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化进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9 05:27: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化进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化进程论文

篇1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篇2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处于人口迅速膨胀时期,加之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处于绝对剩余状态,所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也证实这一事实的体现。而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都未经任何培训,直接涌入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无序状态,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是劳动力的价值伴随着市场而出现的波动,从本质上看则是因为在城市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缺少应有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需劳动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力的时候考虑到社会需求因素,避免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和混乱;第二,职业教育可以给予劳动力一技之长,让劳动者获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城市中安身立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2.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品质。

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使其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山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职业教育传授给劳动力生产技术,这样使得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劳动者的价值。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传授来开发每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在传授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激发劳动者生产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在培养劳动力设备保养、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安全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率和设备损坏率。

3.职业教育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职业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不断传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将之贯穿于劳动者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培养、思想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理念条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劳动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文化价值理念。职业教育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民主竞争意识为基础,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让职业教育的规模大幅度发展。

职业教育应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该能够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技能人才的这一困境和难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的阶段,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无论是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职业教育的促进和帮助。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导致了华东地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为西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职业教育应该将重点房子啊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之上,促进城市稳步发展,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职业教育应该和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状态,并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化。笔者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对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中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将会逐渐增加。在技术不断优化、产业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产业技术结构要求不同的人才。建筑、农业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初级劳动,所以人才也以初级人才为主;铁路、电力和金融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其人才结构以中级人才为主;信息、通讯和电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结构则以高级人才为主。职业教育还要考虑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应该将教学重点和培养方向集中在这方面,这对城市化进程大有帮助。

篇3

一、现代性与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性?中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观点各异,可谓见仁见智。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他运用多维视角对现代性进行重新审视,在不同的理论著作中对现代性作了多方面的界定,“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disemt~ding)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

现代性包含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两方面,是用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社会与文化特征的术语。历史上不少学者在探讨现代性问题时,首先把现代性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精神,如康德关于“启蒙”的理解、胡塞尔的“纯粹的理性”、哈贝马斯的“时代意识”、利奥塔的“宏大叙事”等等。

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来看,现代性包含我们经常所说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现代性作为“脱域”之后的理性化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不仅要作为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渗透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之中,而且必然作为自觉的制度安排而构成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吉登斯干脆断言,“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而韦伯则详细地从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等角度揭示了现代性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的普遍性。

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代化是指社会秩序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过程。它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概念,以工业化为发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整体变迁在经济上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进化;在政治文化方面是从经济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在社会治理方面是指从以习惯为主导的规则系统向以法律为主导的规则系统进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变迁是现代化最终的决定因素。

现代化并非是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化基础上抽象与提炼出来的一种东西,现代性是唯一的,现代化却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国外学者布莱克曾经用因果关系来说明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的区别:“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现代化是动态的,是“因”,现代性则是静态的,是“果”;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现代性与现代化二者不可分割,没有现代化,现代性就无法体现,而没有现代性,现代化也就失去了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苏北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少地区出现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是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江苏作为全国为数不多GDP超万亿的经济强省,内部各区域之间显著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困扰它的一大难题。江苏省根据其13个市在本省的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板块。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土地面积达5.24万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总人口达3281.12万人。苏北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从人口数量上来说都可以算是江苏省的半壁江山。从地理位置而言,苏北地区处于我国发达的东部沿海中部,连接华北、西北、长江三角洲,东临太平洋,隔黄海又与日本、韩国两个发达的东亚国家相望,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基于历史的、客观的等诸多原因,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低谷。从2000年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苏北不仅在经济总量和均量上占全省的比重越来越小,有的经济指标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与苏南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越来越大。2000年,苏北五市人均GDP为6289元,是全省的53.4%、苏南的28.3%;到2006年,苏北五市人均GDP虽然达到12910元,却降到了全省的45%,苏南的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21元;2000年,苏北五市财政总收入为130.28亿元,是全省的15.1%、苏南的24.7%;到2006年,苏北五市财政总收人为501.13亿元,降到了全省的12.7%、苏南的20.3%。另有统计资料显示,苏北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等地级市不仅经济总量达不到苏南一些县级市,而且人均GDP也只有苏南一些县级市的1/10,甚至更低。

