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8:46: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交易模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市场组织形式
市场组织形式是对交易场所的特征描述,有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分。场内市场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集中进行交易并实施集中清算的市场组织形式,它具有交易效率较高、易于监管等特点;场外市场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一对一的谈判对交易要素达成一致后即进行交易,清算按双方约定方式进行,从而交易不集中在固定场所达成、清算也不进行集中处理的组织形式,它具有能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交易需要、市场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
(二)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特指金融产品价格形成的方式,是研究市场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交易方式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时间角度(即交易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易方式;二从价格角度可分为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
1、间断易和连续易。间断易方式又被称为集合交易方式,在集合交易方式下产品买卖具有时段性,即投资者做出买卖委托后,不能立即成交,而是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由有关机构将不同时间收到的订单积累起来,到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集中的竞价成交。证券市场的开盘、债券一级市场以及一些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一般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而在连续易中,只要订单相互匹配,在交易日的各个时间段内,交易就会不间断地发生。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一般采用连续易方式。
2、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报价驱动交易是指首先由一方发送报价,对方看到该报价并有交易意向后才应答,双方再按一定规则达成交易的方式,如场外市场的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等。而在指令驱动交易中,交易双方直接或委托商将买卖订单呈交到市场中,市场将买卖双方订单依据一定规则(比如价格优先、时间优先)进行撮合,达成交易,如股票市场日交易和期货交易等。
二、国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发达市场多数是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共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场外市场的人工模式越来越被电子交易方式代替,交易越来越集中,同时通过与清算行的协议,场外市场的清算也趋于集中。这样的发展使得场外市场在保持能满足市场个性化交易需求和大宗交易需求的同时,兼备了场内市场信息集中、成交高效的特点。在进行市场微观结构设计时,市场组织形式被逐渐弱化,交易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形成机制即交易方式的选择上。
发达国家目前债券的交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场外市场,通过询价和做市商进行交易,以意大利屏幕市场(MTS)最具代表性。1988年,意大利财政部为了改变国内债券发行成本高、融资能力差的局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政府债券的流动性以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了交易商制度,要求债券交易商在一级市场承担承购义务,在二级市场上连续进行双边报价。为了对交易商二级市场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管,意大利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创建了基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大屏幕市场(MTS),这正是组织形式为场外市场,交易方式为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MTS已成为很多国家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被15个国家的500多个用户采用,每天现货交易量约为250亿欧元,回购交易量约为500亿欧元。
三、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对于国内的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简称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是集中的撮合交易,即采用场内市场的组织形式,指令驱动的交易方式。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交易双方询价达成,即采用场外市场的组织形式、报价驱动的交易方式。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最近几年两个市场无论是托管量还是交易量都在增加,而银行间市场发展较快: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148051.84亿元,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量为58481.90亿,市场成交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在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包括现券和回购在内的债券总成交金额就达10.29万亿元。(数据来源: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货币网,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市场的发展看,债券交易还是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中进行,尤其是随着双边报价商制度的完善并最终推出做市商制度,国内的债券交易会逐步向一个或多个电子交易平台支持下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交易模式发展。
四、对国内美元债券二级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选择的建议
从国际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国内的美元债券交易应该沿用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模式,采用以电子交易平台支撑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方式进行。
(一)以电子交易系统作为为达成交易的平台,有利于市场信息汇总,有利于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
虽然目前在场外市场中,电话或传真等传统方式仍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易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报价、成交和其它市场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集中,这对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一个成功例子,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报价信息和成交信息的有效集中,使得市场在价格发现、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传导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交易系统提供的不同报价方式(如匿名报价、小额报价、双边报价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易需要,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国内发行的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除了计价单位不同和参与主体稍有区别外,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美元债券的交易应该借鉴人民币债券交易的成功模式,在全国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进行交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集中,方便监管。
(二)建立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提高美元债券流动性
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较好的流动性,目前美元债券发行后基本上被承销商长期持有,很少进行交易,几乎没有流动性。因此从美元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为提高流通性进行制度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做市商制度。作为做市商制度的有益尝试,双边报价制度推出后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而对美元债券来说,可以效仿MTS的交易商模式,选择几个一级承销商作为做市商,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让其承担维持市场流动性的义务。
(三)通过中介机构高附加值的服务,为美元债券降低交易成本和匿名报价提供便利
目前美元债券市场容量很小,要想在合适的价格下寻找对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过中介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成本。同时美元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仅面临人民币债券具有的利率风险,还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所以在债券定价和投资策略上需要更高附加值的信息和分析咨询,中介机构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交易成员投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通过中介交易不仅有匿名报价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交易系统之外的交易信息,有利于市场监管。所以大力培植有资金实力和研究实力的中介机构,为市场成员提供更多的交易手段,也是美元债券市场建设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欧洲金融市场组织和微观结构考察[J].中国货币市场,2003(1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视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又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依托,通过该平台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中的货、款与业务的运作过程;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采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其思路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现实的外贸实务流程环境,拓展传统实验的空间。
(一)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具体环节和资金流、业务流的流向,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中,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主体,真正体验进出口贸易的乐趣与风险。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把握。
