)被盗贼盗走了,但经过几个人之后,又回到了西园寺家之手,并再次回到了宫中。此后,因在内裹(注:天皇平时居住的场所)时被火烧了,故未能留传到现代。”
也就是得出这样的结论:“青山”和“玄象”现在都不存在。对于先生的热情,我不能不遗憾地告诉您所不想期待的结果。
这两面不一样的琵琶,作为名器,好像被珍藏着。关于这些有很多说法。此外,文学(《源平盛衰记》等)、戏剧音乐(能《弦上》等)以此作为题材的也不少。
我作为日本音乐史的研究者之一,特别关心日中音乐文化的交流,并且确信您的来信也寄予着在这个领域内的两国友谊。
十一月八日 合掌礼拜
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乐理科
助手田边史郎
至此,中国最早传到日本的两面琵琶及其在日本历朝辗转传授、受人珍视之状,水落石出,中日音乐史上一个长期难以猜解的谜被解开了。
我觉得,田边史郎学风严谨,他以十分负责的态度帮助李尤白弄清了从唐朝传往日本方面琵琶千余年来的传授情况,这不仅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私事,而且是值得载人中日两国音乐领域史册的事。
曾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的赵谭冰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两面琵琶》的诗:
青山玄象渡东洋,一曲琵琶颂大唐。
御前乐舞起欢声,宫内嫔妃笑态狂。
藤子负笈长安路,刘郎琴韵播邻邦。
《三代实录》纪盛事,睦邻友好万年长。
西安市九十二中高级教师刘占先也为此写了一首《琵琶情》:
一衣带水两邻邦,藤原学艺渡重洋。
琵琶声声师徒谊,琴瑟切切儿女肠。
玄象含情送艺果,青山着意化桥梁。
今日梨园传佳话,皆因不忘刘二郎。
另外,日本奈良市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奈良朝传写过去的许多唐代梨园中的乐谱。李尤白先生1985年春曾致函奈良市长,通过奈良市长转给正仓院长一封信,希望正仓院提供有助于他梨园研究工作的相关资料。不久就接到正仓院事务所长桥本义彦4月5日给他寄来的日本奈良朝天平十九年以前由长安传往日本去的黄钟调《番假崇》琵琶谱。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由唐代传去的琵琶谱。
岸边成雄与梨园研究
岸边成雄(1912年6月16日至2005年1月4日)是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界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一生。据《九十大寿纪念岸边成雄博士业绩目录》的统计,岸边成雄的主要成果有:著书(含译著)二十三册,论文一百三十七篇,短论、报告、解说一百六十七篇,监修、编辑、参与撰写条目的辞典、讲座六十四部,监修、编辑、撰写解说的唱片七十六套,书评七十九篇,唱片评论十三篇,演奏会节目单解说一百二十七篇,随想等一百六十七篇,被翻译为英文的著作一种,被翻译为中文的著作、论文四十一种……
其中《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一书是岸边成雄先生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学术界影响巨大。繁盛N烂的唐代音乐举世瞩目,是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它上承秦汉以来歌舞音乐的繁荣,使之发展至极盛阶段;下启宋元戏曲、说唱等市民阶层音乐生活的巨大变革,为歌舞音乐向戏曲音乐型态转化、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其影响所及在亚洲各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在岸边成雄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唐代音乐史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贯穿性主题。1936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的毕业论文《隋唐俗乐调的研究――龟兹琵琶七声五旦与俗乐二十八调》就是有关唐代音乐史研究的题目。1960、1961年出版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乐制编,上、下卷),奠定了他作为唐代音乐研究学科带头人的地位。制度对音乐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确实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1982年第5期《人文杂志》发表了李尤白的《梨园考论》简稿。这篇论文让远在日本的岸边成雄看到了,他1985年明21日致函西安音乐学院蒋咏荷教授谓:
李尤白先生《梨园考论》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先生将中日近代学者有关梨园著作部加以引用,唯我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未被提及。
蒋咏荷教授把岸边成雄给他的这封信让李尤白看了,李尤白立即给我来信:
东明:
蒋咏荷教授接到岸边成雄的信。岸边对拙作《梨园考论》奖饰过分,使我惶愧。滋将其原函及咏荷先生托我院译信寄你。岸边年逾古稀,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音乐家,著作甚富。从此信中也可看出,岸边似乎嫌我在《梨园考论》中没有引用他《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谈梨园的部分。这要在以后补入。
尤白
1985年12月23日
其实李尤白在写《梨园考论》的时候并不知道日本有个岸边成雄,岸边成雄有一本《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李尤白看到岸边成雄的信后,立即通过蒋咏荷给岸边成雄去信,说明非不引用,实未见其书。岸边成雄接李尤白信后就直接给李尤白来信:李尤白先生大鉴:
去年12月25日玉笔芳信、1986年1月5日详函及《地方戏艺术》中王东明先生的文章、《光明日报》特写均拜读。因事务繁忙,回信较迟,深感抱歉。
我从今日(18日)到3月4日要去欧洲旅行,所以只能匆匆先写这封短信。
(一)首先,就先生您对梨园研究的热情,我深表敬意;
(二)衷心祝贺“唐代梨园纪念馆”的筹建及“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的成立;
(三)先生国际视野之开阔,使我铭感难忘,在先生所言及的外国学者中,还有一些人是我所不知道不认识的;
(四)佐野彦和、田边史郎二君在东京艺术大学读书时,我曾教过他们;