苏北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长期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现代性的视角来分析,苏北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体的主体意识,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的自觉,市场经济根本就不可能快速发展。中国虽然从20世纪初就开始向往和追求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已经形成了西方文明特有的现代精神气质,尤其是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仍然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中个体自由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现性虽然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它只是以碎片的、萌芽的形态出现在某些个体的意识中,出现在社会运行的某些方面或某些侧面,而没有作为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机制、存在方式、文化精神等全方位地扎根、渗透到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相反,封建的小农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量残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却根深蒂固,主要表现有:人治高于法治,人情大于法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等靠要”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苏北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三、从苏北现代化进程看落后地区的现代性构建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央政府以下行政组织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只是上级政策的简单执行,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各省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虽有差距,但不是很显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国内区域差距13益扩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已成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苏南、苏中、苏北经济上的显著差异非常类似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上的梯状分布,其它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发展的失衡。如何推进像苏北这样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促进各区域的共同发展,~直是中国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曾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并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除了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快落后地区现代性的构建,在精神层面上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制度上加快体制转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民道德;道德机制

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动态的概念,是指“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亦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演变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城市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明走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了重要作用。城市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城市的现代化天然与人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公民较高的综合素质、意识、观念和情感、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人的道德水准,对现代化城市的运转和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进而言之,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民道德素质的有力支撑,而现阶段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公民道德现状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公民道德这个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公民道德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与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城市发展要现代化,城市公民的道德也需要现代化,这是社会体系中的两个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同一性的同时,不平衡性也相对存在着,突出表现在公民道德水平普遍不重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公民的整体素质大为提高,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城市化日益推向前进的时候,社会日益暴露出与现代化发展格格不入的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权力欲重,缺乏责任意识。

责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无不以责任为基础和前提。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基本的道德违背公共场所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乱放自行车、晾湿衣服不顾楼下居民、在公共场所喧哗、怪叫、争吵、大声播放音乐形成噪音影响其他居民正常生活等等。这一切的混乱不堪,源自我们内心缺乏一种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全世界。”“责任”二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全国道德模范之所以让我们震撼和感化,“责任”二字是关键。如果没有责任,那么“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就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是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2.利欲心重,诚信度有待提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诚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诚信缺失的事件,直接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社会的建构。作为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之传统。先哲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修养诚信看做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为“人之道也”。然而可悲的是,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现状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虽然此调查数据不能百分百准确的表明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诚信缺失问题正像瘟疫一样侵蚀着我们社会。诚信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3.利己心重,公正心普遍较低。

80年前鲁迅先生曾说:如果你遇见社会上有不平事,万不可挺身而出,讲公道话,否则事情回转移到你头上;如果你遇见有人被冤枉被诬陷,即使明知道他是好人,也不可出来给他解释或分辨,否则你会被人说是他的亲戚或得了贿赂。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讽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可遗憾的是80年后,他针贬过的社会现象却依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人的道德心理和情感更加疏远和淡漠。曾看过两则报道:一则说的是83岁退休老干部摔倒路边 在众人围观下猝死 2010年12月,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另一则是2009年8月,福州新店镇后山村,一名12岁的少年下到一个一百平方米左右的小鱼塘戏水时溺亡。但从发现溺水少年到120赶到现场的一段时间里,鲜有人伸援手,等一名好心男子将他救上来时,一切都太迟了。这名好心人说,如果孩子早几分钟获救,可能就不会死。这两则报道我想每个人都似曾相识,在我们生活中见难不救、见危不帮、见老不让、见少不扶、见死不救的例子并不鲜见。人们常常怀着一种下意识的猜疑、敌意和戒备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在相互之间筑起一道防御的墙。这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二、城市公民道德滑坡的成因

“道德失范是用来描述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道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力,呈现出某种紊乱与无序。”现象的背后总是有着一定的原因,公民道德存在着失范现象是有着一定的经济、社会现实以及文化心态原因。