(三)通过模拟外贸情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创设了近乎完善的外贸情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要求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国际贸易的仿真环境中去,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人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听说等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其基础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但由于学生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程度不同,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小语种同学),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二)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通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模拟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模拟课程的考核,通常依据以下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的业务流程步骤,二是看学生的财务状况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完成业务,而不注重业务过程中单据的填写,造成单据填写内容简单,单据得分低,导致整笔业务得分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只顾埋头交易,忽视了模拟交易的财务状况,造成交易的中间环节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
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改进方案
(一)抓基础、重实践
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加大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可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2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认知、识记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由于医学英语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将语言和医学知识牢记于心。如在讲到护理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设置场景,让学生准备相关道具进行角色扮演。
2.1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应当完全服从,这显然不适合现代医学英语教学。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大多由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英语水平高于学生但医学知识掌握不如学生。将合作学习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全面统筹规划,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教学目的出发,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2.2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情感因素相近,互动沟通时没有压力和紧张情绪,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复述课文、问题讨论以及头脑风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模拟查房以及英语问诊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英语,从而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及医患沟通训练。
2.3师师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本学科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以及共同授课等方式进行互动。医学英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师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医学英语教师更需要与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如举办交流会和座谈会,成立跨学科英语研究小组。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提升整体医学英语教学水平。
1.2扩大会计“做教合一”实践内容。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会计的实践流程里不但只是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还在会计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必要实验操作与训练。单项实践作为“会计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同时其也是环绕着会计的核算方法,实践内容的核心是应用核算方法对简单的记账进行测试。综合实践则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学”的主要内容,主要选用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流程进行账簿登记,对会计报表实践操作体系进行合理的编制等。
2.高职会计在教学中应用“做教合一”的对策
2.1注重对教学实践所具有的特色体现。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训课程,以体现出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特色作为教学实践的基础。实践特色不仅能够有效地转变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
2.2实现会计实践与市场需求相互统一。高校会计的实践性课程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的。随着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高,高校开始重视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培养职业意识能够让学生适应市场发展,也是课程实用性的重要表现。
2.3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之一。实训课程是开展一种模拟的会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把自己当成模拟工作中的各职业角色,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论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关键性作用。
2.4建立强大的高职会计教师团队。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设在实施高职会计“做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会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也能够有效地指导与执行教学工作。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高职高校也要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从而建立强大的教师团队。
本文作者:杜淑娴程红勤闫素英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
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药学专业毕业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药学岗位的工作,药品调配是最基本的工作。结合实习生的教学大纲,我科制定了住院药房实习生的培养目标:(1)培养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2)了解住院药房工作性质、内容和流程。(3)巩固所学的药学基础知识,培养药品调配、药品管理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强药学专业服务意识,提高处方审核能力和用药指导能力等。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于实习生在住院药房实习的时间较短,一般为4~6周,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我科根据不同层次的实习生,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制定相应具体的教学计划[2],教学计划由带教小组讨论通过后实施。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实习生在住院药房实习前首先应进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明白药品调配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危[3]。合格的药品正确使用可以治疗疾病,而质量差的药品或不合理使用可能损害患者的健康,使实习生感受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和责任感。另外,也通过因药品调配差错给患者造成伤害的案例,激发实习生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养成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建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掌握住院药房的基本药品信息首先,给实习生介绍药品的摆放规律、位置以及药品分类,指导实习生掌握药房的基本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适应证、规格、剂型、用量、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为了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最大限度地掌握各类药品,我科改变原来盲目无规律的死记硬背说明书的方法,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以问题式为中心的教学(PBL)[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纵横教学方法[5],即把处方中的临床诊断和所开具的药物等做纵向联系,把处方中各类药物的同类品种做横向联系,由带教老师采取纵向联系讲解处方用药常规知识,然后采用横向联系拓展处方用药知识。了解住院药房工作模式让实习生了解住院药房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如微机管理下的药品发放系统,包括:打印药品请领单、摆药、取药、退药、库存药品查询等各种应用操作规程。加强实践操作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住院药房实习,实习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为了让实习生把药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我科把实习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具体的工作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模块一:药品调配正确性的练习正确调配药品是药师最基本的工作,也是药师的基本功。为了保证实习生正确、快速地调配药品,在调配之前,带教老师首先对一些易混淆的药品进行了介绍,包括名称相似,包装相似,通用名相同、商品名不同,同一药品、不同规格,同一药品、不同剂型等的易混淆药品。其次,要求实习生严格按照“四查十对”的原则进行处方调配。另外,让实习生学习《药品调配差错登记本》,它记录了药师在日常工作中调配药品错误的案例。这样,实习生在实际调配药品时,对易出错的药品就可提高警惕,减少差错发生。模块二:树立药品质量、安全意识药品的质量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健康非常重要,带教老师不仅要向实习生讲述药品储存和管理制度,而且要把对实习生药品质量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每天具体操作之中。如,让实习生亲自动手进行药品外观质量检查、登记冰箱温度以及登记药品有效期等。