(五)拙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汉文版),我也曾寄赠过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和西安音乐学院;
(六)在上书梨园章节中,与任半塘教授的《唐戏弄》意见有所歧异;
(七)唐代梨园,除梨园本院外,在东宫宜春院北还有别院。
想和您探讨的问题很多,但因欧洲旅行之发生在即,只能暂且住笔,希鉴谅。6月22日及27日有可能于西安重晤。祝您春安!
岸边成雄
1986年2月18日东京
及期,岸边成雄果然与日本创明音乐社社长小野卫等十余人到达西安,由中旅社石家庄分社韩连华翻译,岸边成雄和李尤白在西安人民大厦见了面。语及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筹组事,岸边提问:“不知贵会接纳外国会员否?”李尤白答:“学问无国籍,您以七十七岁高龄,对唐代音乐又有专著,理应欢迎。”岸边继问:“我在学会可干些什么?”李尤白答:“可聘为顾问。”岸边闻而喜曰:“我很荣幸,也很感谢。”
当晚共应西安音乐学院刘大冬、鲁日融及蒋咏荷之邀,一起在西安音乐学院观看了鼓乐演奏。看完鼓乐后,岸边成雄说,长安古乐和日本的雅乐一样,是“国宝”:“长安古乐与日本雅乐的流传时间都在一千年以上。据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它们部是来源于唐代的俗乐。只不过长安古乐―直流传在长安,而日本雅乐却是通过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在日本一直保存到了今天。日本对雅乐的保护很重视,雅乐多是政府出资养着,政府会挑出专业人才,国家养起来,乐手多为公务员待遇。日本雅乐的根在中国,在西安。”
岸边回国后,于1986年7月11日给李尤白来信,同时给李尤白寄来了梁在平、黄志炯译,台湾中华书局版《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两册,其中对梨园遗址的看法和李尤白基本相同。随后,李尤白立即把岸边成雄关于唐代梨园遗址的论点补充到他的《梨园考论》中作为他的论据:
梨园本院系梨园弟子重要集居之,而梨园则系禁苑内之著名果园。按《唐两京成坊考》卷一对此曾有另一见解,其“所谓梨园者在光化门北”所注“商宗纪,仪凤六年八月,停南北中尚梨园作坊,中宗纪、景龙四年二月,令五品以上并学士,自芳林门入集梨园,即此梨园也。至明皇置梨园弟子,乃在蓬莱宫侧,非此梨园。主张梨园弟子在大明宫之蓬莱宫,此说似系沿袭《通鉴》景云元年条续文“开元二年,玄宗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即是梨园者按乐之地,而预教者名为弟子耳。凡蓬莱宫、宜春院,皆不在梨园之内也”。按蓬莱宫之教坊(内教坊)与梨园弟子,原系无关。《通鉴》将两者混同使用,恐系错误;就现有史料研究,蓬莱官之近傍,似不可能有梨园也。
之后李尤白还专门写了一首《赠岸边成雄先生兼题
扶桑有学人,遐龄访中华。
溽暑来长安,相晤于大厦。
讨论梨园学,议论互激发。
音院同观乐,记问精神佳。
撰著唐乐史,征引何博雅。
涉及梨园址,与吾见无差。
台湾汉文版,译笔妙生花。
隔海遥相赠,隆谊溢芳札。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 demand more and mor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 liv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quirements, comprehensive promote design level and aesthetic level, aesthetic in design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also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equirement of design aesthetic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的概述
1、建筑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的科学范畴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种含义:建筑设计广义上是指一个建筑物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通常设计到建筑学、结构学、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设计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第二种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2、建筑设计的发展史
建筑从古代便已开始,建筑设计也在古代就已开始流传。在古代,由于技术的原因,建筑设计和施工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建筑的施工者往往就是建筑的设计者。那时,建筑主要以木质材料为主,设计和施工都是由木匠来实施。他们往往是根据建筑物主人的要求,再根据师徒相传的技术,同时再添加一些自己的创造性及按照自己的审美角度,便形成了古老的建筑的文化。
二、建设设计的的美学观点
建筑设计的美学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意识形态美。建筑师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通过自身的设计,对建筑结构、色彩、材料、装饰等的感情抒发,从而表现出当时社会所具有的风尚、流行风格、政权、宗教等等,能够在视觉和精神上给人以满足,进一步使观赏者达到审美的要求和认同。
第二、技术形态美。建筑师通过自身熟练的设计技术,在建筑上设计完美与缺憾,从而达到均衡性,突出和谐美与内在美,用对立来阐述同意。
三、以迫庆一郎的建筑设计为例谈论审美活动
若论建筑设计从审美角度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当属迫庆一郎,他是日本新生代的建筑师,他曾经负责著名的北京外键SOHO项目,而后又在中国的建筑设计方面开始展开事件。迄今为止,他在中国完成的建筑设计将近50项。他的建筑设计主题均是以“主题”为中心,然后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空间等视觉方面展开设计,从而使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特征――鲜明的形象性、丰富的象征性、以及浓郁的精神性。他的富裕变化的建筑设计从简约到极致,都彰显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对于迫庆一郎的建筑设计,在这里就其形式和主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形式