1.经济的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引起道德失衡。

建国初期,人们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或比较容易满足,社会动荡和道德违规直接损害到经济利益,代价太高,因而民众一般不愿铤而走险;而在较富裕的年代,初步的现代化挑起民众对发财致富、政治参与的欲望与日俱增,而政治空间的相对有限又形成了一个制约瓶颈,民众的趋利心理在多元价值目标的引诱下,使得一些人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法乱纪,导致道德失衡,社会风气恶化。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在道德恶化中责无旁贷。在市场经济的侵蚀下,依靠投机取巧能够达到经济、政治目的数见不鲜,加上许多城市人习惯把老实当“傻帽”,于是“劳动光荣、恪尽职守”成为一纸空文,为人所不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崇尚投机,卑视诚实的大众心理。此外,市场经济使得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人情淡漠疏远、道德失范,城市作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各种社会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就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孤独”感,而且会淡漠人们之间互帮互助、同心同德的关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心、帮助、爱护,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日渐受到侵蚀的互助意识,于是“见死不救”的新闻屡见报端、“公众冷漠”的现象见惯不怪,整个社会秩序被严重颠倒,是非不分、道德崩塌。

2.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消极社会心态不利于现代公民道德的发育。

中国人缺乏“博爱”精神,对人的友好、热情往往只限于熟识的人或圈子,一旦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则表现得非常冷淡。这恰恰体现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缺乏体现“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的“仁爱”,主要是遵循一套“老吾老、幼吾幼”的原则,如果对他人提供帮助,首先关注的多半是有关系的或关系近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济困解围的行为,被一些人视为虚伪;当有人见义勇为时,旁观者竟无人响应,反而会怀疑当事人的善良本意。在这种消极的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自己的利益当会尽力争取,若是几个人的或大家的那还是等别人去出头,有了少不了我的。在公共领域,这种观念也存在,人们常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于是“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成为人们的行事准则,这种消极的道德观念跟社会道德混乱不无关系。

3.道德教育力度不够,造成公民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按伦理学的观点,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自觉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在思想上难以树立诚信观念。当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导要做道德高尚的人,主席倡导以德治国,主席提倡八荣八耻,都旨在把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开展新道德教育。可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应试教育,甚至以智代德。其次,社会上“重文轻理”偏向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人文素养和道德,许多学生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代名词,基本素养江河日下。

三、提高现代化城市公民道德的举措

公民道德建设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社会其他方面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养亟需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加强城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城市和公民两方面着手,并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措施,由此形成社会合力,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而把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1.注重对公民道德能力的培养。

道德能力,也就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乎自身功利而履行人所确认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领及心理特征。它包括人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道德承载能力以及道德抵抗能力等。

确立公民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公民由被动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变。公民应该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作为道德客体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切实提高公民的道德能力。因此,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其主体功能,注意培养公民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使得公民形成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律逐步向自律转变。

2.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规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道德问题不但是一种观念,同时还应当是一个法律范畴。与道德相比较,法律在对社会秩序的控制上是刚性的,有一种制度性的优势,它的执行是一种强制过程。所以,在城市公民道德建设中如果能够取得法律的有效支持,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代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障社会文明,推动道德进步。如美国,国会是它的立法机构,但国会下面设有“道德立法委员会”,专门制定各种“道德法”来规范人们行为。针对我国公民道德不佳的状况,将公民道德建设的体系中带根本性、普遍性的规范及要求,通过国家立法活动在从制度上加以确认显得尤为必要。

城市现代化与公民道德建设是相伴相生、并驾齐驱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无疑会助力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反过来,城市愈文明,就愈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奉为标榜的力量,促使人们自发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一套道德准则。因此,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曾宪:《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伦理分析》,《探索与争鸣》,1998。

[3]汪应曼:《经济转型与道德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美]汤姆・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篇5

根据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依照上述定义,我国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有着大量工业企业遗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明财富。然而就现有的情况看,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还远远不能相称,现有的保护方式和保护进度还不能满足工业遗产的保护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手段与机制,推进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