模块三:提高处方审核和用药教育指导的能力部分实习生认为药房工作非常简单,只要记住药品位置,对着电脑和处方拿药,发出去就行了。而审核医嘱和患者用药教育,不仅是实习生把药学知识转化为药学服务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培养实习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培养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都非常重要。带教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6],把不合理的医嘱和处方展示给实习生,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胃管给药,每天一次”。由于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能咀嚼和研碎,所以不能胃管给药,建议换成硝苯地平普通片。并指导实习生在出院带药窗口如何进行患者用药教育,如抗菌药物不能与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剂(整肠生)同时服用,应最少间隔2小时;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应饭后服用;胰岛素应冰箱保存,但在开封后,可放置室温,必须一个月内用完等。模块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实习生解答临床用药咨询的问题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如,护士询问:沐舒坦能否加入氨茶碱溶液中一起滴注?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查阅沐舒坦的说明书,得知沐舒坦不能与pH≥6.2的药物配伍使用,否则会出现沉淀。再查阅《中国药典》发现,氨茶碱pH值约为9(不得超过9.6)[7],所以沐舒坦不能加入氨茶碱溶液中。另外,还有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怎样处理等。模块五:培养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工作需要通过药师与药师、科室与科室之间共同协作才能圆满完成,因此有效的团结协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我科住院药房实行药师双核对,遇到护士询问药品数量少了或调配错误时,调配药师和核对药师不能互相推卸责任,应共同寻找原因,如果确实是药师错了,应及时给护士道歉,补发或调换药品。还有,药品临时断货应如何向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解释;在审核处方时,也不要在患者或众人面前直接指出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而是非常谦虚地与医师沟通。
在完成住院药房实习任务后,首先由实习生写实结,带教老师写出评语。然后,对实习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一是基本技能的考核,包括审方意识、调配准确性与患者沟通等。二是理论考核,考察实习生对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如哪些药品需要冰箱保存?哪些药品需避光保存?属于高危的药品有哪些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纪律情况、服务态度等,由带教小组老师一起打分。将这三部分的分数相加,作为该实习生在住院药房的实习成绩。
反馈是带教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实施带教活动和完成带教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认真听取实习生、教学干事以及学校老师的意见,及时纠正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向药剂科其他班组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实习带教任务。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带教水平,我科不断对带教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实行带教小组,各个带教老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发挥,群策群力,提升了整体带教水平。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科学,而且也不会因为带教老师的差异对带教工作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针对性教学模块的实施,使实习生在参与中学习,更好地将药学知识转化为药学服务能力,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
免疫学引入PBL的教学理念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少有时间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老师根据课堂的内容,结合临床案例给出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期间,健康人群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病毒感染?乙肝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注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求索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培养。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架构和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规律,养成发展性的思维模式。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应用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学科,医学院校教学安排较早,学生缺乏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支撑,实行有难度。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课时安排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在免疫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情逐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对PBL进行应用。
三、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模式
转化医学也称转化研究,是近年新提出的理念,强调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使两者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未来医学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依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结合,转化医学理念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基础研发与临床治疗之间的鸿沟,注重学科间多层次、深层次的整合与合作,避免基础与临床的脱节现象,符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医学免疫学是桥梁学科,具备转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贴合临床应用,靶向授课,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完整的机体免疫应答几乎涵括了免疫学大部分知识,是学习的重难点,牵涉的内容多且零散。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转化医学则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临床常见病为例,与相关章节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如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与免疫学抗原章节相结合;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HLA的关系;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等等。转化医学应用于免疫学教学最大的阻碍是:基础免疫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强却脱离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单一,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临床免疫学教师有丰富临床经验,教学力量却较弱。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优劣势有待继续摸索。
四、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建构主义,80年代开始,渐渐在教育领域得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诠释了学习的内涵,它最基本的理念是: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来,并非被动接受和灌输,不同个体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建构主义学历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信息认知和加工的执行者,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隐含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个人先前的经验知识与心理结构,学习过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被转换、重组或者改造。免疫学理论枯燥,填鸭式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免疫学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提高。讲授免疫学理论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阶段逐级进行,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达成学员自我建构的目的。每完成一阶段学习后,提出综合性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旧知识的不断积累、冲突下,逐步完成免疫学的整体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员的自学能力、自制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须随之改变。对于已经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有待完善。
二、“三课合一”教学模式的的具体操作
(一)教学内容设计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
把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定若干具体的任务。对于每个项目下的任务,教师设置具体的、详细的、真实的情境和背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外贸英语函电》或《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内容进行,由教师设计具体的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二)操作方法
1.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再分开
进行对于每项内容,首先由教师讲授相关内容和基本知识,接下来就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了这个项目后再进行下个项目的讲授和操作。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任务把全班同学按每四名学生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做小组长,由组长来组织学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任务,并组织小组成员商讨、确定完成小组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小组目标。
3.评价交流