1、色彩
迫庆一郎在建筑设计中极其重视色彩的使用,通过色彩美的表现从而使得整个设计具有独特的设计及视觉风格。因为色彩美是视觉美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给人以最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他的色彩运用体现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单纯性。单纯是指色彩的单一,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比如成都伊芙丽专卖店的玫红色、长春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常春藤的绿色、北京芬理希梦1号店的白色和2号店的绿色等等,都是运用单一的色彩形成了他的设计中的纯净风格。
2、形态与空间
迫庆一郎的建筑设计运用形态与空间的巧妙构成形成视觉冲击。其视觉形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几何形态。如北京冲击的那个项目,便是采用了几何中的南北轴线旋转,使得该项目既简洁有极富创意性;另一类是富有象征性的有机形态。迫庆一郎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喜欢用这种有机形态,通常采用特殊材质对空间分隔,使其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例如在深圳蜂巢设计中,他便采用了这种设计原理。
3、材质
建筑设计中的材质使用具有多元化的性质,材质语言犹如建筑的肌肤,使建筑具有明显的表现力。它可以被建筑师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使得建筑拥有能够开口说话的功能。迫庆一郎在建筑设计中良好的运用材质语言诠释自己设计的不同风格内容和含义;而他常使用的材质只有镜面不锈钢、亚克力、马赛克、钢管等。
(二)主题
1、主题的意蕴
迫庆一郎认为: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只要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它们的设计手法都是不相对应的。所以在进行每一项设计时,都要根据设计的东西提出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设计,其余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2、场所精神
建筑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人类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建筑艺术赋予建筑更多的文化和内容。
在建筑设计中,迫庆一郎运用色彩、形态、材质及结构等视觉符号,以设计主题为中心展开营造了独特的空间场所精神,赋予了建筑空间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北京喜彪展示店,它的设计使建筑场所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空间。
四、建筑设计如何满足审美需求
1、什么是设计审美
要了解设计审美是什么,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审美是对漂亮的评判;审美是艺术的修养;审美是对大自然的感受,如醉如吃之感;审美是内心的触动;审美能使人有种愉悦感。
2、提高建筑设计审美的能力
为了使建筑设计满足审美的需求,便要提高建筑设计审美的能力。美术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在建筑设计的审美与创作中发挥着中遥遥的作用。
3、清晰建筑设计审美的角度
建筑设计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设计要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审美要求,因此必须清晰建筑设计审美的角度。一般情况下,设计审美的角度包括材质、色彩、结构等视觉角度,它们对建筑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勇志:《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审美的同异性》,艺术与设计学院,2002.12;
[2]何隽:《论迫庆一郎建筑设计的审美意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7期;
[3]李昭君:《建筑主题中国―――迫庆一郎专访》,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9;
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拘泥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而初中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由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若形成一定的竞争心理则更易激发其向上学习的动机。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自然难能可贵,但初中生情绪性强,很容易因情境的改变而消退。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个体多元智能的差异性,同时要特别注重营造和利用校园、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积极氛围。实际上,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诸多的发展。
实践的探究方法有三:一是问题情境的营造;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知识的体系构建。
二、活动主题及实践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2]。因此,关注学生的兴趣,构建一个更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由之路。