1.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1)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初现端倪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此并没有实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但是却出现了个别优秀的遗产保护范例。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国营的电子元件厂,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捷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进驻,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12个城市之一, 798艺术区的存在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则堪称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另一个成功范例。公园是在始建于1953年的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基础上建设的,适度保留了原有厂房和机器,并创造出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使之成为一个公共性景观。

(2)工业遗产保护法规逐步开始实施

虽然大规模的保护方案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实施,但是不少地方仍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尤其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各地相继开展了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证工作, 2007年,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主城区重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重钢厂区的工业遗产划定了保护区。2007年9月,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市文物局联合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工业遗产的认定、评价机制,对不同价值的工业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再利用方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和改造增值。2009年4月,青岛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见》,要求建立由城建、规划、文物、国土等部门参与的保护机制,积极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

(3)工业遗产保护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

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学术界已经开始对工业遗产保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在江苏无锡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表了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2007年6月,天津进行了《近代文明的支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展览,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 2008年12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2008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工业遗产评价体系与认定办法,及其适宜性再利用等专题探讨。2009年,中国第4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来自全国文物部门、城市与学界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

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不足和问题

(1)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

中国的工业文明诞生的年代较晚,几乎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工业近代化步伐,在实践中,很多工业遗产并不为人们所珍视,如武汉江岸车辆厂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上游1251”,以12.83万的价格卖给废品回收公司。2007年,重庆綦江县松藻矿的“上游0329”、“上游1148”、“上游1197”等3辆老式机车,被当作废铁以40万元卖出。除此之外,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在各个行业中大量发生,对工业遗产造成了极大冲击,淘汰的工业技术、工艺、装备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单一

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虽然已经发端,但是却缺乏多样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不论是北京798艺术区、广东中山船厂,还是天津大沽船坞,在保护方式上仍然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如天津大沽船坞,虽然有着丰富的近代工业遗产,代表着北方中国造船业的一个缩影,但是到目前还没有明确其管理主体,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天津船厂提供,不能形成足够意义的文化价值,更加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汉阳铁厂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武汉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围绕其开展的工业遗产旅游只能发挥部分功能,只是成为一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并不能发挥其文化功能,平时参观的人也寥寥无几,旅游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其基本的运转。

(3)工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产生矛盾

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工业企业大都占据城市交通区位较为优越的区域,这种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所带来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的难点和重点。毋庸讳言,工业发展作为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工业遗址往往处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占据着重要区域。城市要发展,很可能就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拆建。如武汉汉阳铁厂,其遗址所在区域位于长江边,是极佳的房地产开发地块,如用之房地产开发,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应,而如果选择工业遗产保护方案,则政府方面还要进行相应的保护性投入,工业遗产的保护自然举步维艰。

(4)保护工业遗产在技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很多古代墓葬之所以到目前仍然未能发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物保护技术不能满足要求,工业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由于工业遗产的体积庞大、构建复杂,有的甚至被污染,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在技术上就是一个难题。还有些工业遗产,本身不具备实体性质,要保护起来更加困难,如“软件不断更新和改善,老的版本就像旧抹布一样被抛弃。尽管物质的人工品在某种程度上被保存下来,软件或用来运转这些机器的程序命运却不相同。列表、纸带、打孔机、磁带和系统手册通常是最先抛弃的东西”。因此上述遗产以何种方式保存,保存下来以后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工具来为后来者所知晓和应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ticcih.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j].建筑创造,2006(8):21-26.

[2]瑾琳.为了明天,保护今天——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j].中外文化交流,2009(8):20-27.

[3]罗能.对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一些矛盾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26.

[4]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验[j].瞭望.2007(35):12-13.

[5]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2.

[6]董杰,高海.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其非物质成分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7):452-455.

[7]骆高远.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j].经济地理,2008(1):173-176.