在各小组完成规定的任务后,选定1-2个小组成员用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再由其他小组给予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通过这个环节,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实例下面以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三课合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1.交易磋商
首先由教师讲授国际贸易交易磋商的基本知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环节,以及讲授如何撰写询盘函、发盘函、还盘函和接受函,然后由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和进口方,要求按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环节进行价格的磋商与确定,在这个项目中,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的综合运用。
2.贸易术语的选择
首先由教师讲授《INCOTERMS2010》中的11种贸易术语,包括每种术语的适用范围、风险划分等,再以1~2篇信函为例来讲授如何与外商进行贸易术语的磋商,然后给出具体的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和进口方,用信函的方式磋商并确定以何种贸易术语成交。在这个项目中,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的综合运用。
3.进出口合同的履行
首先由教师讲授出口合同的履行和进口合同的履行过程,在这个项目中涉及到很多单证的操作,比如如何填写开证申请书,如何制作与取得各种单据:商业发票、装箱单、汇票、报关单等,这些单证的操作需由教师详细讲授。在这个项目中还涉及到信函的撰写,如卖方在审核买方通过银行开来的信用证,经审核后发现有与合同不符之处,需要买方修改,卖方通知买方修改信用证;或者是卖方在货物装运前,迟迟未收到买方的信用证,这时卖方应催促买方及时开来信用证。在对相关知识讲授后,教师设定具体的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出口辅助方、进口方、进口辅助方来完成证(开证、催证、审证、改证)、货(备货)、船(租船订舱、出口装船并取得提单)、款(制单结汇)全过程的操作。在这个项目中,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知识的综合运用。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统筹管理工作室的机构,以保障各个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人员由艺术设计院系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较为合适。具体的管理工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要负责全系所有工作室规章制度的建立、日常运行的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从大方向上保证工作室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代表学校和社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积极促成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工作室走向市场。微观方面,则是面向每一个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在工作室中的表现予以全程关注。因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和自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脱离了一定的监管后,都有可能处于松懈的状态,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由管理机构来关注每一项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定期检查工作室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合理和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达到工作室制模式推行的初衷。
2.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都是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为基础的。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既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以凸显该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并为下一个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与课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进入工作室之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艺术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包含艺术概论、平面构成、素描、色彩等。在这个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项目设计和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是对一些经典设计作品的赏析,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设计。比如在讲到中国色彩法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主要运用了中国色彩的优秀作品,就其色彩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利用色彩法则设计一幅作品。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理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向独立设计靠近。等该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既掌握了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初步具备加入工作室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以项目设计为主的运行方式。在接受完通识教育后,学生则可以利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室中。工作室的负责人一般由专业教师来担任。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作室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承接各种设计任务,并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对工作室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其大致流程为:选择项目——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汇总完成,这其中需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相关修改和调整。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则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工作室的各种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无缝接轨,从而为学生的独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
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一些名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和现在所教授的学生走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要想运用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教师不但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且能够拿出最终的设计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作为学校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该专业教师的重要意义,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和机会。如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设计研讨会、设计培训,也可以和一些设计单位展开积极的合作,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等,从而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来。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多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机会,让自己的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除了提升设计实践技能外,教师还要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具体设计项目的统领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两门设计课程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领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所以说,教师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多个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会逐渐成为一名知识全面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人才,从而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4.完善必备的教学资源
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课堂传授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资源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完善正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用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平面设计工作室,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并配备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和打印设备,否则工作室的运行就是空谈。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新的设施和环境彻底替代了传统、单一的黑板课桌式的环境,能够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其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加强和完善。在校内,一方面是新建,即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工作室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调配,通过对全校设施的普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外,则是和设计企业展开积极的合作,鼓励企业来学校创办实践基地,为工作室提供全套的设计设施,并委托工作室承担一定的设计任务。作为工作室自身来说,其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企业这些外部力量,而应该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意识。其应该主动面向市场,通过一些项目设计获得经济收益,用于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所以说,必备的资源建设,不但是顺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的物质保障,也是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条件。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