1963年,国家纪念委员会在张家港黄泗浦故址建立石刻“经幢”一柱,后又修建东渡寺。在市区通往梁丰高中的东环路段,有一座四车道钢筋水泥桥,名曰“六渡桥”。这些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遗迹和建筑都见证着1200多年前的一位唐代高僧,他就是为日本朝野推崇和中日两国人民世代景仰的鉴真大师。鉴真东渡――上追玄奘,下启郑和,是千百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创举。1200年后的今天,张家港人以其超凡的胆识和胆魄,在取得了傲人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的奇迹,期间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1200年前的东渡精神在此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次活动即是让我们走近古黄泗浦、东渡寺、六渡桥,了解鉴真大师东渡扶桑那动人的传说,感受他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人风范,以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同时,学习张家港建市20年来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以此来感受张家港精神的实质。
这一主题的选择构建在学生学习了唐朝历史,了解了张家港建市20年来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这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致力于乡土化的活动课程,有利于凝结成浓郁的乡土情结。
课程活动得到了宣传部、东渡苑的领导的支持以及学校和家长的资助,课题组成员掌握了最基本资料,如《伟大的理论,成功的实践》、《张家港人》、《鉴真东渡》等读本。
活动中,学生将语文、历史、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过程,通过活动小组的研究,学生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增长了见识,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形成观点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有所创新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3]。
三、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一,学校组织有关老师论证了这一主题的意义和可行性,配备了主要指导老师,纳入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便于系统管理。
第二,指导老师对课题进行初步的了解推荐普及通俗读本。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了解课题组每位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等。
第三,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第四,与市委宣传部、市东渡苑及秦振华同志取得联系,聘请县志办同志担任校外顾问。
第五,指导学生设计指定活动方案及具体的行动计划。
第六,介绍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活动过程的指导
整个活动过程以自主性活动为主,学生出现在前台,教师引导于幕后。放手而不放纵,引导而不包揽。教师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总结评价不以结果为标准,所以教师必须观察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随时做好过程日志,敦促学生及时小结,定期汇报交流。
1.研究性学习
(1)引导学生了解鉴真的生平事迹;结合唐朝对外交流历史,掌握鉴真的出生背景。
(2)引导阅读《伟大的理论,成功的实践》、《张家港人》、《鉴真东渡》等读本。
(3)指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资料来源,如校图书馆、市图书馆、方志室、互联网等。
2.考察性活动
(1)考察鉴真第六次东渡地――鹿苑;
(2)考察鉴真主要活动居住地――扬州;
(3)考察张家港重点企业――沙钢集团。
3.系列宣传活动
由小组同学轮流在全班介绍鉴真东渡以及体现张家港精神的典型例子,结合学校艺术特色举行一些与张家港精神、鉴真东渡有关的历史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4.阶段性成果展示
将调查报告、小报、科研小论文、电脑动漫、图片展、有关课件等成果进行展示。
五、活动成果的评价
1.重视过程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的过程和方法,注重交流和合作,以及注重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能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以学生自评为主
“研究性学习……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4]。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自然也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导向性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体现与人合作、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中,学生可以充分享受民主风气的熏陶。
3.评价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自身性质在本质上决定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5]。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评价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他们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评价的开放性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6]。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