作者简介:

篇6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步入现代工业国所必然出现的城镇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其主要内涵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决定着城镇人口的容量,也就决定了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兴起,是在中国特定的城乡分割制度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特殊国情条件下推动的。一方面,现有的大、中、小城市在户籍、就业、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阻碍着农村人口的进城;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对城镇化迫切要求,这样,农村地域内的广大小城镇就成为了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要选择。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民创造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城镇化进程。

二、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目前在我国城镇的8000万流动人口中70--80%的是进城打工的农民,这些进城打工农民基本上是从事第二产业,只要当地条件成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会回到本地从事非农生产。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基础和资本积累。改革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提供的农业剩余,为农村城镇化创造了前提。小城镇建设已具备了现实基础。根据国家体改委等11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对全国18个省市1035个建制镇(包括县城关镇)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个小城镇(建成区)经营总收入达6.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亿多元,固定资产净值2亿多元。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整体城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根据国际城镇化发展惯例,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1999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30.9%(2000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由于调整了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就应步入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并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三、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小城镇土地配置现状,于2001年上半年,对全国部分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三部分进行,一是结合国务院体改办对小城镇发展考核内容进行实地调研,在陕西省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中,分别抽取四个小城镇进行分析,主要是研究2000年至2003年的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的关系,从中分析人均用地的变化趋势。二是对2000年小城镇用地结构进行了信函调查,对30个小城镇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调查表格15份。三是对邻近山西、河南近几年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小城镇土地利用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小城镇当地政府,市、县、镇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小城镇居民,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小城镇用地管理现状、居民权属概念、土地隐性市场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回收了46户小城镇居民的有效问卷,问卷调查设计。

调查结果表明,单一的征用土地配置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对存量土地的管理,导致了诸多小城镇用地不合理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2)大量耕地被占;(3)重平面扩张,轻内部挖潜;(4)用地结构不合理,建筑布局凌乱。

篇7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篇8

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进行大量的"结构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从事日经2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则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证券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悄然启动。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

进入2000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景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加入WTO后,中国将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显然,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这种全面国际化含义是:以资金来源计,国外资本以允许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国内资本则可以参与国外有关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市场筹资主体计,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国内有关交易及中介机构获得参与国际证券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利益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等。

海外证券资本的进入,以及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证券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有效地分配金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表现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与国外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显著上升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①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即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

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从日本和韩国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看,从1989年1月到2000年4月,二者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间,该相关系数达89.09%。从1992年7月到1998年5月,该相关系数下降到44.86%,此后,该系数再度提高到80.65%。

②新兴市场国家之间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篇9

二、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市场化知识对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可知,2004-2014年,市场化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年均1.45%。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化进程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39.23%的贡献。由于数据收集及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场化进程的实际贡献作用可能更大。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是正确的,市场化是经济增长的首要贡献因素。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未完全实现,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市场化进程地区差异、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等。在未来的市场化改革中应该实现:第一,通过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实现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矿产资源市场等制度的健全与规范,实现市场交易公开透明度的提高与市场交易市场化定价,同时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更为充分的流动,为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第二,强化对垄断经济体的抑制效果,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垄断是与市场调节背道而驰的市场经济现象,是市场化进程面对的重要威胁,所以政府相应的管理机构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防止垄断现象的发生,并且遏制垄断现象的影响;第三,减少政府干预,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相抵触的,政府过度干预会影响市场化的进程,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更多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第四,提升政治体制改革广度和深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市场化进程的基础,只有在更广泛的范围提升政府机构和法律法规对市场化进程的适应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落实。

篇10

2.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相适应

在北京远郊区县的乡镇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随处可见。机构类型单一,业务简单,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金融机构的空白地区,乡镇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类型少且功能单一,除了银行之外几乎没有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即使是银行也多为信用社和储蓄所,多数大型国有银行在上市前为了经营利润都纷纷撤出乡镇市场,有些原以农村市场定位的大型银行也在布局上更加重视城市网点设置,忽视乡镇网点设置。不管从国际经验看,还是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北京的城镇化仍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走。与之相伴,相关的金融需求将是一个不断产生、持续释放的长期过程。既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综合性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弥补金融资源的不足,又要加快金融创新,创造性地破解城镇化融资中的制度瓶颈,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

一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发展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为北京市乡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引入活力,为乡镇地区融资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快捷、多元化的选择,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个性化投融资和保险服务。

二是配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相关监管政策上采取差异化监管方式,对北京市一些偏远乡镇,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地区改制的金融机构,应从政府和监管两条线上给予资产或税收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积极鼓励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在乡镇建立具备完善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平台机构,鼓励并推动其引入民间资本。

三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规范抵押、担保等中介收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农业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的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产品,增加环境保护、居民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努力提升城镇化的“软件”水平。四是推动京津冀金融产业协作。北京市远郊区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靠近津、冀地区。

篇11

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目前常用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为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

1.1关键路径法

该方法指的是根据项目内部逻辑对不同项目进行连接起来的方法,具有一定相对性,但仍可灵活多变。当采取相应政策后,关键路径与非关键的可以转换。在变质关键路径的计划中,计划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的路径为关键路径,决定了项目工期。当关键路径出现滞后时,整个项目工期将受到影响。

1.2计划评审法

该方法被认为是分析、评估工程进度的手段,主要使用项目悲观、乐观以及最可能的完成时间三种类型进行项目任务时间估算。项目内部活动进度和相互的逻辑关系可用网络图表示,并计算出工期,从而确定关键活动和路径,对网络图进行优化,实现缩短工期。

1.3关键链计划步骤

(1)按照项目实际情况,估算时间编制初始进度。(2)从最后工序开始,逐一检查,防止同一资源被多任务占有。(3)消除资源约束后,识别关键路径(即最长路径)。(4)对项目缓冲进行计算,确认关键链是否余量存在太多,将关键链上一半长度移除安全时间进行计算;将关键链缓冲时间进行合并,从而插入至项目工期。(5)计算、插入关键链分支以及分支接驳缓冲,对新发生资源约束进行解除。(6)开展资源缓冲沟通,使的未有前序工作的资源进行工作,包括所有处于关键链的资源。

2某石化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及改进方法

2.1存在问题

总结分析可知,该项目进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复杂、冗长,不同部门互扯问题多。(2)极不充分的项目需求,使的频繁变更项目需求。(3)工程项目不同活动分解存在问题,使的部门、人员的职责均不明确。(4)过于乐观的估计项目工期,实际则造成拖延。(5)不同活动间存在资源冲突,不利于项目开展。(6)帕金森定律现象、“学生综合症”出现在项目管理人员中,使的施工时间拖延。

2.2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进度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项目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优化:(1)以业主管理模式为指导,制定针对性措施;(2)加强需求分析,提高分析质量,降低分析不足导致的风险,夯实项目基础;(3)使用WBS分解可交付的成果,对项目进行更准确把握和控制,对项目成员进行责任、权力明确划分;(4)项目活动工期采用三点法,减少由于项目活动估算长导致的时间浪费;(5)将关键链法应用到该项目项目管理中,通过缓冲区的设置,进一步减小资源约束风险。

3项目进度解决方案实践应用

3.1石化项目概况

该石化项目为石化场行政办公楼项目,面积达12610m2,共有五层,总建筑物的高度为23.4m,每层均有吊顶,其中第一层为大堂,包括企业展示厅、会客接待室、档案室、工作间、变配电室、值班室、安防中心、弱电机房电池间;从第2层开始为办公专用房。

3.2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及关键链确定

将工程项目进行分解,根据不同工序活动、工期期望等确定初始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然后通过软件制作甘特图,确定出关键路径,大致为:桩基施工—土方工程—垫层作业—基础承台—土方回填—1层结构框架—2层结构框架—3层结构框架—4层结构框架—屋而找坡—防水施工—保温施工—屋顶而层—3层装修装饰—输入缓冲I—3层装修装饰—4层装修装饰—机房装修。

3.3项目缓冲区的设置

为了保证关键链项目活动不会对工期进度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设置项目缓冲区,此外,还应当对非关键链的活动对工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在非关键链活动3层装修装饰、电气照明工程分别输入缓冲I、缓冲II,将项目活动的最悲观工期和可能工期差值设置为安全时间,进而得到安全活动工期。根据安全活动时间的一半确定出缓冲安全时间为156天。

3.4项目进度计划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该石化项目最终的项目进度计划,计算可知,该计划比原计划缩短大概67天,显著提高了项目完成的可能性,减小了进度风险,也符合了业主对进度的要求。

作者:刘杰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